登陆注册
6406900000010

第10章 为何家会伤人(10)

接下来,还有对爸爸的爱与分离,对爸爸妈妈的其他替代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重要亲人的爱与分离。谁最爱他,谁的爱与分离就越重要。但最关键的,仍是与妈妈和爸爸的爱与分离。与爸爸的分离一样非常复杂,本文暂不论述。

幼儿与妈妈的三种心理分离

成熟分离:幼儿内化了妈妈的形象,有了自己。但幼儿有了自主性,他形成了主动、积极探索的特质。

拒绝分离:如果妈妈不愿意与幼儿分离,或错误地什么都替幼儿做主,从而阻碍了这个心理上的分离过程,那么,幼儿就会形成依赖症,现在,他特别依赖妈妈,以后,他特别依赖爸爸或其他亲人。等长大后,他会依赖别人。

单纯分离:妈妈不理解甚至根本缺乏理解幼儿的意愿,也拒绝与幼儿分享他探索世界的情感和体验,那么,幼儿就会陷入孤独症。他可能会极度自恋,也可能会患上孤独症。

第三个分离:与家的分离

这一过程从幼儿园开始直到我们成人才结束。“与家的分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荣伟玲说,“它从进入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变成成人才基本结束。当然,有些人一辈子都完不成这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初期亲子关系造成的模式开始发挥威力。

我在北京做电话心理咨询时认识的一个打工仔,他上初中时仍每天晚上回家和妈妈睡在一张床上。那个学校全是住宿生,唯独他例外。他的村庄离学校2.5公里,每天晚上他都要步行回家,一早又步行去学校。因老被同学笑话,他最后退学了。

直到他长得五大三粗时,妈妈才拒绝和他睡一张床,但这未免太晚了,他对妈妈的依赖已严重到病态,因为想妈妈,他每天都要哭,每个星期都要给妈妈打三次以上的电话。在他的倾诉中,他说妈妈并不情愿和他睡一张床,不知有多少次赶他了,但他一死皮赖脸地求妈妈,妈妈就会心软下来。

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3)

这是孩子不想与妈妈分离,但也有另一种情形,妈妈无法完成与孩子的分离,她甚至会主动破坏这种分离。

派克在他的著作《邪恶人性》中讲到了一个故事:

安吉拉的妈妈不能接受安吉拉有任何的自主性,她的寝室永远不能关门,妈妈任何时候都有权利走进她的房间。她11岁,妈妈心血来潮,想把安吉拉的头发染成金黄色,但安吉拉喜欢自己乌黑的头发,而不喜欢金黄色的头发。结果,无论安吉拉怎么反抗都没有用,妈妈最后还是将她的头发染成了金黄色。安吉拉讲话的时候,妈妈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命令她闭嘴。但一旦心血来潮,妈妈又会拼命去挖掘安吉拉的内心世界,问她想什么。

结果,到了30岁的时候,安吉拉不能说话了。她是一名教师,本来可以流畅地讲课,但忽然有一天,她说不出话来了。

派克分析说,与妈妈的关系让安吉拉形成一种潜意识的模式:关系越亲密,她就越没有自己的空间,而她维护自己空间的唯一方式就是不说话。因为无论妈妈怎么侵扰她的个人空间,她只要不开口,妈妈就一点办法都没有。在这种潜意识模式的影响下,安吉拉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关系,当从疏远变成亲密时,她就会“失语”。这种“失语”只是为了捍卫她的隐私空间。

像这样的父母并非少数。派克说,一些父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将孩子当作了一个“物”,而不是人。他们认为自己有权力去支配这个自己生养的“物”。在这种情况下,无论父母倾注的是善意还是恶意,这个孩子的自主性都不会得到尊重。

不过,无论父母怎么样,孩子都不可能再像小时候那样黏父母。

因为,父母在孩子心中已从“无所不能的神”还原为有很多缺点的普通人。这时,孩子需要新的“神”。他们需要找到新的偶像去认同,从偶像的人格中汲取养料,以成为自己。这些偶像可能是老师、同学等身边的人,也可能是遥不可及的明星、科学家、政治家等大人物。

这时,有拒绝分离模式的孩子很容易受到伤害,因为他们遇到的认同对象经常与他们是不一样的。如果认同对象是单纯分离模式,那么对象会主动远离他。如果认同对象是拒绝分离模式,那么两个人会腻在一起,但这并不甜蜜,因为两个人的成长速度都会因为亲密而慢下来,新的亲密关系不仅没有促进他成长,反而会成了累赘。

与家的三种分离模式

成熟分离:爱家,但又喜欢独立。

拒绝分离:恋家,无法独立。

单纯分离:逃离家庭,拒绝与家庭继续保持联系。

温暖的过客:我们的拯救者

也有可能,在与家分离的这个漫长过程中,我们会有幸能碰上这样一种人——你认为他们很重要,他们也喜欢你,无条件地尊重你,但同时又不与你黏在一起。那么,这样的人哪怕只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瞬间,他也会对我们起到治疗作用,他们会驱散我们生命中的一些错误,将我们拉向成熟分离模式。

我上初二的时候,班里来了一位临时老师。当年,她高考发挥失常,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于是来我们学校做一段时间的数学辅导老师。初二上学期的一次模拟考试,我正飞快地写答案时,她悄悄走过我身边,对我说:“细心点啊,我都看到好几个错误了。”

等考试结束后,我问她为什么对我这样说,这好像违反了考试纪律的。她回答说:“你是最好的学生,我不忍心看你犯错误。”我很感激,但也很纳闷,接着问:“可我只在班里排七八名啊。”“我相信你是最好的,”她回答说,“虽然现在还不是。”

她这句话让我感动坏了,她从此成为我的一个偶像。后来,我没辜负她,果真成了成绩最好的学生。

这位老师不久离开了我们学校,并没有教我多长时间。可以说,她和我的关系,看起来非常不起眼,但我知道,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瞬间之一。现在,我知道,在这个瞬间,这个老师给我的就是无条件的爱,她没有因为我成绩好而明显喜欢我,也没有因为我成绩差而明显疏远我。这是一种无缘无故的爱,这种爱就仿佛是我们生命中的烛光。一般时候,我们会忽视这种烛光的存在。但是,当到了一些黑暗的时候,到了我们消极、绝望的时候,这种烛光会变得非常亮,非常温暖。

并且,点燃这烛光的人,却丝毫不企图在你心中占据重要地位,丝毫不想控制你。他们来了,点燃了烛光,又走了,就仿佛是你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但这样的过客,会给你留下温暖,会让你更相信自己,同时也更相信别人。让你对关系更有信心,也让你对自己更有信心。

这样的过客,我称之为我们生命的拯救者。如果我们本来温暖,他们会让我们更温暖。如果我们本来冰冷,这样的温暖会融化我们心中的坚冰。

男孩归爸爸,女孩归妈妈

男孩在胎儿期和童年早期,主要是受母亲的影响。如果他不能突破这种影响,母亲的影响就会充斥着他的心身。他会深深感受到母亲的力量和重要性。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以后很可能成为一个感情骗子和调情高手,但他无法成长为一个珍惜女人并维持长久伴侣关系的男人,无法成为一个好爸爸,也无力维持一段平等的男女关系。他必须放弃那最原始、最亲密的对母亲的依附关系,去接受父亲的影响。

——德国家庭治疗师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1925~),德国心理治疗师,“家庭系统排列”创始人】

让一个男孩成为男人,让一个女孩成为女人,这是正常父母的自然期望。要实现这个目标,3~6岁是关键期。

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3~6岁是“俄狄浦斯期”。通俗的说法就是,男孩会出现恋母倾向且嫉妒父亲,女孩会出现恋父倾向且嫉妒母亲,他们都期望取代同性的父母而与异性的父母建立唯一的关系。

在这一阶段,如父母有意无意顺应了孩子的这个愿望,譬如妈妈与儿子建立无比密切的关系,并让儿子知道,妈妈在乎他更甚于爸爸,或父亲与女儿非常亲密,并让女儿相信,爸爸爱她更胜于妈妈,那么,孩子就会发展出“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指儿子亲母反父的复合情结。它是弗洛伊德主张的一种观点。这一名称来自希腊神话王子俄狄浦斯的故事。后也引申有“恋父情结”之意。】,一方面,他会过于依赖异性父母,另一方面,他会对同性父母缺乏敬畏并与之疏远。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孩子还会发展出一系列问题,譬如只结交异性朋友而难以融入同性的圈子,甚至还可能会发展成同性恋。“要顺利地度过俄狄浦斯期,关键是夫妻关系要和谐而平衡,”

咨询师胡慎之说,“父母都爱孩子,但他们同时又深深相爱,他们不会因为爱孩子而忽略对配偶的爱。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懂得,尽管异性父母如此爱他,但强大的同性父母才是异性父母最好的伴侣,而他不过是个孩子。于是,他们会安心地做孩子,享受强大的父母给他们的爱。同时,他们努力向同性父母靠拢,知道只有变得像同性父母一样,才能赢得异性父母更多的爱。”

他强调说:“这种心理转变,是男孩成为男人和女孩成为女人的基本动力。”

夫妻关系有优先权

胡慎之说,三岁前,孩子没有性别意识。一般情况下,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与妈妈的关系最亲密。但从三岁左右开始,孩子有了性别意识,会越来越渴望与异性父母亲密,在约五岁的时候,这一愿望达到顶峰。如果父母的关系稳定而和谐,那么孩子这种欲亲近异性父母的渴望就会逐渐下降,并最终表现得与同性父母更亲近。

男孩要归父亲,女孩要归母亲,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对此概括说,他们应该先向异性父母靠拢,并从这一关系中吸纳异性的力量,体会到自己对异性的吸引力,同时体验到异性对他的吸引力。然后,男孩回到男性的世界,成为一个男人,女孩回到女性的世界,成为一个女人。只有这样,他们的心理才更健康,而这个世界,也才更和谐。

并且,海灵格强调,“在一个家庭中,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有优先权”,做父母的切不可为了“爱孩子”而忽略配偶。实际上,孩子乐于看到父母相爱,而不是都到他这里来争夺爱。如果父母相爱,孩子就会安心地去做一个快乐的孩子,而不是把自己妄想成是异性父母的成年配偶,去做一些和他这个年龄段非常不相符的事情。

没有爸爸,就创造一个出来

特别小的孩子,只要有一个人爱他,他就满足了。但三岁大的孩子,会渴望同时拥有爸爸妈妈的完整的爱,也就是说,他既渴望同性父母的爱,也渴望异性父母的爱。“如果少了一个,他会创造出另一个形象来。”胡慎之说。

咨询师于东辉在他的文章《爸爸在月亮上砍树》中提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男孩问妈妈:“爸爸在哪里啊?为什么还不回家呢?”妈妈安慰他说:“爸爸爬到了月亮上面,现在正在里面砍树。”

实际上,男孩的爸爸几年前就去世了,是男孩的妈妈亲自送走的。

她不忍心告诉儿子残酷的真相,于是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

这个谎言让儿子的眼睛亮了起来,虽然住在一个整天漏水的破旧房子里,虽然生活是那么艰辛,但每到夜晚,他就会微笑着看着月亮,有时会自言自语地说一些话,他相信妈妈的话:爸爸在月亮上砍树呢,以后会回来盖一栋漂亮的、不漏水的大房子。

几年后,妈妈也去世了,但男孩坚强地活了下来。尽管已经明白,这只是妈妈编织的一个美丽的谎言,但是,每当遇到挫折与苦难时,他只要抬头仰望月亮,心里总会感觉到一股暖意,仿佛在高高的天空之上,真有一双慈祥的眼睛,正热切地注视着自己。

再过了几十年,曾经的男孩变成了国内一家大型建筑公司的老板,已经修造起无数的高楼大厦。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小孩子眼中,父母都很强大

这个故事表明,父亲并不需要多么成功,多么强大。实际上,在3~6岁孩子的眼中,父母都是强大的。关系的平衡不在于外在的衡量,而在于内在的情感。3~6岁的孩子,他们没有什么外部评价体系,他们不在乎拥有太多的物质条件,也不会拿这些东西去衡量父母的价值。就算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喜欢与别的孩子比较物质条件,那也一定是父母教给他们的。

经常的情形是,一个妻子经常当着儿子的面指责丈夫不能干、挣钱太少,结果儿子就学会了用挣钱多少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更要命的是,这样的孩子可能学会和妈妈一起嘲笑爸爸,这不仅会让爸爸受伤害,也会让这个孩子看不起爸爸,从而不愿意向爸爸认同,最终就表现成不愿意向男性认同,并在以后成长中遇到一系列的问题。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男人经常当着女儿的面嘲笑妻子笨、不会持家,那么3~6岁的女儿也会看不起妈妈,从而不愿意向妈妈认同,最终就表现得不愿意向女性认同。

案例(一):表面上亲妈妈,实际上学爸爸

孩子天然知道,自己是爸爸妈妈的结晶,所以,他天然有一种维护爸爸和妈妈关系的倾向。尽管在3~6岁期间,他会渴望亲近异性父母并嫉妒同性父母。但是,如果异性父母有意无意地利用孩子这一心理特点,而与孩子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并使孩子看起来真的疏远了同性父母,那么孩子会下意识地去做一些事情,譬如学习同性父母的一些特征,以表示自己仍然是同性父母的孩子。

在我们的文化中,最典型的一种现象就是,母亲是家里的强势一方,儿子表面上追随她,并在表面上拒绝自己的父亲,但他私底下却效仿父亲。并且,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

同类推荐
  • 选择决定人生

    选择决定人生

    每一个人都有希望获得成功,每一个人都有权利选择,成功来于正确的选择,选择的权利就在你的手中,不要再麻木了,希望获得成功的人们,勇敢地站起来,大胆地去选择你的未来,你未来的成功就在你的正确选择之中。为了帮助那些初入社会的年轻人选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本书,从多角度、多方位的阐...
  • 做人要有心机

    做人要有心机

    成功的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他不可能比你多,你也不会比他少,你唯一能胜过别人的地方就是你的“心机”。如果你缺少“心机”,就只能默默无闻、暗淡无光地走完一生。如果你不甘落寞,期待富有、高质量的生活,就一定要有“心机”。“心机”是做人的智慧和谋略,是助你通往成功的桥梁。
  • 靠运气不如长志气

    靠运气不如长志气

    纵观古今内外,凡建功立业者,皆非运气使然;凡全凭运气者,皆平庸一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运气中包含着太多的不稳定因素。运气带有偶然性,会随机降临到任何人的头上,所以偶然幸运一次是有可能的,但不可能次次都幸运。所以,靠运气不如长志气。《靠运气不如长志气》从当立志、立大志、重学问,勤思索、敢行动、借外力、迎苦难、调心态、巧做人九个方面具体讲述了成就事业的方法与技巧,希望能抛砖引玉,给每一个不甘平庸者以启迪和辅助。
  • 成功人生必知的68个管理技巧(下)

    成功人生必知的68个管理技巧(下)

    管理学者认为,处理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是管理才的首要问题。管理者的第二个目的管理所有动态性的关系。管理者是所有势力的中心,这些势力都有他们的工作安排,所有势力都要求管理者用能促进目标的方式管理。施行有效的危机管理可以成功地防御危机的发生,现代公司应具备良好的危机管理意识,唯有如此,才能及时遏止危机,最终走向成功。本书让读者感受到全球顶尖的商业智慧和决策理念,从而能够明白管理技巧的真谛。
  • 做人要有心机 做事要有心计(全集)

    做人要有心机 做事要有心计(全集)

    本书综合了古人今人做人做事的精华,立足现实,取材于我们熟悉的事例,告诉读者做人、做事必备的生活哲学。
热门推荐
  • 瓶粟斋诗话四编

    瓶粟斋诗话四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影视世界里的动物们

    影视世界里的动物们

    《迁徙的鸟》里,他化身燕鸥,往南迁徙,飞跃千山万水,追逐夏日温暖的阳光。《斑羚飞渡》中,他带着斑羚们成功逃脱猎人的追捕,在高山密林中快乐地生活。《流浪猫鲍勃》中,他成为橘猫,收养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我收养了你,你赚钱给我买吃的,难道不是天经地义?”
  • 你是我的太阳我的爱

    你是我的太阳我的爱

    这一年大雪下的很是时候,马上就过年了下了这么一场大雪在南方很是难得了,银装素裹下的城市分外妖……
  • 恶魔进化——蚁族

    恶魔进化——蚁族

    天生启灵的灵魂+无限可能的进化系统会在修仙遍地走的世界发展成什么样
  • 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

    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

    本书稿是针对我国著名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思想和著作,进行全方位解读分析的社科读本。作者将哲学通俗化的一种尝试,试图跟着冯友兰先生的思路,以中国哲学问题为核心,来讲哲学。本书系统地讲解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和演变,介绍了我国古代哲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思想及其代表人物。而且,本书对冯友兰有争议的思想,也试图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改造,并补充了一些新颖的内容,使本书增加了更多的哲学容量。
  • 心理学与销售之道

    心理学与销售之道

    本书以心理学为依据,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心理学在销售中的影响和运用,提高销售人员的销售能力,提升业绩水平。如何在读懂顾客心理之前先了解自己?如何在卖出产品之前先了解顾客的心理?如何挖掘顾客的需求和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如何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如何与客户进行价格谈判?如何通过心理策略说服客户?如何与客户拉近心理距离,使其成为自己的人脉资源?如何利用心理操纵成功卖出产品?答案就在其中。
  • 非常迷惑(郭小东文集)

    非常迷惑(郭小东文集)

    大学本是洁净的圣地,传道、授业、解惑是它的天职,但在这部小说中,大学显露了它深刻卑污的另一面。围绕一部《中国近代文学史》手稿的追寻,展开大学黑幕、自发合唱团、黑社会和情色欢场三位一体的都市绝响。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异度故事。道貌岸然的大学校长、我行我素的自由知识分子、恨我犹豫或前卫另类的都市女性、行踪吊诡老谋深算的“大姐大”、依然沉醉于激情年代的白云山歌者,一群启智我们逆向思维的大人物、小人物。
  • 翌日世界

    翌日世界

    杨景穿越蒸汽大明。这有火车、蒸汽车、自动枪炮、机械臂、机甲、武功、炼金……咦,等等!这是什么?系统?威胁值,可扫描武功、科技咦!再等等,我这还没熟悉,怎么就遇上打劫,还打劫火车……“老公不怕,万事有老婆在,荟妍可比你先穿越哦!”PS架空大明,蒸汽朋克,钢炼科技背景
  • 惊悚恐怖极限:囚困岛

    惊悚恐怖极限:囚困岛

    在梦中,我梦见自己走在一片黑暗广袤的荒野上,头上雷电轰隆,雨水哗啦冰冷。我踉跄回头,光影忽明忽暗,雨声中我清晰听到后方传来的脚步声。
  • 唯有诡猫入心来

    唯有诡猫入心来

    鬼使神差的跳下去桥去救那只轻生的黑猫,从此涉足了另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人魔妖仙神,究竟还有什么是不存在的呢?那个从小就埋在心底的神灵——山君那个在商场外碰见的除妖师——斐子夜那个占有欲极强入魔的人类——林泽扑面而来种种的危机,难以取舍的感情,又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