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49900000002

第2章 “误读”金庸?——对《金庸密码》的自辩

【题记】

自2006年7月,鄙人始发帖于网上。朋友们客气,说了许多夸奖鼓励的话,令我汗颜。也有朋友提出不同意见,有些我能接受,马上对原帖作了改动。有些则非我所能苟同,于是写有《谈金庸研究之所谓“末路”》一文,作“总答复”。意犹未尽,乃取旧帖一张而扩充之,续有申说,曰:再辩护。

知堂老人信持“不辩解主义”,道是:“一说就俗。”鄙人则“总答复”于先,“再辩护”于后。一辩再辩,说了还说,分明已是“俗之又俗的俗物”了。

不为已甚,言尽于此。不会再强聒不舍、哓哓辩说了。

南窗寄傲生《读金庸小说札记》:

《西游记》第九回写渔樵对答,渔翁张稍作《西江月》有:“得来烹煮味偏浓,笑傲江湖打哄。”则金庸这部小说书名赫然就在其中,可见并不是金庸杜撰。

《笑傲江湖》的主人公,在作者看来,乃是“天生的隐士”,而《西游记》中这位高歌“笑傲江湖”的张稍,“是不登科的进士,能识字的山人”,却也是隐居之士。

而在《西游记》第二十二回,记录了沙和尚的诗歌体口述自传:

自小生来神气壮,乾坤万里曾游荡。英雄天下显威名,豪杰人家做模样。万国九州任我行……

二者齐观,则《笑傲江湖》的书名与“任我行”的名讳,皆完整地见于《西游记》一书。

金庸读《西游》,据他自言,是在“小时候”,感觉大约在八九岁年纪,到了他最后一部小说中,金庸又让韦小宝与双儿聊起了《西游》故事。

金庸在回答读者提问时,曾谈道:“‘俗文学’也是文学……俗文学中有极高品味者。”所举例证,便是“《西游记》、宋词、元曲,等等”。

金庸天生一种“对于严守纪律感到痛苦的独往独来我行我素的自由散漫性格”,认为“且自逍遥没人管”是人生至大的欢乐,读天马行空之《西游记》当会兴味盎然,而“笑傲江湖”“任我行”这样的词,对这种个性的人,天然具有吸引力、魅惑力。[1]

有朋友说:“笑傲江湖和任我行这两个名字很通俗啊!”

当然很通俗!——却是在金庸发表《笑傲江湖》这部作品之后。

就我浅见所及,在吴承恩到金庸,数百年间,绝少有人再把笑、傲、江、湖四字连用。

李敖嘲骂金庸,真正不遗余力。不意此公1995年在台湾真相新闻网主持一台电视节目,招牌居然唤作《李敖笑傲江湖》!还不是为了抓眼球提高收视率?如果这四个字不是因为金庸而家喻户晓,电视台以及李敖本人,会给节目取这样一个名号?

至于“任我行”三字,更是“通俗”到不行,但王安石诗谓“看似寻常最奇崛”,而“洪七公深知真正的烹调高手,愈是在最平常的菜肴之中,愈能显出奇妙功夫。能在平淡之中现神奇,才说得上是大宗匠的手段”,别人不好说,如果是让我自己来刻画一位倜傥骄狂纵横不拘、霸气才情笼盖一世的邪教领袖并在其名字中体现这一性格特质,恰恰选中“任我行”三字的几率,很低,而接近于零。我可能让他叫“魏我行”“杜我行”,或是“任余行”“任吾行”,又或“任我为”“任我飞”……

有人为自己子女或小说角色取名,看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而又意蕴深永妙趣天成,总为其人腹笥甚广,方能厚积薄发至此。

1932年夏,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刘文典请陈寅恪拟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国文试题,陈先生以小说人物名“孙行者”为上联求对,一时舆论大哗,以“倒退”“复古”相讥。陈先生此举之立意,在他《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说得明白:

测验之标准……此方法即为对对子。所对不逾十字,已能表现中国语文特性之多方面……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

从某氏似乎很随意地为他的子女(小说中的人物角色,其实也算小说家的子女)所取“不逾四字”的名号上,其人“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亦约略可见也。

“笑傲江湖”“任我行”皆取自《西游记》,大有可能。

但非绝对一定。

天下事,难言哉!最有可能的,往往最不可能,而最不可能的,也可能最有可能。

我在《破译金庸密码·题记》中曾举一例:

钱玄同自作聪明,断定许广平的名字与唐代名相宋璟有关。因为宋璟字广平,许广平又自号“景宋”,钱玄同认为那是“景仰宋广平”的意思。不料鲁迅起而痛驳:“许公的母亲姓宋,因她为景仰母亲,所以自号景宋,至于她名广平也和宋广平全不相干,只是广东的风气,常常喜欢把地名放在名字当中,例如她名广平,她妹妹名东平,何尝有宋广平的影子呢?”

“疑古玄同”先生的失败,足证:最有可能的,往往最不可能。

有鉴于此,无论我对金庸笔下某一二名物的猜测多么有把握,仍自知:猜测,只是猜测。

《围城》中方鸿渐的名字出自《易经》“鸿渐于陆”,赵辛楣则出自《楚辞·九歌·湘夫人》“辛夷楣兮药房”。这两项推测,应该没有多大问题。至于那位号称“局部真理”的鲍小姐之姓氏,居然也有典故存焉:

方鸿渐就受了鲍小姐的引诱。鲍鱼之肆是臭的,所以那位小姐姓鲍。

这一点,如果不是由钱夫人杨绛女士指出,怕很少人能想到,就算想到了也会自觉太牵强,且无从确证。

此之谓:最不可能的,也可能最有可能。

因此,有些猜测我自己都觉得牵强,还是会把它作为第二、三种可能,写入文中。

谁知道哪片云彩有雨呢?——自然,也可能密云不雨、亢旱三年。

《孟子》记录了齐宣王给老孟所下考语:“‘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而《论语》中的孔子则“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二者连读,胡解孔孟:忖度他人的用心,而断以己意,虽圣人不免,且优为之。只是切不可自信太过,自以为天纵英明,我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

对金庸的解读未必准确,俺早自知。某些朋友则貌似掌握了绝对真理,认定它们完全符合金庸本意,则鄙人只有浩叹:莫非月光宝盒重新降临人世,俺何其有幸,居然目击了全知全能的皇天上帝?!

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将自己装扮成金庸或其他任何作家的唯一指定代言人以及预备役(或现役)的转世灵童,都是极端可笑的。

“善未易明,理未易察”,我对金庸小说情节与名物的解读,提出了某一种或几种可能性,自知仅是臆测,未尝妄自尊大认定其必为不刊之论,却也不敢妄自菲薄至于稍遇质疑便亟亟认错。

误读无罪,错解有理!

余英时先生认为:

在文学作品中追寻作者本意是一个极为困难的问题。有时甚至作者自己的供证也未必能使读者满意。诗人事后追述写诗的原意往往也不免有失。因为创作时的经验早已一去不返,诗人本人与一般读者之间的区别也不过百步于五十步而已。传说19世纪英国大诗人布朗宁就承认不懂自己所写的诗。(《近代红学发展与红学革命》)

《韦小宝这小家伙》中,金庸试图分析一下自己创造的这一人物形象,谈了很多。但他又说:“这里的分析半点‘权威性’也没有,因为这是事后的感想,与写作时的计划与心情全然无关。”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完全还原创作时的心路历程,虽作者本人,也不能够,何况我辈读者?

自我感觉完全遵循、复制了作者原笔原意的,其结果,就能完全避免“误读”?

自知不可能完全遵循、复制了作者原笔原意的读者(如我),当然也会“误读”。

我不认为后一种比前一种,必然更“误”。

“误读”既无可避免,以不过分脱离文本为前提,则钱锺书所言“作者……寓意,只为己设;他人异解,并行不悖”(《也是集》),就成为最正确最恰当的态度。《谈艺录》中,钱先生又称述清人谭献的看法:“甚至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

西方之“接受美学”,大体与此同意。

还有一种说法:“要真想这么多,那金庸写小说时岂不累死?!”

太熟的东西,根本无须刻意去“想”。我们签字时,似乎并不需要像欧阳锋老先生那样开动脑筋费力去想“我究竟是谁,叫什么名字”,再亟亟翻查出生证、身份证、户口本以核实自己的名姓,这也太过具有“实证主义”精神了。

我算“三乘以七”这样的数学题,可以不过脑子,张口就来,不会“累死”。

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是金庸小说的资深读者之一。我不担心金庸写小说想多了会“累死”,就像我从不担心陈先生解决那些数学难题会“累死”一样。陈先生对微积分,只怕比我对乘法口诀更熟习。

我举重到五十斤,已经感觉吃力,但不敢由此认定五十斤即是人力的极限。

人的天赋才分、人生阅历、知识储备,不尽等同。“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此蒙叟之所以兴叹也。

我曾经引用过《山海经》《淮南子》中的不少文字,尝试证明“日月神教”总部“黑木崖”的命名跟远古神话“太阳下有扶桑、若木”等记载有关。一位好朋友垂询:“刘兄,金庸写书时,会考虑这么多吗?”

当时答复如下:

我的猜测未必正确,如其正确,则金庸只需联想到中国上古神话中“日下有木”就够,绝对不必把这些树木各叫什么名字都回忆一遍,而“日下有木”对金庸那一代学人来说是基本常识(再上一代人旧学方面的修养就更不得了,鲁迅读《山海经》时大概不满十岁),我做猜想,才需要把相关记载尽可能多地开列出来,增加一点说服力。

著书翻恨古人多!2000年的文化积淀,太深厚,后世作者要想完全不受前人他人影响,难!这一影响,甚至作者本人也未必明确意识到,不知不觉间已然“中毒”,就像金庸所言:“许多文学作品往往受到民间传说的滋养而作者不一定自知。”

当时不知,事后惊觉,这种情况最起码金庸有过三次,一次见于《射雕英雄传·后记》:

写《射雕》时,我正在长城电影公司做编剧和导演,这段时期中所读的书主要是西洋的戏剧和戏剧理论,所以小说中有些情节的处理,不知不觉间是戏剧体的,尤其是牛家村密室疗伤那一大段,完全是舞台剧的场面和人物调度。这个事实经刘绍铭兄提出,我自己才觉察到,写作之时却完全不是有意的……

另一次,则见于他与池田大作的《对话录》:

我在写成小说《连城诀》后,忽然惊觉,狄云在狱中得丁典授以《神照经》一事,和《基督山恩仇记》太接近了,不免有抄袭之嫌。当时故意抄袭是不至于的,但多多少少是无意中顺了这条思路。

几年前,金庸在台回答读者提问,更加坦诚:

施爱东先生分析《射雕英雄传》中郭靖桃花岛求亲、黄药师考以三题的情节,出于我国呆婿的民间故事,我写作时心里无此意会,但他一加分析,我就觉得很有道理。许多文学作品往往受到民间传说的滋养而作者不一定自知……施爱东先生分析《天龙八部》中马夫人与乔峰的怨恨有武松杀潘金莲、石秀杀潘巧云的影子。他的分析很好。

艺文之事,借用人家的东西而不自知,很普遍。最极端的事例,就是刘心武先生“梦中得句”:江湖夜雨十年灯。自己感觉还“挺有诗味儿”,醒后赶忙记下,而在“意识的深层”又怕与古人暗合,查了资料,查来查去,最后认定古人没写过这句诗,“便只好坦然地将其版权归于自己”。

把大诗人黄山谷的名句归到自己的版权页,这种事,金庸还没能力做到。

不过,只要作者读过某书,而此书的情节或名目又与作者的作品有极大的相似,我们因此说他可能受到此书影响(管他承认不承认),不算太冒险。文化影响上,稍稍实行一点“有罪推定”,不会出人命吧?

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受到前人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影响,怎么也不算丢脸的事。伟大如歌德,于此从不讳言。也许,如歌德般伟大,才会坦承:

人们老是在谈独创性,但是什么才是独创性?我们一生下来,世界就开始对我们发生影响,直到我们过完这一生。……如果我能算一算我应归功于一切伟大的前辈和同辈的东西,此外剩下来的东西也就不多了。

我有许多东西要归功于古希腊人和法国人,莎士比亚、斯泰恩和哥尔斯密给我的好处更是说不尽的。(《歌德谈话录》)

要说的是受他人“影响”,而非剽窃。

2008年3月

附录一:答网友

网友:

我的意思是如果有深入研究金庸的意思就趁现在多向他本人求证。就算作者本人也不能够,哪怕是只言片语也比自己闭门造车实在吧。

就像现在的红学,什么稀奇古怪的观点没有?人家还是红学家,也不是纯粹没有根据。真所谓“假到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种对红楼梦的肆意提高或玄奇,就是一种误读。

我担心未来金庸的书也逃不脱这种命运。

刘答:

那又何尝不是金书的荣幸?

中外一切伟大作品,皆逃不脱此等命运。

大家都不“闭门造车”,都等着作者从牙缝里挤出只言片语,都只说正确的观点,结果是:什么观点都不会出现!

众声喧哗,泥沙俱下。如此,学术方有立基之地。

附录二:2012年,倪匡先生在新浪微博对网友的回复

@弧一畹:倪老,闲着也是闲着,您说说对您的写作影响比较大的是哪几本书。顺便说说这本书哪儿好,怎么影响了您。慢慢想,不急,大把时间。

倪匡:所有看过的书都有影响,程度不同而已。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宰相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古代宰相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宰相在历史政治舞台上一直扮演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他们几乎一身系天下之安危。相权的大小,无不直接影响政治局势能否稳定,天下能否长治久安,从历史发展的大体形势看,相权重,国势强;相权轻,则国势弱,因而了解了宰相的历史,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历史;也就关注了历史。为此,编撰了《中国古代宰相传》一书。本书汇集了先秦至清朝的著名的宰相。在这些被选的宰相中,有的直言敢谏,有的阿谀逢迎;有的胆识非凡,有的才识平庸;有的清廉刚正,有的卖官鬻爵;有的千古流芳,有的万世遗臭。
  • 名人传记丛书:斯文·赫定

    名人传记丛书:斯文·赫定

    名人传记丛书——斯文·赫定——掀开楼兰美女面纱的西域骑士:“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鲁豫有约:男角

    鲁豫有约:男角

    此书收录14位影视界的大腕、名角不为人知的成长故事和他们的爱恨情愁。这些明星人物包括梁家辉、刘德华、黄秋生、张学友、李宗盛、崔健、曾志伟、罗大佑、任贤齐、钟镇涛、秦汉、成龙、吴若甫,罗家英等。鲁豫相信,没有一个男人的故事是不精彩的!
  • 名人传记丛书:肯尼迪

    名人传记丛书:肯尼迪

    名人传记丛书——肯尼迪——“美国十大文化偶像”之首:“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蚕丝:钱学森传

    蚕丝:钱学森传

    《蚕丝:钱学森传》讲述了钱学森旅美二十年、曲折归国以及为中国航天事业殚精竭虑的传奇一生。钱学森是如何从一个清末杭州西子湖畔出生的钱王后裔一跃成为美国航天业界最杰出的火箭动力专家,以及如何成为麦卡锡主义的牺牲品而离开美国,从而摇身变为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成为中国的“导弹之父”?这本书都做了解答。
热门推荐
  • 凡人修仙之魔道至尊

    凡人修仙之魔道至尊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老妖又写新书了,《长剑飞虹》欢迎围观哦~~
  • 她是女王殿下

    她是女王殿下

    五年前,林菲将司徒夜壁咚于墙角,纤纤细手勾起他的下巴,妩媚的模样惹人心动,“哥哥,我可以疼你、爱你、宠你,给你想要的一切,只要你做我的男人。”他僵了一下,眼神暗了暗,就轻轻地推开她的手,飞一样地跑了。...几年后,司徒夜才真正体会了什么叫做作死。他强势归来,霸气地将女孩圈入自己的领地,将她壁咚于墙角,勾起她的下巴,眼神温柔似水,“我可以疼你、爱你、宠你,还能给你一个家,让你做我的唯一。我只有一个要求,你此生只能爱我一人,做我一个人的小公主。”林菲高傲地背靠墙面,藐视一切的目光也只是微微暗了暗,她的骄傲不允许,“抱歉,本姑娘现在只想做自己的女王。”他搂她入怀,在她耳边轻轻吹气,“考虑一下,我会将你宠成真正的公主。”“不需要!”“既如此,你若执意要做女王,我便做你的臣,护你生生世世。”......五年前未能勾搭成功的汉子,五年后竟变成了狗皮膏药,甩都甩不掉。五年前嘴欠得要命的死对头,五年后竟变成了一条忠犬,日日缠着她。五年前名不经传的小明星,五年后火遍全球的国民老公竟是爱慕她多年的暗恋者...我能怎么办,要怪就只能怪姐的魅力太大了...(甜文~)
  • 第一分卫

    第一分卫

    那个得分后卫还不是3D的时代那个不是魔球的时代那个不是3分才是主流的时代那个中锋还没消失的时代那个没有体毛哨的时代中投,背身,后仰,干拔,脚步这才是分卫的标签(前期有些水,后面就好了)
  • 太空无人生还

    太空无人生还

    私人航天服务业日益兴起,大富翁艾尔·马斯克凭借雄厚的财力与异于常人的热情,不断壮大着自己的航天事业,并最终启动了面向普通游客的太空旅行服务。通过遴选,来自不同领域的五位乘客,将跟随三位机组人员一道飞向太空,探访月球。然而,本应浪漫的太空之旅却意外不断,月球背面惊现神秘基地,基地内竟有一具穿着航天服的尸体……死亡伴随着恐慌的情绪在乘客之间蔓延,在失重的茫茫宇宙中,隐藏的杀手究竟是谁?
  • 交换事务所

    交换事务所

    他是酒吧店老板,身价可观,寡言沉默。他嗜故事如命,在茫茫人海中等待一个令他心动的故事,继而全力以赴。他一半凉寒一半炽热,为一句承诺,深情一生,遇一位良人,蜜爱温柔。你有故事吗?那,请进吧……
  • 快穿花痴宿主,你家老公又跑了!

    快穿花痴宿主,你家老公又跑了!

    别人家的宿主都是见到美食就减肥,华颜却使劲的吃……别人家的宿主都是见到什么都婉拒,华颜却来者不拒……别人家的宿主都是见到美男就躲避,华颜却见一个爱一个……木子哭笑不得的看着华颜对别的男人发花痴,而远处一个男人愠怒的身影渐行渐远,无奈。“花心宿主,你家男人又跑了!”“哦,我看到了。”
  • 美漫卡皇

    美漫卡皇

    “大皇子,主神奥丁叫您去参加继任仪式。”“不去,不去,没看我忙着了吗?”神宫的侍卫看着未来的新神王,旷了庄严的仪式一脸认真的捣鼓着一台中庭人的咖啡机,不免为阿斯加德的未来感到担忧。本书涉及scp,克苏鲁,美漫两巨头以及部分其他影视作品。“那边的死胖子你废什么话,就算没看过这些,读者大大还是能看到我的起飞,少废话赶紧码字去。”“你说谁死胖子,信不信我换人做主角了!”姥爷们一群开了,开群的原因是,明天起可以无脑催更了群号:984217775
  •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修订版)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修订版)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全书跨越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学科藩篱,通过探讨近代大变局中传统的中断与传承,中西文化竞争与民族主义的特异,思想衍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等各层面的多元互动,揭示近代中国社会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丰富特性。随着四民社会的解体和经典的隐退,出现了民国之中“国进民退”的倾向。这些演变既产生了众多问题,又遮蔽了不少问题,当时就造成读书人的困扰,迄今仍在影响我们。
  • 随君伴久生

    随君伴久生

    啊,谁踢我,喝醉的人女孩,爬在一个人身上,而那个人一脸温柔的看着他.等待他们的是爱情,还是恨
  • 完美系统之至尊巅峰

    完美系统之至尊巅峰

    废宅青年外出遭遇恐怖袭击而不幸身死,灵魂竟然携带完美系统穿越至众多平行世界之一的仙妖大陆,重活一世,他立志绝不再重蹈上一世的窝囊,这一世即便要面对无穷无尽的坎坷凶险,他也要活出自己不一样的人生!从此,赖小天在完美系统的帮助下走上了一条前无古人的巅峰之路。修炼境界:武道九重天、星窍境、魂海境、魂翼境、魂轮境、造化境、登仙境、天帝境、至尊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