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50500000010

第10章 文化反思(10)

不能不提到的是,文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意识形态,必然受到历史的、社会的、时代的政治文化的制约和规范。文学教育便是将这种制约和规范制度化、学科化,而现有教育制度强烈的体制意识形态性则进一步强化了文学教育对文学的制约和规范。教育历来被政治操控,但与理工科教育不同,大学里的文学教育尤其是被严防死守的意识形态阵地,通过一整套教育制度的设计和实行,来保证使其始终成为官方昭示其文学思想方针的庇护所。早在19世纪,亚当·斯密就将某些大学称为意识形态的“避难所”,他不无轻蔑地说:“在这些避难所里,那些在世间的其他角落里遭到驱逐的被破除的体制以及过时的偏见找到了它们的庇护所和护身符。”文学教育的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则构成了1949年后文学高度体制化和一体化的重要部分,通过教育大纲的制定、课程设置、教材编写选定、教师讲授、考试安排乃至教学评估等途径,大学里的文学教育强行地传播了权力话语的种种文学观念、标准,筛选和确立了官方主流价值规范的文学经典,并且倡导了体现官方主流价值规范的文学发展的方向、目标。其中文学史教育是文学教育意识形态化的最充分体现,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扬式的意识形态化的文学史迅速占据了大学讲坛”。改革开放以来,此种状况有较大改善,但与民间和社会上的思想活跃、多元共存相比,与80年代相比,大学中文系的文学教育仍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当文学教育已与标准化、统一化、制度化的考试、学分、教学评估、科研项目申报等紧紧捆绑在一起时,文学只能是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学生考试时中规中矩的“标准答案”,学生和教师写文章时的“命题作文”,教学科研的“课题指南”。文学教育以教师授课为主,然而,在今日大学课堂上,文学教师在授课时,对于与现实有联系的敏感话题,仍然欲言又止,有的甚至讳莫如深,典型的如现当代文学中关于鲁迅、关于“文革”叙事、地下文学、重评文学经典和重估文学大师等。许多民间学者、公共知识分子和作家公开敢讲的话,文学教师可能在其他场合也敢讲,却在课堂上不敢讲;许多“体制外”的作者敢写的文章,文学教师却在标志文学研究项目成果的论文中不敢写,文学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也不敢在课堂上和论文写作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文学思想。显然,这一切不仅与文学本身的自由精神、批判品格、启蒙功能、人文情怀的特性是相抵触的,也脱离了活跃的、变化的、多元的文学现实。

专业和学科教育制度本身的意识形态性、稳定性、保守性决定了文学教育在迅速变化发展的文学现实面前反应迟钝、理论滞后,讲授内容陈旧,教育方法僵化。面对各种各样的文学的新现象、新观点、新作品、新模式,文学教育者们常常保持学究式的冷漠和体制内的排斥态度。譬如90年代以来是当代文学最活跃的时期,变化之快之大、现象之繁复,思想之新颖、问题之严重,都需要文学教育以开放的视野和人文精神的立场来作出总结、回应、解答、质疑和批判。然而,时至今日,高校里的文学理论和当代文学史课程仍然多停留在所谓“纯文学”和“新时期文学”层面,关于文学与市场、文学与消费、80后作家、青春写作、另类写作、自由撰稿人、体制外写作、类型小说、网络文学等多被排斥在文学教材和课堂讲授之外,学生如以此类现象作为毕业论文选题,也常常被导师以“学术性不强”为理由而否定。而另一方面,面对社会上文学的乱象丛生和大学生由此产生的困惑和迷惘,文学教育则又缺少必要的引导。

总之,与改革开放以来文学自身的发展、变化、活跃、多元相比,大学里的文学教育在日益走向学科化、知识化、学术化的同时,也日益显出其保守、停滞、教条、僵化的一面。一些年前,面对文学的社会边缘化,有人曾经悲观地预言:“文学将要消亡。”令人欣慰的是,新世纪以来,文学仍然活着,活在多元共存的文学作品中,活在各领风骚的几代作家中,活在相互碰撞的文学观点中,活在独特的文学新景观中,活在火爆的图书市场和网络中。因此,如果要说“文学死了”,它只是死在今日的文学教育里。

文学需要教育。但是,文学本身不是一种工具,一种学问,一门知识,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一种创造,一种情怀,一种感悟,一种艺术。因此,既然是文学的教育,就理应更加契合文学本身的精神和特性,从变化发展的文学现实中汲取营养与动力,去调整、改变、丰富自己,努力创造出不同于以往的文学教育模式,从而让文学教育回归文学。民国时期具有价值的文化记忆之一便是大学中文系(国文系)里那种自由、热情,与文学现实呼应、互动,与时俱进,充满人文情怀的文学生活和氛围。

教育是人的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的主体是人。文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应该是经过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和造就文学方面的人才,为文学的发展和繁荣注入新鲜血液。今日文学教育更严重、更令人忧虑的问题恰恰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离文学越来越远。如果说,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文学在社会上已处于边缘,其在日益商业化、功利化的大学的教育体系中同样被边缘化。且不论大学校园早已不复存在昔日那种由师生互动构成的,以诗社、文学沙龙、朗诵会、文学讲座、文学报刊等为标志的文学环境、人文氛围,即便是作为专业的文学教育,也日见萎缩。文学专业招生生源日见减少,在就业率一票否决的压力下,一些高校或者是挂羊头卖狗肉,名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际上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是向管理、文秘、新闻专业靠拢,或者干脆取消汉语言文学专业。更令人不堪的是,今日文学专业的教师,大多已无心教学,他们已被职称评定、学位点申报、论文发表、课题立项、评奖等套牢。在高校“学术GDP”的推动下,后者“软”,前者“硬”已是不言自明。正如布尔迪厄所言:“学术资格和文化能力的证书起了很大的作用,这种证书赋予其拥有者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的、经久不变的、有合法保障的价值。可以说正是社会炼金术产生了这种文化资本。”今日高校的学术体制和教师评价体系就是这样的“社会炼金术”。因此,那种文学教师认真备课、自编讲义,或神清气定、优雅从容或充满热情、真情流露地在课堂上细解名著,一首唐诗讲几节课,师生互动赏析美文,在课外和学生讨论交流文学,参加学生的文学活动,鼓励指导学生从事文学创作,逐字逐句地替学生修改习作等景象,已成明日黄花。在所谓“研究型”大学里,普遍的现象是“一等的搞科研,二等的上专业课,三等的上基础课”。极少数仍然全身心投入文学教育的教师,往往在学术体制中被边缘化,维系他们的是残留的对文学的爱好和热情。而当他们中某些人将这种对文学的爱好和热情转化为文学创作,譬如写诗、写小说,却又由于不入教学科研评估法眼,而被视为“不务正业”的“另类”。朱光潜说过:“不通一艺莫谈艺。”钱锺书说过:“就文学鉴赏而言,学士不如文人。”以此观之,文学教师搞一点文学创作,大有益于自己的文学授课。民国时期的许多著名文学教授同时是著名作家,就是最好的证明。遗憾的是,在今日的教育体制下,此传统中断久矣!总之,当今日大多数文学教师本身既失去对文学的信念、热情和追求,只是把它看做是一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职业、工具,又失去对文学独特的审美感悟与鉴赏力,以及个人的情感生命体验,只是把它看做是一堆知识、概念、话语、课题,如何奢望他们去点燃学生的文学热情,开掘学生的文学潜质?更何况今日从事文学教育的青年教师,多是近些年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他们本身就是应试教育、功利教育的产物,名为高学历人才,实际上,无论是文化内涵、审美素养、知识积累、人文情怀,还是对文学的信念与热情,对文学作品的感受性与鉴赏力,与昔日的文学教师不可以道计里,结果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板子当然不能全打在教师身上。今日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长期的应试教育不仅已淡化和消解了他们对文学的出于个人兴趣的爱好和追求,也根本不可能使他们将时间和精力花在自由自在的文学阅读和欣赏上。所以他们身为文学专业大学生或研究生,其实,文学知识积累、文学功底和修养实在乏善可陈。“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然而,即便学生们选择了文学专业,社会就业趋向的现实影响和压力,大学功利化的教育评估体系,仍然无法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情和对文学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之所以选择文学专业,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奈之举和考试的策略,文学在他们眼里只是工具、手段、学历、知识、考试题、学分,外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各种为就业准备的考试已经将他们残留的一点对文学的兴趣、热情、爱好扫荡殆尽。因此,昔日那种文学专业学生如饥似渴地阅读文学作品、同学之间热烈地讨论交流文学,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向老师请教文学,课外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文学活动,从事文学创作的景象在中文系里同样不复存在。如果说,在今日的大环境下这一切已属于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那么像下面这些情形,就不免令人扼腕叹息了:据调查,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大部分都没有读过四大古典名著,更遑论世界名著,其知识多是来自于影视剧。在讲授现当代文学课程时,据笔者的问卷调查,有的学生竟然认为《围城》创作于80年代,因为他只看过那个时候拍摄的同名电视剧;而对90年代以来的长篇小说,从未看过的学生占一大半。文学专业的学生对文学如此冷漠、隔膜,既是文学被社会边缘化在大学的折射,也是今日文学教育的失败。如果文学教育始终保持这样的现状,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学研究者又从何处去培养和造就?即便已成为大众教育一部分的大学的文学教育不是以培养造就作家、评论家和文学研究者为目标,文学教育又如何承担对大学生审美素质教育、伦理教育、人文教育的功能?

文学教育的现状,促使笔者常常不免对文学教育的有效性和存在的正当性产生怀疑。——包括对身为文学教育者的自我存在价值的怀疑与否定。这使我感到沮丧。近读美国学者丹尼尔·科顿姆的《教育为何是无用的》一书,我才释然:实际上,这种怀疑和否定在世界那一头的大学文科知识分子中也存在,而且比我们早。该书直接的观点是:整个教育都是无用的,包括文学教育在内的人文教育尤其无用:“人文学科看上去充其量也就是真实世界的课程这个盘子上的荷兰芹,而在最坏的情况下,它完全就是令人讨厌的多余的景象。”但是,细读此书,我发现作者实际的用意并不是主张取消人文教育,而是针对现存教育的弊端,倡导按照人文科学的特性去进行教育。强调人文学科的无用性,目的是要我们摒弃体制化、功利化、实用性的教育,倡导我们从文化的源头,以人文精神去反思现有教育和重构教育价值。如他所言:“教育无用这一主题的深刻的道理就是教育无法终止产生绝望的可能性,而绝望总是随时准备否定我们认为已经为自己,为社会或是整个人类找到的任何价值。”“教育是无用的,它的无用性就是教育本身无法估量的价值。”“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教育是否有用,而在于它在哪方面是有用的,对哪些人是有用的,又是通过何种方式发挥作用的。”“我们必须不断地通过教育无用性的方式对所有文化加以质疑,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不被功利的机能障碍毁灭。”无疑,丹尼尔·科顿姆的观点对于我们反思当下日益体制化、功利化、市场化的文学教育的弊端,对于我们转变文学教育的观念,改变、改善我们的文学教育机制,是有启迪的。

同类推荐
  • 《世说新语》名句

    《世说新语》名句

    《国学名句故事绘:<世说新语>名句》是一本双色图文书。以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有名的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为底本,精选了六十六则名句,分为立志修身、交友处世、治家劝学等各篇,逐则释义、析理,再配以暗合名句意蕴的历史典故、逸闻趣事、古画碑帖,供读者阅读、赏析。《世说新语》是中小学生必读名著,是教育部指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物;同时,《世说新语》记述的奇人趣事也最为人们津津乐道,鲁迅就称其为“名士的教科书”。我们以名句+故事+插图的形式出版,帮助中小学生和传统文化爱好者获得“三分钟轻松阅读,一辈子受益无穷”阅读价值。
  • 蒋勋说红楼梦(第六辑)

    蒋勋说红楼梦(第六辑)

    这是蒋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数十次阅读《红楼梦》后的心血之作。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作者从青春与美的角度出发,带领读者逐字逐句细读小说本身,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情感,探寻书中表达的繁华的幻灭、逝去的哀伤,讲述青春的孤独、寂寞与彷徨。这是一个生命对其余生命的叩问与聆听。跟蒋勋读《红楼梦》,仿佛是在阅读自己的一生。蒋勋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 知堂回想录(套装共两册)

    知堂回想录(套装共两册)

    本书是周作人晚年回顾自己一生重要经历,细述亲历之近现代重要史事,辛亥革命、张勋复辟、新文化运动、五卅、三一八、北伐、清党等,是了解近现代中国历史文化必读之作,文学性与史料性兼具。最初只有“北大感旧录”数节,后受曹聚仁之邀开始“一生回想”,历时两年多,成文二〇七节。手稿总题为“药堂谈往”,出版时改名“知堂回想录”。曹聚仁先生说:“这么好的回忆录,如若埋没了不与世人相见,我怎么对得住千百年后的中国文化界?”
  • 虫洞

    虫洞

    现代物理学研究认为,宇宙中存在黑洞、白洞和虫洞。黑洞具有超强的吸附力,物质一旦陷落进去便无法逃脱;白洞与黑洞恰好相反,其不但不吸收物质,还不断向外释放物质;虫洞即爱因斯坦最早提出的时空隧道,是介于黑洞与白洞之间的桥梁。在《虫洞》一书中,作者以白洞隐喻生命之诞生,以虫洞隐喻生命之旅程,以黑洞隐喻生命之死亡,试图围绕虫洞这一神秘的天体物理现象和物质运行规律重新认识世界和解读生命。
  •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二十多年前,45岁的周国平喜得一女妞妞,如同拥有了整个世界的绚烂;女儿随后查出眼癌,整个家庭被推入无边的深渊。妞妞可爱之极,更让人心痛之极。虽生必死,是她的父母每时每刻都要面对的。挖去她的双眼,暂时延长她的生命,亦不能避免癌症的复发,日后却又要面对人生接踵而来的种种不堪与痛苦;不做手术,她的生命就像流星一样短暂。周国平夫妇在痛楚中不知所从。父爱如山,可到最后,父爱什么也解决不了。《妞妞》是周国平为妞妞而写,同时也是为他自己而写。这本书是不问有什么意义的产物,它是给不问有什么意义的读者看的。
热门推荐
  • 后果由你来定

    后果由你来定

    当女孩们面临危险,她们是退缩?亦或是迎难而上……谁说女子不如男!
  • 我掌控了世界

    我掌控了世界

    灵气大爆炸的时代,一切都天翻地覆王休穿越三年,挣扎在社会最底层,带妹苟活。直到有一天,一觉醒来,周围的一切终于变了……三年蛰伏,一朝蜕变。王休不屈的喊道:“我命由天不由我,但这个世界,由我掌控!”这是个小人物,不屈不挠,努力掌控世界的故事。
  • 兄妹契约:校草你别拽

    兄妹契约:校草你别拽

    一通飘洋过海的跨国电话,将她火急火燎的召到了韩国。一纸标示着诸多规矩的契约,奠定了她在金氏家族的地位。明面上她是金家二小姐,实际上她连女仆都不如。好吧,她认命,谁让人家姓金,而她姓苏呢~金哲彬这个金家大少爷,贵族学校的校草级别的人,亦是她名誉上的哥哥,实际跟她一点血缘关系也没有。在家,被他瞧不起,在校,还得被他欺负。惹不起,难道她还躲不起?她忍,可某天,实在是忍受不了,火山爆发的前一刻,她指着他挑衅,校草,你别拽!--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混在天堂

    混在天堂

    一个平凡的南方女孩大学毕业后从哈尔滨回到杭州,一无所有的她家境贫寒,长相平凡,却想要在号称人间天堂的杭州混出一片天地。看她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售车小姐华丽转身成为叱咤职场的外贸达人。面对残酷的现实,她会选择远走他乡还是坚持留守?爱情对于她来说,到底是幸运还是惩罚?
  • 神帝霸宠:嗜血妖孽小帝妃

    神帝霸宠:嗜血妖孽小帝妃

    “我曾属于地狱。”她这样评价自己。身为一个永生的吸血鬼,她不知道自己来自何处又该去向哪里。杀手,神医,音乐人等多重身份,在漫长的岁月里只能充实自己以此为乐……what?谁能告诉我吸血鬼会让雷劈死?还会有灵魂?还穿越?等等……“美男,跟你商量个事儿,帮我保守秘密呗?”某女狗腿的商求。某男好笑的看着她“不如……你以身相许?”“……”“如何?”....异世大陆游一遭,她将收获的可不仅是缺失的亲情友情.....还有.....某耿直boy霸气开口:“我会让你爱上我!”人类之躯重活一世,看他对她强势溺宠,爱她入骨,惯她无法无天。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无尽剑装

    无尽剑装

    一个在家族中地位不高的玄气弟子,偶然在地摊上得到一块奇异玉石,里面藏著一门上古剑修传下来的绝世剑阵修炼之法!冰火两仪剑阵,三叠琴音剑阵,四合八级剑阵,六脉五行剑阵,七星八卦剑阵,九天雷火剑阵,十方无极剑阵,周天挪移剑阵,紫雾虚弥剑阵,道心种魔剑阵,万剑归宗剑阵……天下地下,唯我剑阵!与我作对者,一概万剑轰杀!。。。。2014年度新书《旷世妖师》,书号:3038448。东方玄幻,欢迎大家!
  • 陆先生道门科略

    陆先生道门科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醉酒长安

    醉酒长安

    金小酒是个阎王爷都怵三分的混不吝,痞子里的英雄、混混里的好汉。这么说吧,皇上想和各大诸侯王联姻,都不知道该用哪个皇子娶她。跟着她父王来到长安,卷入朝廷中的尔虞我诈,金小酒发现了太多的秘密。她发现别人家的姑娘,原来都是这么活着的;她发现这里藏着一个叫辰醉的男子,苦苦等了她十年。一切的相遇都是命中注定,一切的相守都要经历生死的考验……
  • 网游之系统重生

    网游之系统重生

    这是一个系统重生却要去玩网游的故事,即是玩家,也是NPC,还可以是怪!三种身份随意进入,自己给自己开挂,玩游戏倍儿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