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73300000009

第9章 斯文(1)

文章之道恰如哲学之道

至低很可能就是至高

终点必定潜伏于起点

天下没有一种文明会把好事占尽,当它展现出某一方面的千年优越,背后一定还牵连着另一方面的千年昏暗。

我们一定误会了中华文明的早期精神大师,把他们看成是坐在云端上替天立言的圣人。其实他们是颠簸在泥途牛车上的观察家,天天苦恼着应该如何打理纷乱的世间。

文明有可能盛载过野蛮,有可能掩埋于蒙昧;文明易碎,文明的碎片有可能被修补,有可能无法修补,然而即便是无法修补的碎片,也会保存着高贵的光彩,永久地让人想象。能这样,也就够了。

区区如我,毕生能做的,至多也是一枚带有某种文明光泽的碎片罢了。没有资格跻身某个遗址等待挖掘,没有资格装点某种碑亭承受供奉,只是在与蒙昧和野蛮的搏斗中碎得无愧于心。无法躲藏于家乡的湖底,无法奔跑于家乡的湖面。那就陈之于异乡的街市吧,即便被人踢来踢去,也能铿然有声。偶尔有哪个路人注意到这种声音了,那就顺便让他看看一小片洁白和明亮。

文明是对琐碎实利的超越,是对各个自圆其说的角落的总体协调,是对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基元性原则的普及,是对处于日常迷顿状态的人们的提醒。然而,这种超越、协调、普及、提醒都是软性的,非常容易被消解。

中华文明缺少一种宏大而强烈、彻底而排他的超验精神。这是一种遗憾,尤其对于哲学和艺术更是如此,但对整体而言,却未必全是坏事。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保持着一种实用理性,平衡、适度、普及,很少被神秘主义裹卷。中国先哲的理论,哪怕是最艰深的老子,也并不神秘。在中国生根的各大宗教,也大多走向了人间化、生命化。因此,中华文明在多数时间内与平民理性相依相融,很难因神秘而无助,因超验而失控。

中华文明能成为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古文明,粗粗一想,大概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赖仗于地理环境的阻隔,避开了古文明之间的互征互毁;

二是赖仗于文明的体量,避免了小体量文明的吞食,也避免了自身枯窘;

三是赖仗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

四是赖仗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

五是赖仗于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记。

中国古代的神话,我将之分为两大系列,一是宏伟创世型,二是悲壮牺牲型。

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羿射九日,都属于宏伟创世型;而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则属于悲壮牺牲型。这中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这四则神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足以和世界上其他古文明中最优秀的神话媲美。

这四则神话的主角,三个是女性,一个是男性。他们让世代感动的是躲藏在故事背后的人格。这种人格,已成为华夏文明的集体人格。

说奔月神话。

这是一个柔雅女子因好奇而投入的远行,远行的目标在天上,在月宫。这毕竟太远,因此这次远行也就是诀别,而且是与人间的诀别。

有趣的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抬头观月,随之也可以凭着想象欣赏这次远行。欣赏中有移情,有揣摩,有思念,让这次远行有了一个既深邃又亲切的心理背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夜夜心”,是嫦娥的,也是万民的。于是这则神话就把蓝天之美、月亮之美、女性之美、柔情之美、诀别之美、飞升之美、想象之美、思念之美、意境之美全都加在一起了,构成了一个只能属于华夏文明的“无限重叠型美学范式”。

这个美学范式的终点是孤凄。但是,这是一种被万众共仰的孤凄,一种年年月月都要被世人传诵的孤凄,因此也不再是真正的孤凄。

按照文化人类学的观念,传说和神话虽然虚无缥缈,却对一个民族非常重要,甚至可以成为一种历久不衰的“文化基因”。这在中华民族身上尤其明显,谁都知道,有关黄帝、炎帝、蚩尤的传说,决定了我们的身份;有关补天、填海、追日、奔月的传说,则决定了我们的气质。这两种传说,就文化而言,更重要的是后一种神话传说,因为它们为一个庞大的人种提供了鸿蒙的诗意。即便是离得最近的《诗经》,也在平实的麦香气中熔铸着伟大和奇丽。

漠然于空间也必然漠然于时间,这个关系,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已经说清楚。那么,一个文明如果不能正视外部世界,也就一定不能正视自己的历史,尤其是历史上那种与蒙昧、野蛮搏斗时留下的狞厉。一味把自己打扮成纤尘无染的世界判官,反倒是抽去了强健的体质。李泽厚先生说,即便狞厉如饕餮也会积淀深沉的历史力量,保存巨大的美学魅力。一种文明如果失去了这种魅力该是多么可惜。

本来,人类是为了摆脱粗粝的自然而走向文明的,文明的对立面是荒昧和野蛮,那时的自然似乎与荒昧和野蛮紧紧相连。但是渐渐发现事情发生了倒转,拥挤的闹市可能更加荒昧,密集的人群可能更加野蛮。现代派艺术写尽了这种倒转,人们终于承认,宁肯接受荒昧和野蛮的自然,也要逃避荒昧化、野蛮化的所谓文明世界。如果愿意给文明以新的定位,那么它已经靠向自然一边。

文明的非人性化有多种表现。繁衍过度、消费过度、排放过度、竞争过度、占据空间过度、繁文缛节过度、知识炫示过度、雕虫小技过度、心理曲折过度、口舌是非过度、文字垃圾过度、无效构建过度……对这一切灾难的爆发式反抗,就是回归自然。

文明的延续是生命化的。有时乍一看只是无生命的木石遗存,但它们与一代代的生命都能建立呼应关系。如果一种文明的遗迹只能面对后代全然陌生的目光,那么它也就真正中断了,成了最深刻意义上的“废墟”。

我们正在庆幸中华文明延绵而未曾断绝,但也应看到,正是这个优势带来了更沉重的过度积累。因此新世纪中华文明的当务之急,是卸去重负,轻松地去面对自然,哪怕这些重负有历史的荣誉、文明的光泽。即便珍珠宝贝压得人透不过气来的时候也应该舍得卸下,因为当人力难以承受的时候,它已经是一种非人性的存在。

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呢?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请想一想长江三峡吧,那儿与黄河流域的差别实在太大了。那儿山险路窄,交通不便,很难构成庞大的集体行动和统一话语。那儿树茂藤密、物产丰裕,任何角落都能满足一个人的生存需要,因此也就有可能让它独晤山水、静对心灵。那儿云谲波诡,似仙似幻,很有可能引发神话般的奇思妙想。那里花开花落,物物有神,很难不让人顾影自怜、借景骋怀、感物伤情。那里江流湍急,惊涛拍岸,又容易启示人们在柔顺的外表下志在千里、百折不回。

相比之下,雄浑、苍茫的黄河流域就没有那么多奇丽,那么多掩荫,那么多自足,那么多个性。因此,从黄河到长江,《诗经》式的平原小合唱也就变成了屈原式的悬崖独吟曲。

连我身上的文化,也有绵长的因缘。

妈妈抱着我在乡村中给人写信、教人识字,使我亲近了最初的笔墨,这算是最近的“因果报应”。妈妈又何以识字?几百年的乡塾书声传到她身上,中转过多少固执而贫困的书生?在文字几乎不敷实用的漫长年代,一间间风雪茅舍如何免于倒塌?一个个临终的塾师如何留下嘱咐?每一步都是在不可能中发生的奇迹。

因此,是无比遥远的因果,落到了我的笔尖。

科举实在累人。考生累、考官累,整个历史和民族都被它搞累。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应该对它低头致敬。它以一千三百年的惊人坚持,在这么辽阔的土地上实现了一个梦幻般的政治学构思。那就是,通过文化考试在全国男子中选拔各级管理者,使中华文明越过无数次灭亡的危机而浩荡延续。正是这种延续,使我们有可能汲取千年前的伟大精神力量,知道什么是永恒的高贵,什么是不朽的美典。

作为一个文化人,我又要对它摇头长叹。它是为了朝廷统治的人才需求而设置的文化关口,看似重视文化,实质败坏了文化,尤其是败坏了整个民族的集体文化人格。在历代考生咿咿唔唔的文本诵读声中,中国文脉渐渐失去魂魄。

因此,由于它,中华文明一直保持着宏大存在,却又未能走向强健。

现代文明当然也有很多好处,但显然严重地吞噬了人们的自然天性。密集的教学、训导、观摩,大多是在狠命地把自然天性硬套到一个个既成模式中去。自然天性一旦进入既成模式,很少有活着出来的。只有极少数人在临近窒息之时找到一条小缝逃了出来,成了艺术上的稀世奇侠,或其他领域的神秘天才。当然,也可能在逃出来之后不知所措,终老于混混沌沌的自然状态。但即使这样,也活得真实,躲过了模式化的虚假。因此,现代文明不能过于自负。在人和自然的天性面前,再成熟的文明也只是匆忙的过场游戏,而且总是包含着大量自欺欺人的成分。

现代文明的推土机很难抵挡。推土机一过,一切都可想而知。因此,谁也不愿和它作对了,现在的很多文化艺术,都已经成了推土机的伴奏音响。

我对此稍有乐观。不是乐观于推土机的终将停止——这是不可能的——而是乐观于不少人的心底可能还有文化良知存活。这些存活的因素只是点点滴滴,却是人间真文化千年传承的活命小道。

科学像一个精致的闸口,本想汇聚散布各处的溪流,可是坡度挖得过于险峻,把一切水流都翻卷得浑浊了。而且,浑在心灵上,浊在操守上。

苏曼殊、章太炎他们都没有来过希腊,但在二十一世纪初,他们已知道,中华文明与希腊文明具有历史的可比性。同样的苍老,同样的伟大,同样的屈辱,同样的不甘。因此,他们在远远地哀悼希腊,其实在近近地感叹中国。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超越前人的眼光。

我们在世纪末来到这里,只是他们眼光的一种延续。所不同的是,我们今天已不会像拜伦、苏曼殊那样痛心疾首。希腊文明早已奉献给全人类,以狭隘的国家观念来呼唤,反而降低了它。

神话就是为后世记忆而产生的,它们作为“集体无意识”的审美形态,已经成为我们记忆的基础。但是,神话太缥缈了,缺少物态支撑,因此人类还是要靠历史学、考古学来唤醒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的唤醒,往往由一种发现激活全盘,就像在欧洲,维纳斯、拉奥孔雕像的发现,庞贝古城的出土,激活了人们的遥远记忆。记忆不是一个严整的课本,而是一个地下室的豁口。记忆不是一种悠悠缅怀,而是一种突然刺激。

迈锡尼这座山头,活生生地垒出了一个早期文明的重大教训。那就是:不管是多么强悍的君主,多么成功的征战,多么机智的谋杀,到头来都是自我毁灭。不可一世的迈锡尼留下的遗址,为什么远比其他文明遗址单调和干涩?原因就在这里。

唯一让迈锡尼留名于世的人,不是君主,不是将军,不是刺客,也不是学者,而是一位诗人,而且他已经失去视力。因此,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形式上的胜利者,只属于荷马。历史的最终所有者,多半都是手无寸铁的艺术家。

当初,像希腊这样一个文明古国长期被土耳其统治,只要略有文明记忆的人一定会非常痛苦。因为文明早已成为一种生态习惯,怎么能够用一种低劣的方式彻底替代?

但是希腊明白,占领早已结束,我们已经有了选择记忆的权利。于是,他们选择了优雅的古代,而不选择痛苦。在他们看来,纳夫里亚海滨的这些城堡,现在既然狰狞不再,那就让它成为景观,不拆不修,不捧不贬,不惊不乍,也不借着它们说多少历史、道多少沧桑。大家只在城堡之下,钓鱼、闲坐、看海。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

我到希腊才明白,悠闲,首先是摆脱历史的重压。由此产生对比,我们中国人悠闲不起来,不是物质条件不够,而是脑子里课题太多、使命太重。

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集合在一起,才是他们有关人的完整理想。我不止一次看到出土的古希腊哲人、贤者的全身雕像,大多是须发茂密,肌肉发达,身上只披一幅布,以别针和腰带固定,上身有一半袒露,赤着脚,偶尔有鞋,除了忧郁深思的眼神,其他与运动员没有太大的差别。

别的文明多多少少也有这两方面的提倡,但做起来常常顾此失彼,或追慕盲目之勇,或沉迷萎衰之学,很少两相熔铸。因此,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人类坐标。

相比之下,中华文明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把太多的精力投注在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上,既缺少个体健全的标志,也缺少这方面的赛场。只有一些孤独的个人,在林泉之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

再过一千年,我们今天的文明也会有人来如此瞻仰吗?除非遭遇巨大灾祸。

今天文明的最高原则是方便,使天下的一切变得易于把握和理解,这种方便原则与伟大原则处处相悖,人类不可能为了伟大而舍弃方便。因此,这些古迹的魅力,永远不会被新的东西替代。

但是正因为如此,人类和古迹会遇到双向的悲伤:人类因无所敬仰而浅薄,古迹则因身后空虚而孤单。

同类推荐
  • 古典情思

    古典情思

    从书中可以看出,“仙作”之美,美在材质,美在工艺,美在工艺中的文化内涵,三者缺一不可。传扬“仙作”之美,理所当然要向这三个维度深入,才可能直逼古典工艺家具之美的内核。在这一方面,志忠除了向各大媒体提供新闻稿件,广泛报道“仙作”古典工艺家具的发展动态外,还深入研究,深度挖掘,试图全方位展现古典工艺家具的独特魅力。志忠虽不是工艺师,也不是专业的文化研究者,但他是明智的,也是用心的,以自己的悟性和才情,穿越古典工艺家具繁简不一外表下的迷障,向着这三个维度深入,把貌似简单其实复杂的“仙作”说得有眉有眼,有滋有味,颇为引人入胜。
  • 盛装舞步

    盛装舞步

    本书为王小波的杂文集,收录数篇杂文,简单的文字撰写人生的道理,三言两语之间,寓意深厚,足以见其写作之精妙,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
  • 故乡云水地:昭州漫记

    故乡云水地:昭州漫记

    《故乡云水地:昭州漫记》是一部讴歌故土人文和自然风景的书。广西平乐古称昭州,历史久远,青山秀水蕴含风情,百里桂江如诗如画,田园村廓自成一色。作者李忠、梁师寄情于昭州的山山水水和风土人情,描绘了平乐的古迹名胜和草木山川,内容涉猎广域,文笔优美,意境隽永,图文并茂,可读可赏,能让人从中感受到变化多姿的艺术美质,以及极富哲理的深刻内涵。
  • 红楼钟声燕园柳

    红楼钟声燕园柳

    本书是谢冕先生关于北大的一本散文集。谢冕先生用诗意的语言来描述他工作和生活了将近50年的北大。那湖,那塔,那园,那月,只要是北大的一草一木都让他笔尖充满情感。北大在他的叙述中充满迷人而纯粹的美……
  • 叫板足坛腐败的体育局长

    叫板足坛腐败的体育局长

    足坛扫黑并非自今日始。早在2001年,在“5·19”黑哨事件和“甲B五鼠案”后,浙江省体育局局长陈培德等人即掀起一场“打假扫黑”风暴,结果却出人意料,中国足协贪官和众多“黑哨”仍逍遥法外。于是乎,足坛腐败日益深化,贪污受贿、赌球“黑哨”猖獗。针对2010年开始的新一轮“打黑反腐”风暴,陈培德说,南勇之后还会有大鱼出现。本期推出的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朱晓军的力作《叫板足坛腐败的体育局长》,再现了体坛高官陈培德所策动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打假扫黑风暴,不可不读。中国足坛犹如龙门山断裂带,地震不断。
热门推荐
  • 记忆盒子

    记忆盒子

    《记忆盒子》是我国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漪然的回忆性散文集。其中有约50篇散文,记录了作者在童年意外致残无法行走后,放飞自己的想象,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对身边细微事物的深刻感动,对书籍的热爱,以及成年后投身儿童文学事业的经历。全书情感真挚、细腻、乐观,充满了想象力和面对苦难的从容。打开《记忆盒子》,感受她的梦,她的爱,她沉重的命运,她轻盈的飞翔。
  • 我有一座行星发动机

    我有一座行星发动机

    宇宙射线抹杀北半球所有生命的一百年之后,沉睡在行星发动机休眠舱中的维修师公孙羽,遇到了——宇宙魔方!【任务:重启符拉迪沃斯托克行星发动机】『任务一:修复行星发动机动力室』『任务二:寻找“火石”』『任务三:装填燃料,重启行星发动机』冰封的地球是否还有其他智慧生命,离开的人类究竟去了哪里?以行星发动机为引擎,公孙羽在诸天万界苦苦寻找着离去人类的踪迹。他到过很多有趣的地方,他在天空之城与战斗天使阿丽塔并肩作战,也作为最后的守护骑士跟塞伯坦变形金刚们抵抗外敌,他亲吻过氪星的幼年超人,也拯救过在星际间漂流的钢铁侠。这是一个带着行星发动机游历诸天的故事。也是一段奇妙的冒险之旅。
  • 三辅決录

    三辅決录

    本书所收二十三种书都是对三辅地区即金关中地区之都邑、人物山川、形胜等的记载,因性质相类,收为一集,对研究关中地区的地理等有一定意义。
  • 灼灼如镜花

    灼灼如镜花

    【1V1独宠治愈】开始,木槿以为是自己撞鬼了,后来发现这些都是误会,人家不是鬼,是自己的第二人格?就在木槿与这位超级学神修大人共同携手征霸高考的时候,阴翳的毒牙开始朝他们张开血盆大口......修也发现,眼前这位学渣小迷糊似乎不是看到那般简单可爱。
  • 天道神瞳

    天道神瞳

    一个来自鬼地的少年,拥有一双神奇的眼睛,可以看破虚妄,料敌先机,在修炼之路上高歌猛进,战群妖,杀天魔,最终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棋子,在失去了亲人之后,毅然挖去了自己的眼睛,却意外修成了千古神瞳,独步天下……
  • 天降神徒

    天降神徒

    一个被遗落在凡间的神女,被凡人收养慢慢长大。在遇见师傅之前她不知道自己是仙,只知道自己和普通小孩不太一样。后来眼看着亲人一个个被妖魔害死,为了报仇她执意要跟着师叔出山去捉妖。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得到了一具美貌的狐妖尸体,她便附身在狐妖尸体上跑去魔宫,用美色迷惑魔王,开始了她的复仇之路。
  • 锦上添

    锦上添

    当名动江湖的妖女,藏身到了京城权贵的家里,原本以为从此可以高举白莲花大旗不倒,过上寄人篱下的完美生活。他人欺我,忍了;他人辱我,认了。谁让我拿的是娇弱无力的白莲花剧本?可是这世上为何总有人跟她这朵小白莲过不去?如花美男,包藏祸心;翩翩公子,腹黑无情。动我的钱,定我的亲,竟然还想要我的命?如今之计,也只有晓之以剑动之以刀了。一朝锋芒出,妖魔鬼怪皆退散!
  • 随身带着王者峡谷

    随身带着王者峡谷

    【2018王者荣耀文学大赛·征文参赛作品】黑暗纪元300年,朱俞带着拥有召唤技能的王者峡谷魂穿镇城朱家第三子。本以为从此可以尽情享受富贵子弟的奢侈生活,却不想厚重的防御墙外早已变为人间地狱,异兽肆虐,强者为尊。而看似威风八面的镇城朱家实际上已是风雨飘摇。朱俞望着防御墙外无边无际的幽暗森林,冷冷一笑:“十万异兽,够打野升级吗?”
  • 四民月令

    四民月令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无限轮回求生

    无限轮回求生

    一夕之间,人类被未知的轮回游戏选中,每个人都成为了参赛者。在未知的轮回世界中挣扎求生,换取生存点以求的现实世界的生存时间。方凌,便是茫茫众生中的一人……“轮回没有终点,生命一直存在,想要长生不死吗?那就在轮回世界中努力求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