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83300000005

第5章 清影高洁,超凡尘,自风流

满城纤雨,几醉使君筵,范仲淹对花入酒,且倾句,浮生如梦,对酌一杯,醉一场也好。樱花归处,芳菲轻舞。惜别阶前月,屈旧指,倚栏数,何处相思苦。

紫帘玉钩寒风峭,金簪翠钗玉颜娇,范仲淹久滞边地,又逢落花怨良宵。绣枕泪痕交,团圆鸳梦少。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庆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范仲淹如何被毁誉

范仲淹的诗风傲骨被世代传诵,历代的文史学家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然而,最近网上传言范仲淹风流成性与妓女甄金莲有染,后嫁给范仲淹为如夫人。并有人为此深挖撰文,大有一种置范仲淹于死地的架势。范仲淹真的风流吗?如夫人又是何许人?

难道范仲淹是真的风流吗?范仲淹的风流是史册上的风流千古!他一生浩然正气,幼时发奋读书,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留下不少佳话。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广为传颂,不知道激励了历朝历代多少青年学子啊,闪耀的思想光芒更可见范仲淹的人品。可偏偏就有人在这名句上做文章,说范仲淹清名的背后,如何如何风流成性,抓住甄金莲的出身不放。

先从妓女甄金莲说起,她本出生于书香家庭,因父母双亡被叔父卖入鄱阳的妓院,她的人生从此改变了。一个十岁的姑娘,在古代正是将要谈论婚嫁的年龄,望着青楼上下莺歌燕舞,甄金莲似乎有点绝望了,可是她不甘心。甄金莲从小受父母影响,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尤以绘画较有造诣,能以手指作画,被称作鄱阳城一奇。

这样的一位色艺俱佳的女子,老鸨出的价钱也高,叔父所得的这笔钱,足以够他养老的了。甄金莲想想叔父也很可怜,也不再恨他了,还是在自己的技艺上下功夫吧,争取将来能出人头地。在古代,妓女的行业是有所区分的,歌舞伎并不是靠肉体赚钱,而是靠自身的才艺来养活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如同今天的娱乐界,况且甄金莲洁身自好,卖艺不卖身,与范仲淹洞房花烛时还是处女身。试问,说范仲淹与妓女有染风流成性,此话从何而来?

范仲淹与甄金莲的结合,是共同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当甄金莲的名声越来越响,范仲淹也想见见这位以指作画的奇女,于是乔装打扮来到妓院,与甄金莲会面。甄金莲的才华确实不俗,范仲淹被震撼了,二人吟诗作赋很是欢愉。后来范仲淹索性将甄金莲请到家中,让她安心作画,一段恋情就此上演了,才子配佳人应该说是天作之合。就这样,少年因诗才而成名的她,自从偶遇范仲淹后,一夜成了名,成为妓院里的头牌。

后来,范仲淹调到外地做官,念念不忘甄金莲,甄金莲也有情有义,一直在等着他并未嫁。在漫长的等待中,她不为钱财所动,为范仲淹守身如玉。爱情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两地分离不得相见的滋味很痛苦,范仲淹决定将甄金莲娶进家门,可谓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但范仲淹已经有了正室,众人问范仲淹:该怎么称呼甄金莲呢?范仲淹说:就叫她“如夫人”吧。意思就是说如同夫人一样看待,并没有视甄金莲为妾。“如夫人”之说就这样流传下来。

两情相悦,何罪之有?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思想苍生可见,处理家事也是适当得体,哪来的风流成性可言?

志在投秦名非霸越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苏州市)。五代时,范仲淹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北宋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仲淹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官宦家庭出生,时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

宋仁宗一朝人才济济,欧阳修、韩琦、富弼、文彦博、梅尧臣、种世衡、包拯等,都是当时的良臣名将,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这些响当当的人物也是在仁宗一朝走上仕途的。所以后来苏轼赞道:“仁宗之世,号为多士,三世子孙,赖以为用。”

平常人家攒钱,书香门第攒书(“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唯一经”),而帝王之家,要“攒”人才,宋仁宗时“攒”下的人才家当,够宋朝皇帝三代用的了。

在如此众多的名臣之中,最受人称赞的却是这样一位人物,他“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

这样文武兼通、德才兼备、千百年间才出一个的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北宋名家范仲淹。

说起范仲淹,立刻与之呼应的便是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是众所周知的名言。范仲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生的作为,确实无愧于这两句话。

范仲淹一生,堪称楷模。比如他“断齑划粥”苦学不辍的故事。范仲淹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所谓“断齑划粥”,是说范仲淹少年苦读时,每天煮一锅粥吃。粥凉之后,会凝成一大块。范仲淹就在粥上划上两刀,分成四块,每顿饭就是两块粥伴着几根咸菜,这样既省钱又省时间。

淳化元年(990年),父亲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yuè)。

直到二十三岁时,偶然的一次口角,才让他明白了自己的身世。范仲淹非常俭朴,但朱家的兄弟却大吃大喝,花钱如流水。范仲淹看不过去,就以兄长的身份来劝止。结果这“猪兄猪弟们”白着眼说:“我自用朱氏钱,干你鸟事?”范仲淹何等聪明,一听就觉得话中有话,于是设法打听,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那是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马上收拾行装,毅然辞别母亲,离开朱家,独自前往应天府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

范仲淹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他心无旁骛,有一天,真宗皇帝御驾亲临应天府,一时间人山人海,书院里谁还在“上课”啊?大家都挤到街上去看皇帝了。结果范仲淹却纹丝不动,还是看他的书。别人劝道:“得见真龙天子,这是百年难遇的机会,你怎么就不去呢?”范仲淹微微一笑说:“以后见也不晚”。

果然,没有挤着去看热闹的范仲淹,第二年就金榜高中,在赐予新科进士的御宴上,大大方方地近距离见到了真宗皇帝。

那是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此时的范仲淹算得上功成名就,已有荣耀无限的朝廷俸禄,他从朱家接回了母亲。

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便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也有一种说法是,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母丧后,才更过名来。

复姓归宗的范仲淹有一联,非常值得叹赏:“志在投秦,入境遂称张禄;名非霸越,乘舟乃效陶朱”。

这里用了两个典故,上联是说战国时的范睢,因逃难到秦国,改名为张禄,后来他成为秦国丞相,提出“远交近攻”等谋略,为秦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而“陶朱”指和西施泛舟五湖的范蠡。他助越王灭吴后,弃政从商,隐姓埋名,世称“陶朱公”。这两位都是历史上更名换姓的人,而且都是响当当的大腕人物,还恰好都姓范,所以大家激赏不已,传诵一时,目为奇文。饱读诗书、博古通今的范仲淹把自己当“拖油瓶”这件大不光彩的事,引经据典这么一说,化耻为荣,和史书中的大人物范睢、范蠡同列了。

天圣五年(1027),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应天府。

时晏殊为商丘应天府书院南京留守(治今商丘)、知应天府,闻范仲淹有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即由范仲淹倡导开始,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范仲淹声誉日隆。

三黜三光

好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书生,做官后就拚命享乐,好把当年十年寒窗的辛苦补回来,连动笔修史时也要美女持烛侍酒的宋祁,在其兄长劝他不要过于奢侈时,就说:“我们当年吃咸菜稀粥,为了什么啊?不就是为了今天的享受吗?”而范仲淹却并不这样。

他的刚正在此次便开始显现。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宰相王曾对万言书极为赞赏,时晏殊在枢府,王曾便极力推举范仲淹,晏殊遂面圣陈述范仲淹既往政绩。十二月,仁宗征召范仲淹入京,任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他屡次上书,直谏最高统治者。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岁,章献太后(宋真宗章献皇后)依然主持朝政。冬至,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家礼与国礼,就上疏仁宗说:“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谏言仁宗放弃朝拜事宜。上疏奏报内廷,没有获得答复。范仲淹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仁宗。奏书入宫,再次石沉大海。

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惊失色,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范仲淹据理力争,并回写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详述自己做法的缘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范仲淹当时只是个小小的秘阁校理,负责在皇家图书馆抄抄写写的活儿,居然敢上书让太后还政。好在他遇上的不是武则天,想一想真让人汗流浃背。如果范仲淹此时就被诛杀,也就不会有《岳阳楼记》了,我们今天只能在史书上看到这样寥寥几字:“天圣七年,秘阁校理范仲淹上表忤章献太后,下狱死”。

尽管没杀头,他还是被贬出京,在地方沉寂了三年。范仲淹虽“处江湖之远”,却依然不改忧国忧民本色,在此期间,他也多次上疏议政。朝廷欲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范仲淹认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议停工;在吏治方面,范仲淹针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并多次上书陈述中央直接降敕授官的危害,认为“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又建议朝廷不可罢免职田,认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范仲淹的这些上疏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其一片忠心打动了仁宗。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驾崩,仁宗亲政,召范仲淹入京,拜为右司谏。时群臣多议太后垂帘时为政之失,范仲淹却认为太后虽秉政多年,但亦有养护仁宗之功,建议朝廷掩饰太后过失,成全其美德。仁宗采纳,诏令朝廷内外不得擅自议论太后之事。

仁宗因刘太后新亡,欲立杨太妃(宋真宗章惠皇后)为皇太后,参与军国大事。范仲淹认为频立太后,有皇帝不能亲政之嫌。仁宗采纳,罢黜太后册名,但称谓不改。

七月,天下大旱,蝗灾蔓延,江淮和京东一带灾情尤其严重。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仁宗不予理会。范仲淹便质问仁宗:“如果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仁宗幡然醒悟,派范仲淹安抚灾民。范仲淹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并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

此后,范仲淹继续挺身而出,力谏仁宗。这就是伏阁请对。

明道二年(1033年)冬,郭皇后误伤仁宗,宰相吕夷简因与皇后有隙,遂协同内侍阎文应、范讽等人,力主废后。消息传出,群臣议论纷纷,都认为废后不合适,范仲淹也向皇帝进言。因吕夷简事先令有司不得接受台谏章疏,疏入内廷,不得奏。

范仲淹遂率中丞孔道辅、侍御史蒋堂、段少连等十余人跪伏垂拱殿外,请求召见,仁宗不见,派吕夷简出来解释。范仲淹等与之当庭辩论,吕夷简理屈词穷,无以为对。

第二天,范仲淹与众人商议,打算早朝之后,将百官留下,再次与宰相谏争。一行人刚走到待漏院,朝廷诏书下达,外放范仲淹为睦州知州,孔道辅等人也或贬或罚,无一幸免。河阳签判富弼上书仁宗,建议诏还范仲淹入京,以开言路,未得批复。

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辟所居南园之地,兴建郡学。时苏州发生水灾,范仲淹命令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兴修水利,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次年,因治水有功,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判国子监,很快又转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开封府“肃然称治”,时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并指责宰相结党营私。劝说皇帝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这不啻于捅了官场的“马蜂窝”,宰相的大批党羽疯狂反噬,诬蔑范仲淹离间君臣,吕夷简反讥范仲淹迂腐,诬蔑范仲淹“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便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因言辞激烈,遂被罢黜,改知饶州。侍御史韩渎曲意迎合,列写范仲淹同党的姓名,奏请仁宗在朝廷张榜公示。

范吕之争,牵连甚广。秘书丞余靖上书请求修改诏命;太子中允尹洙上疏自讼和范仲淹是师友关系,愿一起降官贬黜;馆阁校勘欧阳修责备高若讷身为谏官,对范仲淹被贬之事一言不发,蔡襄亦作《四贤一不肖》诗,攻击高若讷,皆牵连遭贬。朝臣畏惧宰相势力,莫敢置言。范仲淹被贬出京,竟无人敢送别,只有独龙图阁直学士李紘、集贤校理王质出郊饯行。

景祐四年(1037年),吕夷简被免除宰相之职,士大夫们接连不断地替范仲淹辩白,双方互相辩驳,朋党争论四起。仁宗诏宰相张士逊问计,下诏禁止互结朋党。因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范仲淹回作《灵乌赋》,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

据说,范仲淹第一次被贬出京,朋友们安慰他说:“范君此行,极为光耀”;第二次被贬,朋友又说:“范君此行,愈为光耀”;第三次则说:“范君此行,尤为光耀”!范仲淹听了苦笑道:“仲淹前后三光矣”。这就是范仲淹“三黜三光”的故事。所以也有人称范仲淹为“三光大臣”,不过这个名字不太好听。

范仲淹的行为,有人恶毒地攻击道:“非忠非直,但好奇邀名而已”。用时下的表达方式,就是说范仲淹不是为了坚持忠义,只是为了哗众取宠,炒作自己罢了。

范仲淹这样的做法,在精通官场哲学的人看来,简直是愚不可及。宋代官员的侍遇异常优厚,一品官月领禄米150石,钱12万文,算起来至少合现在一个月6万多的工资,而且还有公用钱(相当于现在的招待费)使用,官职高的,公用钱可高达二万贯。宋代还在风景名胜之地,修建了“干休所”,让高官们免费疗养,这些都是公开的享受,其他的“灰色收入”更不必说。所以,在宋代当官,过上花天酒地的生活是没问题的。同为仁宗年间进士的王珪,才略远不及范仲淹,但后来竟熬到了宰相之位。这人“好”就“好”在不惹事,不“折腾”,毫无主见。史书中讥为只知“取圣旨”、“领圣旨”、“得圣旨”的“三旨相公”。如果范仲淹稍稍收敛一点锋芒,以他的才干,坐上百官之首的相位也并非难事。但是,这不符合砥砺名节、惟道为行的范公性格!

范仲淹并不傻,他知道直言进谏的后果,他自己写过:“臣非不知,逆龙鳞者,掇齑粉之患;忤天威者,负雷霆之诛”。然而,明知进谏有粉身碎骨的危险,他却毫不退缩,一次次的“惹事生非”,在后人看来岂不是太不明智了?

范仲淹早就料道后人会这样想,所以他在诗中写道:“岂独世所非,千载成迂阔”,意思是不仅当世人看不惯我的做法,千年后的人也会笑我迂腐!但多几个范仲淹这样的人,是社稷之福,也是苍生之福!

治国重在治吏,范仲淹后来任枢密副使(副宰相)时,曾将一些无德无能、尸位素餐的庸官贪官尽数罢职。同事富弼看范仲淹大笔一挥,勾掉一大片官员的名字,觉得下手太“狠”,就劝道:“你这轻轻一勾,可就让这个官一大家子人哭天喊地啊!”范仲淹说,罢了这样的官,只是一家哭,而如果不罢他,一州(宋代称为路)的百姓可都要哭啊(“一家哭何如一路哭”)。

然而,范仲淹却并非是那种铁石心肠、草管人命的酷吏。起义军张海过高邮境内,当地长官晁仲约见抵挡不住,就令百姓献牛肉美酒,张海心下喜欢,就没有杀掠人民。这件事朝庭得知,富弼等建议按通匪罪斩杀晁仲约。而范仲淹却坚决反对,他说:“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事,奈何轻败坏!他日主上手滑,吾辈亦未敢自保也”。

由此可见,范仲淹内心是仁慈的,他心有大爱,关心百姓的疾苦,尊重生命的价值。

范仲淹给自己的儿子起名为纯仁、纯粹、纯礼,其实正代表了他一生所奉行的品格。而他写给汉代高士严光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几句赞语,我们用在他自己身上,又是何等的恰当!范仲淹这种光风霁月的胸怀,令人肃然起敬。

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的诗词文赋,虽然在数量上远不及同时代的晏殊、欧阳修、梅尧臣等人,但他却开宋词豪放派先河,早于苏轼、辛弃疾等,唱出宋词中铿锵雄健的词调来: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一阙《渔家傲》,我们太熟悉了,然而,好多人对于这首词的理解,并不是十分透彻。正像有些天天见面的人,只是脸熟,但他的内心世界,却并不了解。

首先,这一首词是宋代最早的豪放词,它突破了春恨秋悲、卿卿我我的篱藩,丝毫不带闺阁脂粉的气味,这样的词以前是没人写过的。所以,在当时还被欧阳修讥笑过,称其为“穷塞主之词”。嫌这首词太悲凉,甚至有些沮丧。看来,没有在边关的生活经历,欧阳修无法理解范仲淹的心情。当时西夏兵马强悍,宋军屡战屡败,勉强支撑。所谓“军中有一韩(韩琦),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仲淹),西贼闻之惊破胆”,其实只不过是宋朝为自己鼓劲的宣传词。宋军人数虽多,但战斗力极弱,和人家“西贼”交战,每每惨败。韩琦曾笑话范仲淹过于慎重,说什么为将用兵,要将“胜负置于度外”,结果仓促进兵的韩琦惨败于好水川,兵败而回时,阵亡将士父兄妻子几千人号哭震天,范仲淹叹道:“当是时,难置胜负于度外也!”。

所以,词中的凄怆悲凉心境,是和当时的战况相关联的。格调是有些凄凉,然而,范仲淹却绝对不想逃避和放弃,他如果这样做了,又置整个大宋的百姓子民于何地?

满地寒霜的塞上,将军的白发、征夫的血泪,支撑着大宋的西北半壁,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范仲淹修筑关隘,提拔将才,训练士卒,不数年间,边事渐趋平定,狄青、种世衡等一系列宋军将星也冉冉升起。

终北宋之世,西夏边境没有成为宋朝的致命伤口,范仲淹可谓功不可没!

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次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北宋边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三川口之战),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边事吃紧,仁宗以范仲淹众望所归,召回京师,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七月,范仲淹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担任安抚使夏竦的副手。八月,范仲淹请知延州,到任后,更改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同时修筑青涧城和鄜城,作为军事基地,节省边境开支。仁宗诏命这支军队为康定军。

康定二年(1041年)正月,仁宗诏命陕西各路讨伐西夏,范仲淹上疏,建议加强边防守备,固守郦延,以军威恩信招纳西羌归附(时羌族为元昊向导,为其所用),徐图西夏,仁宗采纳。范仲淹又奏请修筑承平、永平等要塞,把十二座旧要塞改建为城,以使流亡百姓和羌族回归。

二月,元昊进兵渭州(今甘肃平凉),仁宗批准夏竦反攻计划,韩琦命尹洙谒见范仲淹,联络同时发兵。范仲淹认为反攻时机尚未成熟,坚持不从。韩琦派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出击,西夏军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追,追至西夏境六盘山麓,于好水川遇伏被围,任福等十六名将领阵亡,折兵万余(好水川之战)。

四月,仁宗降夏竦为豪州通判,范仲淹为户部员外郎、知耀州,职责不变。五月,范仲淹改知庆州,兼环庆路都部署司事。元昊起兵时,曾联络羌族,约定环庆路酋长六百余人为其向导。范仲淹到任后,即以朝廷名义犒赏羌族各部,与之签订条约,严明赏罚,羌族遂脱离西夏,为宋效力。

为进一步稳固边防,范仲淹又修筑大顺城,遏止白豹城、全汤城一带的敌军进犯;同时,修葺细腰、胡芦等军塞,切断敌军通路,使明珠、灭臧两部族安心归附大宋。

庆历二年(1042年)闰九月,元昊分兵两路,再次大举攻宋。泾原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王沿获知夏军来攻,命副使葛怀敏率军阻击,进抵定川寨,宋夏会战,宋军大败,葛怀敏与部将等16人战死,丧师九千四百余人(定川寨之战)。元昊获胜后,挥师南下,进逼潘原,关中震动。十月,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来进行援救,西夏军队撤出边塞。仁宗非常欣赏范仲淹军事才能,加封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

十一月,仁宗采纳范仲淹建议,恢复设置陕西路安抚、经略、招讨使,让范仲淹、韩琦、庞籍分领职事。范仲淹与韩琦在泾州设置官第,将文彦博调到秦州做统帅,滕宗谅调到庆州做统帅,张亢担任渭州的统帅。

范仲淹作将领,号令清楚,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诚恳接纳,信任不疑,因而,至元昊向北宋称臣(庆历和议),西夏军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人世都无百岁。

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范仲淹这首《剔银灯》词,如果只是凭写作风格猜一下作者,恐怕多半要往苏轼、辛弃疾二人身上想。的确,这太像他们的风格了。这“酒酣耳热说文章”式格调,后来在苏辛的集子里一抓一大把,但是在范仲淹之前的词人集里,却是没有的。这足以说明,范仲淹对于开拓词的境界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如果词的风格也可以申请专利的话,他非常有资格成为豪放派词风的专利人。品味这首词,我们会感慨,范仲淹也有意志消沉的时候,而文人们的“精神后花园”往往是在诗和词里。

庆历三年(1043年),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俗称“四谏”),锐意进取。六月,谏官上言范仲淹有宰辅之才,仁宗欲拜为参知政事,范仲淹推辞不就;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仁宗罢免副宰相王举正,再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仁宗调整辅臣结构后,多次召见富弼、范仲淹等人,征询天下大事。范仲淹虽感谢皇恩,却认为事有先后,朝廷陈弊积久,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仁宗遂亲笔诏书,开天章阁、陈设笔砚、赐坐以待。

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作《答手诏条陈十事》,上疏仁宗“明黜陟、抑侥幸”等十件事。范仲淹针对内忧(官僚队伍庞大但行政效率低)外患(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的现状,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纲领,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各个方面和领域。

仁宗采纳,诏书统一颁布,以示天下,只有府兵法,因辅臣反对而作罢。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已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有特殊才干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全国也普遍办起了学校。

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又上疏仁宗“再议兵屯、修京师外城、密定讨伐之谋”等七事,并奏请扩大相权,由辅臣兼管军事、官吏升迁等事宜,改革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加。新政实施后,恩荫减少、磨勘严密,希图侥幸的人深感不便,于是毁谤新政的言论逐渐增多,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再度兴起。六月,边事再起,范仲淹请求外出巡守,仁宗任命为陕西、河东宣抚使。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攻击革新派为“朋党”,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随着范仲淹、富弼等大臣的离京,历时仅一年有余的新政也逐渐被废止,改革以失败告终。

新政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抵达任所邓州,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营造百花洲,并设立花洲书院,闲暇之余到书院讲学,邓州文运大振。时尹洙被贬筠州,疾病缠身,范仲淹便把尹洙接到邓州养病。

庆历八年(1048年),有诏调范仲淹知荆南府,邓州人民殷切挽留,范仲淹也喜欢邓州,就奏请朝廷,得以留任。范仲淹在邓州共计三年,百姓安居乐业,其传世名篇《岳阳楼记》及许多诗文均写于邓州。

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调任杭州。子弟以范仲淹有隐退之意,商议购置田产以供其安享晚年,范仲淹严词拒绝。十月,范仲淹出资购买良田千亩,让其弟找贤人经营,收入分文不取,成立范氏义庄,对范氏远祖的后代子孙义赠口粮,并资助婚丧嫁娶等用度。

皇祐三年(1051年),升为户部侍郎,调往青州,因冬寒病重,求为颍州。

皇祐四年(1052年),调任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赠兵部尚书,谧文正,追封楚国公。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并非是那种刻板木讷、无情无趣的腐儒。他这两首小词,非有情人不能为之: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御街行

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这两首词,婉约却并不软媚,透出澄净清爽的情怀;缠绵却并不低佪,有着高远旷达的境界。不但在北宋当时软红轻翠的词坛中别具一格,放在历代词人的佳作里相较,也是难得一见的精品。仔细品味,这“碧云天、黄叶地”,是何等寥廓清幽的景象?这“天淡银河垂地”、“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又是何等空阔悠远的情致?这样的字句,和盛唐人的胸怀庶几无异。同范公相比,柳永的词多数是在床上打滚,晏殊也不过是“小园香径”、“梨花院落”里徘徊罢了!只有等苏轼写出“有情风万里卷潮来”这样的句子,才可一比。

而且,这两首词的格调并非是一味地狂洋奔放,像“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这样的句子,可谓情深之极,又何曾输给那些莺莺燕燕、牵牵挽挽的清词丽句?李清照的那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广为后人传诵,岂不知全是由范仲淹这一句中化出的。所以,我们决不能把范仲淹想象成一位迂腐腾腾、木像泥胎的人。

史上,人们给以范仲淹特别高的评价,“才其量其忠,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其实,范仲淹并没有把自己看成完人,反而是喜欢袒露自己的真实性情。他也发过牢骚:“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宋人吴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范仲淹任饶州知州时,官妓中有一位小歌妓小鬟,范仲淹颇为看中。后来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因小鬟年纪太小,不便携行,就给他的朋友魏介寄了一首诗(《怀庆朔堂》),在诗中说道:“庆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开。年年长有别离恨,已托东风干当来”。魏介心领神会,就把小鬟买来转送范仲淹。

南宋姚宽还记载范仲淹曾以胭脂寄小鬟,并题诗“江南有美人,别后常相忆。何以慰相思,赠汝好颜色”。明人朱有炖据此改编为杂剧《甄月娥春风庆朔堂》,剧前引言亦详述此事。从中,足以看出,他是一个性情中人。

旧时有“忠厚传家久”之语,从范仲淹后代子孙的经历看,确实如此。范仲淹的四个儿子都是仁义无双的才士,次子范纯仁官至宰相,仕途显达,胜似乃父。范公家世绵泽,直到数百年之后。《樵书》中记载,有一位叫范希荣的,是范家后裔,乘舟时遇到强盗打劫,当强盗头目听说他是范公后代时,不但饶他性命,还勒令同伙不得妄取舟中一毫财物。

还有,明代一个叫范文从的官员触怒了朱元璋,被下狱论死。然而,当朱元璋复审案卷,得知他是范仲淹的十二世孙后,就下旨饶他五次不死。并御笔写了“先天下之忧所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句,赐给范文丛。明代狂人李贽,一贯离经叛道,最恨道学伪善之辈,但对真正的仁人范仲淹却由衷地佩服,他曾说:“范公何尝死也?宋亡,范公终不亡耳!”

是的,范仲淹的精神是不会死的,“先天下之忧所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铭句,为世人树立了景仰万世的高标。最后,借北宋名臣韩琦之语来评价范公的一生:

高文奇谋,大忠伟节;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者。

陌上云晴处,日暖葵花倾慕。取心向光辉,恰如范仲淹人品,香风动,影归路,报得颜色舞。

蕙圃兰亭如昨,范公高洁清影,超凡尘,自风流,范仲淹如菊,把酒东篱未久,金蕊独迎枝瘦。傲骨泛流霞,三径里,香如旧,且共风盈袖。

同类推荐
  • 丰子恺散文

    丰子恺散文

    本书选入《剪网》、《渐》、《艺术三昧》、《立达五周年纪念感想》、《自然》、《颜面》、《儿女》、《闲居》、《从孩子得到的启示》等丰子恺著名散文八十余篇,是“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系列之《丰子恺散文插图珍藏版》的升级版。读者可从中一窥丰子恺散文创作的风格及真髓。
  • 诗境浅说

    诗境浅说

    《诗境浅说》是朴学泰斗俞樾之孙、红学大师俞平伯之父、光绪朝探花俞陛云为家中孙儿女“欲学为诗”特意编选的,专论唐人五七言律绝,侧重于分析每首诗、每副名联的“声调、格律、意义及句法、字法”以及“诗境之妙”,观点独特,品评精到。全书一展诗之境阔,不仅可以作为学诗的法门,同时还是一部欣赏诗境之美的读本。
  • 唐诗里藏着故事

    唐诗里藏着故事

    本书收录二十四位唐代名家,上百首经典名篇。每一位诗人的背后都有丰富的历史故事;诗篇的产生,诗人生活的情景,唐代的田园山水……诗中有史,史中有诗,轻松阅读,让唐诗铭记于心,受用终生。
  • 完美的背后

    完美的背后

    通过富有鲜明个性的文字,充分地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感悟凸显出来。特别是关注身边小人物,他们的苦痛作者感同身受。以古人古事为题材,诠释那一个个高贵的或者是丑恶的灵魂,智慧地注入她自己独特而新鲜的感悟与见解,不时闪现一种超越时空的哲思。
  • 校长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校长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民国时期,中国积贫积弱;但民国时代的大学却闻名遐迩,在东西方国际上都享有盛誉。这是为什么呢?有史家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当时的大学校长个个都很“牛气”。俗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校长怎么样,大学就会怎么样;如果要想造就一个伟大的大学,有干练的校长还不够,还必须有卓越的校长”。
热门推荐
  • 失落的天堂

    失落的天堂

    希腊人说,人类世纪分为黄金、白银、青铜和黑铁四个时代。每个时代结束,人类因堕落腐朽会受到神的惩罚,从而毁灭,又重生。三体人说,三颗太阳毫无规律的运动,让“恒纪元”与“乱纪元”交错,文明在数百次的劫难中延续。地质学家说,自显生宙以来,生命至少经过五次大灭绝。在我们人类崛起之前,地球是否还存在过其他史前文明?地球上种种本不该出现的人造物,又是怎么一回事?代代相传的神话,遗留在海、陆、空的痕迹,远古的地球到底发生过什么?让我们与你一起去探寻。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李嘉诚讲给年轻人的财富课(全新升级版)

    李嘉诚讲给年轻人的财富课(全新升级版)

    李嘉诚,商界泰斗,香港“超人”,也是财富和成功的象征。他有无穷的智慧和胆魄,总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商机,将财富收入囊中。
  • 吃货如此多娇

    吃货如此多娇

    【本书已签出版】预定签名版可加群:292827719美食如此多娇,引万千吃货竞折腰;吃货如此多娇,引无数男神竞折腰。新书《宠上天》开动,请左转去隔壁收藏哦!
  • 游戏之全职大师

    游戏之全职大师

    带着玩家面板穿越到了虚拟现实游戏《创世纪》中,林西还来不及叠最厚的甲,做最强的怪,就感觉到了世界对他深深的恶意,因为他穿越成了整个创世纪所有版本中最受欢迎的NPC,可惜是个渣男。游戏可以输,渣男必须死!没错,他就是那个被女友杀掉后还会被玩家一次次从棺材中拖出来鞭尸的渣男。逆风翻盘,向阳而生,这辈子不能再做吃软饭的小白脸了,要成为能带给所有人幸福的人。重要的是谁也别想拿走我的首杀!扭转命运,对抗玩家,这是一个渣男崛起,成为迷人反派大BOSS的故事。
  • 佛说频婆裟罗王经

    佛说频婆裟罗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The Game

    The Gam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释氏稽古略序吴兴有大比丘

    释氏稽古略序吴兴有大比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孤独就像呼吸(访谈)

    孤独就像呼吸(访谈)

    十年前我在大学的图书馆读到他的小说,十年后我得以见到他。若说“机缘到来”,显得故作神秘;但事实的确是,这些年来,他是少数几位我不曾停止过关注的作家之一;并且他来到了我的故乡云南,此刻就住在离我只有三个小时车程的地方。此外,我想特别补充一点:在谋面之前,我直觉,他不会拒绝我的造访。这一点很关键也很重要。他非常友好,待人宽厚温和。只有在会话过程中,他作为“先锋小说家” 的锋芒显露出来。撇开文学,他是一个谦逊、亲切、为人着想的人。难道这些不是作为一个人最美好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