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39900000003

第3章 春天里的四季

仅凭生活在有利环境,而缺乏(无论什么原因)对身边事物的学习和实践,若想熟练地掌握其技能,很难——即使看似简单的农活儿。

这是我家乡的古城。

蓝天下,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时逢春的季节。我徜徉在熟悉而又陌生的街道,心情异常激动。别她近三十年,如今的这里,一派繁华景象;楼新路宽,环境优美,人更加时尚,变化之大,令我吃惊不已。

行人们你来我往,都忙着去干自己的事,尽管来人不识我,往人我不识,擦肩而过不言语,我依然能感受到一种气息……

在我离开她的这些年里,仿佛偶然才会想起,今又身历其境,才恍然所悟:无论离开她多远多久,无论是她的沧桑与美丽,一切一切,一直都在我心里……

我曾怀着年少时的纯真和好奇,城南看穆桂英摆的“迷魂阵”,城里看因穆桂英生子而得名的“红水桥”。当然,这些都是传说。

而名著“水浒传”中所说的大名府,可实实在在就是这儿。

这里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百年老字号等,都被当地的有识之士追溯研究,著书载册。

有三种风味儿名吃,今在我家乡仍声望依旧,四处飘香,那就是远近闻名的二、五、八(二毛烧鸡、五百居香肠、郭八火烤)。我小的时候,从没吃过。

我的家,在离县城三十多里的农村。城里是我儿时遥望的地方。我十五岁之前,没有进过城,一九六一年的年底,是从村卫生所学习工作了几个月后,调到城里县医院的。在县医院,一呆就二十几年。

这二十余年可是我多内容、大变化的岁月。

工作、学习、结婚、生子,人生中好几个角色(妻子、母亲等),都是从这里开始担当的。

这里给予过我很多,也给我留下很多。酸、甜、苦、辣,失望、希望、迷茫、向往,都曾有过。很平常,却难忘,我怀念这儿……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的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家之女。我对农民的传统观念,风土人情,都懂得些,就是农活儿干不好。

小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由娘领着,去村西头儿找“二先生”给我看病。每去一次,你知道我有多么紧张——害怕扎针(灸)、喝苦药。所以,虽然已时过六十年,可我还清晰记得“二先生”的模样:高个儿、瘦长脸儿,脸色显苍白,鼻梁却挺直,左眼稍外斜,下巴飘着花白的山羊胡儿。他头戴一顶黑色帽头儿(无檐儿、无罩儿,状如半拉西瓜皮,顶上有个丝绳结的小疙瘩儿),穿一件中式黑布褂儿,褂儿的腰身短且宽,前身略上翘,两只袖子足够长。他举止斯文,不苟言笑,常站在木制的柜台里,身后摆着由一个个方形小药斗儿组成的大药柜。且不说他抓药、看病,仅凭他的衣着打扮,形象气质,配以房间内的摆设和氛围,称他“二先生”可谓名副其实。

他看见我们,总是那仨字儿:“又来了?”

我一向不吭声,只站在我娘身后,一边看着“二先生”,一边听他们谈论我的病情。然后,经“二先生”对我望闻问切后,最终要带回几包(草)药……

如果说体弱多病是我干不好农活儿的理由,那么干活儿太少,则是我屡出“工伤”的根源。割草砍破脚,刨薯捣伤手,推磨头晕,筛面呕吐,连麦假(我们农村放麦假)捡落麦穗儿,也远远不及同龄人——她们捡到牛腰粗一大捆时,我才捡几个蘑菇头(把麦子一顺儿捋好,一把儿一把儿绑起来,穗端呈蘑菇状),整整齐齐摆在篓儿里,就像火柴在盒儿里。

我娘常说我干活儿假二细(太过细),邻居们却说我“不是干庄稼活儿的人”。我不知道这话是褒还是贬,我娘听后,往往会笑着说:“俺闺女就会冲白菜。”

这话是实言,冲白菜算是我的得意之作。我还知道有关白菜的谚语: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来了种白菜。我还知道,长出的白菜苗儿,还需再次移栽,之后,才需用井水冲。而且宜冲的时间是早晨或傍晚。

早晨,我常在梦中听鸟唱,只在傍晚时,我才着灰色沙壶,披一身夕阳或霞光,走在田间的路上……

别人冲白菜,都是自己从井里打水,我娘怕我掉进井里,从来不给我打水用的绳,只让我到有人用辘辘浇地的地方借光、接水。

接水的时候,水花四溅,溅湿我的尖口儿布鞋和花布衣裳,没关系,那会很凉快。

当倒置的水柱儿使白菜水灵起来,并有蓝莹莹的飞虫儿被冲出时,我就有一种成就感。只是如此的成就感实在太少。

我上初中那年(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深翻地”,大多数同学都去了第一线,只有年龄偏小、体质较弱者,留下搞后勤——推磨、做饭。我两样儿(偏小、体弱)都占,必在其中。

当大家还沉浸在集体推磨的新鲜中时,我却开始头晕目眩,脸色蜡黄,老师让我回宿舍休息,甚至说带我去医院,我觉得那是一件很难堪的事。便主动“请缨”帮着做饭。

其实,老师就让我“专职”拉风箱,另有位女同学负责往灶洞里填柴火。可是,还没烧多大会儿,竟把“助手”的刘海给烧焦了。

今天想来,还觉得难为情……

参加工作后,单位支农割麦子,一行几十人,乍开始割,我不显有多慢,可到头来,多半是我倒数第一,实在没面子……

看来,仅凭生活在有利环境,而缺乏对身边事物的学习和实践,若想熟练地掌握其技能,很难——即使看似简单的农活儿。

每个人可能都会由于种种原因,失去某些机会,这时,要做的不是埋怨或懊恼,而是要珍惜当下。

我初中毕业那年(一九六一年)的四月,我们学校(大名县杨桥中学)遇上一件百年不遇的好事:部队来我校从应届毕业生中招女兵,兵种有通信、文艺和卫生。

我和大家一起积极响应,踊跃报名,都希望自己是百里挑一的一名。

开始报名时,我们两个毕业班中,有三十几人呢,经过目测,初检,已刷下大半,又经复检,政审,可谓层层把关,关关有淘汰。

十五岁的我,虽然显得消瘦,身体倒没啥病,个子也不矮。我真是幸运,过关斩将,一路绿灯。

幸运之星,就要照到我和一位叫任芬的同学头上了。

还听说,任芬是卫生兵,我是文艺兵。班上的同学也赠本留言,表示祝贺和欢送,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着装入伍了……

可是最终通知录取的,只有任芬(她入伍后真的去上了卫校),没有我!为什么?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体检(初、复检),政审,包括暗疾调查,我觉得都是顺利的。

后来我才想到莫非是因我娘的态度?从一开始说我当兵,我娘就以泪洗面,政审和暗疾调查结束后,我们学校教导处的傅振朝老师和朱恩清老师,来过我家,我不知道是不是来征求家长的意见的。只是我娘跟老师说话时,哭成泪人,并对两位老师说:“要是叫俺闺女去那么远(北京),俺闺女前脚走,我后脚就跳井。”

好像从那之后,再没有任何老师来过我家。难道那是没去成的原因?我不知道,当时,我压根儿就没想到去问问……总之,当兵一事,没有下文了。

那年七月,我照常参加了中考,尽管其间多少影响了一些复习,可我还是考取了我们县最好的高中——大名县第一中学(当时,只有城里才有高中)。论说,运气真够眷顾我的。

当我听说被一中录取的消息时,也是一阵兴奋,觉得我能去城里上学了。但是,入学时,要交十一元钱,而且,进城须过一条河,河上又没有桥,过河须乘一条晃晃悠悠的小船儿,这个因素给原本不稳的天平加了决定性的砝码。

我爹担心地说:“你去城里上学,又没有伴儿(我们村没人考取),要是掉到河里,连个送信儿的都没有,不去了!”

我从小崇拜我爹,我爹很早参加了革命工作,一九三八年,就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当过民兵连长和党的地下联络员。但是,我爹从没离开过农村,也跟我娘一样,从没上过学。

再说当时拿出十一元钱,确也是难,加上途中有河,行有不便,均为实情。还有,说不定我爹娘觉得,我都初中毕业了,认的字已经很多很多了。

不管怎样吧,这次上高中的机会又跟我失之交臂。好在,我从没有为此埋怨过爹娘。

再说,当时已十五岁的我,对此(上高中)事竟没有任何的争取和坚持,这怪不得别人。

我是个成熟较晚的人,不像有的人,从小就有志向,且能执著地坚持和追求,不达目的不罢休。我不是。充其量属于偶尔也有点想法,可一到紧要关头,又会把想法儿忘掉的主儿。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经历过一件事,说明我小时候,心中也有过梦。这件事我从没跟谁说过。那是我上高小时,第一次读到长篇小说《新儿女英雄传》,看着那厚厚的书,我新奇又兴奋,脑海中莫名其妙地蹦出一个念头儿(也许依仗着老师曾几次把我的作文当例文在课堂上读过):我也写本厚书。

其实,有这样的想法儿,没什么不好,问题是我当时就雷厉风行,背着人写了起来。都写了些什么?忘了。好像还写了我们村住在庙里卖煮蚕豆的老奶奶……

其实,写什么,怎么写,都不重要,关键是我把那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作品”,连抄都没抄一遍,就寄给一家杂志编辑部(记不清是哪一家了)。

过了一段时间,人家还真把“稿件”退回来了,还有一张打印好的公函,大意是,没采用,谢谢支持之类的话。

就在这个时候,我想到:我要上大学,大学毕业后,我准能写一本厚书……

可是,当通往上大学的路摆在我面前时,我却轻易放弃了,你说傻不傻?长期以来,我从没因此埋怨过我的父母,是我做对的一件事。

尤其我发现自己,在县城参加工作后做的一些事就更加理解了我的父母。那是一九六五年春,我从县医院眼科被县武装部抽调参加省组织的(飞行、滑翔)征兵体检组。组里各科人员都是从全省各市、县医疗机构抽来的,我们县就去了我一个。(我查眼科的视力和色觉)

体检组驻在邯郸地区专署招待处。

那是我第一次来市里。第一次住进那样宽敞的大院子,第一次看到那么多成排的新房,成行的垂柳。走在林荫道,就像画中人。

不少公务外出者,也在这里食宿。大家同厅进餐,同桌就座,只要每桌坐够十人,师傅就端上饭菜。

我在这儿,谁也不认识,每次吃饭,都跟同屋(体检组的)住的陈俊蓝大夫(她是天津杨柳青干部疗养院的)一起去。陈大夫比我大十几岁,平日对我很是照顾。

有一天午饭时,我和陈大夫正在吃饭,在我们旁边餐桌上,有位烫着头发的中年女性,笑容可掬地向我走来,态度和蔼地跟我打招呼,问我多大了?从哪儿来?

我觉得莫名其妙,倒也一一回答。后来她问我:“愿不愿意随便唱首歌儿?”您猜我怎么着?我不仅没唱歌儿,连饭也没吃完,撒丫子跑了,就听陈大夫喊我:“小韩,你唱一首呗,那是音乐学院的老师,来这儿招生的。”

当时,我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八成儿什么也没想,一溜烟儿跑了……

我不是说,那次我真的唱首歌儿,就一定能改变我什么,我是说,已经在县城工作了的我,对外界的事物,还那么(下意识地)拒绝,何况一直生活在农村的我的父母。所以,我为自己没为此埋怨过我的父母感到宽慰……

其实,生活总是多姿多彩的,事情却往往是阴差阳错的。在享受多彩生活的同时,一定要坦然面对阴差阳错带来的失与得。

一九六三年春,县里成立了一所职工业余学校高中班。各单位鼓励没上过高中的同志去参加学习,并适当提供学习时间。县直各行各业都有人参加,我没想那么多,也就去了。

业校班的教课老师,都是从县一中和县师范抽调来的。他们不仅课讲得好,教学态度也认真负责——如果谁因事误课,老师都给补。

就这样,我也很认真地学了三年,以不错的成绩拿到高中毕业证。这时候,我才又想到考大学。

可是,正当我跃跃欲试,准备考大学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高考制度被取消,应届高中毕业生还失去了高考的机会呢,我只能默然作罢……

每个人可能都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失去某些机会。这时要做的,不是埋怨或懊恼,而是要珍惜当下。这是我经历过后才悟到的。

当时,我虽然已二十岁,可单纯得还像个孩子。若说显得我已经长大了的,当属我那两条长长的大辫子。

其实那时,洗头发,可不知何谓洗发精和护发素,时常用碱面儿或洗衣粉,可我的发质不错,不分岔儿,不梢尖儿,辫根儿、辫梢儿一般粗,我非常喜欢和爱惜。

可是有一天,外单位的“造反派”突然蜂拥来到我们医院,当场把医院门口不知摆放了多少年的一对石狮当“四旧”给砸了。

接着刮起“剪头发风”——长辫子也成了“四旧”之列。不剪短头发,大有不革命之嫌,我只好找人帮我剪下我心爱的长辫子。

当我把沉甸甸的辫子拿在手里,看着一端还是长长的辫梢儿,而另一端已成了齐刷刷的断发时,我非常难过,而当我从镜子里看到自己不男不女的发型时,我还是忍不住哭了。帮我剪辫子的护士安慰我:“你看看,谁的头发不比你留得短,要不咋叫破旧立新呢?”

我环视一周,茫然不知所措……

当一个人开始充当了人生中某种角色(妻子、母亲等)时,可能会随之带来烦恼、忙碌、惊喜、快乐……无论是什么,总之是很难忘,难忘的本身也会给人生的画卷增添色彩。

一九六九年初,经人介绍,我认识了孙国强。他是南京人,一九六五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我县酒厂,当时,他是酒厂唯一一名大学生。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无疑他是首当其冲。我们认识时和后来的交往中,他一直在和工人们“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包括我们领结婚证那天,也是在他下夜班后去的。

一九七〇年初,我们结婚了。

说到我们的结婚,实在简单,简单得今天的年轻人都不可想象。那时,他的父母随他哥(从部队转业后支边)住在黑龙江虎林县迎春一个小镇。

我跟国强去了那里一趟,就算结婚了,没有婚礼,没有婚宴,更没有新房和家具,坦率地说,我连一件新衣服都没有买,只有我和他。

后来想起,偶感酸楚,可细想来,倒也释然……

我毕竟是农家女,骨子里很传统,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嫁后安分守己过日子。

婚后五个月,我怀孕了,说实在的,我不懂得憧憬什么,也不知道准备些什么,近十个月的准妈妈,我也是懵懵懂懂度过的……

直到一九七一年二月八日——一个胖乎乎儿、肉嘟嘟儿的小家伙儿,睡在我身边时,仿佛一下子什么全都变了,天也格外的蓝了,空气也格外的清新,连我住的那仅有八平方米,四周用旧报纸糊裱的小屋,好像也一下子堂皇起来了。我产后没长出乳汁,也不知愁……

其实,那时的县城,能买到的代乳品,可不像今天的速溶奶粉,一冲即饮,那都要煮沸。煮时,也只有慢性子煤火,所以,黑天白日,尽忙着煮奶、晾奶、装瓶喂奶……沉浸在幸福中的我,忙碌而快乐。

可是,就在晓彤初生第十八天时,发生了一件事,使初为人母的我,又有了另一番感受——是和十八天来有着巨大反差的感受。

那天上午,天依然格外蓝,空气依然格外清新,早春的阳光,金灿灿地洒满大地。我喂过晓彤乳汁和多维葡萄糖液,刚放他躺下,他就咳,咳几声后呛了,淡黄色的液体(多维葡萄糖)从他双侧鼻孔喷出,当时,我并没觉得那会有多么严重,一边为他擦拭乳液,还一边说:“儿子,你喝多了吧?”

可接下来的事,再也不像我想象得那么轻松,孩子出现了呼吸困难,而且越来越重……

在一开始,我还知道解开包裹孩子的小褥子(当时时兴蜡烛式包裹法),拍打他的后背,后来,当我发现因窒息孩子嘴唇、脸蛋儿都已发紫时,我懵了!傻了!具体成了啥样我实在不知道了……

只有一点是肯定的,其样子足够感动苍天,震撼上帝的。要不然,在没经医生抢救的情况下,晓彤怎么能自己缓过气来呢?

我是在恍惚间,看到晓彤深深吸了口气——呼吸恢复了。

我不知道,那短暂而又漫长的黑色时间是几分几秒,我只知道那是一个母亲面临将要失子时的恐怖和绝望。

那一幕,在后来的很长时间里,我不能想起。只要一想,我都后怕得难以承受……

从那天起,我决定不再给孩子人工喂养(我的同事陈淑玉曾多次用她的乳汁喂过我儿子晓彤,我很感谢她)。

我再度多管齐下:吃药、打针、扎针灸,用民间偏方等,均不能长出乳汁后,我尽快给晓彤找了位奶母。

奶母的乳汁很足,模样儿也周正,她又极愿意奶个男孩儿。她的姨妈是我认识的本城人,所以很快谈妥了。

我接她在我家住了几天,待晓彤满月,抱晓彤去了她家。

当天晚上,面对着静悄悄的房间,空落落的床铺,我哭了……

但我很快得到了安慰。仅一周后我去看,晓彤竟白胖了许多,两腮上的酒窝儿较前更显了,眼睛也显得更明亮了。我不禁感慨母乳喂养就是好。

晓彤在那里吃得饱,睡得香,仨月过后,他长得虎头虎脑,活泼健壮,也备受奶母夫妇的喜欢。每次我去看(几乎一周看一次),大多被抱在怀里,有时奶母做针线,做饭时,都由她爱人抱着,孩子已睡在他肩头,还舍不得放下。

孩子能得到如此的疼爱和呵护,我感到很踏实。

可还没踏实多久,就出现了令我不能接受的问题——就在晓彤四个半月时,奶母爱人的脖子上长了“老鼠疮”(淋巴结核),而尤其令我不可思议的是,他们拒绝去医院诊治,而宁愿花钱用偏方,还把现剥下的猫皮围在脖子上(用猫吃老鼠之意)。时值六月底,天也一天天热起来,而围在脖子上的猫皮,不仅气味儿难闻,还使患处溃破,感染,这令我无法想象……

很快,我讲明原因,给清工资,并把孩子每月的八斤粮食指标买成米面给了她,便抱晓彤离开她家。

当心中充满爱,充满希望时,足够的信心、坚强的意志,都能被强化和激发,并且能迸发出超强的力量。

谢天谢地,晓彤意外地更换奶母,却在第二家很快得以适应。

这位奶母,虽是小产之后,可她人高马大,身强力壮,奶汁很足,人又厚道,从晓彤去她家那天起,她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亲晓彤。

晓彤依旧吃得饱,玩得欢,长得壮,八个月时,就长出八颗牙,还能一只手提起一只大兔子(奶母家养的)。

看来周岁断奶水到渠成……

可很多事情就好节外生枝,这次又让我赶上了:就在晓彤十个多月时,奶母对我说,她怀孕了,再没有足够的奶汁给孩子吃了,尤其夜间晓彤常因没吃饱肚子睡不踏实。

奶母掉着眼泪说:不能花着你们的钱,叫孩子受屈。

我感谢她为人诚实,及时地实言相告。我多给她一月工资,就把晓彤抱回城,这一次,我决定自己喂养,只在医院附近找个大妈,在我上班时照看他。

当时他已能吃些面条、饼干和蛋羹,只在半晌或睡前加饮些乳品,挺好。

时至新年,这也是我第一次跟儿子一起过大年,而且年过不久,将又迎来晓彤的周岁生日,我想,到时候我要亲手给儿子擀碗面,还要给孩子穿上我给他买的新衣裳,抱他去照相馆留个影。

就当时条件,安排得也算完美而周全了。

然而,我做梦都没想到,就在春节到来的前一周,一场突如其来的急病,在我毫不知情、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暴风骤雨般向我袭来。真乃“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呀。

当时,因我已怀孕四个多月,病情开始时,我还以为是妊娠反应呢,殊不知,是一场大病,这几乎是我全家人的一场灭顶之灾……

那年的冬天格外冷,从腊月中旬开始一连十几天都下大雪。就在一个大雪纷飞的下午,国强用人力车拉我去了医院。

一路艰难,一路无语,我躺在缓缓滚动的双轮车上,面对着茫茫大雪,心中充满惆怅。

当时,我的父母、公婆都没在我身边,我是把未满周岁的晓彤托付给街道一位大娘后,去医院诊治的。

当天,住进县医院一个单间病房里。

同事们一阵忙碌,给我输上了液体。

从同事们的态度、表情和他们轻盈匆匆的脚步,我感到自己病情的严重。而我所能做的,只是躺在病床上,看着瓶里的药液,一滴一滴,滴进管子里,输入我体内。

从下午五点,一直到第二天凌晨两点多,才把液体输完。

这使我和国强都舒了一口气,他帮我盖好衣被,又封好房间里的煤火,就在我病床的另一端和衣横卧。

一天的奔波劳累使国强很快就睡着了……

窗外的大雪,仍在无声地飘落,周围一片寂静,炉火上水壶发出的嗞嗞声,在我耳旁也渐远,渐失……

病中的孕妇,若能安安稳稳地睡一觉,那是最好。

可是,偏在我眼前,呈现出一幕恐怖景象:一条又粗又长的花蛇,从我赤着的脚背向上爬来。我惊恐万状,边喊边拼命挣扎,试图叫人帮我或挣脱着甩掉它。谁知却欲喊无声,欲动不能……不知道,在惊恐中我挣扎了多久,直到亲手摸到自己头上的冷汗时,才知道是做梦——此时,已是凌晨四点钟。

人生重病时,身体虚弱,做个噩梦,不足为奇。

话虽这么说,醒来后仍心有余悸,难以平静。但我不想把梦境说给国强听,只想喝杯水,或许也能压压惊——我喊了国强。

他实在太累了,我叫第三声时,他才应声而起。我甚至有点儿后悔把他叫醒,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可容不得我再想什么——只听扑通一声,他就地倒下了……

我不知道眼前发生了什么,任我拼命哭喊,他都一动不动,一声不吭。

莫非真的“祸不单行”,我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了?

正当我拖着沉重的病体,想要下床时,病房的门开了,是护士小张。“天无绝人之路”,苍天佑我,她来查房?或让她听到了我的哭喊声?

无论是什么,反正小张的进来,使事情有了转机:国强很快从地上起来了,并扶床对我说:“淑芳,你不要怕,是煤气中毒。”

难得他当时能那么清醒。

赶来的值班大夫证实了国强的说法,开一阵门窗后,症状基本消失。也是我们粗心,国强头朝墙角处,那儿正是一氧化碳聚积的地方,幸亏醒得算早,若一直睡到明早,恐怕后果不堪设想了。

我在懊悔(粗心)和后怕之余,倒庆幸自己做了噩梦……

一场惊心动魄的折腾总算过去了。病魔可没就此罢休,反而变本加厉地向我进攻,使我呕吐不止,滴水难进,全身黄疸,素日还算清秀的脸庞,已肿胀得面目全非。

当时药物奇缺,连葡萄糖液都很少。这对于治疗重病的孕妇,无疑是难上加难。我真像拳坛上一名被动的拳击手被对手(病魔)打得既无招架之势,更无进攻之力。记得当时我弟弟从老家来看我,让我立即想到曾蹦蹦跳跳领着弟弟玩耍时的欢乐时光,这真是人们常说的那句话:当你躺在病床上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健康是多么可贵……

而更令我始料不及的是,主管大夫组织内科、妇科、中医科会诊后,其结论为:为了减轻我身体的负担,建议我终止妊娠。

这是我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是因为我有病,才使他(她)尚未见到妈妈,就陪着妈妈吃苦、受罪。所以每次打针、吃药时,我都会想到腹中的胎儿,觉得他(她)没能得到胎儿时应有的宁静和安适,我只待他(她)出生后,用更多的母爱和亲情给予他(她)补偿呢,怎能就此终止?那样,对我精神的打击,心灵的创伤,远远大于继续妊娠给我身体的负担。

再三征求我的意见后,他们尊重了我的选择——继续妊娠。只是强调严密观察病情,严格执行其他治疗。

就这样,每天早晚服草药,每天打针、输液,尽管有时三五次都难以刺准静脉血管,我都能欣然面对……

当心中充满爱、充满希望时,足够的信心、坚强的意志,都能被强化和激发,并能迸发出超强的力量。

我在同事们(医护)的精心医治下,在国强的细心照顾中,住院治疗近半年,终于度过了一个最长最冷的冬天。

我的身体一天天好转,并于一九七二年六月三日,奇迹般足月生下我第二个儿子。

经医生检查,他是个健康、健全的婴儿。我看着这来之不易的儿子,心中百感交集,感慨万千……

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我们应以孩子般的真,对待生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以此回应孩子,影响孩子。

很奇怪,我病后,病虽未愈,倒长出乳汁来了,可出于对孩子的健康考虑,我听取了医生的建议,给晓红也找了位奶母。

奶母家虽然住在城外的小村儿(金家坛),可离我们家不远,我几乎每天都能去看看孩子。他们对晓红也挺好,包括晓红的干爷爷——一位看起来很威严的练武(铁沙掌)之人,也常乐呵呵地逗晓红玩。

奶母夫妇质朴实在,人很老实。晓红在他们家期间,我们之间没有发生过太大的不愉快。只有一件事,一度令我不悦:那是晓红七个月时,我爹突发脑溢血,我回老家住了十天,回来时,奶母家说晓红已发烧了两天,他们对此并不在意,说小孩子发烧是长能耐(如学会摇头、抓手等动作),更严重的是,孩子因吐奶,把戴着的线帽儿被奶液牢牢地粘在头上,不能摘下。

尽管我原谅他们的粗心大意和育儿习俗,可当我为哇哇直哭的孩子清洗脑袋时,真的,我很心痛……

当然,我没有为此更换奶母。只要她乳汁足够,我计划待晓红一周岁时就断奶。

可是,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也是在晓红十个多月时,奶母怀孕了。我没有犹豫,很快把晓红抱回了家。

我家的门前有棵大槐树,虽然已显古老,可它依旧枝繁叶茂。夏天,它就像一把撑开的巨伞,罩着房屋和院落。

槐树下有个不知放了多久的条石(约1.5mX0.5m),平放在用砖垒起的四条腿儿上,砖腿儿约一尺高,便成了一条石桌。

以前,我没有理会过它,如今派上了用场,我和孩子一起在石桌上玩耍、吃饭、做游戏。

冬天那儿的阳光下,夏天那儿的阴凉中,都留下了我和儿子的嬉闹和欢笑,留下儿子牙牙学语的声音和蹒跚学步的足迹……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真正感受到孩子在我心中的分量和位置。感受到他们对我的影响,以及他们对我心灵深处一些潜在智慧和勇气的激发。

我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儿子四五岁时所发生的一件事。当时,住在我家后院的同事家丢了一只小鸡,不知凭什么,硬说是我儿子打死了她家的小鸡。同事有个十二三岁的女儿,每次都以此为由欺负我俩儿子,轻则怒目而视,重则拳脚相加。晓彤和晓红一脸的无辜和无奈,一再说从没有打过小鸡,可小姑娘不依不饶,且有步步升级之势。

我想得简单,找她父母说明情况,就没事儿了。

小姑娘的爸爸倒还客气,说一只小鸡,不定跑哪儿了,回头说给小妮儿,不能再欺负俩小孩儿。

叫我没想到的是,小姑娘的妈妈却骂她丈夫吃里爬外,胳膊肘儿向外拐等等难听的话儿。面对此情此景,我没予理睬,转身走出他们家。

大约一周后,她家女儿又以此为由打我俩儿子,却有位同事(这位同事跟小姑娘的母亲是同时参加工作的老同志,她们的丈夫常在一起打扑克,玩麻将,关系很好)过来对我说,她家那只小鸡找到了,只是她(女主人)又隔墙扔到居民家了。

我愕然!怎么会这样?

而更让我不解的是,当我问她,小鸡是否已找到了时,她还是气呼呼地说:“小鸡叫你儿子给打死了,哪找去?”

“那你隔墙扔出去的是哪一只啊?”我问她。

她愣了愣神,红胀着脸,没再说话……

也许她没想到我会知道此事,或者根据她对我的了解,觉得即使我知道了,也不会当面说给她。

可是这次我说了。

从此,小姑娘再没有欺负我俩儿子。但不知她妈给女儿作的何种说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倒越发觉得,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我们应以孩子般的真,对待生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以此回应孩子,影响孩子。

孩子的自尊心,一点儿都不比大人差。

一九七七年三月,我从省级医院进修回县。恰巧,我们县医院从城里迁至城外。我们全家搬进了国强工作的酒厂里。

首先,酒厂附近有所不错的学校(实验小学),这便于孩子们上学校。再有,酒厂的住房比原来的也大些,这对于已是五口之家的我们,也是个现实问题。至于我上班远了,或居住环境“热闹”些,也都在其次了。

自然,也另有个难题:无法保证孩子按时吃午饭。

当时,我和国强的工资之和才九十几元。可还是在城里找了位保姆。孩子叫她大妈,我和国强喊她大嫂。

大嫂人挺好,又干净利落,还特别喜欢我的孩子。

每天早晨我上班前大嫂来,下午我下班后大嫂回。当时我两岁多的女儿晓丹由大嫂照看,又负责做顿午饭,使上学的儿子能按时吃饭,准时到校。

大嫂在我家一直呆了近六年。这期间,我们处得很好,后来大嫂主动地帮我干起了所有的家务,我们从没有过不愉快。

可是我的女儿晓丹却让大嫂哭过三次……

说起女儿晓丹,她可是个有福气的孩子。我在怀她期间,就没有妊娠反应,吃饭、休息跟平常一样,一直到晓丹出生,我的身体都不错。产后也长出了足够的乳汁喂她。她从小吃得饱睡得香,长得又白又胖,活泼健壮。

会走路之后,跟着俩哥一起玩,东跑西跳,爬高落低,从不示弱。我外出进修时,一岁的女儿住在我老家,也没事儿。可以说,两岁前,没让我担惊受怕过。

可后来开了头儿,接二连三的惊险便不断,而且次次都惊心动魄,下面我按顺序一一说来。一九七七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晓丹和几个孩子在厂院里玩,晓丹不慎掉进院子一个水池里——是用来洗刷晾晒酒曲簾子的(深、长、宽都有一米多的大池子)。那天工人忘了把水放掉。

时至中午,工人们都下班了,在场的小孩见晓丹在水里浮上沉下,吓得不知所措,有的吓哭了,有的吓跑了,眼看一场塌天大祸就要发生,晓红赶过来——也许是性格所致,也许是亲情使然,年仅五岁的晓红,竟能跳上池台,抓住晓丹下意识扬起的一只胳膊,借助水的浮力,把晓丹拉出水池。

当大嫂从厕所赶来时,见晓丹头上的小辫儿、身上的背心和短裤,都湿淋淋地淌着水时,忍不住哭了……

如果说这一次算影响还小,那么下边我说的这一次,动静绝对够大:那是一九七八年冬天的一个下午,酒厂集体买票去看电影,国强因为开会,就把影票给了晓彤,他带上弟弟妹妹一起去了影院,这我知道。

影院离酒厂不远也不近,出厂门沿南城墙走二十多分钟才能到。

傍晚我下班回来时,就见晓彤、晓红在院里,却不见晓丹一起玩。一问得知:电影散场后,他们三个出来,因还演第二场,门口人很多。晓丹就要晓彤背她回家,还不错,晓彤答应背她,可背的时候,晓丹的双手勒疼了晓彤的脖子,便发生了争执,结果一个(晓丹)不走了,两个(晓彤、晓红)不管了。兄弟俩想当然觉得:妹妹一会儿就后边跟上来了。两兄弟说着电影故事,径直走回厂。

一进厂门儿,就遇见几个小朋友,这一玩,就把妹妹回没回来给忘了。

我听后也想,八成儿晓丹找别的小朋友玩去了。

可是,当厂里厂外,街坊邻居都没见晓丹时,我们慌了。

天也渐渐黑下来了,还阴沉沉地飘着雪花儿,却到处不见晓丹的影儿。

有位好心的工人,用厂院里(绑在电线杆上)的大喇叭广播了此事,说连电影院也让人给广播了,满大街上的人都听到了,都知道我家晓丹丢了。厂附近有些居民也来了,做过妇科手术不久的大嫂也去找,他们在城里走街串巷,国强骑自行车去城外,可仍然找不见晓丹。不祥之兆笼罩着我们。

这时,俩儿子更是恐慌万状,素日不善表达的晓彤也和弟弟一起大声哭喊:“妹妹,你快回来吧!我们再也不把你丢到街上了!妹妹呀,你在哪儿?”还不时地抓起我们的手,往他们各自头上打:“妈!你打吧,是俺俩把妹妹弄丢了!妈,你打我们吧!”

如此感人的举动,这样悲痛不已,撕心裂肺的哭喊,出自于年仅六七岁的两个孩子,我泪如雨下,只是泪如雨下……

全家人(包括大嫂)像油锅上的蚂蚁一样,分分秒秒煎熬了两个多小时,晓丹仍没有任何消息。

最后,只有唯一的一点儿希望了:去等第二场电影散场。

影院门口,我屏气静候,目不转睛地盯着从影院里走出的每个孩子。当我看到那熟悉的红色衣帽时,真像在梦境……

直到酒厂那位女工拉着晓丹站在我面前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已泪流满面……原来这位女工来看第二场电影时,在影院门口看见晓丹一个人正在看橱窗里的画报,就问晓丹来看电影妈妈是否知道,晓丹作了肯定的回答(她指的是第一场),那位女工就带着她去看了第二场。事情也算巧,当时请人帮忙在影院广播的寻人启事,只响了朝着街上的喇叭,她们在影院并没听见。

女工一个劲儿地表示歉意,其实,我真得感谢她,若不是她领着晓丹,三岁的女儿看过画报后,不知道会随着人群走到哪儿去?

我回过神儿准备给女工说点儿什么时,看见大嫂和我三个孩子正相拥而泣呢。

大嫂的第三次哭,自然还是因为晓丹。这次虽不像上次那么兴师动众,可也足够惊心动魄的。

那是一九七八年年底的一天,我是在下班的路上听人告诉我的,说晓丹一个人爬到车间的三层楼的楼顶上,在仅有一尺宽的顶檐儿上走着玩儿呢,再问详情,回答是不知道……

当时,我双腿发软,险些瘫坐路上,因为那里我还没去过,只听说,楼下还有个排放废酒浆的大池子呢,女儿在十几米高的楼顶上走来走去,谁知道哪一脚会踏空呢,万一……我不敢再想,忐忑不安地飞奔回厂去。

有几位工人过来对我说:你家闺女真厉害,这一点儿,竟能蹿房越脊,飞檐走壁。谢天谢地,听了此话,我明白了,这是险情过后的一种喜悦和轻松。

要不说晓丹有福气呢,就在那随时可能发生惨状的时刻,是一位下夜班的工人,在厂外自家院子里,看见空中的“红点儿”(晓丹穿一身红格格棉衣,戴着我为她织的那个红线小帽儿。这小帽儿,女儿戴了好几个冬天),这位工人师傅,没犹豫,没声张,迅速悄悄地爬上楼顶,把晓丹抱了下来,您说悬不悬?

感谢那位师傅另当别论。

单说这次险情的发生,确与前两次不同。如果说前者尚属事出有因,情有可原,而这一次,可就是晓丹明知故犯,不可原谅。而且大嫂一再嘱咐她就在院里玩夹包儿,自己才去洗菜的,可就这一会儿工夫,险些出场大祸。

晓丹被领回来自然少不了一顿数落,这个粗声大气地说一阵,那个正言厉色的讲一通,可谓交替上阵,轮番“轰炸”。当然,都希望晓丹能表个态:永不再犯。

可是,不管谁怎么说,无论谁说什么,晓丹却都表情严肃,一言不发。

直等到午饭都端上了桌,晓丹依旧金口不开。大嫂这才忍不住大声地说:“丹丹!今儿你不说出这句话(再不去爬楼顶),晌午饭你甭想吃!”

令我们谁也没想到的是,她不仅依然闭口不语,还径直走出房门,直挺挺地站到院里。一个三岁多的孩子,有此举动,我有些吃惊。这也是我第一次发现,女儿活泼好动的性格中,竟有着这样的倔强与刚毅……

最终还是大嫂(也许是心疼),抱起晓丹,我看见大嫂第三次哭了。

其实,事后我发现,晓丹对大家的心意不是不懂(从那之后,不仅不再去爬楼顶,凡有危险的地方,电、水等,她都不再去碰了)。是大家的做法伤了她的自尊心,她是用拒绝接受强迫她表态的方式来维护自尊的。

看来孩子的自尊心,一点都不比大人差。这是我设身处地地想过之后,才感受到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陪着孩子一起成长,是件无比幸福和快乐的事。

说了我们家那么多惊心动魄的事,不好意思啊,让您也陪着不安。

其实,您也一定发现,我们全家又都是幸运的:从大儿子(出生十八天时)的窒息,到我孕期重病和我小儿子(胎儿时)的命悬一线,还有我住院期间国强的煤气中毒,以及我女儿一次次动人心魄的历险,哪一次都是人命攸关,却又一次次有惊无险,有险无伤地过来了。不是自主转危为安,就是遇人相助化险为夷。

其间有不少情节,真像电影或小说中描述的那样,可那是导演和作者事先编排好的。而这些,都是真真实实发生在我家的事。包括我说的每个细节,都没有任何虚构和夸张。

我不幸,我又万幸!

长期以来,我一直怀着感恩的心,感谢苍天,感谢生活中的好人。尤其当又站在家乡古城这片热土时,觉着情更切,意更浓。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还在身边……

尤其在酒厂住的那些日子,虽然发生了几件险事,从中却体现了人间的真情、真爱和温暖。

三个孩子在那儿玩得也挺开心。他们结识了不少小朋友,尤其来自农村工人家的孩子,这些孩子总是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给我们讲述那质朴、实在的养猪放羊的趣事。

孩子们常用游戏的方式,演绎着农民的称谓和村干部的职务。有时还为谁扮村支书、队会计而相互争执,甚至吵得面红耳赤。这时,往往由晓红支招儿:一本正经地喊:“哎——哎,听着啊,支书支书一条腿粗,会计会计一条腿细啊!”

一阵哄堂大笑,平息了急赤白脸的争吵,便又和好如初。

他们也常常席地围坐在一起,听晓彤、晓红讲故事,故事的来源,大多是院里的大喇叭里(那时正播刘兰芳说的《岳飞传》)和家里的小人书。

凭着他们的记忆,难免张冠李戴、移花接木。这没关系,不影响讲者津津乐道、眉飞色舞,听者聚精会神,洗耳恭听。

更可乐的是,若讲到兴头儿时,谁家大人来叫自家孩子吃饭,也别想走,常被仨孩子(晓彤、晓红、晓丹)中的一个拦住:“不行!马上就讲完,再听会儿!”

这也激起大人们的童趣和童心,便耐心地站在旁边等着。

诸如此类,令人捧腹的事几乎每天都有。

有时晓彤晓红扛着纸箱(里边是小人书),上街摆书摊儿,看一本儿收一分钱,还挺有人情味儿——凡认识的,无论大人小孩儿,一律免费。

邻居们给我开玩笑:“韩医生,你不用上班了,俩儿子能挣钱了。”

还有一次更有趣,俩儿子一见我下班回来,都燕子一样飞过来,我还没从自行车上下来,就听见他俩争先恐后地自我显摆:妈,妈,俺俩理发了,他给我理,我给他理,用剪子理的。

待我定睛一看,差点儿背过气去。本来好端端的头发,都被剪得这缺一片儿,那儿少一绺儿,一人顶一个花脑袋,在我眼前晃来晃去,叫我哭笑不得。

那时家里都没电视,也没有别的玩具,可他们总能找出好玩的东西。即使在大雪纷飞的冬天,照样玩得欢天喜地。

仅在雪上,就玩出不少花样儿:除了堆雪人,打雪仗,还别有创意,把“二踢脚”(爆竹的一种)插进雪堆里,“嘭”的一声第一响,跟原来基本一样,而第二响则不是常规飞向高空,“嗄儿!”一声,它是一响之后,一头扎进雪堆里,闷声闷气地“咕嘟儿”一声,便是第二响。那声音很奇怪,一听准笑,不信你试试!

每当这时,三个孩子都兴奋不已,兴高采烈地叫我:“妈!妈!您快来听啊!我们又点了啊!”

这时,我定会放下手中的活儿,从屋里走出来,站在门口,助阵、助兴又观看。

三个孩子格外开心,时而笑得前仰后合,时而不住地看看我,红苹果似的小脸儿上,洋溢着欢乐和幸福。

那时,虽然是冰天雪地的冬,感觉却像热烈奔放的夏。

今天忆来,越发觉得,那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最珍贵的时刻,是母子(女)最快乐、最幸福的双赢时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陪着孩子一起成长,是件无比幸福和快乐的事。

当一个人再也想不出任何办法排解或减轻自己心中的困惑和苦闷时,也许都会产生些奇思妙想。如果以此(不危害任何集体和个人)能使自己感到些宽慰和踏实,为之何妨!

一九八一年九月,女儿晓丹也上了小学——三个孩子都在同一所实验小学。

如前所述,学校离我们住的酒厂很近,步行几分钟就到。这期间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冬天时,他们仨上下学时的模样:晓彤、晓红各戴棕色蓝色带罩儿、带耳扇儿的棉帽子,晓丹戴的还是我用红毛线织的那个带围脖的小帽儿。他们仨都穿一身厚厚的棉衣,都穿手工做的毛底布棉靴,还有最经典的,各自肩上斜挎的那个我亲手缝制的黑地儿、白花儿方形布书包。书包很大,带子很长,走路时,随他们各自走路的节奏,书包也相应地“啪达、啪达”拍打着大腿或屁股。其样子实在可爱——三个敦敦实实的小身影,就这样牢牢地印在了我的心上……

也常有邻居夸,说三个孩子挺团结,从不见他们吵嘴、打架闹矛盾。

其实,他们常拌嘴,有时也吵得脸红脖子粗,倒是极少打架,从不骂人。兄弟兄妹间也算礼貌,晓红比晓彤仅小一岁,他也一向是哥哥这,哥哥那,包括晓丹向我告状(如俩哥哥不带她玩)时,也是大哥哥怎样,二哥哥如何,从不直呼其名。从小到大始终如一,至今保持。

当然,也有的家庭,兄弟姊妹间,成人后仍指名道姓也不以为然。我不是说那样一定不行,我是说一种观念,一个习惯的形成,儿时的教育和影响至关重要。

前几天,我女儿晓丹还说起她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刘桂英老师呢,说当时她眼睛发炎时,每下一节课,刘老师都记着帮她点眼药。时过已二十八年,晓丹还记得那么详细,可见那时那事对孩子的影响之深。

那些貌似点点滴滴的事,其实对他们的成长和长大后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以及教育后代,都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

切莫说小孩子不懂什么,其实,他们那时对事物的感受,对关爱的感知,有时比大人还敏感,也更在乎。

记得晓红上小学时,有一次他的班主任王文焕老师,在夸晓红学习好、团结同学等优点时,也说他有时显得腼腆,说跟他的名字一样,像个小女孩儿。

原本这话无可厚非,可谁知说者无心,而听者有意。回家后,晓红哭着说,要把名字改过去,还叫孙晓轩。

说到这儿,我得多说几句,是有关我三个孩子的名字的事。曾经有人问过我,是不是当时为了赶时髦,把仨孩子的名儿都叫成红色儿呢?告诉您,还真不是。

不过,他们的名字,也是有点说道儿:大儿子初生时,东方正晓,彤云初照,所以取名叫晓彤,二儿子胎儿时历经艰难,来世不易,给他取个叫家不多的轩字,排晓叫晓轩,女儿的名字是在她没出生时取的——当时不知生男生女,我说若还是男孩,不另取名儿,就叫三儿,若是女孩儿,就取花中之王牡丹的丹字,排晓叫晓丹。

凑巧彤、丹都是红色,只有轩字与之不同。

偏巧小儿子一岁时患消化不良症,体质下降,身体瘦弱,比起晓彤和晓丹,他都是瘦小很多。

因抵抗力较弱,又易感冒发烧,嗓子发炎。当时,国强工作繁忙,时常出差开会,孩子又容易夜间发病。那时不比今天,家家有电话,出门有的车,那时候,往往守着孩子,苦熬到天明……

说心里话,国强全身心投入工作,本无可非议,可确实让我一次次体会到了难处,体会到了何谓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多少次我守着孩子默默地流泪,多少次我面对长夜祈求苍天……

就在那极度困惑,极度无奈又无助的情况下,我想到仨孩子的名字:如果孩子的名字一致了,他们也就一样的强壮了。

我这样想着,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一缕光,便改晓轩叫晓红(因当时不知道去有关户籍部门登记、备案和更改,所以至今晓红的身份证上仍写孙晓轩)。也许会有朋友说我迷信,或笑我农民意识,那是他们的事,我不在乎。

当一个人,再也想不出任何办法,排解或减轻心中的困惑或苦闷时,也许都会产生些奇思妙想。如果以此(不危害任何集体和他人)能使自己感到宽慰和踏实,为之何妨?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晓红身体的不断调治,晓红的身体真的一天天好起来了。他长高了,长胖了。中学后,也跟晓彤、晓丹一样,奔跑于运动场上了。

尤其在特别的环境中,孩子不仅是大人的精神支柱,还是大人的榜样。

一九八二年八月,随国强工作的调动,我们全家来到邯郸(市)。我离开了曾工作、生活了二十一年的家乡古城——大名县城。

从县城来到市里,由平房住进高楼,从环境的美化到条件的优越,对于从小长在农村的我来说,既新鲜又陌生,好处不少,也多有不便。

首先,跟我帮忙近六年之久的大嫂,说“穷家难舍”,没跟我们一起来。家务活儿,没人帮了,还有我们住的(三)楼下,没有存车处,自然要扛着自行车上下楼,再有仨孩子上学的距离,比县城远了许多,加上国强单位更远,他且忙,常出差,送孩子上学也成了我的“专利”。这便牵涉到做早饭,特别冬天(屋里也没暖气),每天需凌晨五点披衣起来,先打开(蜂窝儿炉)火门儿,上床再躺会儿,待煤火燃起,好做早饭(令我欣慰的是,从没让仨孩子隔过一顿早饭)。

每天早晨从起床,到下楼,总是在紧锣密鼓中度过。时间紧,事情多,最迟七点钟必须扛车下楼。然后,迅速安排孩子在自行车上的位置:晓丹侧身坐前梁,晓彤、晓红骑马式挤坐在后车架儿,最后,我跷腿跨座儿上车,这才一车四口,各就各位,随后在我双腿交替屈伸、车轮滚滚中前行……

第一站送晓红、晓丹到(中华巷)小学,第二站送晓彤去(市)三中,然后,我再拨马而回去上班。

每周六天,天天如此,周而复始,风雨无阻。幸亏(当时)所经之处,尚未设交通岗,否则,如此精湛的车技表演,怕是不允通行的。

初到市里,我很不习惯,不仅节奏快,太紧张,我的工作也有变化:在县医院时,我一直在眼科工作。承蒙几任院领导的培养,多次送我到市、省级(之后还去过北京)医院进修和参加眼科培训班。

我珍惜每一次学习和培训的机会,长期坚持工作实践,我掌握了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和手术操作,并由护转为医。

来到市里,我调到地区印刷厂的医务室。全厂才几百名工人,眼科患者自然很少。

医务室连我才四位医生,也不分科,工作倒是不忙,但我严格遵守厂里的规章制度,从不迟到或早退。工作应算兢兢业业。

其实这里也有不少便利,若在大医院,需值白班或夜班,这里无须值班,只上常白班,能按时休星期天(当时只休一天)。

这一天很重要:洗衣、购物、打扫卫生、给孩子改善生活。包括买蜂窝儿煤(当然不是每周都买),也时常安排到这一天,因为煤块儿也要搬到(三楼)阳台存放……

我第一次发现仨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就是从星期天运蜂窝儿煤开始的。

那一天,我正在下楼上楼地运煤,刚才还在房间热热闹闹说话的孩子,在一阵安静过后(八成在小声商议),却一齐投入运煤:晓彤用桶提,晓红用簸箕端,晓丹则拿小盆儿运。

有了他们仨的参与,不仅省了我的时间,减轻我的体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朝气蓬勃的状态感染着我,带给我春天般的温暖和活力,使我愉快而轻松……

后来,他们在节假日,还主动帮我做饭,摘菜,买东西。省了我不少时间和力气。

不过,也为此给我带来过不安。真的。

那是暑期的一天,天空下着小雨,两兄弟说让我在家看着午睡的晓丹,他们俩去买馒头。我有些犹豫,觉得天气也不好,国强又去承德出差,我们初来乍到,人地两生,心中难免多虑,可晓彤、晓红积极性极高,没等我应允,便拿篮子、取粮票咚咚咚跑下楼。

反正不远,二十分钟足够来回,去就去吧。

可一去四十分钟,不见他俩回来。我真的后悔让孩子去,随着时间的延长,我越发忐忑不安。我时而屏气静听,时而隔窗张望,看到空中落雨又紧时,觉得那条条雨丝,就像鞭子一样抽打我的心,我不禁掩面而泣……

正当我准备叫醒女儿,下楼看他俩时,他俩安然无恙地回来了。

原来因下雨,近处卖馒头的没来,他俩跑到较远的黎明街才买到。又有一阵紧雨,他俩在一家店铺门下避了一阵(雨)。

当我听说,买的八个馒头,被他俩吃去五个(每人吃两个半)时,我破涕为笑……

其实,这也是我对新环境不适应的缘故。陌生的环境,常使我感到孤独,甚至缺乏安全感。

我在今天回首间,越发觉得,尤其在特定环境中,孩子不仅是大人的精神支柱,还是大人的榜样。

无论在哪里,他们总充满快乐,总能发现有趣的事物,好像压根儿不理会所处的地方,是熟悉还是陌生。

在我家楼南有片空地儿,他们仨就很快把那儿当成“练武之地”(在县城时,晓彤、晓红曾参加过一段武术班),所谓练武,他们自己说,只不过是花拳绣腿,兄弟俩一甲一乙对打,晓丹一旁观战助威。他们又开心,又快乐,又能强身健体,还结识了许多小朋友。

其中有个叫小军的,就住我家一楼。小军的父母都跟我是同乡,这缩短了我们间的距离,很快我们成了好邻居。

春天,他院(一楼)种了丝瓜和眉豆,绿油油的秧蔓开着黄花(丝瓜)和紫花(眉豆)儿,爬上我家阳台,不仅美化了环境,还结出瓜、豆任我采摘……

当时,我家连黑白电视还没有,小军家已有二十四寸大彩电(小军哥哥部队转业时买的)。节假日,常叫我们去他家看电视,这对于我的仨孩子,无疑是最开心的事。他们仨时常一起去,一起回,谁若有作业没完成,也知道相互等会儿,从来不分别行动。

可是有一次暑假却有了例外:一连好几天,只见晓彤、晓红去,晓丹却一个人在家埋头写作业。

我看了晓丹的作业后,更是一头雾水——光作文已写了十八篇,说还得写十几篇,至于所写内容,可谓千篇一律,大同小异,不是下雨天扶盲伯伯过马路,就是下雨天帮盲伯伯买米面,要么下雨天给盲伯伯撑伞,要么下雨天送盲伯伯回家……

我说作文不能这样雷同,晓丹撅起小嘴儿说:“老师叫写三十四篇作文,不这样写能写完吗?”

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一个假期,光作文就写这么多?

我去问了晓丹的同班同学张小红,这才知道,老师说写三至四篇作文。

得!这下好了,再逢下雨时,晓彤和晓红总会一本正经地喊:“丹丹,该出去帮盲伯伯啦!”

美好的东西生活中处处存在,只是或由于匆忙被忽略,或由于忽略被掩盖。

一九八五年七月,晓彤初中毕业,他去上的高中是全市最好的市第一中学。

这一年晓红小学毕业,(晓红晚上一年,又赶上小学改制:晓彤上五年制,晓红改为六年),他考入晓彤上过的三中。巧合的是,曾担任晓彤三年班主任

的孙玉珍老师,又担任晓红的班主任。

晓彤初中时,因是从县城转来,孙老师对他的学习、个性和对他所喜欢的唱歌、画画儿都能给予理解、帮助和鼓励,使晓彤能尽快融入新集体、新环境有着很大的作用。

晓红上初中时,已是我们到市里的第三年,他对这里的生活节奏已经很熟悉。晓红初中三年间,一直担任班长,还多次被评为市级三好生和市级优秀班干部。

在他们班里,有个叫宋志刚的同学,从小双下肢瘫痪,行动极度不便,晓红和同班一位叫肖冀邯的同学,主动帮助宋志刚。有时接他上学,有时送他回家,课间去厕所也常由晓红和肖冀邯从三楼教室(三楼没厕所)背着宋志刚上下楼……三年来坚持不懈,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

一九八七年七月,晓丹小学毕业,也考入这所(市三中)中学。

算是有缘,入学的第一天,晓丹去找晓红,就遇见孙老师,从此孙老师认识了我们这仨孩子。

晓丹的班主任孔成群老师,跟孙老师又住邻居,慢慢地她从孔老师那儿知道晓丹学习也很好,也当班干部,孙老师常说我这仨孩子都挺优秀,都是三好学生,个个一身正气。便说我教子有方,有一次家长座谈会上,孙老师还说让我介绍经验呢。其实,我一直怀着感激的心情,感谢教过我仨孩子的所有老师。

晓丹考上初中的那一年(一九八七年),也是我印象很深的一年。算是我们三个孩子不同程度的“冲刺”年,除了晓丹考初中,晓彤、晓红分别由高二、初二升高三和初三。也是这一年,国强的工作又有调动,虽然还在本市,可我们又一次搬了家,新住处离我上班的印刷厂和晓红、晓丹上的市三中都远了许多许多。一家人的午饭分三处——国强有时不外出在单位,晓彤在一中,晓红和晓丹下学后来印刷厂和我一起。

我们医务室左边,是厂办幼儿园,园里有个大炉火,那里的阿姨照顾我,常帮我提前煮开一壶水,待我下班好尽快煮(自带)米或面,确保俩孩子放学后按时吃饭按时返校。

因为离家实在远,每天下午下班、放学,我和晓红、晓丹都在三中东墙外集合,然后才一起回家。

夏天天长,没问题,到家时,还见夕阳或晚霞,可冬季就不同了,冬季的夜幕降临得早,时常路灯亮之后,我们母子(女)仨才结伴回家。

时至下班放学,路上车多人稠,我们一路匆匆,一路慎行……

多少次走在家门口时,已是枝影摇曳,皓月当空。那时,只顾得赶路回家,实是无暇观赏夜景。今天想来,确感到几分画意与诗情。

看来,美好的东西生活中处处存在,只是或由于匆忙被忽略,或由于忽略被掩盖。

十一

人的一生,总会经历一些艰难,就像四季总会有冬天。请不要说冬天一无所得,其实,生机就在寒冷里孕育着,然后才有春的播种、夏的耕耘、秋的收获。

一九八八年七月,晓彤高中毕业,他考取了南开大学。这一年,晓红初中毕业,他也考取晓彤所上的高中——市一中。只是这次晓红的班主任冯喆老师,不再是晓彤的班主任孟进老师了。

一九八五年晓彤上高中时,我们还没有搬家,我家离一中也很远,而且高中后,同学们须在学校晚自习,晓彤高三之前,吃住都在学校,周末才回家,直到我们搬了新家——新家离一中相对近些,晓彤便晚自习后回家住。

一九九〇年七月,晓丹初中毕业,她(以全市第二名的成绩)也考入她俩哥哥上的市一中。崔仲芳老师是晓丹的班主任。

每次仨孩子的家长座谈会,都是我去,所以跟他们的老师也都熟悉了,他们都知道我三个孩子都是在本校读的高中:晓彤爱文体,篮球打得不错;晓红、晓丹又当班干部,又常参加英语文艺演出和英语比赛;晓丹在省、市学生大赛中多次获奖,并担任学校英语园地播音员。这些老师们也常跟我说起。

一九九一年七月,晓红高中毕业,考取了天津财经大学。

如前所述,一中离我家相对不远,其实也不算近,骑自行车也需一刻钟多,尤其晚自习后,都在晚十点多才到家。原来由晓红和晓丹结伴一起去,一起来。九一年晓红上大学后,我让晓丹在家晚读。感谢崔老师破例应允。

一九九三年七月,晓丹高中毕业,她没有辜负崔老师的关照和信任,考取了清华大学。

拿到我每个孩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时,都会带给我同样的惊喜。而晓丹这一次,惊喜之外又有一种非常有趣而又奇特的感觉:从此再也不想提起有关高考的事了。为什么?我说不清。

是仨孩子的“练兵千日,用兵一时”的情景,令我感触太深,还是长期以来,不经意间积累的一些紧张情绪骤然释放?不知道,反正在之后的好几年,每到高考时,我都有意无意地回避着这一话题。

平心而论,我的仨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我并没有为孩子的学习感到有过紧张和压力,也没有为此给孩子施加过任何压力,更没想过,一定要他们替我完成什么夙愿,都没有,一切顺其自然。

仨孩子都考上了大学,同事们抬举我,跟我聊天时常说要向我“取经”,问我如何教育孩子的。

是孩子们赶上了好年代,遇上了好老师,孩子们也算努力,至于我,真的没有刻意做什么,算我傻人有傻福。

其实,有很多感受是潜在的,是属于人之常情。别人有的我也有,比方高考前,每个有考生的家长,都会对孩子关怀备至,照料细心,唯恐稍有闪失贻误“战机”,高考之后,更不用说,把一切藏在自己心里,只劝孩子吃好,玩好,充分放松。

那时,不比今天,网络发达,信息灵通,那时往往只有等……

在等的过程中,大人和大人各异,孩子和孩子也不同。高考过后还没几天,有的大人早早就开始四处打听,“录取分数线何时有啊?”“标准答案几时发呀?”有的考生家长间也相互问:“你家孩子考得如何?”“报考哪个学校?”“填的什么专业?”等等等等。

也许那样真能早一点儿得到一些信息,或者能减轻心中的紧张情绪?我不知道。其实,我在他们身旁,也在他们其中,但在这些方面,我有些不同。我不好去打听,当然,我不是说那样打听不好,只是我觉得,静静地干点儿自己的事(干点儿家务、看书)反倒心态更易平静,就像酷暑时,“心静自然凉”一样。包括,我同事孩子有高考者,我也不主动问什么,只在同事主动说给我时,我便会认真地听,认真地回应。同事们了解我,没人说我冷漠,反倒说我沉得住气呢。

即使我仨孩子,每人从高考考场走出来时,我也只问:“时间够用啦?”至于考卷难易,答题对错,只要孩子不说,我不问。仨孩子都接受我这种方式(此时家长的各种表现,只是对孩子的关爱方式的不同),他们用无言的默契表达着懂得家长的关爱。

孩子在高考之后等待中,其表现尤其不同,别人家的孩子我不清楚,我仨孩子的表现至今我都记忆犹新。晓彤多半一个人呆在屋里,或静静地躺着,或吹会儿口琴,偶尔才跟找他的同学一起出去玩会儿,总之晓彤显得比较安静。晓红则表现活跃,他搬张圆桌放在阳台,先是摆上笔墨纸砚,说要练书法,没一会儿,却又找来小学时的算盘,说要学珠算,再过一会儿,又搬个大木墩,上面搭块毛巾当鼓敲……堆得阳台满满当当,他美其名曰“老干部活动室”。怎么样,够热闹吧?晓丹高考之后,看起来跟高考前没有太大变化,看电视、看闲书——包括入厕时也跟高考前一样,不忘拿本书(古今中外的佳作、名著、长篇、短文,《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福尔摩斯侦探》、《岳飞传》、《聊斋志异》等等),当然,也不忘跟我聊天,聊起来有说有笑,没事人一样,显得很轻松。

仨孩子在不同年,相同月,同是高考后的等待,却表现很不同。但是性格上再差异,表现再不同,有一点儿,他们却惊人的一样:无论他们再安静,再活跃,再轻松,只要有谁一提到有关高考的信息时,都会顿然变得一脸的严肃和认真。

那一刻,我心里总会“咯噔”一下,感受得到孩子的内心有多么焦虑和不安。

大概这也是使我回避高考信息的一个原因。

从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三年,我的仨孩子陆续考取了大学。这是我们家最大的变化,最大的欣喜,最大的收获。

人的一生,总会经历一些艰难,就像四季总会有冬天。请不要说冬天一无所得,其实,生机就在寒冷里孕育着,然后才有春的播种、夏的耕耘、秋的收获。

仨孩子上大学期间,我和国强的工资之和虽比原来的九十几元多了些,但积蓄几乎没有,每个孩子上大学走时,都没购置新衣被,带去的全是家里现有的,只是我要拆洗干净,好在孩子懂事,从不跟条件好的同学比,包括晓丹也没为此不悦,这使我欣慰之余,也感到愧疚……

晓彤上大学那年(一九八八年)大学还不交学费,入学时原本带去并不宽裕的生活费,一学期回家时,还剩回一百四十元。我粗略算后,晓彤每月生活费还不足五十元(就算在当时,也是很低的),他营养不足,脑后长出好几根白头发。从那之后,每月我都给晓彤寄去两袋奶粉,直到他大学毕业。

晓红上大学那年(一九九一年),每年学费才一百八十元,我们能承担。

要说晓丹上大学那年(一九九三年),每年学费四百元。可那一年邯郸一家生产妇女用品(舒尔美)的企业,为全市高考的女同学设了一个奖项:全市高考(女同学)前四名者,可获此奖:奖金一千元,还有奖杯和证书。晓丹有幸是四名中的一位,女儿两年半的学费解决了。

他们在大学时,差不多都获得过奖学金,有三百、二百不等,晓丹获奖学金最多一次是三千六百元。这帮了家里的大忙。

十二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仨孩子去上大学之后,我家只在寒暑假才最热闹。

春节时,家庭联欢别开生面,当时我家就有朋友送的一台旧录音机,虽然录音效果欠佳,可也记下全家人的欢乐与温馨。暑假时,也有件特开心的事——全家去野餐。所谓野餐,就是一家人带上食品(面包、香肠、饼干)和饮料,到市里一个公园——丛台公园撮一顿。

那一天,仨孩子兴奋不已,很早起床,整装待发,所有大包小包,你争我抢,他们肩背手提,无需我们管。

公园离我家不算太远,全家人一路说笑,徒步而至。只是一进公园孩子就问:“爸,妈,咱们在哪儿野餐呢?”

我理解孩子,他们是想尽快享受一家人换一种方式进餐的乐趣,当然也希望早些能轻装上阵游览公园。

自然,很快就在树荫下摆开“战场”。一家人七手八脚,铺上塑料单,摆上食品和饮料,全家人边吃边聊,还用傻瓜相机留下一幅幅永恒的瞬间……

记得我每一个孩子上大学走时,我都是送到车站,每当我伫立于站台,看着北去的列车徐徐开动时,我心中充满了牵挂……

其实,我说不清因失落而牵挂,还是因牵挂而失落,尤其他仨各自第一次离家上大学时,他们第一次离开家那么远,那么久,总觉得他们难自理,不适应……

直到晓丹大二之后,我仿佛才真正认识到:其实不适应的不是孩子,而是我,所以才担心这,担心那。

究其原因,也在情理之中:他们仨从小学到高中,每个孩子的每次家长座谈会,我从没隔过一次,对孩子在校时的学习、交往和与老师、同学间的相处等情况,包括孩子的思想变化,情绪波动,我都能随时了解,并能跟他们的老师,以及跟孩子间及时交谈和沟通。他们上大学之后,我没有了这份参与,自然不踏实,不适应。实际上,孩子远比我想象中自理得好,适应得快,并能很快得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晓彤大学后,担任学校文艺部长,和大家一起唱歌,下棋,很活跃;晓红在全班竞选当上班长,并连选连任,直到大学毕业,大三上学期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晓丹在大学除担任班里团支书,还在校红十字会负一份责……这均能体现他们的自理和适应能力。认识到了这些,我很踏实。

我曾不止一次在日记中抄下那句诗:“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代表着我的心态和心情。

十三

当孩子有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时,要为他们的自立、自主感到高兴,因为那体现了他们的自信和能力。

一九九二年七月,晓彤大学毕业,分配到省级金融系统。

在那里学习工作十几年,他利用业余时间获得硕士学位,并翻译了美国詹姆斯·F·道顿所著的《驾驭市场》一书,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

感谢领导培养,曾送他去伦敦业务培训,派他到基层挂职锻炼……二〇〇四年六月,经过考试和选拔,他被公派去泰国工作。半年后,大儿媳带着我孙儿宇,随晓彤住在曼谷。

二〇〇五年七月,我和国强去泰国看他们,这期间,去泰国的幼儿园接送过我孙儿,和儿孙们一起去大皇宫游览,去帕地亚看海……这是我第一次在热带国度和儿孙们一起欢聚。

二〇〇八年六月,晓彤又从泰国公派去了悉尼,在该单位,负责某一部门的工作。从此,在澳大利亚有一个由我的儿孙们组成的三口之家。孙儿宇,已在悉尼上了小学三年级。

如今通信发达,随时都能跟他们通话,联系,互报平安。

一九九五年,晓红大学毕业,原本分配他去税务系统,可晓红说他喜欢贸易工作,我们支持他应聘去省级外贸。

晓红在外贸工作、学习了九年,其间曾多次出国联系业务,每年都参加广交会。是伟大的时代给予他们太多的机会和选择。

二〇〇四年八月,晓红来到北京,创建了自己的公司,并把家眷从省城搬到北京市。我的孙儿震已在京城上了小学三年级。

如今,晓红也算走出了自己的路子,这也说明,当初晓红的选择是适合他的。

一九九八年七月,晓丹大学毕业(清华大学本科读五年),被保送本校读“直博”,二〇〇三年,博士毕业,又留校于清华任教,现已晋升为清华大学副教授,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感谢领导培养,留校后,晓丹曾多次出国参加学术交流(曾去过韩国、日本、德国、瑞士等),并于二〇〇六年八月,又公派去哈佛大学(读博士后)深造。二〇〇七年七月,我和国强去美国看女儿,并一起参观了哈佛大学的校园,校景,也一起在波士顿的查尔斯河畔看野鸭戏水,一起到大西洋里乘船看鲸……

这也是我第一次和女儿一起,在地球的另一端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如今,晓丹已圆满完成在哈佛的科研课题,回到了清华,继续她的研究。她家离我和晓红住的地方不算太远,每逢节假日,双休天,他们(女婿跟女儿是校友,他早晓丹一年博士毕业,现在北京创业)驱车过来,(在京的)三代人聚集一堂,亦忙亦闲,亦享天伦……

包括时而接送我孙儿震上下学,也使我尽快适应了退休后的生活节奏,在随意和淡定中,充分享受到“夕阳红”的温馨与从容。也越来越体会到亲情的重要和力量,以及自我超然的洒脱与必要。

当孩子有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时,要为他们的自立、自主感到高兴,因为那体现了他们的自信和能力。

十四

拥有自己的生活,就会拥有和儿女共享的幸福。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一个惊人的数字:我仨孩子读书时间的和,竟然长达半个多世纪——五十三年(晓彤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共十五年。晓红小学六年(改制后),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共十六年。晓丹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五年,读研五年,共二十二年)。

这使我想到:仨孩子弥补了我缺失的读书时间,还个个践了我的大学梦。我很欣慰。做他们的妈妈是我的福分。我为我的三个孩子感到骄傲。

在我先生和孩子们的支持鼓励下,我捡起自己的业余爱好——学着写短文。几年前,曾在《邯郸文学》、《邯郸日报》、《邯郸广播电台》和《健康报》等发表过几篇,其中《剪下一片美丽》、《栽树真好》,在一次市报征文大赛中还获得优秀奖。

素日里,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或写日记或写成诗(从没有投过诗稿),不为别的,只为抒怀,只为乐在其中。

拥有自己的生活,就会拥有和儿女共享的幸福。

在这又是春来时,我在家乡的古城品味人生,深感乡情更浓。在离开家乡的岁月里,每逢遇到困难或烦恼时,我总会想起那些曾经难忘的人或事。说不清是激励还是启迪,总教我对生活多一份悟,多一份懂……

有机会,我要带着我的仨孩子来这里看看,因为这儿不仅是我的家乡,也是我仨孩子的出生地,是他们出生后拥有的第一个家的地方。

他们来后,一定会跟我一样,激动不已,感慨万千……

二〇〇九年六月

剪下一片美丽

一片一片,像雪,像云,像花瓣儿,像蝴蝶。二月春风将它们从报纸上吹下来,悄然有序地排列在我自制的大笔记本里。形状不同,内容各异,汇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

岁月可使鬓发斑白,容颜衰老,也可使叶绿叶黄,花开花谢。可我这里的花儿却例外——她永不凋落。她是我心目中的鲜花店,盆景屋……

“一阵乳香知母至,半窗故纸防风来。”

“国老牵牛耕熟地,将军打马过常山。”(均摘自药名诗)

(内含中药:乳香、知母、补骨脂、防风、甘草、牵牛、熟地、蟋蟀、潘打马、常山)。

几年前,这些有趣的药名诗,是我采摘的第一朵花儿。时过境迁,虽然纸已发黄,可每每翻阅,仍然花香四溢。就如同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一样,不论过了多久,当你再次唱起她时,第一次唱的那份甜美和温馨便油然而生,在你的心头久久回荡。

人生在世,谁都难免遇到不愉快的烦心事,此时倘若你走进这座美丽的小花屋,默念、饱览一番名人名言,摄影字画,将会有股赏心悦目的清风拂去你的忧伤和烦闷,使你顿感心旷神怡,信心倍增,闲暇之时,紧张之余,若能翻看一篇幽默笑话儿,能立即感到愉快和轻松。读一读对白杨赞颂的生活花絮,定能把你带到风光怡人的大自然中,领略一番白杨树的高大挺拔,苍翠的雄姿,似看见那茂密的枝叶,兀突伸向广袤的高空,吻着蓝天白云,和大地上的绿叶红花遥相映衬的迷人风光,你便成了画中人,掩卷沉思,恰似自己信步漫行在花丛绿柳之中。此时,常使我想起两句诗:“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登于1996年5月21日《邯郸市报》副刊

(曾获市级报纸征文优秀)

同类推荐
  • 怎能忘记(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怎能忘记(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岁月觅踪

    岁月觅踪

    全书分我的人生、诗词选录、近期文辑、方志文摘等四个部分,记述了从抗日战争时期至改革开放时期的人生履痕和社会变迁:抒发了对亲情故土喝国家发展的情怀:探索和总结了十余年编纂方志的经验。
  • 相逢如初见 回首是一生

    相逢如初见 回首是一生

    追思家乡的亲人挚友、灵山秀水、民俗风情和童年趣事,以唯美的语言寄托浓浓的乡愁,既有对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的感叹,又有对自然纯朴乡风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小院竹篱,春水秋月,一切还是初时模样。外婆于花荫里闲穿茉莉,外公于厅堂独自饮酒,母亲在菜圃打理她的蔬菜瓜果,父亲则背着药箱,去了邻村问诊。而我,坐于雕花窗下,看檐角那场绵长得没有尽头的春雨。原以为星移物换的岁月,只老去那么一点点沧桑。
  • 逃亡

    逃亡

    本书是前苏联戏剧大师布尔加科夫的剧作集,是国内首次成规模地翻译引进。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这位戏剧大师的现实关怀和“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本书共收入七部剧作:《土尔宾一家》《卓伊卡的住宅》《紫红色岛屿》《莫里哀》《伊凡·瓦西里耶维奇》《逃亡》《巴统》。
  • 中书集:朱湘作品精选

    中书集:朱湘作品精选

    一个时代的开拓者和各种文学形式的集大成者,他们的作品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记载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包含了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永恒的魅力。他们是我们心灵的工程师,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发展,给予我们心灵鸡汤般的精神滋养。
热门推荐
  • 这个男人贼凶猛

    这个男人贼凶猛

    恭喜宿主杀死九龙剑帝,凶猛值+72521!恭喜宿主越阶击杀神武境六阶武者,凶猛值+100000!穿越异界,陆离随身携带一个最凶猛系统,可以杀人和妖兽获取凶猛值,从系统兑换各种丹药武技,锻造神兵,招收仆从,培养神宠...且看陆离如何从一个陆家废柴一步步成长,刀裂苍穹,君临天地!
  • 静渊

    静渊

    她,是一个比男人更男人的女人。这,是一个有点小奇妙的小爽文!
  • 我才不喜欢穿裙子

    我才不喜欢穿裙子

    围观人家求婚不慎摔下山坡,醒来竟来到了小时候“梦里”的塔罗齐帝星,有点闲不住的蓝洛做了个全职播主,不小心成了星际最受欢迎的播主。某天,蓝洛开了直播:“今天有点不舒服,就不跳舞了,唱歌吧,我唱歌还可以,不用担心。”一群黑子在评论区蹦蹦跶跶:哼,我看是做什么见不得人事了吧!这种播主还少么?不久后的星际头条:惊!星际第一播主竟是将军家的小公子!黑子:脸疼ing女粉丝:嗷嗷嗷,想嫁!男粉:想娶!求嫁!就这样,蓝洛成了风靡整个星际的男神,当然了,是娱乐界的第一大佬兼男神。
  • 红屋骑士

    红屋骑士

    这是大仲马又一部艺术性、可读性都很高的长篇佳作。作品以法国大革命为历史背景,描写了一个悲壮凄婉的爱情故事。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革命党抓住后判处死刑,王后的崇拜者红屋骑士莫朗在朋友的帮助下几度冒死营救,总是功亏一篑。最后王后处死,骑士殉情。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关于我转生到剑与魔法的世界

    关于我转生到剑与魔法的世界

    《SwordandMagic》是一款以异世界为背景的角色扮演类的线上游戏而男主是这款游戏rank榜和战力榜上的King今天,他照常坐在网吧里登录他的账号,却在不知不觉中就失去了意识醒来时他发现自己正站在一个三维的空间上在他的面前若隐若现的出现了一本巨大的书---「禁忌目录」在回答完「禁忌目录」提问的问题后他就由此开始了他的异世界之旅
  • 樱之草

    樱之草

    我们曾在这樱花树下相遇,曾在这里许过若言……
  • 雪舞冬临

    雪舞冬临

    她,善良贤淑。他,义薄云天。她,心若冰清。他,大权在握。他与她,冬樱树下始遇。她,天真活泼。他,帅气逼人。她,自立自强。他,逐鹿天下。他与她,轮回九世,过去红尘陌路。她是帝释天妃密公主月神嫦曦。他为普天释极端坐莲台参万世禅机阐灭菩提。这是一个真实的传说,讲述了太阳神帝俊与月神嫦曦下历凡尘,一场红尘惊梦,万年凡尘转世,历经冰河纪、轩辕纪、蛮荒纪三生三世殇,最后化为星辰,斗转日月,此生不悔!关于宿命、背离、爱情、毁灭及拥有的传说。大熊座也永恒地守护着北斗七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陛下

    陛下

    《陛下》是托马斯·曼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甚至看似通俗:主人公克劳斯·海因里希是上个世纪之交德意志一个小公国的亲王,因其兄长——大公阿尔布莱希特二世身体孱弱且对执政毫无兴趣,被任命为执政亲王,可使用“陛下”这一称谓。单纯善良的克劳斯·海因里希喜欢这一职责,即代替大公出席各种活动,但是有时会感到隐隐约约的孤独和空虚,直到他遇见并爱上了伊玛·斯波尔曼,一个美国百万富翁的女儿。在追求伊玛并不断被她拒绝的过程中,克劳斯·海因里希认识到了自己的本质:一个不懂得真正的生活和感情、活在虚构的“表象世界”里的空心人,而且自己的职责和工作并没有实际意义。于是他开始改变自己,学会体察别人的感情,而且开始学习经济学,希望能为国家做些实际的事。他的改变也让伊玛改变了对他的态度。故事的结尾,两人订婚,伊玛的父亲同意出钱为这个小公国解决财政危机。暮年的托马斯·曼称《陛下》为他转向民主思想的转折点。虽然这部小说中还没有出现现代意义上真正的民主,却还是在探索君主在现代国家中的意义。国君代表并且引导人民,人民反过来影响并帮助君主决策,这种浪漫派的政治观可谓是民主的雏形。
  • 虫:虫子的世界

    虫:虫子的世界

    《虫子的世界》是刘慈欣领衔的一部科幻作品集。该书以刘慈欣的代表作《乡村教师(已签约影视)》为主打,文中既描述了人在宇宙中的卑微与渺小,同时又讴歌了人性的辉煌与伟大。在本文中,一位身患绝症的乡村教师与他的一群学生被放在星际战争的大背景下——银河系内正在暴发一场持续了几万年的星际大战,而在地球上,一位将死的乡村教师,却在为他的学生上最后一堂课。一方面是成千上万星系被外星文明毁灭的悲壮画面,一方面则是一位濒死的教师因为大爱而焕发出的生命回光——刘慈欣的作品总是能在不动生色间给人深深地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