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44500000007

第7章 站在理智的对岸——梁漱溟的直觉观考察(3)

在梁漱溟看来,直觉与理智不仅各有自己的特质和功用,无法相互替代,而且就世界未来文化的发展趋势来看,西方重直觉轻理智的柏格森哲学的兴起,表明“西方思想界已彰明的要求改变他们从来人生态度,而且他们要求趋向之所指就是中国的路,孔家的路”。[25]因此,他断言中西文化有着本质的差异,不能以西方文化来衡量中国文化,更不能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主张向外用力以宰制外物,发展机械工业,但发展到了极端导致了人的异化,人性的丧失。西方思想界出现了诸如圣西门、马克思、罗素辈的人士,就致力于改变他们从来的人生态度,“走孔家的路”。“要晓得从西洋那态度走下去,到现在他们精神上是怎样受伤,生活上是怎样吃苦……现在世界直觉将代理智而兴”,[26]梁漱溟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得出结论:以理智为特征的西方文化已成过去,未来的世界文化是直觉的中国文化的复兴,“于是西方人两眼睛的视线渐渐与孔子两眼视线所集相接近到一处”。[27]

无疑,梁漱溟过于强调了直觉与理智之间的差异,主张二者完全不相容,直觉作为“仁”,是一切道德之源,“人类所有一切诸德,本无不出自此直觉,”[28]所以,对于直觉不加分辨地接受,而对理智则一味地遮拨。这种关于直觉与理智关系的偏狭理解,一方面是受其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所制约,另一方面也是在为其强调中西文化差异的文化观寻找哲学依据。由于梁漱溟认为中国的传统是强调反躬于自身生命,践行尽性,所务在深澈心体,率性之谓道,义理非外在。[29]因此他在社会实践领域投入了更多精力,而在形上学领域所造差强人意,重要的理论关节点被忽视。事实上,形上境界作为人之安身立命之所、精神家园,人只有不断地回归于和寓于此所,才能保证人的精神有所依归。因此,回归精神家园需要知性思维,又不能完全依赖它。由于知性思维的对象化的特点,总是把超越有限存在的宇宙大全、人之安身立命的形上境界外化为一个对象来观照,在对象上来理解本体,本体自然而然地被遮蔽了。知性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把作为整体的事物分解成一个个部分、方面、片段,然后逐个认识。这种认识把事物分解成片断、要素,只能记录一些静止固定的信息,停留在了事物的外部现象,无法把握到变动不居的真实存在。另外,知性用逻辑分析的利刃将事物分解之后,其结论往往通过语言来表达或交流,而语言或文字是一种僵死的符号,总是要把事物分割为空间中的东西来描述,经过语言文字处理的事物,其个性也将不存在,所以,语言文字也难以如实地表达活生生的精神或生命。

让我们来关注事物本身,我们发现任何存在都是体与用的合一,“体”为本体,西方的术语称存在之为“存在”或是称之为“是”,是事物全部多样性的内在统一的根据和源泉;“用”是这个事物的各种属性、与其他事物之间和其自身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各种功能和样态,包括种种变化状态。这二者固然是相互联系的,“用”是本体的显现,本体总是作为“用”而存在,并必然通过以“用”来彰显自己。当然,本体与“用”是不同的,二者不能混淆,本体作为形而上学的对象,有其自身的涵义,不能仅仅归结为“用”的规定性。以“用”代替了本体是形而上学中常见的现象,人们总是在追求本体的时候代之以“用”,将“用”即本体之内容的规定性视为形上之物的意义本身。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就是把对本体的追寻归结为对“用”的追寻,自然要被归结为知识活动的产物。其实,本体在知性思维中是不可知的。如果仅停留于知性思维,必然以“用”替代本体,或者是把观照到的“用”当作本体,总之,知性对本体所持的态度表明,它是在对本体自身的遮蔽中去把握本体之为“用”。关于体用二者的辩证关系,熊十力有精到的阐发,后文详述。

然而,形而上学的建构必然要通过知性将人的存在凝练为某些概念或概念系统,只是有限的知性概念却被绝对化地越界使用,因此,这些被误用了的知性概念需要消解,回到属于自己的领地,消解遮蔽而达到澄明。应该说,知性概念的建构与消解都为了保证形上境界的完满,这也是形上境界自身的彰显所必需。同时,我们对知性思维形成的知性思维方式进行消解,以开启理智与直觉并用的思维方式。这种新的思维方式的开启,不能理解为对知性思维的彻底舍弃,我们只能在知性思维的主客二分的前提下达到形上境界,在天人相对待的前提下回归天人一体,这是一种具有多样性的有差异的统一体。应该说,建构与消解都在彰显着形上境界,都是在不断地追求着人的本真存在。人无论进行形而上学的建构还是消解,都在澄明自己的形上境界并回归于这精神家园,一个自由独立的人总是在建构与消解的张力系统中存在。

第二节 直觉理论的铺陈

先对知性思维之蔽进行了充分的揭示,然后,梁漱溟展开了他的直觉理论,其中既有对佛家唯识宗、宋明理学的借鉴,也有他自己对直觉的新诠。应该说,梁漱溟对直觉的阐发有很多富有创见的想法,诠解出了前人没有关注到的直觉作为玄学方法的意义、德性之知的意义和作为“情意之知”的意义。只可惜由于梁漱溟对知性思维、工具理性的视域所限,从根本上对直觉统得过死,将直觉放置在理智的对立面,其结果是他的直觉只能是本能或思想的灵光一闪,而无法进一步揭示直觉的本质,也无法深入挖掘直觉丰富的哲学内涵,建构出完整的形而上学方法体系。最终,他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弃“直觉”而取“理性”。

一、唯识学影响下的宇宙本体论

梁漱溟早年痴迷于佛学,后由佛转儒,但一生都未放弃对佛学的信仰。晚年在回首人生时声言,心里所有只是一点佛家的意思,只是本着一点佛家的意思裁量一切,这观察文化的方法,也别无所本,完全是出于佛家思想。总的来说,自己的心愿是一生持佛家的精神,过佛家的生活,只是总做不够。梁漱溟一生倾心佛法,笃信自修,甚至茹素不婚,曾一度想出家为僧,其思想动机和出发点是“救国救世”,探求人生苦乐的根源、寻觅脱离苦海的途径。经过多年的潜心苦读,执著于佛学义理的探寻,对唯识宗、因明学、密宗、大乘、小乘逐渐有所领悟,结合亲身的人生体悟,以一个信仰者的立场写出了一篇题为《究元决疑论》的佛学研究长文,刊载于1916年的《东方杂志》。此文被当时的学术界推为印度学的代表作,同时也得到了蔡元培的高度认可,遂聘请梁漱溟到北京大学讲授印度哲学。在北京大学期间梁漱溟依然著书不辍,写成《印度哲学概论》和《唯识述义》两部至今依然颇有影响的佛学著作。

在梁漱溟而言,只有佛学唯识宗的哲学才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宇宙本体论,他说:“质言之,我看形而上学是有个方法的,有他惟一的方法的,这个方法便是唯识学用的方法。”[30](着重号为原著者本人所加)这是针对机械论的宇宙观和科学认识论而提出的。他认为,建立在实证科学基础上的宇宙观必然导致机械论,即把宇宙视为外在于人的静态实体。在梁漱溟看来,我们所理解的宇宙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分不开的,我们置身于其中的生活过程本身就是宇宙的内容,而不是此外还有别的宇宙,所以,“尽宇宙是一生活,只是生活,初无宇宙。由生活相续,故尔宇宙似乎恒在,其实宇宙是多的相续,不似一的宛在。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31]这是一个活泼的、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创造过程,是生命的发用流行。梁漱溟认为,科学的、理智的认识方法只适用于认识具体的、静态的事物,而无力认识动态的宇宙(生活)过程,更不能窥见“内里的生命”,要在流行不息的宇宙过程中体悟生活的形上意义,就必须在科学的方法之外另寻“玄学的方法”。这里所谓的玄学的方法在梁漱溟而言就是直觉。在对生命的真实意义的理解上,所有东西方哲学、心理学、德行学家言,以未曾证觉本原故,种种言说无非戏论。唯有佛学能拨云见日,生命的意义的呈现只能在佛学教义中寻找。各种机缘所致,他从佛学中寻求到了方法论上的支撑,将唯识学作为建构其理论体系的方法论依据。其思辨模式、概念推论,很多都是来自佛学名相,其成名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的研究方法就与唯识学密切相关。

就本体论的维度上,梁漱溟认同和论证了佛教的出世间法、存在的不真实、人生的虚幻、价值的无从安放以及世间道德准则的无意义。佛理在根本上是不可思议的,即不可致诘、不能以世俗的理解方式来解释。出世间法是信仰而非知识,靠的是“觉解”而非逻辑推理,除非信仰,否则不能“得解”。[32]修道之人体证的佛性即是“宇宙本体”,而此佛性以“无我”为本。“无我”的目的在于体认清静本然的“真性”,达到的是一种在般若智慧洞察下的主客消融、能所俱泯的一体境界。

根据梁漱溟所理解的唯识学,宇宙是由生活构成的,生活具体的一个又一个片段相续形成了一个似乎是完整的东西。相续的生活构成宇宙,而生活本身又是由相续的“事”所构成。这个“事”是什么呢?“照我们的意思,一问一答即唯识家所谓一‘见分’,一‘相分’——是为一‘事’。一‘事’,一‘事’,又一‘事’……如果涌出不已,是为‘相续’。一问即有一答——自己所为的答。问不已答不已,所以‘事’之涌出不已。”[33]在唯识宗看来,外在的世界不是客观地存在着的,而是由“识”起作用而产生的,能认识的部分为“见分”,被认识的部分为“相分”,二者皆为“识”所现起。“八识”中的前六识各有“见”、“相”二分,认识时,变现出被认识的对象“相分”,再用“见分”去认识,这就是“识”对世界的了别作用。如此一问一答形成“事”,进而形成生活,最终形成宇宙。这样一来,“事”由“识”变现而来,其宇宙观最终归结到唯识宗的八识说上,外部世界本无自性,非实在。“识”被提高到了本体论的高度,赋予了本体的意义,是个超越的、普遍的存在,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形上依据。顺着“静观无私”,将认识中的主观因素完全排除,就会发现实际上什么也不存在,存在的只有“识”,即唯识学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由阿赖耶识产生的“唯识无境”。

那么,继续刨根问底地追问,“识”的性质又是什么呢?唯识宗八识说中把第八识阿赖耶识当作最根本的共同的依据,又称“根本依”,它是一种精神性的实体,发号施令,主持一切的作用,不会随着人的个体生命的结束而消失,永恒存在,具有精神性的客观本体的性质。梁漱溟将阿赖耶识作为现象界的本源,由它产生一切外在的现象,形成人们所谓的物质世界;不论客观世界,还是认识主体,都是由虚幻的影像所构成,“唯一的物件只此阿赖耶识,东看西看,上看下看,内看外看,所碰到的都是他。不过不单影像是随时变现,非恒在的东西,就是这内外的本质,你看他死呆呆的物质世界,实在也是迁流不息,相续而转。……就是本质也非客观存在而是随人不同的,你的宇宙是你所现,我的宇宙是我所现”。[34]

梁漱溟在佛学的影响下论证了现象界的虚幻之后,又进一步证明了所谓宇宙本体即是空,宇宙本体的形而上学方法为现量。在梁漱溟看来,所谓现量就是感觉器官所得的色、声、味等感觉,现量有两种,一种是普通的现量,也叫世间现量;另一种是特殊现量,也叫佛位现量。普通现量的作用,即在于将混入感觉之中的概念知觉等其他成分清除掉,“把这牵混入比非量之甚暂甚微的现量分离独立,暂者久之,微者著之”。做到了这一步的普通现量,可以将运动与物体之现象分离,认识到存在的只是静止的现象,也就是主观的幻象。佛位现量是第二步的认识,即达到空无本体的方法,其认识的对象为宇宙的本体。他这么描绘这种认识的过程:“次一步现量,傥能做到头一步时就会慢慢到了这一步,这还是顺着那个来,不过比前更进一步的无私,更进一步的静观;然而无私静观亦至此不能再进了。这何以为验呢?就是眼前面的人和山河大地都没有了!空无所见!这空无所见就是本体。在唯识家叫作‘根本智证真如’。”[35]顺着“静观无私”,将认识中的主观因素完全排除,就会发现实际上什么也不存在,存在的只有感觉。

同类推荐
  • 季羡林的人生哲学课(智者人生系列)

    季羡林的人生哲学课(智者人生系列)

    本书集中体现了季羡林先生的生活哲学,在先生的眼里万事万物都有其内涵,集中表达了季先生对天地万物的大爱,让我们跟随季先生,感受生命,体悟生活,获得内心平和。
  •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

    本书从逻辑起点整体性、理论内容整体性、价值指归整体性、实践功能整体性和发展创新整体性等方面论述了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历史联系及内在逻辑关联性;揭示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创立中的奠基作用,构建起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主要组成部分赋予了新的内容理解和体系定位,对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三大主要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统一整体”这一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难题作了一种新的研究和解答。
  • 聆听大师胡适

    聆听大师胡适

    胡适一生,涉及了大量的学术文化、思想文化和政治文化的言论,其文字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朴实无华。兼具了可读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聆听大师胡适》系列以独特的视角,从人生、治学、政治、社会等方面入手,在胡适作品中精选出能够代表胡适思想的篇章,收录图书:《不受人惑:胡适谈人生问题》《我们能做什么:胡适说中国》《儒教的使命:胡适谈国学》《习惯重于方法:胡适谈读书治学》《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西洋文明的本质:胡适讲西学》《孤独与大胆:胡适自述》等七册。
  • 孟子全书

    孟子全书

    孟子被誉为亚圣是有一定道理的,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完整的体系,并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创见。其著作《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许多激励人心、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亦源于《孟子》。古代学问大家韩愈有言:“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也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可见,不学习《孟子》将会蒙受无以弥补的损失。
  • 心的秩序:一种现象学心学研究的可能性

    心的秩序:一种现象学心学研究的可能性

    本书在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和舍勒的感受现象学的背景下,将其新创的道德意识现象学与佛教唯识学和儒家心学特别是孟子的良知学说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对道德意识的三种来源即内心的、外在的和超越的起源,也即对道德本能、社会伦理和神学伦理进行了区分和描述,尤其对道德本能之所以是自然本能进行了深度挖掘和分析,以回答“我们为何以及如何意识到善?”的问题。
热门推荐
  • 穿书后我差点黑化了

    穿书后我差点黑化了

    林蓁缈穿书了,穿成了书中女配,一个白莲花的人设这让她不由想到:她是她,我是我,我又不是白莲花,而且我也不喜欢男主转而又想:而且据说原主是传说中的天道之女?嗯……我,赚了?——明晚兮怎样都没想到,她看似想好了一切,却如何都没有料想到……感情是控制不住的“看到他时,心是克制不住的乱跳与欢喜,看不到他时,心是想念的紧”既然控制不住,那为什么不尝试着抓紧?
  • 赤临天下

    赤临天下

    一卷风云赤临溪,扫尽天下不良人。故事讲述现代杀手组织羽灵在被其心爱之人背叛杀死之后灵魂飘到了异世同名同姓的少女身上,一朝重生,竟成世界上最大两个家族之一赤临溪家族的一家之主。在陌生的世界,天赋为零的羽灵与默默守护自己天赋异禀的少年相识,暗生情愫。他们在不断被同样是两大家族之一的斐蒙家族暗害中奋然崛起,粉碎敌人的阴谋,从而逆天成一代流传百世的女主,且来看羽灵究竟如何在逆境之中从废材逆天成为一族首领,倾临异世天下!
  • 因为时间,我会彻底爱上你

    因为时间,我会彻底爱上你

    本人和男朋友初识到现在的故事,简简单单的爱情
  • 巴人村纪事

    巴人村纪事

    对面坡地上的庄稼都长得好,有寿元家的鄂宝家的德松家的,只是离得太远,平素彼此遥遥相望说不上一句话。大家各干各的各忙各的有话顾不上讲,村头村尾碰了面又啥都忘了,寒暄几句天晴落雨猪价羊价就各自回家。红白喜事倒能使大家聚集在一起,可乐是乐悲是悲,彼此又能说些啥呢?还不是一顿饱饭饱酒了事。有她这句话,茂德心情忽地轻松,嘿嘿地憨笑,抢起大锄头灵巧地干起来。可心思还在活动,过去胡整鬼混的日子讨厌,这几年大家一头扎进自己地里家里日子又沉闷,到底哪种日子才合庄稼汉和田地的意,他也不清楚。山风吹拂坡地,麦苗绿绸般抖动,再过一段时间,割麦季节就从山那边走过来了。那时,这面坡地就热闹了。
  • 是你的小魔女呀

    是你的小魔女呀

    本是随手捡的一块破石头,楚若何见模样不错,便让人串了根线,日日佩戴。谁知竟蹦出个鬼灵精怪的魔女,不仅搅得他的天下不得安宁,更把他的心翻来覆去,煎炸蒸煮。本是想偶遇个美男,骗个色挺好,白柒没想到,从此竟被宠得无法无天。白柒揪着楚若何耳朵,恶狠狠地说道:我刚刚演得不错吧?楚若何一脸淡定:我觉得还行她在闹,他在笑,最好的爱情不过如此~(一言不合就飚戏的戏精夫妇,日常互怼的沙雕情侣,搅得六界不得安宁的魔鬼cp了解一下~)
  • 正义:历史的与现实的

    正义:历史的与现实的

    本书是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何怀宏先生近些年的哲学文集,何先生是当代伦理学领域极为重要的学者,这本文集是何先生近些年的思考集结。上编主要是何先生梳理伦理学领域的重要问题的演变,例如“汉立六十余年之‘更化’”,“《天演论》之双重误读”等都是非常精彩的文章。下编主要是何先生近些年的长篇书评集,例如“平等的平衡”就是对皮凯蒂的《21世纪的资本》的评论。
  • 命世星主

    命世星主

    星辰大海!无数星域组成的缤纷世界!星辰大海的中心神圣星域的终极传承一直在等待着它的主人,得到传承的承认,你便是星主!浩瀚无边的星辰大海的主人!
  • 雄兵连之宿命的轮回

    雄兵连之宿命的轮回

    主要还是讲葛小伦和彦的故事,加入了诸天降临中的一些角色。第一次写,还请各位见谅。本小说内的名字纯属虚构,请不要对号入座,否则后果自负。另外,我只能不定期更新,所以请各位见谅,每周更新2到5章
  • 保卫我们的钱包:通胀下的投资理财之道

    保卫我们的钱包:通胀下的投资理财之道

    本书以当下的通货膨胀可能中长期化、曲折化、反复化的经济形势为背景,指引读者借力通胀,打赢这场钱包保卫战。全书分投资和消费两大板块展开论述,内容涉及黄金、白银、收藏品、股票、房产、基金、债券、保险等投资工具,并新增负债理财内容,帮助深受通胀困扰的您扫除理财死角,啃下理财难点,实现资产增值的目标!
  • 小染

    小染

    吕魁:男,1984年出生,山西运城人,现在北京某高校读书。引小染,姓潇,潇小染,小小染。我喜欢叫她小染,我喜欢小染。我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去描述一九九九年的夏天,那是我们的夏天。那年我16岁,小染17岁。高一五班我和小染坐了同桌,谁安排的?天知道,我不知道。你好,潇小染。小染笑得很大方。你好,茹枫。我没去接她的笑。几年后的一个晚上,在喧闹的酒吧一打啤酒后望着舞池中疯狂的人们,小染笑得迷离,似乎不经意地用那极细的鞋尖踢了我小腿一脚,很疼。大头,你说我们刚认识的那天我特淑女给你打招呼,你干吗低头不看我啊?小染收回飘在舞池中的目光笑得很轻佻。你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