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44500000009

第9章 站在理智的对岸——梁漱溟的直觉观考察(5)

如此一来,我们发现,梁漱溟的直觉作为其他几位现代新儒家直觉理论的起点,一开始就将反对唯科学主义与批判“害仁”的“私心人欲”的理智当作同一回事来处理。这种做法本身还有讨论的余地。因为按照梁漱溟的逻辑,可以推出“无私欲”与“仁”是等同的,但将二者等同,其理论过失在于将问题简单化,原因有三:其一,无私欲只是成“仁”的条件,而不是“仁”自身;其二,“仁”是一种理想目标,人欲能否去尽,是不是人能将欲望去尽和是不是都应该去除掉,这些问题的复杂性说明不应把“去人的欲念”简单地等价为“仁”;其三,梁漱溟强调了“人欲”与“仁”不共戴天,去了人欲之后的所谓“平静”也只是条件,道德良知不会自动变成人的行为,中间还需要很多环节,才能达到“仁”。在儒家那里,把为“仁”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用功夫从根本上消除恶之源,并不排斥理智,依靠内在领悟即“直觉”以及性情气质的修养,通过日常践履中的综合,这才是儒家的通过功夫向善之路。

应该说,梁漱溟对儒学的这种理解存在着诸多相互扞格甚至是自相矛盾之处,他将儒学的人性论理解为性善是既成的、绝对的,道德先天地存在于个体中,只要祛除“算计”的生活,不计较利害,回到本能,“纯任直觉”就能达到“仁”。这是梁漱溟对孔子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53]的理解。“儒家完全要听凭直觉,所以唯一重要的就在直觉敏锐明利;而唯一怕的就在直觉迟钝麻痹。所有的恶,都由于直觉麻痹,更无别的原故,所以孔子教人就是‘求仁’。人类所有的一切诸德,本无不出自此直觉,即无不出自孔子所谓‘仁’,所以一个‘仁’就将种种美德都可代表了。”[54]其实,在孔子看来,“仁”作为内心世界的道德情感和精神境界,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对象性知识和认知活动,本质上是对“道”的体验和感受。孔子的确有“默而识之”、“予欲无言”之说,把类似于道家的“无言”、“不言”作为实现主体与天道合一的基本手段,然而,孔子并没有将“仁”与“知”隔离开来,在孔子而言,知识是仁的前提。梁漱溟显然对于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未知,焉得仁”,[55]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关注孔子说过,“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更没有理会孔子对自己一生“学而不厌”的学习过程的叙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56]孔子还这么描述自己的学习态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57]“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58]有一点可以肯定,孔子的认识过程同时是德性培养的过程,“知”是“仁”的必要条件,对伦理关系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有自觉的仁德。所以,“仁”与“智”是统一的,也正由于此,后来,儒家学派都用“仁且智”来称道孔子的人格。[59]同时,孔子对达到“仁”的难度也有足够清醒的认识,达到仁与圣不只是依赖意志的作用,并不是“欲仁”,就能“成仁”。而其过程的艰辛被梁漱溟忽略了,对人性抱有天真的幻想。事实上,孔子对人的惰性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孔子承认人有善的因子,但不修不学的话,恰恰是善的因子反而会导致恶。孔子不相信人有克服自己私欲的道德自觉,回复到善良天性,因此,提出要学,离开了学,德性将不成其为德性。孔子认为自己也不是圣人,要改变气质以后明理得道,才能自化化人。孟子也承认人有善端,但善端不是自然导致善的完成,必须要扩而充之,“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60]孔子、孟子都强调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应该说他们的性善论是后天经过修养的性善论,而不是梁漱溟所理解的先天的人的自然属性与道德属性的合一。显然,在这种天然合一的基础上,道德修养就成了一件多余的事情,因此,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道德修养就在梁漱溟的视野之外。

事实上,人的德性自我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只有通过一定的转化功夫,才能将其实现。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转化功夫是修身。儒家很清楚地认识到了,承认一个义务与履行一个义务并非一事,所以,把相当多的功夫放在如何改变自己上,认为修己的功夫非常缓慢艰苦,是个非常细致的过程,有时甚至还要经历生死关头的考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61]如此才能恢复人性的光芒,成为完善的君子。学习德行的过程同时就是提升德性修养的过程,美德是目标,而不是成就,即便是孔子都曾言,“若圣与仁,则吾岂敢”。[62]我们很容易可以发现,孔子充分注意到了成圣过程的艰辛并把成圣的过程作为人存在的方式。孟子的“养心寡欲”、“养气集义”、“反身而诚”的方法到宋明理学中程颐“涵养用静,进学致知”、陆王发明本心等,朱熹更有明晰的阐释,“镜犹磨而后明。若人之明德,则未尝不明。虽其昏蔽之极,而其善端之发,终不可绝。但当于其所发之端,而接续光明之,令其不昧,则其全体大用可以尽明。且如人知己德之不明而欲明之。只这知其不明而欲明之者,便是明德,就这里便明将去”。[63]这些原典中的文本材料充分说明道德修养功夫的艰辛及其过程的漫长坎坷历来为儒家所注重,而并非梁漱溟所谓“完全听凭直觉,活动自如,他自能不失规矩,就谓之‘合天理’”。[64]

我们发现,在梁漱溟那里,将事理混入了天理,以为作为当然之则的天理不是计算出来的,这一点是有其合理性的。然而,梁漱溟为了突显中西文化的差异,将是否运用理智作为二者的区别。在他而言,中国哲学是排斥理智的,也就是不能用“术”来回答“道”的问题,“术”只能解“术”,那种用知性思维的方式解决所有问题,以为掌握了“术”就掌握了“道”的做法是梁漱溟所反对的。如此,具体事物的理自然就在梁漱溟视野之外。事实上,天理的落实又是需要人们根据具体的当下境遇进行综合的考量,这一过程又需要理智的参与,即“道”不离“术”。应该说,一方面我们要把握根本的统一的天理,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具体事物的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不同的理之间不能通约,物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各自用自己的理论解释世界,以为用统一的理就能解释世界的想法是不明智的;当然也不能在承认事物各有其理的同时,忽视了统一的大理。

四、作为情意之知的直觉

梁漱溟使用直觉这个概念以区别于理智,旨在证成儒家所理解的“知”与西方有所不同,乃是一种情意之知,或者是以情意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体证。他说:“此敏锐的直觉,就是孔子所谓仁。”又说,“‘仁’就是本能、情感、直觉……在直觉、情感作用盛的时候,理智就退伏;理智起了的时候,总是直觉、情感平下去;所以二者很有相违的倾向。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又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仁’与‘不仁’的分别:一个是通身充满了真实情感,而理智少畅达的样子;一个是脸上嘴头露出了理智的慧巧伶俐,而情感不真实的样子。大约理智是给人作一个计算的工具,而计算实始于为我,所以理智虽然是无私的,静观的,并非坏的,却每随占有冲动而来,因这妨碍情感和连带自私之两点,所以孔家很排斥理智”。[65]

就中西文化在情感方面的差异而言,梁漱溟认为,孔子全力关注人类情志,此为中西文化不同的根本所在,“西洋人是要用理智的,中国人是要用直觉的——情感的;西洋人是有我的,中国人是不要我的。在母亲之于儿子,则其情若有儿子而无自己;在儿子之于母亲,则其情若有母亲而无自己;兄之于弟,弟之于兄,朋友之相与,都是为人可以不计自己的,屈己以从人的。他不分什么人我界限,不讲什么权利义务,所谓孝弟礼让之训,处处尚情而无我”。[66]从某种程度上说,梁漱溟的目的是要以一种近乎独断的方式说明:直觉为善,理智为恶。梁漱溟基本上是把“恶”的起源归结为理智,由于理智的分别作用而产生了物我、人我的种种计较,私心人欲随之而起,由此得出“人之不免于错误,由理智”的结论。

在梁漱溟看来,儒家的“仁”作为直觉,是一种情感表现,这种表现是人排除理智分别和思虑计较之后,对其所面对的周遭世界之纯任自然的随感而应、敏锐感通。他说:“我们再来看孔子从那形而上学所得的另一道理。……人自然会走对的路,原不须你操心打量的。遇事他便当下随感而应,这随感而应,通是对的。我们人的生活便是流行之体,他自然走他那最对,最妥帖最适当的路。”[67]显然,梁漱溟所谓“最对,最妥帖最适当的路”即为直觉的路,也就是孔子所谓“仁”。而“仁”这个感通流行的形上之体,亦即孟子所谓“良知”、“良能”。情感作用盛之时,是“良知”、“良能”的发用流行,仁或良知由体而发用,亦即为“情”的流行与感通。梁漱溟说,孔家“相信恰好的生活中最自然,最合宇宙自己的变化——他谓之‘天理流行’”。[68]人的情感流行感通,方能体证“天理”。梁漱溟称此为“心安”。他认为“宰我问三年之丧”一事中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个‘仁’就完全要在那‘安’字上求之。宰我他于这桩事心安,孔子就说他不仁,那么,不安就是仁喽。……为什么对于一桩事情,有人就恻隐,有人就不恻隐,有人就羞恶,有人就不羞恶?不过都是一个安然不觉,一个就觉得不安的分别罢了”。[69]所谓“安”与“不安”,即是道德情感的一种表现。梁漱溟在这里强调的是以“天理”面目出现的本能情感,在他看来,儒家所谓性善,实际上是情善,只要顺着自然流行,情与理皆善。

众所周知,“仁”是儒家道德哲学的基本范畴,而直觉则是认知领域的范畴,二者分属于不同领域,但梁漱溟将二者视为一体,以直觉诠释“仁”,使认知与道德沟通,不能说没有意义。“仁”是不是直觉,梁漱溟的论证是否周延和周密我们暂且不论,但通过其对“仁”与直觉的关系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他以不安、情感、不计较、不算账、生意盎然等释“仁”,应该说,体现了孔子的“仁”的精义,是对“仁”的一种推进。通过阅读原典,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本人的确对“仁”的追求也渗透着情感的因素,在樊迟问“仁”中,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这显然是情感性的东西,而且还是“仁”的核心内容。“仁”以血亲之爱为依据,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70]以“孝悌”之爱为本,推己及人,即可达到“仁”之境。这一推己及人的情感活动过程,同时也就是对“仁”的认识过程和意志控制过程。事实上,孔子知、情、意一体化的这种模式,规定了其后儒家形上学的理路。

梁漱溟对于直觉的情理维度的揭示也经历了一个转变的历程。梁漱溟在《人心与人生》中对现代心理学的几种观点作了考察,同时叙述了自己在对人类心理的认识的前后转变。他指出自己早年(写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之前)同西方文化中的理性主义一样只注意到了人们欲望的自觉的层面,即功利主义思想。后来却发现人也有不自觉的一面,认为“研究人类心理正应当向人们不自觉,不自禁,不容己……的那些地方注意。于是我乃大大看重了本能及其相应不离的感情冲动”。[71]这可以看作是《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非理性主义倾向的由来。梁漱溟将儒家的善视为人的生理本能,这一点从他叙述见到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时,其兴奋心情的表露就可以看出,但几年后他对自己将人的道德本性与自然本能混在一起又产生了怀疑。在《人心与人生》一书中,梁漱溟简明地指出以往的错误,笼统地说本能是人类的本性,道德出于本能,则混淆了三种本能的区别:一是动物式的本能(如麦孤独、弗洛伊德等思想中的);二是显见于某些动物和人类的社会本能(如克鲁泡特金及其他学者思想中的);三是人类特有的本能(如孟子所云“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72]于此,他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将人性的论证划归为社会本能,归属“自然我”的范畴,另立了与理智相对的“理性”概念,最终确立了人类生命体中“自然我”(本能)、“功利我”(理智)与“道德自我”(理性)三分的模式,强调了“人之所以为人在于理性”的道德本体论。他认为这样就既能坚持他原有理论对良知本心的那种“情意之知”的理解,同时又能够清除自己早期“直觉”观念中混入“本能”的思想因素。[73]这种理论上的变化可以视为梁漱溟对受欧洲大陆哲学中非理性主义及深层心理学影响之后的一种转向,转向其实就是一种回归,回归到了先秦儒家成就理想人格的仁智勇并举的进路上。

同类推荐
  •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一书源于最受欢迎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之一《哲学:死亡》。在这本通俗易懂的哲学著作中,谢利·卡根教授挑战了对于死亡,许多我们习以为常或未经深思的观点,邀请读者系统反思死亡的哲学之谜,以更清晰的概念探讨死亡的意义为何,从形而上学到价值观,认真、理性地思考生命和死亡的真相。有了对死亡的深刻意识,才会有对生命价值的深刻了解。蒙田说:“探讨哲学就是学习死亡。”
  • 韩非子大讲堂

    韩非子大讲堂

    韩非子说:“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你死我活的权力之争使他明白,要想使人俯首帖耳,必须有一种深藏于胸、变幻莫测、凶狠刁钻而又充满智慧的心计和手腕,这就是领导人的统御之道、经世奇略。
  • 行动、伦理与公共空间

    行动、伦理与公共空间

    本书以公共空间为核心剖析了汉娜·阿伦特政治行动、政治伦理思想与“公共空间”的关系,考察现代社会公共空间衰落的原因,探讨重建交往政治的可能性,较为全面地阐释了阿伦特政治哲学的基本面向,对于深化国内学界对阿伦特政治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 大众哲学

    大众哲学

    《大众哲学》是艾思奇20世纪30年代为通俗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写的优秀著作。作者以通俗浅易的语言,生动的案例,对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什么是哲学,唯心论、二元论和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主要范畴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阐释。写法推陈出新,开时代之风气,使哲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贴近普通民众。本书自出版以来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至今仍有其理论和现实的价值。
  • 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第一卷)

    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第一卷)

    我的目的是促使你们去阅读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并且按照马克思的本意去阅读它。我所鼓励的是你个人面对这一文本的经历,是直接对马克思的文本进行研读,是你将开始形成对他思想的独立见解。马克思的本意是辩证的,我们必须在阅读《资本论》时,首先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理解和说明是简明易懂的。但当前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在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如何运用这一文本?所以在本书中,我也加入了自己关于《资本论》与当今世界的相关性,以及在阅读《资本论》文本中显然最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观点。
热门推荐
  • 酒侠神医

    酒侠神医

    袁梧见贫女始终未向少年叩头,只谢了两句,一言不发,眼望少年,仿佛遇见亲人一样,越发疑心,当时未说。等抄手面下好,贫女乘热拿走,行时少年已早归座,朝向老好谢了又谢,朝少年只望了望,欲言又止,略一迟疑,便转身往外走去。
  • 大凉铁骑

    大凉铁骑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我说过,许你一个太平天下!为了兑现儿时的承诺,李凌驱北胡,平叛乱,扫西方……少年征战,终将为王!
  • 我给西游加个点

    我给西游加个点

    一朝穿越西游,本以为即将走上人生巅峰,继承亿万家产,过上没羞没躁的生活。不曾想,继承的却是老祖宗的怨债。孙子,我当年在花果山杀过猴,孙悟空那里你需要交代一下。孙子,我当年去五庄观偷过人参果,镇元子那里你去交代一下。窦长生看着犹如新华字典厚的祖传宝典,不由的仰天长叹,这什么时候能够还完,不过幸亏自己有金手指,加点就能够变强,就问你怕不怕?
  • 养尸为祸

    养尸为祸

    刚出生就被丢弃在‘尸城’之称的乱坟岗,也许是我命不该绝,恰恰一位归来的老人路经此地,就把我捡了回去。离开村子的我,因为一个梦境和牵挂,再次返回,噩运开始降临,因果开始循环,本该非命的我,却被西域神婆在体内下了蛇蛊……神秘的乱坟岗、齐云山下消失的庙宇、厉鬼孤魂的哭嚎、千百年不朽的死尸,以及置我于死地身怀异术的神秘高人……一场死亡便是一个新的开端,歃血的征途,停不下的脚步;且看,巫族传人和西域神婆为我开辟的另类人生!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The Dust

    The Dus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封生榜

    封生榜

    阳光灿烂的城市内仍有阴暗的角落,腐朽的人生依然会有热血的时刻。坚守心中一点不灭的灵光,终能绽放出异样的光芒!
  • 医学院里的诡异事

    医学院里的诡异事

    从医学产生、发展到现在,可以说是科学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人类与神明的战争史。人们现在从不否认医学,却又不敢否定神的存在。而鬼神与医学也成了近亲,作为医生,我们在故事中也常常徘徊于神与恶魔两个极端之中。每个学校里都会流传一些奇怪的故事。医学院也不例外,而且往往比别的学校还要变本加厉。毕竟医学院本来就是一个多事非的地方。而医院更是一个个生命“来”“往”最为频繁的场所,是链接生与死的中间地带,滋生了许许多多暧昧不明的传说……
  • 爱跳舞的女人

    爱跳舞的女人

    丁小孩十五岁那年,父亲出车祸死了。当时丁小孩正准备中考,想考高中,以后顺理成章读大学。吴小爱阻止说,考个什么高中啊,你还是抓紧时间找个饭碗要紧。她让丁小孩报考一所电子中专,三年中专毕业,马上可以就业挣钱。吴小爱是丁小孩的母亲。这个一向无忧无虑的女人,自从丈夫丁大海出车祸死后,看不出她有多深的悲哀,因为丁大海活着时,他们经常吵架,每次吵架时,她就威胁丁大海说要离婚。现在丁大海死了,婚也不用离了,所以吴小爱看上去仍和以前一样,该吃就吃,该玩就玩。吴小爱有两个爱好,一个是打麻将,一个是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