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78000000001

第1章 邱新荣:用诗照亮幽暗的历史

李建军

诗意性是文学的重要品质。第一流的文学作品本质上都是诗。无论何种样式的作品,只要达到至真至美的境界,就都具有诗的滋味、诗的色彩、诗的声音。诗乃文学皇冠上的明珠。一个真正的作家,没有不追求诗境的;一个真正的读者,没有不热爱诗境的。

诗是一种澄明而醇厚的艺术。有骗人的小说,但没有骗人的诗。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因为其篇幅之大,事象之复杂,常常使人难以遽断其优劣。小说家可以借着“讲故事”的名义胡编乱造。一些平庸低能的小说家,往往喜欢写长篇小说,而且,常常纵情挥洒,短短数十日,便可以炮制出数十万字令读者目瞪口呆、令评论家“叹为观止”的“杰作”来。阅读小说,你有可能被欺蒙,有可能过了很久,你才能弄清楚自己所喜欢的,原来是毫无价值的作品。

但是,面对诗歌,你就不必有被骗的顾虑。一首好诗,像玉一样温润,像月一样晶莹,像孩子的眼睛一样诚实,你凭着最基本的直觉和最直接的感受,就可以判断它的优劣和高下。它以情为本,以象喻情,借物言志,彰显的是一个被心灵之火照亮的有情世界。白香山在《与元九书》里说:“诗者,根情,苗言,花声,实义。”这是关于诗歌本质最绝妙的形象阐释。在一个优秀的诗人笔下,无空言,无虚情,无假意,一切都基于真情实感。诗人必须向世界和人类传达爱的情感,传达足以打动人心的高尚思想。为了追求最优美最动听的语言,他常常反复推敲,坐卧不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然而,意味的蕴藉和美感的丰富,并不等于不知所云的含混——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在简单的形式里包蕴复杂的意义。一首好诗的意蕴,也许并不容易几句话就说透说明白,但是,它却像倾城倾国的佳人,有着最能征服人的绰约风姿,使你一看便心生喜欢,再看还是喜欢。

当然,在一个诗歌被奴化的时代,情况就会复杂一些。在一个诗歌被降低为“顺口溜”和“战斗号角”的时代,反诗性的“诗”通常会大行其道,人们的审美认知和审美判断,也会受到严重的干扰。一些毫无诗心和诗情的人,予圣自雄,不可一世,搔首弄姿,附庸风雅,以粗野鄙俗的撒泼为诗,以污言秽语的骂詈为诗,以大言欺世的议论为诗。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善古诗必属雅材。俗意俗字俗调,苟犯其一,皆古之弃也。”尽管那些对“苍蝇”“粪土”“放屁”“蹿稀”等俗字、俗意与俗调大写特写的诗词,会流行一时,会成为某些大人先生们“鉴赏”的对象,会成为人们聚讼纷纭的话题,但是,最终,这些似诗而非诗的东西,只会被当作一个“文化现象”而非“诗学现象”,甚至会被人们当作茶余饭后的笑柄和谈资。

邱新荣的诗便属于以“情”为“根”的诗,属于以“义”为“实”的诗。我读他的《史·诗——邱新荣历史抒情诗精选》(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因此遂有了倾盖相见便心生喜欢的感觉。

邱新荣的诗,不做作,不卖弄,朴实而简单,热情而坦诚,更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像一股湍急奔流的溪水。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篇中说:“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然逐末之俦,蔑弃其本;虽读千赋,愈惑体要。遂使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莫益劝诫。”刘勰所说的“本”,对诗人来讲,一是要有“真情”,二是要有积极的伦理精神。邱新荣的诗以“情”为根,有稳定的伦理精神和明确的方向感。他不将“身体写作”当作自己的旗帜,也不以“下半身”作为关注的焦点,更无意在“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之间故意制造冲突,借以显示自己的高明和深刻。他的写作动机和动力,他的写作理想和目标,都来自于他的人生体验,来自于他的阅读和思考。他用诗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态度,来表达他对历史的理解,来表达对善的赞美和对美的发现,来表达对真理的热爱和对崇高事物的敬意。如此一来,他的爱和憎,也就特别分明:爱祖先所创造的美好的文明成果,爱那些高尚而勇敢的优秀人物,同时,憎恨那些暴虐的破坏人民幸福的独裁者,憎恨那些给世界带来痛苦和灾难的官吏和歹徒。

人类不能过没有精神光明的生活。因此,才有了探索光明的启蒙主义冲动,才有了追求革命的启蒙主义精神。邱新荣的诗歌写作,充满启蒙主义的激情和努力。在当下这个“犬儒主义”甚嚣尘上、大行其道的时代,选择启蒙性的写作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在那些后现代嬉皮士的挖苦和攻击之下,“启蒙”和“启蒙主义”现在似乎已经成了“不名誉”的概念。像鲁迅这样20世纪最伟大的启蒙主义者,尚且受到了那些激进的“民粹主义”的羞辱和攻击,其他人就更不要说了。

然而,邱新荣不怕这样的误解和攻击。他依然我行我素,勇往直前。他喜欢立定脚跟往回看,喜欢反顾和反思历史。在他看来,今天与昨天之间,现代与古代之间,并非不相联属的两截,而是前后承接的整体。没有无历史的现实,也不存在无现实的历史。历史即现实的前世,现实即历史的今生。谁若想看清现实,谁就必须好好研究历史。基于这样的认识,邱新荣试图通过诗人之眼,洞察历史被层层遮蔽的秘密,试图通过诗人之眼,看清现实诡异而迷离的面影。他直面那些让人不忍逼视的苦难和不幸。隔着几千年的间隔,他听到了那远古的哭泣声。他从阿房宫的角度,为那些纵火的复仇者辩护——阿房宫哭泣,不是因为“那把火”,而是“因为被我耗尽的民力”(《阿房宫的哭泣》)。他听到了那些“陪葬者”绝望的哭声:“听听那些陪葬的哭声/这些哭声/想把自己哭给远方的父母听/想最后一次哭给自己的家门”(《听听那些陪葬的哭声》)。大规模的杀戮,是中国古代战争中较为常见的现象,也是人类战争史上极为罕见的暴行。对此,邱新荣持毫不宽假的批评态度。在杀戮者的眼中,“百姓的命/贱如尘土”,而杀戮的恐怖会转化成无边的仇恨,会最终转化为新的杀戮:“仇恨衍生出仇恨/他年又将在某地/爆发报复的屠城。”(《想起了那些屠城》)

他冷静地反思集权,尖锐地批判暴政。他批评“焚书”,认为这“让目光空洞/让心灵空虚”(《焚书纪事》);他批评“坑儒”,认为这种暴行“将会使一批血液奸猾/使眼神委靡/使谄媚悄悄浮起/以柔顺的方式/保护自己”(《坑儒纪事》)。他讽刺参与“焚书坑儒”密谋的李斯,嘲笑他的“聪明和才智”,“回头会把自己咬伤”(《李斯之死》)。他对中国千百年来的“独裁者”之父秦始皇深恶痛绝。在《第一个皇帝的出现》中,他批判了作为专制者的“这种动物”,批评了他的残忍、傲慢、冷漠——他是“一切灾难的总和与总和了的灾难”,但是,他的焦点不在这里,而在对作为被压迫和被奴役者的“我们”的批判:

我们使他膨胀了起来

他思想的脑袋

给我们带来了专制的灾难

我们怂恿了这种动物

他的目光被放任成了嗜血的刀剑

他放大了自己每一个愚蠢的动作

放大了自己的无知

放大了自己的阴险

……

他是时间中残忍的碎片

鲜血瓦砾宫观

以及许多梦魇

都构成了他的片断

……

我们用伟大土地上的土

塑造了自己的灾难

他迫使我们跪下去

包括灵魂

包括我们古老的双眼

我们无奈地期待着他说平身

谢主隆恩后

我们的自尊

依然久久地趴在地面

为了充分地表达自己对帝制和独裁的批判态度,邱新荣写了多首关于秦始皇的诗,来清算这位“千古一帝”的罪恶。他望着秋风中的秦始皇陵,思绪万千。他不想看“一具尸体的愚蠢”,“不被所谓的伟大所愚弄”,而是想看“那些陪葬的冤魂/是否超生/看侍卫俑是否长出了智慧和灵魂/看警惕的弓弩是否瞌睡/看铜马车/是否还保留着皇家的雍容”。在秦始皇陵,他发现,“这里杀戮太重/这里阴气太沉/这里的白骨跳起舞来/会让人看不到有彩霞的黎明”(《在秋风中看秦始皇陵》)。在这首诗里,他表达的,依然是寻求光明的启蒙主义的理想和激情。

与这种批判性的启蒙精神相对照的,是邱新荣对创造精神和反抗精神的赞美。他歌颂开天辟地的盘古,歌颂“飞天者”嫦娥无私的爱,歌颂反抗者共工的英雄气概,歌颂舞干戚的“反叛者”刑天,歌颂“叩石击壤”、埋头苦干的愚公,歌颂曹沫的“亮出匕首”。他试图从中国已有的神话和传说里,开掘启蒙性的文化资源。他向往古人的那种未曾受到压抑和异化的创造力,那种活泼而自由的精神状态。他从古代的遗迹——一件牙雕、一只玉鹰、一只双连壶、一把石镰、一只尖顶瓶中看见了古人的智慧与梦想。“让春秋的排箫复活/复活成我们眼中最神秘的角落/复活成灵魂的富裕和阔绰//让春秋的排箫复活/听过它从容的啁啾后/我们的目光才会闪烁”(《让一支排箫复活》)。他试图通过诗性的话语,复现并建构一种充满原始活力的野性之美与自由精神的图景。

邱新荣对人类在精神上的委顿和弱化深表惋惜和不满。那种因为恐惧而产生的“崇拜”,在邱新荣看来,就是一种巨大的异化力量,因为它,我们失去了“仰视蓝天的浪漫”,失去了“无法表述的勇敢”,失去了“金子般宝贵的敢为人先”,总之,崇拜“是一条沉重的锁链”(《崇拜曾使我们失去失去那么多》)。他反对无条件地忠诚一位暴君,因为,“在专制的日子里/天平的分量上/君为重/臣为轻”(《关龙逢收回你的心》),一颗“善良为民”的心,是不起什么作用的。他批评那种“跪着的身姿”,因为,这会使“人性的尊严随之委地”(《商代跪式玉人》)。

邱新荣的诗里,表达着对现代文明的热切向往,也因此而表达着对古典文明的庄严敬礼。他站在21世纪的黎明时分的霞光里,用诗向伟大中国文化和古代先贤致敬。他从古人的风范里,看见了绚烂的文明之花,看见了伟大的人格之美,看见了璀璨的思想之光。他赞美不毁乡校的子产,从“不毁的乡校里”,他看见了“民主的萌芽和气氛”,看到了“忧国的热忱”与“无邪的笑声”(《子产不毁乡校》)。“百家争鸣”的思想和精神,让他激动不已,让他高山仰止,心向往之,禁不住为它高声吟唱(《为百家争鸣而吟》)。他赞美坚贞不屈的苏武:“呵苏武牧羊/单调而苦难的日子里/矗立着出使的旄杖/回望长安/长安已不可望/只有风吹过来/推着草浪/一直推向远方。”(《苏武牧羊》)他赞美古代的循吏,说他们“从不阿谀”,“只认一个死理”——“认天下和平/百姓富裕”(《循吏》)。在所有的循吏中,他对汲黯情有独钟,给他单独写了一首诗。他喜欢汲黯的简单和直接,欣赏他对汉代最高领袖的无所畏惧,赞赏他对颟顸的“今上”刘彻的直言不讳:“直话直说/不需要修饰的言辞/指正错失/就是指正错失/不在颂歌中表达自己的意思/拐弯抹角鄙夷/巧言令色鄙夷/把什么样的路都走过/直着来/也一样直着去。”(《汲黯》)他对晏子良好的教养和优雅的举止佩服得五体投地:“用比喻和笑容/面对恶意的挑衅”,“晏子不靠愤怒对阵/晏子对阵/靠的是那颗从容的心”(《晏子走在出使的路上》)。

在邱新荣的心目中,司马迁意味着人格建构的高标和精神前行的方向。他对太史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的历史抒情诗里流贯的是司马迁的精神血脉。在对秦始皇暴政的批判上,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上,他与《史记》保持着高度的一致。他如此热爱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如此热爱这位伟大的诗人,如此热爱这位无畏的批判者,自然要将太史公写进自己的诗中,自然要通过诗歌写作,向这位对抗极权的中国知识分子之父致敬。在太史公笔下,“帝王将相纷纷摘下了面具/秉笔直书后/刘邦是刘邦/项羽是项羽/流氓的手段/掩不住治世的功绩/英雄的风流/代替不了滥杀的劣迹/不是一好到底/也不是一坏便无从说起/人性的起伏与多姿/让每一个场景/都可读都丰富而充满寓意”(《司马迁写〈史记〉》)。

现在的有些诗人,似乎不很喜欢读书,似乎更喜欢人家夸赞他单凭无所依待的才华就可以写诗。然而,邱新荣走的却是另外一种路子。他把阅读当作获取写作资源和激情的府库。他的诗,是激情的喷发,是思想的凝聚,也是知识的升华,是一行一行写出来的,也是一页一页读出来的。读他的诗,你会看到他阅读的轨迹,也会看到他读书的认真与深入。

当然,邱新荣的诗也并不是完美无缺、无可挑剔的。他的诗是坦率而热情的,但也略显外露与直白;是富有思想和理趣的,但又少了点耐人寻味的韵致,缺了些飞扬的想象与幽眇的意境。他应该向古代的诗人学习,要在“炼”字上下更大的功夫,要“炼意”“炼句”“炼字”,要有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那股子劲头,要将自己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磨洗得干净、漂亮,都要让人觉得有滋味,有嚼头,要有更多让人过目难忘的“佳句”和“警句”。

林昭的诗,就写得不俗。我读林昭的《血诗题衣九章》,很是意外和惊讶——她那么年轻,身处那样的地方,陷入那样的绝境,诗情却那样热烈,古体诗也写得那样好。在这些诗的字里行间,处处可见一个非凡女性的聪慧和才情,处处可见一个伟大的启蒙主义者的勇敢和深刻。其一云:“双龙鏖战血玄黄,冤恨兆元付大江。蹈海鲁连今仍昔,横槊阿瞒慨当慷。只应社稷公黎庶,哪许山河私帝王。汗惭神州赤子血,枉言正道是沧桑!”其七云:“虚名实祸误苍生,底事猖狂好谈兵。罪己布公称大勇,归仁谢谤见真明。舆论士气必张护,民权世潮毋玩轻。天道无亲常与善,休将耕耘问收成。”其中有不少耐人玩味的警句,例如“只应社稷公黎庶,哪许山河私帝王”,例如“虚名实祸误苍生,底事猖狂好谈兵”,例如“天道无亲常与善,休将耕耘问收成”。在这些闪光的诗句里,有对现代的国家理念和民主精神的深刻理解,有对好勇斗狠的时代风气的尖锐批评,有身陷绝境却对未来依然乐观和自信的态度。

我读牟宜之的诗,感觉也同样美好。牟宜之的诗里,有孟浩然的恬淡,有王维的静美,有杜少陵的诚挚和仁厚,有对介子推和鲁仲连的气节的赞美,有对屈原的“千秋怨愤”的同情和“亮节清风”的讴歌,也有现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反思、不满和抗议。他的几首《咏史诗》,张开天眼,窥破天机,沉郁高华,深邃犀利,实为令人拍案叫绝的杰作。在写于1971年秋天的《咏史》(之一)中,他继承了杜甫的诗风,既有沉郁顿挫的蕴藉,又有批郤导窾的锋芒:

寒林落叶岁云秋,

一世英雄寂寞收。

萧墙祸端何曾料,

宫帷秘事谁与谋。

权贵厮杀如豺虎,

百姓躬耕似马牛。

千古立废循环事,

江河无语任东流。

深沉的悲慨,如大风卷水,林木为摧,落叶萧萧。读这样的诗,简直要使人抚膺长叹,凄然泪下!也是在那一年,有人曾改写了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咏王昭君的那首,来发泄自己对“一世英雄”的阴鷙酷烈的仇恨情绪。鲁迅在《集外集拾遗补编·按语》中说:“只要是失势或遭殃的,便总是受奚落——赏玩的奚落。”但是,牟宜之的诗里却没有一丝半点的幸灾乐祸,反倒表达出对失势者的悲悯和同情,这在那个习惯了仇恨的时代,实在是很不容易的。像杜甫一样,牟宜之的同情,更多的还是在“黎元”一边,所以,他的“权贵厮杀如豺虎,百姓躬耕似马牛”一联,尤其沉痛,比杜子美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还要令人心酸和悲凉。

《咏史》(之三),也是一首读来令人振聋发聩的杰作:

周公王莽事可参,

自古由来信史难。

世上美名尔享尽,

人间坏事君做完。

水落石出终有日,

云开雾散见真颜。

天道无邪不容欺,

评说还需待后年。

李锐老人在《一座鲜为人知的人文富矿——读牟宜之诗》一文中,这样评价《咏史之三》:“这是1971年写的诗,正是‘文革’大树特树‘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时代。诗人借林彪之事,说更深层次的道理,享尽世上美名的绝不只林彪,做尽人间坏事的更有‘四人帮’等他人。但诗人站在历史的高度,做出如下宣判:不管等到何时,必将水落石出,云开雾散之日,历史不容歪曲,不容篡改,只是时候不到而已。在‘左’祸横行的上世纪70年代初,能发出这种振聋发聩之声者,实为凤毛麟角!”(《牟宜之诗》,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第10页)诗人之眼,能通古今而观;诗人之心,能越幽明而感。牟宜之此诗,有不留情面的讽刺和指斥,有对“天道”和公理必胜的信念,有对历史的最终审判的期待。有了这样的诗,中国当代文学就有了骄傲的资本,就有了不朽的光荣。

诗的世界是没有边际和限度的,但却必须是有方向和高度的。

林昭和牟宜之的诗,就属于有方向和高度的诗。

杜甫《奉简高三十五使君》诗云:“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希望邱新荣能踵武前贤,朝着有光的方向,“飘翔而高举”,写出更多有味道、有勇气、有生命的好诗。

2013年4月10日,北京北新桥

(刊于《文学自由谈》2013年第3期)

李建军: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同类推荐
  • 爱美的小蜻蜓

    爱美的小蜻蜓

    《少儿奇幻童话寓言故事精品集:爱美的小蜻蜓》是作者从近年来创作的作品中精选汇编而成的,适合青少年朋友阅读。这些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不仅引领你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美妙的文学世界里自由翱翔;还可以让你感悟到深刻的哲理,找到许多生活的答案。
  •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第1辑)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第1辑)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优势学科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学科主办,以组织、发表学科内各类学术评论(特稿、笔谈、书评、访谈、专题评论、前沿综述、会议纪要、项目动态、论点汇编、新资料或特藏文献等)为基本方式,致力于追踪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前沿状况、反思学术史经验、前瞻未来动向。本书是第一辑,分为“十年前瞻”高峰论坛、特稿、专题:《古本戏曲丛刊》与戏曲文献研究、特约访谈、新著序跋、前沿思考、会议综述七个专题。
  • 外国文论研究的学术历程

    外国文论研究的学术历程

    《外国文论研究的学术历程》是《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总12卷之第3卷。全书总分为五章,其中解放前的文论研究为一章,解放后的文论研究分为四章。按照系列套书的统筹规划,该卷秉承套书的总体要求,注重原生态,竭力走进国外文论引介与研究的历史,以欧美文论、日本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俄苏文论为经线,以学人、学说、学刊为纬线,细数百年来中国学人在引介和研究外国思想家的学说的道路上所做的努力,同时也见证了外国文论在中国的旅行印记。本书在梳理中反思当代中国的外国文论引介路径与接受格局上的现实问题,探索我国未来的外国文论引介的战略规划,研究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实践。
  • 都市寻梦人:宁波市流动人口调查报告

    都市寻梦人:宁波市流动人口调查报告

    《都市寻梦人:宁波市流动人口调查报告》真实而形象地记录了宁波市人口计生委的同志们面对新形势新课题勇往向前、开拓创新的精神,体现了他们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的理念,反映了他们亲情化服务、市民化管理的新模式。他们的工作为外来务工者架起了一座融入城市建设、融入文明理念、融入现代化管理的心灵之桥,一大批外来务工者已经成长为各级人大代表、基层人口计生干部、见义勇为的英雄、经济建设的模范……他们已经成为新宁波人。
  • 宝船

    宝船

    《宝船》是老舍先生在60年代写成的童话剧。话剧描述了古时候一个小孩王小二,勤劳俭朴,上山砍柴得了一只小纸船,即后来的宝船。环绕宝船的风风浪浪,讴歌了王小二的善良、机智、勇敢。
热门推荐
  • 逆行

    逆行

    深夜的马路上寂寂无人,只有微风吹动树叶的沙沙轻响。路灯光线苍黄,梧桐树影映在巷口爬满藤蔓的墙垣上,暗影如水般流淌下来,与地上的血泊渐渐融合。地上坐着一个男人,怀抱着一个浑身是血的年轻女子,她的血染在了他的白衬衫上。男人目光呆滞,目睹着女子在自己怀里闭上了眼睛……五年后。T市。原本宁静的海滨小城,随着一部在此地拍摄的民国建筑纪录片的热播,一夜之间成为热门旅游胜地,全国的人都朝这里涌来。连带省城最著名的学府T大也失去了清静。
  • 陌上璃箫ll

    陌上璃箫ll

    前世,她是金牌乐师。一场阴谋,让她死于非命。也许是上天眷顾,让她一朝穿越;却不知是否上天故意刁难,让她成为黎府废材草包四小姐。虽贵为嫡女,虽有绝世容颜,却天生娇弱。“姑娘就这样走了?”“你想如何?”“救命之恩,当涌泉相报啊!”“是你?”日光下,他轻轻一笑。湖水,泛起涟漪......
  • 宝云经

    宝云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蜀山剑侠传(第二卷)

    蜀山剑侠传(第二卷)

    还珠楼主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人物,曾被誉为“现代武侠小说之王”。他的一生,历经曲折跌宕,极富传奇色彩。其作品多达1700万字。他的小说,文笔华美,极富诗情,想象瑰丽,气势磅礴,融合侠义和武术于一体,进行高度哲理化、艺术化的发挥,显示了天纵奇才的宏大气魄。本社经过精心策划与制作,规模推出《民国武侠小说典藏文库·还珠楼主卷》,《蜀山剑侠传》是还珠楼主的重要代表之一。
  • 反转修真时代

    反转修真时代

    星际时代突然遭遇修真文明,科技与仙法激烈交锋,理念与文明殊死冲突,强者的伟大,是建立在尸骸之上?还是为保护弱者而奋起一战?捍卫秩序的勇者把血流干,也望不见希望!?身处黑暗,始终坚信有光,人类先锋重归青葱少年,誓要反转这个时代!
  • 世子今天病好了吗

    世子今天病好了吗

    推荐新文《嫡色生香:侯爷,淡定点》沈千乔只想一生一世一双人,所以她找了个上门婿,结果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重生后,沈千乔眉眼间妩媚流转,她轻轻勾了勾手。那稳坐如石佛的男人眼里血红如丝,额头青筋暴起,冷冷的看着她:“妖女!”沈千乔冷冷一笑,这一世她偏偏要做那人上人,将所有人都踩在脚底下!
  • 少年走失在1992

    少年走失在1992

    街的拐角处围了一圈人,那圈人中间,席地坐着一个蓬头垢面的女子,她的长发遮挡了她的脸,依稀可以看到她脸上一处处已经痊愈的疤痕。那个女子的右手上,一支笔正在不停转动,那是一支银灰色的钢笔。有人碰到她了,女子身子一侧,那支笔从她手上飞出去,掉在地上,女子爬过去捡,有人比她先捡到了,拿起来,说:这笔上还刻着名字哪——看看刻的是啥,徐——肖——那个人不念了,他把笔还给那女子,然后转身飞也似地逃遁。我知道,是秦伊蓝回来了!我听见有人在议论,他们说:徐肖鸣千里迢迢,怎么带回来一个疯女人!我想拨开那些人,然后告诉他们:这不是疯女人,她是秦伊蓝,秦伊蓝回来了!
  • 北京的红披肩

    北京的红披肩

    在北京漂泊的“我”和同院房客之间的故事,讲述了沧桑的人生中,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一份暖。小说通过生活化的人物语言,含蓄而又委婉地表现人物的性格,歌颂人性的健康淳朴,叹惋人性在现代文明中的变异,崇尚自然、优美、健康不违背人性的审美情趣,体现了作者对自然质朴人性的向往和尊重。小说有北漂在困境中的挣扎和辛酸,也有普通人的理想和追求,通过这些现实的生活表象,让我们看到了社会急剧转变时期人们的酸甜苦辣,感受着平凡人身上那种顽强不屈、百折不回的精神。
  • 寻龙之龙啸宇宙

    寻龙之龙啸宇宙

    你见过真龙吗?我不信老祖宗会把一个虚构的生物放在十二生肖里并侍奉千年!我不信东西方都有类似的生物,却说它从来没有存在过!我要找到真龙!寻龙qq群:433846149
  • 大智大勇(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大智大勇(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在田忌赛马的故事中,孙膑用了绝妙的策略;望梅止渴的故事中,曹操略施小计,就解决了将士口渴的难题;孙权断案,明察秋毫,根据一粒老鼠屎探查出事情的原委……这些历史上著名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有智有勇者才能成就大的事业,你能从他们故事中得到灵感和启发,得到勇往向前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