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91500000006

第6章 例外的民族主义(2)

法国的外籍军团正是以这个目的创建的。英国陆军是一支规模很小的志愿军,所以大量的殖民战争和警察职责都尽量由印度军队来执行。一旦开始启动本国的征兵制,结果总是很糟糕。因为靠征兵制招募的军队不但在战场上表现极差,而且会引起国内的动乱——意大利在阿杜瓦战役大败之后,俄国在日俄战争之后都是如此。1921年,西班牙在摩洛哥的阿努瓦勒战役中惨败,从某种意义上说直接导致了日后的西班牙内战。(23)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所谓的“军事革命”,同时也开始在阿富汗及其他地区使用当地的军队,这被认为是继承了大英帝国“炮舰+廓尔喀人”的传统,目的是减少帝国自身出兵的需要。(24)然而,美国在伊拉克长达10年的战争经历显示,军事高科技和当地武装的作用是有限的。真正的帝国战略需要美国大量出兵,但前提是这个行动必须得到国内民众的支持,让民众明白战争不是为帝国,而是为了本土安全而战。

道格拉斯·波奇对法国的摩洛哥战争做了研究,得出一个精彩的结论。法国的马歇尔·休伯特·莱尔蒂元帅和其他一些帝国主义者采取了种种手段,彻底说服了法国民众,取得他们对征服摩洛哥战争的支持。法国民众当时对这场战争不以为然,认为既不能够带来经济好处,还要支出大笔开销,实质上削弱了法国安全,因为法国面临的真正威胁来自德国。法国本土征募的士兵不愿在阿尔及利亚服役。虽然从法律上讲,阿尔及利亚不是殖民地,只是法国领土的一部分,但大多数年轻人仍不愿在那里服役。厌恶到帝国殖民地服役的心态在欧洲十分普遍,传统上,欧洲民众,特别是农民,特别痛恨加入军队。(25)

法国的极端民族主义者保罗·德鲁利德曾经宣称,在阿尔萨斯-洛林战役中,他的两个妹妹丧生,法国殖民者给他的安抚只是“20个黑人仆役”。(26)因此,法国殖民者们大肆宣传法国肩负“文明使命”。在摩洛哥战争中,政府不但鼓吹建立现代摩洛哥和消除野蛮的必要性,同时还声称德国对摩洛哥也有企图,于是,控制摩洛哥关乎国家安全。摩洛哥战争因而被纳入法德博弈的大背景中。(27)

1914年以前,在同社会主义运动的斗争中,欧洲的资产阶级政治精英并不主要依靠帝国主义论调,而更多的是用民族主义来争取本国民主政体的支持。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驱动欧洲民众支持战争并进行自残的也是民族主义,因为大家都真诚地相信自己的国家将要被外族入侵。

正如让-雅克·贝克对法国的研究显示,尽管法国民族主义的文化在当时已经流行,法国民众一开始对1914年7月危机的反应并不强烈。他们虽有担心,但更期望保持和平局面。而在德国发出最后通牒的那一刻,民众对战争的热情才开始上扬,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国确实受到了外国入侵的威胁。(28)1914年以前的几十年里,大国之间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时有发生,但没有一场战争由此而引发(也许1904年的日俄战争可视为一个特例)。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欧洲的政府和军事当局都不相信殖民地的争夺战能够在本土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谁愿意支持一场看上去是两个贪婪的掠夺者在名字都叫不出的非洲沼泽地上的血腥大战呢?

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确实是对美国本土的一场野蛮的攻击。美国政府——包括任何有自尊的国家,都必须做出回应,并设法摧毁这些暴徒。为了打击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政权,美国在阿富汗发动的战争和在全球各地打击恐怖主义的行动是完全合理合法的。但是,小布什政府却开始向民众灌输恐惧感,把毫不相干的国家,如伊拉克、伊朗和朝鲜,强行纳入恐怖威胁的框架中。这个做法的目的是制造一个信念,即不管美国采取什么行动都是为了自卫和打击恐怖主义。将这个信念在美国民众中推而广之是为了获取他们对帝国事业的支持。(29)

但是,小布什政府在这方面还是有局限性的。“9·11”事件以后,美国人对穆斯林普遍持敌对态度,民众将穆斯林恐怖分子与非恐怖分子相混淆的思维方式让小布什政府有机可乘,于是小布什利用这种大众心理,将基地组织与伊拉克政府混为一谈就有了民众支持的基础。当然,如果小布什声称“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后台是俄罗斯、中国或者朝鲜,他是不可能取信于民的。在2000年总统大选期间,小布什曾故意掩盖他和他的团队的帝国野心。他声称美国需要一种“谦逊”的外交方式,并说:“我十分担忧我们的军队在全球的负担过重,我必须在动用军队时持谨慎态度。”(30)

对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加以区分是至关重要的。基于这个区分,我们便可以理解小布什在“9·11”事件以后采取的政治战略。同历史上的欧洲一样,这个战略就是,利用受到伤害而昏沉、迷乱的民族主义心态作为推动帝国主义霸权事业的助燃剂。

历史拯救了美国

同欧洲传统的帝国主义支持者一样,美国人也真诚地相信,他们的国家利益和雄心壮志是为全人类服务的,与人类的至善、文明和进步殊途同归。(31)反对意见没有社会基础,因为维系整个美国社会的纽带是共同的政治文化,一种混合性的意识形态和个人利益。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妙不可言地指出:“人,是一种把自己悬挂在网上的动物,自我感觉高高在上,而这张网却是他自己编织的。”(32)

换句话说,当年欧洲民族主义文化的崛起是由于社会精英们采取的战略,以民族主义来打击社会主义,以民族主义来动员民众,捍卫他们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但是,社会精英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们的儿子和大批的军官为了真诚而坚定的信念而慷慨捐躯,牺牲者的数字至今无法统计。(33)

美国右翼民族主义精英的自我牺牲精神并不突出,但从他们的言辞中常常可以听到他们与欧洲前辈们的一些邪恶共鸣。他们最喜欢讨论的是两大主题;其一,时下的文化和道德沦丧;其二,背信弃义的国内政治。他们认为把两者合流便可解释美国衰落的原因。这两个观点有很深的历史、文化、种族和宗教背景,在冷战时期被改头换面,强化并升华为一个唱不衰的主题。“9·11”事件以后,这个主题更是大行其道。福克斯新闻频道的电视主持人希恩·汉尼蒂甚至把同性婚姻比作阿道夫·希特勒,是对美国的一种邪恶的威胁。他声称:“我们国内正在进行一场战斗,我们的敌人想要摧毁美国赖以强大的基础,即犹太—基督教文明的价值观。”(34)

信奉天主教的右翼人物威廉·贝内特是代表这种忧患意识的典型。他认为“堕落”是美国衰弱的根源,特别反映在知识分子阶层和大学里。(35)应当说,他们对美国左翼学人的某些批评是有道理的。我将在下一章专门讨论左翼学界的某些过分行为,特别是对“政治正确”的态度。甚至连左翼最激进的学人,理查德·洛蒂,也忍无可忍。他谴责道:“现在,在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中间,大部分都是那些喜欢作秀、令人生厌、只会冷嘲热讽的左翼分子。那种为了梦想而为国家的前景奋斗的左翼已经消失。”(36)

贝内特和他的追随者们,比如琳恩·切尼,并不想鼓励人们对美国的内政外交进行大辩论,他们的目的是让大家集体噤声。他们的这种观点在历史上也有令人不寒而栗的先例:他们把不接地气、道德沦丧的知识分子阶层与健康、爱国的美国民众对立起来的言论,与1881年德国民族主义分子的宣言几乎如出一辙。那个宣言谴责“邪恶势力”试图摧毁德意志民族古老、优良的传统基石——宗教、伦理和爱国主义。(37)在冷战期间,这类观点被大大强化。对美国的道德和实力日衰的担忧总是挥之不去。特别是与苏联相比,人们当时都认为那个国家的目的明确,社会生活严肃而有序,美国恐怕难以竞争。(38)

共和党众议院前议长纽特·金里奇曾在佐治亚州的保守派大学里开了一门课,“重新唤醒美国文明”。他上课的录音在保守派当中广泛传播。金里奇把其政治对手的特点定义为,“堕落、失败、浅薄、背叛、可悲、不称职、病态”。(39)这些定义正是右翼掌控的媒体明星和他们的大批听众经常使用的语言,用来攻击民主党人、自由派学人和欧洲人。

这种语言让人不由想起乔治·莫斯对1914年的民族主义分子的描述,是一种“焦虑心态主导的雄辩”,其着眼点是外部威胁、道德、色欲以及政治势力对国内社会的颠覆。两者的相似之处还有那种歇斯底里的语调。(40)这不仅仅是某些媒体创造的一些惊悚警句,因为这类反知识、反精英、反世俗、反现代性的语言在社会相当一批群体中颇有共鸣,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是现存社会的局外人。

正如莫斯的研究所展示的,与传统民族主义的“焦虑心态主导的雄辩”密切相关的另一个特点是,几乎所有的右翼民族主义运动在历史上都痴迷于本民族的雄性气质,而对国内国外的批评不屑一顾,视为妇人之见。正如右翼大佬罗伯特·卡根所言,“美国人来自火星,欧洲人来自金星(维纳斯)。”还有一个更粗俗的说法是,“欧洲懦夫”。李·哈里斯认为“斯巴达人的冷酷”是“文明的起源”。卡根则呼吁美国人“在作战中应当回到异教徒的伦理立场”。(41)

英国历史学家和新闻记者蒂莫西·加顿·阿什对欧洲和美国的这类语言做过一个总结,“如果说反美的欧洲人把美国人叫作欺负弱者的牛仔,那么反欧的美国人则把欧洲人称作‘手无缚鸡之力的假男人’。美国人充满雄性活力,我发现有人把太监(eunuch)这个词作为‘欧洲人’(Eunuchs)的蔑称。”(42)

我们也许会对这类说法一笑了之,但是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对欧洲所使用的言辞在现实世界里不能不造成重大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右翼民族主义者对国内的叛国行为加以指控的语言。无论在美国还是在其他国家,这种语言都曾促成了国内的镇压行为。小布什政府的言论尤其令人担忧,因为它对“9·11”事件导致的反恐战争并不设时间限制。(43)

毫无疑问,“9·11”事件大大强化了美国国内的反穆斯林情绪。尽管有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如果对美国本土的大规模恐怖袭击不再发生(迄今为止,唯一的事件是得克萨斯州的胡德堡军事基地发生的枪击杀人案,凶手是尼达尔·哈桑少校),反穆斯林情绪应当逐步降温。然而,“9·11”事件以后的数年里,右翼民族主义团体和以色列院外游说集团,以及基督教原教旨团体共同联手,将美国国内对穆斯林的仇恨情绪推向新的高潮。

他们发动了一系列的运动,不但宣传恐怖主义的威胁,而且系统地阻止新建清真寺的计划,并散布伊斯兰法教教法已经在美国穆斯林团体中广泛传播的谣言。这个说法对欧洲反穆斯林的政治运动也有促进作用。不同的是,欧洲穆斯林移民的人数比美国多得多,且都属于工人阶级群体,难以被所在国文化同化。所以,那里的穆斯林群体更加有集体认同感。

美国的穆斯林人数很少,而且四分五裂。总的来说,他们受教育程度高于欧洲的穆斯林移民,被美国文化同化的程度也高得多。美国穆斯林将遵循伊斯兰教教法的说法毫无可信度,同当年麦卡锡时代对美国将发生共产党革命的担忧如出一辙。但这种担忧不但出自以色列院外游说集团人物的口中,比如丹尼尔·帕普斯教授,而且还被前中央情报局局长詹姆斯·沃尔西,甚至共和党大佬金里奇等人津津乐道。2010年,他们的运动促使俄克拉何马州的议会以70%的多数票通过一项法令,禁止在该州使用伊斯兰教教法。反对伊斯兰教教法的运动与美国茶党的起源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茶党的领导人,如萨拉·佩林和米歇尔·巴赫曼都就此发表过支持的意见。同茶党一样,鲁珀特·默多克的福克斯新闻集团及其相关联的媒体工具都不停地渲染这个话题,给反伊斯兰教教法运动提供了巨大的、不可或缺的支持。

当曼哈顿下城准备建立一个穆斯林祈祷中心时,一场抗议运动也开始了,因为这个中心距离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的遗址只有一步之遥。令人惊讶的是,这个项目本来是小布什政府支持的,而且计划建该中心的是温和的伊斯兰苏菲教派的领导人,费萨尔·阿卜杜勒·拉乌夫。此人曾被美国国务院安排去中东国家进行巡回演讲,谴责恐怖主义,宣扬穆斯林和基督徒的和解。这本是美国支持苏菲主义来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战略的组成部分。

反伊斯兰运动的领导人知道这个事实,但他们仍然攻击拉乌夫和他的组织为极端主义分子,是恐怖主义的同情者,说他们的所作所为将破坏美国的反恐战争,在伊斯兰世界加剧美国人与穆斯林的对立。纽约的抗议运动是全美许多城市反对建造新的穆斯林活动中心的一部分,其中甚至涉及人数众多的美国黑人穆斯林社区的项目。波士顿郊区洛克斯贝利是黑人穆斯林的聚集区,当他们准备建一座清真寺时,抗议浪潮汹涌澎湃,主要是默多克旗下的《波士顿先驱报》和福克斯新闻集团煽动的。

同类推荐
  • 历史性成就:全面从严治党这五年

    历史性成就:全面从严治党这五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砥砺奋进、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其中,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不平凡成就是十分突出的一个方面。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本书特全面回顾这五年全面从严治党的非凡历程,系统总结全面从严治党的辉煌成就,供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参考。
  • 饭局门:十张餐桌上的政治大博弈

    饭局门:十张餐桌上的政治大博弈

    每一个饭局,其实都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有恶性的,也有良性的。恶性的较量大概就是政治博弈,良性的就是大家有事无事坐在一起,谈谈人生观与宇宙观。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用“桃子”做武器,杀死了三个力敌万人的武夫,这是中国最出色的刺杀事件;专诸刺王僚的故事想必人尽皆知,显而易见,在饭桌上革别人的命远比在战场上兵戎相见来得直接,来得有效;赵匡胤用一顿饭就把武将手中的兵权轻松解下……毛主席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从历史上著名的几场饭局来看,有时想要革命,还真得请客吃饭不可。因为往往要费九牛二虎之力都摆不平的事,一顿饭就搞定了。
  • 大名师范志

    大名师范志

    大名七师党组织建立后,以扩大“读书会”名义吸收更多学生参加革命活动,组织他们阅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宣传革命思想,抨击黑暗势力,在社会上颇有影响。至1927年1月,大名七师党组织在校内又发展10多人,其中有解蕴山、裴志耕、曾则西等。此时,赵纪彬、刘大风和李大山三人到北京,经李素若、刘伯庄联系,找到了中共北方区委、汇报了大名七师党组织的工作,并提出去武汉学习的要求。
  • 中美建交:邓小平与卡特握手纪实

    中美建交:邓小平与卡特握手纪实

    1972年毛泽东和尼克松结束了中美关系史的一个时代,1979年邓小平和卡特却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中美建交无疑是改变世界的一件大事。本书全景式地逼真再现了邓小平、卡特、“卡特的基辛格”布热津斯基以及黄镇、老布什、伍德科克等为中美建交作出的贡献和他们极富个性化的形象。如实披露了毛主席派中国“空军一号”赴美接尼克松再访华、老布什“自行车外交”、卡特严打台湾特工、邓小平访美专机强行起飞以及三K党徒刺杀邓小平等鲜为人知的秘闻真事。视野开阔,内蕴丰厚,图文并茂,读之爱不释手,是了解和研究中美关系史和新中国外交史的必读书。
  • 社会热点大聚焦

    社会热点大聚焦

    本书以新华社播发的相关稿件为基础,再编辑深加工,并配发新华社播发的有关图片图标漫画,全面生动地讲述了当前重要社会热点话题,涉及社会诚信、不动产统一登记、雾霾治理、收入分配等当前广大干部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内容,通俗易懂、观点准确,适合党员领导干部、时政爱好者和广大公务员考生参阅。
热门推荐
  • 古龙文集:楚留香新传(1)借尸还魂

    古龙文集:楚留香新传(1)借尸还魂

    面对不可思议的还魂之谜,楚留香如何找回真正的“尸体”,又如何揭露江湖第一杀手组织的真相?
  • 掌舵:政商圈子生存指南

    掌舵:政商圈子生存指南

    人到中年的杜林祥,事业看不出任何转机,他是如何抓住稍纵即逝的偶然机会,大踏步走上了成功之路?在事业发展的上升期,杜林祥又怎样凭借过人的智慧,多方运作,苦心经营,拓展重要的人脉资源,并利用这些人脉做大事业、搞定对手,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高手对决?
  • 网游之光影世界

    网游之光影世界

    【你真以为这是一款普通的游戏吗?——叶非云】伴随着VR技术的高速发展,世界第一款完全沉浸式全息游戏《光影世界》发布,并迅速风靡世界,然而大部分玩家所处的只是游戏表层的【光明世界】,而不为人知的【暗影世界】,正是【影玩家】们厮杀和争夺的战场。由于【影玩家】们的力量可以在现实中使用,因此【暗影世界八大王】联合起来向所有影玩家发出警示:禁止在普通玩家面前使用影玩家的力量!禁止在暗影世界之外的地方宣扬此事!禁止在现实世界中随意使用影玩家的力量!若发现有人违背任何一点,八大王将追杀其至失去暗影世界记忆为止!叶非云,曾经的八大王之首【剑之王】,一年前因为某种原因陨落,等他再次归来,已经是一个全新的身份。【看到那座无人敢闯的罪域天塔了吗?我将无情地击碎它!——by叶非云】
  • 心情好,一切都好

    心情好,一切都好

    陈丽荣编著的《心情好一切都好》从各方面揭示了保持好心情的准则,如遇事不要钻牛角尖,以平常心看待得失,善待和宽容他人,懂得知足常乐,重视个人品德修养等。如果把《心情好一切都好》中的技巧和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就会时时保持好心情,就会获得心灵的净化和升华。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不如心情好。心情好,一切都好。
  • 寻秦纪

    寻秦纪

    始皇陵开,灵气重现。新时代的人类获得了以往难以想象的天赋能力:力量、速度、读心术、控制元素……人们将这些拥有超凡天赋的人类称为“继承者”。这是一个少年的成长历程,也是一个好奇的冒险者拨开迷雾,一步步揭开大秦帝国深埋两千多年阴谋的故事。
  • 为什么总是伤害最亲的人

    为什么总是伤害最亲的人

    我们可以对一个陌生人面带微笑,我们可以向一个路人伸出援手,为什么我们总是毫不留情地去伤害我们最亲的人?为什么我们总是把自己最反叛的一面展现给最爱我们的人?不要再为伤害亲人找借口,不要让亲情变成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努力不去伤害最亲的人,才会更加幸福。
  • 在人间

    在人间

    本书是高尔基三部曲之一,讲述了少年阿廖沙为生活所迫摘卖野果、当学徒、做杂工、和社会底层民众打交道的坎坷历程。生活的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高尔基在书中用圆润的笔法书写了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用亲身体验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特征和风俗人情。
  • 魂破诸天

    魂破诸天

    诸天万界,唯我称雄!这是多么豪情的誓言,纵使前方的路途有多么的崎岖、坎坷,也阻挡不了苏辰前进的步伐。人类之间的尔虞我诈、酸甜冷暖,异族之间的攻伐混战、卧薪尝胆,看苏辰如何在这强者才能生存的世道闯出一片天、活出人生的精彩!亲情、友情、爱情,这一切都是苏辰所守护的真挚情感,动之逆鳞者,必诛之!经历风雨者才能见到明天的曙光,不经历磨难困苦者怎能在世间享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 乞丐贵女

    乞丐贵女

    21世纪,出身豪门的北大研究生林紫叶,因为家族内部争夺财产的阴谋,死于自己的堂姐林佳木的算计,一朝穿越重生,变成了一个身世悲惨的连贱籍都写不上的小乞丐,随时面临着饿死病死被打死的危险,可她并不屈服,发誓要好好活着,摆脱贱如蝼蚁的命运,发誓一定要成为人上人:老天爷既然要给我一次重生的机会,我一定不能辜负他老人家的期望!……
  • 杏花宝卷

    杏花宝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