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96000000011

第11章 顿挫(2)

据我的监视,父母亲应该没有背叛过彼此,一方面是他们的道德观念太强,一方面是他们的感情越来越好。每当父亲因公出差时,总是带着一两个小孩,每到一个旅社,第一件事便是打电话给母亲,同行的人都笑他带小孩很是不方便,从那些旅游里,我知道一些已婚男人的婚外游戏。常常我们正要入睡时,同行的人来问父亲要不要参加“特别节目”,父亲总说:“不行,有小孩在呢!”年幼的我依稀体会“特别节目”不是什么好事,夜里醒来几度找寻,父亲总是在房里。一直到读大学,孩子们还是喜欢到旅馆去突袭他。后来到外国旅游机会渐多,他每到一处便给家人发一张明信片,张张都是工整的钢笔字,他都是这样度过异地的漫漫长夜吗?

然而,我总想在父母亲之间找出一些浪漫美丽的爱情事迹,结果常令人失望,他们跟一般的柴米夫妻并无两样,闲时静静相对,怒时互打冷战,他们甚至从来不过结婚纪念日,也很少相偕外出。只是备受母亲呵护的父亲,体态容貌比一般人来得年轻,除此之外,毫无蛛丝马迹。只有一次,当祖父阖目去世那时际,全家人慌乱悲泣,父亲却避而他去,只见母亲镇静地替祖父梳洗换衣,额上的汗水一颗颗掉落下地,等到一切就绪,才见父亲出现,脸上的皱纹加深许多。第一次我对他感到失望,母亲却淡淡地说:“他心肠太软,怕见死亡,纵使是父亲,也不敢面对。我可以替他,我不怕!”这时我才能稍微了解,夫妻之间的包容可以到什么程度。

转眼四十年就过去了,他们两人在面貌、身材、脾气、地位的竞赛渐渐拉成平手。母亲年轻时丰满艳丽,父亲清啜斯文,中年时母亲七十公斤父亲六十公斤,老年时两个体重居然一样,都是六十九公斤,面貌一般慈祥,脾气一般平和,地位互相制衡,这历程可得花上四十年。

当我第一次带德古到家里时,德古与父亲都是木讷的人,两个人却相谈甚欢,母亲在一旁耳语:“你不觉得他有点像你爸爸?”看着那两个越看越像的男人,我仿佛穿透三生三世的时空,不由得一阵悲一阵喜,原来所谓的姻缘竟是这样子的!

我原有过独身的打算,也曾发过两个誓:第一不当老师;第二不嫁读中文系的本省男人,因为他们最有大男人的嫌疑。没想到拖到三十来岁还是攻进围墙,而围墙里的那个男人,居然既是中文系的又是本省籍的。最可笑的是,我也辗转曲折地执起教鞭,造化戏人,这些事给我最大的教训是:最好少发誓。

结婚那一天,母亲拿出她当年出嫁戴的手套。我套上它,它洁白如新,乳白色的小珠珠,好像是泪水凝结成的,我仿佛看到母亲离家时哭泣的脸容。我问母亲:“您认为爸爸是个怎样的人?”她想了一下说:“他是一个很聪明、很有修养的人。”这不太像是妻子的评语,比较像是老师的评语,我又问:“那您觉得德古是个怎样的人?”她说:“太瘦了!不过是个好人,你放心去嫁吧!”

母亲为我套上手套,婆婆却送我一大束玫瑰,在婚礼进行中,我比任何一刻迷惘——也许婚姻只是这样,明明知道玫瑰有刺,却要去捧它,最好得戴上手套才行。

一扇永不关闭的门

赵滋蕃老师的家总是闹哄哄的,学生一到那里,都变得恶形恶状,百无禁忌,有开冰箱的,有烹茶的,有搜刮零食的,有写作业的,有敲锅煮菜的,在七嘴八舌中,谁也听不清楚谁的话,却没有一个人肯闭嘴,大家的年龄都缩水了,倒退到聒噪贪吃的“口腔期”。

老师一贯是笑嘻嘻的,很少说话,笑开酱紫色的南瓜脸,漾起一百分的笑容,抹一把他那贝多芬式的乱发,说这房子快变成“青年活动中心”了。这还算是客气的,这间毫无装饰的宿舍,做过学生包水饺、吃汤圆的会场,也做过逃家者的避难所,还做过老学生的新房,大红的囍字四处张贴,经历数年,他也不去撕它。他自号“苦瓜和尚”,门上却贴个大囍字,被人笑破嘴,他并不在乎。

只有在大家酒足饭饱时,他才保有一丝为师的尊严,这时,大家安静下来,听他用“伟大的国语”,谈“咖啡馆哲学”,他那因不容易听懂才伟大的国语,时有智慧的火花迸出,听不懂的可以打瞌睡,听得懂的,眼睛亮得像星星。

他说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表现在两件事情上面,一是保护智慧财产权,一是有三扇不关闭的门,第一扇是牧师的门,第二扇是医师的门,第三扇是老师的门。所以,不管大度山的风如何疯狂,赵老师的门总是日夜开放,就算出门,也让学生自由进出,当然,他的藏书也是我们的图书馆。

我曾经是那么顽劣无知,他却慷慨地为我打开一扇门——刚上他的课时,我老是逃学,因为实在听不懂他那乡音浓重的话语,以为他不知道,他却跟学姐说:“叫那个有艺术气质的孩儿来上课。”

他上课有个特色——通宵达旦,出口不能自休。上他的课得自备餐饮,从午餐上到晚餐,从晚餐上到消夜,还得爬墙回宿舍。有人带情人、太太来上课,有人带咖啡饼干,以备长期抗战。如果有人提醒他:“老师,现在已经凌晨一点了。”他总是说:“没关系,我还撑得住。”大家都撑不住纷纷趴在桌上挂免战牌,他还是精神奕奕地讲下去。

我在读研究所时,犯了个大错,违反不许兼差的规定,偷偷在报社上班,后来良心不安,自动向所长告解,没想到他勃然大怒,要我立刻办理休学。所长的作风一向严苛,同学因此也吓得不敢跟我多说话,还有人在一旁煽火,落井下石。这时赵老师说:“来,我替你写一张证明。”结果写下一张很童话式的证明书:“此人没有问题,没有旷课,请原谅她。”

后来辞去工作,变成用功的学生,才发现他是个愤世嫉俗的政论家,野心勃勃的批评家,雍容大度的美学家,热爱生命的小说家,是成功的老师,却是失败的丈夫和父亲。他自称是“生命学派”,坚信“文学最深度的表现是顽强的生命力”;“文学最大的关注是人的生命,最原始的素材是活生生的人。”因此,他的生命形态是波澜壮阔大气如虹的,他创作文学,也创作生命,一生在矛盾中求统一,在不可能中求可能,他老说自己是“最不规则的不规则动词”。

因此,他特别要求我们要“勇敢”“顽强”。他说中文系的学生只敢说“你要”,不敢说“我敢”,一个民族太强调“温柔敦厚”,而缺乏“飞扬跋扈”的锐气,会渐渐丧失生命力,所以,他提倡“老鹰”的精神,敢于飞翔、敢于征服、敢于蔑视。

看来,他对学生有点纵容。其实适度的纵容,对学习文学的人是有帮助的,只有在宽阔、自由的环境里,才能激发潜能,容许想象力的飞扬。他常能一眼看出学生的禀赋,原来拘谨保守的人变成活力充沛的批评家;原来桀骜不驯的人,变成机智灵活的记者;对于爱好创作的人,他能令他们野心勃勃,信心十足。

有的时候,他相当严格。他教导我写文章,首先要将一切归零,忘记所有看过的文章,写过的字句,不要借别人的光照亮自己。第一要先从标点符号学起,因为那是文章中的文章,也是文章的表情之一。他说好文章是“有话要说”,坏文章“只是想说话而已”;他又坚信“吃什么就变成什么”,因此不准看不够好的作品,说看一流的作品不一定变成一流,但看三流的作品一定变成三流。就这样,我书架上的流行书刊全被丢进垃圾桶里。

很少见过像他那样纯粹的人,做什么事都全神贯注,爱憎也是百分之百,绝无商量余地。他的原则是“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只做一样事”,因此连发脾气,也是十足火力,瞬间爆炸,就算追打一只蟑螂,也是一副气壮山河的气概,很少人能忍受他的坏脾气和大嗓门。他爱小孩,爱看卡通,认为“天真冠冕一切德行”。所有虚张声势巧言令色的人,他一律归为“坏人”,看到坏人绝无好脸色,常当面破口大骂,令人下不了台,可知他的敌人远比朋友多。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看他能拿我如何?”

只有对学生,他总是无止境地包容,不管是多么浅薄的意见,他一定耐心听完,然后笑容可掬地说:“孩儿,不是这样子的。”做错事情,学生难过得要命,他却说:“犯错也需要勇气。”

奉行“简单的生活,深刻的思想”的赵老师,结果经济一塌糊涂。朋友有难,他二话不说,当场抽出腰带,那条皮带是当年逃难用的,里面有个密缝,可以藏不少钞票,他常从里面拿钱济助朋友。听说在亚洲出版社当编辑时,收入颇丰,他自己只拿出一小部分,其余的放在抽屉里,任难友来拿。

他一直到死时,家人还一直住在租来的破旧公寓,看黑白电视,存折里只剩下一万余元,躺在病床,朋友学生不断来看他,枕头被单下塞了好多钱,可惜他已不省人事,我想,他也不在乎。

他原是学数学的,意外地进入文学圈,对数字有着高度的敏感性。他说一个作家的创作生命平均只有二十一年,不知他从哪里得来的数据?他又算出天才与作家的寿命指数,大约跟七的倍数有关,常常是四十九、五十六或六十三,他因此下结论,他无法逃过六十三岁的大关,他果然死在六十三岁。又算出军事强国武力的比例等,皆十分诡异,却常常命中。他随身携带小小的计算器,不时按来按去,口中喃喃自语,忽而莞尔一笑,忽而青筋暴露,最后的结局常是计算器被摔得解体。

人们常说他是一流的头脑,二流的修养,三流的身体。血压之高一直保持世界纪录,这大概也跟他的坏脾气有关,偏偏肉一定得吃肥的,酒要喝白的,就这样,病一发作,便全身瘫痪。就算躺在病床,他的脾气还是大得很,身体已经不能动弹,眼珠瞪得直要跳出来,遇到治疗的折腾,他还一副要跟谁理论的样子,可是,手是不能动了,嘴巴也插满管子;在加护病房,医院老挂红单子,他却撑了三个月才走。那时,正是春天的中午,四周无人,他静悄悄地走了。

病发前,他的视力变坏,几成瞎子,他却说:“因为我看不见,我看到的世界好美好美。”他又要人一定要转告我:“一定不要放弃写作。”我的个性一向消极,胆子又极小,能够写到现在,这句话一直给我莫大的力量。

因此,虽然他去世已有四年多,总觉得他未曾离开过,有些人用生命写诗,也将这首生命的诗注入别人的生命里,这个有着深刻灵魂、顽强生命的人,全心全力地走完他的一生。也许伟大的不一定是完美的,神秘的不一定是神圣的;也许历史上将不会有他的名字,可是,他那诚挚的声音却深入人心。而他那扇永远为学生开着的门,一直不曾关闭,因为那里面有勇气有希望有理想,令人一旦窥见,就无法忘怀。我这一生,曾有那么一扇门为我张开,终于敢肯定生命的价值,真理的力量。不管门外的风雨如何强劲,门内的人已得到安全。

1990年9月5日

广播年代

一直喜欢广播甚于电视,这点可以证明我是耽于怀旧的人。

听广播与看电视是两种心情,异样感受——听广播如同面对老友,适合一个人泡杯茶,在静夜里细听倾诉;看电视如结识新欢,只宜大庭广众同乐乐。电视像报纸,浮光掠影,可以漫不经心,一扫而过;广播像杂志,五光十色,可以浅尝,亦可以慢咽。

我得承认我是历史悠久的广播族。打从儿童时期,听广播一直是重要的生活插曲,那时,电视还不普遍,家里有一部电唱机,四方箱子四只脚,上面的音箱都已发黄,盖子掀起来可以听唱片,下面是收音机,调起频率来会发出爆炸的声响。那一个神秘的箱子曾给我们带来许多欢乐,现在想起来,好像在描述一件古董。

在乡下,邻里间鸡犬相闻,广播的声音可以左右逢源,像我们邻居,每到下午必听“阿西俱乐部”,类似现在的脱口秀,他们那边笑声震耳,我们这边也笑得牙齿直打战,真是一家烤肉三家香。有时祖母从天井经过,抓住一个片段,也不禁止步莞尔一笑,那画面回想起来很温馨也很古典,像乡愁一样。我常在午睡时,听邻家的广播睡去,醒来已是另一个节目,而彼时,暮色四合,炊烟正起,真有黄粱一梦的感觉。

袓母的最爱是歌仔戏或黄梅调,她是凌波迷,喜欢躺在床上听广播,一面扇着印有美人的纸扇。我躺在旁边一面背卖药的广告,什么“黑狗丸”“八宝粉”“老人咕咕嗽,小儿轒轒嚎”,一面研究她脸上的表情。老人好像已不善于表情,哭的时候像笑,笑的时候又像哭,大部分的时候是面无表情,令人怀疑她是否还在听,偶尔牵动一下嘴角,或跳动一下眼皮,或停止摇扇,我知道剧情正到精彩处。

同类推荐
  • 霜冷长河

    霜冷长河

    《霜冷长河》分为四辑,主要内容讲:一辑:壮士、中秋、琉璃、垂钓、老师、长者;第二辑:关于友情、关于名誉、关于谣言、关于嫉妒、关于善良、关于年龄、最后的课程;第三辑:绑匪的纸务、智能的梦魇、文化敏感带、这样的男人、大桥的寓言、遗憾的真实、氢弹的部件、乱世流浪女、裉色的疑问、膨胀的雪球、心中的恶狼、为自已减型;第四辑:灯下回信、掩卷沉思、秋千架。
  • 以温柔优雅的态度生活

    以温柔优雅的态度生活

    当太阳在外面凶猛地照射时,当狂风大作大雨倾盆时,能够躺在家里的沙发上,随手翻看各种书籍,好就看,不好就扔在一边;或坐在计算机前,有感觉就写,找不到感觉就停下来。这种感觉十分愜意,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找到比这更舒适的生活方式了。我希望自己如此度过一生——读有趣的书,写有趣的书,听美的音乐,看美的画,观赏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随心所欲地享受生活。我从来没有出版过这样的书,它与我所写作版过的所有的书全都不同,那些书都很沉重,而这本书相比之下要轻松得多。
  • 剧场有它的灵魂

    剧场有它的灵魂

    我可以清楚记得三岁以后的许多事情。有人夸我记性好,此话倒也不假,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从小集邮,后来的工作性质又养成了我建立档案的习惯,写文章时,有记事本、底片、节目单、剪报可查。我出生在海滨城市烟台,当时这座位于胶东的小城市幽美、朴素,不似现在,变得毫无特色。记忆里第一次进的剧场,是在张裕公司往西的一条小街上,叫市府街,现在已经成了宽阔的马路。看的不是话剧,是一些革命色彩很强的舞蹈、活报剧、诗朗诵等。
  • 冰海荣光--“雪龙”号南极救援脱困全纪录

    冰海荣光--“雪龙”号南极救援脱困全纪录

    本书全景式地再现了"雪龙"号船在严酷的南极冰海上演的惊心动魄的一幕一幕:"零经验"救援--身陷险境--抓住时机--脱困突围,在大片式展现的同时,将事件置于人类南极探险史、中国30载南极科考史、中国海洋战略发展成就和对南极科学考察的巨大贡献等宏大背景下,较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全书汇集280张极其精美的相关图片,让本书极富现场感、震撼感。
热门推荐
  • 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1949—2009)

    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1949—2009)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的戏剧性变迁,中国文艺学也经历了多次转型。本书在以“史”为主要线索的基础上,以文艺学思潮为主体安排章节结构。全书共分二十七个专题。作者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在清晰梳理各种文艺学思潮的基础上,分析了文艺学发展的内在脉络,力求全面而有条理地呈现文艺学六十年的发展历程。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孔雀海

    孔雀海

    那枚羽毛很轻,颜色是纯白,在手心里没有任何重量。沙木看着这枚羽毛,微微闭上眼睛,像是回忆起了某些不为人知的情绪。在县里仅有的邮局营业大厅里,清早的戈壁还有夜晚残余的清冷空气,沙木穿着一件旧夹克,他的表情在昏沉的大厅里显得黯淡。工作人员也许尚未睡醒,伸了个懒腰敲了敲玻璃窗,提醒这个高大阴郁的少年别再走神了。艾力达也适时地推了推沙木的肩膀,这个有着修长睫毛和热烈笑容的维族少年,用浓郁的地方口音说,嗯,沙木,你不说要寄东西吗?
  • 在最美的年华遇见你

    在最美的年华遇见你

    浪漫古典素心系列,选取了民国风华绝代的人物为主要对象,此为综合卷,写了沈从文与张兆和徐志摩与陆小曼等五对民国伉俪。无论时空如何改变,爱情是永恒的话题,感情的世界没有是非。婚姻的鞋子,冷暖自知。那些个在民国那个风华绝代的年代用他们的风华绝代谱写了一曲曲爱情篇章的才子与佳人们,他们曾经那样相爱过。在岁月的长河中,给无数后来人以仰慕与唏嘘。--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狂魔焚天

    狂魔焚天

    太古洪荒,凶灵遍地。然,洪荒的核心之地,迷雾重重。传说其中隐藏无数至宝,甚至有永生之秘。无数强者因此闯进核心之地,意图夺取至宝和永生之秘,可都尽数陨落。唯有一人以微末之力走出核心,但却被人判下通敌叛族。为此他强破禁锢,从头开始,只为洗清罪名!
  • 名胜目中无时空

    名胜目中无时空

    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时代的诞生,那就是宇航时代。该书一步一步告诉小读者们,人类是怎样开发宇宙的、又是怎样进入宇宙的?读者关心的很多重要问题在这里都有一个充分的讲述。书中既有科学原理的生动讲解,又综合运用图片、图标等具象形式加以表现,从而使读者直观、迅速、深刻地理解了作者所要传达的知识和理念。
  • 女人吃出你的美丽

    女人吃出你的美丽

    本书融汇了对美丽、时尚的理解和经验总结,可供广大女性朋友阅读和应用。
  • 寻找故事

    寻找故事

    小城虽小,五行八作却也齐全,当然少不了写小说的,周民就是其中之一。周民才学不高名气不大,充其量只能哄哄小城人,但那些满脑子文学梦的小青年见到他还是要毕恭毕敬地尊一声“周老师”。周民倒也很满足,因为有人尊重毕竟是件令人愉快的事。周民是八十年代初开始写小说的。那时候小说热席卷全国,他牛刀初试,将下放农村和走进工厂后的故事写成几十个中短篇,居然有了收获,出了本小说集《紫雾》,人模人样混进了省作协。
  • 遗憾吗青春

    遗憾吗青春

    这是一本讲述少年时代的书,没有痛过,怎么会爱过。在那个时候的大人眼里,你们小孩子不懂什么是爱,但是我想说,爱不需要懂。爱是我的青春,我的青春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