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21500000012

第12章 林巧稚 创妇产事业,谋母儿健康

一 协和攻读,献身医学

林巧稚(1901-1983),1901年12月23日出身于福建厦门鼓浪屿一个教员家庭。1921年,林巧稚考入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是协和医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后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20世纪30年代曾到英国、奥地利、美国进修和医学考察。她医术高超,精益求精,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有突出贡献,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林巧稚的父亲林良英是新加坡一所大学的毕业生,从事教学和翻译工作。林巧稚5岁时,母亲病故。7岁时,进入蒙学堂,后就读于鼓浪屿怀仁学校。3年后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1921年,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学校。

在临毕业前,校长把林巧稚叫到办公室,说北平要招收医学生,问她愿意不愿意去。一听说是北平,她当然愿意去了,但又担心考不上。校长鼓励她能考好。但在征求家人意见时,多数人反对,因为上北平协和医学院,还要读8年书才能毕业,一是家庭的经济负担是个大问题;二是怕耽误了她的终身大事。女孩子毕竟要嫁人的,年龄太大了,嫁人会出现困难。林巧稚说自己不嫁人,读书就是她的终身大事。她的大哥林振明支持她,并说服了父亲。对林巧稚而言,报考医学院也是她最大的人生愿望。

早在1914年,林巧稚就已和班里的所有同学一起加入了基督教会。将来做个医生,治病救人,也是积德行善的乐事,她的母亲就是因为宫颈癌病逝的,她所在的鼓浪屿,很多人患病后因无医无药而死亡,自己学成之后,就能为父老乡亲祛病除灾,这也是一种布施于人。

1921年7月下旬,林巧稚和余琼英结伴去上海赴考。此时的上海,酷热难耐,而且要连考三天。第一场考试,林巧稚不免心里紧张,但细看考题也不是太难,她的心慢慢平静下来,开始专心致志地答卷,她对自己的答卷还比较满意。到第三天考英语时,她心里更有底了。英语是她的强项,她从小就跟着父亲学英语,初中三年级时,她已能自如地阅读英文小说。在考场上,林巧稚专心地答着卷子。忽然,教室里一阵哗然,一位女生在座位上晕厥过去,监考老师查明晕倒的学生是厦门人,就问有厦门来的女同学吗?林巧稚举手说,自己是厦门鼓浪屿人。老师问道:“你送她去医务所行不行?”她看了一下自己的考卷,再有七八分钟就答完了,现在怎么办呢?她也担心自己的考分。她见那位晕倒的人正是余琼英。她马上说:“好,没关系,我去吧!”她麻利地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迅速走到余琼英身旁,一手抄起颈部,一手抄起双腿,使劲一挺,就把余琼英抱出去了。当她再回到考场时,考试已结束了。对考试的最终结果,林巧稚心里没底,因为,英语给她拉了分。让她没想到的是,她却被录取了!

协和是八年制医学院校,分3年预科,5年本科,实行淘汰制,75分为及格,一门主课不及格留级,二门不及格除名,没有补考一说。进入协和后,林巧稚几乎就与世隔绝了,只顾埋头学习。晨读时,别人都读外语,而她却钻研物理、化学,因为她以前没学过这两门课。一年中,她把午休、礼拜天、节假、寒暑假都用在了学习上。3年预科下来,就已淘汰了五六人。可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林巧稚凭着“死啃”而“生存”下来了。

在8年学习中,林巧稚一枝独秀,成绩一路领先。1929年6月毕业时,入学的25人,只剩下16人了!她高居榜首,获得了协和的最高荣誉奖——文海奖学金,同时获得了博士学位。她得到协和医院的聘书:“兹聘请林巧稚女士任协和医院妇产科助理住院医师。聘期一年,月薪50元。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她成为协和医院妇产科第一位中国女医生。

二 命比天大,恪守天职

自从林巧稚到妇产科工作后,整天忙个不停。并不是她的水平比别人高,而是因为她是女的。前来治病的妇女,她们在医生面前对话,怎么说都可以,但一听说要她脱下裤子,躺在床上,让一个外国男医生检查,很多患者转身就跑了,这些人宁可不治病,也不愿接受检查,哪怕换成了中国的男医生也不成。所以,一些男医生经常比较清闲,而她这个唯一的女医生就忙得焦头烂额了。

一个元旦的前夜,风雪交加,林巧稚在病房值班。急诊室突然来了个年轻患者,她子宫破裂,脸色苍白,呼吸微弱,急需抢救。林巧稚赶忙交代给她输液,并紧急止血。但患者还是血流不止,生命垂危,只能马上手术。但院方规定,医生给患者手术,必须经主任同意。于是,她马上给主任麦克斯维尔打电话,介绍了患者的病情。麦克斯维尔说:明天再说吧,让她先给病人止血,紧急处理一下。林巧稚非常焦急,说病人恐怕等不到天明了。麦克斯维尔说:“如果已经来不及,我去也没有用,那就算了。如果还来得及,你就手术吧!让住院总值班替你选个助手。”说完电话挂上了。

林巧稚在医院还不到一年,从未单独动过手术,要给患者动手术,责任重大。她搞不明白主任是懒得来呢,还是相信她能做这个手术。患者家属苦苦哀求:“林大夫,你是中国大夫,就请你救她一命吧!”作为一位医师怎能见死不救啊?这濒临绝望的恳求,撕裂着她的心。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生存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啊!事不宜迟,必须马上手术!

无影灯下,林巧稚和助手们密切配合,紧张地抢救着。她全神贯注操作着,一刀一剪,剖开切除,仔细缝合,动作娴熟、细腻,手术干净利索,非常成功,垂危的患者得救了,她的第一例手术成功了。

事后,她也觉得害怕,在没有任何会诊的签署,没有上级大夫在场的情况下,直接给患者做了个子宫全切的大手术,万一出了事故,自己负得起这个责任吗?

第二天,麦克斯维尔仔细查看了林巧稚的手术志,脸上的阴云散去了。他高兴地说:“你真了不起,手术干净、利落,总算我没有选错助手。”同事们也交口称赞。

还有一次,住在病房的张太太要生产了,麦克斯维尔要林巧稚给自己当助手为张太太接生。张太太体质虚弱,盆腔狭窄,有的大夫主张剖宫产,林巧稚主张孕妇自娩。张太太好不容易娩出了婴儿,但问题出现了,胎盘并没有娩出。麦克斯维尔为难了,需要用手取出胎盘,他的毛茸茸的手像一张烙饼那样大,无法再去取出胎盘;不取出的话,张太太有可能丧命于胎盘滞留,这位权威的妇产科专家额头沁满了汗水。

林巧稚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她看到主任束手无策的样子,说:“我来试试,行吗?”

“好吧!”麦克斯维尔发话了。

林巧稚把一只细嫩的手慢慢地伸进产妇的子宫,让她没想到的是,这件事竟是这样容易,她顺利地取出了胎盘,如同探囊取物一样。

麦克斯维尔简直不可思议,她这样娴熟自然地取出胎盘,这位文静瘦弱的女人太了不起了。他连声称赞说:“好,好,好,太好了!”

林巧稚的名字在院内外传开了,也传到了一些外国驻华使馆里。

三 英美进修,根在中国

1931年,林巧稚被破格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总住院医师,常人一般需要5年才能成为总住院医生。1932年,林巧稚获得了到英国伦敦医学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的机会。

有这次出国进修机会,林巧稚从心里感激麦克斯维尔主任,这位外国主任没有重男轻女思想,认为女人也能搞科研。在工作中,她对林巧稚既放心使用,又严格要求,悉心指导。这次去英国进修也是他极力争取的。临出发,他把林巧稚叫到办公室,递给她一沓推荐信,一共有13封。这都是写给他的英国同行的,他说:“密斯林,这是我给你写的英国‘通行证’,拿着它,你可能出去学到更多的知识。”林巧稚极为感动,下决心要多学新知识,为祖国妇产医学事业发展尽力。

林巧稚抵达英国后,进入曼彻斯特大学医学院进修。这个学院的妇产科医学十分发达,有一种妇科手术的操作方法,就叫曼彻斯特方法。随后,她又到伦敦大学医学院、剑桥大学等学校进修和学术访问。她在布朗博士指导下研究小儿宫内呼吸,在皇家医学院图书馆,查找了大量新资料;在镭放射中心,开始了对同位素放射治疗绒癌的科学思考。她整天泡在实验室或图书馆里,没有时间游览英国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几个月过去了,她还搞不清楚泰晤士河的流向。但她的研究却结出了硕果。她的“小儿宫内呼吸”学术论文,让美国妇产科学专家刮目相看。布朗教授把这篇论文选送到伯明翰市妇产科医学会议上宣读,林巧稚成了英国医学界瞩目的一位中国女士。

1933年,林巧稚转赴奥地利进行医学考察。她刚到维也纳,就收到协和医学院院长顾临发来的电报:“经刘瑞恒先生提议,请林巧稚女士回国后改做公共卫生工作,接任杨崇瑞女士创办之北平助产士学校校长之职。杨女士则可受命去南京开办中国第二助产士学校。林巧稚愿接任否,速速电告!”

她拿着电报,心情很复杂。她知道,作北平助产士学校校长是很不错的,可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助产士,这对发展中国妇产科学是很有意义的。她如果接任校长,改作公共卫生工作,就要放弃妇产科学研究。权衡再三,她意识到,妇产科学才是她的事业。她回电报说明:“我选择终生从事妇产科学工作,不择其他职业,请原谅。”这就决定了她一生的命运。

抗战爆发后,日寇的铁蹄横行,祖国饱受战火之灾。林巧稚作为一个医生,感到无可奈何。当时,美国人开办的协和医院,还算是一块净土,她只能沉浸科研之中。不久,她被晋升为副教授,这是协和唯一的中国女副教授。1939年10月,她又获得了去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学习的机会。

她在美国继续研究宫缩和婴儿宫内呼吸的课题。她工作刻苦认真,每天第一个进入实验室。室主任赞誉她是医生的楷模,她的成绩也赢得同行的赞赏,得到社会的承认。

芝加哥大学有个规定,凡是成绩优异者的照片将挂在教学楼的走廊里,以资表彰。她的照片很快挂上了。次年春天,她被芝加哥自然科学荣誉学会接纳为新会员。这个学会在美国学术界颇有影响,它对成员的甄选非常严格,这说明林巧稚的学术成就得到学术界的公认。林巧稚在领取证书、金会章和金钥匙的那一刻,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是中国人的自豪!

美国的生活是富足的,薪水丰厚、实验设备先进、图书资料丰富、有浓厚的学术研究气氛,在这里工作对科研是有好处的。这一点,林巧稚看得很清楚,但这些并不足以吸引她。芝加哥大学著名妇产科专家艾蒂尔博士曾挽留她,表示愿推荐她留在芝加哥大学工作。林巧稚回答得很干脆:“我不能留在这里,我来进修的理想和目的,是为了办好妇产科,更好地为中国的妇女和孩子们看病。”

艾蒂尔问道:“你的国家正在打仗,不是吗?”

林巧稚回答道:“坐船经过日本,我看到了那个国家。那么一个岛国,想要吞掉这样大的一个中国是不可能的,战争征服不了中国!”

艾蒂尔不知说什么好了,眼前这位貌似柔弱的中国妇女让他刮目相看了。

第二天,林巧稚毅然踏上了归程。她的根在中国,她的魂在中国。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了,北平一些上层人士,纷纷南逃。

这时,有些同事和朋友劝林巧稚赶紧离开北平。说凭她的资历、医术,到哪儿都行,就是到英国、美国也吃得开!

对这些善意的劝说,林巧稚解释说:“我个人走是容易的事,可是科里这一大堆病人谁管?医生、护士谁管?我是科主任,能丢下大家一走了之吗?”

1949年,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北平城防总司令傅作义的夫人给林巧稚送来一张机票,上面有傅将军的亲笔签名,她可以搭乘任何一次航班,去任何一个城市。傅太太说:“这可是用金条也买不到的啊!”林巧稚谢绝了,说:“我决定不走了,哪儿也不去,留在北平。”她深情地望着窗外,庄重地说:“我和我的事业将与祖国共存!”

四 医术高超,精益求精

林巧稚在多年的行医实践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她的高超医术,精益求精的作风,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有这么一位患者,名叫董莉,31岁了。结婚6年,初次怀孕,几个月后有少量出血。在协和检查,发现宫颈处有乳突状肿物。林巧稚为她做了复查,她的宫颈状态不好,取活体组织做病理检查后,怀疑为宫颈恶性肿瘤,也就是宫颈癌。

在协和妇产科,这样的病例并不少,惯例是切除子宫,防止癌肿扩散,以保住患者的生命。

但要决定手术方案时,林巧稚迟疑了。她在几次为董莉做检查时,感觉病情有些特殊。患者的宫颈肿物确与宫颈癌形态相似,但患者的子宫整体柔软、富有弹性,胎儿发育良好,患者身体整体状况正常。若真的是癌,它将迅速扩散,导致不治,手术切除是最好的选择;而一旦做了手术,胎儿不保,患者则不能再生育。

董莉的丈夫是家中独子,是一位大学教师,曾留学日本。他恳切地希望保住妻子的生命,生活中不能没有妻子。董莉多年未孕,婆婆心中不满,想让儿子另娶个媳妇。董莉天天看婆婆的脸色,感到绝望,曾经服毒自杀,后被抢救过来。所以,董莉想保住孩子,不想做子宫切除手术。

这天,林巧稚又拿出董莉的病历,仔细翻看,一个决定清晰地在她心中形成了。她召集科里的医生开会,宣布自己的决定:

“从临床的观察看,患者的病症有可能是妊娠的一种特殊反应。切除患者的子宫,是不能重复的试验。因此,对这位患者暂不手术,让她出院后定期来医院检查,根据情况随时采取措施。”

林巧稚拉着董莉的手,嘱咐着要注意的事情:细心观察身体的变化,严格按规定的时间来医院检查;不要再做X光之类的检查,以防损害胎儿的健康;发现有什么不舒服,马上来医院找她。

以后每周五下午,董莉都会来医院检查,随着孕程的延长,董莉宫颈的肿物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她的预产期还没有到,胎儿已经发育成熟。林巧稚为董莉做了剖宫产手术,一个体重6斤的女婴来到人世!更为奇怪的是,当董莉抱着孩子出院时,伴随着整个孕程的宫颈肿物自然消失了。

后来,医学界得出了结论:这种宫颈肿物是一种特殊的妊娠反应,它被称之为“蜕膜瘤”,虽然像瘤,却不是真正的肿瘤。

1962年秋,林巧稚收到一封内蒙古的来信,来信人名叫焦海棠,是包头市的一名女工,曾怀过4个孩子,除头胎小产外,其他3个孩子都是出生后全身发黄而夭折。现在,她又怀上了第5个孩子,她写信向林巧稚求救。

从来信述说的症状判断,这是新生儿黄疸,又叫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母子之间因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疾病。当时,新生儿黄疸在国内尚无存活的先例,国际上也罕有完全治愈的记载。林巧稚对这种病没有一点把握,她回信说请她就地生产,就地治疗。

没想到,这位执着孕妇又来信了。恳请她拯救这个生命!哪怕死马当作活马医也好,治不好也尽到了医生的责任!

林巧稚被这位执着的孕妇打动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理解这位孕妇的绝望和痛苦,泪水充满了她的眼眶。

一连几天,林巧稚下班后就钻进图书馆里,查阅各国的最新医学期刊,搜寻着新生儿溶血病的点滴信息。国外的期刊偶有治疗病例报告,只说是通过婴儿脐带换血的方法。但手术的过程及换血后成活的胎儿情形等等,几乎都没有报告。

她认为,通过婴儿的脐带换血,应该是可行的。但手术究竟应该怎样做,具体的解剖位置在哪里等一系列问题,文献上没有记载,没有先例可循。她决定和儿科的专家们分头着手试验和准备。

林巧稚给焦海棠回信了,告诉她作好来京前的准备,最好在足月前,适当提前一点来协和住院,预防途中早产……

临近12月,焦海棠在预产期前来到了协和。林巧稚几次组织妇产科、儿科、病理科、血液科、外科专家会诊,制订出对新生儿全身换血的方案。血库准备了12瓶血浆。

临产的时候到了,林巧稚和其他手术医生整夜守候在医院里。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孕妇顺利生下一个男婴。婴儿娩出后,母亲出血少,宫缩正常,胎膜完整,血压、脉搏稳定。一切按计划进行,新生儿的肚脐上,留出了15厘米长的一截脐带。

几个小时后,婴儿出现黄疸症状并逐步加重,新生儿变成了黄疸色。

林巧稚按预定治疗方案,开始给新生儿换血,抽出旧血与输进新血同步进行。待400毫升血浆输入婴儿体内,黄疸开始减退,婴儿心肺正常,安详入睡。

第二天中午,新生儿黄疸素又明显增加。林巧稚决定给婴儿第二次换血。这次换血速度再放慢,婴儿没有异常反应。经过两次换血,婴儿黄疸症状逐渐消失了……

溶血症被攻克了,新生儿得救了。林巧稚又填补了我国医学科学的一项空白。

五 医德高尚,治病救人

林巧稚作为一名医生,以治病救人为天职,毫无私心杂念,不图金钱、名誉和地位,在她眼里,来看病的人都是患者,都是上帝,高低贵贱一视同仁。

1942年,在协和医院被日寇强占的情况下,林巧稚在东单东堂子胡同的一家四合院里,办起“林巧稚诊所”。诊所是她和周华康两人协作,她主要看妇产科的病,周医生看小儿科的病,另请协和妇产科的樊护士做她的助手,她大哥的女儿负责管账。

诊所一开张,求医者络绎不绝。患者有的属富贵人家,更多的是劳苦大众。林巧稚对病人不论贵贱,治疗上都一视同仁,热情接待,细心诊治。

一个初秋的雨夜,林巧稚家的门铃响了,门外一个车夫急切地求她出诊。她赶紧穿衣出门,车夫躬身就要下跪,央求救他女人一条命。

林巧稚回屋拿了出诊包,跟随那位车夫到了他家。产妇的婆婆见了她就作揖,说:“活菩萨,你行行好,救救我那苦命的儿媳妇吧。”

产妇见大夫来了,声音微弱地说:“大夫,您来了,我怕不行了,我就无所谓了,只指望您给这个家留条根。”产妇的话,让林巧稚心里发酸,这是她从来没有听到过的肺腑之言,深深打动了她的心。产妇是多么可怜,多么可敬啊!

林巧稚一边安慰她,一边马上检查,发现胎儿斜躺在腹腔中,产妇患盆腔狭窄,体质虚弱,能听到微弱胎音,产妇胎膜已破,羊水外溢。林巧稚迅速进行抢救。她顾不上像在医院那样严格消毒,这里也没有消毒条件,她为产妇扶正胎位,孕妇顺利生下了孩子。

当母亲听到婴儿的哭声,林巧稚也不敢相信,这样垂危的产妇,还有这样强的自娩能力。生命既是脆弱的,又是顽强的。

一切收拾妥当,即将返回时,孩子的父亲直搓双手。林巧稚明白,她不忍心再收他的出诊手续费,还从出诊包里掏出一些钱给这个穷苦家庭。

产妇的公公眼含热泪,说道:“这个世道,救活两条人命,正是医生发财的机会。有钱才能有命。我家遇上了救命恩人,我就是倾家荡产,也报答不了你救两条人命这份情呀!”他不收林巧稚给的钱。林巧稚生气地说:“算我付的车马费吧。”车夫拗不过,战抖地捧着钱,泪水淌了下来。

“林巧稚诊所”从1942年4月开业到1948年5月林巧稚回“协和”医院复职为止,仅诊所就诊者,林巧稚尚存的病历,即可见8887的顺序编号,还不包括出诊诊治的人数。患者赞誉她高尚的医德,一位6年为她拉车出诊的车夫这样评价:她是天底下打着灯笼也难找的一位好心肠的大夫。

“文革”期间,林巧稚成了“反动学术权威”。她尽管身处逆境,但仍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从事医疗工作。

一天深夜,彭真的女儿傅彦给林巧稚打来电话。当时,她在河南农村下放劳动,自己得了“血崩”症,父母仍在羁押中。她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回京求助于林巧稚。

林巧稚没有犹豫,让傅彦马上来家里,给她做了检查,止住了大出血。第二天,又安排傅彦住院,为她做了全面的检查,确诊为“子宫功能性出血”,她亲自给傅彦精心治疗。

林巧稚当然知道,为傅彦治病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果然,医院就有人批判她治病不讲阶级性,对“黑帮”的女儿如此关心,是政治立场、阶级感情有问题。

对这样的诘难,林巧稚回答道:“给一个人下政治上的结论,这不是医生应该做的事情。给病人看病不能贴标签和带偏见。我是一个医生,医生自有医生的道德,我怎能见死不救!”

林巧稚就是这样一个人,一生投入中国的妇产事业,为中国妇产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83年4月22日清晨,林巧稚在昏睡中呓语:“快!拿产钳来!……产钳!"12时20分,她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当代的一颗医学巨星陨落了,享年82岁。

同类推荐
  • 汉武大帝

    汉武大帝

    汉武帝刘彻是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既重文治、又重武功,毕生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许多个“第一”。是他,第一次在确立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由此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多年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先河;是他,第一次北击匈奴取得光辉煌胜利,坚定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和边境安宁;是他,第一次派遣使臣通使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他,第一次平定四方,开发江南、西南和西北地区,拓展了中国的政治版图……汉武帝时期的中国,是一个真正统一,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强大帝国,不仅称雄于世界的东方,而且威扬四海,誉满天下。从此以后,中国人的始称“汉人”,古华夏族始称“汉族”。
  • 大匠之门:齐白石回忆录

    大匠之门:齐白石回忆录

    20世纪的中国,杰出的艺术大师层出不穷,而备受陈师曾、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共同推崇的大画家,只有齐白石一人。齐白石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异数,从没有一位画家如同他这般,能将中国画的精神与时代精神统一得完美无瑕。他将传统文人画的美感情趣转向移位,开辟了一个平民化、世俗化的绘画天地,注入了生机活泼的世俗人情。《齐白石回忆录》是白石老人亲述,由门人张次溪记录,原是请吴江人金松岑为白石老人作传所备的素材。
  • 红镜头中的周恩来

    红镜头中的周恩来

    本书向读者展示了共和国第一位总理的政治和外交生涯。同时摄影者本人因其独特的工作性质,而能更真实地看到总理生活中不为人知的感性和善良、宽厚和严谨,从红镜头中更真实地描摹出总理的高大形象。有关领袖的工作和生活,是一个历久而不衰的话题。
  • 一万种痴心:陆小曼

    一万种痴心:陆小曼

    本书收录陆小曼一生最为经典的散文、诗歌、小说,以及悼念徐志摩的一些信笺,包括《哭摩》《爱眉小札》《皇家饭店》《泰戈尔来我家》等。重温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倾城之恋之间,感受陆小曼的文学才华和传奇人生。此外,本书独家收录陆小曼完整年表,以供读者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轨迹。
  • 我的N种生活(修订本)

    我的N种生活(修订本)

    我崇拜痛苦和不公,生活深处的隐痛,它们唤起了我以及我的语言,让我的休闲有痛的感觉。这是一本精神的自传,这是一声声耻辱中痛切的呼喊。如同作者所说,“思想者最大的敌人是恐惧”。那么,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回忆,在回忆中尝试着战胜恐惧吧。
热门推荐
  • 光福诸山记

    光福诸山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龙王大人不想打工

    龙王大人不想打工

    冰龙之王与勇者决斗之际,因为意外事故而穿越到了现代社会,失去能力的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而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打工。但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曾经不可一世的龙王大人怎会为了区区打工费而折腰?用寒气吐息制作刨冰,用催眠魔法强制消费,与美少女勇者相杀相爱,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真香!
  • 魔兽世界之六月空城

    魔兽世界之六月空城

    当我站在雷霆崖凛冽的风里,看着山脚下一望无际的白骨墓堆,风穿过我飞扬的白发,三百年了,我依然还记得和你们一起并肩战斗的日子,所有的记忆清晰一如昨日。那些从你们胸口溢出的红色血液,浸透我百年的孤寂,像雷霆崖以北一望无际的山脉,积雪终年不化。
  • 农门新妻:王爷夫君,别上榻

    农门新妻:王爷夫君,别上榻

    林倾作为二十二世纪的新人类,作为一名美食家,却被雷劈了,来到一个穷困潦倒的小村子,变成一个任劳任怨的小姑娘,林倾她表示,以后的路坚持社会道路,极品亲戚,骂她的,害她的,她都不会放过。可那边的那谁!干嘛爬她的床?帅到无与伦比的大帅哥说:我是你夫君!what?!虽然她是颜控兼声控,但那人真的是很帅,正符合她的口味!
  • 正了知王药叉眷属法

    正了知王药叉眷属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阿弥陀经疏

    阿弥陀经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伯兮何事当年不见收

    伯兮何事当年不见收

    外表高傲美丽,性格却异常孤僻,贪心善变又会耍心机。她以为自己设的局会毫无差错,她万万没想到下棋者也不知不觉的进入自己的棋局。他道:“看来,娶不了你了。”她道:“我知道……”
  • Wife to Mr. Milton

    Wife to Mr. Milton

    The famous poet John Milton, author of Paradise Lost, had a wife, and their story is both strange and tumultuous. Consummate historical novelist and poet Robert Graves tells the 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ife, Marie Powell, a young woman who married the poet to escape a debt.From the start, the couple proves mismatched; Milton is a domineering and insensitive husband set on punishing Marie for not providing the promised dowry. John Milton and his young wife are both religiously and temperamentally incompatible, and this portrait of their relationship is spellbinding, if not distinctly unflattering to Milton. It also provides fascinating accounts of the political upheavals of the time, including the execution of Charles I. This book is an excellent read for fans of historical fiction.
  • 阴真君金石五相类

    阴真君金石五相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