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41800000002

第2章 从嘴里爬出来的自己

一个人容貌的美丑,是可以直接用眼睛看见的。而一个人心肠的好坏、个性的特点、思想的深度,则是从言谈举止中一点一滴渗透出来的。

所以说,说话这件事儿,说大不大,说小却也不小。你以为你从嘴里吐出来的只是几句话、几个词,但别人“见”着的,却是从你嘴里爬出来的你。

慎言,慎言啊!

1.你讲的是故事,别人听的是你

与人交往,不管是交朋友,还是谈生意,我们都会对对方进行一些评估,比如人品如何,能力如何,等等。但通常来说,这些表面的东西是很难单从外表就可以看出来的。

用眼睛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容貌是美还是丑,但正所谓“人不可貌相”——外貌的美丑,并不能作为判断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对一个人的人品、能力等迅速做出一个粗略的判断呢?

很简单,答案就是:交谈。

很多跑业务的人都有一种体会:一笔生意能不能谈成,和你与客户能不能聊得来通常有很大关系。

这样一说,可能有人会觉得,那客户岂不是很“不务正业”吗?这在商言商,和聊得来聊不来有什么关系呢?

这自然是有关系的。试想一下,当你打算和一个人合作的时候,你是不是需要先考察一下这个人的人品、能力等?你是不是得先看看这个人可不可信,能不能交往?

白纸黑字的合同,固然是一种保障,但如果你真的识人不清,遇人不淑,那一纸合同又能帮到你什么呢?

所以,不管人们谈的是什么,这“说话”就成为考察人品和能力的重要一环。

但是,很多初入社会或者刚开始跑业务的新人,都不太重视“说话”这件事情,他们总以为,只要自己把合同做得漂漂亮亮,把业务讲解得清清楚楚,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至于和客户之间的闲聊,不过是打发时间,相互寒暄一下罢了。

但实际上,成败的关键,往往就在这些看似随意的闲聊之中。你讲的可能是故事,但别人听的却是你这个人。

仔细想想,当你和一个人初识的时候,你脑子里对这个人的印象通常是怎么形成的?

面对一个陌生人,我们首先能看到的最直观的形象,当然是外表。外表讨喜的人,我们对他的第一感觉当然比较好,态度自然也就亲近了——也难怪不少人感叹:这就是一个“看脸”的世界。

虽然外表往往可以奠定我们对一个人的第一感觉,却不能形成我们对这个人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通常是根据这个人的言谈举止来判断的,其中,言谈显然是重中之重——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一双“毒辣”的眼睛,单凭对方一举手一投足的动作,就能判断出这个人的教养如何、品德怎样。

可交谈不同,虽然你未必能从交谈中对一个人做出准确的判断,但你必然能从交谈中确定一件事:你是否喜欢这个人?是否愿意和他继续相处下去?

比方说前阵子的一个饭局上,一位同事偶遇了他的一位故友。那位故友很热情,到我们这桌打了招呼后,还坐下一块儿喝了几杯酒。

在此过程中,这位热情又健谈的故友,兴致勃勃地提了我们市里几个比较出名的人物,比如某某局的局长、某某处的干部、某某公司的老板,似乎企图攀扯攀扯,看看大家有没有共同相识的人。

此外,他还讲了几个笑话,把整个饭局的气氛都搞得甚是火热。虽然他与饭局中的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见面,但整个交流过程中没有出现冷场。

可有趣的是,这次饭局结束之后,偶然提及这个陌生人,除了那位与他相识的同事之外,大部分人对他的印象都不算很好——归结起来,大家无外乎就是觉得:这个人爱出风头,爱显摆,不太靠谱。

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我曾问过其中一位参加那次饭局的朋友,朋友直截了当地说:“他一再提到那些有头有脸的人,一副和他们关系很是亲近的样子,不就是想显摆显摆自己认识不少牛人吗?你看他,一来就喧宾夺主,敬这酒,敬那酒,把话头都接了过去……显然,此人太爱出风头了。”

哦!原来这都是从言语之中了解的啊!

瞧,对一个人的印象,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去想:他之所以提到那些“大人物”,或许只是因为他觉得这些人名气大、人脉广,比较有“标志性”,遇着都认识他们的人概率也比较高。

因此,他之所以把话头接过去大说特说,并且讲了不少笑话,也可能仅仅是因为他想表现得热情一些,以免他这个陌生人突兀地加入谈话中,会造成冷场。

但不管怎样,他的真实初衷到底是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作为看客的我们是不会知道的。至于我们对他这个人如何评价,也只会根据他的言谈来进行剖析。

所以说,别小瞧你说出口的每一句话,以及你拿来作为谈资的每一个故事,你讲得或许很随意,但别人听得可未必随意——你在别人眼前建立起的形象,以及你在别人心中能得到的分数,正是通过这一场场的谈话所决定的。

我的朋友小王,有个绰号叫“乌鸦嘴”——原因很简单,他这人嘴特别欠,开口准没一句好话。

小王其实人不坏,还很热心,谁家有个什么事需要帮忙,一叫他准到。可问题是,这嘴欠的毛病他却怎么也改不掉。

有一次,一位朋友要搬家,我们能抽出时间的都去帮忙了,这其中自然也包括热心的小王。搬完家后,朋友的母亲亲自下厨,留我们吃了一顿饭。

朋友的母亲养了一只猫,那猫长得挺特别,脸像个“囧”字,看上去挺有意思的。就在我们都纷纷夸这猫长得有趣的时候,小王开口就是一句:“这猫的面相不行啊,这眼睛鼻子耷拉得,一看就是一短命相。”

小王这话一出口,朋友母亲脸色就唰地变了,但碍于面子,倒也没说什么。

虽然现场的气氛很是尴尬,但小王的做派大家也都知道,所以谁都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偏偏巧合的是,这件事情发生没几天后,朋友母亲养的那只猫从开着的窗户跑出去,结果被车撞死了。

朋友母亲养了那只猫八年,恨不得把它当亲闺女来看待,没想到却出了这种事——加之又联想到前几天小王说的那句话,朋友母亲更是直接记恨起小王来,还严令儿子今后不许再把小王带到家里。

友谊的小船就这样说翻就翻了,要说那只猫的悲剧,和小王还真是没什么关系,但谁让他这“乌鸦嘴”偏偏就灵验了呢?

所谓“祸从口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凡是小王能留点口德,这笔账也不会莫名其妙地算到他头上。当时,他大概也只是开玩笑随口说说而已,但实际上,他的“随口说说”,恰恰正是别人眼中所看到的他啊!

当然了,如果只是平时和朋友聊天,我们大可天南海北地随心而谈。但如果是有目的地与人交往、接触,比如与客户谈业务,或者与面试官交流,那可就不能太过随性了——毕竟你和对方的每一句闲谈,都可能影响到你是否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促成合作,或得到工作。

但凡人的性格,都是多面的——一个粗鲁的人,也会有温柔的一面;一个马虎的人,也会有仔细的时候;一个安静的人,不见得就适应不了热闹的环境。

可我们看人的时候却不同,因为我们习惯于给人“贴标签”。我们会说,某人很内向。或者,某人做事风风火火。又或者,某人特别擅长交际。

很显然,这些特征不能完全具体地描述出一个人的特点,但这就是这个人给我们留下的印象,而我们也通常会根据这些印象来决定,哪些事情是适合交托给这个人做的。

比方说,当你想找人帮你带孩子的时候,当然会优先考虑那些温柔细心的;当你想找人帮你出头的时候,则必然会优先考虑那些性格强势的。

你的客户,或者面试官,同样如此:你与他们的交流,就是你在他们心中建立起“印象”的一个过程。根据这些印象,他们会做出判断——你是否正是他们所需要的那个人。

而这,往往决定了你是否能够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

所以说,不要小看从你嘴里说出的每一句话,那些你以为的“闲聊”,恰恰正是别人给你打分的重要“试题”。

2.可怕——本想表达个性,但却暴露无知

有这样一个笑话:

相传,李鸿章有个不学无术的远房亲戚,在一次参加乡试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一个字也答不出来,眼看就要交卷了,他急中生智,连忙在考卷上写上自己是李鸿章亲戚这件事。

可无奈的是,这亲戚的“戚”字他怎么想都想不起来怎么写,一着急写成了“我乃中堂大人之亲妻”。

后来,主考官在阅卷时看到了这个考生的答卷,在旁边甚是讽刺地批了一句:“所以我不敢取(娶)。”

不学无术之人,哪怕是想显摆,也往往可能弄巧成拙,“啪啪啪”打了自己的脸哪!

当然了,只要是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如果只是在无关紧要的时候犯下这种“乌龙”,那么被众人调侃一番之后,便也就过去了。怕就怕,这样的“乌龙”出在某些关键时刻,那会使你的诸多努力都付诸东流。

每个人都希望能和聪明、博学的人打交道,自然,每个人也都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是聪明、博学的。

这种想法本身并没有错,谁不想给别人留个好印象,获得别人的称赞和敬佩呢?可怕的是,有时可能会弄巧成拙:你本想彰显个性,最终反而暴露了自己的无知和浅薄。

其实,这世上的行业千千万万,你不可能熟知每一个领域,更不可能将所有知识都塞进自己的脑袋里。

所以,当你面对自己不熟悉的话题,或不确定的问题时,没必要硬着头皮不懂装懂——与其冒着出丑的风险好为人师,还不如摆出不耻下问、勤奋好学的姿态呢!

我以前负责酒店管理时的同事小刘,刚入职的时候就闹出过这种笑话。

那会儿,小刘刚进公司,被分去了市场部。经过一个月的培训之后,他就跟着师父上岗了。当时,正值世界杯,小刘负责的那位客户是个不折不扣的足球迷——为了和客户套近乎,制造共同话题,小刘也“喜欢”上了足球。

众所周知,在看比赛的时候,很多球迷的情绪都是非常容易激动的,尤其是当看到自己喜欢并支持的球队进了球时,可能立马激动得一蹦三尺高;而看到对方球队进一个球时,可能会立马痛哭、哀号。

而且,“骂裁判”这事儿,几乎是每场比赛中球迷们都会干的事儿。大概是为了彰显自己的“球迷身份”,完全不懂足球的小刘也表现得激动不已,学着客户的样子,对裁判的每个裁定都指指点点,甚至骂骂咧咧。

要说小刘这演技吧,也算是挺不错的——客户说什么,他都能似是而非地接上两句。

可假的就是假的,总有露馅的时候。大概是演戏演成“惯性”了,裁判一吹哨,还不等客户开口,小刘就先骂上了:“裁判吹黑哨了。”“脑袋被门挤了。”……一溜全骂出来了。

但客户对此却感到莫名其妙:这动作很明显,一看就是越位了嘛,裁判吹哨毫无问题呀!可小刘这球迷,而且还是个临时抱佛脚的“伪球迷”,哪里会懂这些球赛规则呀——这不,立马就露馅了。

万幸的是,这笔生意倒也没因为这个小插曲就此黄了。不过,那客户念叨小刘这人“不实在”“拍马屁”,可是念叨了好长一段时间呢!

共同的兴趣爱好,的确是最好的话题,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谈论这些事情,不仅容易调动起对方的谈话积极性,还能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

但问题是,你必须得真有能谈得下去的内容才行,哪怕你抱着一种“入门者”的态度,摆出请教的姿态,也比不懂装懂要强得多。

当然,假如你的谈话对象正好和你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或者正好对同一个话题感兴趣,那么,交谈是非常自然地就能展开的。

但有时候,你们的兴趣点也可能恰恰没有任何交集——这种时候,想要用合适的话题来“填充”公事之外的空白时间,就显得有些困难了。

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意外的发生,在展开任何一场具有目的性的谈话之前,最好要能做到“知己知彼”:了解对方对什么话题感兴趣,以及近期的活动情况,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准备几个能够“谈”的话题。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说交谈是两个人的事情,但作为抱有目的的一方,你在准备谈资时,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考虑自己能谈什么,而是应该优先考虑哪些话题能引起对方的兴趣。

比方说,如果你的谈话对象对金融感兴趣,可你却总和他聊爬山,他必然是提不起劲头来的;如果你的谈话对象从不关注娱乐圈,而你的话题总围绕着明星打转,那恐怕也只能“道不同不相为谋”了。

和人谈话,最怕的不是对方讲的事情你不懂,而是你明明不懂,却偏偏喜欢装懂。不懂不要紧,只要你有兴趣想知道,我可以一点一点告诉你——可如果你明明不懂,却还喜欢装懂,那话题就很难继续下去了。

我认识的一位小青年就有这个毛病,无论别人谈论什么,他懂或不懂,都喜欢插嘴,发表几句“高见”,仿佛唯有如此,才能彰显出他的智慧与个性。

有一次在聚会上,几个体育迷在谈论足球,说起了即将到来的足球盛会世界杯,小青年也兴致勃勃地凑了上去。

大伙正讨论着上一届世界杯的一些精彩进球,小青年见久久插不上嘴,以一副无限惋惜的样子叹了一句:“唉,去年太忙了,晚上总加班,根本没时间看。这回,哪怕直接把老板电话挂了我也得守着电视看球!到时候咱们酒吧约,说好了啊!”

一听这话,大家都乐了,这四年才一届世界杯,去年你是打哪儿看的呀?在座的一位仁兄冲着大伙坏笑着挤挤眼睛,问小青年:“那你看好哪个队啊?你认为今年哪个队能得冠军?”

小青年想了想,大声说道:“这必然得是AC米兰啊!是吧?这有AC米兰的战友吗?我感觉,那个巴塞罗那也是很有希望的……”

一席话下来,那几位球迷都乐得不行了:这还是头一次听说俱乐部也能参加世界杯啊!

由此可见,说话得谨慎,你不知道的就不要乱说。

你要真想说,那也没关系,说之前至少得先考虑清楚,别被别人打个措手不及——本想彰显个性,反倒暴露出自己的无知和偏颇。

3.你为什么会提出蠢笨问题

在进行一场谈话之前,如果有充分的准备和策划,显然更能保证谈话的愉快和顺畅,也更能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

但很多时候,并非所有谈话在进行之前,都会留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准备和安排。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即将谈论的话题偏偏是自己所不熟悉的,该怎么办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你可以利用提问的方式来继续展开话题。

之前我就强调过,面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和掌控不了的话题时,与其硬着头皮不懂装懂,倒不如摆出谦虚求知的态度,把话题抛给对方,让对方来为你解疑释惑。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炫耀的心理,都想得到别人的认同,所以,你要尽可能地引导别人去表现他们自己。你的谈话对象也不例外。

在谈话中,适当地摆出低姿态,向对方“请教”,让对方能够有机会“显摆”自己的知识,不仅能让谈话更好地进行下去,化解你对该话题不甚了解的尴尬,还能让对方在给你解疑释惑的过程中找到满足感,从而提升谈话质量。

但是,别以为提问就是简简单单地把话题抛给对方,提问也是一门学问。

问题提得好,对方会回答得舒爽,同时也能体现出你的智慧和眼光;而问题若是提得愚蠢,那么抱歉了,恐怕你的提问不仅不能让你的谈话对象感到满意,还会给他留下不少负面印象。

有一位艺术家在本地艺术圈里也算得上是小有名气。一次,某杂志社想给他做个专访,约好时间后,派了一个记者过来。

记者一进院子就看见这些艺术品了,但是,他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于是就随口说了一句:“您这些作品还真是让人看不懂啊!艺术这东西,是不是都得这么故作高深呢?”

听了这话,艺术家当即就有些不高兴了,看着记者问了一句:“听过黄莺唱歌吗?”

记者笑笑:“听过啊。”

艺术家又问:“你觉得好听吗?”

记者答:“挺好听的,那声音脆脆的。”

艺术家再问:“那你听得懂它在唱什么吗?”

记者不说话了,有些尴尬。

经过不愉快的开场白之后,采访正式开始了。不知道是不是时间太过仓促,这位记者似乎之前没做什么准备,开始提问后,第一个问题就是:“请问您从事艺术事业多久了?”

艺术家斜睨了记者一眼,冷硬地说:“怎么,这种事情还需要问我?在采访之前,你连查一下我的资料都懒得做吗?”

记者有些尴尬,想了想,又问:“那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有艺术天赋的?”

这问题一出来,艺术家的脸色更难看了:“之前,就是你们杂志社已经做过我的一次报道了,这个问题问过了,也不怕读者看得不耐烦。”

记者只好硬着头皮接着问:“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呢。您第一次拍卖的作品是哪一件?反响怎么样?对您的艺术生涯有什么影响……”

不等记者说完,艺术家就直接打断了他:“如果你想问的就是这些问题,你可以走了,不用浪费我的时间。回去后,自己翻翻你们杂志社之前报道我的那篇文章,照着抄一遍,什么就都有了。”

这次采访不欢而散之后,为了信守承诺,艺术家还是授权该杂志社刊登了一篇他的专访,但以后怕是再也不会接受这家杂志社的专访了。理由很简单:那位记者太不认真,提的都是些浪费时间的愚蠢问题!

交谈就像比武,有来有往才有趣味。一场酣畅淋漓、让人意犹未尽的交谈,其实就像武林高手遇着武林高手,你来我往,见招拆招,哪怕大战数百回合也不腻味。

但如果说,一个武林高手遇着的对手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那怕是连出招都懒得出了——单方面的欺压又有什么意思呢?你打他,他也不还手,那跟打个物件又有什么区别,总归是没意思的。

也难怪剑术出神入化的独孤求败,要给自己取这么个名字——求败,求的其实不是“败”,而是一个能够和他比拼数个回合也不腻味的对手啊!

而提问式谈话则像是师父教徒弟,如果徒弟机灵,虽没有资格成为与师父惺惺相惜、比肩而立的对手,至少也能让师父在传授功夫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少乐趣。

如果徒弟偏偏是个蠢笨还不认真的人,那师父哪里能找到教授的乐趣啊,不被气病就算不错了。

就像那位记者,其实就是个蠢笨的徒弟,他问艺术家的那些问题,就好像是在问师父:昨天教的那招,手要抬多高来着?刚才说的那句话,字怎么写来着?也难怪会让人感到生气了。

可不得不说的是,在这个世界上,蠢笨的徒弟还真不在少数。那么,这些总是提出蠢问题的笨徒弟,莫非真是脑子不好使,所以才问不出惊艳的问题吗?

当然不是。说到底,还是谈话之前没有好好“做功课”。

还是以那位记者为例,如果他在采访那位艺术家前,能用心查一下他的资料,看一看之前做过的关于他的一些访谈,那么,他就不会再去问那些自己动动手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了,这次采访也不会以尴尬的方式收场了。

著名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提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得去了解别人,当你对别人感兴趣的时候,自然就能提出很多有效的问题。相反,如果你事先没有任何准备,那么,提问不过是在浪费对方的时间,徒惹对方反感罢了。”

可见,总是提出蠢笨问题,实则并非因为徒弟脑子不好用,而是因为不上心、不用心而已。

因此,为了避免总是提出没有价值、浪费时间的蠢笨问题,在提问之前,我们不妨先问问自己:你提出这个问题,是想要得到怎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如果不通过向谈话对象提问,你可以自己获得吗?如果可以,那么请闭上嘴巴,跳到下一个问题。

要知道,如果有些事情你根本不需要通过向别人提问就能获得答案,那为什么不自己去想,去查呢?如果你的提问仅仅是为了让谈话能维持下去,而不在乎对方会给出怎样的答案,那么,恐怕这场谈话已经失败了。毕竟,敷衍与交谈之间天差地别。

所以,慎言啊,慎言——别让你的蠢笨问题将一场交谈变为不耐烦的敷衍!

4.谈出来的“志同道合”

再客观、公正的人,也都不可能完全不受情感的影响。人有感情、有情绪,这是人绝对不可能完全剥离的一种特性。

如果你喜欢一个人,对一个人有好感,那么,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想要亲近对方的渴望,也自然而然就会给予对方更多的宽容和机会。

相反,如果你不喜欢一个人,对一个人反感,那么,自然也会排斥与对方亲近——尤其当对方做了让你厌恶的事情时,只会让这种恶感加倍,更别说什么宽容以待了。

这其实非常正常,尤其是在某些不触及原则、没有明显是非对错的问题上,人们显然会更容易受到情感的左右。

就好像小朋友选择游戏伙伴,当可供选择的对象能力不相上下,所能带来的助力也不存在明显差距的时候,真正决定选择结果的,自然就是情感的偏向了——谁都会选择那个自己更亲近、更有好感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问题其实都不是单项选择题。比方说招聘,在成百的面试者中,经过层层筛选之后,符合条件的未必就是那唯一的一个,或许会有很多个选择摆在你的面前。

从客观条件上来说,不管你选择哪一个,他们都足以胜任这个岗位。既然如此,面试官自然会选中自己更有好感、情感更为亲近的那一个。

因此,在与人交往时,能够让对方愿意亲近你,对你产生好的印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当你希望达到某一目的,让对方同意你的某一条件时,这种情感上的亲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们对陌生人产生的第一种情绪,通常来自对方的外表,包括长相、打扮、举止等。但这种情绪的影响力,通常不会太过持久。

而真正能够让我们留下印象,甚至在心里给这个陌生人做出判断和评价的,则主要来自对方的言谈。所以说,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对方对你还不甚了解的时候,你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决定对方对你的印象以及好感度。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同道合的人,往往最容易成为朋友,因为大家有共同的志趣、共同的话题——能说到一块儿去,自然也就会产生好感。

俞伯牙和钟子期虽然身份、地位相距甚远,却因志趣相投而有了“高山流水”的知音之情;刘备、关羽、张飞初次相见,便因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而“桃园结义”。可见,共同兴趣是拉近两个人距离的敲门砖,也是滋生好感的肥沃土壤。

交谈是一种艺术,同时也是一门技术。

准备恰当的谈资,引导合适的话题,选择适宜的谈话方式,再阐明自己的态度和意见——这整个交谈的流程,其实就是创造形象和印象的过程。

善用这门技术,你可以技巧性地根据谈话对象的喜好和需求,创建出他所需要、愿意亲近的印象,增进彼此的好感度。

注意,我这样说,可不是鼓励你去成为一个溜须拍马、左右逢源的人,更不是让你为了迎合对方的兴趣爱好,而无中生有地捏造自己的形象。

虚假的东西,不管创作得多么完美,终究都有崩塌的一天。能够长久留存的东西,必定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的。依靠假装而建立起的共同兴趣和追求,终究会有被戳穿的时候。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说,刚才还说要懂得根据对方的喜好和追求来“创造”符合的印象,现在却又强调不能造假,岂不是前后矛盾?

矛盾吗?非也,非也。

事实上,这世间真正意义上的志同道合哪有这么容易——哪怕是一母同胞的双生兄弟,也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达成统一意见,更何况茫茫人海中两个毫无关系的陌生人呢。

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也不会存在两个思想、性格完全相同的人。

我们所说的那些志同道合的人,其实往往都是在某一方面能够谈得来,或者在某些地方有着相似点罢了。

人原本就是多面性的,一个喜欢足球的人,可能也有打篮球的兴趣;一个喜欢看文艺片的人,可能也钟爱恐怖电影;一个喜欢品茗的人,未必就不爱喝酒——要找到一个和自己有七八分相似的人实属不易,但若只想找到一个与自己有二三分相似的人,却并不是什么难事。

所以说,人与人之间所谓的“志同道合”,实际上都是谈出来的。

我有一位女性朋友王小姐,在一次相亲中,认识了一位让她深感相见恨晚的陈先生。王小姐说,她与陈先生第一次见面就聊得尤其开怀:两人具有非常多的相似点。

比如说,王小姐喜欢绘画,而陈先生正好深谙赏画,这让二人颇有“伯牙子期”般的投契感;再比如说,王小姐十分喜爱韩国导演金基德的风格,陈先生正巧也对这类影片赞誉颇高;甚至于在选择饮料的时候,两人也十足默契地选择了同一牌子的同一款饮品……

但最终,王小姐和陈先生并没有如众人所预料的那般走到一起。

事实上,在他们相处不到一个月的时候,两人就已经彻底否定了和对方发展恋爱关系的可能。这一结果,是大家当时都始料未及的——要知道,不到一个月之前,王小姐说起这位“相见恨晚”的男人时,可是一副遇到真命天子的样子啊!

我曾问过王小姐,为什么最终没能和陈先生这位“知音”有所发展,王小姐的回答是:“相似之处挺多的,可背道而驰的地方就更多了!当初刚开始认识时,只看到了那相似的二三分,却以为其他的七八分也是契合的,可没想到,接触久了才发现,也就只有那二三分合拍了。”

必须承认,每个人看世界的眼光都是有局限性的,看人也一样。就如管中窥豹,虽只可见一斑,我们的大脑却往往能够根据这一“斑”而推断出“豹”的全部面貌。

这里,且先不说这种推断究竟全不全面、正不正确,至少我们对自己的推断总是深信不疑的。就像王小姐,初遇陈先生的心动,不过是因为她正好“窥”到陈先生身上令她喜爱的部分特点,而她却自动“脑补”了其余并不了解的地方,故而才产生那样的好感和期待。

想要相携一生的两个人,终究会在相处中对彼此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在消失了最初的悸动之后,王小姐与陈先生并未能成功牵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与之打交道的大部分人,实际上都不会有机会与我们深入到彼此的生活之中。换言之,当你与一个人打交道时,哪怕你们身上只存在一二分的相似之处,只要让对方从这管中“窥”到的正巧是这一二分,自然也能营造出志同道合的好感度。

这是欺骗吗?非也。不过话说回来,哪怕就这一二分,不也是你的真性情吗?

还是那句话,所谓“志同道合”都是谈出来的,就看你是否会“谈”,是否懂得“谈”的艺术罢了。

5.亮出个性,才能让人印象深刻

有人问过我一个问题,说:“和一个人聊天,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才算成功?”

既然提到“成功”二字,那大约可以将这个问题的前提设置为“有目的性”的打交道。既然是有目的性的,那当然必须达到目的,或者能够产生某些对达到目的起到推动性作用的反应,才算得上是一场成功的交谈。

而通常来说,与人聊天、交流,能够获得的最直观的好处,当然是拉近彼此间的距离,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只有实现这一点,这场谈话才不会无功而返。

相反,如果一场谈话过后,对方反而对你心生恶感,敬而远之,那这场谈话很显然就是极其失败的“作品”了。

而除了“成功”和“失败”之外,还有一种情况是我认为最悲哀的,那就是打过交道、谈完话之后,竟不曾给对方留下任何印象——没有存在感啊!

客观来说,想要给别人留下印象,的确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尤其是那些身份与你差距较为悬殊的人。

试想一下,哪怕只是平凡的我们,每一天也都会和无数人产生交集:擦肩而过的路人,挤公交时发生摩擦的乘客,在菜市场买菜的大爷,送快递的小哥,某个回眸一笑的漂亮售货员,见过几次面的客户……而真正能在我们脑海中留下印象的,却寥寥无几。

你看,平凡的我们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贵人事忙”的大人物呢!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是与你的身份差距悬殊的大人物,那么仅仅通过数次的交谈,即便想尽办法给他留下些许印象,也不可能借此去攀扯上交情,又有什么作用呢?

有用吗?自然是有用的。

很多生活镜头中都出现过类似这样的情节:某某抬头一看,眼前这个人有些面善,明明是第一次见面,却又生出些熟悉的念头,无端就起了亲近之心……

这就是印象的作用。

相比全然陌生的事物来说,人对自己熟悉的、有印象的人或事通常都更有亲近感——哪怕你一时之间想不明白这种熟悉感从何而来,但只要有这种感觉,往往都会感到些许亲切。

试想一下,当你面对一群陌生人的时候,在其中突然看到似乎在哪里见过,莫名有些熟悉的一个面庞,你会不会多留意这人几分?这是非常显而易见的事情。

所以说,与人打交道,你能够给人留下些许印象,就说明这场谈话是有意义的,哪怕这种印象并不足以让对方长久地记得你。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给别人留下印象呢?

俄国心理学家雷斯托夫在研究人的记忆时,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当你参加一场人数众多的宴会,在主人的介绍和引导下与来宾一一握手之后,通常能够记住或者能够留下印象的,都是那些在身形、相貌、年龄或者地位等某些方面有着突出特征的人。

而通过总结,雷斯托夫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于是,这位心理学家通过推测得出一个结论:人们往往更容易记住那些特殊的事物。

这其实不难理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数以万计的信息,而大脑不可能将这些信息全部“收录”在内——它会通过一些程序,对信息进行筛选,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毫无特色的信息根本不会被大脑所“留存”。

试想一下,你去参加某场聚会,这场聚会上有很多你不认识的人,他们鱼贯而入,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有一个人跌倒了,并打翻了一碟子酱料。在这些人之中,你是会注意那些平平常常走进来的人,还是会注意这个突然跌倒并打翻酱料的人呢?

再试想一下,当你参加完聚会,第二天和朋友说起聚会上给你留下印象的陌生人时,你通常会怎么说?你能准确记住你有印象的每一个人的名字吗?当然,如果你记性的确很好的话,或许真能记得清楚。

但就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听到更多的都是诸如“那个说话声音特别大的”“那个摔倒了的”“那个头发染得特别黄的”“那个特别喜欢显摆的”……这一类描述。而事实上,这些描述也正是你记住他们的原因。

假设在你参加的聚会中,有这样一个人:长相不突出,打扮也不特别,平平常常地走进来,平平常常地入座。吃饭的时候,你们可能有过一些寒暄,甚至相互进行了自我介绍。再或者,你们还进行了交谈,但也非常平淡,既没有感觉不好,也没有觉得特别好……

这样的人,你会记得吗?即便他一直就坐在你旁边,恐怕你也很难对他产生印象吧?

可见,想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就必须要亮出自己的个性,让对方看到你的与众不同之处。只有这样,你才能拥有辨识度,才能让别人——哪怕记不住你的名字也可以通过这个特点迅速想起你。

有的人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常常会故意做一些反常规的事情,或者故意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举动,或者发表一些违背常理、公共道德的言论等。他们自以为这就叫个性,这就是与众不同。

事实上,这些违反常规的举动,的确会引起别人的注意,甚至会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这种印象往往不会是什么好印象——这跟一个疯子出现在大街上,或者一个傻子当众满地打滚所引起的关注,没有什么不同。

彰显个性,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得表现出技术含量,让人能够在对你印象深刻的同时,也能对你所表现出的这一特性产生钦佩,或者欣赏的正面情感。

比方说,你可以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某项技术、某方面的学识,人生经验,爱好、特长,或者性格的某一特性,等等。换言之,你所展示的个性必须得有亮点、有实力,这样才能给人留下能够为你加分的好印象。

要做好这一点,你就必须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知道自己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然后通过扬长避短来制造出能够让人印象深刻的闪光点。

如果你长相漂亮、身材好,但不善于交际应酬,那么,不妨在穿着打扮方面下点功夫,让人一眼就能从人群中注意到你。

如果你相貌平平,但幽默风趣,那么,在与人打交道时不妨保持自然的姿态,将小幽默融入你的谈资中,激发对方与你谈话的兴趣。

如果你外表不甚出众,言谈也不够有趣,但对某种技能相当熟练,对某个领域的知识相当了解,那么,不妨抛出几个专业术语、几条深奥的原理,给人制造出“博学多才”的印象。当然,千万不要滔滔不绝,毕竟对方未必能听懂你在说什么。

无论如何请记住一点,你想让别人对你产生好印象,首先你得想法子让别人对你有印象;而你想让别人对你有印象,那么,你就得想法子表现出你的与众不同之处,让人可以在众人之中看到你、注意到你。

6.与其自作聪明,不如加点“愚钝”

我有一位学员A,在某公司担任部门经理。有一阵子,他发现,他的部门有一个员工工作表现比较差,缺乏积极性。

在A看来,这是很多职场新人都会出现的情况,毕竟是年轻人嘛,刚进入社会,都免不了有些浮躁的毛病。于是,他决定要鞭策一下这个小伙子。

一天中午,趁着午休的时间,A把那名员工叫到办公室,开始和他谈话。他语重心长地对那小伙子说:“你们这些年轻人,什么都好,就是不踏实,好高骛远,又不想拼搏,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啊?又能闲,还有钱,可能吗?”

“你们现在正是吃苦、拼搏的时候,工作不积极,怎么可能有晋升的空间呢?我很了解你们这些新人,老是觉得自己挺能耐的,干这些事情大材小用了。这种想法完全是错误的,不可取的。以前我年轻的时候,也这么想过,后来……”

A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通,试图“点醒”这位新员工,激励他摆正工作态度,努力工作。

但这次谈话显然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事实上,他在说了一大通之后,并没有从这个年轻人脸上看到他有丝毫的触动,反而似乎还透出了淡淡的不快。

结果,没想到的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A和另一个员工聊天时这才知道,原来那名新员工那阵子工作状态不好,是因为他的母亲生病去世了。

其实,很多人都会犯下与A相似的错误,那就是自以为很聪明,自以为很了解别人,把自己的主观臆测强加到别人头上。但实际上,却往往是自作聪明——臆测也与真相背道而驰。

大家或许都从自己的父母口中听到过这样的话:“你一撅屁股,我就知道你想干什么……”父母之所以会说出这样的话,主要是基于对子女的了解,毕竟对于每个人而言,与自己关系最为亲密、相伴最为长久的人,正是自己的父母。但即便如此,父母对我们的了解和“预测”也总会有出错的时候。

人性是非常复杂的,哪怕你与一个人朝夕相处数十年,也不意味着你就能完全看透这个人。因为社会一直是在发展变化的,每天的所见所闻,都会对我们的思想及行为造成影响。

因此,不要试图去给一个人下定论——很多时候,当你以为自己了解了一切的时候,或许正在远离真相。

何安明是一家汽车综合店的推销员,这天,一位老客户来到店里,打算买一辆新车。何安明与这位老客户打过多次交道,自诩对这位客户非常了解——毕竟,如果不是确实对服务感到满意,这位老客户也不会成为何安明的回头客。

因此,在得知这位老客户想要买车之后,何安明甚至没有询问他的任何需求,就直接把自己认为合适的车型推荐给了客户。最后,在经过一番选择之后,这位客户订购了一款新出的大众车,并约定一个月后提车。

一个月后,这位客户如约来提车时,正巧看到店里新摆出来的一辆奔驰。客户惊讶地问何安明:“你们店里原来也卖奔驰啊?”

何安明点点头,回答道:“是啊,这款是今年最新的型号,您有兴趣看看吗?”

客户摇摇头,有些惋惜地说道:“这辆车我上个月就已经买了,就是在你们店里订大众车的那天。那辆大众车是买给我女儿开的,我自己一直打算换辆奔驰,那时候也不知道你们店里有卖,就去了对面那家店订了。早知道你们这里有,我就不用跑两趟了,跟你买过这么多次车,交给你我也放心……”

听到这话,何安明真是恨不得抽自己几个耳光。

自作聪明,让何安明和一笔大生意失之交臂,再怎么后悔也都来不及了。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眼里的自己是聪明的、有能力的、优秀的,因此常常会为了塑造这样的形象而特意做出一些事情来“表现”自己。但其实,很多人都不明白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聪明,以至于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而做出了不少适得其反的事情。

其实,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适当地表现出一点愚钝,往往比一味地追求聪明更能给人留下好印象——要知道,人天生就拥有表达欲,渴望得到表现的机会,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赞美。

你有这样的需求,别人同样也有。

因此,懂得留一些聪明的机会给别人,反而会为你赢得更多的好感度,同时也规避了自作聪明的风险。

我的朋友肖总,最近在公司提拔了一个年轻人W做自己的助理。这个年轻人原本是一名收发员,进公司还不到三个月,以这等速度升职,快赶上坐直升机了。

W非常聪明,最大的特长就是记忆力极佳,进公司不到一个星期,就把公司上下每一位领导的头衔和姓名、每一位同事的姓名和岗位,都记得清清楚楚。

办公地点是上下两层楼,出于工作原因,W常常需要到各个部门收发邮件,也经常会在走廊里遇到领导。而每次遇到领导的时候,他都会先问一句,领导需要到哪一个部门。

肖总也常常会碰到W。有一次,肖总刚办完事回公司,又和W在电梯里巧遇了。W照例问了一句:“肖总您好,请问是要到八楼吗?”

肖总觉得很奇怪,便反问道:“你天天跑我办公室,怎么每次都要问我到几楼,难道你还不清楚我的办公室在几楼吗?”

W笑着回答:“我知道您的办公室在八楼,但我并不知道您是打算回办公室,还是要去别的部门交代工作任务,因此我不能自作主张。”

就因为这句话,W得到了令人羡慕的升职机会。

聪明人是讨人喜欢的,但自作聪明的人,就极其令人讨厌了。但凡领导,都不会喜欢手下猜度自己的心思,更别说替自己做决定了。

W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懂得严防死守自己与领导之间的那条“界线”——哪怕只是像乘坐电梯这样一件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事,他也充分表现出了对领导的尊重和敬畏。

这样做,乍一看,可能让人觉得他过于愚钝死板、不懂变通,但实际上,这正是他最为聪明的地方。

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是懂得收敛锋芒、审时度势的。

因此,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想要赢得对方的好感,与其总想着表现自己,担负“自作聪明”的风险,倒不如加点“愚钝”,把精彩留给对方——要知道,有时候懂得装笨才是真正的聪明。

大智若愚,这也算是一门技术活。

同类推荐
  • 马云创业语录

    马云创业语录

    既然“80%的年轻人创业都能成功”,那大部分没有创业成功的人与马云的差别在哪里呢?差的就是马云身上那战胜自己、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缺的是创业的激情以及奋斗的豪情,还有那成功的信心和创新的精神。
  • 会说才能赢·演讲

    会说才能赢·演讲

    谢伦浩,演讲与口才理论家、中华演讲协会理事、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会员、全国汉语口语研究会会员、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长期担任高校演讲、论辩与口才主讲教师。 曾应邀为企业、机关、学校、监狱演讲达300多场次,策划、组织大型朗诵、演讲、论辩赛80多次。在《现代传播》、《当代传播》等学术核心期刊发表相关专业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口才学》、《应用演讲大全》、《青少年朗诵手册》、《青少年论辩手册》、《义学作品朗诵艺术》、《即兴说话技巧》、《演讲写作技巧》、《演讲语调变化技巧》、《演讲态势表达技巧》等30多部,主持参与部省级学术科研项目8项。
  • 犹太人商业禅机

    犹太人商业禅机

    "犹太商人是商人中的智者,更是商人中的魔鬼,他们能够从零开始,从一无所有起步,最终成为亿万级的富翁。冒险是犹太商人的习惯,犹太民族特有的冒险精神令犹太商人在产品上,在经营手段上,在许许多多方面打破常规,引领变革。任何东西到了犹太人手里,都会变成商品,他们早已把合同、公司乃至文化、艺术甚至于他们的上帝都商品化了。犹太商人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人,犹太生意之所以成为智慧的生意经,就是因为智慧与金钱的同在与统一。"
  • 我要上北大

    我要上北大

    这是来自21位清华学子的真诚忠告;这是来自各地高考状元的真知灼见。对于他们来说,高中、高考已经成为过去,而你们还在前进,还需要拼搏进取。通往成功的路径绝无坦途。崎岖坎坷,遍地荆棘。也是生命中的美景——如果你能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以轻松快乐的心情踏上前进的征程,即使目标很远。成功再难。也能够坦然的龙门一跃。《我要上清华》的篇章都是出自全国各省市高考翘楚之手,这些思想与方法是他们高中学习、备考过程中真实经历的记录。书里有他们学习方法的总结,有考试心态的调整,有应对考试的技巧。有感情的困惑和他们的处理方法。
  • 有钱人想的和你不一样

    有钱人想的和你不一样

    金钱可以给人们带来安全感、成就感,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人们无不希望成为有钱人。其实,金钱的运行是规律的,有钱人的所想所为正是遵循了金钱规律。本书系统介绍了有钱人之所以区别于究人的一整套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教会你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理念和理财心态,制订个人理财计划,运用房地产、股票、债券、期货、收藏品等投资工具广开财源,并在日常生活开支中使用一些窃门进行谨慎节流。掌握了金钱的运行规律,顺应规律行事,你也能成为众人瞩目的有钱人。
热门推荐
  •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一名如来藏论)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一名如来藏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云过天空你过心

    云过天空你过心

    顾南亭在一次执飞任务中,寻找缝隙穿过积雨云团时,意外地发生时间错位,让他回到了与程潇初识的那年。她依然是记忆中七年前的样子——尖锐、冷漠、犀利、高傲、性感,似乎五毒俱全。尤其对成为一名出色的女机长的执着,有增无减。
  •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2001中篇小说卷)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2001中篇小说卷)

    本书内容包括:铁凝秀色、刘庆邦鞋、红柯美丽奴羊、王安忆从黑夜出发、江曾祺三列马、邓一光狼行成双、洪峰戒指、徐小斌若木、鲁羊在北京奔跑、孙方友打工妹菊、贾平凹梅花、刘玉堂一头六四年的猪等。
  • 恣欢谑

    恣欢谑

    奢求一人回眸,不求他回顾我能倾城泪流。你还是你,善良完美的你,而我已经变成最丑恶的自己,再也配不上你。而此刻的我,为什么还要再遇见他,那个我日思夜想却不可得的他。
  • 崇阳剑宗

    崇阳剑宗

    抚剑悲歌壮泪流,海清岳静世无仇。匣中幸有容身地,莫遣光芒射半牛。 老鹤翁是圣火教十大长老首席名号“鬼手药王”威震江湖。却因与教主不合而持火焰令离开圣教,隐居于被崆峒、峨眉、上清、长白剑派、嵩山派等众江湖门派绞杀后的仇池禁地。圣火教乃魔教,正因有人误传仇池与魔教有瓜葛,才遭武林盟主“应妙真人”率领武林百家,灭了仇池。一日老鹤翁从天池湖救起一奄奄一息的婴儿,打破了鹤翁练药行医的平静生活。婴儿身中寒冰真气,鹤翁束手无策。一个中年男子抱着一个女孩,原是为寻鹤翁救起的小男孩而来。鹤翁看此人面相不凡,问后才知,此人名为“冷剑涛”号称:“陇中一剑”武林中排行第十的人物。 冷剑涛身中“银蝎万毒手”剧毒,生死之间,将自己数月大的女儿“冷雪莹”,与那恩人之子于葬剑亭下托付于鹤翁,从此销声匿迹生死不明。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鹤翁倾尽所有,保男孩活到六岁,取名“仇天池”。看天池身子一日不如一日,死神伴随他,随时都会躲他性命。世间克制寒冰真气者,唯崆峒无相心法,鹤翁为能救天池活命,不负冷剑涛所托,决定带着天池,上崆峒山一试。看一位命运多舛的少年,如何开启一段曲折离奇的江湖传奇之旅。 QQ阅读支持正版阅读!
  • 都市超级大学生

    都市超级大学生

    这世界上有一群神秘的道上人,他们能够修炼,走上修炼这一道,便称为道上境界的高手。山野小子韩信正是道上高手的一员……QQ群:812475948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至强仙帝重生

    至强仙帝重生

    品三国,明白那是最好的小说素材,于是绞尽脑汁,想出来了三大集团的纷争,修仙靠想象,做事必需立足现实,用心写好一个故事,至强仙帝,不按套路出牌!
  • 感谢我们的对手

    感谢我们的对手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我们需要对手。因为对手是我们成功的标尺。我们也应当感谢对手,因为是他们的存在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是他们自身的努力,迫使我们更快地成长。由于对手的存在,我们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拥有更多的激情,会领略到更多美丽的风景,我们的生命也会因此闪耀出更加动人的光辉!我们和对手因为各自的理想和憧憬而相互了解,又因为各自的目标和追求而彼此竞争。对手让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极大的提升和飞跃。对手与我们一起被放在生活天平的两端,互相验证着对方生命的价值。一旦失去了对手,天平就会失去平衡,而我们自身生命的重量也失去了凭据和依靠。
  • 一代大宗主

    一代大宗主

    两世为人,却没个完整记忆,收服了两只灵兽,却不依不顺,宝宝心里苦啊! “小白,去替我道个歉!” “自己去。” “小黑,你去。” “什么事我小黑都能替你摆平,唯独谁让你惹着她的?” “你们这俩畜生,枉自顶了个灵兽的名号,可真怂!” 下一刻,一道目光看过来,苏洛顿时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大喊:“风紧扯呼!” 小黑小白轻声应道:“得令!”苏洛叹道:“我上辈子一定欠她太多。” 小白笑道:“错,是她欠你太多,想着反正还不清,这辈子索性干脆再向你多借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