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郑振铎君,影印清人杂剧初、二两集,各四十种。初集于民国二十年发行,现已绝版矣;二集于民国廿三年出版,想尚有出售者。初集中有《续离骚》一种,郑君向日本长泽规矩也借得,因当时国内无藏之者也。一星期前,余在杭城收获一种,版刻与郑君所影印者,完全相同,惟多一序,倘郑本为孤,则此序更可贵可宝矣。兹抄录原序于后,以供研究清剧者之参考:
天高地迥,无处可寄愁理忧。古往今来,何日能焚书废笔。吊沉湘之屈子,只宜饮酒读骚;念顾曲之周郎,亦可逢场作戏。兹续《离骚》一集者,歌同郢里,哭比长沙。笑固似稷下滑稽,骂亦类渔阳悲壮。濡毫遣兴,何殊七泽之行吟;感事鸣忧,奚啻三闾之独醒。无语不入情,真使人笑啼俱至;有言皆寓意,顿令我块磊能消。斯可谓历忧患两盱衡千古,因发愤而游戏三昧者也。噫,在狱才子,再传四声之猿;搦管文人,已窥一斑之豹。所当亟悬国门,广布海内;庶知有江左新音,何必非楚词别调。在作者不妨托诸意中,在读者尤当索之言外云尔。竹崖樵叟谨识。
《续离骚》作者嵇永仁,字留山,别号抱犊山农,锡山人,在闽时与会稽王幼誉、云间沈天成,同殉范忠贞公之难。据王龙光《次和泪谱》,永仁著作,皆寄友人收藏之。友之者,三山林能任也。郑君跋中所谓“狱中(略)无从得纸笔,则以炭屑书于纸背,或四壁皆满。乱平后,闽人录而传之”者,故事而非历史也。
余在杭又收得民国五年石印大字本《黛玉葬花曲本》(揅戡道人编),附梅兰芳像五面,新货中之“古董”,较《续离骚》更可宝贵。
原载一九三六年十月四日《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