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68400000022

第22章 守台州告捷难忍相思苦(2)

方国珍呢,虽然已知晓刘伯温亲临台州城协助守卫,可自己这些年来与官军交手,胜多负少,区区一个刘伯温,好比苍蝇的翅膀——扇不起多少风浪。

八月,方国珍、方国信率船队统兵五万前来攻打台州。

这一日阴云密布,海面上送来的强风将战旗吹得烈烈作响。方国信端坐在坐骑上,看看身后这几万大军肃穆无声,只待他一声令下,便会将不远处的台州城踏平,心中油然而生一股英雄气吞万里的豪迈之情,他将手中令旗一挥,号令道:“众儿郎,给我攻!”刘伯温站在城楼上,亲眼看到成千上万的方国珍的兵卒从四面八方涌向台州城,就像农历八月十五的钱塘江大潮。朝廷真是养虎遗患,当年几百人聚众造反,避乱海上,如今却发展壮大到如此规模,再不加以铲除,日后该怎么办才好。

刘伯温身边一个年轻官兵的脸上露出惊惧的神情,他从没有见过这样的阵势。刘伯温赶忙号令守城的官兵不必惊慌,因为冲在最前边的那些兵卒离死神越来越近了。

刘伯温先前在城下设下的机关埋伏给那些方国珍的士兵带来的不仅仅是死亡,更多的是恐慌,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该向前迈哪一只脚,也许迈左脚会安然无恙,迈右脚就会掉进深坑而一命呜呼。

掉进坑中而丧命的人越来越多,致使进攻的士卒们停下来不敢再向前动一步。

进攻受挫的消息传到后边观战的方国信那里,那小子光想着早些得到金钥儿,根本不顾士卒的死活,他有些气急败坏地命令手下:“给我强攻!哪怕用尸体将那些坑填满,也要将台州攻下来!”

“先攻上城者重重有赏,后退一步者格杀勿论!”

在长官的威逼下,许多可怜的生灵充当了铺路石,当一批批士卒踩着别人的尸身冲到城下时,身后已是血流成河。

刘伯温喝令城上守卫的官军对远一些的贼兵放箭,近一些的就放滚木、礌石,台州城下顷刻之间成了人间的阿鼻地狱,其惨状非笔墨所能形容。

方国信倚仗自己的人多,组织一批又一批的士卒冲上去。城上的官军拼尽全力奋勇杀敌,虽然杀倒了不少,可是冲上来的更多,越来越多的贼兵攻到了城墙根下,他们有的抬巨木撞城门,有的架长梯想要冲上城来。

刘伯温命令道:“倒油、干柴、草垛,点火!”

一桶桶油倒在城墙根贼兵的身上,硫磺、干柴、草垛等易燃之物随即被抛下,当点燃的火把扔下去,城下顿成一片火海。全身着火的贼兵发出惨痛的悲号,有的被烈焰烧成了焦炭,有的则被烧得奄奄一息。

敌人的攻势又缓和下来,这时,刘伯温令人推来红衣大炮,对准贼兵人多聚集之处,猛烈轰击,将敌人炸得血肉横飞,哭爹喊娘,敌人暂时消退下去,城上的守军得到喘息的机会,城中的百姓有送来军用物资的,有将伤员撤换下去的,有的干脆拿起武器,成为守护城池的一员。

台州城竟然久攻不下,而且伤亡是如此巨大,这让方国信急得红了眼,正当他准备再次组织人马进行攻城时,方国珍派特使赶来,令他放弃攻城,火速撤离。

台州军民取得守城大捷,官军的脸上喜气洋洋,百姓们敲锣打鼓,杀牛宰羊,犒赏三军,刘伯温则长吁了一口气。

这一役,刘伯温将所学的一些战术战策运用到实战,意义对刘伯温而言十分重大,并不仅仅是取得了胜利。

带领台州军民击退方国珍的刘伯温并未因此得到重任,他就像一个救火队员,火被扑灭了他也就到一边歇息去了。

刘伯温不停地上奏章,陈述杀贼平寇之策,可每每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刘伯温在整理包裹时,不小心将一物翻落在地,顺势将他的脚面砸得很疼,刘伯温拾起一瞧,却是那本“无字天书”。

这本“无字天书”还是至顺四年(1333年)朱珠陪他进京赶考时在地摊上买来的。那摊主神情古怪,说这本“书”有意料不到的神妙,激起了爱买奇书的刘伯温的兴趣,一时头脑发热,便花了七两纹银将它买下。当时朱珠还讥笑他做了“冤大头”,刚买回的几年,他携这本“无字天书”四处请人鉴别,就连他的恩师天玄子也不识此物,后来也就心灰意冷,丢到了一边。

如今又见这本“无字天书”,不由他不想起进京赶考的那段岁月,那时身边有着朱珠相陪,照顾得无微不至,古代梁鸿孟光的举案齐眉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当垆卖酒也比不上他与朱珠的幸福时光,感怀伤情让刘伯温想起了唐代李商隐的一首诗来,他情不自禁地在嘴边吟颂: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吟罢,猛然抬头,却发现窗外的世界已是黑沉沉一片,更让他这个孤坐在一室的男人感到无限的凄凉与茫然。

外边的秋风冲进屋中,让他的心头更是感到阵阵悲凉。刘伯温的心一下子紧缩,他想象着朱珠此时的境况,而且偏偏往坏处想,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他想起朱珠说过“离开他绝不独活”,也许朱珠一时想不开,干了傻事,早已不在了人世,自己还在这里痴痴等待着她有一天能够回来……想到此,泪水已夺眶而出,脑际更是闪出令人断肠的一首《江城子》来,是宋代苏东坡悼念亡妻所作的,词云: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人家苏轼写这首词是追悼亡妻王弗,刘伯温却将不明去向的朱珠联想成亡灵,他是越想越伤心,泪水也止不住地流,全都滴到那本“无字天书”上,正在这时,窗外凄清的月光投照进来,恰巧照在那本“无字天书”上。

刘伯温在隐隐约约间感到手中灼热,低头发现那本“无字天书”通体发红,就像放在炉中煅烧多时的铁块,但并不烫人。那红越来越亮最终转成青色,如同刚刚磨成的铜镜。更奇的是,开始有字在表面显现,白亮白亮的字,先是五个汉隶体,刘伯温辨认出是“天地神人镜”。那五字一闪而过,接下来便是一行行隽秀的楷书,介绍了“天地神人镜”的来历、用途、用法。

据上面闪现的文字介绍,此镜乃唐初“风尘三侠”中的李靖与红拂女隐居在西昆山时采制的,此镜吸收了天地日月之精华,李靖与红拂女又倾注了大量的人气,使得此镜可以探寻心中所想之事,预知未来。

看到此处时,刘伯温心中大喜,以为一会儿便可得知朱珠的下落,然而,待他匆匆读过了用法,心马上凉了半截,用法强调此镜只能在每年阴历七月二十七日的晚上,先用天、地、人水中任何一种(天水指天上的雨水,地水指地下的井水,人水便是人的眼泪)将镜面涂湿,再拿到月光下照射便可心想事成,如果没有月光,徒有三水中的一种是不行的,反之亦不行。刚显到这里,突然红光一闪,什么都没有了,“无字天书”又恢复到了原来的模样。

刘伯温朝窗外一瞧,可恨的乌云将月光挡住了。刘伯温掐指一算,今夜正是阴历七月二十七的晚上,自己因思念朱珠过度,落下泪珠,歪打误撞开启了这本天书,可恨那扰人好事的乌云遮住了月亮,天书也就看不成了。

刘伯温有些不死心,干脆手捧“无字天书”站在庭院当中,目光痴痴地望着夜空,指望明月能穿过乌云,重现光明。

同类推荐
  • 历史的风范:毛泽东的人格魅力

    历史的风范:毛泽东的人格魅力

    本文以真实的笔触记述了伟大领袖的个人性格和由这些性格所产生的巨大魅力。通过这些既普通、又独具魅力的性格,使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在他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伟大精神、胆略、胸怀、情操、神采和风范。阅读本书,对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操、促进社会主义的和谐建设都将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 三毛的流金岁月:三毛扮演者王龙基的精彩人生

    三毛的流金岁月:三毛扮演者王龙基的精彩人生

    《三毛的流金岁月:三毛扮演者王龙基的精彩人生》内容简介:马路上,三毛盖着一张报纸睡觉。一个坐轿车的有钱人,从车窗丢下一个烟蒂。于是,苦命的三毛又遭了一回火灾……差不多和三毛同龄的我,为可怜的三毛担心,也为他不平。
  • 名人传记丛书:亨利·福特

    名人传记丛书:亨利·福特

    名人传记丛书——亨利·福特——让世界跑起来的人:“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

    本书介绍了“初唐四杰”所处的时代、小传、诗文创作的思想内容、诗文创作的局限性以及历代对初唐四杰的评价等。
  • 物来顺应:梁漱溟传及访谈录

    物来顺应:梁漱溟传及访谈录

    本书根据对梁漱溟老人的访谈整理而成,书中有少年立志救国参加同盟会,说自己的两次自杀经过……等七篇文章,再现风雨岁月,梁漱溟人生旅程的沧桑和其耿介率直,不同于流俗的人格形象。
热门推荐
  • 异世界的超界法师

    异世界的超界法师

    一个没有志向放弃生活自杀的人,却转生到了异世界,并且获得了前任超界法师的传承,这是一本法师混异界的书。
  • 浮生六日闲

    浮生六日闲

    晴天的烦恼,大概是没有白云来点缀吧。师父将徒儿辛辛苦苦养大,却有个劳什子西海二龙皇子想拐骗去。平日木讷高冷清贵的师父立即决定,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家徒弟当然是留着给自己的啦。师徒恋从温馨爆笑慢慢变成……尽情期待!
  • 吃货丹仙

    吃货丹仙

    一个精致的伪吃货,一路种种田,养养鸡,炼炼丹,当然少不了一路吃吃吃的佛系修仙路。
  • 沙上的卜辞Ⅰ

    沙上的卜辞Ⅰ

    耿占春,80年代初以来主要从事诗学、叙事理论和当代文学批评。著有《隐喻》(1993),《观察者的幻象》(1995),《叙事美学——探索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小说》(2002),《失去象征的世界》(2008)。多种随笔著作《痛苦》(1993),《话语和回忆之乡》(1995),《沙上的卜辞》(2008)等。另有社会思想随笔和诗歌写作。曾获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奖年度批评家奖。现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 刀剑安山海

    刀剑安山海

    大宥朝积重难返,少年天子欲挽狂澜于既倒,重振大宥;世间礼义崩坏,人心不古,老神仙欲重整风气再俗淳;天下动乱,老翁只想阖家欢乐,不料树欲静而风不止,堂堂君子,却被称作“人屠”;小儿无知,擂台之上结识两义兄,三人同行,对这乱世是好是坏?又能掀起怎样波澜?
  • 浣游人

    浣游人

    这本书是我心中想的一些故事的记录,或许现在可能有点人物僵硬,不推荐观看,等以后完善
  • 爱忧伤

    爱忧伤

    人可能平淡,可能暗淡,甚至可能遁入黑夜。但总有一盏灯为你指明方向,只要心中装盏灯,走到哪里不是光明?而我心中的灯,正是靠读书来维持光亮。我最爱闻的香味便是书香,淡淡的,荡涤着我的心怀。
  • 菊与刀(经典译林)

    菊与刀(经典译林)

    《菊与刀》是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被日本学术文化界誉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了解日本和日本人的公认最佳读本。菊花是日本皇室的家徽,而刀则是日本武士精神的象征,《菊与刀》作者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本尼迪克特是著名美国民族学家、女诗人,是美国人类历史学派开创人博厄斯的学生,也是其学术继承人。192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从1936年起代理哥大人类学系主任。她与美国人类学家米德一起,结合心理学的研究,形成博厄斯学派的一个支派,即“心理学派”或“民族心理学派”、“种族心理学派”。
  • The Kennedy Years: From the Pages of The New York

    The Kennedy Years: From the Pages of The New York

    The year 2013 is the 50th anniversary year of the assassination of John F. Kennedy, who still ranks as one of the top five presidents in every major annual survey. To commemorate the man and his time in office, the New York Times has authorized a book, edited by Richard Reeves, based on its unsurpassed coverage of the tumultuous Kennedy era.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the Bay of Pigs,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Vietnam, the space program, the Berlin Wall—all are covered in articles by the era's top reporters, among them David Halberstam, Russell Baker, and James Reston. Also included are new essays by leading historians such as Robert Dallek and Terry Golway, and by Times journalists, including Sam Tanenhaus, Scott Shane, Alessandra Stanley, and Roger Cohen. With more than 125 color and black-and-white photos, this is the ultimate volume on one of history's most fascinating figures.
  • 基因树

    基因树

    诗人需要幻想,科技不曾枯竭,基因树应运而生,人类......突破难题与枷锁科技尽头,是举目苍茫的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