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04100000003

第3章 品德——孩子立身的基础

1.父母是孩子品德养成的决定性人物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父母的教育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说是家庭教育的全部。一个人是否有良好的家教,很大程度上由他有什么样的父母来决定。而接受什么样的父母教育,又由父母的素质所决定。

如果父母是庸俗的、粗暴的,孩子也可能是粗暴的、蛮横的;父母是友善的、豁达的,孩子也可能是友善的、开朗的;父母是一个邋遢、慵懒、颓丧的人,孩子整天生活在一个杂乱无章、起居无序的家庭里,也可能因袭父母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因此,作为第一教育者的父母,其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以及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对纯洁幼稚且善于模仿的孩子无不产生重要的影响。

星期天,8岁的徐冰和妈妈一起到麦当劳吃饭。妈妈在一旁买东西时,突然发现徐冰和一个小女孩打起来了,女儿一巴掌就打在了小女孩脸上,嘴里还大喊着:“小混蛋,谁叫你占我的位子!”徐冰妈妈刚要阻止,突然发现那个小女孩也不示弱,反过来揪着女儿的胳膊又掐又咬。

徐冰妈妈先是吓了一跳,心想小女孩子怎么能这么打人呢?仔细一想明白了:一定是对方的父母经常用这样的方法教训她,孩子都跟父母学嘛。转念又一想,女儿生气发脾气时的行为,不也和自己一模一样吗?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孩子身上有了某些错误,先不要急于责备孩子,而要先检查自身的言行,也许孩子犯的错误正照射出我们自身的很多缺点。

一天吃饭时,4岁的静雅面对桌上的饭菜提不起丝毫兴趣。爸爸妈妈见女儿不吃饭,就问她怎么,静雅吞吞吐吐地说就是不想吃。摸摸静雅的头,也没有发烧,妈妈心里忽然就起了无名火,突然就打了孩子一巴掌。静雅大哭起来,爸爸也被这突发事件搞得没什么心情吃饭了。

等冷静下来后,静雅的爸爸就想,老婆也没弄清楚理由就打女儿是不对的,还是应该问问孩子为什么不想吃饭。于是,爸爸就用缓和的口气安慰静雅,并问:“你是不喜欢妈妈今天做的饭吗?”

静雅摇摇头,说:“喜欢。”“那你为什么不想吃呢?”“妈妈说,一个人长大了烦恼太多,活着太没有意思。我不吃饭,就不会长大了。”

静雅的话让妈妈很震惊。她想不到,自己因为对生活的不满而引发的牢骚竟会如此深刻地影响着女儿。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可谓数不胜数。作为父母,也许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影响到孩子对生活的判断;同样,父母的不良情绪,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发展及控制能力。如果父母经常以这样的情绪和态度对待孩子,那么缺乏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孩子,也会常常陷入到各种不良情绪当中。

那些比较优秀的父母,通常都不会抱怨生活中遇到的苦难,至少不会在孩子面前抱怨;也不会随便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良的情绪、行为等。她们认为,做母亲要承担身心的劳累是天经地义的事。很多优秀的父母,还会将教育孩子看作是人生中非常快乐的事,并时刻以一种自信、乐观、洒脱的状态展现在孩子面前。

要想做一个高素质的父母,首先就要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很好地处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满足孩子的探索欲望。

那么,高素质是不是就意味着学历高、文化水平高呢?并非如此。一个人的学历、文化水平与素质的确有一定的关联,但并非完全成正比。学历高、文化水平高,并不意味着就有正确的教育观念。

父母要知道正确的教子观念是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断纠正自己,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快乐、自主的生活氛围,从而让孩子具备良好的品德、规范的行为、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等等。

鼓励孩子多学习、多思考

品德的修炼,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学习。只有学习,才能明白为何要提高品德,才能辨明善良与邪恶,才能清楚品德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才能懂得自己需要加强哪些品德修养。相反,如果父母不能引导孩子多学习、多思考,孩子的勇敢也可能变成鲁莽,谦虚也可能变成懦弱。

父母可以给孩子买一些这方面的书籍,或讲些品德故事,并鼓励孩子就故事做出思考,让孩子逐渐将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

培养孩子对身边亲人的爱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父母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身边的亲人,容易懂,容易做,而且还会为日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打下基础,乃至慢慢地将爱的范围扩大。

所以,父母应在平时教育孩子要多给父母及自己身边的亲人带来欢乐;关心、体贴、照顾生病的家人;有好东西要给大家分享。还可通过讲故事启发诱导孩子对爱的理解。总之,父母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随时地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让孩子拥有一颗充满爱的心。

培养孩子有错就改的好品质

父母要教育孩子不隐瞒自己的过错,不说谎,有错误就要勇于改正错误。要使孩子切实做到这些,最主要的是父母教育的态度。如果对孩子的过错只是一味指责,会很难培养孩子这一品质的。在父母发现孩子说谎时,应先分析说谎的原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解决。

比如,孩子要买一支好看的钢笔,遭到父母拒绝,结果孩子背着父母私拿了同学的。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拿了同学的东西时,不分青红皂白批评孩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有时孩子待人不真诚,有说谎、私拿别人的东西等不良行为,也可能是受了某种环境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使孩子形成根深蒂固的恶习。为此,父母不要掉以轻心,明智的做法是处处以身作则,当好孩子的榜样。

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品德好坏之别。作为为人处世的根本,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孩子首先应具备的。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个指导者,父母是孩子品德养成的决定性人物,因此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让孩子具备优秀的品德修养,为未来顺利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2.教育孩子说真话

伟大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应该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教育孩子说真话,应该从小的时候开始。要是孩子说假话成习惯,孩子的行为就会变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很容易走上犯错误、做坏事甚至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为人父母者,一定要教育孩子不撒谎,说真话。

一个双休日的上午,文文的妈妈领着文文去早市买菜。回家后,文文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你看这是什么?”说完,他像变戏法似的,从裤兜里掏出一个土豆。妈妈很是惊奇,就问他这是怎么回事。文文说:在路上捡的。妈妈并没有相信他,反而觉得这事有些蹊跷,就追问了起来。最后,文文说出了真相。就是在他们买土豆付钱的时候,有很多人在挑土豆。由于人多,卖土豆的摊主也没有看见,他就偷偷地拿了一个。

文文本以为他妈妈会表扬他,没想到他妈妈会很生气。就在这个时候,文文的爸爸回来了,看到这个情景,得知详情后,爸爸也很是生气。看着他们,文文害怕地低下了头。

文文的爸爸看着他那副可怜相,是又气又恨,打算厉声训斥一番,但突然想这是教育孩子讲真话的好时机。于是对儿子说:“农民伯伯挣钱很辛苦,你怎么能偷东西呢?我们做个诚实的好孩子,把土豆还给爷爷。”儿子撅着小嘴不高兴地说:“妈妈,我可不去,反正他也不知道。”看儿子不依不饶的样子,爸爸就给他讲起那个家喻户晓的《狼来了》的故事。听完故事后,儿子若有所思地对他妈妈说:“妈妈,我们走吧!我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但这件事情你千万别告诉小朋友。”见到摊主后,儿子像个害羞的姑娘似的拿着土豆对摊主说:“爷爷,对不起,刚才趁你不注意多拿了一个土豆,还给你。”摊主却一脸的茫然,待文文的妈妈说出事情的原委后,摊主对文文伸出了大拇指,文文乐得又蹦又跳。

可以说,文文父母的教育,不仅仅是归还了一个土豆,而是杜绝了孩子说假话,办糊涂事的行为,引导孩子走向了正道,文文也受到了深刻教育和启发。

从文文父母教育的方式中,不仅要善于发现孩子说假话,更重要的是还要积极引导。

首先,打骂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孩子说谎的问题。当发现孩子说谎的时候,父母应该检查自己的教育方式:一是如果发现孩子说谎,父母采取了严厉的惩罚措施,为了避免惩罚,大多数孩子以后还是会采用撒谎的方法;二是如果父母对孩子说谎的反应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时,也容易导致孩子说谎;三是如果孩子感觉自己在父母眼里是个不诚实孩子,这时候孩子也会说谎。

其次,要鼓励和保护孩子说真话。父母是孩子最信得过的人,孩子听到什么事情或是想到什么东西,都会统统告诉爸爸妈妈。这时,不要管孩子说的是什么,父母都要认真、耐心地听完,就是孩子有些地方说错了,甚至使父母不愉快,父母也不要吹胡子瞪眼发脾气,而要亲切地跟孩子交谈讨论,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不要应付、糊弄孩子。如果孩子因为说真话在外面吃了亏,父母应想办法帮助孩子做思想工作,明确表示支持孩子讲真话,鼓励孩子做一个真诚的人。

第三,教孩子做一个真诚正直的人。父母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客观分析,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应奖励孩子的真话,即使孩子有了错误,只要说了真话,就应肯定他的做人之道,并引导他不断地完善自己;不用打骂、惩罚、斥责等消极、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避免孩子为保护自己而以谎言应付大人。要与孩子成为朋友,建立相互信任关系。要让孩子懂得,向大人讲明自己的错误,是诚实的举动,诚实地讲了出来就是好孩子,就能得到原谅甚至表扬,以此来诱导。

一般情况下,孩子知道做错了事,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往往都会主动地讲出来,在表扬他诚实的同时,告诉他以后怎样才能不再做错这样的事。

3.爱心教育让孩子受益一生

爱心教育是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教育。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会更加自信、更加快乐。现在的孩子,都是在爱的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在爱的环境中获得安全感、满足感,获得激励和信任,能促进身体的健全发展。但遗憾的是,这些饱受爱意滋润的孩子往往缺乏爱心,少数孩子甚至缺乏情感,没有同情心,心中根本没有其他的人,这对孩子将来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性,个性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要给孩子爱心教育,首先自己的内心要充满爱,这样才有多余的爱给别人,才能培养引发孩子内心的爱。

有一位父亲,带着10岁的女儿走在路上。在路旁,有一个带着孩子的女乞丐。女乞丐30多岁,披头散发、满脸污垢,身上破衣烂衫,孩子也是脏兮兮的,好像刚从泥潭里爬出来。她们正在给过往行人磕头,面前放着一个小碗,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施舍。

那女孩看见了,不假思索,快步迎上去,掏出自己的零用钱,要丢到乞丐碗里。可父亲阻止了,并且问那女乞丐,为什么好好地不出去干活,却要接受别人的施舍?女乞丐很干脆地说,因为没人带孩子,反正乞丐挣的钱比在外面劳动赚得多。说完马上又磕起头来,生怕影响她的“生意”。

于是,女孩子对爸爸说:“我真的很想帮助那个小妹妹,我觉得她好可怜,你这样阻止我实在太不应该了,你说,我该不该帮助他们呢?”望着孩子脸上的疑惑,孩子的父亲一边走,一边给她讲《小蜜蜂》的故事,听完后,女孩高兴地对他说:“爸爸,我知道了,幸福要靠劳动创造,不能靠别人的施舍。”回到家,女孩的父亲还特意到网上搜索了一些儿童失学的图片,女孩子问:“中国真有这么多贫穷的孩子吗?他们真的上不起学吗?”当她听到,有些地方的家庭一年可能还赚不到一千元时,更是惊讶,怎么可能?爸爸一天抽烟都要抽掉几十元呢。

孩子的爱心是纯洁的,当她看到这一切,表示要节省自己的零花钱来帮助他们。还将自己的学习用品,以及她的零用钱,捐给了贫困的孩子。女孩还说自己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一定要珍惜美好的学习机会,长大成才,可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在平时的生活中,应注意对孩子一点一滴的培养,一言一行的引导。关注孩子,培养孩子的爱心,保护孩子的爱心,那仁慈博大的爱心,就会在孩子心头扎下根,并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扩展和升腾。

有一次,一位父亲带孩子去公园玩,坐下来休息的时候,他给孩子买了一些果冻。这时,他注意到旁边有一个小女孩,也坐在那里休息,她妈妈可能是有点事,暂时离开了。他看到小女孩用渴望的眼神看着他的孩子吃果冻。于是,他就对他的孩子说:“豆豆,给这位小妹妹吃点果冻好不好啊?”

“不,我自己要吃。”豆豆不同意。

于是,他继续耐心地对她说:“豆豆,要是爸爸有事情不在你身旁,而这位小妹妹在吃果冻,你想不想吃啊?”

“想。”豆豆毫不犹豫地说道。

“这就对了,现在你把果冻给小妹妹吃,等到下次爸爸不在你身旁的时候,那位小妹妹也会把东西给你吃的。”

豆豆看看他,又看看那位小妹妹,终于拿了一些果冻给那个小女孩吃。

在此情景中,这位父亲很好地对孩子进行了爱心教育,使孩子学会了体贴别人,关心他人。有了这种爱心,并延续下去,孩子将来肯定能成为一个受人喜欢的人。

给孩子一颗爱心,一个快乐的人生。以下几种方法,可以提供给家长们参考:

第一,抓住时机,悄悄地教育

每个孩子都会偶尔有一些缺乏爱心的表现,这是因为在成长阶段,孩子身心发育不完善的原因。因此,当出现不友好行为的时候,父母要当机立断地制止孩子,可以把孩子抱走、转移注意力、或者与孩子讲道理,商量解决办法等方式制止这种不适宜的行为。然后找一个没人的地方,悄悄地告诉孩子在哪些地方错了,应该怎么做。这个时候,孩子虽然小,有不懂的地方,但孩子也有自尊心,在批评孩子的同时,要注意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第二,强化友好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果发现孩子的友善行为,就要及时地拥抱或赞扬孩子,或给予一些小礼物鼓励他。受到鼓励的孩子下次会比较容易再次出现类似的行为,让孩子这种友善的行为形成一种习惯。

第三,利用节日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

如,当教师节的时候,教孩子参与自制贺卡的活动,让孩子亲自把贺卡交给老师;当“三八妇女节”的时候,教育孩子帮妈妈做一件小事,让孩子知道妈妈工作的辛苦;当重阳节的时候,和孩子带着礼物看望老人,让孩子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长辈用血汗换来的,平时要学会体谅父辈的艰辛,要尊敬长辈的艰辛,使孩子从小养成尊老、敬老的良好品德。

第四,让孩子热爱生物、关爱生命

让孩子与大自然的花草、植物、动物和谐相处,让孩子学会爱护花草,爱护小动物。作为父亲,可以多带孩子到植物园、郊外走走,一起领略大自然的美感,让孩子在轻松愉快中培养爱心。

曾经有人说:“孩子的爱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死去。”如果你想拥有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那就必须在平常的生活中培养他、呵护他。

有时候,父母由于工作忙或其他原因,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爱心视而不见,或训斥一番,把孩子的爱心扼杀在萌芽之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大家都会不自觉地说出这样的话。

比如,孩子为刚下班的爸爸倒了一杯茶,爸爸却着急地说:“去去去,快去写作业,谁用你倒茶。”再如,有个小孩蹲在地上帮一只受伤的小鸡包扎,小孩的妈妈生气地说:“谁让你摸它了,小鸡多脏呀!”

就是这样的情形下,孩子的爱心慢慢地被父母剥夺了。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在不经意间伤害或剥夺孩子的爱心。

4.文明礼貌是孩子的“名片”

“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

礼貌是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人们个人修养的体现。如果缺少了礼貌,一个人会被别人视为缺少教养而被排斥,甚至惹出不愉快的事情来。“有礼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礼貌的人是举步维艰的。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心理学家认为,礼貌归根到底是习惯的问题。一个不懂礼貌的孩子很可能会成长为一个不懂礼貌的大人,而不懂礼貌会使他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在工作中很难获得同事的尊重和友好协作,在生活中也不易获得友谊和自信。所以说,要使孩子成长为有所作为的人,父母就应该教孩子从小懂礼貌、讲文明。

但遗憾的是,礼貌常常被不少父母视为小节而忽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却认为,现代社会是个自由的社会,懂不懂文明礼仪没关系,只要学习好、有真本事就行了;也有些父母认为,小孩子天真无邪,长大了就会懂得文明礼仪的。其实,这些都是误解。

文明礼貌是孩子做人的“身份证”,是孩子随身携带的“教养名片”。一个有教养的孩子必然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孩子比较受人欢迎,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礼貌要从小培养,否则就会形成坏习惯,一旦形成坏习惯,再改就很难了。只要父母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就一定能够培养出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高妙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有一天放学,高妙的父母去学校接他。在校门口,与某位老师模样的人迎面相遇,老师略微一怔,走了过去。高妙告诉父母,刚才走过的是自己的数学老师。父母问道,“为什么不和老师打招呼呢?”

高妙回答说:“数学老师是另一个班的班主任,只给他们代课,说不定不认识我呢。”

父母听后,耐心地开导孩子:“见了老师应该有礼貌,要主动打招呼。老师即使还认不准你,你也记住尊重老师啊!”

从这以后,每当再次遇到老师的时候,高妙都会主动打招呼,老师也夸他是个懂礼貌的好学生。

可见,培养孩子礼貌的行为,做父母的责无旁贷。只要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耐心地加以指导,自然会形成礼貌的行为习惯。

礼貌既是一种礼仪规范,也是社交技巧,更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基础。培养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就是要使他们学会亲切、和气、文雅、谦逊地说话和做事,正确有礼貌地称呼人,热情地招呼客人,正确地运用礼貌语言,能有礼貌地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相对来说,懂礼貌的孩子更容易被大家接受,成为一个有教养、受欢迎的人。所以,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懂得礼貌的好习惯。

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习惯,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给孩子树立文明的榜样

古语说,己正而后能正人。作为父母若要求孩子礼貌待人,首先自己要作表率,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父母的身教是对孩子最生动、最实际的教育。父母应充分利用家里来客的有利时机提醒孩子,给孩子作示范,使孩子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理解文明、礼貌、热情的含义,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逐步形成礼貌待人的品德。父母决定孩子90%以上的素质。

训练孩子的礼貌言行

如果孩子和长辈说话时没有使用敬语“您”,言语恳切地教导孩子,并教孩子练习说上几遍,直到孩子说正确了为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意识到和长辈说话应该讲礼貌、有礼节。当家中来了客人,父母应该要求孩子主动和客人打招呼,客人告辞时,要求孩子把客人送到门口或电梯口。

鼓励孩子直接参与接待

每个家庭都会有客人来,父母要给孩子讲解待客的规矩,使孩子懂得一定的行为规范。比如亲友来访时,听到敲门要说“请进”;见了亲友按称谓主动亲切的问好,然后帮客人拿拖鞋、倒水、让座;如果大人之间有事要谈,孩子就主动回避,不能在一旁插话,缠着父母;有小客人来,应主动拿出玩具给小客人玩;进餐时,客人未能完全入席时不得动餐具自己先吃;客人离开时要说“再见”,并欢迎客人再来。

当客人来时,让孩子直接参与接待,可以让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待客活动,通过直接参与,不仅能满足孩子想要与客人接触的心理,还能使孩子待客的动作和技巧得到练习并逐步养成行为习惯。

帮孩子掌握必要的礼貌常识

帮孩子掌握必要的礼貌常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语言和行为。文明礼貌语言要求不说粗俗的话,日常用语包括“你好”、“早上好”、“见到你非常高兴”、“欢迎光临”、“晚安”、“再见”、“欢迎再来”、“对不起”、“没关系”、“谢谢”、“请”等。

文明行为包括见面或分手时打招呼、握手,与人交谈时眼神、体态和表情要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与别人说话的时候要用眼睛看着对方,这也是一种礼仪,如果与别人说话眼睛却看着旁边,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5.父母错了,就要勇于承认

在孩子面前,父母是高大的,但并不是完美的。世上毕竟没有完人,父母也不可能做每件事都对。有些父母为了维护在孩子面前的面子,故意摆出架子不向孩子认错,或者找个借口为自己的错误开脱,让孩子觉得自己并没有错。其实,这并不是明智之举。

当父母在孩子面前犯错后,也要勇于承认,并适时地向孩子道歉。这样不仅不会在孩子面前丢了面子,反而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相反,如果不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那么孩子就会在潜意识中认为“父母虽然看起来是对的,但其实老犯错误”。久而久之,孩子对父母提出的观点和要求也会产生质疑,甚至不再重视。那么以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就变得难上加难了。

周末,方小雨和爸爸一起去书店买书。书店的墙上“禁止吸烟”几个大字很醒目。但是在小雨选书时,爸爸却在小雨的身边吸烟。小雨就对爸爸说:“爸爸,这里的墙上写着不让吸烟的,我刚才进来的时候都看见了。”

爸爸说:“没事,现在这里没有工作人员,没人管。我就抽一根。”

小雨又问:“那是不是只要没人管,我们都可以不用遵守规则?”

爸爸听了小雨的话,觉得自己的做法可能会给小雨带来不好的影响,于是赶紧掐灭烟,主动对小雨说:“是爸爸不对,应该遵守这里的规定。爸爸错了,希望你以后监督爸爸。”

做错事后向孩子道歉,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事实上,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如果孩子犯了错,父母肯定是希望孩子能认错的;同样,父母错了,也应该主动选择认错。这样,孩子也会更加尊重和信任父母。同时,父母的道歉,其实也是对孩子尊重和爱的体现。

所以,父母们如果想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信”,犯错后最好能向孩子主动说“抱歉”,此时孩子也会很真诚地谅解父母。相反,父母为了面子死不认错,反而更容易丢掉自己的面子,让孩子轻视父母的言行。

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诚实的人,不会说谎。所以,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教育孩子,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敢于承认,不要为自己找各种借口。可是,有一个通病现象,就是很多父母自己错了,却不愿意在孩子面前承认,尤其是在曲解、误解了孩子的时候,或错误地批评了孩子时,不愿意直接、正面地向孩子承认错误,向孩子道歉,害怕向孩子道歉,承认了自己错误,就会在孩子面前没了尊严,没了威信。

事实上,当事情结束之后,再来思考这个问题时,很多父母都是自己在心里暗暗后悔或自责。有的父母会通过给孩子买好吃的来弥补,或答应孩子一个本来不太合理的要求表示歉意。但是,这种道歉的方式,只能说是一种变相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弥补,并没有对孩子明确表示什么。经常如此,孩子也就抓住了父母的弱点。其实,在心灵上,孩子与大人是平等的,孩子更需要抚慰,需要激励,这种精神关爱的价值远远大于物质的!

请看下面这个案例:

一天,乔乔的爸爸看到书橱被翻得乱糟糟的,地上满是书,乔乔正坐在地上翻书,他很生气,就想当然地认为是女儿乔乔翻乱的。于是,对着乔乔就批评一通。乔乔也生气了,她不承认是她翻的,她说一进来时就这样,听到这,乔乔的爸爸就更火了,对乔乔说:“错了还不肯承认。”于是,就命令乔乔半小时内把地上的书整理好。

乔乔很委屈的样子,气呼呼地开始收拾书。乔乔的爸爸这时离开了房间,想给乔乔独处的时间,冷静一下,好好反省自己。一小时后,乔乔的妈妈从外面回来,把事情一说才知道,原来是乔乔的妈妈弄乱了书橱。乔乔的爸爸误会了女儿。这时,乔乔的爸爸为自己的言行不妥有些后悔,他赶紧跑去看女儿。但乔乔已经整理好了书,就是不肯理他。他说:“宝贝,爸爸错怪你了,书是你妈妈弄乱的。”可他马上又为自己找借口:“我进来时妈妈不在,就你在房间,所以我会认为是你。”女儿显然对这样的话不满意,他心理很矛盾。

经过一番思考后,乔乔的爸爸还是鼓足勇气对乔乔说:“宝贝,对不起,爸爸不了解清楚,就批评你是不对的,现在向你道歉。”这时,乔乔的脸开始由阴转晴,乔乔的爸爸继续说:“我和妈妈还要谢谢你整理好了书,妈妈搞乱了书,还害得我俩误会,你来想个办法惩罚她一小下,好不好?”这时乔乔终于笑了。

过了一段时间,乔乔的爸爸再问乔乔:“如果爸爸不道歉,你会怎么办?”乔乔说:“爸爸错了可以不道歉,我错了以后也不道歉。”

经常是这样,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是主导地位,孩子总是把父母当成榜样,并且时时处处仿照父母的样子去做。父母做错了事,敢于向孩子认错,其实,不仅不会伤害父母的“尊严”,反而会使孩子感到父母更加可亲,更有利于维护父母的“长者形象”,也给孩子做出了榜样,知错能改。

父母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也应该带头去做,认真做好。当父母违背了自己说过的事,敢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做检讨,孩子就会感到父母的说教真实可信,不是居高临下的骗人把戏,而是使孩子自觉自愿地按父母的要求去做,同时也激励孩子勇于承认错误,改正缺点。

我们回想一下,有时可以听到孩子这样的反问:“你不是说应该怎么的吗?”“你不是说不能这样吗?”每当这个时候,当父母的就要主动反思,错了就赶快向孩子认错,千万别遮遮盖盖。

如果孩子看父母向自己认错,就会产生一种“平等”的心理,感到父母把自己当成大人看待而激发一种“自我约束,自我限制”的自觉性,就会觉得父母不仅可敬,而且可爱可亲。这样,孩子的心里话自然愿意和父母说,有事自然愿意跟父母讲。

6.为孩子量身定做一个“品行表”

美国社会学教授马丁·哈斯克尔和路易斯·雅布隆斯基在《青少年犯罪》一书中指出:“影响人们生活的社会团体中,家庭的影响最直接最永久。家庭是决定一个儿童是否成为犯罪者的重要因素,是青少年适应社会的基本媒介。”对每一个孩子来说,家庭是其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庭里父母角色对未成年人的人格形成、行为模式的养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我们每一位父母,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才、出类拔萃。然而当父母付出了许多艰辛,甚至以自我牺牲为代价,其结果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有的孩子还成为社会的罪人这一无情的现实,令相当多的父母百思不得其解,其根源就在于他们有意无意地轻视或忽略了父母自身的素质问题。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死刑犯,临上刑场的时候,法官问他,还有什么要求?死刑犯说:“我没别的要求,只想见母亲最后一面。”

法官知道这个死囚犯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这个时候提出这样的要求也在情理之中,于是答应了他的要求。

人们都认为这个死囚犯,肯定是因为没有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感到遗憾,临行前跟母亲道别以尽自己的孝心。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一幕让所有的人都震惊了。当法官把他的母亲请到了现场。他向自己的母亲提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都意想不到的要求。

他说:“娘啊,儿子马上就不在人世了,你能答应我最后一个要求吗?”此时的母亲已经哭成了泪人,哽噎着说:“儿子,你说吧!娘啥要求都会答应你的。”

“让我最后再吃一口你的奶吧!”

死囚犯的母亲毫不犹豫地在众目睽睽之下,急切解开自己的上衣,把自己的乳头送到了儿子的嘴里。儿子低下头,冲着母亲的乳头狠狠地咬了下去,用力一拽,扭过头把母亲的乳头吐在了地上。摆过头冲着近乎昏厥的母亲说道:“娘,我恨你!是你的不管和纵容让我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原来儿子在死之前,不是为了报恩,而是为了报复。从人们的纷纷议论中才知道,他跟母亲相依为命地生活,小时候的他没有什么道德观念,不管做什么母亲都会默许。把他视为掌上明珠,对儿子总是百依百顺,成年后他养成了偷鸡摸狗,打架斗殴的恶习。当他偷了别人的东西的时,母亲还夸奖他说:“好孩子,真会过日子,知道东西是好的,这样就不用我们家花钱买了。”当他和别人的孩子打架时,如果占了便宜时,母亲就又夸赞一番,甚至还要以“美食”作为奖励。如果吃了亏,母亲就会带上他找到人家不依不饶。

就这样日积月累在他的心理形成了一个概念:“天下就是他的。”他的母亲在他的行为过程中,只有夸奖,没有反对,更没有指责,总是让他按着自己的意愿办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随着年龄的增长,恶习也在不断地加深。终于有一天他犯了重罪。当法官指责他的罪过、宣判他死刑时,他才恍然大悟,明白了是母亲的纵容把自己领上了死路,于是就发生上面令人震惊的一幕。

这个故事很让人痛心。虽然人犯被推上了刑场,但犯错的只是他一个人的吗?不!养育他的母亲也有责任。

苏联的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恰恰是送给儿童的最可怕的“礼物”。我们每一个体从出生便沐浴于人性中最伟大的母爱光辉下,理智、温馨的母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有调查表明,2/3未成年人认为具备良好素质的父母是自已成长的第一道德榜样。

未成年人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状况,因正值身体发育时期,体力充沛,精力旺盛,有自然的性欲望和性冲动。与身体发育相比,其心理发育相对滞后,思想幼稚,辨别是非能力差,好模仿,易冲动,自我约束控制能力差,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父母正确的引导是预防孩子走向犯罪的途径之一。

在未成年孩子的世界中,父母要重视自己的德行,因为父母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对于可塑性、模仿性很强的未成年孩子起着直接影响和感染作用,是孩子直观和活生生的榜样。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在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讲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儿童教育家孙敬修也说过:“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孩子的头脑是电子计算机。父母个人的范例,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这就需要父母以良好的形象发挥其独特的榜样作用。给予孩子正确思想,优秀品德,必须注意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说到做到,言传身教相结合。比如,“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这些思想并不是让孩子背下来就是给孩子了,而是要落到实践中,要通过实际行动把它变成孩子的美德。

在对孩子进行品行教育的时候,有属于自己的方式。

教育专家斯托夫人认为,让孩子懂得自己良好的德行会换来相应的回报。她就是按着这一原则教育自己的孩子维尼夫雷特的:例如,如果孩子做了好事,第二天早起时,她就能在枕头旁边发现放着好吃的点心之类。斯托夫人会告诉她,这是由于你昨天做了好事,仙女奖赏给你的。假若她做了坏事,第二天早上起来这些东西就不见了。这时斯托夫人就告诉她,因为你昨天做了不好的事情,仙女没有来。

有一天,维尼夫雷特把一个珍贵的娃娃丢在了草坪上,被小狗给咬坏了。因此,她哭叫着把它拿到妈妈那里。妈妈抱起她,并说真可怜。但是,妈妈决不说给她买新的,还教训她说:“把那么好的娃娃放到草坪上,这是多么残忍啊,假若我把你放到野外,被老虎和狮子吃掉的话,做妈妈的会该有多么心痛呀!”

还有一次,小维尼要到朋友家去,问妈妈可以不可以。妈妈说可以,并且要她必须在12点半以前回来。但是,那天不知为什么,她12点半没有准点回来,而是过了10分钟才回来。妈妈什么也没说,只是指了指手上的表让她看。孩子知道迟到不对了,道歉说:“是我不对!”吃完饭,她就赶紧换衣服,准备去看她们每到星期二就去看的好看的戏剧、电影等。妈妈让她再看看表,并说:“今天因时间太紧迫来不及了,戏是看不成了。”于是她流了眼泪。妈妈只对她说了句:“这真遗憾!”但并未采取别的手段。妈妈这样做是为了让她知道,妈妈说话是算数的,并且都是为她好。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是一件需要费点心思来思考的事情。斯托夫人专门为孩子量身订制的品行表,也是值得妈妈们借鉴的。

斯托夫人为了使维尼夫雷特养成良好的品行,她还给女儿绘制了品行表,一周一张,内容有13项:服从、礼节、宽大、亲切、勇敢、忍耐、真实、快活、清洁、勤奋、克己、好学、善行。

如果女儿做了与这些项目相符的行为,就在那天的一栏中贴上一颗金星,反之,则贴上一颗黑星。每星期六数一下,若金星多的话,下周就可得到和金星数相等的书、发带、鲜果等,如果是黑星多,就不能得到这些物品了。

这个品行表,在星期六统计之后也不准她将其扔掉,这样做是为了使女儿下决心,在下周消灭黑星。这样做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因为如果长期保留黑星,会使孩子感到沮丧。

宽大、亲切、勇敢、忍耐、真实、快活、清洁、勤奋……这些美德是学习成绩、家庭背景、交际关系所无法替代的,是孩子今后成就一切大事的根本素质。家长们,不妨仿照斯托夫人的方法,为自己的孩子量身定做一个“品行表”。

7.把善良的根植于孩子心中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的真性的表现。可惜,孩子最纯真的善良之心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渐渐“抹杀”。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在不经意中误导了孩子:不给街角的乞丐一点施舍,是嫌他们肮脏,没有自尊;当买东西时别人多找了钱,你拖着孩子快速离开,以为占到了便宜;当家里炒菜、做饭少了根大葱,你不去找邻居借,却让孩子到走廊去“拿”几根。你在不经意间一点一点砍去孩子身上善良的本性,又一点一点地在孩子身上播种着恶行的种子。试想,这样怎么能让孩子从小培养博爱、同情、宽容等品德呢?

马宇歌是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小记者,她和许多同龄孩子一样,每天背着书包去上学,课间和同学一块玩自己喜欢的游戏,放学后一样回家做家庭作业,有时还会帮妈妈做些家务……她并不比别的孩子聪慧早熟,也不比别的孩子多学多少技能,她的业余时间也不比别的同学更多,但她却比同龄孩子走了更多的路,见了更多的人,做了更多的事,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是一位普通的公务员,他在空余时间常给马宇歌讲历史与名人故事。小宇歌至今仍然保存着两块珍爱的徽章,一块上面写着“博爱”,一块上面写着“天下为公”。这是她小时候爸爸送的,上学后她常常将它们别在胸前,爸爸更希望她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爸爸时常告诉宇歌,人不能光为自己活着,要像那些名人志士一样,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上学后的马宇歌,在学校里也乐于助人。只要班上有请病假的同学,不管有没有班主任的指示,也不管放学有多晚,天气多恶劣,马宇歌都会给生病的同学把落下的功课补上。可是有一次,宇歌自己病了,却没有一个同学来主动帮她,这使善良的马宇歌非常伤心,父亲最懂女儿的心思,他温和而又坚决地告诉女儿:我们不能光计较别人对自己的回报,我们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付出,而是为了让善良的心得到依托。

不管父母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本着什么样的结果去教育,都需要培养孩子的善良品质。有关专家说,一个没有善良心的孩子是无法很好地保护自己的。

专家表示,善良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保护自然环境和动物;同情并帮助弱者,创造机会让孩子帮助有困难并需要帮助的人;能容纳别人,具有宽容心;唾弃暴力,不给孩子提供暴力玩具,让孩子远离暴力镜头,拒绝孩子的暴力行为。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具有仁爱和同情心的人呢?

(1)从小加强孩子的善良教育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是我们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善,承载着孩子人生美好的未来。让孩子以善良之心去对待人生,对待他人,这应该是我们家长最明智的做法。但是,生活中的许多父母往往给孩子进行这样一些特殊的教育,比如“别人打你,你也打他,打不过就咬。”“咱们宁可赔钱,也不能吃亏。”言语之中,虽然充满了对孩子的关爱,但是,这种教育方法实在让人难以苟同。

因此,作为爱孩子的父母们,绝不能放弃对孩子进行善良的教育。

(2)言传身教

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没有什么能比爱和善良更重要的了,孩子的爱心不是靠强行灌输就能在一夜之间培养出来的,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而父母就是最直接的爱心播种者。要使孩子富有爱心,父母必须从自身做起,从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培养、熏陶。

(3)赏识孩子善意的举动

如果孩子所做的事情得到了父母的肯定和表扬,那么,他肯定还会乐于继续这样做。因此,当自己的孩子偶尔帮了别人一个小忙,或者替别人着想时,父母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你赞成他的这一善意举动,让孩子知道你希望他这样做,逐渐强化孩子的善意举动意识。

当然,如果孩子对他人一时表现不友好,家长也不用大惊小怪,要让她认识到这样不好,相信她下次会做得好一些。

(4)及时制止孩子的不善良行为

当孩子作出不善良,甚至残忍的举动时,父母一定不能漠视。父母要立即叫孩子停下来,并要花点时间向孩子说明她的哪些行为做得不善良。父母要注意的是,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该指向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比如:“你那样称呼别人是不对的,这是骂人的话,也是侮辱人格的话,这样的事情是不善良的行为,是我不允许的。”“一起看电视时,不问问其他小朋友要看什么节目而直接转台是不礼貌的,善良的人应该征求一下他人的意见,然后再决定怎么做。”

当孩子明白了自己的不善良行为给他人造成伤害后,父母应该让孩子采取弥补措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5)教孩子爱护小动物,帮助弱者

据报道,德国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而爱护小动物是德国儿童接受“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在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时,许多德国父母就特意买来小狗、小猫、小兔等小动物。在父母的引导下,让孩子亲自照料,从中学会照顾弱小生命。德国的孩子们认为帮助盲人、老人过马路是自己分内的事,为身有残疾的同学排忧解难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德国对孩子善良教育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可以更好地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同类推荐
  • 青春期女孩和父母对着干怎么办

    青春期女孩和父母对着干怎么办

    本书从女孩的心理特征入手,涉及亲子沟通、学习技能、内心成长、生活习性、情绪状态、为人处世、生理困惑等七个方面,全面揭示了青春期女孩内心的那些秘密--她们最为迫切的心理需要以及无数的青春期困惑与烦恼,从而指导父母拨开女孩心灵的迷雾,看到她们真实的内心世界,并最终帮助她们打造绚丽多彩的“人生花季”。
  •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小斯宾塞是作者赫伯特·斯宾塞的侄子,因为一次不幸,失去了父母,于是被作者收养。在家乡的小镇上,小斯宾塞的生活是幸福的,因为他接受的是名符其实的快乐教育。尽管小斯宾塞的天资并不聪颖,但在作者的教育下,他14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被剑桥大学破格录取,后来顺利取得博士学位,成为著名的植物学家。那么何为快乐教育?作者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因此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也应当是快乐的。而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少对孩子发布命令,要用积极的暗示令他们看见希望,让他们能够快乐成长。
  • 父亲的格局,母亲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父亲的格局,母亲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本书是教育专家宁十一结合名人故事和生活经历,对父母和家庭在孩子成长中起到的深远影响的深思;全书共分为四章,分别强调了父亲的格局、母亲的情绪、父母的情感、家庭的氛围对孩子的未来产生的影响。本书观点均有真实案例佐证,有理有据,深入浅出,使家长在阅读时更加轻松,更容易掌握关键点,也为家长后期传播本书奠定了基础。
  • 为什么孩子不听话

    为什么孩子不听话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从孩子的天性、父母的表达方式深入分析孩子“不听话”的真实原因,联系父母的亲身经历体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经历的挣扎——如同种子破土而出的艰难历程,浇灌作为一个好园丁应有的关爱和智慧雨露,架起亲子之间相互理解的彩虹。书中引用了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两百多个小例子,细细分析亲子之间交流的障碍和问题,以最直接实用的“计策”为指导,让你在会心一笑间拉近你同孩子的距离,伴随你的孩子健康成长。
  • 我带儿子走进阅读之门

    我带儿子走进阅读之门

    妈妈的教诲,会影响孩子一生;妈妈的失误会贻误孩子的前程。书里作者坦露了自己抚养儿子的心路历程,为了给儿子做榜样而不断改变和提升自己,能够不断重新定位亲子关系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应对随时变化的儿子。为了引导儿子阅读入门而“弃牌从文”亲近阅读和爱上写作,与儿子“斗智斗勇”,母子俩一起成长。
热门推荐
  • 季羡林先生与北京大学东方学

    季羡林先生与北京大学东方学

    王邦维主编的《季羡林先生与北京大学东方学(上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2009年9月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季羡林与东方学”研讨会上发表的文章。文章的作者多数是季羡林先生当年的学生,后来又大多在北京大学工作,成为季先生的同事。也有的虽没有在北京大学学习的经历,但写了文章,也参加了我们的研讨会。文章的内容因此都与北京大学东方学学科和季羡林先生有关。本书的第二部分则是学术论文,作者全部是北京大学东方学学科内的教师,他们分别就自己的教学研究领域中题目撰写了论文,同时发表在几个学术研讨会上,后来又经过修改,收入本书。
  • 圣佛母小字般若波罗蜜多经

    圣佛母小字般若波罗蜜多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君念兮

    君念兮

    风兮是一只修行了千年风铃花妖,一次游玩时,救了一个身受重伤的和尚,孤独的生活了几千年的风兮找到了玩伴,便赖在和尚身边,久而久之,便喜欢上了这个正直善良的人,可后来发现一起都是被和尚算计好了的,为的就是她千年的修为,一场恶战后,风兮身受重伤,迫不得已变回原形,陷入沉睡,醒来之后,发现自己身在九王府……
  • The Runaway's Gold

    The Runaway's Gold

    In 1842, Christopher Robertson's family lives a difficult life as "crofters," farmers and fishermen so in debt to the landowner that they have no hope of ever breaking free. To make matters worse, Christopher also lives under the thumb of his morally questionable father and devious brother. When his brother frames him for the theft of their father's secret bag of coins, Christopher must leave his home and embark on a journey across the island to return the coins and clear his name. It's a journey that takes twists and turns, including stops in prison, on a smuggler's ship, and at the house of a beautiful girl —and it ends with him escaping to a new life in America, which has dangers of its own.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盘山了宗禅师语录

    盘山了宗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

    一九二二年春天,小职员尼克离开中西部家乡来到东部,偶然住在了富豪盖茨比的隔壁。他发现盖茨比的巨型豪宅中日夜笙歌鼎沸,而他本人却心事满腹,总隔水凝望对岸住所夜里闪耀的绿光……那里住着他初恋的爱人黛西。盖茨比走过漫长的道路才站在这豪宅的草坪上,他第一次认出黛西家的绿光时,觉得自己的梦似乎近在咫尺,几乎不可能抓不到。他没想到,其实那个梦早已抛在这个城市后面那一片无垠的混沌中……
  • 莎士比亚悲剧集

    莎士比亚悲剧集

    辑录了代表莎士比亚悲剧创作最高成就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中的两篇:《李尔王》和《麦克佩斯》。《李尔王》写不列颠王李尔将国土全分给了花言巧语的两个大女儿,而将秉性耿直的小女儿科迪丽娅远嫁法国。最终却遭到长女、次女的百般虐待,流落荒野,疯癫而死。《麦克佩斯》写苏格兰大将麦克佩斯受女巫诱惑,在野心和夫人的驱使下,杀君自立,后终日被噩梦纠缠。神思恍惚。其妻也发狂自杀而死。最后王子率兵讨伐,麦克佩斯兵败而死。
  • 帝国之星

    帝国之星

    他是一个特种兵,却莫名穿越到了平衡空间的古代历史洪流之中,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和勾心斗角的困扰后,他终于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国家,造就了一个新的帝国时代!
  • 职工快乐工作

    职工快乐工作

    这些知识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指导性和实用性,简明扼要,易学好懂,十分便于操作和实践,是广大企事业单位用以指导职工文化建设与素质修养的良好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