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20000000005

第5章 东吴四大都督排行榜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是公认的三国东吴四大都督。《三国志》将前三人并作一传,将陆逊单立一传,其余如程普、黄盖、韩当、甘宁、徐盛、丁奉等十多位名将合作一传,充分表明周、鲁、吕、陆的特殊地位。而四大都督孰高孰下,虽不乏议论,却未见系统性的比较分析,本文试图作一番探讨。

一、军功业绩

若论功勋的高低,谁都比不上孙权有发言权。正巧他曾与陆逊评论过周瑜、鲁肃、吕蒙三人,那是百分之三百的“权威人士”谈话。孙权认为周瑜雄武刚烈,胆略超过常人一倍,所以能打败曹操、开拓荆州,很难有人赶上他的才能;鲁肃提出建国的谋略,在赤壁战前驳言不可降曹,是两件令人快意的事,但劝说出借荆州,是一大短处;吕蒙在谋略上次于周瑜,言谈举止、英姿勃发也比不上,但设计消灭关羽,要胜过鲁肃。[123]这番话几乎有一锤定音的分量。就战功而言,以周瑜、吕蒙、鲁肃的次序排列,应不会引起异议。难题在周瑜与陆逊之间,谁更居功至伟?

话说孙权在夸赞周瑜之时,有一句“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很难有人能赶上他,现在你赶上他了。给陆逊这样的评语,可谓高得无以复加。此次谈话无疑在夷陵大捷后。正是这场战争,让陆逊由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年轻人,摇身变成炙手可热的大红人。蜀汉章武元年(221),刘备倾举国之师伐吴,声势极其浩大。孙权媾和的请求被拒绝,只有咬牙抵抗。陆逊临危受命,被历史推上了吴军统帅的位置。两军对垒,陆逊起初没有硬碰硬,而是先主动后撤,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破坏了刘备速战速决的意图。不过,收缩并非退缩,实乃以退为进。陆逊无时不在等待机会,当发觉敌方“兵疲意沮”时,便立马开始战略反击。《三国演义》描述了火烧连营的场景。在陈寿的笔下,蜀军也是一番“土崩瓦解,死者万数”的惨象。[124]刘备仓皇逃往白帝城,转年即在恚恨中命丧永安宫。

夷陵之战让陆逊成了东吴的拯救者。自此以后,他充当了孙权坐江山的第一顶梁柱。吴黄武七年(228)八月,魏国大司马曹休率步骑兵十万人前来皖城,陆逊北上迎敌。他兵分三路发起猛攻,在石亭大败魏军,并乘胜追杀至夹石,一举斩擒一万余人,缴获上万的牛马骡驴车辆,军资器械更是无数。可以说,这是陆逊首次统兵与魏军大规模作战,也是继赤壁之战后孙吴对曹魏斩获最多的一次重大胜利。曹休虽被曹操唤作“吾家千里驹”,然而在陆逊面前就太过平庸。幸亏当时有后方接应,他最终得以脱险,但不久即背发毒疮身亡。

吴黄龙元年(229),陆逊就任上大将军,这是孙权在大将军的职位之上为他量身创造的名号,也表明陆逊的卓绝功勋,须用史无前例的官位才能够表彰。不仅如此,他还在吴赤乌七年(244)出将入相。孙权在诏书中说:“有盖世功劳的人,一定要享有巨大的荣宠;怀有文才武略的人,必定要担负起国家的重托。从前伊尹兴盛商汤,吕尚辅助周王,现在朝内朝外的大任,要您一个人加以承担。”[125]伊尹、吕尚堪称古时为臣的至尊典范,以陆逊类比两人,是较管仲、乐毅都更为崇高的评价。正因如此,陆逊也曾尽享无上荣光。单说石亭战后回师,孙权令侍从以御用伞盖为陆逊遮蔽,所赐物件均为世间珍品,所受的礼遇恩宠无人能比。[126]

但陆逊“无人能比”之时,周瑜早已不在人世,所以比拼功勋,务须跨时空较量。夷陵之战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合称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其中最著名的赤壁之战,周瑜承担的正是陆逊在夷陵之战中的角色。当是时,曹操先后剿灭了吕布、袁术、袁绍集团,又不费吹灰之力占取荆州,其锋芒所指仿佛风行草偃、所向披靡。江东的一班臣僚名士心惊胆战,纷纷劝孙权放弃抵抗,做一个识时务的归降者。与此相比,夷陵之战前的东吴显然淡定许多。

事实上,两场大战的双边实力差别,也绝不可同日而语。关于赤壁之战曹操的兵力,据《江表传》所载,“言水步八十万”,但周瑜估算北方兵士“不过十五六万”,加上荆州新降“七八万”,投入一线的应超过二十万人。而孙权为周瑜准备了三万人马,加上刘备号称的两万人,总计不过五万;何况刘备其实只让关羽、张飞带二千人协同作战。[127]反观夷陵之战,刘备仅有一州之众,扣除后方驻守部队,虽然倾巢而出,进入吴境的大约八万多人。[128]然而,孙权调给陆逊的已有五万人,若加上后援部队,蜀汉兵力反处于劣势。不仅如此,随刘备征战的,既无虎将又无良谋;陆逊所统的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则都是身经百战的强将。可以说,蜀汉一开始只是声势占优,夷陵之战对孙吴的压迫感基本可控。但赤壁之战完全不同,无论兵力悬殊的程度,还是进退回旋的余地,以及心理层面的威慑力,都是一次真正带“覆巢”特质的严重危机。

幸亏周瑜在此时横空出世。作为孙刘联军的前线最高指挥官,他不负使命,酣畅淋漓地打赢了一场总决战。因而周瑜这一次建功,比后来的陆逊难度更大,对孙吴政权的影响也更深远,并由此拉开了三足鼎立的大序幕。当然,周瑜建功更可追溯到“小霸王”孙策时代。初平二年(191),孙策渡江南下,周瑜领兵迎接。前者欣喜说道:“吾得卿,谐也”[129],意指得其辅助,一切都会成功。周瑜也深孚厚望,在江左南征北讨,无战不克。据《江表传》所载,孙策专门赐给鼓吹乐队,为他修建住所,“赠赐莫与为比”。可见,孙权给予陆逊的那种超常规礼遇,周瑜在“前孙权时代”即已获取。

对孙权来说,周瑜最关键的一次鼎力辅佐,是在建安五年(200)。因孙策遇刺身亡,孙权在转眼间成了东吴这艘航船的新舵手。对一个稍显文弱又仓促上阵的青年,假如不能迅速稳住局面,后果不堪设想。应该看到,江东英杰当时并未与孙氏形成君臣关系,初期聚合起的势力一旦离心,顷刻就可以瓦解整个集团。正是在关键时刻,周瑜率兵前来奔丧,并且留在吴郡,以中护军身份和张昭共掌军政大权。中护军是什么概念?即承担掌管禁军、宿卫皇室的职责。换句话说,周瑜是以君臣之礼力挺孙权。作为东吴军界的“一哥”,他放下了身段,那谁能摆架子对孙权使脸色?

总之,周瑜、陆逊都立下了不世之功。但前者的历史作用更非他人可比,也非后继者能比。对孙权而言,假如没有周瑜这根“倚天柱”,起步一定艰辛无数,甚至是否有运气轮到他打赤壁之战,能否有勇气坚持着打赤壁之战,都要留下大大的疑问。陆逊的功绩无疑超过鲁肃、吕蒙,由于寿命较长,具体的事功也多于周瑜,但影响力却有所不如。周瑜对孙吴政权的创立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奠基性、源头性的,以至孙权发自肺腑地说:假如没有周公瑾,我不可能称帝![130]所以就军功业绩的排序,应是周瑜、陆逊、吕蒙、鲁肃。

二、用兵计谋

不妨先从鲁肃谈起。他是周瑜临死前推荐的接班人选,被认为智慧谋略堪当大任;[131]《吴书》也称其“好为奇计”,可知非同等闲。赤壁之战前夕,最早主战的正是鲁子敬。孙权当时曾感慨:您真是上天赐予我的![132]但鲁肃之计谋,高明在宏观层面,攻城略地却非其所长。如同一个棋风厚实的弈者,鲁肃将锋芒内敛,一方面少有破绽,也难免不够犀利。孙权评价他率军安营扎寨,能令行禁止,辖区内路不拾遗,没有荒于职守的官员。[133]这听来并非在夸奖某个统兵之人,而是称赞一位能干的地方官。鲁肃治军如治政,应不失为中规中矩的大都督。

相对于鲁肃的文质彬彬,吕蒙则显得英武、粗犷,但他勇猛而有谋略,故陈寿感叹:“他怎会只是武将而已呢!”[134]孙权接掌东吴大权初期,即推行军队整编、归并。吕蒙私底下借钱,为士兵做了大红的衣服和绑腿,到选拔那天,部属格外显得队列严整、训练有素。孙权大喜之下,对他的兵力不减反增。建安十五年(210),接替周瑜的鲁肃途经吕蒙军营,在听取应对关羽的五条计策后,不禁惊叹其才略竟达到如此水平。[135]“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典故,就出自该处。建安十八年(213),曹操率大军进至濡须口,吕蒙又多次献奇计,并劝孙权建船坞于夹水口,以做好御敌准备。曹操见东吴布防严密、阵营威严,不久便撤军返回。

吕蒙的不少奇思妙策,更是在实战中充分得到了检验。建安十九年(214)五月,连续大雨使江河水涨,孙权趁机进攻皖县,庐江太守朱光据城坚守。诸将都建议修筑土山,添置攻城器具。吕蒙认为,这需花费较长时间,等准备妥当,敌人城防已经巩固,援兵也将赶到,就难以攻克。他估计城池并不十分坚固,趁三军士气高昂之际四面齐攻,很快即能拿下,然后趁大水未退时回军,可获得全胜。孙权采纳了该意见。吕蒙又举荐甘宁指挥攻城,还亲率精锐作后援。凌晨开始猛攻,吃早饭时就攻破了皖城。建安二十年(215)诈取零陵,更体现了吕蒙之智。因刘备拖欠荆州不还,孙权派吕蒙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桂阳望风归附,唯零陵太守郝普坚拒不降。刘备见形势紧迫,命关羽前来争夺。孙权急令吕蒙放弃零陵,回师增援鲁肃。吕蒙却秘而不宣,反称刘备被夏侯渊围困,关羽的大本营已被攻下,并让郝普的旧友邓玄将消息带入城内。对方的心理防线迅速崩溃,投降后才知是一场诡计,不免愧悔交加。

名将皆有得意之作。对吕蒙而言,当数白衣渡江取荆州。此战看似顺利,却经过了长时间的精心谋划。刚接替鲁肃驻兵陆口时,吕蒙特意加强与关羽的亲密友好,但一切都是表面文章。建安二十四年(219),趁蜀兵挥师北上,吕蒙捕捉到了可乘之机。他上疏孙权,认为关羽征讨樊城,却留下重兵驻防,必是担心后方遭袭;自己时常患病,可借此名义返回建业,使对方麻痹松懈,吴军再沿江而上、乘虚突击,那么南郡可以攻下,关羽也可以擒获。本段三国史,几乎全按这一设想演进。关羽果然放松了警惕,将驻防南郡的兵力越来越多地调至襄阳。吕蒙伺机秘密出发,募平民百姓摇橹,让士卒在大船中埋伏,并扮成商人的模样日夜兼行。由于城内空虚,又猝不及防,东吴竟不费吹灰之力,一举夺回了蜀汉占据的荆州。

周瑜较之吕蒙,谁更足智多谋呢?孙权在谈及吕蒙时,认为他的谋略仅次于周公瑾。但依据史料,周瑜在战术层面的亮点并不太多,而且像火烧赤壁这样的金点子,原创者却是一介武夫黄盖。[136]事实上,吕蒙反而常在周瑜麾下出谋划策。赤壁之战后,周瑜转战南郡,令甘宁前去占领夷陵,魏将曹仁派兵包围。甘宁立马告急,周瑜正是用了吕蒙的计策,留下凌统守卫后方,自己亲率大军到上游救援。其间,吕蒙又提议分出三百人阻断险道,以挡住敌方退路。经过交战,曹军被歼一大半,逃跑途中又遇道路堵塞,不得不下马徒步,东吴因此缴获了许多马匹。可见,周瑜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但似乎缺乏实战中的“原生型”奇谋——至少从相关的历史记载看,吕蒙更像“智多星”。

终于轮到陆逊登场了。建安二十二年(217),丹杨贼首费栈煽动山越作乱,孙权派他前去讨伐。敌方人多势众,陆逊带去的兵马不成气候。实力不足,就只能玩一点“虚”的。陆逊便因地制宜,遍设军旗、鼓角为疑兵之计,并命令将士夜伏山谷之中,突然擂鼓呐喊,一举出击打败了贼寇。孙吴收复荆州之战,陆逊也立下殊功。吕蒙称病返回建业的途中,他特意前往拜见,心中计策不约而同。吕蒙随后鼎力推荐陆逊,称对方思虑深远、才堪负重,又没啥名气,不被关羽忌惮,可替代自己到陆口统兵。陆逊到任的首条妙计,是给关羽递上一封措辞谦卑的信函,从而彻底打消对方的戒备。他继而上书孙权,指出擒拿关羽的要诀,此后与吕蒙所部同为前锋,势如破竹拿下荆州。可以说,此役由吕蒙、陆逊合演了一出“双簧”,如果前者记头功,次功非陆逊莫属。

孙子曰:“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面对刘备亲征的夷陵之战,陆逊首先诱敌深入,将数百里峡谷让给对方,使蜀军因战线拉长而露出破绽。蜀将吴班在平地扎营,吴将纷纷请战,他料定其中必有诡计,应处静观察。刘备见计不成,只能率八千伏兵从山谷撤出。当是时,众人都想在蜀军立足未稳时发起进攻。陆逊认为:“刘备是狡猾的敌人,经历丰富,军队刚集结时考虑周密、用心专一,不可轻易出击。现在驻扎时间久了,没有占到便宜,且军队疲惫、士气沮丧,难再有新计谋。围歼敌寇,就在今日。”[137]随即发兵进攻蜀营,但交战不利,埋怨也相伴而来。陆逊却胸有成竹,断言已有办法,他令士兵各持茅草,用火攻击破蜀营,秋风扫落叶般奠定了胜局。

夷陵之战对陆逊的考验,不仅在于强敌当前,更在于吴将骄傲自负,对初统兵权的少帅多有轻视。但他刚柔相济,以料敌如神的智慧与坚如磐石的意志,逐渐让众人信服。被蜀军包围的孙桓曾派人求救,陆逊判断该城防守坚固、粮食充足,并不需要太多的担忧,故不发一兵一卒,只管按既定的方针行事。战局走势正如所料,敌围也自然解除。孙桓后来坦言一开始怀有怨恨,及至大局已定,才知陆逊指挥调度自有方略。

战场局势变幻莫测,尤需统帅能化险为夷。吴嘉禾五年(236),孙权命陆逊和诸葛瑾攻打襄阳。陆逊派亲信带着奏章禀告战况,怎料被魏军截获。诸葛瑾深感害怕,认为己方已被对手掌握底细,不如赶快撤军。陆逊却不动声色,只忙着催人种植蔓菁、豆子,并像往常一样下棋、射箭。诸葛瑾前来问个究竟,陆逊于是亮出底牌,表示敌方已守住要害,己方必须保持镇定,再施展灵活战术撤离;如果马上退兵,敌方随之进逼,就必败无疑。为此,他暗中让诸葛瑾统督舟船,自己则率兵佯攻襄阳。曹魏向来忌惮陆逊,立即退回城内。吴军一边虚张声势,一边整顿队伍撤离,并在返回时多有斩获。综合比较,四大都督用兵计谋的排序是:陆逊、吕蒙、周瑜、鲁肃。

三、战略远见

周瑜是一个战略家,眼光非常人能及。据《江表传》所载,曹操于建安七年(202)要求孙权送儿子做人质。在群臣会议上,张昭等人左右犹豫,孙权也举棋不定,便带周瑜到母亲跟前商议。周瑜分析利害,表示一旦送上人质,就处处受制于人,而所得利益“不过一侯印,仆从十余人,车数乘,马数匹”,哪能跟自己南面称孤相提并论?孙母深表赞同,孙权由此下定了决心,便没有送儿子上路。

联想孙、曹后来争斗的局势,周瑜的点子可谓精准。因为过了没几年,曹操即挥师南征,一场强力对抗紧锣密鼓到来。江东自古多才俊,可带“软骨病”的不少,以致“将士闻之皆恐”,认为曹操“挟天子以征四方”,且已占据荆州,分得了长江之险。鉴于实力相差悬殊,许多人倾向于投降。周瑜仍然一如既往的“硬骨头”,他力排众议,直斥曹操“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并深入分析了敌方软肋:一是北方尚未平定,加上马超、韩遂在潼关以西,构成后顾之忧;二是放弃骑兵,依靠舟船与吴越较量,没有发挥己方所长;三是正值天气寒冷,军中马无草料;四是中原士兵南下作战,将不服水土,必生疾病。因此断言正是活捉曹操的良机。[138]孙权既不是刘琮,又不似孙策,凡事总要用大脑琢磨透彻。周瑜的一番系统性分析,终于让他吃下定心丸,自此开启了联刘抗曹的恢宏篇章。

可以说,周瑜是深刻影响三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假如不是英年早逝,他或将进一步改变当时的国家版图。建安十五年(210),周瑜到京城拜见孙权,请求带兵攻取蜀地、吞并张鲁,并与马超结盟,随后回军攻占襄阳,以此北伐中原。孙权同意了这一大胆的计划,只可惜他在返还江陵的途中病故。若说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周瑜则“未及出师身先死”,一样的壮志未酬。人生充满着遗憾,即使春风得意如周郎者,也概莫能外。但正是在深切的遗憾之中,更凸显英雄气吞万里的志向,从中也充分显示了周公瑾的战略眼光。

与周瑜相比,吕蒙的远见更多体现在攻城、谋事层面。建安十三年(208),益州将领袭肃率部前来降附,周瑜提议将随行人马调拨给吕蒙。对一名将军来说,增加兵力总是多多益善。但吕蒙却有着全局思维,他认为袭肃远来投诚,从道义上应使之尝到甜头,产生正向激励。孙权觉得有理,就归还了袭肃所统的士兵。而在对待荆州这一焦点问题上,吕蒙是典型的鹰派。孙权一度想攻取徐州,吕蒙认为占领不在话下,可不出十天曹操一定会来,即使七八万人驻防,恐怕也守不住;故不如攻取关羽,全据长江流域,形势就会大变。孙权赞成这一分析,不久便付诸实施。但相对而言,吕蒙在战略上的考虑不如周瑜。

陆逊又有怎样的远见卓识?建安二十二年(217),他向孙权建议说,当今英雄相持、各霸一方,若要克敌宁乱,务须大量人力;山贼是长年的祸害,躲藏在深山险要之地,假如不平定内祸,就难以图谋远方。在群雄逐鹿的年代,人们往往聚焦群雄,而不会关注不入流的山贼。陆逊此策着力点虽小,却透射出极大的着眼点。与诸葛亮先南征、后北伐的道理相通,平定山越是东吴固本强基的先行步骤。长期困扰吴郡、会稽、丹阳的祸患得以扫除,陆逊继而在三郡扩编军队,让体弱者归农、强健者当兵,由此得到精锐士卒数万人。

陆逊的战略思维,更体现在夷陵破敌之后。当看到刘备逃往白帝城后,徐盛、潘漳、宋谦等竞相上表,希望一鼓作气前往擒拿。陆逊此时未雨绸缪,预判曹丕正集结大军,表面上助吴攻蜀,暗地里怀有险恶用心,于是立即撤军。在大获全胜之际,陆逊没有贪功,却适时停止追击,恰恰蕴含着一种智慧。魏国后来果然出兵,因东吴防备在先而无隙可乘。[139]事实上,陆逊的适可而止,或许有更深层次的考量。刘备不久后听说魏国攻吴,还扬言再度东下。陆逊的回复软硬相融,劝其修补疮痍、切莫穷兵,若一意孤行,将难逃性命。[140]吴、蜀很快恢复了关系,诸葛亮执政后又重新结盟。孙权给刘禅、诸葛亮写信,常让陆逊阅改,甚至将印玺放在他的官署,以便视情直接与对方沟通。这表明陆逊对蜀汉有斗有合,注重把握分寸。在夷陵大捷之际及时收兵,不仅为提防曹丕,更是为将来留有余地。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此话意在取舍,隐含了审时度势的战略思维。陆逊崇尚进取,也懂得有所不取。吴黄龙二年(230),孙权想攻取夷州、朱崖,即今天的台湾及海南岛一带。陆逊认为长途跋涉袭取,海上风浪难测,兵士又不服水土,必然导致疾病,原想增加人力却适得其反,想获取利益却受到损失,加上朱崖险峻绝远,那里的人还没有开化,不能成为有效的兵源。为此,他提议休养生息,减免田租赋税,让人们和睦同心,用道义鼓舞兵士,黄河、渭水一带就可平定,九州将有望统一。孙权未听劝阻,果然得不偿失。吴嘉禾二年(233),辽东公孙渊背弃盟约,孙权打算亲征。陆逊指出强寇就在边境,荒远地区尚未归顺,陛下乘船远征,会给敌人可乘之机,等祸患来了将追悔莫及;反之,假如能完成大业,公孙渊不用讨伐就会归服。该意见被孙权采纳。

关于周瑜、陆逊之间的高下,总不太容易比较。相对而言,前者是坚定的主战派。无论对虎步中原的曹操,还是占据荆州的刘备,周瑜不仅不屈服,且始终想方设法动对方的“奶酪”。陆逊同样具备一副“钢牙”,直接指挥了与魏、蜀之间的系列重大战役。但他对蜀汉政权虽然寸土必争,总体上却存一些和气。也许这一点分寸感,正是陆逊强于周瑜之处。

为何最后谈论鲁肃?因为不同的评判标准,将得出迥然有别的结论。在《三国演义》中,鲁肃被描绘成有点木讷的老实人,成为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陪衬。但历史上的鲁子敬雄才大略,为孙吴政权奠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孙权初次见面,他就直言汉朝不可能复兴,曹操也不可能被立即消灭,建议孙权割据江东,根据形势变化相机行事,并趁北方尚未安定,剿除黄祖,讨伐刘表,将地盘扩大到长江上游,然后称帝图谋天下。[141]该提议石破天惊,因为孙权起初的梦想,不过是像齐桓公、晋文公般尊王攘夷,而鲁肃一下子捅破了那层“窗户纸”。

鲁肃的前瞻性,不光表现在某一孤立的事件上。建安十三年(208)八月,正值刘表去世,鲁肃当即瞄准荆州,断言若占有此地,可帮助孙权实现帝王之业。他还视刘备为天下枭雄,并主动请缨,以吊唁之名,前往打探斡旋。当获悉刘琮已投降时,便立马找到刘备,劝说合力抗曹。此时,东吴众人纷劝孙权归顺,鲁肃是坚决站在对立面的第一人。裴松之认为:“刘备与权并力,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在刘备羽翼未丰、屡遭败绩之际,鲁肃就视其为孙权首要的战略合作伙伴,无疑极具慧眼。可以说,他不光最早规划了孙权的帝王梦,还率先提出联刘抗曹的基本国策,如此深谋远虑令人叹服。

围绕鲁肃是非功过的最大争议,是向刘备出借荆州。当时众人皆不赞成,且不乏扣留刘备的声音。唯独鲁肃认为曹操势力太大,如果借荆州之地,让刘备安抚百姓,那么曹操就多一个敌人,自己则多一个朋友,实乃上策。[142]值得关注的是,周瑜对借荆州也持保留态度,甚至希望软禁刘备于吴郡,使之与关羽、张飞分开,从而消除潜在的对手。但基于曹操在北方的威胁,孙权为广揽英雄,还是忍痛割爱借了荆州。对鲁肃这一策,孙权后来颇有微词。可一个主意是否高妙,并不取决于一人、一时的想法。毕竟情况在不断变化,此一时的战略利益,很可能成为彼一时的战略包袱。

事实上,任何对策都有利有弊。借荆州,得益最大的是刘备,可孙权并非没有收益。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原本就是刘备征战所得。所谓借荆州,实质是借周瑜从曹操手里夺下的江陵。孙权固然可以不借,但必然产生摩擦,损伤的将是同盟关系。进一步分析,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孙权当年为何听了鲁肃的意见?这表明借荆州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权衡结果,是经过深思熟虑才拍的板。任何平等的契约,都是一种等价交换,在利益或者道义上能够实现双赢。借荆州的抉择,显然符合东吴的根本利益,因为最不想看到该局面的不是别人,正是孙权最大的敌人——曹操。他有一天写字,听到借荆州这桩事,竟然惊慌得将手中的笔掉在了地上。[143]

孙权后来确实纠结于借了荆州,这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一则起初即有不舍之意,随着时间的推移,借的好处逐渐淡化,切肤之痛却难以消除;二则刘备独得益州,极大地改变了原先的利益格局,加上蜀将关羽傲慢、鲁莽,进一步刺激孙权的不满心理;三则在主战、主和之间,前者不管哪个年代都是高嗓门,尤其是收复失土、捍卫主权,更能体现一种成就感与正义性。但切记:鲁子敬绝非胆小怕事、抱残守缺之人!既然面对曹操大兵压境,他都能挺身而出,以坚韧意志抗战,又有什么理由惧怕关羽?!张昭当年指责鲁肃“谦下不足”,也表明唯唯诺诺远非其性格。主张对刘备怀柔,乃至暂时让渡局部利益,恰恰体现了鲁肃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的战略思维。

东吴袭取荆州,显然是一大辉煌战果,但此役的最大受益者是曹操。孙、刘走向全面对抗,是三角关系中较弱两方的大碰撞,而实力最强的曹魏却隔岸观火,伺机取渔翁之利。对孙权来说,具体战役的赢,客观上却带来战略的被动。他曾向刘备请和而遭拒,虽然此后赢了夷陵之战,但这种赢原非十拿九稳,本身带有偶然性。换句话说,要是刘备赢了夷陵之战,那么对袭取荆州的得失,人们的评判将迥然不同。另一方面,吴、蜀举国对抗,极易两败俱伤。设想若曹魏按照刘晔的方案,对东吴趁火打劫;[144]或者陆逊不在关键时刻停止追击,笑到最后的便只有曹丕。应该说,孙权对此持清醒的认识,得知刘备一直驻在白帝城,便非常害怕,特派使臣请和。[145]

在三足鼎立的大格局中,孙、刘只能合作,而绝无决裂的本钱。孙吴与蜀汉争夺荆州,对彼此双方是一场零和博弈,即一方收益必然建立在另一方损失的基础上。更为致命的是,任何一方甚至都无福消受一场胜利。因为在吴、蜀交战之际,曹魏随时可以发起袭击,腹背受敌的一方势必土崩瓦解;至于剩下的一方则唇亡齿寒,注定也支撑不了多久——夷陵之战其实让孙、刘都面临这样的严重危机,幸亏曹丕没有及时作为,才使吴、蜀双方缓过神来,重新结盟求得自存。所以,借不借荆州只是问题的表象,关键是不能只图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顾及相互间的合理诉求。既然如此,出借荆州是否划算,就必须结合特定时期的具体情况,用历史的眼光分析。鲁肃无疑是对此理解最透彻的东吴谋士,更是一个算大账的人。他认为“帝王的兴起,都有人为之扫除障碍,关羽不值得顾忌”[146],虽然不被孙权认同,又何尝不蕴含“大智若愚”的高明?!如果将智慧分作“智”与“慧”两个层次,鲁肃的智商或许并不占优;若论高屋建瓴、应势而谋、以舍为取、守拙图进的“慧商”,他则首屈一指。基于以上分析,四大都督战略远见的排序为:鲁肃、陆逊、周瑜、吕蒙。

同类推荐
  • 泽清传

    泽清传

    莽苍宇宙,玄无世界,五方大陆,西祟大陆各国入侵,北寒大陆、南无大陆、新域尽皆沦落,或降或从,唯有东风大陆方夏一族独木撑持,苟延残喘。然而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且看泽清如何力挽狂澜、再造乾坤?
  • 同遵共守的世界条约

    同遵共守的世界条约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许多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使这一段历史成为屈辱史。帝国主义国家通过缔结不平等条约,压迫殖民地国家,形成了特定时期的国际格局。本书对这些不平等条约签订的背景,条约内容,以及条约形成的影响都有详细的介绍。
  • 他来自秦朝

    他来自秦朝

    如果秦始皇嬴政知道自己唯一一颗真正的长生丹送给了李子木的话,说不定会垂死病中惊坐起吧?
  • 三无天子

    三无天子

    大御,一个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皇朝,有一个少年皇帝即将登基……只是在阴差阳错间,一个来自现代社会的青年灵魂,附身在了这个少年皇帝身上,“我要做皇帝了,我现在好方……”
  •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这本《百家争鸣》由金开诚主编,陈长文编著: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热门推荐
  • 蜡烛泪

    蜡烛泪

    长水拥有一对半可靠的儿子。三个崽人模人样,像一个模子铸出的坯。说差距也存在,比如念书,崽们就相差甚遥。二儿建文念初三,成绩呱呱叫。三儿建锁刚启蒙,头个学期竟做了一年级状元。喜得长水嘴一咧:“乖乖!俩小的不愧我种,就驴子是扬州婊子养的。”驴子是长水顶头儿。十八岁的汉子小学没混出头。怪长水气?长水一气就给他发明个属相,说驴子属猪大肠,拉起来竹杆长,一松手一大摊。说驴子儿吔!你别性急,慢慢熬,熬熟了,校长作兴留你做先生。父亲啰嗦完,驴子就扭头“嘿哧嘿哧”笑。不就十八岁么?男到三十三太阳才出山,早着哩!再说这几年也没白混。
  • 妖灵家族

    妖灵家族

    神幻大陆,强者为尊,一家为龙还是为人。看少年如何打破桎梏,带领家族重返神龙世界。
  • 温柔的龙王大人

    温柔的龙王大人

    “你……你是什么人?”苗羽羽望着这从天而降的怪人吓得倒退了好几步。“我?”这厮却一脸无辜,“我是龙王大人。”
  • 安生不离笑

    安生不离笑

    安生和夏浅是青梅竹马,三岁的夏浅见到安生时就认定他了:“妈妈,我要和这个哥哥玩!”五岁的安生看看比自己矮一个头的夏浅说:“你长得又矮又丑,我才不要和你玩,哼╭(╯^╰)╮。”第二天却和妈妈说:“妈妈,你和爸爸都结婚了,我还没结婚,就让昨天那个小妹妹当我老婆好了。
  • 真武仙魔录

    真武仙魔录

    仗剑青锋镇鬼灵,业火焚躯化龙形。创世戡平应待我,真武一出天下惊。
  • 浮世初生

    浮世初生

    人都知梁卫廷是北朔佞臣,满门被诛罪有应得,确也没什么冤枉可言,只是其独女梁珏...偏偏在这场灭门之祸中活了下来。而那位眼中似有星辰,行事却桀骜不羁唯利是图的祁三...亦未曾想到,这世上竟有这样一个可使他甘愿罄其所有的例外。因从何起,果为何结。我们只得袖手旁观的同时,实在不必趁人之危,因为亲情面前,不仅有是非对错,还有骨血情深。
  • 傲娇小姐:小子,别和我拽

    傲娇小姐:小子,别和我拽

    镜夜环这个伪君子,竟然长着自己的学生会长身份公报私仇打击报复!铃音愤怒的找他理论,还没想好怎样反驳,就见镜夜环身体前倾将胳膊搭在了桌子上,双手交叉握在一起抵住下颚,他透明的镜片隐隐泛起了白光……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禁毒专班

    禁毒专班

    作品以省公安厅禁毒人员侦办的十多起毒品大要案为主线,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式地展示了缉毒民警出色的表现,用文学的笔法还原了一个个生动鲜明的人民警察形象和令人敬佩的英雄群体,展现了人民警察敢于担当,恪尽职守、无私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风貌。
  • 第二神国

    第二神国

    某神子培训中心:九十九年义务教育教会了你们如何成为一位优秀的的神明,现在你们将进入真正的第二神国,发挥你们的实力吧,去战胜所有的神孽,去和天选者争夺信徒,就像模拟游戏里一样,加油吧神子们!百神试炼开始!此时刚刚起床迷迷糊糊的张凡突然脑子里有声音响起。“你被选为天选者,百神试炼即将开始,你将与真正的神明展开竞争,努力的成为最强吧!”“啥?Σ(°Д°;”此时正在想怎么睡回笼觉更舒服的张凡一脸懵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