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66800000035

第35章 昆明往事(3)

此外,我还要想到三位中文系的教授,杨振声、朱自清、罗常培,用旧话说,他们都是我的学长,他们在北京大学毕业后一年或两年,我才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我跟他们交往不多,但他们给过我不少帮助和鼓励。

1939年暑假后,我初到西南联大,人地生疏,只知认真上课,改作业一丝不苟。过了一些时候,渐渐认识了少数同学,有听过我的课的,有没听过的。在1940年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10月19日冬青文艺社纪念鲁迅逝世四周年,约我做讲演,接洽人为袁方、杜运燮。”我记得那晚的讲演是在联大校舍南区的一个课室,我只谈了些我对鲁迅的认识,没有比较全面地阐述鲁迅的精神。会后一个地质系的同学陪我出来,他说准备开会纪念“一二·九”,不知能否开成。(这同学名李炳泉,新中国成立后在新华社工作,听说在十年浩劫中被迫害致死。)这是我和学生社团接触的开始。冬青社作为一个团体,原属于联大早期宣传进步思想最活跃的群社。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群社停止活动,冬青社在文艺范围内仍然坚持工作。它组织讲演会和座谈会,编辑手抄本的各种文学体裁的习作选集,尤其是以杂文为主的冬青壁报,针砭时弊,揭露黑暗,显示出冬青树的风格。冬青社成员的文艺思想并不一致,它却团结了大批联大同学中的文学爱好者,其中有人后来成长为颇有成绩的作家和编辑者。我和冬青社的关系,不限于做过一次关于鲁迅的讲演,1942年的日记有这样两条:“3月10日晚,冬青社刘、王二君来访,交近译里尔克诗一首。”又“9月30日,冬青社刘北氾、王铁臣请之琳、广田和我在福照街小红楼晚餐。”刘、王二君的来访和小红楼的晚餐,当时情景如何,我们谈了些什么,我怎么想也想不起来了。若是没有这两条日记,就是这两件事也会化为乌有的。

和我关系更多的是林元和他几位同学共同组织的文聚社。林元,本来是群社、也是冬青社的成员,皖南事变后,他到昆明远郊区海源河农村住了几个月,1941年底回到昆明,起始筹备文艺刊物《文聚》。冬青社各种手抄本和壁报的撰稿者绝大多数是联大同学,《文聚》则迈出联大校门,走向社会。林元是组稿的能手,除了取得联大教师和同学的积极支持外,他在《文聚》上还发表了一些社会上知名作家的作品。当时在昆明《文聚》可以说是一种范围较广、质量较高的文艺刊物。战争结束后,林元在昆明曾短期办过小型的《独立周报》附有《文聚》副刊,在上海编辑《观察》杂志,林元和我始终保持组稿与投稿的友好关系,1951年《新观察》创刊,林元参加编辑工作,由于他的敦促,我在这年1月至6月写完《杜甫传》,按期在《新观察》上发表。粉碎“四人帮”后,林元主编《文艺研究》,我也是这刊物的读者和投稿者。

1944年4月,联大一部分爱好诗歌的同学组织了新诗社,请闻一多为导师。新诗社一成立就显示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战斗精神。他们常在校内或校外举行朗诵会和讨论会,我有时被邀参加,他们热情的歌唱开阔了我的诗的视野。新诗社没有随着联大的结束而结束,复员后它分别在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继续存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唱到旧中国的死亡和新中国的诞生。新诗社社员中的闻山、秦泥到现在还常和我谈些诗的问题。

1942年后,我和林场茅屋的田园风光日渐疏远,在城市里看到一部分人在艰苦的环境中辛勤地工作,另一部分人置民族的兴亡于不顾,吸取人民的血汗,养肥自己,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那时我们常说(大概是爱伦堡文章里的)一句话:“一边是荒淫无耻,一边是严肃的工作。”我在1946年冬给散文集《山水》写的《后记》里有这样一段话:“自从三十一年(即1942年)以后……我就很少写《山水》这类的文字了。当时后方的城市里不合理的事成为常情,合理的事成为例外,眼看着成群的士兵不死于战场,而死于官长的贪污,努力工作者日日与疾病和饥寒战斗,而荒淫无耻者却好像支配了一切。我写作的兴趣也就转移,起始写一些关于眼前种种现实的杂文,在那时成为一时风尚的小型周刊上发表,一篇一篇地写下去,直到三十四年(即1945年)八月十日才好像告了一个结束。”从《山水》一类的散文转移到现实性较强的杂文,我在1942年冬至1943年春写的《伍子胥》可以说是一架桥梁,它一方面还留存着一些田园风光,一方面则更多地着眼于现实。

我写杂文,主要是由于昆明有了成为一时风尚的小型周刊。这些小型周刊,按照时间的先后排列,最早的是《生活导报》,创刊于1942年11月,其次是《春秋导报》,后又有《自由论坛》,林元办的《独立周报》,出版于1945年底,已是尾声了。这些周刊政治背景不同,发表的文章往往在同一刊物上就有各种各样、甚至互相矛盾的观点,总的看来,基本上是进步的、批判的,态度比较严肃,没有低级趣味,撰稿人大都是昆明高等院校的教师和文化界人士。他们的编辑者除林元外和我都素不相识,可是他们善于催稿,走进门来,和颜悦色地说明来意,使人不得不给他们写点东西,当然,那时我自己也有写点什么的需要。后来接触久了,也就熟了,其中最熟的是《生活导报》的熊锡元,他甚至在1944年约我编了十几期《生活导报》的副页《生活文艺》,但我们除了谈编辑工作外,没有谈过其他问题。去年夏季,我忽然收到熊锡元从云南大学历史系的来信,问我还存有《生活导报》否,可见时势多变,他自己办的刊物也没有能够留下一份。

我很感谢那些如今已经不容易找到的小型周刊,它们促使我写了一些杂文,内容与风格跟我从前的散文都有所不同了。

七 书和读书

读书人与书的关系,不像人们想得那样单纯。有人买书成癖,琳琅满架,若是你问他,“这些书都读过吗?”他将难以回答,或者说,“哪里能读这么多”,或者说,“先买下来,以备不时之需”。与此相反,有人身边只有少量的几本书,你问他,“近来读些什么?”他会毫不迟疑地回答,“读的就是这几本”。这两种情况我都有过。前者是在当年的北平即现在的北京,后者是在战争时期的昆明。这正如在一个地方住久了的人,对那里所有的特点失去敏感,经常注意不到,纵使有什么名胜古迹,总觉得随时都能去看,结果往往始终没有去过,倒不如短期来游的旅客,到一个地方便探奇访胜,仔细观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一生难忘。我在昆明,仅只有摆在肥皂木箱里的几十本书,联大图书馆里的书也很贫乏,若相信开卷有益,任意浏览,是不可能的。幸而清华大学带来一部分图书,外文书放在外文系的图书室里,都是比较好的版本,我经常借阅,这是我读书的一个主要来源。其次是昆明为数不多的旧书店,里边好书也很少,但我在出卖用过的旧书时,也会偶然发现一两种稀奇或有用的书籍。此外,我在1942年3月,出乎意料在法律系办公室里看到几十本德语文学书,这是法律系教授费青在德国留学时买的,由此可见这位法学家读书兴趣的广泛,也许是因为生活困难,他把这些书卖给学校了。书放在法律系,无人借阅,可能我是唯一的借阅者。总之,书很有限,而且得来不易,那么,自己带来的书,就翻来覆去地读;借来的书要按期归还,就迅速地读;旧书店里买来的书,就爱不释手地读。这样,我读书就不能随意浏览,而要专心致志了。

前边提到过,我从1941年春起始翻译并注释《歌德年谱》,从外文系图书室借用四十卷本的《歌德全集》。这部《歌德全集》是德国科塔出版社为了纪念出版歌德著作一百周年于本世纪(20世纪)初期约请研究歌德的专家门编纂的,虽然有些过时,但还有学术上的权威性。那时我下午进城,次日早晨下课后上山,背包里常装着两种东西,一是在菜市上买的菜蔬,一是几本沉甸甸的《歌德全集》。我用完几本,就调换几本,它们不仅帮助我注释《歌德年谱》,也给我机会比较系统地阅读歌德的作品。实际上也不能全读,有时只查一查与年谱有关的地方,参照我随身带来的袖珍本《歌德书信日记选》《歌德与爱克曼的谈话》《歌德谈话选》等,解决了不少问题,也加深了我对于歌德的理解。而且外文系的图书室不只有这部《歌德全集》,还有几部研究歌德的专著,若是没有这些书,我自从1943年以后发表的几篇关于歌德的论文是写不出来的。

至于法律系办公室里的德语文学书,我只看作是一个意外的发现,里边不是没有好书,却不是我当时迫切需要的,我借阅过几次,是些什么书我记不清了。

值得怀念的是青云街的一个旧书店,它并没有什么珍本奇书,但我在那里买了几本书,对我很有意义。1942年3月17日的日记:“卖旧书一百三十元,买《圣经辞源》二十元;”1943年6月26日的日记:“购《清六家诗钞》。”这两种书都是袖珍本,便于携带,至今还收藏在我的书橱里。《圣经辞源》可能人们认为是一种不值一顾的书,在米价一石超过千元的1942年,仅用二十元就能买到,几乎等于白送。可是它对我很有用,这是一本《圣经》里人名、地名、重要事件和词汇的索引,并有较为详细的解释,用它查阅中文本《圣经》,非常方便。直到现在我还常常使用它。《清六家诗钞》是日本印的清刘执玉编的清初六诗人宋琬、施闰章、王士祯、赵执信、朱彝尊、查慎行的诗选,线装袖珍四册,几乎每首诗都有日本近藤元粹的眉批,前有近藤的序文,写于明治四十年(1907),序文里声明他并不喜欢清诗,所以他的评语有褒有贬。我对于这六位诗人也不感兴趣,不过看看日本学者怎样评论他们,也不无意义。

在我购买《清六家诗钞》的前两天,我6月24日的日记写道:“欲买杜少陵诗已售出,知为丁名楠购去。”25日的日记:“丁名楠持来杜少陵诗相让,盛情可感。”这可能是我在24日以前就看到了杜少陵诗,由于袋里的钱不够没有买,再去时书已卖出,当时遇到丁名楠的一位同学,他把丁名楠买去的事告诉了我,又把我没有买到的事告诉丁名楠。在书籍非常缺乏的时期,丁名楠肯把刚买到的书让给我,真是盛情可感,同时我也要感谢那位传递消息的好心人。丁名楠是联大历史系同学,现在是很有成就的历史学者。

这部杜少陵诗是仇兆鳌的《杜少陵诗详注》,合订二册,属于商务印书馆的“国学基本丛书”,不是什么好版本。自从抗战以来,我就喜读杜诗,苦于身边没有杜甫的全集,如今得到这部平时很容易买到的仇注杜诗,我却视如珍宝。我一首一首地反复研读,把诗的主题和人名、地名以及有关杜甫的事迹分门别类记录在前边已经提到过的“学生选习学程单”的背面,这种“卡片”我积累了数百张。杜甫的诗和他的为人深深地感动我,我起始想给杜甫写一部传记,这时《歌德年谱》的注释工作中断已将及两年了。

歌德的著作与杜甫的诗是我在昆明时期主要的读物,读得比较仔细,比较认真,我之所以能这样,不是由于书多,而是由于书少的缘故。此外,我也以热情和兴趣读我随身带来的陆游的诗、鲁迅的杂文、丹麦思想家基尔克郭尔的日记、德国哲学家尼采(尼采(Friedrich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国哲学家、诗人。)的个别著作、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诗和书信。这些读物对于我的写作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写杂文,虽然针对现实,有时也需要从书本里得到一些启发,或是摘引一两句名言警句,给自己的文章增加点分量。

《十四行集》里有三首诗分别呈献给鲁迅、杜甫和歌德,现在看来,这三首诗未能较好地体现出他们的伟大精神,我只是在当时认识的水平上向他们表达了崇敬的心情。而且这部诗集里有些篇章,字里行间也不难看出里尔克的影响。

陆游诗中有许多脍炙人口、广泛流传的名句,《示儿》一诗,在抗战时期更为人所称道。但是我最钦佩他《送芮国器司业》一诗:“往岁淮边虏未归,诸生合疏论危机。人才衰靡方当虑,士气峥嵘末可非。万事不如公论久,诸贤莫与众心违。还朝此段应先及,岂独遗经赖发挥。”这种政见,忧国忧民的杜甫不曾有过,辅佐魏玛公爵的歌德也不曾有过。又如《西村醉归》里的诗句:“一生常耻为身谋”和“剑不虚施细碎仇”,都曾给我以教育。

同类推荐
  • 达·芬奇智慧笔记:给生命一个浅浅的笑

    达·芬奇智慧笔记:给生命一个浅浅的笑

    《达·芬奇智慧笔记(给生命一个浅浅的笑双语珍藏四色美绘)》是文艺复兴时代旷世奇才达·芬奇真诚的人生美言。除了绘画,达·芬奇在建筑、艺术、医学等领域也颇有建树,更是写得一手美文,创作了大量寓言、哲理、文学等作品。“水若无清流,纯洁将化为无忧,心若不奔腾,精气将如烟云”;”遥远的过往历历在目,反倒是近日种种,模糊如前尘韶光”;”斑驳的老城墙,只要不倒,便是世间美景”……关于人生、生活、艺术,达·芬奇曾在自己的手稿、日记里多有智慧美言,勘破人生密码,字里行间,让人醍醐灌顶。《达·芬奇智慧笔记(给生命一个浅浅的笑双语珍藏四色美绘)》是一部散文集。
  • 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

    老舍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本书收录了他零散发表的长短篇散文六十多篇,分七辑,大致依作品面世年代为序排列。老舍的作品以幽默朴素、语言口语化见长,从这些散文里,读者可以再次领略老舍先生民间语言大师的风范。
  • 鲁迅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鲁迅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 观察:玛丽安·摩尔诗集

    观察:玛丽安·摩尔诗集

    本书薄而精美,极富设计感,是摩尔本人最看重的一部作品。玛丽安·摩尔的诗用词精准,语言冷静克制,看重句式结构,精于对意象的揣摩和应用。相比较于传统的抒情诗人,她的诗歌更为理性、确切,并善于通过观察来反思生活。《观察:玛丽安·摩尔诗集》由旅美诗人明迪操刀翻译,译本可靠、简洁凝练。
  • 敌对两将军 合计演“双簧”

    敌对两将军 合计演“双簧”

    韩练成的脸色沉了下来,语气也变得异常严峻:“让我凭什么相信你?”1946年初冬的一天。山东平度县兰底镇。这是一个北方农村的小集镇,只有一条街,街两边有十几家商店,但此时都店门紧闭。街上冷冷清清的,外出的老百姓很少,来来往往的大都是国民党官兵,映入眼帘的是战争带来的凄凉景色。国民党第四十六军军部就设在街中间的一家商店里。这家店的店房很大很深,共有三间,中将军长韩练成住在居中的一间房里。此刻,韩练成独自一人在客厅里来回踱着步子。他极力抑制住内心的激动与兴奋,期盼的目光不时向门外射去。
热门推荐
  • 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

    贞观二年,长孙皇后难产,一缕芳魂幽幽而去。然而因为一个最初的错误,来自现代社会的孤儿若水投生到刚刚死去的长孙身上,代替这个完美的皇后走完她的下半生。前朝、后宫;外臣、内戚;天子,还有那几个可爱的孩子……若水渐渐地融入了这个古老的年代。此时国家刚刚稳定,百废待兴,朝廷的求才若渴在臣子和百姓之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外族对于中原虎视眈眈,日夜窥伺。若水的到来,不但悄悄改变了长孙皇后的命运,更改变了臣工争权夺势、皇室骨肉相残的可怕局面。
  • 山寨大法师

    山寨大法师

    “咳咳咳……我是一名科学家,二手的。我是一名大法师,山寨的。”小人物,大运气。原本在华夏国备考的莘莘学子,偶然来到了罗尼大陆。凭借「欺软怕硬」的生存法则和不俗的口才,在罗尼大陆混的风生水起。本书是一本以中古魔法世界为背景的奇幻作品,书中会出现中古魔法世界经常出现的魔法、宝物、巨龙、半人马、独角兽、矮人、亡灵、精灵等等奇幻元素,魔法世界该有的都会有。本书没有1-99级的那种等级设定,也没有网游一样的“砰砰……”的技能弹出,相对对那些更像游戏脚本的书,本书会用更加现实的视角来描写中古魔法世界的奇幻;各种族为争夺生存资源的矛盾冲突;绚丽的魔法;神奇的宝物;充满惊喜的秘境探索。本书主角原本觉醒了全大陆最为稀有的天赋魔法,可惜因为主角修习魔法的方式不被主流魔法体系所认可,最终被判断毫无前途。(所以书名叫做山寨大法师,是颠覆传统的大法师。)而最终主角凭借自身的努力,找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修习之路,最终登顶魔法世界巅峰。
  • 逆天女国师

    逆天女国师

    她是21世纪的身怀异空间的异能顶尖杀手。意外穿越到以武为尊的异世界。草包之名贯彻她身,以身子为契机,她立誓成为国师。训狼王,拾异珠。且看她如何踏上国师之路,一手遮天。
  • 巅峰之战

    巅峰之战

    二十世纪十大经典战役第一篇珊瑚海海战拉开了中途岛海战的序幕珊瑚海之战,美国人如何做到“知己知彼”?日本人又如河采取顺水推舟之计?在这次战役中,航空母舰怎样成为海洋争霸战的土角?又是什么原因会将珊瑚海之战称为“美军在中途岛胜利的不可分割的序幕”?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侵入波兰领土。英法两国政府由于担心德国法西斯军队进而入侵法英两国及其殖民地,便对德国宣战。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了。
  • 初见未惜

    初见未惜

    一场深思熟虑的嫁祸,改写几段命运。十几年后乾坤在续,经历人间冷暖的少年,一步步解开当年的梦魇,面对伪善者的挑拨是非,他们能否坚信彼此
  • 郿坞案

    郿坞案

    玄门九家,仙佛两路,各修其道,修真界百年祥和。九家以姑苏殷氏为首,金陵皇甫氏次之,然盛极必衰,殷氏宗门在其余八家的联手下,尽数被屠,唯有小公子殷川在家仆肖氏的保护下逃脱。十年后,玄门中竟出了一个修魔世家——上党肖氏,建立者只是个十九岁的少年肖枭,轰动整个修真界。十年之久,再逢昔日之主,物是人非,刀光剑影,九家齐聚,再续江湖恩怨,儿女情长......
  • 汉末之吕布再世

    汉末之吕布再世

    并州飞将吕奉先,身长九尺,膂力过人,手中一杆方天戟,就是天下无双。————————————新书已发《三国之我去买个橘子》简介:奉先,你在此地不要走动。面对战败的诸侯们,董卓伸出了他的大手,脸上带有笑容,不计前嫌的说着:“来,做我儿子吧!”——————————每天早晚两更,请大家多多支持。
  • 长风破浪终有时

    长风破浪终有时

    农村女孩春晓,凭借自身的努力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原本有着远大志向的她,却在毕业前遭遇家庭变故,被迫放弃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回到所在的城市,一边照顾父母,一边工作。男友姜浩不能理解她的选择,再加上异地恋的关系,最后两人无奈分手了。穷途末路的春晓最后凭借着自己的知识以及敏锐的商业眼光,跟邻村有养殖技术的小伙子华致远一起合作发展养殖业,经过了一系列挫折和奋斗,并在政策的扶持下,终于脱贫致富,还带领着全村人一起致富。
  • 杀神之神

    杀神之神

    聂甄,前世遭到天妒雷劫,但所幸一灵不绝,重生到另一个异世界成为一个下等贵族的少年身上,再度开启他武道追求的逆天之路。习修罗神决,握神王至宝,练药师神经,以战养战,以杀止杀,看我杀神之神,再创诸天传奇!
  • 崛起吧猩猩队长

    崛起吧猩猩队长

    这么骚的黑猩猩,举世无双。叮...战败一次,-100点战功!好吧,举世无双是在吹牛,但骚是真的!灵气复苏时代,猩猩队长立志要干一些伤天害理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