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72400000031

第31章 探秘石钟山

石钟山有名,其名远播古今。我以为皆因苏轼先后三临此山,著有《石钟山记》,几乎脍炙人口,老幼皆知。我们这代人曾经在语文课上跟着老师一字一句地朗诵,虽然当时并未觉出其妙在何处,但却记忆甚深。冲着苏轼说得如此玄妙,得机必游,必探其秘。悠悠哉,恍恍然,半个世纪竟如白驹过隙,今日始得时机,登那石钟山,下那石钟山,非要看个究竟。

石钟山的大门上是郭沫若亲手题的“石钟山”,想必郭沫若五十年前来过。非常遗憾,石钟山的门、亭、阁、榭几乎都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建和新修的。扫兴之余,友人直言,来此处不为探古,只因石钟山有苏轼《石钟山记》,为探秘而到,其秘未探何兴之扫?

也是,也是,那石钟山言其为山,实为临水而立一巨石,因此山年代久远,石上有土,土上生根,绿树婆娑,临风而舞,百景俱生,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我信登此山者多不为山。我在山西插队、工作三十年,山西表里河山,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望不尽看不完的千山万壑,区区海拔六十一米的石钟山,在山西人眼中不是山,连晋国王陵坟上的封土还高三十多丈呢!

石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其“仙”在其得天独厚的位置,可谓一天上飞来之石,如仙人所植。

石钟山“巧”在亭亭玉立在那鄱阳湖和长江的交汇处,一曰中华第一大湖,一曰中国第一大河,两水相望,浩浩荡荡,波澜壮阔。石钟山巍然屹立,衔远山,看长江,含鄱阳,眺九江,烟波浩渺,云蒸霞蔚,朝辉夕阴,气象万千。独石钟山独享一切,阅尽人间,沐尽自然。

据苏轼所记,石钟山了得,有“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苏轼描述得够瘆人的,也真像惊险大片。我也能体会到,如一大鸟半夜从你头顶飞过,突然鸣叫数声,其叫声竟然像一个老汉半夜在荒郊野外沙哑地咳嗽,又惨然地苦笑,的确瘆人。

我们本欲半夜登石钟山,欲仿苏轼乘夜半月明之际,体验苏轼老前辈的经历和感受,不想遭公园人抢白。言之此公共公园矣,到点锁门下班,焉能半夜入园?小心四处皆有监视镜头,一旦警报四起,突发事件也。莫敢,莫敢,入园先交四十元,方知此处无诗兴。

从郭沫若题词下经过,门背题匾四个大字让人注目:江湖锁钥。方知此山不留物皆因地势特别,临湖临江临水一制高点,每朝每代,改朝换代,皆兵戈相见,兵家必争。1949年的渡江战役,解放军三十万大军首破长江防线即在此地。石钟山见过金戈铁马。

迎面是一方汉白玉的石雕,看石雕底座上的题字方知苏轼是也。高是高大,足有三米,仰头一望,忙绕行而去,此像人无生气,眼无神,身无气度,呆板僵硬,未脱石头气也。细问方知,此像是2001年就在离此地不远的星子县石刻乡花了三万块钱刻的。这么一说破,更觉得此苏轼非彼苏轼。

倒是1983年新建的石钟亭还有些味道。因为亭中有一块石钟山石,即石钟山上的石头,以石击之,竟能发生铿锵之声,细听果然如磬如钟,声虽细,然有金属的阳刚韵。由此佐证唐之李渤先生的话:“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李渤言石钟山之为钟山,皆在其石也,其石天下奇,有铜铁之异,是为钟也。李渤自喻言之有据。

登石钟山,山虽不高,盘绕而上,登顶临江,风吹襟怀,心旷神怡,登山的暑热燥汗随江风而去,果然清爽,果然神仙。登石钟山顶,望湖眺江,方知此山为何称“江湖锁钥”,从江湖而上,壁立千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我们要探的是石钟山的“名”,石钟山为何而“名”?顺着石坡而下,幸亏有前人凿铺起来的石阶,贴石壁而下,有一步登失则跌落江湖之感。此险路已多年封死,石板上多有积水落叶青苔,每下一步不由人不心中飘悠恍然,前后人之相随,竟如踩之头顶。植于岩石缝中之古树,裸露在外的老根,沧桑得如同隔代老人的枯手,抓住那些老树的枯根仿佛是握着一只僵硬冰冷伸出古墓的死手,额上有沁汗。

直到泛舟崖,之前无路,来此崖全凭攀爬,其险况可知矣。现脚下的石凿隧道为1980年新修的,有说当年修此隧道时曾有人滚落下去,让人心战如栗。

再走便到了泛舟亭,此亭皆石制,无木无窗无扇无门,据说为苏轼月夜泛舟之处,苏轼曾在此小憩,望湖水听涛声,故此亭也名聆音台。有此经历敢断言,当年苏轼从石钟山西麓下山,其攀岩功夫好生了得,夜半即便有明月,下此陡峭山崖,也非一般人敢为。苏轼必不像门前的雕像,那般富态雍容。

让我大吃一惊的是,自泛崖亭再往下爬,但见到处都是“成群结队”的百足虫,有的百足虫简直就像小金环蛇,让人看了心中惧怕。此处为何有这么多这种“精灵”?众皆不知,此虫虽然对人不咬不攀不缠,但看着总感到心中“麻阴阴”的。

终于来到湖面处。

湖水不急不猛不凶不狠,平平稳稳涌来,又彬彬有礼地退回。

果然如苏轼所言,湖边有大小湖石,大则数人高,小亦半人以上,水之冲刷,石则圆滑平润。

石又圆又滑,人做猿状犹揪心。寻苏轼《石钟山记》中“大石侧立千尺”,方明,此石并非孤立之石,应即为石钟山,屹立湖中之石未见高有千尺者。苏轼说其石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是否经千余年此石已风化,已崩塌?我们皆瞪大眼睛欲寻那像“猛兽奇鬼”的巨石,皆不见。一友人言,苏轼老先生想象力太丰富了,看石成妖,望岩成鬼。我亦心中纳闷,四望之下,何处有“鬼石”?

但见湖水冲击下的石钟山根底处,石与石之间皆有缝隙,石头之上俱有空洞,很有些太湖石的味道。浪涌来时,水顺石缝儿、石隙、石洞穿过;浪退时,水又悄然从中流出。一进一出,周而复始,不分昼夜。浪拍岸时,却有响声,但侧耳细听,浪击石之声绝无苏轼所听到的那般神奇玄妙。找到一巨石洞,探望其中,深奥不得其终,估计此洞不浅,但侧耳细听,水浪涌入并无一声钟鸣,亦无“窾坎镗鞳”之声,更无“魏献子之歌钟也”。我等恐怕听漏之,听错了,俱静止张耳再听,苏轼所说“周景王至无射也,魏献子之歌钟也”,全无,绝无。

以手执一石击巨石,声随水而走,倒有些金属的脆亮之声,但我等敲击崖石,众人亦誓言,水浪再急再猛,也绝对发不出这种石击石时发出的声音。

后又问当地的一位向导,据说他是祖居此地的老户。他坦言道,不仅是他,其父、其父之父亦未在此见到鹳鹤,更未听说过其鸣叫之声像老人半夜咳嗽和大笑的。

想起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所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于是惶惶然,坠坠然,难道古人之说有假乎?后经讨论得一结论,众人俱满意:事物无一成不变者,何况往事越千年?

物换星移矣……

时过境迁矣……

怎不令人感慨唏嘘……

同类推荐
  • 猎人笔记

    猎人笔记

    《猎人笔记》是一部根据猎人“我”的狩猎见闻,记述19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随笔集。在这部作品集中,屠格涅夫以优美的笔调、深沉的情感,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篇章。俄罗斯的自然风光、俄罗斯人民的风俗习惯、地主对农民的欺凌、农民的善良淳朴和智慧,像一个个音符缓缓流淌出来,汇成一部色彩斑斓、动人心魄的交响诗。对21世纪的读者来说,它仍是一部给人以无限美好的艺术享受和富有教益的不朽之作。
  • 触摸岁月

    触摸岁月

    《触摸岁月》将诗歌写给那些平凡的人、平凡的遇见,他们惊艳了时光,沉淀下永恒。触摸岁月里的痕迹,总感觉有一些余温还在指尖流淌。于是,思绪就在心里延伸着那些未曾遗忘的过往。
  • 唯有山川可以告诉

    唯有山川可以告诉

    对我来说,广西是一块既实又虚的土地。生活在这里,却又感觉与它若即若离。这种不由自主的若即若离,对我有着几乎坚不可摧的吸引。我好奇印刻在陶瓷上的,是寄托,是预言,还是咒语?大火中凝固成的泥黄色,是传递爱情还是表达愤怒?好奇岩石上的人物是敬天敬神而后迁徙,还是讲述顺应天命知足常乐。好奇巫调中回旋的炽热和悲凉,江面上缠绵又决绝的山歌,一座古镇收藏的风声雨声,松林里遇见的松鼠,大海深处传来的笑声……我把这些好奇和行走中的感受,整理出来,成了这本散文诗。
  • 谁说现实不是梦境

    谁说现实不是梦境

    本书是张堃的第一本散文集,记录生命中曾打动过她,影响过她,陪伴她一路前行的那些年,那些事。诚如作者所说,当光阴远去,桃花不再笑春风,往日模糊,唯有文字鲜亮。她的散文如一阵清风拂过心田,我们收获的是勇敢、坚韧、温暖和对人生最深刻的思考。
  • 邹韬奋作品集(1929)

    邹韬奋作品集(1929)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收录了包括鲁迅、鲁彦、缪崇群、钱玄同、柔石、萧红、徐志摩等作品集。所收录的作品,立意深刻,构思巧妙,情节曲折,于质朴中见幽默,于调侃中见温情,于娓娓叙述中蕴含人生哲理,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厚体验和独特思考,对广大读者和写作者有着极其特殊的启悟意义。无论是对世态的描摹或勾勒,还是对人性的剖析与探究,均见匠心独运的艺术功力。本书为《邹韬奋作品集》。
热门推荐
  • 醉响听你唱

    醉响听你唱

    电台音乐互动节目——醉响听你唱“全球的华人麦友们,大家早上中午晚上好,欢迎大家准时收听醉响听你唱,我是麦霸盟大当家李响......”(这是一个立志要把电台节目做大到全世界的电台主持人的故事。)
  • 快穿空间界之男神请矜持

    快穿空间界之男神请矜持

    推荐新书《我家宿主是预言女王》(1v1甜宠or一见钟情)初念不需要通过花魂鉴的任何考核,直接获得了成为宿主的资格。而当她以为她也能和别的宿主一样完成任务后便可潇洒离去的时候——恶魔校草:你心脏停跳的那一刻,便是我划破血管的那一刻。偏执帝王:你与江山我爱你,你不爱我我去死。病娇少年:我们每天要互换一杯血液给对方喝下,证明我们对对方的爱。初念:行!不过你确定是证明爱,而不是证明谁先死?(女主初念,男主孤辞。孤生漫漫,念你如初。)
  • 六里庄遗事

    六里庄遗事

    六里庄,是唐时国都长安以东六里许的普通村庄。《六里庄遗事》凡十二卷,包括近600则片断文字,大多是对六里庄内人物及相关人等事迹的钩沉杂忆。本书是作者东东枪酝酿十数年,铢积寸累而成,书中少数章节近年曾陆续连载于网络。全书仿照《太平广记》、《古今谭概》等笔记小说体裁,以道听途说的野史笔调白描浮生万象,借说学逗唱的谐谑口吻摹绘市井乡邻,述异志怪,谈玄说鬼,叙风俗,录掌故,追往事,怀旧人。碎语闲言中,吟唱出几段野调荒腔的俚俗小曲;轻描淡写下,拼凑出一幅妖娆诡异的俗世长卷。笔墨间淡处似茶,浓处如酒;字句中常见奇趣,多有深情。
  •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研究

    本书从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等方面对小学语文各个板块“教什么”以及“怎么教”提供了详细的课堂教学案例,目的是要提高教师的课堂与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
  • 校园实用经典励志哲言(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

    校园实用经典励志哲言(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

    《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校园实用经典励志哲言》是一本科普类读物。歇后语、座右铭、格言等无疑都是一种浓缩的语言精华,可能经过千百年来人们的不断提炼和传承,才得以流传至今。《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校园实用经典励志哲言》主要内容包括经典励志、趣味哲言等语言精华。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身,可以作为广大青少年朋友修身养性、努力学习的一个指路明灯。
  • 喜欢你是我的必然事件

    喜欢你是我的必然事件

    我攒了二十二年的运气,好像就是为了用来遇见你。从见到你开始,我就知道,喜欢你是我的必然事件了。
  • 又见鸾凰

    又见鸾凰

    第一世,她为三界献祭元神,而他为她违背他一直遵循的天道,偷盗仙草下凡历劫第二世,她是三界敬重的女君,他是凡间的一个藩王,她护他一世安宁,他为她万劫不复、甘愿为魔。后来她发现自己终究不过是他这局大棋中的一颗小小的棋子……“宣络……不,魔尊大人,我应该是你永生都会记得的人吧?”后来的后来,她残破的红袍上已经无法遮掩住伤口处的鲜血淋淋,“看吧,你终究还是爱上了我这颗棋子……真好……”她绝望的笑容终究还是狠狠地刺痛了他那颗已经千疮百孔的心,“再见,再也不见。”
  • 蛾眉拳谱

    蛾眉拳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魔祖

    大魔祖

    诸天万界,以强者为尊,俯瞰天地,执掌一切霸权。弱者只能任人欺凌,卑躬屈膝,懦弱无为,一辈子活在他人的阴影之下。少年姜尚自偏隅之地走出,拥有妖孽的天赋,更是获得了上古强者,魔祖的传承,自此潜龙出渊,逆转阴阳,搅乱天地,与万界奇才争锋,登上穹顶,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一生。我是魔祖传人,欲做大魔祖!
  • 校园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校园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