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72400000045

第45章 参禅悟道(3)

弘忍的十大弟子排首者乃神秀也!这神秀有多“神”呢?连五祖弘忍都有几分敬佩之意!五祖曾叹曰:“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命之洗足,引之并坐。”佛门自佛陀始,《金刚经》有注:“洗足已,敷座而坐。”用未出家人的语言讲:沐浴更衣,降阶而迎;又如执手而牵,相抵而坐。由此足可见神秀在五祖眼中的地位,亦足见神秀在禅宗中的影响,其“神”在众人仰望,包括君之臣、国之帝,连中国历史上的武则天女皇帝也视神秀为佛为宝。

久视年中,禅师春秋高矣。诏请而来,趺坐觐君,肩舆上殿。屈万乘而稽首,洒九重而宴居。传圣道者不北面,有盛德者无臣礼。遂推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圣敬日崇,朝恩代积。

纵观中国佛教两千余年,似无出神秀之右者,即使是历朝历代的大和尚,三藏法师,包括禅宗始祖至六祖,未见“两京法主,三帝国师”者也,且“圣敬日崇,朝恩代积”。让武则天屈万乘而稽首者,除神秀外绝无他人。“南顿北渐”,神秀大和尚为“北渐”之首。渐者,逐渐,缓慢,靠功夫养成,铁杵磨成针,是靠硬功夫、真功夫、死功夫磨炼而就,青灯照壁,几十年如一日;面壁而禅,十数年如一时。

弘忍大师寻找接班人不同于前面的四位祖师,他采用的办法是公开出题,公开答题,不论条件,不讲职称职务,择优而定。五祖大师出于何种想法?我认为当时五祖并不留意慧能,因为慧能尚未出众,尚未入眼,甚至尚未剃度出家,在寺庙中也仅为厨下做粗活的杂役;而五祖更多的是想在他十大弟子中选拔,优中选优。我不理解的是,他既然那么看重神秀,而且按《金刚经》中的典故,洗足敷座,似乎连交班的程序都开始履行了,为什么又搞无阶梯的公开选拔呢?我曾请教如禅和五台山上诸位大和尚,均未得到圆满答复。五祖弘忍怎么想的已经永远不可揭开了,留在世上的仅仅是弘忍的这一创举成就了慧能,张扬了禅宗的南派,弘达了禅宗的顿悟派。谁都没想到,包括五祖弘忍也没想到,真正优秀者竟是厨下的杂工,尚未剃度的毛小伙儿,大字不识一个的“粗人”。因慧能不识字,可以想象,他不可能挑灯夜读经书,刻骨钻研佛教,他只可能在和尚们做功课诵经时抽空去侧耳一听,再加上听和尚们私下在一起谈经论佛,仅此而已。慧能的修养、学问、思想、认识从何而来,循何而去?后人和慧能的弟子、信徒们的唯一解释是“顿悟”,即禅不是学的、念的、背的、看的、听的,而是悟的,一言为之开窍,则顿悟也!

细看求法偈和得法偈,平心静气地讲,一千三百年后看,“得”的确高于“求”,对禅宗而言,“得”之悟要深于“求”之悟。五祖眼中有水,悟中确有道。在中国佛教史和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求法偈和得法偈便先后显现在寺庙的南廊墙上。求法偈为: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做偈并未署名,但五祖一看便知。知人知心知意未有如弘忍者。

弘忍不等天明就叫来神秀,对神秀的“功课”做了直率而坦荡的评说。五祖说:“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五祖的一席话讲得神秀心服口服,功夫未到,修道未到,但也只在门槛内外之间,一步之遥。

天下之事皆在于巧,巧即机遇。隔数日,时有江州别驾张日用来寺院,在南墙下见此偈即高声朗诵。时巧慧能亦在,听罢,慧能说,我亦有一偈,因不识字,还望别驾帮我写在壁上。这就是著名的得法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哲学讲比较鉴别,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菩提有无树,明镜有无台,一石知水深,一叶知秋至。五祖于佛教最伟大的贡献便在于此,他发现了六祖,他发现了慧能。慧能当为7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唯心论者,佛教至禅宗历经数百年才彻底完成中国本土化,慧能乃扛鼎执旗者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一个无字,一个非字,一束光芒,一道顿悟,五祖称之为“开悟”,神秀尚处于开悟于蒙悟之间。六祖对禅宗的理解更深刻,更完达,也更形象,更浅出。六祖把佛教中的禅宗发扬光大,创新完善,六祖的禅言坛经至今仍让万千善男信女虔诚笃信。

慧能真天才,即使有他的弟子为其诵记《六祖坛经》,但他一生多次在千人讲经会上,面对来自天南地北的高僧大德们讲经说法,仍不识字,不能自己读经书。慧能真神人,不但悟出禅道,而且是顿悟,让后人难解。

不过一些大和尚修行深了,德高觉深,也的确让人难以理解。一位叫世奇的大和尚,曾师从于龙门的佛眼大和尚,悟性奇高,顿悟出奇。佛眼大和尚曾经用一首偈来赞美世奇:

有道只因频退步,谦和原自惯回光。

不知已在青霄上,还将自身众中藏。

世奇大和尚在其最后一次讲法时也说了一偈:

诸法空故我心空,我心空故诸法空。

诸法我心无别样,只在如今一念中。

他问众僧:你们说是哪一念?众僧皆无言以对,世奇大和尚喝一声即逝去。

世奇不难解,慧能难解。对神秀的求法偈无大争议,后世对慧能的得法偈却有说法。一说此偈应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静,何处染尘埃。

后经陈寅恪大师考证《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分析出来当年六祖慧能的得法偈应为: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我相信陈寅恪先生的分析考证。但我曾经问过如禅大和尚和五台山的释信等数位大和尚,也问过江苏栖霞寺和浙江灵隐寺的大和尚,他们都认为六祖的得法偈应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慧能难为俗人所理解的是顿悟,更难解的还在后面。

慧能得法后,为躲避同门的追袭,便遁入山林,隐迹在深山之中,风餐露宿,形同“野人”。为了维生,他不得不随猎人进山钻林去狩猎,因为偷偷放走小动物而差点让猎人赶走;他始终恪守佛门戒规,只吃锅中肉边的菜。我认为,慧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能一待就待十五年,实为意志毅力非常人。在这样的日子里依然严恪佛戒,可见其修行之深,道德之深。但同样有一点似乎也能成定论,在深山老林和猎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肯定不可能听佛诵经,肯定不会和人切磋提高,更不可能钻研佛经。十五年不是弹指一挥间,他从二十三岁远避人世,到三十八岁重新出山,他的佛教造诣是如何修养提高的?让我这样的凡人实难顿悟。慧能出山披发飘须,粗衣糙带,风尘满面。正让他赶上国恩寺中印宗大和尚要讲《涅槃经》,那时正巧风吹寺院当庭立的旗幡,这才有了传世的精彩对白,才有了慧能重新出世的道白。看着风吹幡动,一僧言,此幡动,皆因风动,风吹幡动;另一僧则认为此论谬然,是幡动非风动,感觉幡动才知道风动,没有幡动焉知有风动?两僧都据理力争。恰慧能入庭,对两僧言:既非风动,亦非幡动,是两者心动。一言而出,众僧皆惊。没有一定的修德顿悟,讲不出这么深博的禅定心语。

慧能出山以后,开庭讲经,下面坐着的僧人常常数百上千,其中不乏名僧大德,听者皆如醍醐灌顶,心悦诚服。

我的疑问是十五年的深山老林的隐循生活,十五年的与佛教佛经隔若两世,十五年未能听经讲法,他又不识一字,和猎人那些异教徒亦无可能有高端的佛理交流,慧能那时尚未正式剃度出家为僧,那么他是凭什么高深至此?熟悉至此?修行至此?这只能解释为顿悟须天才,天才方能顿悟。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不凡之人,确有天才,确有杰出的唯心论的先验论者,六祖慧能是也。至此方知,六祖慧能之顿悟是人可仰之,人可学之,人可悟之,但却实难顿悟如彻,顿悟如他。

据《弥勒下生经》记载,弥勒乃与佛陀为同时代之印度人,亦为婆罗门豪富之家。弥勒怎么出家成佛的呢?顿悟也!何以顿悟也?云其有一日观看到一座精美无比、世之无二的七宝幢楼阁竟然在顷刻间被毁坏无存,几乎化为一堆废墟,望着眼前的突然大变,他为之顿悟,天地之间繁荣华贵皆为无常,顿悟后,皈依佛陀座下出家。顿悟说易哉?说难乎?“南顿北渐”,我粗浅地认为“北渐北宗”的创始人神秀的修行之道予凡人俗夫更有实践意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学佛人不打诳语,阿弥陀佛。

神会是位神人,也是位天才,更是位辩才。

神会是六祖慧能的大弟子,顿悟出的家,顿悟出的才。在历时近两千年的佛教运动中,在万万千千的僧侣和尚中,神会也是佛榜有名。

神会自幼聪慧机灵,敏而好学,学而有思,思而出新。家贫早出家,十四岁他已是一个小沙弥了。他曾拜学于慧能,慧能也极欣赏他。有一日有人来拜见慧能,而六祖慧能正在坐禅。神会见此就走过去问六祖:有人来拜,执意要见,师父坐禅,当见还是不见?没想到六祖闻此言,并不答话,拿起旁边的杖子在神会头上连棒三下,神会挨了打莫名其妙,睁大双眼看着六祖。六祖问他:我打你,你痛还是不痛?神会聪明,立时顿悟,答曰:也痛也不痛。六祖慧能亦答:那我也见也不见。神会又云:为何也见也不见呢?六祖慧能云:见,乃常见自己的过失;不见,是不见他人的罪过。我这样说见与不见,你又如何理解痛与不痛呢?神会答道:若说不痛,与草木一般了;若说痛,又与凡夫一样了。神会终于顿悟于三棒子。看神会小小年纪就和六祖慧能言来语去,足见十几年后其辩才如雄。

神会出名就出在滑台大云寺设无遮大会,公开与北宗现场辩论南顿北渐谁为正宗,谁为五祖弘忍的真正传人,是顿悟为上还是渐悟为上。双方都誓要去伪存真辩出是非曲直。

相传佛教中的无遮大会延续了一千多年,当佛教教派、教门之间出现尖锐对立,互不拜服、难辨曲直之时,佛门之内常常设坛就对立的主题进行论证。对立的双方可以自由登坛,自由论述,自由辩解,但一般都有一位“主辩手”。辩论的问题都在对佛经佛教的理解和传播、考证和研究上,是一种纯学术的交锋。但这种交锋往往也是非此即彼,非直即曲,辩论的结果非黑即白。不仅仅是“争鸣”,其残酷在于败方的主辩手往往因辩论失败而被认为是玷污了佛陀的佛教思想,留给他的要么是自杀,要么是把自己的舌头割掉。当年唐代三藏大和尚玄奘去西土取经时,就曾遇上这类的辩会,法则非赢即负,负则有负佛法,佛门不允,唐三藏要辩清佛源、佛经、佛律,执意要登台辩论,多少西土高僧皆反对,都为东土大和尚捏一把汗。但玄奘自信、自觉,凭他对佛经的理解,对佛教的探索,对佛教传播的追求和思考,终于赢得了辩论的胜利。而败方的下场非死即残。皆佛门子弟,何须如此?我不是佛门子弟,不知道这条近乎“决斗”的公开辩论规则是哪位大僧大德定的,我亦不知欧洲19世纪盛行绅士之间的“决斗”是不是受佛教辩论之启发。我在全国多处寺院参拜,从未亲眼见、亲耳听过一次这种近乎“决斗”的辩论。这条残酷的规则可能已经被修改了?阿弥陀佛。

佛教进入大唐时代,学术氛围十分浓厚,对佛经的翻译和注释也日益繁荣,对佛教的传播更是日益广泛深入,高僧大德层出不穷,各地名僧荟萃中原。神会于大唐开元二十年,即公元732年,在东都洛阳附近的滑台开设无遮大会。之所以言之为无遮大会,是因其为佛教讲经论坛中最广泛最开放最受欢迎的一种辩经大会,不仅只在佛门之内,而是无遮,内外无别,僧尼道俗皆可进场听辩。那一年神秀大师已圆寂二十七年,六祖慧能也已圆寂二十年。生前两位大和尚的南北之争,在他们圆寂以后刚刚息停,又让神会挑旗立坛公辩。两位大和尚生前都说不清楚的事,圆寂后二十年神会非要替师父说个明白,辩个清楚。

佛教中也有一个说法,六祖慧能圆寂后仅二十年间,神秀的渐悟参禅法在华北中原地区广为流传,如日中天,像五台山这样的寺院群无不信奉北渐参禅的信仰,而慧能的顿悟禅法二十年间却日渐式微,如日行西落。作为慧能的首座大弟子,重振师父六祖的顿悟禅法,扭转乾坤,神会责无旁贷。神会在无遮大会上的辩词是:“修此论者,生命尚不惜,岂以名利关心?”神会真够胆大的,神会真够自信的,神会真够无畏的。他作为唐开元时代的大和尚,六祖慧能的五大高徒之首,当然深知如果一旦辩败,身败名裂,佛国之域绝再无他立足之地。神会不凡。在千人大会上他庄严宣布,设此大会,不为功德,只定宗旨,只辩是非。可以说,滑台无遮大会是神会弘扬光大慧能禅学的一座里程碑。在这场禅学理论辩论中,神会按照自己对慧能禅法的理解,或者说是修正,阐发了南禅的宗旨,第一次提出神秀与慧能“南顿北渐”的区别。此次辩论由当时在场的独孤沛记录,并写成《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一文,提到神会攻击神秀及弟子“师承是傍,法门是渐”,并说:“秀禅师在日,指第六代传法袈裟在韶州,口不自称为第六代。今普寂禅师(神秀禅师之大弟子)自称第七代,妄竖和尚(神秀)为第六代,所以不许。”在辩论大会上,神会还提出了禅宗的一个新的谱系:“(达摩)传一领袈裟以为法信授与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惠能,六代相承,连绵不绝。”

同类推荐
  • 山有木兮木有枝

    山有木兮木有枝

    《山有木兮木有枝》是丛桦近年来创作的以家乡为背景的作品集,收录散文作品数十篇。文章或说乡里邻人、街角店铺,或讲山川河流、时节风物,以女性特有的视角描绘大时代里小世界中的人情冷暖、喜怒爱恨,读来或妙趣横生,或缠绵柔婉,格外动人。
  • 颠沛时光浮生梦:丁玲

    颠沛时光浮生梦:丁玲

    朱丹红编写的这本《丁玲:颠沛时光浮生梦》是“倾城才女系列”丛书 中的一册。传主丁玲是我国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品有《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她一生坎坷,情路几经波折,是一位 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丁玲:颠沛时光浮生梦》感情充沛,以诗意的语言 讲述了丁玲光辉而曲折的人生。
  • 活着便要温柔相爱

    活着便要温柔相爱

    “活着便要温柔相爱”在这里并非进行时,而是时过境迁后的成熟回望,带着感性的体谅与祝愿。嬉笑怒骂的笔触里饱含热泪与深情,写尽爱情的穷形尽相、明亮忧伤,从炽热到冷却,从不甘到释然。故事里的她们会让你想起时光深处、曾经爱过却没有在一起的人,你会明白感情里存在多重形态,爱和偏执都是无法治愈的顽疾,不是付出就一定会有结果,也不是每个“为什么”都有对应的“因为”。人生怎么选都会有遗憾,别让错误的人浪费了最好的你。
  • 西藏岁月系列丛书·墨竹河

    西藏岁月系列丛书·墨竹河

    《墨竹河》以作者(熊忠彦)援藏12年期间的生活、工作经历为主线,以原始日记为依据,用纪实性的笔法讲述了墨竹工卡县各项援藏建设者艰苦奋斗的动人故事,再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展现了1976年—1988年那个时代背景下藏汉干部群众的高尚情操和鱼水相依的融洽关系,讴歌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 含有多种维生素的思考

    含有多种维生素的思考

    本书为陈祖芬的中国故事系列丛书,共十六本,在这十六本书里,有作者的生命脉络,这是读者朋友们能触摸得到的。本书收录了“女孩”、“世界是由不安分的人创造的”、“让我糊涂一回”、“生活向你提供信息”等20余篇文章。
热门推荐
  • 散养小青梅

    散养小青梅

    这是一个真正的青梅竹马的故事。梅子精耐不住寂寞下山了,万年紫竹散仙不得不跟着到人间,不然自己养的梅子就要被别人拐了。自己养的梅子,谁都不许吃。PS:这是篇重生文,涉及仙界人间地府,关系略复杂。【不定期更新】
  • 匿名时光机

    匿名时光机

    从高中开始就被称为“小柯南”的欧若紫,进入云上学院的第一天,就和最大校董的儿子段琉川结下了梁子。学校突然发生偷窃事件,段琉川自告奋勇调查真相,并请欧若紫协助调查。在段琉川许诺了她三个条件后,欧若紫答应帮忙。有了欧若紫的协助,偷窃事件圆满解决,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的这么简单,偷窃事件结束之后又发生了一连串的事件,并且都与一个署名为“Z”的人有关。欧若紫与段琉川欲找出这个人,但每当有一点点线索的时候就断了……欧若紫能否找出真正操纵事件的人?她与段琉川之间的感情,又会发生一些怎样的变化呢?
  • 皈依(中篇小说)

    皈依(中篇小说)

    桃花汛过后,资水就渐渐地平静了。婆婆崖渡口有人在扯着闲谈等候渡船,一个中轻汉子正扬起手向老远走来的圆满和尚打招呼。“圆满师傅,您这是过河还是上街啊?”那汉子是对河鹊坪人。“阿弥陀佛!是上趟街去。施主您这是回家吧?”听到喊声,圆满和尚收住了纷乱的心思,也停住了脚步,出于礼节就明知故问地答了话。两人当然是老相识,去年开春,他还去他家里化缘过树苗的。都说出家人不打诳语,圆满和尚却有意隐瞒了是去看慕容大夫的实情。或许这也不叫打诳语,因为人家又没有问他是去街上做什么事。他于是向其他人也作了个揖,重又拾步前行。
  • 游侠奇缘

    游侠奇缘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持朝政,引起各地诸侯不满,时局混乱,各地豪杰帮派顺时而动。朝野暗涛汹涌,武林人士想在乱世中建立一番功业,江湖不日安宁。前任武林盟主夏圣哲在黄巾起义中失踪,武林盟主手令也随之消失二十余年,直到建安十三年,武林盟主手令重现江湖,引起无数武林人士的争夺,各门各派均想夺取盟主手令号令江湖,驱使武林豪杰供自己卖命,以此达到统一江湖的目的。一时之间,江湖上掀起了腥风血雨,门派之战,帮会之争,正邪较量,江湖秩序遭到严重的考验。就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一位青年背负着家仇国祸,无奈之下闯入江湖,通过无数历程,历经坎坷磨难,巧遇一系列奇缘,遍识天下武林高人,武功日见提升,练成一身惊人的武艺,变成一个悲天悯人,仗义行侠的游侠。
  • 冒险小王子08:好运气的兔子脚

    冒险小王子08:好运气的兔子脚

    《冒险小王子》系列书是一套优秀的儿童小说读物。故事中的主人公包小龙,天生拥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他和小伙伴汤诺、于萌萌等人,来到了与人类社会相互依存的纳尤古精灵国度,和小精灵们一起对抗力量强大的邪恶精灵师,挫败了邪恶精灵师一个又一个险恶的阴谋。此系列书刻画了一群智慧、勇敢,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优秀儿童人物形象。
  • 快穿之病娇男配不好惹

    快穿之病娇男配不好惹

    本文又名“女神总想捅死我”“病娇男配的攻略日记”,作为一个拯救主神的黑暗之魔,遇神杀神,遇魔吞魔,挡路的男女主拆了当球踢……当然,上面只能想想!为了搜集灵魂碎片,她穿越大千世界,却不小心遇上了某病娇男配。从此,她总是“偶遇”腹黑,呆萌,软弱,霸道,冷酷,妖孽……她为了完成目标,他却只为总有一天……圈养她!当一切真相大白,谁知却又是你非你,我非我……
  • 快穿之戏多不压身

    快穿之戏多不压身

    拥有自我意识的智能仿生AI,月,成为帝国军的毁灭目标,危机之际,中立派五大元-帅之首肖殷,将月救下,也付出了巨大代价陷入昏迷。在X博士帮助下,月必须要穿梭各个平行世界,寻找其他“肖殷”身上的关键载体生命讯息,扭转紧张局势。但却发现一切都跟博士说的不太一样……月一脸茫然:博士,我这么作zuo....能找到他吗?看戏博士觉得还不够劲:没事!戏再多点!肖·魔王·殷嗤鼻冷笑:你怎么不上天呢,嗯?
  • 复活的生命

    复活的生命

    从古到今,真正的诗心是随着生命而浩瀚翻湧,生动活泛的,犹如万流朝宗,合归于海,势不可当。人生中有田园诗、边塞诗、浪漫诗、朦胧诗、印象诗,隨着生命的壮丽多彩,今又有一涓涓细流,归回了大海,那就是“白鸟先生”《复活的生命》之诗。从“白鸟先生”出版的第一本诗集《白鸟集》,到如今的第二本诗集《复活的生命》,我们可从中观出一个残疾人士的心路历程,人生印记和滋润心田的美善见证。珍贵在全能的造物主,赋予了“白鸟先生”诗心的灵感与感动,从《白鸟集》到《复活的生命》……一唱三叹。
  • 逃避生活的我真的能拯救世界吗

    逃避生活的我真的能拯救世界吗

    选择逃避生活的我,突然让我拯救世界,你……是认真的?
  • 春花秋藏

    春花秋藏

    如果重活一世,你是否能在这崭新的世界,逆流而上,开辟你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