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21300000001

第1章 译本序

三个火枪手(上)

大仲马可能是中国读者心目中最为熟悉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很早就被译成中文,特别是根据这两部小说拍摄的电影又在我国广为放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仲马的知名度自然也就随之提高了。

大仲马的祖父,安托万·亚历山大·达维·拉伯耶特侯爵,面临破产之际,卖掉祖传的庄园,来到中美洲的圣多明各,买了一大片土地,定居下来。后来他与一个名叫瑟赛特·仲马的黑人女奴同居,一七六二年生了一个男孩,取名叫托马·亚历山大,这就是大仲马的父亲。

托马·亚历山大十岁那年,母亲去世,八年后随父亲回到法国,这个强壮英俊的混血儿报名参加龙骑兵,因父亲认为有辱他的贵族姓氏,于是用了母亲的姓氏,改名为托马·亚历山大·仲马。

一七八九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托马·亚历山大·仲马成了坚决拥护共和国的军人,深信惟有革命才能给人们带来平等。由于他的忠诚和勇敢,他一步步升到共和国将军的高位。但是后来他失宠于拿破仑,被迫退役,在巴黎附近的小城维莱尔科特莱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八〇六年,仲马将军因病去世,当时大仲马只有四岁。

大仲马生于一八〇二年。父亲的去世使得他一家人的生活更加艰难。在十五岁那年,他被送进一家公证人事务所当办事员。在这一阶段,他阅读了大量书籍,弥补了他所受教育之不足。他结识了几位热爱文学、颇有教养的朋友,在他们的影响下,萌发了当作家的念头。他的文学生涯是从翻译意大利小说和诗歌开始的,随后他又写了几个剧本,但这些起步时期的作品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八二三年大仲马来到巴黎,靠了父亲的老朋友的帮助,进入奥尔良公爵的秘书处当了一名小文书。刚到巴黎不久,他便和一个大他九岁的漂亮女工同居,并在一八二四年七月有了一个儿子,也和他一样取名叫亚历山大。为了区别两个亚历山大·仲马,世人称父亲为大仲马,儿子为小仲马,也就是后来写出不朽之作《茶花女》的小仲马。

到巴黎最初的日子里,大仲马写小说,写剧本,虽然也有两个剧本被搬上了舞台,但均不理想。在工作的同时,具有惊人记忆力和顽强精神的大仲马,继续如饥似渴地阅读小说、剧本和有关法国历史的著作;这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接着大仲马参加了法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运动。在当时,进步的浪漫主义流派,成为反对封建贵族反动势力的先锋力量。一八二八年,维克多·雨果的沙龙已经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司令部,聚集着许多法国文学新流派的拥护者,有维尼、圣勃夫、缪塞、爱弥尔·德尚,大仲马也在其中。

一八二八年前后,浪漫主义文学在法国已稳固地占领了阵地,浪漫主义作家已在许多文学体裁方面创造出优秀的成绩,如像史达尔夫人的小说,雨果的诗歌,年轻的梅里美的戏剧;但是他们还没有创作出足够多的戏剧作品来满足舞台的需要。因此,创造出浪漫主义的戏剧作品来占领到当时为止还为古典主义剧作家占有的戏剧舞台,成了以雨果为首的这一群作家的首要任务。年轻作家大仲马,在这场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命运至关重要的斗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剧本《亨利三世和他的宫廷》,比雨果的《欧那尼》上演还早一年,于一八二九年二月十一日在巴黎上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打响了浪漫主义戏剧的第一炮。

《亨利三世和他的宫廷》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首先在于这个剧本体现了浪漫主义戏剧的原则,其次也在于它的积极的社会意义。大仲马以揭露十六世纪法国宫廷的罪恶来表达他反对君主专制,反对教权的思想,这种思想与一八三〇年爆发的反对波旁王朝的斗争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大仲马一生共写了五十五个正剧、三个悲剧、二十三个喜剧、四个通俗剧和三个喜歌剧。除《亨利三世和他的宫廷》以外,主要的戏剧作品有爱情悲剧《安东尼》(1831)、历史剧《拿破仑·波拿巴》(1831)、诗体悲剧《纳斯尔塔》(1832)、喜剧《贝里斯尔小姐》(1839)和《路易十五时代的婚姻》(1841)。

法国国王查理十世企图恢复一七八九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前存在的贵族和教士享有的特权,遭到了来自自由民主力量的反对;一八三〇年七月二十七日,巴黎爆发了革命,工人和广大群众拿起武器与政府军作战,又一次推翻了波旁王朝。在这场七月革命中,大仲马背着双管枪,帽子上插着蓝、白、红三种颜色的羽毛,热情地投入战斗,他和许多热爱自由的作家一样,天真地以为这场革命会给人民带来自由和平等的幸福生活。但是七月革命后,大仲马的老东家奥尔良公爵,即路易·菲利浦,在金融资本家支持下取得王位,建立了代表金融贵族利益的七月王朝,继续执行镇压工人和民主运动的政策,从而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具有强烈共和党人意识的大仲马愤怒地谴责路易·菲利浦,又一次投入斗争的行列,积极反对七月王朝。

一八三一年六月,在法国爆发了反对七月王朝的六月起义。大仲马虽然大病未愈,仍然勇敢地参加了起义。不幸的是,第二天他就发高烧晕倒在家里。尽管如此,他仍然上了七月王朝统治当局的黑名单,成为逮捕对象。在朋友们的劝告下,大仲马被迫离开法国到了瑞士。此后他经常出国旅游,以戏剧家特有的敏感和好奇,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收集奇闻轶事,甚至深更半夜还去教堂听故事。每次旅行之后,他都写下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游记,这为他以后的小说创作准备了必要的材料。

一八三二年,大仲马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我是怎样成为剧作家的?》,表达了他的共和党人的观点;他还肯定地说,他之所以有这些观点,是受了他的在共和国军队里当将军的父亲的影响。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的报刊为了争取更多的订户,纷纷开辟文学专栏,特别是长篇小说的连载专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报社的负责人不惜重金邀请著名作家为自己的报纸撰稿。一些作家为了能得到更高的稿酬,也乐意为报纸写小说,巴尔扎克、欧仁·苏、斯克里布等人都在《新闻报》上发表过作品。报社更欢迎大仲马的作品,因为他懂得连载小说的特点:必须是开门见山,情节生动,对话有趣,而且每一段都必须有精彩结尾,制造一个悬念,以引起读者强烈的兴趣。这使大仲马赢得了成千上万的读者,他们每天等着看下回如何分解,而大仲马也就必须每天不停笔地写下去。

在三十年代,大仲马就制定了写系列长篇小说的宏伟计划,以反映法国从查理二世(1422—1461)到十九世纪中叶这样一个漫长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不过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巴伐利亚的依莎博》以及其他几部长篇小说,写得不很出色,一直到一八四四年《三个火枪手》问世,才获得空前的成功,从而奠定了他作为历史小说家的地位,而过去他是以剧作家而闻名于世的。

大仲马的作品数量惊人,多达五百卷;其中最著名的小说除了《三个火枪手》以外,还有《基督山伯爵》(1844—1845)、《玛戈王后》(1845)、《红屋骑士》(1846)、《蒙梭罗夫人》(1846)、《四十五卫士》(1848)、《昂热·皮都》(1853)、《夏尔尼伯爵夫人》(1852—1855)等。

有一点必须指出,大仲马大部分的长篇小说是他在四十年代以后,和历史教师奥古斯特·马盖(1813—1888)等人合写的。

马盖是位热爱历史与文学的中学历史教师,但他却不满意自己的职业,一心想成为作家。无奈这位教师缺乏文学家的气质,他写的剧本屡遭拒演。一八三八年,他写了一出三幕剧《狂欢节之夜》,再度失败后,经大仲马重写,才于一八三九年一月搬上舞台,马盖的名字也见于海报之上,不过上演时剧名已被大仲马改为《巴蒂尔德》。

后来,马盖又写了一部历史小说《老好人布瓦》,命运仍然不佳,于是他又想到了大仲马。大仲马很喜欢这个题材,表示愿意再度合作。大仲马不愧为文学大师,经他修改之后,小说立即显示出迷人的光彩,篇幅也由一卷增加到四卷,并且改名为《达芒塔尔骑士》。但是《新闻报》经理爱弥尔·德·季拉尔丹提出,如果以大仲马一人名义发表,每行值三法郎,如果由大仲马与马盖联合署名,每行只给三十苏。一个法郎折合二十个苏,这样一来,经济上的损失是不难算出的。马盖同意由大仲马一人署名,而他本人分到了八千法郎的稿酬。从此开始了他们两人的作品由大仲马一人署名的先例。

对这种合作方式,后来马盖是有些不满的,也招来了一些人的非议。但不能否认,大仲马是个勤奋的作家,每天工作十小时,常常是一挥而就,连标点符号似乎也来不及加。他的小说大都具有以下特点:统一的文学风格,严谨的故事结构,对历史事件完整一致的观点。应该说这是大仲马在创作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的结果。

从一八四三年起,大仲马几乎告别了戏剧创作,即使在一八四七年他创办了他私人的“历史剧院”以后,他也只是将他的小说改编成舞台剧;先后上演过的有《玛戈王后》、《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一八四八年五月二十五日剧院初次上演了巴尔扎克的名剧《后娘》。只是好景不长,由于一八四八年的革命前的经济危机,历史剧院每况愈下,只维持了两年便关门了。

推翻七月王朝并建立了第二共和国的一八四八年革命,把不少著名作家都吸引了进来,雨果当选为制宪议会的议员,拉马丁当上了外交部长,乔治·桑不仅参加编写官方的《共和国报》,而且还创办了自己的报纸《人民事业》。大仲马也有投身政治的愿望,热衷于议会的竞选活动,但是他最后失败了。同年十二月,路易·波拿巴当选为总统,一八五一年十二月他发动政变,实行军事独裁,一八五二年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

这几年法国的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大仲马面对这样的局势,再加上自己竞选的失败,便在一八四八年创办《月报》,以此来介入法国的政治生活。当路易·波拿巴称帝野心逐渐暴露之后,以雨果为首的左翼共和党人积极组成反对派,与路易·波拿巴斗争。路易·波拿巴疯狂进行反扑,密令逮捕反对派人士。大仲马得到消息后,通知了雨果,使他得以逃亡国外免遭毒手。大仲马也相继流亡到布鲁塞尔,直到一八五三年十一月初才重返祖国。

回国后,大仲马筹办了《火枪手》晚报。这是一份文学性的报纸,由于它的内容精彩,形式多样,又多系名流撰稿,因而颇受欢迎,如像纳瓦尔的中篇小说和十四行诗,邦维尔和梅利的短诗,莱蒙托夫和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当然,报纸最主要的供稿人是大仲马本人,他的《回忆录》、《漫谈录》以及长篇小说《巴黎的莫希干人》、《耶户的伙伴们》(又译《双雄记》)最后都是登载于《火枪手》晚报上的。后因经费拮据,这份备受欢迎的报纸不得不在一八五七年停刊。

《火枪手》的停刊使读者失去了一份优秀的文学报刊,但对大仲马来讲却是一次解脱,使这位热爱旅行的大作家又可自由出游了。一八五八年六月至一八五九年四月,大仲马来到遥远的俄罗斯,他到了圣彼得堡、莫斯科、阿斯特拉罕等地。最值得一提的是,一八五八年九月,他在下诺夫戈罗德见到了他的长篇小说《一个剑术师的回忆录》的男女主人公;这部小说反映了反对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的一八二五年十二月党人起义,曾使沙皇尼古拉一世大为恼火。这时亚历山大二世继承了尼古拉一世的统治,大仲马方能愉快地游历俄罗斯,所到之处都受到国宾般的礼遇。

一八六〇年,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加里波第率领红衫军从热那亚出发,前去解放西西里和那不勒斯。大仲马一向钦佩为希腊独立运动而献身的英国诗人拜伦,他这时寓居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当听到加里波第胜利进军的消息后,大仲马以极大的热情奔赴意大利参加革命。到意大利后,又曾回到法国为加里波第购买武器。这位满怀共和理想的浪漫主义大文豪穿着义勇军的红衬衫,在群众的欢呼声中,和加里波第并肩进入那不勒斯。

后来,加里波第任命他为文物总监,委托他领导庞贝古城的发掘工作,目的是因为他希望大仲马少参与政治、军事和外交。但大仲马仍旧竭力鼓吹建立意大利共和国,甚至还提出建立法兰西—意大利共和国的设想。原先也想建立共和国的加里波第,这时却与萨伏依王朝妥协了,将解放了的大片土地合并于撒丁王国。鼓吹共和的大仲马自然也就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物,于是他在一八六三年怀着无比懊丧的心情回到巴黎。

这一阶段他留下不少作品,重要的有《加里波第回忆录》。

大仲马为人豪爽大方,生活上却十分奢侈、放荡。他撰写连载长篇小说,得到巨额的收入,成了百万富翁。一八四七年他在创建“历史剧院”的同时,花费数十万法郎建成了豪华的住宅“基督山城堡”。他挥金如土,慷慨好客,一大帮食客靠他混饭度日;所以尽管他收入巨万,却总是入不敷出。他纵然拼命写作,也永远还不清债务,一八四九年他的“基督山城堡”被查封,这座地上天堂仅以三万零一百法郎的低价在拍卖场上被一位美国牙科医生买去!大仲马尽管体魄健壮,精力过人,但是到了一八六五年,他的智力和精力都日渐衰退。一八六七年开始,他几乎已无力从事文学创作。一八七〇年普法战争爆发,小仲马赶在普鲁士军队包围巴黎之前,把他送到自己在诺曼底省第厄普城附近的海滨别墅去居住。当年十二月五日,一代文豪大仲马死在女儿玛丽的怀中。

一八七二年四月十六日,在大仲马的故乡维莱尔科特莱举行了正式葬礼,他的墓穴就在他父母亲坟墓的近旁。

为了让读者深入了解《三个火枪手》这部长篇小说,有必要介绍一下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大仲马的历史小说尽管不是写历史,甚至和历史的本来面目差得很远,但是却又离不开历史,离不开历史这一大背景。

十六世纪初,在以天主教为主的法国开始了宗教改革,到了十六世纪中期,新教开始广泛流行,已有四百万新教徒,并且成立了法国新教会;在法国,这些新教徒称为胡格诺派。一五六二年爆发的胡格诺战争,就形式而论,是一场天主教派和胡格诺派之间的宗教战争,实际上则是各派封建主,大贵族,以宗教分歧为名而进行的一场内讧。一五七二年,当某些天主教派封建主同胡格诺派谋求和解时,巴黎的天主教派制造了“圣巴托罗缪惨案”,大举屠杀胡格诺派,随后蔓延至各省,死者以千计;两派内战因之更趋剧烈。后来因为农民起义的发展和西班牙的干涉,双方开始互相妥协;一五八九年,胡格诺派的首领纳瓦拉的亨利继承王位,建立波旁王朝,称亨利四世。一五九三年,亨利四世改宗天主教,次年进入巴黎,成为全国公认的国王。一五九八年四月十三日,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胡格诺战争始告结束。

《南特敕令》实际上是交战双方妥协的和约,对胡格诺派作了相当大的让步,既有宗教信仰上的让步,也有政治上的让步;如容许胡格诺派保留两百个左右的要塞和城堡,两万五千人的军队等。这种国中有国的局面继续存在,自然不利于加强集权。但是《南特敕令》的颁布,结束了旷日持久的胡格诺战争,使法国得到统一,亨利四世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和政治措施,巩固了中央政权。

但是一六一〇年亨利四世被一个疯狂的天主教徒刺死,继位的路易十三年幼,由母后玛丽·德·美迪奇摄政,天主教派与胡格诺派的贵族乘机掀起新的内讧,向王权进攻,使法国的政治再度陷入危机。一六一四年,贵族坚持召集三级会议,企图利用这次会议作为反对王权的工具。但是贵族的计划没有得逞,因为城市代表支持王室。不久,三级会议解散,而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法国绝对专制制度的责任最后落到了路易十三的首相黎塞留的肩上。

法国的统一,政权的巩固,首先要求消灭胡格诺派的国中之国。一六二五年,胡格诺派贵族在拉罗舍尔集会,以德·洛昂公爵和德·苏比斯亲王兄弟两人为首领,举兵叛乱,他们联络英国,反对政府。红衣主教黎塞留亲自指挥军队围攻拉罗舍尔;次年,城中弹尽粮绝,被迫投降。一六二九年,国王颁布《恩典法令》,剥夺了胡格诺派的政治与军事特权。

这段法国历史可以说是波澜壮阔,激动人心。《三个火枪手》上卷第一章一开始就标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一六二五年四月,也就是黎塞留就任首相的第二年;下卷的尾声部分又明确指出一六二八年十月二十八日拉罗舍尔投降,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路易十三凯旋回到巴黎。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故事是以围攻拉罗舍尔这一场激烈战争为背景来描写的。

大仲马这样写的目的是想要把读者带入这样一个境界,似乎他讲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事实恰恰相反,《三个火枪手》和大仲马的其他长篇历史小说一样,历史背景是真的,人物也大都在历史上出现过,但是作家只是把这些事件与人物升华为小说,不再是历史本身。大仲马喜欢历史,可是他在写小说时并不尊重历史,更不拘泥于历史。他以历史作为舞台,作为框架来渲染他的主人公的冒险奇遇。正如他本人说的:“历史是什么?是我用来挂小说的钉子。”《三个火枪手》正是挂在一六二五年到一六二八年这段法国历史的钉子上的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围攻拉罗舍尔这件与国家命运有关的大事,在书中却被写成是由黎塞留的嫉妒和与白金汉的争风吃醋引起的:“黎塞留知道,跟英国打仗就是跟白金汉打仗,打败英国就是打败白金汉;总而言之,使英国在所有欧洲人面前出丑就是使白金汉在王后面前出丑。”“从白金汉方面来讲,表面上是为英国的荣誉而战,而实际上也跟红衣主教一样,完全是受了个人利益的驱使。白金汉也是在追求一种个人的报复行动:白金汉现在再也找不到任何借口以大使的身份来到法国,所以他想以征服者的身份来旧地重游。”一件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却被大仲马写成了个人的恩怨,这当然与历史本身相去甚远,但当你把它作为小说来读的时候,这似乎又都是在情理之中。

大仲马在《三个火枪手》的序中自称,他为了编写一部路易十四的历史,在皇家图书馆里搜寻资料,无意之中见到一部名叫《达尔大尼央先生回忆录》的书。这部书确实存在,它的书名叫《国王第一火枪队副队长达尔大尼央先生回忆录》,一七〇〇年出版,作者是曾在军队里当过上尉军官的小说家库尔蒂兹。大仲马吸取了这本书里提供的主要素材,进行了再创作,从而出现了一部伟大的通俗历史小说《三个火枪手》。

《三个火枪手》中的主人公达尔大尼央和他的三个亲密的伙伴,以及火枪队队长德·特雷维尔、博纳希厄太太、米莱狄都取自库尔蒂兹的作品。据考,这些人物也都有实在的原型:达尔大尼央本名叫吕皮阿克,原是平民,因其兄在国王的火枪队里卓有功勋,取得贵族身份,改姓达尔大尼央;一六四〇年他也加入了火枪队,担任过火枪队队长,以及里尔城军事长官,曾受命去英国和克伦威尔打过交道,后又执行过逮捕财政总监富凯的重任,一六七三年行将接受元帅权杖时,在对荷兰战争中去世。阿多斯等三个火枪手原系表兄弟,也是在一六四〇年前后成为火枪手的,库尔蒂兹把他们写成了亲兄弟。

小说家大仲马没有照搬库尔蒂兹书中的人物,他把达尔大尼央和他的三个伙伴改写成来自法国四个不同地区的人,通过他们构成了整个法兰西的缩影;同时,他又把他们加入国王的火枪队的时间提前了大约十五年,这就使他们得以经历小说中所描写的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

在七月王朝时期当过省长的罗德莱写的《查理九世、路易十三、路易十四、摄政和路易十五时代的政治和爱情阴谋》一书中,谈到法国王后奥地利安娜曾经赠给白金汉公爵一副钻石坠子作为爱情的信物,黎塞留曾计划以此事加以陷害。这段多少带有一些史实性的记载,为《三个火枪手》的故事提供了一条得以展开的重要线索。

《三个火枪手》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于它描绘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达尔大尼央是其中最鲜明的一个。大仲马把他写成了一个勇敢、机智、见义勇为、珍视友谊的英雄。他武艺高强,而且忠于爱情。他刚一出场,就为国王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解救王后,又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冲破红衣主教布下的重重罗网,两渡英吉利海峡,到伦敦去见白金汉公爵;红衣主教对他威胁利诱,心狠貌美的米莱狄对他阴谋陷害,都没能使他低头。大仲马从多方面刻画了达尔大尼央的性格,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其他三个火枪手也都各具鲜明的性格特点:阿多斯为人冷静,处事老练,又嫉恶如仇,正气凛然;波尔朵斯另具一格,他大胆鲁莽,头脑简单,却又爱慕虚荣;阿拉密斯则举止文雅,风度翩翩,在他那教士般严肃的外貌下,却隐藏了许多风流韵事,是个能为了爱情牺牲宗教信仰的多情种子。这四个性格各异的好朋友抱成一团,为了路易十三和王后的利益敢于赴汤蹈火。在他们身上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给读者以全新的审美感受,因而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博纳希厄太太和米莱狄这两个人物也是库尔蒂兹作品中的人物,但到了大仲马的笔下,已经面目全非了。在库尔蒂兹作品中博纳希厄太太是个小酒店的老板娘,在《三个火枪手》中变成了惹人喜爱、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她的出现为小说增添了许多曲折动人的故事。米莱狄这个女人的变化就更为明显了。在库尔蒂兹的笔下她是个不安分的女人,不重要的小人物,大仲马则把她写成了一个“比男人更凶残”的女人。大仲马对这两个女人进行了精心的安排,把她们安排到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中去,为作品抹上了瑰丽的色彩。

黎塞留是王后的对立面,当然也就是达尔大尼央及其伙伴们的对立面,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划到反面人物这一范畴中去。历史上的黎塞留可以说是法国著名的政治家,为巩固君主专制,提高法国的国际地位,都作出过重大贡献。在《三个火枪手》中,大仲马当然也对他重新进行了塑造。他在大仲马的笔下成了一个老谋深算,玩弄权术的人物。这位红衣主教对国王路易十三表面上十分尊崇,内心里却是十分鄙视;他对和他作对的达尔大尼央及其伙伴们不是加以杀害,而是采取笼络的办法,最后赢得了达尔大尼央的诚服。这就使得这位权臣具有了多方面的性格特点。

大仲马不愧是大手笔,他对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不是用大段大段冗长的文字来描述,而是通过人物一连串的活动和生动有个性的语言来表达。的确,整部小说从头至尾都充满了妙趣横生的对话,这是《三个火枪手》的又一个艺术特色。不难想象,这是他在戏剧创作时练就的非凡的本领,戏剧不正是通过对话和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吗?

由于连载小说体裁的要求,《三个火枪手》不仅情节曲折、层次分明,而且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它可以说是由许多既有密切联系而又独立成章的小故事组成的,如白金汉公爵和王后的爱情,阿多斯的不幸婚姻,费尔顿中尉的受骗,达尔大尼央对博纳希厄太太的一见钟情,波尔朵斯与诉讼代理人夫妇的微妙关系等等。这些故事都可独立来读,因为它们是完整的,又能引起悬念,吸引读者想了解究竟。大仲马的这点本事恐怕连巴尔扎克都不能与之相比;这就充分显示出了作为通俗历史小说家的大仲马的才能。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故事不但使小说趣味盎然,而且还从不同角度,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时代的风貌,也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法国宫廷中的腐朽生活和统治阶级人物间的伪善关系。这也是这部小说至今仍有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仲马在序言中曾经许诺:“如果这第一部分,如同我深信不疑的那样,获得了它理应得到的成功,我就立即发表第二部分。”《三个火枪手》问世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几乎是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无人不在谈论达尔大尼央和他的三个伙伴,他们的命运和遭遇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因此,靠了这部作品发了大财的报馆老板和出版商,当然希望大仲马继续写下去;对达尔大尼央和他的三个伙伴的故事着了迷的成千上万读者更是急待了解主人公的命运,大仲马真的是欲罢不能了。于是,满怀喜悦的大仲马一鼓作气,在第二年,也就是一八四五年,又写了《三个火枪手》的续集《二十年后》,一八四八年至一八五〇年更发表了《二十年后》的续集《布拉热洛纳子爵》,从而完成了《达尔大尼央三部曲》。上海译文出版社已经分别出版了这两部续集,我们相信,喜爱《三个火枪手》的读者,一定也迫切地想知道达尔大尼央和他的三个伙伴的结局如何,那就不妨看看这两部续集,便能了却这个心愿。

译者

一九九五年三月十二日

同类推荐
  • 小妇人罗曼史

    小妇人罗曼史

    阿尔志跋绥夫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其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帕沙·图马诺夫》和让其声名鹊起的《兰德之死》。从这部小说集可以看出“自杀”是其小说创作的一大主题,死亡也几乎是他长篇和中篇小说的主角。与之相随的是,主人公往往陷入疲惫不堪的孤独和无意义的绝望中。阿尔志跋绥夫就向人们展示其主要的创作特点和风格,即表达“纯粹个人的体验”和自己独特的个性,“因为这种个性既博大又丰富”。
  • 刺猬

    刺猬

    硬派成长小说、新青年文学、新校园题材、青春。从小到大,只要照着老哥所说的做,就准没有错,他是我的爸爸妈妈,我的哥哥姐姐,我的良师益友,我的心灵寄托。我们活得简单,但并不容易,我们人生中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我们活得拮据,但并不痛苦,所以老哥对我说,你应当去追求自己的自由,去发挥你人生当中的价值。他说得对,正如他一直都是对的,只是自由并不代表着你不用付出一些代价……本书给我们展现了青春少年心中对外来美好的愿景和想象,积极向上,充满阳光。
  • 声音

    声音

    开学的第一天,金秋遇到了幼儿园的同学李青,两人一愣,都认出了对方。现在的李青留着一头男式发型,粗红的眼镜眶,把原本就小的两眼遮得都快看不见了。金秋记得小时候,她可是胖乎乎的。刚升入高中,大家都很新奇,趁老师不在,同学们正忙着互相交流,像一群麻雀。这时,前后桌自然成了天生的“盟友”。金秋的同桌看起来很可爱,中长头发,脸只有巴掌大小,眼睛却大大的。李青的同桌显得很活泼,梳一个马尾辫,光洁的额头一跳一跳的。
  • 你在高原9:荒原纪事

    你在高原9:荒原纪事

    《你在高原(共10册)》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系列之一。《你在高原(共10册)》是一批五十年代生人的故事,这一代人经历的是一段极为特殊的生命历程。无论是这之前还是这之后,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这些人都将是具有非凡意义的枢纽式人物。整个汴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景致尽收眼底,气韵宏阔;而就局部细节上,哪怕是一个人物的眉眼表情,又都纤毫毕现。这特点在这部小说中也有鲜明的体现,错综复杂的历史、宏大的故事背景和众多的人物,展现了近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某一地域的面貌,而在具体的细节刻画和人物摹写上,又细致入微、生动感人。
  • 光影之歌

    光影之歌

    本书讲述了中国第一代“电影艺术家”何云的光辉革命事业。上战场,杀敌寇,洒热血,学电影……历尽艰险、磨难、挫折、生死,收获爱情、亲情、友情……在这光与火、血与泪的跌宕起伏的一生中,何云为新中国的解放、电影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用他的行动给我们展现出一颗璀璨明亮的赤子之心,表露出中国第一代“电影艺术家”敦厚大度的思想品格以及崇高光辉的革命精神。
热门推荐
  • 曾国藩:成大事者不纠结

    曾国藩:成大事者不纠结

    曾国藩不仅是近代历史上的大人物,而且还是全世界难得一见的大人物,被评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本书详细阐释了曾国藩在识人、用人、做人、做事等方面的主要思想和谋略,揭示了曾国藩为人处世的独特之处,为读者提供了一把打开曾国藩智谋宝库的钥匙。让我们跟随作者去挖掘曾国藩的人生智慧,学习他做事不纠结的处事艺术,借鉴他的成功经验,走出一条光辉灿烂的大道。本书是了解千古名臣曾国藩的最佳经典,读懂国人处世智慧的殿堂之作,将他的处世智慧与具体事例相结合,展示出曾国藩做事不纠结的气度,不仅能够满足某些现代人做大事、成大业的需求,而且能够满足一般读者修身养性、增强处世能力的需求。
  • 纷纷扰扰图个啥

    纷纷扰扰图个啥

    董家与廖家的响郢之争,害苦了妖怪皮和董梅。打寿春城向南走上七八十里地,便到了一个古镇,古镇往深处走去,也就是十几里土路样子,便到了一个叫廖家郢子的村庄。廖家在隐贤镇是大户,走上十里八里地,问上三五个人,十有八九都姓廖。因此廖家郢子有一个外号叫“响郢”,意思是响亮的村庄。村庄叫“郢”很有来历,春秋战国时期它属于楚国封地,屈原《哀郢》中的“郢”字,浓稠了无法诠释的情怀,因此沿袭“春秋法”,寿春人称村庄为郢。
  • 强击机科技知识(下)(军用航空航天科技大视野)

    强击机科技知识(下)(军用航空航天科技大视野)

    军用飞机是直接参加战斗、保障战斗行动和军事训练的飞机总称,是空军的主要技术装备。
  • 快穿戏精宿主已上线

    快穿戏精宿主已上线

    【1v1】听说自己要绑定一位大佬,系统奶糖瑟瑟发抖。绑定之后,发现大佬云卿超好说话,系统奶糖得意洋洋。但是——等等,宿主大大你原来不是这样的!奶糖:宿主大大你为什么不想要我,我不可爱吗?云卿:因为你只有三岁的智商。奶糖:男神大人是用来宠的,不能凶!云卿:那我就要动手了。奶糖:男神大人救命!某人:在家里,我听卿儿的。本书又名#宿主大大,互坑吗#今天的蠢萌系统也想坑宿主#那个男人他又来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净灵师

    净灵师

    都市里流传着一个传说,有一个神奇的报刊亭,它能帮助人类解决所有不可思议的事,只要你愿意付出代价,它就能为你解决一切……
  • 大宋王朝之赵家天下

    大宋王朝之赵家天下

    《大宋王朝之赵家天下》通过对宋朝十八帝性格和命运的描绘,勾勒出宋代三百多年的风云变幻、慷慨悲歌。整个宋代在赵氏政权统治下,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现象十分突出。但这却大大削弱了国家的军事实力,使得宋廷在面对西夏、金等外来强敌时既无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任凭外虏欺凌。宋代没有宦官之祸,没有宗室之祸,没有外戚之祸,没有强藩之祸,从治理国家来说,赵氏家族确是人才辈出、科技文化发展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如此强大而且得到良好治理的一个国家却因昌文偃武而变得孱弱,以致被远远落后于自己的北方游牧民族打得无还手之力。《大宋王朝之赵家天下》为读者描述了赵氏家族历代君主是如何处理家族以及社会各个阶层的矛盾,以实现家族的长久统治的故事。书中全面刻画了宋十八帝的性格、命运,从中勾勒出了宋代320年的风云变幻、喜剧悲歌。
  • 墨守陈规

    墨守陈规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只要能活着就不能辜负自己,她从活死人堆里爬出来,从笑起来如沐春风的柳沐风,到陈墨的沉默,去勇敢的面对生活,爱我的人我会努力爱他一辈子,伤我的人一定要讨回来。出了活死人推面对新的生活,才发现没钱没能力多可悲,所以,她杀的第一个人堂堂一个知县只值二百两银子,只是她人生最便宜的一次人命买卖。重新迈进柳家,只想怀念从前,怀念母亲;在王权势力的大浪里颠簸,却能滴水不沾。凉茶棚里的人们在讨论着墨门的人不能随便惹,却不知这最大的头头这会就坐在他们身边喝茶,一副闲散人的样子。她不怕生死,不怕疼痛,只怕这生白活。能活着不容易,所以要努力活着,因为一生便是一生,没有什么下辈子。
  • 江湖之我和胖师兄

    江湖之我和胖师兄

    我叫云枫,我是这本书的主角,应该是最苦逼的主角。作者似乎不让我好过,反派个个智商在线不说,还特喜欢虐我,因为主角光环,我死不了,并且还要在这种苦大仇深的剧情了一直走下去~
  • 离象

    离象

    本书讲述了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在一片土地上发生的一些感人故事,并对人性、社会、生命等元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令人读后为之感动激发。语言质朴而生动,洋溢着浓浓的真情,同时告诉我们要努力学习,爱护环境,敢于追求,乐于助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