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85600000008

第8章 感悟:与智者一起品味生活

合理的生活就是一种智慧的生活,它不拘于任何理论和教条,不陷于偏执和狭隘,符合人类共识的伦理和道德规范。依据这样的生存准则,才能使生活顺应天地自然,符合生存造化,使人坦然无愧。

【木桶中的幸福生活】

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反对人们无休止地追逐欲望以及因此引发的各种争斗,崇尚简单自然的生活。

第欧根尼不仅是言论,而是终身实践着自己的主张。他抛弃了所有不必要的财产,只留下一根橄榄树干做的木棍、一件褴褛的衣裳(白天穿在身上,晚上盖在身上)、一个讨饭袋、一只饭碗和一只水杯。他觉得大多数人的一生就是为欲望所左右,全部精力都浪费在衣、食、住、行之类的琐事中,失去了原本的天性。所以,他拒绝普通人的生活方式,而愿意像狗一样饿了就吃、渴了就喝、累了就睡,不积累财富,不追逐名利,被人们称为“犬儒”。

据说,他每天住在市场里,晚上睡在一个大桶里——人们称之为“第欧根尼的大桶”。有人指责他出没于肮脏之处,他却回答说:“太阳也光顾臭水沟,却从未被玷污。”有一天,第欧根尼看到一个小孩用手捧水喝,而不需要水杯,于是把水杯摔碎了。又有一天,他看到别人用面包片卷着菜吃,而不需要饭碗,就把饭碗扔了——第欧根尼的生活简单到了不能再简单的程度。

他认为世人大都是半死不活的、虚伪的,只能算“半个人”。有一次,在光天化日下,他打着一盏点着的灯笼穿过市井街头,碰到谁他就往谁的脸上照。人们问他干什么,第欧根尼回答说:“我想试试能否找出一个人来。”

有人会以为第欧根尼是个疯子。但是,他不仅不是失去理智的疯子,还是一个智慧卓绝的哲学家。他通过戏剧、诗歌和散文的创作来阐述他的学说,向那些愿意倾听的人传道,他拥有一批忠实的门徒。他对弟子们说,所有的人都应当自然地生活,抛开那些造作虚伪的习俗,摆脱那些繁文缛节和奢侈享受,只有这样,才能过上自由的生活;富有的人认为他占有宽敞的房子、华贵的衣服,还有马匹、仆人和存款,其实并非如此,他被这些财富所束缚,为这些东西操心,把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耗费在这上面,财富支配着他,他是财富的奴隶;为了攫取这些虚妄浮华的东西,他出卖了自由——唯一真实和长久的东西。

很多人对社会生活感到厌倦,逃避到小小的农庄上、静静的乡村里,或隐居的山洞中,在那里过着简朴的生活。第欧根尼不这样做,而是直面真实的生活,立志扫除人类生活上的灰尘,指导人们去追求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作为哲人,第欧根尼不同于同时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他们主要是在自己的私塾里教学。对第欧根尼来说,课堂和学生都存在于芸芸众生中间。他故意住在热闹非凡的集市,在大庭广众之下向世人示范什么是真正的生活。

据说,第欧根尼“像狗一样”活到了80多岁。他的门徒在他的坟墓前立了一座狗的雕像,纪念他自由的一生。对于第欧根尼来说,什么是有意义的生活?自然的生活,不为财富和欲望所累的生活。的确,作为一个纯粹的人来说,所需并不多。纵使有广厦千间,一个人晚上也只能睡一张床;纵使有珍馐佳肴,一个人也只能吃几盘菜。一个人需要多少财产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要过上幸福的生活,关键不在于财富。然而,对于物质财富,人们却那么难以满足,甚至不惜铤而走险,直至身败名裂。像第欧根尼一样生活,似乎要求太高了一些,但记住第欧根尼的教导,思考一下自己真正需要的生活,不要被财富完全蒙蔽,这是可以做得到的。要是能在生活中稍微实践一下,会使你更加明白:简单的生活才最幸福。

【亚历山大的心声】

关于第欧根尼最有名的故事是他与亚历山大大帝的会面。

亚历山大大帝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征服者之一,建立过最庞大的帝国。由于第欧根尼声名远扬,亚历山大决定去拜访第欧根尼。当时,亚历山大才20岁左右,正在组织远征军,准备向亚洲进军。

亚历山大托阿里斯提普斯传话给第欧根尼,要他去马其顿接受召见。第欧根尼却回答说:“若是马其顿国王有意与我结识,那就让他到此地来吧。因为我总觉得,雅典到马其顿的路程并不比马其顿到雅典的路程远。”

当亚历山大来时,第欧根尼正躺在他的大桶中晒太阳。当皇帝穿过人群走向“狗窝”,所有的人都向他鞠躬敬礼或欢呼致意时。第欧根尼一声不吭,只是坐了起来。亚历山大打量了一下破桶和衣衫褴褛的第欧根尼,开口问道:“第欧根尼,我能帮你的忙吗?有什么要求你就提吧。”

“能。”第欧根尼说,“站到一边去,别挡住我的阳光。”

哲人的回答出人意料。这有些对亚历山大不敬,但第欧根尼的言行使亚历山大的随从都哄笑起来。相反,亚历山大沉默了一会儿,慢慢地转过身,对身边的人说:“假如我不是亚历山大的话,我愿意做第欧根尼。”

在世人的眼中,亚历山大登上了权力的顶峰,无人能及。据说,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是太阳神的儿子,把他奉为希腊人的守护神,对他毕恭毕敬。将领们和亚历山大说话甚至都不敢直视他,怕被他的眼神灼伤。但是,亚历山大却愿意做第欧根尼。像他一样过无拘无束、率性而为的生活,这不能不发人深省。

古希腊讽刺作家卢奇恩在《对话录》中杜撰了第欧根尼和亚历山大大帝两人死后在阴间的对话。第欧根尼问亚历山大:“你不是太阳神的儿子吗?怎么你也会死啊?”

“现在我知道,”亚历山大沮丧地说,“那不过是骗人的妄想。”

接着,亚历山大大帝感慨世间的权力和荣耀不过是一场空,临死前甚至没有来得及安排继承人;由于将领们忙于争权夺利,瓜分他的帝国,他死后很久都没有下葬。

在对话的结尾,第欧根尼建议亚历山大喝下忘川水,忘记尘世的经历,以减少两相对比徒增的烦恼。他还告诉亚历山大要小心,因为他生前得罪和伤害过许多人,他们也要来阴间了。

卢奇恩讲述的故事虽然有些戏谑,但的确点到了亚历山大的痛处。虽然亚历山大权倾一世,却身不由己,生活并不幸福。在现实生活中,安于现状的平民百姓往往比拼命向上爬的官员更幸福,尤其是那些贪官污吏更是每天担惊受怕,提心吊胆,哪里谈得上什么幸福!实际上,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责任越大压力就越大,压力越大就越难享有快乐。一句话,幸福并不等于权力。

【西西弗斯的救赎】

当代哲学家加缪有一本著名的《西西弗斯的神话》,生动地诠释了其存在主义的思想。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加缪用他的命运来隐喻人生。

根据《荷马史诗》的记载,西西弗斯是科林斯城的建造者和国王,非常工于心计。希腊神话中最高阶的神宙斯非常好色,有一次他掳走河神伊索普斯美丽的女儿伊琴娜,恰好被西西弗斯知道了。河神到处寻找女儿,来到了科林斯,西西弗斯要求以一条四季长流的河川作为交换条件,才肯告诉河神他女儿的去向。由于泄露了宙斯的秘密,宙斯大发雷霆,派死神普洛托将西西弗斯打入冥间。没有想到西西弗斯却用计绑架了死神,导致人间很长时间都没有人死去。最后,死神被救了出来,西西弗斯因而下了地狱。

在去冥界之前,西西弗斯嘱咐妻子墨洛珀不要埋葬他的尸体。到了冥界后,西西弗斯告诉冥后帕尔塞福涅,一个没有被埋葬的人是没有资格待在冥界的,并请求给他3天时间处理自己的后事。没想到,当西西弗斯又一次看到大地的青翠的面貌,领略到流水和阳光的爱抚之后,他再也不愿意回到阴森昏暗的地狱中去了。冥王的百般命令和召唤都无济于事,于是诸神派来众神的使者墨丘利抓捕西西弗斯,再次将西西弗斯投入地狱。

西西弗斯几次三番戏弄诸神,宙斯及众神决定严惩他,判处西西弗斯永世在冥界服苦役。西西弗斯要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当石头推上山顶后就会滚落下来,西西弗斯就得再一次把它推上山顶……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西西弗斯要痛苦、沮丧、无奈地重复这种无意义的劳动。

加缪搬出西西弗斯的故事,是用它来比喻人生的荒谬。在漫漫一生当中,希望一次次出现,最终又一次次破灭。无论怎样努力生活,怎样努力工作,怎么努力追寻人生的意义,死亡最终将这一切都化为泡影。所以,每一次希望的终点只是新的折磨的起点而已。自从人降生世间,命运就已经注定了只能是绝望与折磨。在周而复始的永恒轮回中,任何劳作的力量都是虚妄的,因为命运不存在终极希望。西西弗斯的石头,是永远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加缪又从西西弗斯的故事中读出了别的意义。他写道:“诸神处罚西西弗斯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西西弗斯无声的全部‘快乐’就在于此。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他的岩石是他的事情。同样,当荒谬的人深思他的痛苦时,他就使一切偶像哑然失声。”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终极的归宿,而就在于这看似无意义的劳作之中。世界的确很荒谬,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快乐,“快乐可以让我更清醒地认识世界荒谬的本质”。总之,人生就是无解的悖论:一方面,生活是如此荒谬,已知的一切都无妄无效,人因此痛苦;另一方面,人在荒谬中存在,接受了这样的生活,并从中得到了幸福——西西弗斯式的幸福。

【没有十全十美的爱情和婚姻】

关于爱情是什么,柏拉图曾经专门去请教过他的老师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让他从麦田中穿过,不能回头,要在途中摘一株最大、最漂亮的麦穗,并且只能摘一次。

柏拉图按照苏格拉底说的去做了,但是,却两手空空地回来了。

苏格拉底问他为什么没有摘到麦穗。柏拉图回答说:“因为只能摘一次,而且只能向前,不可回头。所以,期间看到几株较大、较黄的麦穗,也想摘下来,可是想到可能前面会有更大、更好的麦穗,便继续向前走。当走到最后才发现,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经错过了。”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爱情。”

又过了几天,柏拉图又向苏格拉底请教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仍旧什么都没说,只是让柏拉图到杉树林里走一次,这次依然不准回头。且要在途中砍一棵最好、最漂亮的杉树,并且也只能砍一棵。

柏拉图想起了上次的教训,他想这次一定不能落空了。过了很久,他回来了,而且果真没有落空。当他步履蹒跚地拖着一棵杉树回来的时候,显得非常疲惫。这棵杉树看起来还算挺拔和青翠,但美中不足的是有些稀疏。

苏格拉底问他:“难道这棵杉树就是你一路上看到的最好的吗?”

“当然不是了。”柏拉图承认,“我走了一路,看了一路,却始终不确定遇到的杉树是不是最好的。直到最后,当我发现时间已经很晚,而且体力渐渐不支的时候,我觉得我必须先砍一棵了。就在这时,我看到这棵杉树还可以,也顾不得它到底是不是最好的,就把它砍下拖回来了。”

“这就是婚姻。”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它总是很无奈。”

其实苏格拉底想告诉柏拉图,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爱情和婚姻,如果把爱情想象得太完美,就会错过不太完美的爱情。

不要把爱情想象得太完美,也不要把婚姻想象得太沉重,理智地选择一份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的情感与婚姻就可以了。

爱情和婚姻不是完美的,同样生活在爱情和婚姻里的两个人也不是完美的,理想和现实总有一些差距,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别人。我们都是芸芸众生中的凡夫俗子,彼此谅解才能在不完美的爱情婚姻中长久地幸福下去。

【合理的生活是智慧的生活】

从盘古开天地,人类走出混沌以来,关于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个问题,无数智者先贤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种种标准充分地阐释了生活理论和人生准则。

然而没有真正把握这些理论的精髓,盲目地恪守一种理论准则去生活的人们,往往会陷入困顿和迷惘。

《列子》里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齐国的国氏非常富有,宋国的向氏非常贫穷。向氏很羡慕国氏,于是便从宋国到齐国去找国氏,向他请教致富的方法。国氏告诉他说:“我之所以这么富有,是因为我擅长偷盗。我自从开始进行偷盗,第一年得到的东西能够自给,第二年就有了盈余,到了第三年便非常富足了。到后来东西多得用不尽,我就用来接济街坊邻里。”

向氏听了非常高兴,但是并没有理解国氏所说的“偷盗”是什么意思,回到宋国之后,便真的做起偷窃的事来。他常常乘人不备越墙凿屋,破门入户,闯进别人家中,看见略微值钱的东西便统统席卷而去。时间没多久,他就因赃物被查获而被判了罪,连家中原先积攒下来的钱财也都被官府没收了。

向氏认为国氏欺骗了自己,便又到齐国找上门去责怪国氏。国氏问:“你是怎么进行偷盗的?”向氏讲述了自己偷盗的情形,国氏不禁惊愕地说:“啊!你竟然这么不懂得‘偷盗’的道理啊!现在就让我来详细告诉你吧。你难道不知道天有四时,地有物产?我‘偷盗’的,就是天时地利。春雨滋润,夏雨滂沱。我在春季适时播种,夏季辛勤耕耘,到了秋天庄稼自然收获。山上林木丰茂,石料取之不尽,我就用来砌墙筑屋。此外,山林中还可以捕猎禽兽,河湖内还可以捉到鱼鳖。这些庄稼、土木、禽兽、鱼鳖,都是天然生成的,并非我自己所有。我全都取来应用,岂不是‘偷盗’吗?不过,我偷盗这些天赐之物,并不会因而遭殃。至于别人家里的金玉珍宝、粟帛财货,都是人家自己靠辛勤劳动积攒下来的,并不是自然天生的。你去偷窃这些东西而被判罪,是理所当然的。又能怨谁呢?”

这则典故是说,生活的理论固然很多,但往往附带着特定的条件和背景,如果为某一种理论所左右,或出于一种贪欲而违背常理,就会迷失自我。同时,这也说明,无论多么高明的理论,最首要的判断标准应该是合乎理性的良知。

合理的生活是一种智慧的生活,它不拘于任何理论和教条,不陷于偏执和狭隘,符合人类共识的伦理和道德规范。依据这样的生存准则,才能使生活顺应天地自然,符合生存造化,使人坦然无愧。

【幸福的生活是善良的生活】

孔子说:“君子谋求的是道,而不是食物;忧虑的是道能不能施行,而不忧虑贫穷。”在孔子看来,谋食和贫穷只是一般人们所忧虑的。真正的君子以实现“道”为目标,所追求的应超出一般的欲念而达到人生的至善。唯有善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

对于现实中的大多数人而言,追求善固然可以,但舍弃物质欲念而追求所谓脱俗的幸福,恐怕不少人都会认为这是缺乏现实感的傻气。

有一点须为追求幸福生活的人们所注意的是:幸福毕竟是属于心灵的产物,对于心灵来说,物质的欲求固然重要,可它能归属于心灵的太少。对于心灵来说,最重要的满足,当是爱和善心。善良才能得到感情的回报,善良亦易于求得心灵的和谐。

【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活中时常可以发现一些耐人寻味的反差:优裕的生活条件没有培养出出类拔萃的文坛硕子;良好的生活环境没有诞生学渊识广的能才贤士;纸上谈兵没有成为统率三军的谋臣猛将;万贯家财却没有获得愉悦和欢欣。相反,贫寒的书屋里却造就出了语出天惊的文章巨匠;恶劣的生存条件下铸造了思想深邃的智者贤人;枪林弹雨之中走出了智勇兼备的盖世英雄,安贫乐道则使人感到充实和快慰。

这种反差现象的出现的确值得人们沉思。我们当然不能以此武断地认为,生活优裕者天资才智如何低下,或者贫寒卑微者如何天资聪颖。人类发展到一定时期,人与人之间智力的发展是基本均等的。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完成,才能智慧挥发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要从客观生存环境上寻找原因。应该看到悲惨的生活处境,经常会成为磨砺人的意志,刺激人们追求向上的精神力量;而安逸的生活,世俗的享乐,往往会成为阻碍人类自身寻求进步发展的严重桎梏,从而窒息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探索欲。具体到治学上,孔子曾经说过:读书人如果贪恋安逸,便称不上读书人了。

古往今来,有关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有很多的,《左传》里就记载着晋文公重耳的故事:

晋文公重耳在做国君之前流落他乡,后来终于在齐国定居下来,娶妻妾,置家财,不再像以往一样遭人冷落和衣食无着。暂时的安逸,使重耳忘却了流浪时的窘困和在齐国寄人篱下的处境,他萌生了在齐国长住下去的念头。他的妻子姜氏提醒他说:“行也,怀与安——留恋安居,实则会败坏你的名声。”

于是重耳离开了齐国,几经曲折,最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终于回到晋国。在归国途中,想到自己即将成为晋国之君,享尽荣华富贵,再次流露出贪求安逸的思想,将吃剩的饭菜、用过的破旧衣物全部扔掉了。这时重耳手下的大臣狐偃就规劝他说:“以前公子在患难中能够发奋图强,现在要做国君了,就开始贪图享受,不知这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请允许我就此辞去。”

重耳听后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过失,他流着泪向狐偃认错,并吩咐从人将扔掉的东西重新捡了回来。此后重耳时时不忘忧患,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从以上事例可以得出结论,树立忧患意识,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艰难处境,往往会激发人们励精图治、克服困难的强烈信念。每个人自身都蕴含着巨大的能量,险恶的生存条件、不幸的个人遭遇、艰难的生活处境,经常会导引这种能量的挥发,从而使人战胜挫折,实现一种命运的转机。相反,生活的安逸,常会使人懈怠,陷入种种满足而停滞不前。而生活的奢华和精神上的停滞一旦萌生,就很难止住,灾难也就要降临了。所以孟子曾感叹地说:“上天如果要某人完成一项大的使命,一定先要使其心志经历烦恼,让他筋骨劳累、肠胃饥饿、自身穷困,并且使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借此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耐力了。”

【隋珠弹雀】

“隋珠弹雀”的故事,出自于《庄子·让王篇》。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国君鲁哀公,听说颜阖是个贤明的人,就想请他出来为鲁国出点力,于是,鲁哀公便叫人给颜阖送去了一份厚礼。颜阖家境非常贫困,住在一个破烂不堪的村子里,这一天颜阖披着件粗麻布旧衣,正给牛喂草。鲁哀公派的人便进来了,他高声向颜阖问道:“喂,这儿是颜阖的家吗?”颜阖回答道:“是的,这是我的家。”来人这才知道,原来他就是颜阖,赶忙走上前去,说明自己的来意,将所带礼物当面点清,然后将礼物交给颜阖。颜阖执意不受,对来人说:“恐怕是你听错了。要是送错,你会获罪的,还是回去问问清楚吧!”那人就这样被打发走了。隔了一会儿,那个人又回来了,并对颜阖说:“没有错,这礼物就是送给您的,求您无论如何一定要收下!”说完,那人放下礼物就走,颜阖无法再推辞,只好收下了。

庄子讲完这个故事,发表了一通自己的看法。他的大意是:“颜阖无意于富贵,富贵送上门来,可他并不欢迎,这样的人是难得的。一般的世俗君子,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追求荣华富贵,岂不悲哉!”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有这样一个人,以“隋侯之珠”,去弹“千仞之雀”,人们一定会笑他是个大傻瓜。为什么呢?因为他所用的珍珠太贵重,而所打的麻雀太轻微,两相比较得不偿失啊!那么,生命难道不比宝珠更要贵重得多吗,为什么轻易以生命为代价去求取富贵呢?

所谓“隋侯之珠”,是一颗神话传说中的宝珠。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隋国的国君隋侯,曾经救过一条受了重伤的大蛇,大蛇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给他衔来了一颗直径约1寸的夜明珠。人们把它作为天下最贵重的珍珠,后来人们就把这颗宝珠称为“隋侯之珠”。

用“隋侯之珠”作弹丸,去打飞翔于高空的麻雀,这是极不划算的。隋珠弹雀的故事,说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衡量付出与收获的比例,切忌事倍功半,以高昂的代价获取微薄的收获。应该努力争取做到事半功倍,以较小的代价获取极大的成果。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事物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从一些细微小事上往往能够看出一个人处理大事的才能,只有志大才疏的人才不愿或者不屑理会一些小事,正如《说苑·政理》中谈到过的:“智慧就在于能够发现事物的必然联系以及对事物本身的深切了解,一味务虚的人是不能委以重任的。没有自身的修养和智慧的心性,只推诿于社会而不言及自身者只能是清谈家。”

《列子》中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杨朱是战国初期的哲学家。有一天,杨朱去觐见梁王。梁王请杨朱在客位坐好,开口问道:“杨先生对寡人有何指教?”杨朱说:“我今天特来与大王讨论治国的道理。如果大王能听从我的主张,那么治理天下就如同在手掌内玩弄物品一样轻松自如。”

梁王听了,不以为然,笑了笑说:“先生有一妻一妾都管不好,家里的3亩园田都种不好,竟然说治理天下像玩弄物品,岂不是在说大话!”杨朱不慌不忙答道:“大王见过牧羊的情况吗?一群羊有上百只,让一个小孩子拿着鞭子跟在后面,想叫羊群往东走,羊群就往东走,想叫羊群往西走,羊群就往西走。假如让古代圣君尧牵着一只羊,让舜拿着鞭子跟在后边,羊却不能那么听话。这说明能做大事的人,未必能做得好小事。我听说,能吞没小船的大鱼,不在小河支流里游泳;凌空翱翔的鸿鹄,不会聚集在污浊的浅水池塘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目标非常远大。黄钟、大吕这种庙堂音乐,不可能与一般的杂曲俗曲一起合奏。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音域非常宽广。将要做大事的人不去计较小事,将要成就大功的人不去追求微小的成就,这不是很明显的道理吗?”

梁王听了,觉得杨朱说得有理,这才认真地和杨朱讨论起治国方略来。

针对这个问题,孟子也说过:本人不依道而行道,在妻子身上都行不通,更不必说对别人了。使唤别人不合于道,要去使唤妻子也不行。

诚然,怀天下之志,要想实现理想,首先必须能够在自己的周围贯彻道德精神,做不到这一点,一切不过是空谈而已。

《孟子》中讲过这样一件事:

齐国有个叫陈仲子的人,他家有世代相传的禄田,他哥哥每年收入达万禄之多,他视之为不义,不吃,也不住在家里。

有一次回去,恰巧碰见有人送给他哥哥一只活鹅,他皱着眉头说:“要这种呱呱叫的东西做什么呢?”

过了几天,他母亲杀了这只鹅给他吃,碰巧他哥哥回来,便说:“这就是那呱呱叫的东西的肉啊!”

他立即跑出门去,吐了出来。

孟子因此评论说:“母亲的食物不吃,却吃妻子的;哥哥的房屋不住,却住在于陵,这算伸张廉洁之义到顶点了吗?”

孟子的话是在向我们揭示:一个人若是真想施行某种主张,或达到什么目标,必然得从自身、从自己的周围做起,这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胸怀天下之志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缺乏脚踏实地,从细微小事做起的精神,势必会流于空谈,从而使自己沦为众人的笑柄。治理国家,必须先治理好自己的小家。

【友谊是人间最美好的东西】

人们很难想象,一个缺少理解与心灵沟通的世界将会是怎样一种境况。人们同样很难想象,如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仅仅停留在一种物质的交易、财富的角逐和追求利益时的相互利用,那人间又将是怎样一种境况。

生活在一个以物质利益为主体构成的世界上,人们格外地珍重、更殷切地呼唤友谊。当一颗孤独的心渴望理解,当饱受创伤的心灵渴望抚慰,当嘶哑的呼唤渴望着回声,当深邃的思想渴望着共鸣的时候,友谊,便是人世间最美妙而动人的回答。

《世说新语》里记载着管宁和华歆割席断义的故事:

时当东汉季世,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南)人管宁,与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华歆,一起求学于异地。同窗之谊,亲如兄弟。华歆年长管宁一岁,管宁以兄事之。

且说某日,管宁与华歆在园中为菜圃锄草。日华初上,菜上的露珠滚圆晶莹,反射了太阳的七彩。管宁在前,华歆在后,默默地锄着,默默地想着;他们的思虑虽不一样,但大抵都是默念昨日老师对《周礼》的阐发。锄板插入黄土,在地表之下二寸深的部位作平行滑动;破土的声息,草根被斩断的声息,与二人微微的喘息声相应,揉合成荒古绝今的田园牧歌。

突然,锄下发出了金铁相格之声,管宁用力一拉,土块中翻出一片金子,黄灿灿的,甚是耀眼。管宁视而不见,与翻出瓦石无异,继续向前锄地。华歆锄到这儿,弯腰拾起了金子,向远方抛去。谁都未发一言,而旁观者对二人的举动有截然相反的评价。

还有一次,管宁、华歆同席并坐读书。日已近午,两人都有些腰酸背疼。管宁立起,从墙上解下佩剑,要自舞一番。华歆见状,亦取长剑,与之对舞。舞毕,复入座就读。不一会儿,门外大街上传来车马之声。管宁仍旧埋头读书,目不斜视;而华韵却站起来,伸了个懒腰,急急跨出门去观看。原来,是一个高官显贵乘驷马轩车,从街上招摇而过。华歆见状,面露艳羡之色,大丈夫固当出将入相也!

少息,华歆悻悻然入室。管宁早已用一把大剪刀将座席一裁为二。他将一半座席推开,让给华歆,而自坐另一半,又默然读自己的经书。华歆不解,忙问:“贤弟分席,有何讲究?”

管宁还是不理,自顾读书。

华歆有些火了,非问个明白不休。

管宁微微一笑,答道:“你我跟从一师,读一样圣贤书,但志趣并不一致啊!”

这则故事意在告诉我们,友谊是超越金钱物质以及所谓荣华富贵之上的纯洁的感情。被铜臭气以及世俗的追求污染的友谊不是真正的友谊。愈是具有真正品德修养的人愈是珍视友谊。管宁割席断义,实际上是对自己人格和真正友谊的一种维护。

另外,还应该充分认识到,友谊的建立,首先需要彼此对人格价值有一个基本的趋同和认可。友谊,因其珍贵而容不得半点虚假,它建立于真诚以及彼此对对方志趣情操的充分理解之上,友谊一旦掺进了“沙子”,马上就会变得黯然失色。

【海鸥不会再落下来】

一位哲学家曾这样概括友谊的真实内涵:友谊是灵魂之间架起的桥梁,它超越金钱物欲和庸俗的生活享受,在个体情感之间碰撞出和谐而自然的火花。

富有人情气味的中国文化,非常重视这种超越物欲、属于纯粹心灵的情感沟通。它是人与人真实人格和道德修养的融合,一如孔子所说,也是帮助和提高仁德的最好情感。

在历史上,智者、先哲们关于友谊有许多富有见地的论述:

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汇朋友,同时用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在论及交友的原则时,孟子说,不倚仗自己年纪大,不倚仗自己的地位,不倚仗自己兄弟的富足。交朋友,是因为朋友的品德高尚而去结交他,因此心中不能存有任何有所倚仗的观念。

孔子进一步论述了结交朋友的几种类型。他认为:有益的朋友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同诚信的人交朋友,便有益了;而同谄媚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人交朋友,同夸夸其谈者交朋友,便有害了。

《列子》中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非常喜欢海鸥。每天早晨太阳刚刚露出海面,他就来到海边和海鸥一起玩乐。那些海鸥对他一点儿也不畏惧,不一会儿就有100多只落到他的身边。这人的父亲对他说:“我听说海鸥随同你一起玩乐,毫不畏惧,亲密无间。你乘机抓几只来,让我也玩一玩。”

第二天清早,这人又来到海边,准备抓几只海鸥带回去送给父亲。可是,不知为什么,这一天飞来的海鸥只是在空中盘旋,却没有一只飞落到他的身边。

有人听说这件事后,就问列子这是什么缘故。列子说:“最精妙的语言,是不用语言传达的语言;最高尚的行为,就是不怀功利目的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仅仅用于实现狭隘的功利目的,就显得很浅薄了。鸥鸟不愿再亲近那个人,也许就是鄙弃他的卑劣用心。看来人们只有保持天真的本性,消除利害之心,才能使自己的意志和客观事物相统一,使自己的行为顺应物理,达到目的。”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友谊必须靠真诚来获得,一旦其中掺入了虚假的成分,必然会导致这种珍贵友谊的丧失。

现代社会,交通、通讯事业的发达,贸易商业事务的需要,人们之间的沟通、了解进一步广泛。愈是在这种喧嚣、紧张的社会里,人类便更需要一种超越日常事务,超越物欲的精神上的情感抚慰,友谊就显得更加珍贵。因此,用理解去获得沟通,用真诚去获得友谊,人的精神世界才会变得充实而多彩。

【友谊可以超越时空存在】

几千年来,在历代文人智者的笔下,友谊始终是一个吟诵不衰的主题。的确,在人类具有的美妙情感世界中,友谊是最具圣洁、朴素、超脱、永恒的一种。它给人抚慰、催人向上、予人鞭策、教人奋进。当人寂寞、孤困、无奈、疲倦之时,人们经常将一种真诚的友谊喻为能量源、催进曲、海岸温暖的避风港和春天碧绿的青草地。友谊,作为人类一种美妙而真实的情感体验,可以超越时间、空间存在,从而成为一种永恒的主题。

在中国古代智者的著作里,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对于友谊的论述。甚至,他们是把友谊看作一种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东西来看待的,就连生性旷达,喜自然而主张无为的庄子,对人世间这种美好的友谊,也格外的珍视。

《庄子·徐无鬼》中记载着他和战国著名哲学家、论辩家惠施的友谊:

有一次庄子给人送葬,经过惠施的墓地,他站在那里沉默了一会儿,回过头来忧郁地对跟随他的人说:“郢地有个泥水匠,一点白灰正沾在他的鼻尖上,薄得像苍蝇的翅膀。让名叫石的匠工替他削去白灰。于是,这个匠石挥动着板斧呼呼地发出风的响声,郢人听任匠石削掉了它,鼻尖上的白灰完全削去了,可是鼻子丝毫没受损伤,郢人若无其事地静立不动面不改色。后来宋元君听到这件事,召唤匠石到来,说:‘试试给我表演一次。’匠石回答说:‘我确实曾经能削掉鼻尖上的白灰。虽然情况是这样,但是我所削砍白灰的那个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施老先生死后,我再没有人作为合适的伙伴了,我没有能在一起深谈的人了。”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了他和惠施的友谊。在庄子的一生中,这也是少见的真挚纯厚感情的流露。庄子没有否认超越死亡和生命本身的友谊,郢人和匠石的故事本身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绝不是一种物欲交往和利益的利用。它超然物外,使人神思在广漠的智慧空间结伴遨游;它超乎空间,使这种美好的情感在无限的空间中扩展,在无限的时间里流传。它在智慧之间架起桥梁,使崇高的人格情操得以融合。庸俗的情感,无法与之比拟;自私的享乐,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它作为一种高尚的人类精神和智慧的自然结晶,必然超越时空而永恒存在!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在世事纷纭的大千世界里生活的人们,在人生舞台上苦斗拼搏之余,每每发出这样的感叹:“人世艰难。”的确,作为人类个体,在其谋求生存的过程中,面对世事的纷繁复杂,时常会显得脆弱无奈。艰难,作为人在社会面前感到的一种惶然、困惑和心灵的疲倦,常会引起人们一种共识。在这个时候,人们愈是会渴望为心灵寻找一种寄托,一种能够为自己带来解脱的精神慰藉。人们呼唤友谊,呼唤爱情,呼唤感情的理解和共鸣,呼唤一种生命的相依相托。人生能得一知己,无疑是一个人生命历程里的一大幸事。

《吕氏春秋》里记载着这么一个关于知音的故事:

伯牙善弹七弦琴,是春秋时代有名的琴师。

有一天,俞伯牙来到泰山北麓游玩。忽然阴云四合,下起了暴雨,俞伯牙赶紧跑到山崖下避雨。可是,雨越下越急,俞伯牙不禁心中有些懊丧,便从琴童手中接过琴来弹奏消遣,不知不觉那琮琮铮铮的琴声奏出了霖雨的声韵。这时,一个叫钟子期的年轻樵夫也来崖下避雨,听见俞伯牙的琴声,脱口赞叹说:“这琴声正像是狂风骤雨!”俞伯牙心中暗自一惊,想不到一个樵夫竟然有如此高明的欣赏能力,不由得瞟了他一眼,手指随着格外加力,弹奏出山崩地裂般的声音。钟子期听了,又点头说道:“大雨滂沱,山岩崩颓了!”于是,俞伯牙推开琴,走上去握住钟子期的手,说:“原来你也很懂得弹琴啊!”钟子期谦逊地说:“不过略知一二。”这时已经雨过天晴,灿烂的阳光重新照遍山野,二人坐在石头上亲热地攀谈起来。俞伯牙发现,钟子期虽然是个樵夫,然而学识渊博,深谙乐理,具有高尚的志趣和情操,便说道:“让我再弹几首曲子,请君欣赏。”说着就取琴弹奏起来,曲调铿锵,节奏鲜明,表达的是一步步攀登高峰的情景。钟子期听了说:“好啊!仿佛巍峨的泰山就在眼前!”接着,俞伯牙弹起了另一首曲子,琴声时而低沉,时而激昂,时而急促,时而舒缓,内容表达的是瀑布从山巅倾泻下来流向远方。钟子期听了说:“啊!我似乎看见浩荡的江河在奔腾,听见了激越澎湃的浪涛声!”俞伯牙又连续弹了几首曲子,不管他寄寓什么情怀,钟子期一听就能心领神会。俞伯牙激动地说:“你真是我难得的知音!你对我琴曲的理解和感受,和我内心的寄托完全一致!”从此两人结下了生死不渝的友谊。

后来,钟子期去世了,俞伯牙到坟上去祭奠。他取出瑶琴弹了一曲悲歌,泪流满面地说:“子期一去,知音绝矣!”说罢,从衣袋里取出金错刀,割断琴弦,双手举起琴向坟前一摔,将琴摔得粉碎。从此,他终身未再弹琴。

这个“高山流水”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获得一位知音是很难得的,他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个人心灵存在的精神寄托,而一旦失去了这种寄托,生命马上会变得黯淡无光。反过来,它也会给人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平静闲适是一种理想的生活】

在道家看来,心灵的平静闲适,不仅是生活理想,也是与自然相通的道德理想。换句话说,对于生命而言,最尊贵的就是生命本身。生命精神的闲适自然,才是人的真性所在。

《庄子·让王》中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颜回是受孔子器重的弟子。孔子曾经说,颜回的道德已经差不多了,可是常常穷得没有办法。但他安贫守道,不出不仕。

孔子对颜回说:“颜回,到前面来!你家境贫苦,居室简陋,为什么不求个一官半职呢?”

颜回回答说:“不愿做官。我在城外有50亩地,足够供给饼粥;城内有10亩地,足够生产丝麻;弹琴鼓瑟,足够自我消遣;学习老师传授的道理,足够自寻乐趣。我不愿意去做官。”

孔子感慨地改容变色说:“很好呀,你的愿望!我听说过:‘知道满足的人,不因外物利益自寻烦恼;真正闲适自得的人,蒙受外物损失也不焦急。修养德行于内心的人,没有官爵地位也不感到失面子。’我叨唠这些话很长时间了,今天在你身上才算看到了它,这是我的收获啊!”

这个故事与老子主张的“鸡犬之声相闻”的小国寡民生活理想相较,颜回的生活毕竟还是在现实的社会中。不贪求利禄,不贪图功名,有口腹之供,有音乐学问,而后修养性情,闲适平静,足矣!在道家看来,这是生活的极致、修养生命的大道。

杜绝欲望,不为利禄累害自己,顺着自然的本性,生活于现实但首先满足自我精神,在今天看来,亦不失为一种生活之道。

这种观点,也许有人会说是迂腐之言。陷入欲望之海,痛苦忌恨,忙于无意义琐事劳神苦心,因恐惧世人议论而奉迎曲就,为求地位而屈从权势。两者相较,能暂时远离嘈杂的世间,躲进闲适平静的世界,未必就不是一种享受。进入另一境界,不是隐匿,也不是逃避,所谓躲进小楼成一统,杀我所乐,修养心性,外人之言又何足道哉。

庄子说:“最大的无过如天地,然而天地无所求,它却是最完备的。知道最完备,而无所求取,无所丧失,无所舍弃,外物就更改不了自己。追求自己而不穷尽,顺其自然而不粉饰,这叫做人的真性。”

庄子的意思是,为求生而生,永远也没有完备的时候,反而终生为外物所累;反其常规有所舍弃,超脱一些寻求自己,返璞归真,则其乐无穷。

“活得太累”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口头语。这类抱怨实在是因为生活太完备所致,为了身外的一切忙碌,而单单忘了自己,一切都不愿舍弃,结果是,劳形苦心,一无所获。

【忘却烦恼也是一种幸福】

《列子》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古时候,宋国有个地方叫阳里。阳里有个人名叫华子。华子到了40多岁,得了健忘症。他上午拿到东西,下午就忘记了;晚上给他的东西,第二天早晨就忘记了;在路途上,会忘记继续走路;在房间里,会忘记坐下来休息;今天不记得昨天的事,明天不记得今天的事;不记得什么在先什么在后,不知道什么是过去什么是未来。全家人都为他这病而苦恼,千方百计地给他治疗。但是,请了主管祭祀的史官为他占卜也毫不灵验;请来巫师为他祈祷也毫无作用;请来医生为他下药最终也毫无效果。

鲁国有一个儒生,听说了华子的病情,来到宋国阳里,对华子家的人说:“我能治好这种健忘症。”华子的妻子儿女听说后都非常恭敬地接待他,并且说:“先生若能治好我家主人的病,我们情愿用一半家产作为对你的酬劳。请先生开个药方吧!”鲁国的儒生说:“这种病用占卜和祈祷不能取得效果,而且针灸服药也不可能治好。待我试用攻心的办法,调整他的心态,改变他的思虑,也许能够使他痊愈。”

于是,儒生让华子脱去衣服站到院子里,华子感到寒冷,连忙喊着要穿衣服。儒生又让华子连续几天饿肚子,华子忍受不了,连连喊着要东西吃。儒生把华子关进一间黑屋子里,华子什么也看不见,喊着要人拿灯火来照明。儒生看到这种情形,高兴地对华子的儿子说:“你父亲的病看来可以治愈了。不过我用的是祖传秘方,不能告诉外人。请让侍候的人都离开,由我一个人单独和病人一起住上七天七夜,到时候包管治愈。”

华子的儿子按照儒生的要求,把华子和儒生安排在一个单间居住。儒生把门窗关得严严的,华子家的人都不知道儒生在里面施用些什么办法。七天七夜之后,华子的健忘症,果然治好了。

可是,华子恢复记忆、头脑清醒之后,却怒不可遏地训斥妻子,责罚儿子,拿起宝剑要杀为他治病的儒生。人们连忙拦住华子,问他为什么这样不通情理。华子喊道:“过去我什么都忘掉,心里空空荡荡,无忧无虑,连天地都不知道是否存在。现在一下恢复了记忆,以往几十年间的存亡得失、喜怒哀乐、千头万绪,纷纷攘攘,全都涌上了心头,实在令人心烦。将来遭遇的存亡得失、喜怒哀乐,恐怕会比现在更为严重地扰乱我的心绪。然而这病一治好,再想求得片刻的遗忘和安宁,也做不到了!岂不可痛可恨!”儒生和华子家的人都感到无可奈何。

这个故事多少有些夸张,但的确是揭示了人类对于痛苦烦恼的无奈和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烦恼的问题。

忘记烦恼并不容易,但应该说是明智之举。像华子的健忘在他自己看来还是一种幸福的境界,但一清醒地回到现实,就又掉进了痛苦的深渊,又要经受无休止的煎熬。忘却,在某些时候,是确实需要的,但忘却烦恼,却需要我们用意志去努力争取,才能实现。

烦恼与痛苦,是现实世界中人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尤其是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的痛苦并未大起大伏,但却是深刻而又无处不在的。但无论如何,解除烦恼的途径在于我们自己。既然有些痛苦摆脱不掉、解决不了,那么,为什么不想办法忘却呢?

背负着过去的痛苦,夹杂着现实的烦恼,这对于心灵而言,无任何益处,反而会造成厌倦和悲观的生活情绪,与其这样,超脱地忘掉,不也是种幸福吗?不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吗?这不是让人去逃避,而是有所忘记之后去奋力进取,把有限的精力放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来。

同类推荐
  • 人生哲理枕边书

    人生哲理枕边书

    本书高度浓缩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领域人们的智慧精华,从中提炼出一条条人生哲理,涵盖人生的方方面面,无论处于人生哪个阶段,从事何种职业的读者均能找到相应的哲理来指导自己。全书分为“小故事大道理”等4部分。
  • 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本书从哲学本体、哲学流派、哲学术语、哲学名家、哲学名著、经典命题、名家名言、哲人轶事八个方面普及与哲学有关的常识。《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将指导读者爬上思想阶梯,从异彩纷呈的哲人流派中体会博大精深的哲学内涵,力图给读者提供一部了解中西哲学的基础常识,使大家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畅游哲学的乐园。
  • 卢梭谈生活品质(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卢梭谈生活品质(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包括:正确判断人的自然状态、奴隶制和权力、政治社会的建立和流弊、财产权的问题、主权是不可分割的、公益与众意之间、人民与政府等内容。
  •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爱智书系)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爱智书系)

    世界有没有一个开端?宇宙有没有一个边界?世界上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还有那至今令人类百思不得其解的时间之谜:在这些亘古谜团之外,还有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提出“世界”是什么一这个问题?人的感觉是否可靠?语言能不能传达思想?我们能否认识他人的心灵?经过理性的反思和省察后,我们会发现所有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和答案,原来都小是这么理所当然,闪此在自然面前永远保持谦恭的姿态就成了唯一正确选怿!
  • 韩非子公开课

    韩非子公开课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直是唯物主义者研究历史所提倡的观点。对于韩非子的思想,今天的我们一方面需要了解,同时更加着重其对于现代的意义,寻找其中的积极因素,为我们所用,这才是我们研究韩非子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们编辑此书的目的所在。由于时代的进步,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和现代的依法治国存在着本质差别,前者的立足点是为君王服务,重在御民和保持统治者的地位和权势,与今天保护全体人民利益的依法治国不可同日而语。从当代人的立场出发,我们当然不能接受韩非子的一系列与当今时代已经格格不入的思想,但当我们站在古人的角度时,我们依然能够理解这位思想大家的智慧所在。
热门推荐
  • 虐菜真人

    虐菜真人

    天才A:我同阶无敌。天才B:我越级反杀。孙平:但这和比你们高五个大境界的我有什么关系呢。
  • 梅开二度:甜化冰山总裁

    梅开二度:甜化冰山总裁

    不是每一个契约结婚都能遇见对的,所嫁非人的无奈只有自己懂。这一切的磨砺都不妨碍她梅开二度,告别错的,才能迎来对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存神固气论

    存神固气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唱着生活的男孩

    唱着生活的男孩

    《唱着生活的男孩》是一本拿起来就放不下的好书,一本青少年必读的当代小小说。这本书会把你带到遥远的、美好的童年,也会让你了解那些难忘的岁月;这本书不是教材,它不会教你怎样去做,但它会告诉你,什么不能去做。这本书不是牧师,是朋友。读《唱着生活的男孩》,就是和一位好朋友愉快地聊天。
  • 上仙有毒

    上仙有毒

    她是辗转几世的妖,他是杀伐果断的魔,几世的孽缘,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缠,将他们紧紧的扭转在一起,彼岸花开,几世纷乱的记忆接踵而至的复始,他与她会如何了断……(推荐叶小晔的书《婚然天成:男神的神秘娇妻》)我的书友群玫瑰の后宫,群号码:313099084,欢迎大家进来探讨《上仙有毒》的剧情
  • 美国女画师的清宫回忆

    美国女画师的清宫回忆

    美国女画家凯瑟琳·卡尔在20世纪初曾创了两项世界性纪录:她是惟一在中国宫廷之内一连待了很长时间的外国人,又是惟一替尚健在的中国后妃画过肖像的人。她于1903年到达中国,花了九个月的时间为慈禧太后作画,并在圣路易斯博览会上展出。她返回美国后,把她的经历写成With the Empress Dowager出版,中文译为《慈禧写照记》。
  • 追月亮的女孩

    追月亮的女孩

    母亲过世后,17岁的埃米莉只身前往北卡罗来纳州的神奇小镇穆拉比,投靠从未谋面的外公。不曾想到,整个小镇就像是个魔幻的世外桃源,不可思议的事情在这里一再发生,一道道神秘的白色光芒在每个夜晚都徘徊在埃米莉窗前……镇上的人们对此闭口不言,只有初来乍到的埃米莉感到不可思议。埃米莉准备一探究竟,却惊奇地发现,这一切竟然都和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个名叫温·科菲的男孩在这时主动走进了她的生活。宿命般的相遇,让两人越走越近。但她不知道的是,两人的家族纠葛其实正是这座小镇秘密的开端。
  • 孽妃路子野

    孽妃路子野

    杀伐果断的女特工羋枍,为救心腹被古木钥匙传到同一年份的现代,魂穿到一个普普通通,懦弱的初中女生身上,经过重重困难与挚爱一起穿越最强位面,到万千世界底层修炼,从最底层蜕变为站在世界之巅的赢家!受众生敬仰!
  • 历史必须爽

    历史必须爽

    让历史不留遗恨!让汉人雄霸中原!甲午海战,他开着飞机将日寇打的魂飞魄散。闯贼破京,他驾着汽车载着崇祯逃出生天。满人入关,他架起机枪子打的清军抱头鼠窜。崖山之战,他一炮将元兵轰的焦头额烂。他帮助宋祖定国安邦,跟着唐宗征战四方,他让汉武的疆域固若金汤,他让秦皇的暴虐不敢露出锋芒。他将末唐的藩镇打的哭爹喊娘,他入三国收服无数猛将,他在诸侯的战国无人敢称王。他让华夏民族的荣耀万古流芳,他将文明的种子撒向历史长廊。他就是梁小凡。群号:669231341
  • 霜舞天下

    霜舞天下

    因着父亲的阴谋而灭了母亲全家、并救下身陷危难的母亲娶了她;九儿知道自己的出生是个错误,从小更是受尽大姐欺凌,并数次差点死在她手上;面对大姐的杀母之仇、毁己之恨,九儿死里逃生幸遇刑悠然,在他的帮助下学武功、进军营、扶新主,走上了人生的逆袭之路;就在母仇得报、幸福唾手可得之际,心爱之人却为人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