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85900000047

第47章 生活智慧:用心品味生命中的每一天(3)

【责任分散效应:对着一群人求救,得不到救援】

碰上抢劫已经够倒霉了。如果碰上会心理学的歹徒,那么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一份刑侦档案里记录着一个屡屡作案的抢劫犯,他创下作案318宗都不曾被捕的纪录,成为连续30年内当地犯案率最高的罪犯。

据说这位抢劫犯曾在大学里进修过心理学。他和其他作案歹徒有一个非常不一样的特征:一般抢劫犯会尾随目标人物到人少或无人的地方再下手,可这位歹徒却偏偏挑选大型超市门口、医院门口、热闹的夜市这些人流多的地方作案。令人疑惑的是,每次这位狡猾的歹徒都能在众目睽睽之下成功地逃走。

生活中,我们也曾见过这样的场景:抢劫钱财的歹徒毫无障碍地跑出好几米,受害者高呼“抓贼”却无人理会;不慎溺水的人在河里挣扎,岸上围观了一大群人,却没有人下水救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很多人将其归结为人情冷漠。心理专家对旁观者见死不救的行为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这类现象背后有着独特的心理原因,并将其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责任分散效应也叫旁观者效应,它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一个人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做出积极的反应;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来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变弱,从而产生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的现象。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而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

我们假设抢劫犯在一个有10个路人的环境里作案,那么这10个旁观者就会意识到自己有1/10的“助人”责任。当这个抢劫犯在一个有100个路人的环境里作案,那么这100个旁观者就会感觉到自己只有1/100的“助人”责任。在后一个的环境里,人们会想:不是还有那么多的人嘛!我不出手,会有那么多的人出手。因为这样的心理,所以导致目击者彻底把自己当成了旁观者。

如果遇到不幸的事件,面对责任分散效应,我们该怎么做?答案是把责任集中起来。

心理学家约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内为了对旁观者的无动于衷、见死不救做出解释,进行了一个模拟实验。他将72名不明真相的参与者分别以“四对一”和“一对一”的方式和癫痫病患者保持距离。结果发现,当癫痫病假扮者大呼救命时,在“一对一”试验的小组里,有85%的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而在有四个人同时听到癫痫病假扮者呼救的小组里,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动。

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有趣结论是:当人们处于越多人的环境里,获救的机会就越低。相反,当人们处于只有一个人或是极少数人的环境里,获救的机会将达到最大。

尤其是当人们在“一对一”的环境里,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毫不迟疑地尽力对受害者展开援救行动。因为如果他见死不救的话,他会产生罪恶感和内疚感。这是一个沉重的心理负担,为了不要背负这个负担,人们会选择尽力去助人。

也就是说,当人们遭遇到抢劫,与其对着人群呼喊求救,不如对前面的小伙子说:“嘿,穿蓝色衣服的青年,快,伸脚拦住那个小偷。”这样做会将分散的责任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他接受到责任就会立刻做出反应。

指定向哪个人求救也有技巧。首先,指定的责任人要明确,比如“前面穿蓝色衣服的小伙子”、“穿白色衣服的大叔”……或者在求助的时候面对面向指定人求助,因为直视具有明确的指定性,能使人意识到自身的责任感。其次,向距离最近的人求助,比如不慎溺水的人一定要向距离岸边最近的人求救,因为近距离能增强人的责任感,远距离能给人带来疏离感。

【凡勃伦效应:每个人都无法逃脱名牌情结】

服装店里有一件衣服,卖了好几年都没有卖出去。服装店的老板为了卖出这件衣服,没少操心。一天,闺蜜来店里玩,二人聊着聊着,就聊起了那件衣服。闺蜜听后,建议她标出高价。女老板一听,马上说:“我赔本甩卖,都没人要,标出高价更没人要了,你这不是在逗我玩儿吧!”

闺蜜没有做过多解释,临走前只是说:“信不信由你。”

闺蜜走后,女老板望着那件衣服,呆呆地出了一会儿神,心想反正几年都没有卖出去了,干脆听闺蜜的话,标出高价作为店里的摆设。有了这种想法后,女老板就把那一件极其普通的衣服标出800元的价格。让女老板没想到的是,三天后,这件衣服卖出去了。

女老板高兴得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闺蜜,闺蜜在电话的另一端说,这就是“凡勃仑效应”。

经济学上将这种在商店里的物品,价格越高越能引发人们购买的欲望,价格低的物品反倒容易陷入滞销的反常现象称为凡勃伦效应。它还有一个通俗的叫法,名为炫耀性消费。

心理学家为了验证凡勃伦效应的真实性,特地邀请了30名企业家、30名中产阶级的志愿者和30名经济条件一般的志愿者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将两件相同的衣服分别放在街边和商店的专柜里销售。同样的衣服,在街边标价50美元,而在商店里却标价3000美元。接着,分别请这些志愿者先到这件衣服的街边叫卖点看衣服,让他们触摸衣服的质地和试穿,再请他们到商店的专柜里看同样的衣服,然后请他们做出购买的判断。结果发现,有30名企业家、19名中产阶级、12名经济一般的志愿者表示在经济允许的条件下会购买商店专柜的衣服,仅有两名中产阶级和七名经济条件一般的志愿者表示会考虑街边叫卖的那件衣服。其他人则表示无法承担商店专柜的价格,但也不购买街边的那件衣服。

在这个实验中,85%的人认为街边叫卖的衣服肯定是假的,12%的人认为说不准,无法分辨,剩下3%的人认为两件衣服是一样的。

同时,30名企业家表示一定要购买商店专柜的衣服,他们认为如果购买街边的衣服被业内人士发现会非常丢脸。30名中产阶级人士则表示商店专柜的衣服有质量保证,有条件的话绝对不会购买街边的衣服。真正令人意外的是剩下的30名志愿者中有25人表示如果某天经济宽裕的条件下,会购买那件标价3000美元的衣服。而这30名志愿者表示3000美元有时候是他们半年甚至是一年的纯收入。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任何经济阶级的人都逃脱不了凡勃伦效应的影响。

事实上,凡勃伦效应也是名牌效应。人们对商店专柜里衣服的偏好是因为人们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认知:商店里销售的都是正品、高档次的商品。而正品、高档次的商品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世界著名服装品牌夏奈尔集团曾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各大白领企业进行正品和仿冒品购买欲望的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发现,70%的女性表示如果经济不允许购买奢华服装的专柜正品,那么会干脆不购买同款式的仿冒品。仅有10%的女性表示可以考虑购买仿冒品。剩下20%的女性表示要看仿冒的真伪程度才能确定是否购买。而这些参与调查的女性都表示购买专柜里奢华的衣服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不购买仿冒品是害怕被拆穿后带来的尴尬。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愿意选择正品、高价的物品呢?

首先,当人们购买下某个奢华品牌的物品,心里就会产生“成功”的荣耀感,并以持有该奢华物品为外在身份的象征。

其次,这是由于人们普遍存在的错误认知导致的。人们潜意识里会认为高价的、昂贵的、稀少的、艰难获得的物品才是好的物品。

相反,廉价的、繁多的、容易获得的物品都是质量低劣的产品,并能影响持有人外在的形象。

类似的心理还有:“只有勤奋和艰苦才能获得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成功来自于99%的汗水和1%的天分”、“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这些都是人们对“艰苦”得来东西的普遍认知。这种认知也跟长辈喜欢从小用“艰苦革命史”来教育孩童有关。当这些孩子们长大后,艰苦的意识就会根深蒂固地生长在他们的心里。

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折腾”。他们的“折腾”就来源于这种“艰苦式”的心理状态。他们认为越是容易做的事情越没有价值,容易得来的工作不值得珍惜;越是难以追求的,越想争取到手。这类型的人,处理事情通常不是从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去下手,而是喜欢兜一个大圈子,最后常常是事倍功半。所以,当你活得非常艰辛、非常折腾的时候,一定要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堕入了“艰苦式”凡勃伦效应的怪圈里。

【鸵鸟效应:一味逃避真能带来安全吗】

鸵鸟原产于非洲沙漠中,成群结队地生活,长着巨大的翅膀却不会飞翔,当遭到天敌攻击时,鸵鸟会将脖子平贴在地面,身体蜷曲一团,以自己暗褐色的羽毛伪装成石头或灌木丛,只露出头部。这种习性后来被人们误认为是鸵鸟在遇到危险时只会把头钻进沙子。即便后来有学者指出,除了觅食,并没发现鸵鸟会通过将头钻入沙子躲避危险,但“鸵鸟效应”这个说法还是越传越广,甚至“将头埋进沙子”成为有讽刺意味的回避危机的代称。

鸵鸟效应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这种心理引致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为。现实生活中符合鸵鸟效应的事例比比皆是。

有的人很爱面子,工作勤勤恳恳,当工作中遭受挫折时,他会避免去谈起,即使别人出于关心而问起,仍死命撑住,强颜欢笑,装得一切正常。

有的人业余时间炒炒股票,希望赚点儿外快,但往往在牛市中不敢追涨,在熊市里不敢斩仓,被套牢后就干脆连盘也不看,采取回避态度,既不止损也不调仓,坐等股价自己涨上去。

有的女人,辛勤操劳全为了自己的家庭,但另一半还是出轨了。她一不哭二不闹,而是一味忍让,甚至忍辱负重在外人面前假装亲昵,希望能挽回对方。

某地生活供水水源遭受污染,居民出于本能,争先恐后抢购矿泉水、纯净水等一切瓶装水。此事在网上发布后引起公众极大关注,而当地有关部门却出来说,居民们“生活正常”,大家都多虑了。

这些现象都是鸵鸟效应,可悲,可怜。因为逃避显然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首选,逃避往往让事情无可挽回。

如今我们的生活、工作压力巨大,很多人面对压力时往往采取掩耳盗铃的回避态度,难怪鸵鸟效应深入人心。但是,就像科学家为鸵鸟翻案一样,我们在遇到困境时,何不积极应对呢?面对压力和各种问题,我们应该想办法去缓解,去解决,而不能选择逃避,否则压力会越来越大,问题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遇到危险或者困境就把头埋在沙堆里,或许能获得暂时的安全,然而却不能保证次次都能全身而退。每个人都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面对它们,我们应该主动、勇敢地去承担,去突破,去战胜。

美国曾有一项专门针对营销人员的长期调查研究,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第一次拜访遭遇挫折后会有48%的营销人员选择放弃,在第二次、第三次及第四次的拜访遇到挫折后也会分别有25%、12%及5%的人放弃,坚持到最后的人往往不会超过10%。正是因为这不到10%的人能够低调地把挫折视为理所当然,锲而不舍、毫不气馁地继续努力,最终获得成功。

孔子曾说:“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生活与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阻碍与困境,如果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选择逃避,可能会因此失去成功的机会。而恐惧不但于事无补,还会扰乱心智,影响判断,乃至使决策失误。人们常说,主动出击,是最好的防御。拒绝做一只逃避的鸵鸟,迅速采取行动,果断承担责任,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更大的损失。

【角色效应:正确进行角色定位】

有对先后相差一小时出生的孪生姐妹,外貌长得极其相似,穿着打扮也一模一样,旁人常常因此而把她俩搞错。她们从小学、中学甚至大学都在同班学习,但性格却迥异:姐姐性格开朗,好交际,责任感强,处理问题果断,较早地具备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而妹妹则遇事缺乏主见,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依赖性强。

为何同一父母,处在同一生活和学习环境、受到同样教育的姐妹俩,性格有如此反差?主要是她们在家庭生活中充当的角色不同。按照世代相传、不成文的规矩:在多子女家庭,老大要时时处处做弟妹的榜样,对弟妹要谦让,对弟妹的行为负责。同时要求弟妹听兄姐的话,遇事需多与兄姐商量,因此老大的性格一般比较温和、持重。这样,角色地位要求姐姐具有责任感,具备独立生活和交往的能力,充当妹妹的保护伞;妹妹则始终处在被支配和被保护的地位。长此以往,她们的性格特征当然就有了明显的差异。足见不同的角色,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

“角色”一词原指戏剧、电影中的人物。演员在剧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其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必须符合所担当的角色形象。“角色效应”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充当不同角色时,其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点受所任角色制约,自然而然地产生与角色相符的心理表现。这种因不同角色产生不同心理表现的心理现象,称为“角色效应”。

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扮演着多重角色,同时会有不同的心理表现。例如,一个中年人,在单位是领导,他会在行为上处事严谨,原则性强,注意自身形象;回到家里则是家长,对父母恭敬孝顺,对子女严格要求,并在子女面前以身作则,言谈举止温文尔雅,善于指导孩子;他在公交车上是个乘客,受到委屈时可能会与别人争吵,等等。为什么同一个人充当不同角色、处于不同地位、会有不同的心理表现?这是受角色形象制约所致。

同类推荐
  • 智慧书

    智慧书

    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三部智慧奇书之一。本书汇集了300则绝妙的格言警句,论及识人观事、慎断是非、修炼自我、防范邪恶等处世智慧和谋略。自1647年问世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历经几百年时光淘洗而不衰。
  • 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本书从哲学本体、哲学流派、哲学术语、哲学名家、哲学名著、经典命题、名家名言、哲人轶事八个方面普及与哲学有关的常识。《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将指导读者爬上思想阶梯,从异彩纷呈的哲人流派中体会博大精深的哲学内涵,力图给读者提供一部了解中西哲学的基础常识,使大家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畅游哲学的乐园。
  • 哲学其实很有趣:超有用超好看的哲学故事

    哲学其实很有趣:超有用超好看的哲学故事

    哲学是启迪人生智慧的学科。人在一生中是否受到哲学的熏陶,智慧是否开启,结果大不一样。哲学在人生中的作用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其实至大无比。有智慧的人,心是明白、欢欣、宁静的;没有智慧的人,心是糊涂、烦恼、躁动的。人生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一是很好,二是幸福,而这二者都离不开智慧。开启智慧,才会懂得如何做人,从而成为人性意义上真正很好的人。也唯有这样,才能分辨人生中各种价值的主次,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从而真正获得和感受到幸福。
  • 论语(白话全译)

    论语(白话全译)

    本书包括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译文、解读五部分。旨在方便读者对照原文加深对《论语》的理解,并能联系实际,透彻领悟《论语》的精神内涵,切实达到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论语》的经典之处就在常读常新,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只要开卷就会受益。
  • 唯止一心

    唯止一心

    本书打通心理学、哲学和人生观的边界,与佛法融合,剖析了从“有”到“无”再到“真空生妙有”的佛学发展概况,并解读了三部真常系经典《圆觉经》《楞伽经》《楞严经》、两部禅宗经典《金刚经》《坛经》,以及具体修行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热门推荐
  • 无悔之红妆素裹

    无悔之红妆素裹

    她只为找寻为自己付出一切的大哥,却不料遇到他。他霸气的向世人宣布此生为你倾尽天下,只为红颜一笑。她毅然决然昭告天下,为你负尽天下,在所不惜。他说为你,我可再建一个属于你的帝国,纳入我的羽翼下。她说,我只做你一人的帝后,只与你携手到白头。【宠文,绝腻宠文】
  • 决定你人生的不是性格,而是情绪

    决定你人生的不是性格,而是情绪

    有什么样的情绪,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本书通过理论与案例的结合,通俗易懂地为各位读者讲解了如何改变负面情绪,最终做到掌控情绪,成为情绪的主人。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书中得到温暖的慰藉和坚韧的力量,变得内心强大起来。
  • 明凰明枭

    明凰明枭

    女英雄明凰的救赎。。。。。。。。。。。。
  • 轻舞惊鸿情莫晚

    轻舞惊鸿情莫晚

    身为一国储君,她本是无比荣耀,可是巨大的灾难却正在降临。国破家亡她流离失所,天下之大,何处为家?两个绝世美男子同时爱着她伤着她。一个是她的灭国仇人,一个是她的救命恩人。她游走在两个男子之间,她该如何抉择?他妖艳邪魅,说:“我欠你一条命。”淡淡的语气却是一个无比重要的承诺。他霸道倔强:“你这辈子都是我的人。”霸道却又温柔。她微微一笑,如百花绽放。“我的命运我自己做主。”
  • 绝世神女惊天下

    绝世神女惊天下

    ★双强,一对一★她,对过去一无所知的杀手,浑噩活着,心性冷漠。偶然间,来自异世界的神秘银发少女,救赎了她。为了自己,亦为了那个‘约定’,少女踏上修仙之途。某位高贵的神祗,为了她舍弃所有,只为韶华不负。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冥冥中的因与果,在既定的命轮流转。这次,又是否可以打破枷锁,谱写新的篇章?那不为人知的‘真实’,是否能真正看清?
  • 我想我已慢慢喜欢你

    我想我已慢慢喜欢你

    【一个小短篇。】“喂,物理作业给我看下。”“啊?有作业?”“……我怎么知道。”——“你又偷偷背着我和别人学习了?!你觉得我没他聪明,还是没他成绩好?”“……”【练笔之作,日常温馨向,不喜请直接点叉】
  • 四分比丘戒本疏

    四分比丘戒本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水墨山河(下)

    水墨山河(下)

    穿越大师的又一部穿越回归之作,一句似真似假的传言,让群雄逐鹿三年,一时烽烟起。现代女孩儿水墨无意间穿越到了一个从未听闻的乱世之中,没有绝色美貌,没有惊世才华,移情换景,水墨一下从灯红酒绿的都市醒来,已换了世界。她被迫踏上那尸骨累累的战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一句似真似假的传言,让衡泰三年群雄逐鹿,一时烽火起。水墨从没指望别人带给自己舒适的生活,依靠别人,连活下去都不能保证。一步一行的坎坷艰难,多少敌对的仇恨目光。这从来就不是一个安宁且公平的时代,胜者王……
  • 常识与通识

    常识与通识

    《常识与通识》里的十二篇文章,为阿城先生为《收获》所写的专栏,原题为“煞风景”,因为讲常识,常常煞风景。这些文章写自洛杉矶、墨西哥、上海、台北……游历世界的阿城向读者讲述“常识”——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他把抽象的学问拿回来,在他趣味盎然的世俗世界里好好涮过,舒缓的散文笔调,向人生的启蒙书房龙《人类的故事》致意。《思乡与蛋白酶》《爱情与化学》《攻击与人性》……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清醒、幽默,美好而富想象力,至今读来仍刺激脑啡。理想国推出二十周年纪念版,唐诺伴读文章《清明世界,朗朗乾坤》收录书中。
  • 昊天皇敕

    昊天皇敕

    铿锵嘹亮的歌声刚从大槐树上的喇叭里飞出来,响彻在蛮岭东坡上空时,旺就来到了庙院坪子里。他专心打扮过自己,穿了一身城里人常穿的蓝色中山服,叠过的衣线笔直而清晰,脸也洗得很彻底,连头发都是湿漉漉的。跟闲常土样子比,像换了个人似的。今天是清明,更重要的是,今天是圪垛村拆庙动工仪式的日子。和往年一样,一到这个节气,岭上的山桃花业已盛开,满眼烂漫,村里的杏花也开了,一村子的醇香。但对旺来说,今年的清明节来得过快,时间好像从他身体上轧过来,咣当一下就掉进了这一天的晨光里。显然,拆庙运动更受人关切,坪子里已经聚集了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