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90900000031

第31章 那些被数字掩盖了的(1)

那些被数字掩盖了的

和校长朋友们谈起办学问题,时常感慨万千。

一位校长说,他克服许多困难开设五十多个社团,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里快乐学习、优雅做人、学有所长,自认用心良苦,却有领导轻描淡写地说,关键还看成绩,成绩出不来,老百姓不会认同。

这位校长在当地有较大的影响力,接管一所老校后,有声有色,同行竞相来学习。但是,由于布局调整,该校又是农村学校,生源以民工子弟为主,成绩的确难以和城区学校比。

这位校长悲愤地说:“民工子弟的孩子,或许上不了好大学,但是,他们一样可以自信地自立于社会,这就是我的追求。我有错吗?我不需要领导多鼓励,但是,当我在努力做点真正的教育的时候,希望领导能够且慢批评和打击。”

闻听此语,似曾相识。

教育改革,历来雷声大雨点小,不是一些领导没决心,就是一些领导没勇气。当然,也有真正立志改革的有识之士。但是,他们通常被这些平庸自保的官员们,以“老百姓”的名义,用数字捆住了手脚。

我所在的学校,自办学以来,也有过一些困惑。我们班子一起认真分析学校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在教职工的支持下,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最明显的一点是,老师们都感受到学校的学风明显好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更好了,游离于课堂、初三时候趴下一片的现象少了。

我对老师们说,评判教师的教学,首先看课堂,而不是成绩。看课堂,有多少学生在学习,用了多少时间在学习,学了多少东西。就学校而言,如果课堂中,即使到了初三,也少有学生趴在桌上睡觉或者神游于物外,那么,我们至少获得了初步的成功。

来校蹲点或考察的同行问起:你们的教学质量怎么样?提升了吗?我说,别急,这个问题我也不好回答,成绩提高不是立竿见影的,更主要的是,你看我校的校园生态和课堂状态好不好。

我历来反对坐在办公室里,看一串数字,然后判定一所学校的好坏优劣。这是最简单也最粗暴的教育评价方式。

教育有着活生生的现场。

到现场看看,不要打招呼,随时走进去,看看学生和老师的状态,看看校园,看看课堂,看看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懂教育的人,就可以感知到一所学校的办学品质。

数字背后,有着复杂的因素。比如,生源起点、师资队伍甚至班子配备、学校历史、办学条件等等。

可惜的是,一些领导不喜欢,恐怕也真没时间去学校突击走走。他们对教育的真相不感兴趣。他们只对数字感兴趣。决定他们命运的上级领导,可能也爱看数字,那些看起来影响他们仕途的“老百姓”也好像只爱看数字。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满足老百姓的需要和教育引导老百姓结合起来。教育既然是一门专业,就不能单纯以“老百姓”的感性认识和某些领导的功利评价来代替对学校教育的专业评价。这样的做法,不仅不客观,也不公正。教育官员,如果心底没有一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没有一分对教育良知的坚守,没有一分对教育规律的坚持,没有一分对教育责任的担当,那么,他即使侥幸能够成为官场上的红人,最终也将难以成为真正令教育同行们敬重的领导。

没有分数,万万不行。如果我们的命题是科学的,那么,分数无疑是一种能力。我从来不否认分数和成绩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某种评判。但是,评判学校,远比评判个体来得艰难而复杂。不懂这点,就谈不上懂教育管理。

有校长告诉我这样一所“名校”——那是一所在当地颇有影响力的学校,凡事总要争第一,美其名曰“追求卓越”。校长在大会上明确要求:无论老师还是老师带学生参加比赛,不拿第一,就不符合我们的要求,就是不合格的教师。在这样的高压之下,各种荒唐的行为就出现了:有的教师在优质课比赛中,明明技不如人,却千方百计要“争”“夺”第一,或者找人说情,或者找准评委或者活动组织中的一点细微的疏漏,反败为胜,“终夺第一”。在这样的“追求卓越”的一贯“校风”下,学生自然也是如此。不拿第一就对不起老师,就对不起校长,就对不起“今天引以为豪”的“名校”。于是,在运动会中周密分工,派人紧盯其他竞争对手的任何一丝的犯规行为,一旦超越自己,就告状,而自己则千方百计钻漏洞。听说,有一次,该校承办市运动会,在掷铁饼的比赛项目中,眼看着人家的成绩要超越自己了,该校当学生志愿者的同学就特别“配合”,努力将皮尺拉直,拉直,直至将其拉断。因为这样,对手的成绩会差一点。

这样不择手段“追求卓越”“永争第一”的学生,今后到了社会上,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位校长问我。我不敢回答,甚至,不敢想象。

看看我们的四周,在成人世界中,早已经充满了这样的令人生畏的“卓越者”了。他们为了达到目的可以无所不用其极。而另一些,因为发现自己最终无法“卓越”,实在“输不起”,就选择种种极端的做法——今天有人冲杀学生,明天有人引爆公交车,后天有人杀人全家,或者就是自我毁灭以逃避“失败”。这样的悲剧还少吗?

诸如此类,种种怪相,已经足够让我们忧思了。但一些教育者,借“对学生负责”“让家长满意”的名义,还在为这样的浊流推波助澜,这不能不令人悲哀万分。

有的学校,每年的成绩看似在上升,但这个成绩如何来的?就是从挖掘了他人的优质生源而来的。今年挖五个,明年挖十个,后年挖二十个,这样,步步为营,造就了一所“连创佳绩”的名校。

有的学校,学生五点半起床,十一点熄灯,周末只休息半天,音体美课只挂在课表中,学生除了学习,不知道生活有何乐趣,心理问题多发,却也成了领导和“老百姓”心中的好学校。

有的学校,在领导眼中一直是不错的。为什么?因为,关键数字好看。关键数字是什么?就是考上重点高中或重点大学的学生的人数。只要去年5个,今年6个,明年7个,就是好学校。其他的几百个学生,甚至上千个学生的成绩,并不重要。因为“老百姓”也认为这就是好学校了。他们不知道,还有许多老百姓,那些被忽视的绝大多数学生及其家长,其实,浑然不知道自己和孩子收获了什么,甚至,有时候,自己的孩子成了陪衬,成了他人的“殉葬品”,还浑然不觉。殊不知,所谓的“老百姓”有时候也是很好被专业人士欺骗和误导的——我始终认为,专业人员不能坚守专业精神,不能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片面迎合所谓的“民意”,也是一种变相的欺骗乃至戏弄。

当然,还有更糟糕的,一些学校,除了关键数字漂亮外,一无是处。学生自私自利,忙着给老师送礼请客,忙着请老师额外“照顾”做家教。教师呢,刚上班就盼着下班,上完课,就盼着回家看电视,甚至准备晚上做家教。一个年级,靠的就是几位名优教师在拼命用劲,“为校争光”,而且只用在几位关键学生,即在所谓的“苗子”身上费些劲就行了——如同我们的体育,举国体制,专门培养几个人才,就总能在世界体坛上获得“奖牌数第一”了——这样,自然能年年得到领导的夸奖。领导还会认为这样的校长“善于抓关键”“可干大事”。

奖牌大国,并不代表体育大国;体育大国,并不代表体质强国。学校教育不也同样吗?

总之,数字背后,被掩盖和可掩盖的东西太多了——一些学生,分数是高了,进入大学或社会后,损人的损人,自损的自损,甚至出现了李启铭、药家鑫、马加爵、朱海洋这样的学生,更是令人痛心。可在一些人看来,这不足挂齿:教育的事情,当然看今天了,明天的事,谁知道呢?大学的账,怎么能够算到中学头上呢?

是的,明天,有多少人,仔细想过明天的事呢?

他们就要今天的数字,却不去思考,数字背后,遗失了多少不该被遗失的东西,又遗弃了多少不该被遗弃的孩子。

写此文,我并无意去打击和讽刺那些名校。当今社会,要办好学校,当好校长,凡教育中人,都知道是件不容易的事。上要获得领导认可,下要获得百姓认同,不容易。脱离“实际”的教育,再美好,也无法存活,谈何理念与责任?这是我每每想到,就感到悲哀的地方。

但我依然希望,我们的教育官员们,我们的校长们,能够减少一点对数字的癖好。教育的使命是立德树人。或许,当我们对分数背后的东西关注更多,对分数以外的东西关心更多的时候,离教育的目的和本质才能更近。多少年后,当你从教育管理者的岗位上退下来的时候,便可以自豪地说:“我是真做过教育的人,是做过真教育的人。”

中等“师”同样不可忽视

秋日的中午。

吃完中饭,刚好吕老师从食堂走出来。

我请她和我一起在田径场散步。

我想和她谈谈课堂问题。

她那节课有四五位学生趴在桌上,无所事事,而她却没有看见,或者说看见了却习以为常、不以为意。

她是个负责的老师。但比起众多老师,她并不出色——她没有名优教师的头衔,也没有骄人的成绩;她不曾担任过什么引人瞩目的工作,也不在最早进教室和最迟离开学校的人群之列。

当然,她也很少给学校、给同事添麻烦,不会和谁发生口角,也不会和某个部门发生冲突。

她就是这样一位默默无闻、按部就班、来去匆匆、沉默寡言的极普通的教师。

我不想批评她,只是想适时地给她提个醒。

没想到,话没有说几句,她就眼眶发红,泪水汹涌而出。

她说,从工作开始,几乎没有得到过领导的肯定。以前,她也担过班主任,也早出晚归很拼命,甚至放弃照顾孩子,可从来没有得到过什么荣誉。这些年,她不做班主任,也没有担任什么职务,同样早出晚归,同样克服孩子没人照顾等困难,同样从来没有请过假,可是,同样没有得到过领导的一次表扬和表彰。

“我同样身体不好,许多疾病,我同样家里有许多困难,我同样经常找学生辅导,我同样经常和家长联系。只不过,我可能不够出色,也可能我从来不喜欢到处宣扬自己,我也从来不喜欢到领导这里来叫苦叫累提条件。我就是一个被忽视的人,我怎么做都没有人肯定,都得不到肯定。”

听到她的倾诉,我深感自责。尽管我自认是务实和勤奋的,也自认对老师是了解的,可是我发现我对她或者说“她们”的了解太少了——特别是对老师工作之外和成绩背后的东西,了解得太少了。

或许,我可以不必去了解太多,我只需要了解她的工作业绩就够了。可是,为学校做出贡献的,不仅仅是那些业绩出色的人,还有那些业绩并不出色的人。他们可能成绩并不耀眼,可他们以自己踏踏实实的努力、默默无闻的陪伴、真诚善良的举动,让一个个学生感受到了做人和做事的责任,并维持着这个校园的安宁与平和。

不是每个人都要登台做演员,更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出色的演员。那些在舞台背后布景的人们,那些在舞台下面鼓掌的人们,那些为这个舞台挖土铺路的人们,那些为这个舞台清扫尘垢的人们,都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这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老师,多么像那些常被忽视的中等生:成绩中等,相貌中等,才华中等,努力程度也中等,性情同样中等;他们从来不会有惊人之举,也少有恼人之处;他们不多事,不惹事,老师无须顾忌他们;他们不会给班级带来巨大荣誉,不会为老师和学校“增光添彩”,老师无须顾及他们,因而,他们常常处于被漠视的窘境中。

多年前,在高中当语文老师的时候,我的学生写过一篇文章——《我是一名中等生》。大意是说自己多年来,就如同教室里的一张桌子,摆放在某个角落,不声不响,没人过问,没人关心。对他来说,同学和老师很重要,因为他不知道除了来这里,还能去哪里。而对同学和老师来说,他却是个多余的人。其内心的孤独,从文字中窜出来,尖锐而冰冷。看完之后,我的内心久久无法轻松。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大地啊母亲把我紧紧拥抱。”

我突然想起这首老歌,对它有了一种别样的理解,眼眶不禁湿润。

那些中等生、中等师们,何尝不是这样平凡?但他们真的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吗?他们何尝不渴望被人关心和关爱?

哪些老师容易获得关注和重视?

首先,那些肯担当、能奉献的人,常获得重视,因为他帮助学校承担苦难,解决难题,是学校的功臣;那些能力强、业绩好的人,常获得重视,因为他们是教师的标杆;那些有追求、有理想的人,常获得重视,因为他们是教师队伍中的先行者和思想者。

其次,那些善表现、会宣传的人,常得到重视,因为他们只要做过一些工作,就能让所有人知晓;那些有活力、善交际的人,常得到重视,因为他们能够让所有人都成为他的朋友,替他说话。

再其次,那些会抱怨、会吵闹的人,会被重视,因为他们的意见如果得不到重视,会给管理者带来麻烦;那些会叫苦、善叫累的人会被重视,因为他的苦累大家听得见;那些爱计较、善提条件的人会被重视,因为不重视他就不做事。

当然,能够获得关注和重视的人,还有很多。

同类推荐
  • 地方民主立法的有益尝试:《辽宁省市场中介组织管理条例》立法实践与探讨

    地方民主立法的有益尝试:《辽宁省市场中介组织管理条例》立法实践与探讨

    2011年5月27日,辽宁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辽宁省市场中介组织管理条例》。这是一部在人大代表有关地方立法的议案中选定的立法项目,采用委托起草法规草案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经常委会会议三次审议,比较充分地集中社会智慧和反映人民群众意愿的地方性法规。立法机关在整个立法活动中,比较充分地运用了当前地方立法工作中通常采用的民主立法形式,在立法方面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行使,彰显了我省民主立法的进步,在辽宁省地方民主立法的实践和探索上,具有引导和示范的意义。
  • 梦在数学里

    梦在数学里

    本书收录了多篇关于数学课教学研究的文章,分为五辑,内容包括:课标解读、有效教学、教学探索、教学设计、高考频道
  •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以“人文情怀、学术精神”为宗旨,以通识教育为主板,以文、史、哲、艺、政、经、法、社等学科为重点,陆续开设“大学讲堂”“博士开谭”“专题专论”“评书评人评事”“海外文摘”“网上撷英”以及“反馈与批评”等栏目。文章以栏目为单元,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治、经济、法学、社会学为序次,举凡论文、散文、书评、随笔、讲演稿、谈话录等,文体不拘,文风不限。编者诚心虔志,企盼有创见、有发现、有风骨、有格调之文章,希望与同仁同道共同开拓一片中国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通识天地与文化乐园。
  • 特立斯非虚构经典著作:王国与权力+被仰望与被遗忘的+邻人之妻

    特立斯非虚构经典著作:王国与权力+被仰望与被遗忘的+邻人之妻

    《王国与权力》1851年创刊,1896年被阿道夫·奥克斯以7万5千美金收购,《纽约时报》用一期期报道奠定了自己影响美国、影响世界的首席大报的地位。它记录了世界近现代历史中几乎所有重大的事件,而记录这些事件的《纽约时报》和《纽约时报》人则往往隐居幕后。本书初版于1969年,至今仍是关于《纽约时报》历史及运作方式首屈一指的参考书,开启了当时写作、出版媒体著作的潮流。《被仰望与被遗忘的》特立斯之前,没有人如此打量城市、写作新闻:每天,纽约人要喝下46万加仑的啤酒,吃掉350万磅的肉,用掉21英里长的洁牙线。在这座城里,每天有250人死亡,460人出生,15万人戴着玻璃或塑料假眼行走。这是一部纽约交响曲。作者特立斯以他犀利的眼光,精准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纽约风貌:面目模糊的人潮中不为人知的奇闻轶事,镁光灯下的明星转身之后的尴尬境遇。俱乐部门口的擦鞋匠、高级公寓的门卫、公交车司机、大厦清洁工、建筑工人,与弗兰克·辛纳屈、乔·迪马乔、彼得·奥图尔等明星一样受特立斯尊重,他以同样的好奇心对待他们。
  • 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

    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

    20世纪的后二三十年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转型期,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在西方国家,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经历了“高校管理革命”后,走上了市场化和商业化的道路。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大学获取公共资金额度的逐渐减少,寻求更有效的管理方式和经营方法以促进大学的发展成为了改进大学管理模式的重要手段。
热门推荐
  • 非人学院纪实录

    非人学院纪实录

    大学生活可谓是年轻人青春的最后一页,多少人想对自己青春最后一页撒上浓墨重彩而充满期待的踏入校园,然而四年光阴,蓦然回首却没有一丝波澜。而若是踏入这妖异横生的非人学院,大家又会谱写出怎样的青春之歌呢?
  • 八零神医小娇媳

    八零神医小娇媳

    身为神医之女,上辈子一直悬壶济世,一朝穿越到现代!父母不爱就不爱吧,姐妹包子就包子吧!我有金手指怕什么?只是某妹看她的眼神怎么这么奇怪?本姑娘是神医,不是神棍,别不信呀!某妹眼神惊恐:明明上一世姐姐死了,这个妖孽是从哪里来的?新书《二分之一的甜度》上线,需要宝宝们支持!
  • 魔影分身

    魔影分身

    斗气纵横的世界,强者为尊的世界,难道武道废材就注定平庸一生?一道魔影出现在李战的身周之后,他的人生轨迹,就此发生了改变……斗武大陆,那方蔚蓝的天穹,必将为那道身影变色,那片厚重的大地,也必将为那道身影而颤抖……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我,自己

    我,自己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你是否常感觉到挫败不得志,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本书将与你分享如何去掌控自己的人生。实则无关无尽的责任义务和理想方案,关键仅在于你——自己身上。
  • 飞贼妈咪太狡猾

    飞贼妈咪太狡猾

    她不仅光明正大地闯入他的车城偷走了一辆名车,还扬言:“你再追我,我就偷走你的儿子!”嚣张的话出现在娱乐周刊的大标题上,一时间大家都好奇这霸气侧漏的女飞贼要怎么偷走大名鼎鼎的CEO的儿子,谁都知道他还没有结婚,更别说有儿子,那么这个女人的意思就再明白不过了,难道是要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他收服?宝宝语录:“妈妈,我看到那个比点点帅但是妈妈说没有比点点帅的男人了。”“夏点点,你能不能说话简洁一点?”“不能啊,这句话就应该这么复杂。”“不行,必须简洁地说。”“好吧,妈妈,我看到男人了!”
  • 混沌之世鬼神大陆

    混沌之世鬼神大陆

    “地笑天阔无事做,天笑地广是非多不如做个快活人,游在从林消酒喝”从前世人皆知,要是听到这句话,定是一笑而过,说一句“陆家的疯子,又跑出来了”不知过了多久,只要听到这句话,就必有人死,世人皆怕。
  • 雷锋1940—1962

    雷锋1940—1962

    从新中国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走出来的雷锋,恰像是一个“共和国长子” 式的角色。他代表了热情建设社会主义、努力朝着共产主义前进的“无私奉献”的红色一代,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对于中国当代年轻人来讲,显得神秘而遥远。 这个让人如雷贯耳的雷锋,当年并不是一个落伍的人。其实雷锋一直都是共和国五六十年代的潮流先锋,他戴红领巾、主动回乡当农民、当政府公务员、学开拖拉机、喜爱拍照片、发表文章、成为炼钢工人、穿皮夹克戴手表、参加解放军、学习《毛泽东选集》……毫无疑问,雷锋的生活正是那个时代的主流生活;而革命,也是那个年代的时尚生活的重要内容。
  • 娇女毒妃

    娇女毒妃

    京都贵女满目鄙夷:“你一个乡下来的无知村姑,你有霓云坊的衣服吗?你见过熠宝轩的首饰吗?你知道人人追捧的钺王有多英俊霸气吗?”沐云瑶神色懒散:“霓云坊?我开的。熠宝轩?我开的。至于钺王……欠我的银两什么时候还?”
  • 减肥档案

    减肥档案

    一个简单朴素的减肥馆,一个不算苗条的减肥师,几个不算胖的减肥顾客,上演不一样的酸甜苦辣,经历起落沉浮的不同人生。且看相同的经历,不同的选择,谁才活的更精彩?幸福的人们是相似的,不幸的人们则各有各的不幸。有时候,造成这种不幸的正是我们自己。创造幸福的也是我们自己。相信我,苦难也是一种人生历练,正视它、战胜它,它就会成就你。敬告:千万不要小看女人的智慧,更不要把女人逼急了,因为被逼急的女人,非常恐怖。男同胞们,你们可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