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事情就这样落实下来,慢慢地村里的人都从激动之中舒缓过来,踏踏实实的过着本本分分的日子。
前面我们已经说到过,白小村地这个山坳里,大多数人都是姓文的。但是就像再美的玉也会有瑕疵,任何事物本来的面目都不可能会那么纯粹那样。白小村也有几家杂姓。先前的李升庆一家子就是这样的。当然还有姓唐的,姓彭的几个杂姓。有的是倒插门进来的,有的是逃难逃到这里的。各种原由,不一而足。如今且不说其他家的,就单单说说李升庆一家子。
说到李家,就是一本辛酸史了。别看李先生在村里教书,又兼以前当上村里文珍生产队的会计。可是他们家的情况,真是让人不忍卒说。李升庆家养了三个孩子,最大的那个叫李春贵,老二叫李春明,老三叫李春锋。最小的是跟文禾一样大,最大的春贵也只比文禾大几岁。李升庆还有个兄弟叫李升国的,也养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最大的那个女儿叫李招兰,大儿子叫李瑞生,二儿子叫李祥生,三儿子叫李腾生。别看现在这一大家子这么多人,先前他们两兄弟经历的磨难在此已是难以诉说。仅在此略表一二。
李升庆的祖父是从南边逃难过来的,当时也是十几岁就到这个小村落里来了,奋斗了二十几年,因没地盘,也没什么钱,勉强在一个冒泉水的湖边打几个墩子,愣是建起了一套房子。一家人就这样住下来了。生了个儿子,又帮他取了个媳妇,本想日子就这样安安稳稳地过下去,可事与愿违,因这些年劳累过度,三十好几的大好青春便散去了。竟撇下一家子人走了。
也说这李升庆他父亲小时候也懂事,小小年纪就担当起家庭的重担。村里的人都对其啧啧称赞。村里的人也对这个孩子非常的尊敬。文珍他爸跟这个孩子非常的熟悉,也非常的要好。因此文珍他爸也经常帮衬着他。也说他们家是太时运不济,没想到三十来岁也染病死了。只留下李升庆他们兄弟两个,和一个尚算年轻的母亲。
这母亲因丈夫死了,又刚生下李升国,想来人生活着也没多大意思了。又日日思念着丈夫,又坐着月子。这房子也因建在水边,又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吹打,下雨的时候,淅淅沥沥漏进到房子里面来。到了梅雨时节,雨下的长久,屋里一片汪洋,屋外一片池塘。让人看着都无比心酸。每每想到这些,又想到家里这两个孩子们该怎么办。竟养成了一心病,渐渐的越来越不景气了。也叫不起医生来医治,竟也撒手人寰,跟她丈夫去了。
就此只剩下两个尚未长大成人的孩子了。全村人看了,都觉得很是可怜。村里就看了,谁能够把这两孩子领养了,拉扯他们到十几岁,便让他们自己独立生活吧。
可是放眼全村,又有几家家庭宽裕的呢。即便是谁家宽裕点,可是谁又想让着链各个孩子拖累了自己家稍微好点的生活呢?试问在那个时代,谁家不是三五个孩子,一把屎一把尿,辛辛苦苦把自己的孩子拉扯大也实属不易了。因此也不必说村里的人不善良,不想领养这孩子,也不必说村里的富裕点的人没良知,也不必说村里的人没同情心,实在是这个村里的人们日子过得太窘困了。
谁了没有想到,当时家里穷的叮当响的文珍父亲领养了这两个孩子。他们家那时候也家徒四壁。村里的人都已诧异的的眼神看着文珍他父亲,他能把自己四个孩子和领养的这两个孩子拉扯大吗?
文珍的父亲可不是这样想的。反正家里已经烂成这个样子了,自己的孩子们也快长大了。拉扯他们确实有点不容易,可是再加上两个孩子也穷不到哪里去。让他看着这孤苦伶仃的两个孩子受罪,他无路如何是怎么也看不下去了。家里愈是贫困,他就愈能体会到那种处于生活煎熬之中的悲苦,愈能引发他对那些跟他一样受着苦难的人的同情之心。更何况,他们还是两个不知世事的孩子。
文珍他父亲还真做到了。李升庆就在他家里长大的,并且还挺会读书。这让文珍的父亲高兴坏了。这小子还真给他挣面子。到了十几岁的时候,李升庆也就不好在叨扰文珍他们一家了,他们一家给过他们的恩惠实在太多,也不好再麻烦他们了。这就是李升庆的懂事之处了。文珍他父亲就在二房里给他们找了半间破败的房子,既在里面睡觉,也在里面做饭。李升庆带着弟弟就这样,在这半间破烂的屋子里住了下来。
等到弟弟李升国长大了的时候,升庆已经在大房里的山脚下谋了一块地皮,草草地盖了一间房子,全做容身之所。那年刚好上面来征兵,弟弟李升国就应征入伍了。
没过几年,弟弟李升国就退役了。本来他有机会留在队里的,可是自己嫌自己没文化,就退役回到家乡。组织上给安排工作。到这个市的东营乡的国有林场里面做工人去了。
后来挣了点积蓄,因为白小村的那个山坳里实在是住不下了,就在煤矿那边的布上建了一所房子。当时那边也正好有座敬老院在那里。因此建到那里也并不显得孤孤单单。早年退役回来的时候,李升庆就主办这为弟弟取了个媳妇。就是白小村另外一块聚居地姓易家的。那地方,当地人管家“易家里”。名叫易惠兰的。生了三儿一女。自此这家的光景逐渐好了起来。
这李升国的脾气可不是什么好脾气。因为在军队里训练了几年,思想里每每都带有一种先公后私,心里一味想着能为别人做点什么。做事也是先考虑别人的感受。往往不能够顾及自己家里人的看法。妻子易惠兰都是因为这种事情,跟他吵过不知道多少次了。可是他又怎么能听进去了。惠兰是一心一意为这个家,升国是宁愿自己牺牲多少都没问题。一个胳膊肘往里,一个胳膊肘往外,这能太平吗,这个家?况且,每次一吵架,李升国就顾不得你是谁了,管你男的女的,动手就上,又是在军队里练过的,稍微挨一下,也得疼痛几十天呀!
再说说李升国他们家的三个孩子们。大女儿已经嫁到白小村的一个叫石山的地方。也是离白小村那个山坳不远,从那里走大路出来首先经过易家里,再到石山,然后就是村里的行政中心了。白小村小学也在那里。布上可以直接不经过白小村的小山坳,径直走,经过小学,对面就是石山了。李招兰也刚嫁过去不久。最大的儿子李瑞生早已辍学在家。比起文禾大两岁。也在白小煤矿干活。文瑞对这孩子印象挺深的。人老实,还挺活泼。那年他们家盖房子的时候,需要很多的砖和瓦,就是李瑞生带着跟伯伯的几个孩子们搭建起来的土窑,制成砖,一口一口的把整个房子给建起来的。李升庆的三儿子李春锋,也是个不喜读书的,就学泥水匠这门手艺,建房子的时候,就顺便练练手了。李祥生却从小学考入初中了,目今还在中学读书。念初三了,也快毕业了。最小的那个李腾生,也是个调皮捣蛋的,却也有些小聪明。只是不用在学习上。也是承着李升国的个性,这一大家子都不太会说话,要说起话来声音大如放炮,一句就能把人噎死。戏称之为“一枪毙命”。因此狮子一样的怒吼,时不时的从这座新屋子里断断续续地传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