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9000000004

第4章 怀疑与信仰

北京大学校刊编辑部的人来,说今年是建校90周年,想印个纪念文集,希望我写点什么。我有些胆怯,因为没有什么值得听听的话好说。但又义不容辞,这有如为亲长开个纪念会,不管我怎么可有可无,也非参加不可。问内容有没有什么限制,说要围绕“我与北大”写。写什么呢?大事,没有;琐细,敝帚享之千金,读者会厌烦。困难中想出一条路,几年以前,感到衰迟之来,常常更加怀念昔年的有些人,有些事,有些境,于是把一时的记忆和观感写下来,零零碎碎,集到一起出版,名为《负暄琐话》。其中不很小的一部分是谈我上学时期的北大。“我与北大”,命题作文,我算是已经写了后一半。还有前一半,“我”,没写,这次就无妨以此为内容,算做补阙或拾遗。

写“我”,选与北大有关系的,也太多了。多,无妨,篇幅可以拉长。有妨的是性质太细小的,如饥餐渴饮;太偏僻的,如个人恩怨,都不值得说,因为,用时下的话说,是没有教育意义。想了又想,想出上面那个题目,自己认为,分量超过饥餐渴饮,可以说说。由己身出发考虑,也应该说说,因为它,作为问题,已经伴我或说缠我几十年,而且看来还要缠下去,直到无力再想它。是什么问题呢?记得是当年读英国培根的书,大概是《新工具》吧,问题的性质才明朗化的。培根说:“伟大的哲学始于怀疑,终于信仰。”我以很偶然的机会,走进北京大学的门。在母校的培育中成长,学会了怀疑;不幸半途而废,虽然也希望,却没有能够“终于信仰”。这不知道应该不应该算做辜负了培育之恩;但思前想后,心里却是有些感慨的。以下就围绕着这点意思,说说有关的情况。

想扯得稍远些,由迈入校门的偶然说起。那是1931年夏,我通县师范学校毕业,理应去教小学而没有地方要,只好换个学校,升学。北大考期靠前,于是交了一元报名费,进了考场。记得第一场考国文(后来称为语文),作文题是八股文的老路,出于《论语·季氏》,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试申其义”。那时候还没念过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不知道原文有错简(应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于是含糊其辞,在“寡”“贫”方面大做其经义式的文章。其间并引《孟子》为证,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云云。

这里要插说几句话。我小学的启蒙老师姓刘,名瑞墀,字阶明,是清朝秀才。以会作破题、承题、起讲的大材而教“人手足刀尺,山水田,狗牛羊”,心里当然有些不释然。于是锥处囊中,或由于爱人以德,就自告奋勇,晚上给我们一些也还愿意听听的孩子们讲《孟子》。他的教法革新了,是先讲解,后背诵。“河内凶”这一章靠前,记得牢实些,所以能够抄在考卷上。其时北大正是被考古风刮得晕头转向的时候,推想评卷者看到纸上有《孟子》大文,必是相视而笑,莫逆于心,于是给了高分。其他数学、外语等都考得不怎么样,可是借了孟老夫子的光,居然录取了。

录取为文学院学生,选系,听了师范同学也考入北大的陈世骧(后到美国教书,已故)的劝告,入了中国语言文学系。那时候,文史哲几乎不分家,于是听课,杂览,就三方面都有。主干是温故,也想考古。考古要大胆怀疑,如顾颉刚先生那样,说夏禹王可能是个虫子。又要小心求证,于是就不能不多翻书。现在回想,其时的生活是在两条线上往前走,一条可见,一条不可见。可见的是上课,钻图书馆,心情有如乡下人进城,大街小巷,玉钏朱轮,都想见识见识。具体说,也听了熊十力先生的《新唯识论》课;图书馆呢,由板着面孔的正经正史等一直到《回文类聚》和《楹联丛话》之类,都翻翻,这,吹嘘一点说是走向博,其实是“漫羡而无所归心”,关系并不很大。关系大的是那条不可见的,默默中受北大精神的熏陶。这精神是两种看来难于协调的作风的协调。那是一,乱说乱道;另一,追根问柢。或者合在一起说,是既怀疑又求真。说这关系大,是因为它指引的方向不只是浮在水面的博,而是走向水底的深。表现于外是口说笔写,要确有所见,不甘于人云亦云。

这当然是说学校,不是说我也这样有所得。但是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想出淤泥而不染也做不到。这说来话长,只好大题小作。大概是学程四年的后期,追根问柢和怀疑互为因果,使我的兴趣或说思想有了较大的波动。原想写的《九鼎考》扔下了,认为即使考清楚了,与现在又有什么关系?重要而迫切的是要弄明白,“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究竟是怎么回事。说通俗点是怎样活才不是白白过了一生。这使我相当惶惑。只是惶惑,还不知道这个问题太大。有眼不识泰山,于是问人,以为轻易可以解决。只有两次,印象深,还记得。先一次,大概是问比较活动的什么人吧,答复是要读政治经济学。读了一点点,觉得不对,因为那只是讲怎样求得温饱,并不讲为什么要温饱。后一次,是问在生物系上学的牛满江同学(现在美国),生物的生有没有目的,他想了想,答,传种之外像是没有目的。我当然不满足,因为这还不是值得夕死的道。是母校的追根问柢精神使我怀疑,又不甘于停止于怀疑,于是我不能不摸索着往前走。

近水楼台,先注意本土的所谓道。这也多得很,其显赫者是儒道释(外来而本土化)。儒接近常情,有所谓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如果不追根问柢,这种道颇有可取,因为即使学周孔、秦皇汉武很难,努力,写点什么,总不至于可望而不可即。问题是这种道并不是人人都同意,如老庄就是主张好事无所谓的;佛家更趋极端,认为这都是此岸的事,不只空幻,而且不免于苦。更大的问题来自理论方面,是,为什么不朽就可取?追到最后,恐怕只能乞援于《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说得雅驯,其实性质与倒霉,死于车祸,只好认命,正是一路。上天让我们乐生,求饱暖,我们除了顺从,还有什么办法?

母校的追根问柢精神使我不能停止于顺天,于是冥思,也找书看。书的范围,一言难尽,总之是这条弯路相当远,日久天长,甚至发现日暮途远,想倒行逆施也难于做到。而所得呢,又是一言难尽。情况可能与宋朝的吕端相反,是大事糊涂,小事不糊涂。所谓大事,是道的理的一面,还是找不到可以贯通一切并为一切之根据的什么,换句话说,是还不能树立起信仰。所谓小事,头绪纷繁,这里只说两类值得一提的。一类是道的行的方面,我不得已,思想上只好走写《逻辑系统》的英国小穆勒的路,他中年也烦闷,找不到可以为之夕死的道,后来左思右想,接受了边沁主义。儒家的顺天命,加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是边沁主义一路,我同意,理由不是认为这样最合理,而是为多数人着想,只能这样。

这态度,由理论上衡量,是不怎么积极的,因而就给持不同意见者,如佛家,留下余地,他们不高兴在此岸,那就到彼岸也可以,只要说得到做得到就好。小事的另一类是熟悉了大问题之下的诸多小问题。举有实用价值的为例,我不再怕鬼,因为确知现实世界没有《聊斋志异》写的那样有情,人死如灯灭,就是想鬼也没有。绝大多数也许是没有实用价值的,总的说,是常用较冷的眼看一切。这样看,事物就常常不像说的那样单纯,接受整体之前,要分析。就是说,还是怀疑的精神占了上风。其间一件小事更可以说明这种心情。那是读英国罗素的《怀疑论集》,现在还记得有一处说,历史课本讲打败拿破仑,英国的说功都是英国的,德国的说功都是德国的,他主张课堂上让学生兼念两种,有人担心学生将不知所措,他说,能够教得学生不信,就成功了。我欣赏他这个意见,因为是擂鼓助了怀疑之兴。

这样说,心里长期盘踞着母校的怀疑精神,我就毫无遗憾吗?也不然。值得说说的是两种情况。

一种偏于世俗,是应付社会的捉襟见肘。世间有些事物,有些人看着完全好,或完全坏。我却常常不这样看。问我,窥测对方的意旨说,不好;顺着自己的思路说,也不好。怎么办?因为难办,也就难说,这里只好不说。

一种偏于微妙,是知心安理得之为绝顶重要而不能心安理得。记得这种心理状态不只一次跟深知的人说过。我外祖母是个乡下老太太,信一种所谓道门,精义不过是善心善行得善报。有一次,我站在现代科学的立场,说并无来世,惹来几句咒骂。现在想来,这是怀疑和信仰的交战,哪方胜了呢?外祖母有信仰,当然相信得全胜。我呢,仔细想想,是胜败难说,因为来世虽然靠不住,但那是信仰,有大用,用佛家的话说,是可以了生死大事。死生亦大矣,无妨缩小一些,说心安理得。而我,因为没有外祖母那样的信仰,一直是连缩小的心安理得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取得。细想起来,这心情是有些苦的,记得前几年曾写几首观我生的诗,其中第二首的尾联是:“屎溺乾元参欲透,玄功尚阙祖师禅。”这可以最简要地说明我与北大的关系:是母校的怀疑精神引导我去思索道在屎溺,思索乾元亨利贞;可是自己琢而不成器,始终不能禅悟,见到如能朝闻则夕死而无憾的道。

善心善行得善报,报要由至上的外方来,待报,不问至上的有无,何形何质,何自来,是信仰。更典型的信仰是上帝全知全能全善,给我们福,要感谢;给我们祸,也要感谢。相信某种说法永远是真理也属于这一类。树立这样的信仰并不容易,因为与追根问柢的精神不能水乳交融。一种美妙的想法是使怀疑和信仰共存共荣。这做得到吗?我不知道。也许培根有办法,可惜不能寻其灵而问之了。另一种,不是美妙的,只是实际的想法,是分而治之。分是照古人的说法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然后是上不能知,存疑,专顾下。

以《中庸》的话为例,“天命”是形而上,可以不问理由,只是接受;然后是用全力钻研“率性”,以解决夫唱妇随、柴米油盐等问题。其实,古今中外无数的贤哲,更加无数的常人,都是这样做的。名堂可以叫得冠冕些,如以仁义王天下,边沁主义,等等,用庄子的话一言以蔽之,都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这类既复杂又朦胧的问题上,我因为死抱着母校的怀疑精神不放,虽然也知道,分而治之之后,应该尽量少问形而上的道,以求在形而下的范围内徜徉,取得微笑;可是总认为,这低一层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想法和做法还是无根之草,或根不深之草,是长得并不稳固的。

越说离实际越远,应该就此打住,回到本题。意思很简单,是,如果人可以切为身心各半,我的心的一半,已经超过半个世纪,是在母校怀疑精神的笼罩下,摸索着走过来的。这使我有所得。但没有大得,因为未能“终于信仰”。这样说,对于母校,我的心情也就不能不分而治之:有时感到惭愧,因为没有成材;有时也感到安慰,因为没有忘本。

同类推荐
  • 爱默生随笔集

    爱默生随笔集

    爱默生的思想和作品推动了美国民族精神的确立和发展。而这本《爱默生随笔集》就是他散文随笔代表作的精选译本。他的作品也让我们了解到,在我们所熟知的物欲横流、光怪陆离、追求金钱与时尚的美国,还有着自然、沉静的一面。今天,世界各国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考验和挑战。爱默生的作品恰好可以给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和答案。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重温他的思想,意义就在于此。
  • 驳圣伯夫:一天上午的回忆

    驳圣伯夫:一天上午的回忆

    本书作者对法国文学史上著名文学批评家圣伯父作品的批评与评价。既不是论文也不是小说,而是一部艺术作品。一块小玛德莱娜蛋糕,牵引出丝丝缕缕、连绵不绝的无意识回忆,然后笔锋一转,尖锐犀利。作者强烈抨击权威批评家圣伯夫批评方法的机械和错误,及因此造成的对当年法国文坛所有文学天才的轻视与误读。全书既有抒情的叙述,又有理 性的思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映照。书中有近半篇幅笔调与《追忆逝水年华》相似或呼应,是作者思想精华的浓缩,为后来的文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批评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 审美与创作艺术研究

    审美与创作艺术研究

    不论生产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所有的劳动者和工作者都是按照美的尺度来生产。当然,我们的文章家、文学家,以及一切爱好写作的同志们和青年朋友们也不例外。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意识到,不管你有意还是无意,也都是按照美的尺度来进行写作的。
  • 当爱情上了年纪

    当爱情上了年纪

    当爱情上了年纪,该是何等模样?当往事像狗一样大摇大摆不请自来,又该如何对待?一片茶被时光浸泡数十年,是否不堪入目?这本散文集记录了作家艾苓对大千世界的独特发现和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真诚和温暖。红尘行走五十年,她兼有中年女性的敏锐和孩童的目光,这让她经常发现社会生活的荒诞不经,又心怀感恩。
  • 风雨人生

    风雨人生

    我出生在河北农村一个贫寒的家庭,自四岁起就一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我过早地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母亲一起承担着生活的重负。虽然家境贫寒,但我一直感受着母亲给予我们兄妹的关怀和爱护,母亲的爱是我童年最温暖的回忆。
热门推荐
  • 庶女谋天下:王爷,别太宠!

    庶女谋天下:王爷,别太宠!

    特种兵部队王牌军医逆天穿越,能文能武,医毒双杀,可逗比可狂拽,最重要的是,打起渣渣来毫不手软,扮猪吃虎,啪啪打脸,什么狠爹,毒母,贱姐,全都玩在掌心中,狠狠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末世公子复国传奇

    末世公子复国传奇

    茫茫姑射山,渺渺野云间,情终不能忘,前尘散若烟,末世公子复国虐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小白菜爱萝卜头

    小白菜爱萝卜头

    傻冒而又执着的白领楚云飞在公司里是出了名的钻石王老五,却在偶然中邂逅了温柔而又刁蛮的美女舒月眉。一向与美女绝缘的楚云飞原本以为有美女垂青已是三生有幸,岂料她竟霸道地把行李搬进他家,美女要和我同居?匪异所思的同居生活开始了,接二连三的生活小磨擦惹出不少笑话,也让人感动得泪流满面……“萝卜头”楚云飞爱着“小白菜”舒月眉,为了心中的天使他毅然从别人胯下钻过……淡淡的温馨与甜蜜,构成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佳话。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清晰、健康气息,搅动了每个人心底尘封已久的爱情向往……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
  • 超级风水师

    超级风水师

    人无完人,一个毛头小子因为得到了阴阳五行气功的修炼方法,意外洞悉到了这个世界上的诸多玄奇之秘,他任性自私,为所欲为,敢想敢做……可是当他真正了解,真正经历了之后,他成长了起来,他修成了正果。心境成熟之后,他一心专研风水大阵,助人为乐,积善行德,最终踏入巅峰,一举创造了超级风水神话!
  • 剑歌之梧桐

    剑歌之梧桐

    死地有枯枝,以精血淬养百年可生红花。红花娇艳无比,正是最纯的血色,黑夜之中能散发出耀眼的荧红之光。红光映天,能让夜晚的天空也变得红艳无比。如夕阳照在云端,产生的红霞。花儿因此而得名——夕照。夕照,是九圣山天道宗的至宝。八月十五,月圆之期,天下英雄大会上,夕照绽放。一个来历不明的少女却误食了染血的夕照,体内有了魔性,见月发狂,嗜杀无比。三绝庄的药王拿出“九死金丹”当成“潜能金丹”给殒天剑圣朱红绸服下。天下唯二的殒天境大剑圣,短暂地突破了殒天圣境的限制,到达了人类从未到达过的境界。这才制住了少女。圆月落。魔障除。昨夜嗜杀的狂魔,又变成了灵动活泼,天真无邪的少女。朱红绸大限将至,却不想天下英雄为难这“无辜”的少女,只得将她带走。带去寻找,自己昔日的——故友。PS:会有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但重点不是甜甜的爱情,也没有甜甜的爱情。
  • 霍奇教授的情史

    霍奇教授的情史

    比亚国,某大学女生莎拉暗恋自己的老师霍奇教授,最终因年龄差距、世俗偏见而放弃。莎拉转而将自己守寡的母亲玛丽介绍给霍奇。霍奇在一次选举集会上冲撞了当权者,被当局追缉,幸而有神秘的军方人士给予保护。此期间霍奇与玛丽结为夫妻,历经九死一生,艰难困苦。一年后,军方发动政变,推翻原政府,并扶植霍奇执政。霍奇成功执政,并得到人民拥护。然而却因莎拉揭露军方的贪腐,而与军方决裂。莎拉被处死,霍奇流亡山区坚持斗争。
  • The Point of View

    The Point of View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被迫营业的苏王妃

    被迫营业的苏王妃

    【文案一】年过三十的苏曦做了一个梦,梦里的她当了回女主角。还找了一个如意郎君,都说做女主角的人生就要轰轰烈烈,成就大事一番,或者收拾下烂桃花。她还就偏不,安心的天南地北带着小包子旅旅游。至于家里那位招惹的桃花,先前是有人撑着她也乐意收拾,现在她不高兴了,那就他自个收拾,老娘不伺候了。只是梦越做到后面怎么感觉她从一个主角变成了配角。【文案二】都说每个女人睡觉前都是一部戏,还真是,这不苏曦就到了她睡梦中的戏里。开挂的女主角设定,认识高冷有气质的帅哥嫁给他。在设定的配角中,制定几个有权有钱的伙伴。在来几个小包子,顺便躺着就能数到手软的银子。只是后面发现有人闯入了她的梦里,抢走了她女主角的位置。【喜欢的亲们多多支持,不喜欢的就多多留言,支持批评。】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