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9100000024

第24章 叶 圣 陶

一再沉吟之后才写下这样一个题目。沉吟,是因为几个月之前已经写了一篇,题目是《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为完成纪念文集编者交下的任务而拿笔的。名二三事,那篇文章开头曾有解说:“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不胜写;二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足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不着再费辞。”这样说,所谓二三事,是想写史传大事之外的一点零碎,与我个人有关,并且我认为值得说说的。那么,这里又有什么必要再拿一次笔呢?原因有外向的,是对于某某生平那样的送行文(或颂行文),依时代框框,千篇一律,取(所谓)重舍(所谓)轻,我,推测也会有别人,兴趣不大。还有内向的,是以前那一篇,虽然非高文典册,也总是板着面孔写的,喜欢听听闲话的诸君未必愿意看,为了照顾另一方面的读者,就不能不把笔由书斋移到篱下,再闲扯一些。

叶圣陶先生是我敬重的师辈,交往近四十年,可说的事很多。所以更宜于闲扯,因为只有闲扯才可以把取轻舍重、挂一漏万的挑剔顶回去。推想叶老有知也会谅解,因为他不只宽厚博大,而且幽默自谦,听到别人讲自己,不管怎样不得体,也总会含笑接受的。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上天却不睁眼,——也许是睁眼,那是1988年2月16日,正是旧历丁卯年的除夕,神州大地到处响着鞭炮声,所有的人送旧年,一部分人兼送神,也把他送走了。

我第一次见到叶老是50年代初。知道他这样一位知名之士却早得多,大概要提前二十多年。那是上中学时期,读新文学作品,散文、小说都看,接触的作者不少,其中当然有他。那时候他还不是以字行,所以50年代之前,我只知道他的大名是叶绍钧。印象呢,大概是觉得,如周氏弟兄,一位长枪短剑,一位细雨和风,各有各的风格,好;如郁达夫,有才子气,也确是有才;叶灵凤,以至徐枕亚之流,有时难免如影片中人的哭,眼泪是借什么药之力挤出来的。叶老的风格,以及推想其为人,是平实,用力写,求好,规矩多于自然。现在回想,当时是无知的牛犊不怕虎,傲而近于妄,幸而只是想了想,还不至于贻笑大方。

且说我能与叶老相识,也是时势使然。其先我是在某中学教书,本来,据旁观者清的旁观,我还是站在前列的,而忽然,形势有变,大家(包括教师和学生)快步往前赶,我则原地踏步,落后了。落后的结果当然是被遗弃,幸而有校长陈君的厚意,让我换个地方,于是到叶老的属下去做编辑工作。往谒见是第一次见面,印象与读作品时有不小的差异:彼时只是平实,这次升了级,是厚重恳切,有正统的儒者风。其后交往增多,是共同修润书稿。起初是当面商酌式。这费时间,他忙,其后就改为由我闭门造车,他复阅。不久又刮来推广普通话的风。叶老是既非常重视语文,又非常拥护推广普通话的,可是他的话,跟家乡人说还是吴侬软语,跟一般人说也只能南腔北调。他虽然未必是王阳明的信徒,却一贯知行合一,严格律己。

他还常写文章,希望印成铅字,句句是普通话的味儿。这自然不是毫无困难,至少是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希望我这生在北国的人能够协助。长者所命,义不容辞,但附带个条件,是提出修改意见,请他考虑。他说这样反而费事,不如直接动笔,如果他不同意,就再改回来,也附带个条件,是不限于语言方面,看内容方面有不妥,也动笔,不要客气。我遵命。可是他却很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一定亲自拿来,请我看,问我同意不同意。我为他的谦虚很不安,请下次不要再这样。他答应,可是下次还是拿来商量。文章发表了,让他的秘书送来一部分稿费。我遵“弟子服其劳”的古训,不敢收,附信奉还。又送来,也附信,说他劳动得了酬,我也劳动,得酬是天经地义。我坚守古训,还是不收。再来信,动了真刀真枪,说再不收,他将理解为我不愿帮忙,那就只好不求了。

我无可奈何,只好说收,但附带一个小条件,是不得超过十分之一。他又来信,说核算了,是七分之一,以下说:“恕我说句狂妄的话,尊敬不如从命。并且希望,这是为此事的最后一封信。”我看后很感动,也就只好从命,不再为此事写信。稍后,根据这个君子国的协定,还有个后来居上的大举,是为他整理一本《叶圣陶童话选》,仍是我起草,他复阅,定稿。书于1956年出版,我又看一遍,发现第18页《稻草人》那一篇,写牛“扬着头看天”,觉得迁就语音(yáng)不顾字面(仰),错了,是受人之托未能忠人之事。幸而不久之后翻阅《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写宝玉说完“女儿悲”的酒令,众人都说有理,只有那位呆霸王“薛蟠独扬着脸”,知道这位曹公早已先于我自我作古,心里才安然了。这时候,叶老的普通话本领已经满可以过关,因而共同修润文章的工作就心照不宣地结束。

以上是说他的为人,认真,有德。关于德,以前那一篇也曾提到,大致说了以下这些意思。《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老总当排在最前列。何以这样说?有大道理为证。中国读书人的(指导行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搀和的情况很复杂,有的人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或道或释的道),等等。叶老则不搀和,是单一的讲修齐治平的儒;或者更具体一些说,是名副其实的“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的躬行君子。这也很容易举证。先说常人像是也能做到的,是以多礼待人。

只说我亲身经历的,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北八条他的寓所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连说谢谢,看着我上路才转身回去。晚年,记得两次是他在病中。一次在家里,不能起床了,我们同去三个人,告辞,他伸出两手打拱,并连说谢谢。一次在北京医院,病相当重了,也是同去三个人,告辞,他还是举手道谢。我走到门口,回望一下,他的眼角像是浮着泪。还有常人难于做到的,是50年代前期,一次开人数不很多的什么会,谈到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问题,他说,这,他只能做到一半,是自我批评;至于批评,别人的是非长短,他不是看不出来,可是当面指摘人的短处,他总是说不出来。这是儒家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从某种观点看也许太过时了,但我总是觉得,与一些时代猛士的背后告密、当面揭发相比,力量会大得多,因为能够促使人自重,努力争取不愧于屋漏。

与叶老的交往,中间断了一些年。那是文革的大风暴时期,我自顾不暇,还见了一次给他贴的大字报。我很惊讶,像叶老这样的完人,举过,居然也能贴满一堵长席墙。幸而这有如日月之蚀,一会儿就过去。其后,推测是借《庄子》“佚我以老”的常情的光,没听到他也到干校去接受改造的消息。我呢,到干校,改造结业,却因为妻室在都市只是家庭妇女,不得回城,两肩扛着一口,奉命到早已没有一个亲属的故乡去领那一份口粮。大概是70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风暴的力量渐减,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做客,住西郊,进城去看他。他家里人说,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一同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是旅店之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不由得想起《孟子·离娄》篇的话:“禹思天下有溺者,由(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心里也很悲伤。悲伤,是因为这使我想到水火、圣贤、遇合等等问题。

叶老的宽厚和躬行,据我所知,也表现在家门之内。只说说他的夫人胡墨林女士,她,我也很熟。人于宽厚之外,还加上苏州妇女特有的精干。通文,如对我这样健忘的人有大用的《十三经索引》,就是以她为主力编成的。可惜天不与以寿,于50年代后期因不治之症逝世。叶老很悲痛,写了一些悼亡诗。我分得一份刻印本,觉得风格挚而无华,与潘岳、元稹、纳兰成德等人的气味不一样。我想,这才真是所谓“行有余”,然后“文”。记得叶老说过他们的结合经历,是没有现在年轻人那些花样,但一生感情很好。这话确是实事求是,果然,胡女士逝世之后,叶老就独身度日,依旧平静勤恳,比胡女士晚走了约三十年。

以上说的几乎都是身教方面的,这像是模棱,其实分量很重,如我这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人就常常感到扛不动。不得已,只得转为说言教。这“言”是借用,实际是指范围大大缩小的语言或语文。这方面的言教,共两类,我听到不只一次。一类是关于行文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的,这,很多人都知道,叶老是主张“写话”。他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行文用语的问题是个大问题,这里不宜于岔出去多说。只说叶老这个主张会碰到二难。一种难是认识方面的,尤其近些年,有不少以写作为事甚至以作家自居的,是或有意或无意,以为既然成文,就应该不像话。另一种难是实行方面的,有大量的印成品为证,是写得像话不是算不了什么,而是非常之难。

我基本上是叶老的信徒。说基本上,是因为写话之“话”究应何所指,其中还有不少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太复杂,与闲话的情调不合,只得从略。另一类是关于行文应该求简的,他说:“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这与用什么语言相比,像是小节,只是求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但是做到也大不易,因为时下的文风是乐于拖泥带水。比如你写“我们应该注意”,也许多数人会认为你错了,因为流行的说法是“我们应该引起注意”。同类的情况无限之多,从略。这情况表明,时下的文里有不少废话废字,而有不少人偏偏欣赏,因而就成为文病。对于文病,叶老是深恶痛绝的。这,有的人也许会说是小题大作。大也罢,小也罢,我觉得,这种恨铁不成钢的苦心总是值得偏爱“引起”的诸君深思的。

闲话说了不少,应该总括一下,是与叶老交往近四十年,受到的教益太多了。惭愧的是感激而未能躬行,甚至望道而未之见。勉强可以自慰的也许只是,还知道感激,还知道望;并且写了纪念文章,不是一篇,而是两篇。

同类推荐
  • 行走的中国

    行走的中国

    作品集以重大的社会变革为背景,从具体的城市、乡村撷取题材,视角独特,激情澎湃,气势恢宏地全方位展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画卷。
  • 诗经楚辞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诗经楚辞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我国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古代生活,不仅积淀了周代人民的智慧和经验,而且是华夏文明的文学结晶。楚辞是战国时流行于楚国的具有浓郁楚文化色彩的一种诗歌体裁。它们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其作品或简朴、或典雅、或整饬、或瑰丽,风格多样,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为了帮助诗歌爱好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诗歌,《诗经楚辞鉴赏》从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意趣、艺术特征等方面逐篇进行了注释和赏析,以飨读者。
  • 殖民文化与印度电影研究

    殖民文化与印度电影研究

    本书是对全面把握印度电影的艺术表现话语和思想蕴涵、尽力缕清印度电影后殖民理论维度的一次尝试。后殖民视阈下分析印度电影,不仅开拓了印度后殖民理论研究视角,同时将电影带入到后殖民理论的分析中,也完善了后殖民理论研究的整体体系。
  • 名家经典散文选:滴水见阳光·哲理卷

    名家经典散文选:滴水见阳光·哲理卷

    “名家经典散文选”,包括 《万事融笔端·叙事卷》 《挥笔如传神·写人卷》 《情动于心中·抒情卷》 《情景两依依·情景卷》 《滴水见阳光·哲理卷》 《闲情说理趣·随笔卷》 《提笔如出鞘·杂文卷》 《宏论博天下·议论卷》共8册。本套散文所选文章除了当代我国的名家精品之外,还选择了一些当代外国名家经典散文,诸如法国作家雨果、大仲马,英国哲学家罗素,印度文豪泰戈尔等。这些中外文学大家的作品,知识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开阔眼界、提升素养都有极大的帮助。这些散文大多以一种轻松随意的文笔,朴实自然地展现出了名家散文的基本状况,并以这些名家生卒时间为顺序进行编排,充分体现了这些名家散文的个性魅力和风格特色。
  • 静乐阳光

    静乐阳光

    清末秀才李肇基带领工人伐木,斧斫声回荡山林。之后,他又把自家的5垧地当掉,将当下的1000块大洋,全部用于修建学校。在村里创办静乐第一所初级中学。1952年。深秋。静乐县城大街上。黄叶飞舞。静乐中学校长苏化南,在县里的各个机关单位奔走。从1952年到1960年,苏化南经过8年努力,使学校面貌一新,由3个班,100多名学生,增加到24个班,1000多名学生。1983年。深冬。静乐某单位。
热门推荐
  • 论法治(社科文献学术文库·社会政法研究系列)

    论法治(社科文献学术文库·社会政法研究系列)

    本书缬选李步云先生三十年来有关法治问题的文章五十余篇。记录了先生在法治与人治、法治入宪、法治国家基本标准、执政党依法执政等问题上的观点和理论体系。我们从中既可领略先生敏锐的思想,也可感悟中国三十年来法治的重大进步。书中讨论的许多问题,依然属于中国目前的热点问题,李步云的观点,对我们在新时期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依法治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 王妃好霸道王爷吃不消

    王妃好霸道王爷吃不消

    洞房花烛夜,她将王爷一脚踹下床,美其名曰,锻炼锻炼手脚。冷墨寒怒发冲冠,“你好大的胆子!竟然敢踢本王!”女子微微一笑,指着王爷的鼻子说道:“王爷息怒,刚才只是锻炼一下而已,先给王爷热热身。”王爷俊美的五官纠结在一起,顿时无语。冷墨寒风流成性,常去青楼,有人来报,“王妃,新情况,发现王爷又去了青楼。”三番两次,屡教不改,女子一怒,“抄家伙,随我来,把妓院烧了,把王爷揪出来。暴打一顿!”
  • 雾城的寻览者

    雾城的寻览者

    逃离古国的边境,她抵达了世界的北端。北国冷冽的城邦内,失色之狸用术数一步一笔记录着她的事件簿。——作为催书人而努力着吧,安卡乐。
  • 警戒!萝莉要出逃

    警戒!萝莉要出逃

    顾浅浅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她迷茫的时候,慕倾寒出现在她身边,摸摸她的头,声音淡淡,却暖了她的心,“小家伙,我好像……喜欢上你了。”她孤单的时候,玖月寒把她搂在怀中,声音温和,“浅浅……我多么希望你每次难过的时候,我都可以留在你的身边?”可当与自己长得十分相似的人出现时,她却被抛弃,难过转身,却看到那个冷艳少年:“顾浅浅,我说过,只要你愿意转身,我永远都在你身后。”“尹宇漠,我从来都没有喜欢过你,我和你,只是朋友不好吗?”顾浅浅凝眸,看着眼前的少年,对方则是喃喃道,“可是顾浅浅,我爱你啊……你怎么可以不爱我?”他眼眸冷漠,如果这样只能换来你与我的伤痕累累,没有关系,即使你恨我,也比你忘却我好……
  • 佛说洛叉陀罗尼经

    佛说洛叉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这个反派有点强

    这个反派有点强

    地球少年穿越异界,摇身一变成为白骨老魔。莫名其妙就成为了修仙界臭名昭著的公敌。“正在被几百名正道修士追杀,咋办啊,在线等,急!”
  • 哎呀,我穿越异世界不死的男人

    哎呀,我穿越异世界不死的男人

    作为重庆电子厂打工人落魄到躺平一族,聚餐那天酒喝多了,发个愿望到朋友圈,不小心被小偷杀死,穿越到不一样火星,生活总是乐观,低调做火星唯一男性。
  • 亲爱的怼人精

    亲爱的怼人精

    【摄像头】:你喜欢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镜头前的她指了指正盯着她的某人,“喏。”【摄像头】:你手机里对他的备注是什么呢?“怼人精先生。”【摄像头】:当你遇到一个怼人精是什么感觉?“恨不得分分钟灭掉他。”【摄像头】:那当你喜欢上他时呢?她叹了口气:“想灭了他却又舍不得。”【摄像头】转过一边:你喜欢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眼皮都没抬一下:“我喜欢的样儿的。”【摄像头】:......对于你被叫作怼人精,你有什么感受?他眯起了眼睛:“怼人精?”“少说了两个字,不专业。”他顿了顿,眼里闪过坏笑:“哦,你没有此等爱称,说了你也不会懂。”【摄像头】:......(忍住,不生气!)你给她的手机备注是什么呢?他偏过头看着他的娇小人影,满眼笑意:“被怼小姐。”【摄像头】:你这么欠揍是怎么追到她的?男人的脸色一黑,随后似笑非笑地靠近摄像头:“要你管。”说完他就猛地掐掉了摄像头。动心本来就是个冒险。万千世界,分分秒秒钟,总有个人会突然闯进你的生命,让你措手不及。而你,也终究愿意为某个人跋山涉水,不断冒险。“如果遇见你不是命中注定,那么我相信你就是我的奇迹。”
  • 妖异沙洲情

    妖异沙洲情

    【恶搞版】女主腹黑无界限;男主冷峻无极限;男配风骚无下限;三无之人会擦出怎样诡异的火花。依旧是最狗血的套路,但是情节就等你来跳坑啦。相信黑米,相信这个故事,23333333333333【普通版】女主:鄯月(楼兰九公主,因为一道莫名其妙的神谕受尽折磨,此生发了誓言,一定要出人头地,捣了楼兰,灭了四国,问鼎中原,成为神谕上所指示的铁血女帝)腹黑狡诈,本来是被送往北朝联姻的楼兰九公主,但是在途径沙漠的时候,遭到狼群的袭击,被凌绝尘所救,一见倾心,一见注定。刚开始的利用,一直的爱恋,却终没有得到回应。男主:凌绝尘(沙漠之鹰)自小生长在沙漠,性格冷淡。武功超绝,后随女主征战整个天下。并不是初遇时的惊艳,也不是被死缠烂打所打动,理由很简单,这个女子太过于烦躁。楼兰政变,铁血手腕,坐拥王国,他看到不是得意的神色,反而是一种释然和空洞的神色。灭四国,问鼎中原,最终登上那孤冷寒寂的高塔,他看见了那本该是属于少女的柔弱在这一刹那释放。最后平定契律,他转身拂袖的那一瞬间,却看到了她眼中那晶莹的泪珠。她一统山河,坐拥千古大帝这个名号;他功成身退,重新回归沙漠安然养生。男配:神音一座高耸入云的神塔,所有人心目中的神圣之塔。神塔的祭司,医术超绝。神塔上的一夜颠倒阴阳,无关乎爱情,只关乎彼此的利益。————“帮我。”“……”“我可以牺牲我自己。”一声布料撕碎的声音。“……”“绝尘,这是我亲手抓和烤的鱼,你吃吃看。”“……”“天冷,我来陪你睡觉了。”“……”“绝尘,作为一个武林高手,怎么能没有侍女呢,你就放心大胆的用我吧。”“……”重新回归沙漠之后,四处都是她的声音和身形。————【文艺版】及笄时、远嫁异国他乡;初芒露、威震沙漠之狼;此心倾、换来一生执守;楼兰变、喋血谁与争锋;灭四国、终临高塔远眺;以身换、颠倒阴阳不悔;一统千秋、天下之人均俯首称臣;万古寂寥、独守宫玉向绿洲沙漠。————如无特殊情况,每天晚上八点钟日更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