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9200000059

第59章 《万事不求人》之类

还是几年以前,苏州某君约写一篇文言文的解说八股,盛情难却,费数日之力,交了稿。日往月来,时间长也就忘了。最近忽然寄来喜信,说已在看校样,原定名为什么参考资料,改为什么大辞典云云。顺时风,求多销,改名,是主编诸公的识时务,我不想说什么。但由此又不能不想到“风”,也就不免有些感慨。感慨有关于卖的,且按下不表。还有关于买的,即所谓读者,开门见山说吧,如果想用小本赚大钱,这个如意算盘就未必能如意。

感慨万千。不知为什么,先想到半个世纪以前见到的一本奇书,就由这本书说起。书名《万事不求人》,是宽如大32开、还高出一大块、石印、不厚的一个本本。如书名所示,内容五花八门,都是实用主义的。比如家门之内,你想动土,它能指点你怎样选择黄道吉日;有事,写信送到家门之外,它能告诉你,某种关系要用某种格式,等等。最妙的是有改革开放精神,记得在书眉之上兼收英语会话,第一句是问早晨好,估计读者都是不识a b c d的,所以用音译,是“古德摩尔宁”。可以想见,这样省力而有大用的书,销路一定很好,即如我那四书五经不备的人家,居然也买一本。遗憾的是,其时我已经上了洋学堂,而且识了a b c d,知道这标榜的大用,实际是无用,即如开口第一句的古德摩尔宁,可以断定,是兼通汉语的李约瑟博士也听不懂。所以这教训反而是,想通万事,就不要看这样的书,或不要“只”看这样的书。

看,甚至只看,是因为懒,或因为忙,还可能是既懒且忙。这等事也是古已有之。如《世本》之把大部分好的创造归功于帝王,创造这类奇书也应归功于帝王。那是仿效舜禹受禅的曹丕,大概不懒,可是忙,即如殿后的宫内,既有接收来的原住铜雀台的诸夫人,又有抢来的袁家儿妇甄氏,都要应酬。可是还有另一面,是既然登上宝座,就不能容忍,在学识方面,竟还有人超过自己。两难,怎么办?自有御用文人秉看脸色的聪明,于是一想一编就成为集诸书之要的《皇览》。这是后来所谓类书,优点是内容包罗万象而篇幅不太大。显然,对于懒、忙而骄慢不愿降低的人,这类典籍就成了宝贝。宝,能勾来钱,于是,而魏晋以后,这种性质的典籍就层出不穷。由编印机构的角度看,这是为有权有钱的人准备的。其中有最足以说明这种情况的,如《太平御览》,标明是供皇帝看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不算类书而作用不异),标明是全,是要,虽然未提御字,也是供皇帝看的。

源是皇帝,皇帝是政治;有印刷术之后,御览的书也可以印了卖,于是流就成为经济,即有钱就可以买来用。关于利用这类典籍,旧时代有三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鄙视,如苏东坡、钱牧斋之流,旧典籍都装在肚子里,对于这一鳞一爪的当然就看不起。另一种是补拙,这主要是在两个方面借一点点光:一是记不清了,只好翻《渊鉴类函》一类书,查查;二是当做导游,先听听它的,然后自己看。还有一种是取巧,自己无知,翻翻《古今图书集成》,甚至只是《角山楼类腋》,就装做博学,自欺欺人。

这样说,这类标榜“全”“要”以招徕主顾的书就有了两面性:好的一面是助人补拙,坏的一面是助人取巧。不幸的是,至少我看,近年来辞典一类书的能多销,原因主要不是它能助人补拙,而是能助人取巧。即以唐诗宋词一类辞典而论,买了,或进一步翻了,有几个人更进一步,找总集或专集,离开解说八股,自己去多读,并体会其意境呢?因为那要费力,费时间,不合算。适应这样的小算盘,还有如何便能赚钱的大算盘,我们逛书店就会看到,名为“辞典”的书必是满坑满谷。书多,买主多,从表面看是好现象,因为买之后是“读”。而其实,这里面却潜伏着一种病,那是上面说的,如果以为这样就够了,那就成为“不读”。

我的这种近于悲观的推测是来于担心。为了不空口说白话,再举两种据说也畅销的读物为例。一种是文言作品的附白话翻译。这我一直不赞成,因为学文言,欣赏文言作品,应该要求“直接”通晓,借助翻译就成为间接。可是有不少人欢迎附译文,这显然是图省力,而宁可牺牲直接通晓。另一种是用连环画介绍子部书,例如《庄子》,其中有故事,但不都是故事,即以故事而论,也是讲玄理的,能用图画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吗?一种来于希望的想法是,借此可以引起读原书的兴趣,所以虽浅陋而有大用。但这终归是希望,事实恐怕是,看了这个小本本就以为理解了《庄子》,也就不想找原书,对照集解甚至集释,由《逍遥游》啃到《天下》篇了。

所以,还是说担心,各式各样“辞典”书之流行,恐怕,至少多半是,读书方面一种用小本赚大钱的心理的表现吧?用小本,经商,赚大钱是可能的。读书则必不成;不成而以为成,其结果将是自欺,安于浅陋。如果竟有这种危险,那就编者,印而卖者,买而读者,都应该想一想了。

同类推荐
  • 林徽因:最美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最美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最美人间四月天》曾有素衣、红妆、一盏香;曾经跋山、涉险、过湘江。她是林徽因,有着沸腾的情感、血液,更有着温存的眼角、眉梢。文学的、哲学的、建筑学的意义都曾染过她的风气;诗人、哲学家、建筑师都曾倾倒于她的顾盼生姿。她曾用指间触摸过无数古迹的余温,她曾置身诗篇沾染着文字的热切,她曾随着命运的波涌翻山越岭,她曾用满腔赤诚跳脱出了人潮汹涌,她自始至终付诸一生探寻着美学真正的奥义。
  • 黄庭坚诗论

    黄庭坚诗论

    黄庭坚及江西诗派堪称宋代艺术特色的代表者,本书对其进行研究,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有较高出版价值。
  • 工厂女孩

    工厂女孩

    为深入理解东莞工厂女孩的生活,诗人丁燕先后在两家电子厂、一家注塑厂打工,经历了200天最真实、最深刻的工厂生活,记录下这些工厂女孩青春、爱情与梦想的萌生与破灭,也是对裹挟了无数人命运的现代工业洪流的追问。
  • 证因亭

    证因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泥步修行

    泥步修行

    《泥步修行》是余秋雨教授系统阐释人生修行的归结性著作,用优雅的哲理散文写成。他把修行分为“破惑”、“问道”、“安顿”三大环节,并由此构成本书的三个部分。“破惑”部分,仔细分析了人人都会遇到的“灾之惑”、“位之惑”、“名之惑”、“财之惑”、“潮之惑”、“仇之惑”的引诱和危险。作者逐一回顾自己在破除这每一个“惑”而达到“不惑”的过程中,如何使艰难的修行变得切实可行。
热门推荐
  • 世宗實錄(穆宗實錄)

    世宗實錄(穆宗實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鱼王

    鱼王

    甫跃辉, 1984年生,云南保山施甸县人,复旦大学首届文学写作专业小说方向研究生毕业,师从作家王安忆。在《人民文学》《大家》《花城》《中国作家》《青年文学》《上海文学》《长城》等文学期刊发表中国短篇小说。获得2009年度“中环”杯《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奖。
  • 天选肥男

    天选肥男

    普通的胖子肥宅,却在某一天被告知是天选之人,原来天赋这个东西,多了也不好?人类的进化之路也许有其他的选择~~不会广告,也没有大神作者朋友,我能做到的,只有认真写书。
  • 慕之则安

    慕之则安

    江逐月时隔六年再见到慕淮安的时候,当场就觉得这个世界小的可怜。在江逐月的眼里,慕淮安就是那种精英教育下养出来的变态,还是一个自律性及其强悍的那种变态。她一度怀疑慕淮安看她不顺眼,然而实际上她干坏事都是他在善后,从小到大无一例外。然而慕淮安也发现,自从江逐月回来之后,他的底线就在不断的被刷新。可那又怎么样呢?自己喜欢不就好了。
  • 艾泽拉斯的泰坦之旅

    艾泽拉斯的泰坦之旅

    艾泽拉斯,多少人午夜梦回的世界。如果有一天,你穿越到艾泽拉斯,成为了一名泰坦神灵,你会怎么做?一切都恍若当年,我们第一次踏上艾泽拉斯这片土地开始,十几年过去了,艾泽拉斯老了,我们也老了,但这份记忆永不老。你好,艾泽拉斯,愿你一切安好。
  • 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河之水天上来》选自刘玉民剧作选,包含了《女儿海》、《黄河之水天上来》两个剧本。《女儿海》共二十四集,故事开始于一个黑龙江姑娘卓望涛孤身一个来到烟台的一个小岛上——庙岛求生计,围绕着望涛、瑶琴、国伟、荣新、窦元山等一众青年人展开了叙述。伴随庙岛的变迁,这一群年轻人在事业上、爱情上也经历着波折起伏……
  • 超品修仙

    超品修仙

    “少年,你渴望修仙吗?”“不,我渴望妹子……”陆锋意外获得功德法器,从此走上一条特殊的修仙之路。
  • 王的宠妃爱妃别想逃

    王的宠妃爱妃别想逃

    她在和韩琦的婚礼上出了车祸莫名的穿越到了汉朝!委屈的指着他的鼻子控告他的恶行————欧阳静,是第一个敢直呼他名讳,第一个敢在朝堂上骂丞相,第一个敢跟皇后打架的妃子!对于这些,他都能容忍,可是她太得寸进尺了!以为能驯服的了她,她竟然,竟然逃跑了?欧阳静,你别想逃!
  • 灭秦(8)

    灭秦(8)

    大秦末年,神州大地群雄并起。在这烽火狼烟的乱世中,随着一个混混少年纪空手的崛起,他的风云传奇,拉开了秦末汉初恢宏壮阔的历史长卷。大秦帝国因他而灭,楚汉争霸因他而起。因为他——霸王项羽死在小小的蚂蚁面前。因为他——汉王刘邦用最心爱的女人来换取生命。因为他——才有了浪漫爱情红颜知己的典故。军事史上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他的谋略。四面楚歌、动摇军心是他的筹划。十面埋伏这流传千古的经典战役是他最得意的杰作。
  • 丹青引

    丹青引

    《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丹青引》演绎人生所有的悲欢离合,情情爱爱,生离死别,都寄托在一尺素笔,一方淡玉上,人们分分合合的悲喜与苦乐,也只不过是历史的车轮下碾过的小水塘里的一滴泪,见证感情的也只是画笔下掠过空气的一幅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