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大哥跟ladyboy一点也沾不上边,也不知咋的,一次喝酒聊天,大哥向大家吹嘘着自己年轻时长发披肩,小姑娘成群结队地在后面追他,结合他瘦削的身材和妇女之友的性格,不知是谁突然冒出一句“不然你就叫ladyboy吧”……哄堂大笑,大哥英文不好一时没反应过来,第二天来理论,为时晚矣,于是大家就连他微信备注也改成了“Ladyboy Wang”,越叫越顺口。
王大哥是我上岛后第一个劝我改行程、多呆几天的人。第一次见到还是在我试潜水装备那天,在大排档吃着他和阿辛一起出海捕的东星斑。
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起来,竟发现“老顽童”的他竟然是个正儿八经的理工男,福建土生土长,专业跟我一样也是通信工程,当时正处在他独自一人东南亚行的倒数第二站。
我,作为一个高考英文140分、口语还不错的人,在独自一人出国旅行的时候是有点担心语言障碍的。但让人吃惊的是,王大哥完全不会英文,如何完成两三个月的纯外语环境的旅行的。吃、住、行、交流……种种混凝土高墙一般的障碍,我想不出除了语言有什么方法轻松逾越。难道是用眼神?我瞟了眼王大哥金丝眼镜后面那双眯缝的眼睛,顿时打消了这个念头。
“你忘了人类共通的语言是动作啊”,大哥得意地说,“就当在海里一样,除了比比划划、吐泡泡你还能做什么?”
……对哦,我突然想起了一个深谙此道的表姐。当年表姐跟团出游,在法国餐厅点菜,苦于看不懂菜单也无法表达。突然掏出一根眉笔,在餐巾纸上画起来。蜗牛——侍应很快理解了,对另一幅却面露难色。表姐一手指着另一幅画上似鸟非鸟的东西,一手指向自己的右上腹——过了许久,侍应“哈!”的一声笑出来,恍然大悟——鹅肝?!……行至意大利比萨,在斜塔下看到一名白发老人在兜售手工皮包,十分喜欢,撸起袖子开始讲价,从90欧一个讲到40欧俩。我当时好奇她是如何发挥实力的,“他一摇头我就不停献拥抱啊!”表姐得意洋洋。该大表姐的趣事有很多,以后有机会可以写写。
王大哥是个活在当下的典型,刚参加工作是在一个国有企业的设计院,出差、跑工程、风餐露宿也是常态。久而久之就喜欢上了一直“在路上”的感觉,觉得单位限制了他随风飘扬的自由,于是借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做设计时结识的人脉,辞职开了一家做系统集成和户外通信装备的小公司。两年后公司刚走上正轨,大哥就将大部分股份转给了朋友,自己踏上计划了数年的旅行。
“车可以买,房子一定别买”,这是一天下午大家划着皮划艇漂在海上等日落时,大哥对我众多谆谆教诲中的一条。当时的我刚参加工作,考虑买车,也正在努力成为众多刚需房奴中的一员,然而到现在已泯然众人的我才终于理解了这话的意思。就像一只寄居蟹,螺壳的重量带来了安全感,但是日渐丧失的肢体活力和自由渴望带来的孤独呢?也许在无数次试图扛起螺壳往前爬的尝试中早已被疲惫击败了。我,应该已经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