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4600000002

第2章

“余秋里同志,情况怎么样啦?”毛泽东不知什么时候在余秋里的后面将他叫住,盯着这位上任一年零两个月的石油部长,不轻不重地问了句。

余秋里回头一看是毛泽东,心头“格噔”一下:要命!想躲也越躲不过去了。原先,他以为此次在上海锦江饭店召开的党的八届七中全会期间,看着毛泽东整天忙着收拾去年“大跃进”留下的一大堆问题顾不上过问石油工作,心里多少有些侥幸自己可以逃过一劫。现在看来完了!年轻的石油部长此刻叫苦不迭:毛泽东太厉害了!滴水不漏呵!

石油部新任部长知道毛泽东问的“情况”是什么,当然是川中石油的情况喽!余秋里一生没有闪失过,但初任石油部部长,却就让他经历了一次丢尽脸面的“遭遇战”。

那是什么年代?那是中国人饿肚子的年代,那是“苏修”领导人卡我们脖子的年代,那是美帝国主义拉着“蒋该死”不断挑衅我们的年代,还有南边的印度也在不安份里想在咬我们肉的年代。

那时在毛泽东和第一代中国领导人的心中,都有一股迅速让人民共和国崛起、让老百姓尽快过上好日子的急切心思。当然这种心思也因为太急切而造成了指导方向与措施上的一些过头做法,但它的出发点和本意仍然应该是令我们所有后人必须敬重的。

余秋里身为石油部长,他深知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对石油的关切。石油是国家工业经济的血液,国家越向前发展,石油的作用越加显现出来。被四面封锁又随时必须应付战争考验的新中国,更是如此。

建国伊始的毛泽东对中国石油的建设所倾注的心思可谓一片苦心。就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刚刚起步时,毛泽东为了石油问题就多次找来地质学家李四光讨教:先生,你说我们中国真的像外国专家说的是个“贫油大国”?

李四光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主席,我们中国不是贫油国。我相信我们中华大地上也会有丰富的石油蕴藏在地底下,关键的问题是要进行调查和勘探出来。

一旁的周恩来听后十分高兴地对毛泽东说:主席,我们的地质部长是很乐观的,他多次这么对我们说,我想我们应该有信心在石油方面加强些力量和投入了。

毛泽东那天很兴奋,一定要请李四光在他的家里吃饭,而且又不止一次地说道:搞石油“普查是战术,勘探是战役,区域调查是战略”,“我们只要有人,又有资源,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1956年,在听说玉门油田开发取得不断进展、新疆地区发现新油田后,毛泽东约见石油部长和部长助理时又心切地说道:“美国人老讲我们中国的地层老,没有石油。看起来起码新疆、甘肃这些地方是有油的。怎么样,石油部你们也给我们树点希望吧!”为此,毛泽东还在一次会议上,对分管工业的副总理陈云说,要给每个县配上一台钻机,不信在中国大地上钻不出石油来嘛!

就在1958年2月初的人大会议上余秋里被任命石油部长不久,中央在成都召开了工作会议。有名的“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就是在此次会议上确定的,从此中国走了一段近似疯狂的“大跃进”岁月。

据中国老资格政治家簿一波回忆:其实真正的“大跃进”是从1957年的农业战线开始的。而当全国的农村被鼓舞起来后,毛泽东便开始了工业“大跃进”的考虑。大办钢铁便是余秋里上任石油部长后受到强烈冲击和影响的第一波“沧海横流”。

“十五年内赶超英美!”这在当时是多么豪迈的战斗口号和激动人心的目标啊!毛泽东看着冶金部送到他手上的一份《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能否设想再快一些》的报告,顿时心潮澎湃。因为那报告上有这样一段话:我国钢铁工业“基点是三年超过八大指标(1050万吨——1200万吨)、十年赶上英国、二十年或者稍多一点时间赶上美国,是可能的”。毛泽东在这一年的政治局第48次扩大会议上称赞冶金部部长的这一个报告。

中南海,怀仁堂。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在此隆重举行。余秋里连石油部里有的司局长还不是叫得上名时,他就被拉到此次党代会上与当时的“钢铁元帅”冶金部比擂。

“你去,还是你去。”部党组会议上,有关谁代表石油部在此次党的会议上发言的问题,引起了一点推让。副部长李人俊被一致推荐是发言人,可他本人坚决推让,并冲余秋里这样说。

余秋里笑嗬嗬地对这位曾经当过新四军供给部长、被***和陈毅同志称为“经济学家”的年轻英俊的副部长说:“同志们推荐你,可你让我去有什么理由呀?”

李人俊振振有词地:“第一,你是部长,发言有权威,我是副部长,人微言轻。第二,整个石油战线的职工都等着新部长来鼓劲,你这个时候出来说话正是好时机。第三,你和中央首长熟,你讲话他们听……”

余秋里听完摇头:“这些理由不充分,还是你去讲。”

李人俊:“这……”他还想说时,余秋里站起身,右胳膊一甩:“就这么定了。散会!”临出门时,又回头对李人俊说:“今晚你到我家里,我们一起聊聊怎么个讲法。”随后又张大嗓门:“哎哎,你们几位部长,也一起过来啊!”

北京东城交道口的秦老胡同。自余秋里搬到这儿后,这个胡同的名字在石油战线几乎无人不晓,因为他和战友们创造的“秦老胡同”工作方式,影响了共和国整个石油工业的发展方向。不夸张地讲,石油部后来的所有重要决策都是在这“秦老胡同”的“侃大山”中形成和完美的。

余秋里与康世恩在一起工作时,是侃得最多、最深刻、也是最亲密无间的一对儿。余秋里与康世恩侃时,双腿盘坐在那张椅子上,瞪大眼睛,听人讲也自己讲。那情景令人倾情和难忘:你瞧,他认真时会将头和身子尽量的前倾着,一个字不漏地把康世恩倒出的石油知识和地质知识吸进自己的脑子里;他高兴时会从椅子上“噌”地跳下来,直用那只有力的右胳膊,敲打着康世恩:“好好,老康,就照你的意思办!”

康世恩呢,这位清华大学地质专业学生,后来又改学了历史,在未毕业时就参加了八路军,骨子里有点知识分子的性格。他对从里到外都透着将军气质的余秋里部长,也是特别的喜欢和喜爱,甚至有些崇拜。他喜欢余的雷厉风行,也欣赏余对出了问题后的那种雷霆万钧、干脆麻利的处理方法,更佩服他在决策时那种坚定果断和决策后为实现目标时所表现出的不达目标不罢休的锐气和战无不胜的作风。康世恩生前曾不止一次感慨地说:“没有余秋里,就没有我康世恩。”

石油系统无人不知“余康”二人。“余康”二人在石油工作上几十年如一日的默契配合和相互支持,以及彼此的互补,使他们承担的共同事业也变得完美。余和康俩人可称得上中国政界双雄和中国经济战线的两面鲜艳旗帜。中国石油工业因“余康”而光芒四射。共和国五十年的经济历史,也因“余康”而光彩夺目。

现在我们回到余秋里让李人俊上中南海八届二次会议上发言的事。就三千来字,余秋里和李人俊整整折腾了五个晚上,而且也让康世恩等另外几个副部长一起讨论了好几回。石油部的人都知道,余秋里虽说没上过几天学,算上后来抗大里学的时间加起来也只能算马马虎虎的“初中文化程度”吧,可他写起文件来呀,能把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都折腾死。为了一个字、一段话,他能让你推敲几天几夜。

李人俊的此次发言,意义重大。尤其是对上了“黑牌”的石油部来说,这既是在全国人民面前“改过自省”的一个机会,也是他余秋里上任石油部长后在石油系统外的一次亮相。但余秋里把机会让给了李人俊。李人俊知道肩上的担子。将军给他撑腰:“没啥怕的。你只要记住:我们石油部首先承认落后,但我们不甘落后。我们要在毛主席面前保证:我们誓在第二个五年计划里赶上钢铁大王,他们一吨钢,我们一吨油!

一吨钢,一吨油,我们行吗?李人俊底气不足。这底气不足是有道理的,因为当时“钢铁大王”的冶金部已经现实了年产530万吨,而且他们的口号是要在“十年之内赶超英国”,比毛泽东提出的“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赶上英国”还要提前了几年指标。

当然行嘛!他冶金部是人,我们石油部就不是人啦?他能搞一吨钢,我余秋里就不信我们搞不出一吨油来!他娘的,我们总有一天要掘穿地球,抱几个大油田出来,让石油“哗啦哗啦”的涌!将军给李人俊打足气。

中南海的“打擂”开始了!

主席台上,坐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他们笑容满面地看着台下1360多名代表和列席代表。而台上代表们则被主席台上的领袖们一次又一次的赞喜目光调足了情绪。

……河南、湖北、安徽的代表相继登上主席台,宣读发言稿。他们一个比一个精神抖擞,慷慨激昂。台下的掌声又为他们烘托起热气腾腾的彩云,使他们一寸寸地离开地面,登上那俯视环球的空中楼阁。

冶金工业部代表的发言,把会议上的激情推向了波峰浪尖。他宣布,今年的钢产量坚决达到850万吨,七年赶上英国,第八年最多第十年赶上美国!

李人俊登上主席台。他身个不怎么高,其貌也不怎么扬,但蹬蹬地颇有精神。他来到蒙着红布的讲台后,按了下麦克风,因为刚才冶金部的代表是个高个子。他抬起头来,似乎把什么忘到台下了,目光在会场上搜索了一下。

余秋里直起了身板,紧紧地盯着主席台。

“主席,各位代表,”李人俊口齿清晰,声音雄厚。

一千多人的会场,寂静得犹如旷古空壑,只有李人俊的声音在嗡嗡轰鸣,似乎要震落这古老屋梁上的每一粒尘埃……突然,李人俊的嗓门犹如天崩地裂:“我们打擂!我们和你们冶金部打擂!”李人俊刷地戟指台下冶金部的代表,却像是指向整个会场的,“你们冶金部产一吨钢,我们石油部,坚决产一吨油——”

这是掌声吗?听不出是手掌拍出来的声音。山呼,海啸,雷鸣,等等,小学生做作文都是这么形容的,可见这些形容词是多么幼稚。但可以肯定,这种令余秋里耳膜涨疼的声音,很难相信是两片骨肉制造出来的。

这个口号是余秋里和他的同僚们在秦老胡同“侃”出来的。当时冶金部长王鹤寿在场,讲他的钢铁生产形势和计划,颇有特色。余秋里不服气,顺口吹了这个牛。王鹤寿听了直笑。因为当时钢铁产量已达530多万吨,而石油仅140多万吨,还不到钢铁产量的三分之一。王鹤寿侠气十足地说:“你们是小兄弟,以后有难处找我王鹤寿好了!”他说话算数。在后来余秋里组织石油大会战时,尽管他的日子已不大好过,但仍然全力以赴地支援。

会场终于平静下来。李人俊拿起讲台上的发言稿,正要讲话,一个湖南人的声音突然出现:“你们行吗?”

李人俊一怔。

余秋里也一怔。

毛泽东,笑容可掬地望着李人俊。

余秋里刷地站起来……“行——”

人们听到的是李人俊的声音。因为他对着麦克风,或者,余秋里根本就没说。

毛泽东鼓掌了,而且是带号召性的示意台上台下的人们陪着他一起鼓掌。

那会儿的掌声和这会儿的比起来,简直是小巫之于大巫,河泊之于汪洋……多少年过后,我们再看审视一下余秋里上任石油部长时的形势,就会看到一个事实:这位独臂将军部长其实一上任就被推上了一匹飞跑的战马上。你不快跑是不行的了,你不飞奔也是不行了的,你只有豁出命乘势飞跑才行。

此间,余秋里在北京六铺炕石油部大楼里召开了一次重要党组会议。会议是根据邓小平的指示,确定石油部第二个五年计划战略重点的一次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因为在这次会议上解决了两个特别重要的思想:一是中国石油要以开发天然油为主攻方向,二是石油勘探向东部转移的思路。同时在全国确立了10个战略勘探区,除准噶尔、柴达木、河西走廊、四川、鄂尔多斯和克拉玛依外,要开辟5个新区,它们是松辽、苏北、山东、贵州及吐鲁番,其中松辽、苏北是重中之重。

此刻的四川方面也像是有意给新来的部长添喜,几天内捷报频传:继龙女寺2号井喷油后,12日南充3号井又见油喷,日产达300吨!16日,蓬莱1号井也出现喷油,日产100吨。三井所处三个构造,相距200多公里,这意味着石油部上下盼望已久的“大油田”就在眼前出现啦!

“我们找到大油田啦!”

“毛主席万岁!”

“共产党万岁!

石油部大楼里沸腾了!鞭炮和锣鼓齐鸣,震得四周居民跟着热闹了好几天。那时石油部还有一帮苏联专家,他们同样一个个欣喜若狂。因为在这之前一直没有帮中国人打出油来,很没有面子,连自己国家的部长会议主席都批评了他们。这回四川频频报捷,苏联专家们总算一扫脸上的阴云,他们把康世恩叫去畅喝伏尔加酒,把不胜酒力的康世恩灌得大醉,然后抬着他满街跑……3月27日,正在成都主持中央工作会议的毛泽东,在事先没有打招呼下,突然兴冲冲地赶到四川隆昌气矿视察,并且欣然题词:“四川大有希望!”余秋里得知后,稍稍安排部里的工作,立即与康世恩于4月初赶到四川的三个喷油现场。

这是余秋里上任石油部长后首次到石油勘探现场。当他看到隆隆的机台和飞旋的钻机,尤其是仍在壮观喷油的景观,兴奋不已。他从一个井台走到另一个井台,见什么便问什么,恨不得把钻井和勘探知识一下全部装进自己的脑海里。

“来来来,抽烟抽烟!”每到一个井台,余秋里便把头上的草帽往旁边一扔,不管脏不脏,一屁股坐在工人的床铺上,毫不见外地盘起双腿,掏出口袋里的“中华烟”满屋子撒……“这就是部长啊?”工人们用油呼呼的手一边吸着难得见到的“大中华”,一边窃窃私语。

“啥部长不部长的,到你们这儿,我就是小学生。你们可得给我好好讲讲这儿的油是怎么打出来的。讲好了,我再给你们抽中华烟。另外还有肥肉吃!”余秋里一番套近乎的话,说得工人和技术员心里热乎乎的。于是你一言我一语,给丘峦碧野的南充大地带来无限春意。

“立即通知各地的局长、厂长都上南充这儿开会!我们要好好研究研究如何集中兵力在四川这儿打个找油歼灭战!老康你说呢?”余秋里听完汇报和几天的现场学习调查,对康世恩说。

“我赞成。”康世恩早已求之不得,这四川的勘探工作是他近年花的最大心血,如今已见油了,下一步怎么把地下的储量搞清楚是关键,所以当余秋里部长提出要开“南充现场会”,便立即让随行的唐克司长向各地发出通知。

余秋里有些激动了,此刻他想起了毛泽东在菊香书屋那天找他谈话时曾吩咐他:找石油就像打仗一样。要把石油师用好,用在刀刃上。如果什么时候再需要部队,我负责给你!

毛泽东是军事家,是用兵如神的大军事家。在建设共和国时期,毛泽东作为领袖和统帅,仍经常喜欢用当年推翻蒋家王朝和打日本鬼子的方法,使用军队和军队干部来参与承担艰巨任务和特殊行业的战斗工作。他用独臂将军余秋里当石油部长,其本身就是和平建设中的一部分“军事艺术”。

余秋里来到石油部后,深知这支担负国家经济建设特殊任务的找油队伍,常年在野作战,既独立又分散,以一个机台或一个地质普查队为单位,如何有效组织和指挥这样的队伍,引起了余秋里深深的思考……“我们的找油是以井队为生产单位,所以一切工作在于队井,一切跃进在于井队,各个地区工作做得好不好,也都集中反映在井队。所以,加强井队建设,是我们石油勘探能否取得成功和部、局工作意图能否获得顺利执行的关键。毛主席早就说过,红军之所以艰苦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的井队当然还有地质调查队,也应该把党支部建设好,每个井台都得有政治指导员,这是完全必要的,完全正确的……”南充会议上,余秋里以其军事政治家的真知灼见,提出了石油队伍建设的一个开创性思路。从此,中国石油部队有了“支部建在队上”和“指导员制度”,这是余秋里的创造发明,也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在石油队伍中的继承发扬。实践证明,像石油部这样执行特殊任务的经济工作战斗队,支部建在井队和政治指导员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一条使队伍取得胜利、队伍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既然四川已见油,我们希望尽快的打到大油田。那么用什么办法?我看集中我们的优势兵力,像毛主席指挥打三大战役一样,打大会战是可以实现的!你们说呢?”余秋里挥起有力的右胳膊,询问部下。

那时的部下们,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从部队里来的指挥官,他们太熟悉打仗了。转业到石油战线后,已经好久没有听到这样熟悉而亲切的军事用语了。经将军部长这么一说,顿时一个个热血沸腾,仿佛又可以回到那个战火纷飞、杀它几百个回合的大决战了!

“行!我看行!”

“我们赞成部长的建议!”

“对头,要干,就痛痛快快的干!”

局长、厂长们个个摩拳擦掌。就连整天戴着宽边眼镜、看上去文质彬彬的康世恩也把袖子一卷,高喊着说:“我看行!就打大会战!”

现在轮到余秋里笑嗬嗬了。突然,会议代表又见他脸色一变,挥起拳头,重重地砸在那张长条桌子上,近似吼着说:“好!现在我提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川中石油会战成立领导小组,组长康世恩,副组长张忠良、黄凯,参谋长唐克!”

一群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将士们,以其军人的特有风格,以其排山倒海之势,拉开了新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的第一场会战序幕——一时间,来自共和国几支石油主力部队的勘探队分别从玉门、新疆和青海的油田上挥师“天府之国”。余秋里与康世恩商量后,又作出在成立由张忠良为局长的四川石油管理局基础上,再成立川中、川南两个矿务局。柴烟白塔,绿肥红瘦,嘉陵江畔的川中土地上,一百多台钻机,在七条地质构造上威武雄壮地摆开战阵。而康世恩下达的命令是:必须在已经见油的南充、蓬莱镇、龙女寺三个地质构造上迅速拿出20口关键井,作为整个会战前的勘探主攻任务。

“大油田、小油田,就看这20口井出油情况了!”康世恩雄心勃勃地说。

“可我觉得川中这样的地方,地质复杂,不宜如此大动干戈搞会战。最好再等等已经出油的几口井观察一下为妙。”年轻的四川石油管理局总地质师李德生面对一群将士出身的军人指挥员摩拳擦掌的架势,提出了不同看法。

康世恩的眼睛一下瞪大了:“你再说一遍!”

李德生挺着脖子,说:“我还是坚持等地质情况弄弄清楚再大干也不迟。”

康世恩一下火了:“不迟?你不迟我还觉得迟呢!”然后问余秋里:“你是部长,你说呢?”

余秋里本来是坐着的,听康世恩一问,便“噌”地站起来,大步走到李德生面前,两只眼睛凶狠狠地盯住对方,声音是从鼻孔里出来的:“你再说一遍!”

李德生是知识分子出身,哪见过这阵势?吓得直冒冷汗:“我、我是说不能蛮干,要干也得等地质资料都收集齐了才好决定怎么干嘛!”

“那你说要等到什么时候?”看得出,将军部长是硬压着心头不满。

“这个我说不准,或许半年……也可能一年、两年……”

余秋里一听就火了,拳头猛地砸在桌子上:“扯蛋!等你资料收集齐了,人家钢铁大王都已经把英国美国都赶超了。我们还干个鸟!你这叫动摇军心知道吗?油都喷到天上了,这是最好的资料,亏你还是个总地质师呢!”

李德生大汗淋淋。

康世恩在一旁对生产一线的干部们挥挥手:“该干什么还去干什么!战场已经摆开,不能有任何动摇!”

两位军人出身的指挥官深知决定了的事不能有半点马虎,否则就实现不了战役意图。

余秋里见川中战局已布置就绪,便对康世恩说:“老康,看来我们得抽出时间专门关注一下东北那边的事了。”康世恩频频点头:“我也这么想。听说地质部那边已经有了不小的进展。”

余秋里一听又来劲了:“是吗?既然这样,咱们也得赶紧动作!小平总书记不是指示我们千万要注意做好战略、战术和战役三者之间的关系吗!川中会战可以说是我们今年争取拿出产量赶指标的战役,而玉门、克拉玛依和柴达木三个主力油田生产基地是我们只要采取有效的战术就能抓稳产的地方,东北松辽则是我们今后有可能搞到大油田的战略方向。与战术和战役相比,战略更对我们石油工业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走,立即回北京研究松辽的问题!”

早期的找油,有点像瞎子捉迷藏的味道。浩浩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千把台钻机,几万地质队伍就像天上撒下几粒芝麻粒儿,真可谓微不足道。但不管是瞎子捉迷藏,还是天女撒花,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要在自己脚下开出“哗哗”直冒的大油田,既是做梦也在想的愿望,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还有便是国家安全的紧迫需要。那会儿美帝国主义刚在朝鲜战场丢了面子后,仍不甘心,便不断借台湾小岛上的蒋介石残余势力,在我东南沿海进行捣乱和挑衅。毛泽东决意要给美国人和“老蒋”一点颜色看看,金门一带变得战局十分紧张。现代战争,特别是海战,舰船和大炮离不开用油。余秋里虽说已离开军队,但老帅和国防部的统帅们时不时地询问他:油找得怎么样了呀?这无疑给将军部长的他增添了很大压力。这种压力是石油部门的一般干部和普通职工体会不到的。

“干脆,今年的钢铁产量比去年翻一番!何必拖拖拉拉嘛!”余秋里在川中刚刚安排好战局,欲求本年度力争完成好国家交付的年度石油计划,而毛泽东此时又在北京下达了这一新指标。

石油部长叫苦不迭:本来李人俊代表石油部党组在中南海向毛泽东和全国人民喊出的“一吨钢一吨油”还可能有点儿戏,这回毛泽东又把钢铁指标“翻一番”了,不等于要他余秋里命嘛!更严重的问题是,那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全民炼钢铁”狂潮,已经刮到连搞石油的人也不得不放下手中的钻机与地质锤的地步了。

5月27日,在余秋里主持下,石油部党组作出几项重大决策:成立松辽石油勘探局、华东石油勘探局、银川石油勘探局和贵州石油勘探局。这样,就全国的石油布局而言,基本实现了邓小平年初确定的战略转移目标。这其中后来对中国石油工业产生决定性作用的要算松辽石油勘探局的成立。

玉门油田在50年代中期太出名了。几乎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国家对玉门油田关爱有加。毛泽东、周恩来对玉门油田有过数次专门的运筹与谋划。1952年2月,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名义,签署了一道特殊命令——……我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第五十七师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业第一师的改编计划,将光荣的祖国经济建设任务赋予你们。你们过去曾是久经锻炼的有高度组织纪律性的战斗队,我相信你们将在生产建设的战线上,成为有熟练技术的建设突击队。你们将以英雄的榜样,为全国人民的,也就是你们自己的,未来的幸福生活,在新的战线上奋斗,并取得辉煌的胜利……在毛泽东的这份充满激情和期望的命令下,五十七师8000名官兵在师长张复振和政委张文彬的带领下,随即成建制地奔赴到石油战线。“石油师”的光荣名字和光荣传统,几乎占据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主要光荣和历史。如今依然在北京健康生活着的原“石油师”政委张文彬老人,经常拿出一张几十年前他和战友们接受毛泽东主席改编命令时的老照片,十分自豪地板指头数着从“石油师”成长起来的部长级领导干部的名字:除他本人外,还有宋振明、陈烈民、李敬、秦文彩……而当时“石油师”的官兵基本上都分配到了玉门油田。那时的玉门就是新中国的“工业圣地”,吸引了大批优秀社会青年和支边人员前来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新中国首批进口的汽车、拖拉机、无缝钢管等大批设备器材,更是源源不断地运抵玉门……沉静几万万年的祁连山下,成为了全中国人民向往和瞩目的地方。像朱德、陈云、邓小平、彭德怀、叶剑英、聂荣臻等开国元勋先后到过玉门视察。1958年7月,余秋里上任不到5个月,在安定四川战局后,与康世恩等人来到当时占全国产油51%的玉门油田。

将军部长第一眼看到玉门油田时就非常激动。行程的一路上问遍了康世恩无数问题。作为新中国接管玉门油田的“钦差大臣”,康世恩更是兴致勃勃、如数家珍地向将军介绍了玉门的全部历史和现状。

……

踏上玉门油田的第一步,余秋里迎着西北高原的习习清风,心潮起伏。现在,他是来领略和指挥新中国最重要的油田开采新高潮的。

“这就是余部长啊?怎么一点儿架子都没有?”工人和干部们对新部长的到来,怀着十分好奇的心情,他们惊喜地发现,这位“少一只胳膊”的部长,所到之处,毫无官样,该说的该笑的,跟他们钻井工人没什么两样呀!至于吃的睡的,工人们是啥样,他“少一只胳膊”的人也啥样。有一回,“少一只胳膊”的人还提出要跟钻机工人上一天班。工人们哪好意思让“少一只胳膊”的人干一样的活嘛!于是提钻起钻时便将“少一只胳膊”的人挡在一边。“少一只胳膊”的人急了:“你们这是干啥?我又不是来吃闲饭的!”说着,就拨开人群,上前抓起钻杆就抬。工人发现这“少一只胳膊”的人力气一点不比他们小喔!

“少一只胳膊”的人看到自己扛上的钻杆,顺着隆隆轰鸣的钻机徐徐下至千米的地心深处时,站在机台上“嗬嗬嗬”的笑个不停。

工人和干部们最欣赏他们部长的还是看他在开会时的那种神态:个头不高,站在那儿,却像铁塔那么墩实。说起话来,声音却像山庙里的铜钟,声一出,震天动地。再看他挥胳膊时的气势,比沙漠里刮起的沙尘暴还厉害!一切挡路绊脚的乱石,在他铁臂挥动之间,都会惊得满地乱滚,无地藏躲。要说他表扬你时,定叫你热血沸腾,斗志高昂百倍。他要批评你,那非令你浑身剌骨冒寒……这就是余秋里。

这当儿,中国南边发生了大事,8月23日下午5点30分,我军3万发炮弹,以雷霆万钧之势,一齐射向金门岛,令全世界震惊。毛泽东则在北戴河的别墅里谈笑风声,继续他的“钢铁指标问题”。

军事用油,彭老总紧催不休;经济放卫星,“小弟弟”的石油部被逼得无处可躲。余秋里的压力别人无法理解。

王鹤寿在冶金部当了“钢铁元帅”,全国人民跟着他们去炼钢。石油部有啥资本?充其量就是玉门、柴达木和克拉玛依这么几个油田。四川的情况刚刚布局,百台钻机还不知什么时候见成效。余秋里可以发威使劲的就是这大西北了!

“立即通知各矿厂负责人到克拉玛依开现场会!”与康世恩一商量,余秋里命令部机关向全国石油系统发出紧急通知。

地处准葛尔盆地的克拉玛依与玉门和其它油田相比,可谓天堂了。机关办公有楼房,工人住的也不是“干打垒”,一切都是像模像样的。正如朱德元帅所说:“三年时间,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建立起一座4万人口的石油城市,这是一个很大的成绩,也是一个很动人的神话”。

余秋里第一次来此,望着整齐划一的楼区和办公地,有些意外,也对此没有多说话。但在现场会上,他的声音却特别大:“同志们,新疆克拉玛依现场会今天正式开始了!”他的面前是五六个麦克风,本来就宏亮的声音被放大了好几倍,震得戈壁滩上的乱石跟着他的声音一起跑。

台下,一万余名干部职工全神贯注。

“我们开这个现场会的目的是什么?一个目的:国家现在要油!我们石油部就要急国家所急,多找油!多出油!多贡献油!”

油——油——油!千里戈壁上,被一个“油”字,震得雷声隆隆,风腾云舞。

作为石油部的党组书记,余秋里同样需要坚定地执行毛泽东的“拔白旗”精神。“拔白旗”之后是“插红旗。”

大会执行主席、张文彬宣布“插红旗”的劳动竞赛开始:“有请玉门局钻井公司贝乌五队队长王进喜上台讲话!”

只见一位头戴鸭舌帽的中年男子,一脸憨厚地“噌噌”几下跳上主席台。然后掏出一叠绉巴的发言稿。余秋里一看就乐了:是王进喜啊!王进喜同志,你就别用发言稿了,放开讲吧!

王进喜回头一看是独臂将军在对自己说,便脸上露出一片憨笑:“嗯。”然后转过身去,对着麦克风,突然发出一声雷吼:“我是代表玉门贝乌五队来向新疆1237钻井队挑战的!”

会场一万名干部职工开始一愣,继而暴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最高兴的要算余秋里和康世恩等领导了。余秋里瞅着台前的王进喜哈哈大笑,对康世恩说:看看,我说王进喜这个名字好吧,他一来,就会给我们石油战线带来喜事儿!书包网txt小说上传分享

这个时候的王进喜并没有像大庆时的王进喜那么响牌,人家也不叫他“王铁人”。但王进喜既然生来是条汉子,所以从他一出现在玉门,这石油战线就被这条“龙”搅得翻天覆地。

余秋里初识王进喜是在一次听玉门局局长焦力人汇报工作之中。焦力人说,他们这儿有个钻井队长什么事都要抢先,少了他就跟你急。年初油田为了响应部里“努力发挥老油田潜力,积极勘探开发新油田”的号召,组织了一批先进钻井队在玉门老油田附近的白杨河一带工作。王进喜创造了全国钻进速度第一名。余秋里平生就喜欢这样敢打敢闯的虎将,在钻机台上握着王进喜的手赞道:“王进喜,你这个名字好啊!进喜进喜,你叫咱们石油部也进点喜嘛!”

王进喜后来真的给中国石油带来了大喜。这大喜是在两三年后松辽大地上出现的。

在克拉玛依现场会场上的王进喜把矛头直指新疆局的杆标队时,对方的领头人是名声显赫的“石油师”原警卫排排长张云清,正规军人出身,战场上杀敌建过奇功,敢上刀山,敢下火海的人物。这时只见他跃上主席台,抢过麦克风,既对王进喜,又对全场一万余名参会者吼道:“我们这个月要打7000米!”因为他知道玉门的王进喜来者不善,王进喜是因为听说张云清上个月创造了月钻进4000米的全国纪录后,很不服气,于是来克拉玛依前王进喜在队上几经动员和研究,决定这回乘现场会之机,决意要跟张云清他们搅乎搅乎。哪知张云清不吃他那套,你不是要超过我嘛?那我就放它个卫星让你“老王”做缩头乌龟!

可王进喜是谁?天塌下来敢去用脖子撑的家伙呀!见张云清夺过麦克风喊出了“7000米”时,便伸手就将麦克风重新抢回来:“我们要打7200米!向毛主席报喜!”

张云清气呼呼地看了一眼王进喜,凭借其高半个头的优势,将其挡在一边,又冲着麦克风大喊:“我们8000米!”

“我们打8500米!”不知什么时候,王进喜钻到张云清前面,只见他双手各抓一个麦克风,嘴巴都喊歪了。

后台的余秋里和康世恩等笑得前俯后仰。台下一万双手更是拼命击鼓。

张云清个高手长,猛地夺回麦克风,这一使劲,麦克风的铁管子都扭弯了。但电线没断,张云清不管三七二十一,今天非要压倒你这“玉门佬”——在新疆局的兄弟们面前要是输了面子,他张云清以后还怎么做人?

“我打9000米!”张云清喊出了天文数字。

王进喜愣了一下,看看对手,突然挥动拳头,朝主席台上的桌子“哐”地砸去:“我们打一万米——!”

“一万米——!”

“一万米——!”

王进喜的声音几乎让全场的人都震得耳聋。

张云清心想你这家伙是疯了!好吧,今天咱们一起疯到底吧!他正准备上手再抢回麦克风时,大会执行主席张文彬快步走到两人中间,要回麦克风,说:“好了好了,不能再没边缘了!这一万米就算标杆,谁完成一万米谁就是卫星队!你们俩有没有决心?”

“有——!”王进喜和张云清比起嗓门了。而在台下的万众也跟着喊起来:“有——!”

余秋里笑得从来没有这么开心。

余秋里起身上前把两位对手叫到自己身边,也不知跟他们唠了些什么。只见王进喜和张云清友好地握了握手,然后重新并排站在麦克风前,先是王进喜举手,后是张云清举手“玉门人是好汉!标杆永立祁连山——!”

“新疆人是好汉!永保标杆插天山——!”

两个各呼一句后,又用一只胳膊对着麦克风振臂高喊,这声音胜过十只雄狮:“石油工人是好汉!坚决拿下800万!”

克拉玛依的青年广场上地动山摇。

“石油工人是好汉!坚决拿下800万——!”

这回领喊的是余秋里。跟随他喊的是一万名石油人。800万是石油部全年向毛泽东和全国人民保证的产油任务。

石油人都这么告诉我:余部长一喊口号,能把大地撼了!能让人的血液沸腾!

这一天余秋里心情舒坦,好像又找回了那种在杀敌战场上翻江倒海的感觉。

“余部长,我必须向你报告:有点不妙情况。”晚上,康世恩皱着眉头,来到余秋里的小房间。

余秋里忙问:“哪儿情况不妙?”

“四川。”

余秋里“噌”地站起:“快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康世恩继续报告道:在川中前线原定打的20口关键井,已经完钻19口。可是战绩平平,其中只有少数井产油,而且产量相差悬殊。有些井产量下降很快。有的井产量平稳,关井后再开井,一滴油也不出了……“你说得具体些!”余秋里有些烦躁,并不停地在屋子里走动。这川中的找油战是他上任后布置的第一个战役,毛泽东邓小平都在等他的“喜报”呢!毛泽东在前几个月前视察四川隆昌气矿时不还亲笔题词说“四川大有希望”嘛!主管石油的总书记兼副总理的邓小平甚至对他余秋里说过这样的话:“四川有一吨石油,也算有了石油工业了!”怎么,到了你余秋里的手,四川就这么一点没希望啊?

康世恩如实报告:原先的龙女2号井,当时日产60吨,可经过两个月的压力喷油,产量一直不上升。等后来我们需要关井测井底压力时,哪知再加压让它出油时,一滴油也不出了!

余秋里:那个南充3号井呢?以前不是一天喷油300多吨嘛!它怎么样了?

康世恩垂头丧气地:跟龙女2号井差不多,开始还时喷时歇,后来干脆停止了。

余秋里气得嘴里直骂:小娃儿尿尿!呸!我不信,既然它们以前都出了油,而且油还是很大的嘛!现在就躲起来啦?跟我们捉迷藏?

康世恩检讨道:看来我对地质情况摸得还不够,布孔可能也有问题。

余秋里:这说明“地下敌人”在暗处,我们在明处,它是有意捉弄咱们。那好,我们就来个集中兵力,打它个无处躲藏的大战役!你看怎么样?

康世恩与余秋里一样心急,这川中明明是有油的,怎么转眼油井就全灭了?作为地质学家,他康世恩百思不解。

“我赞成。”康世恩说。

余秋里的右胳膊一甩:“好,等党组会议通过后,你要亲自坐镇四川组织会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康世恩扶扶眼镜:“我明白!”

党组会议最后作出决定:再调集部分力量,加强川中会战力度,争取在1958年底前拿下川中油田!余秋里再一次对他的同僚们强调:“此次任务,只准成功,不准失败!”

在一片战斗动员令下,“天府之国”的找油战火更加纷飞。四川局全力以赴,玉门和新疆和青海三个实力最强的勘探局分别也派出了最优秀的钻井队和试油队,都由一名局领导亲自带领下,于11月中旬全部开赴会战地。与此同时,部机关也运用了设计院所、石油院校等技术部门前往支援。此刻的川中大地上不仅是钻机隆隆的勘探大会战,而且又是石油技术攻关战。

将军天天与远在前线的康世恩通话。康世恩则白天在施工现场指挥,晚上又忙着找各钻井队队长和技术人员商议生产进展情况,然后再向北京的将军汇报。

“余部长,看来这儿的情况真的很复杂,我们遇上了狡猾而又顽固的敌人了……”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在又完成37口钻井的勘探后,康世恩不得不语气沉重地如实汇报道。

“……”北京的长途电话线里许久没有将军的说话声音。

康世恩紧张地连声“喂喂”地喊起来:“余部长,你在吗?你听到我刚才说的吗?”

北京那边终于说话了:“我在。”又是一阵很久的沉默。

康世恩鼻子酸酸的,他真想在自己亲密无间的好领导、好战友面前哭一声。但他硬支撑着:“余部长,是我工作没做到家……”

“别这么说。是敌人太狡猾!也怪我们太轻看了它。”北京那边又传来声音:“老康,我看这样:既然我们一时逮不到‘敌人’,那就留着以后等我们的技术过硬后,我们再杀它个回马枪,你看怎么样?”

康世恩连连点头:“好的好的……”

“同志们,现在我宣布:鉴于川中地区地质情况复杂,本次川中会战宣告结束,请各局把前线的队伍撤回原单位……”电报大楼里,余秋里语气沉重而又坚定地向远在四川前线的队伍和全国各石油单位如此宣布道。

1959年4月3日,上海。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会议召开期间,他余秋里又一次被毛泽东当众叫住,问的还是他的“最痛”。

“主席,四川情况不好。”

毛泽东像是没有听清似的朝余秋里“嗯”了一声。

余秋里不得不重复报告:“报告主席,四川情况不好。经过勘探,发现那里的油层薄,产量低,下降快,我们没有找到大油田。”余秋里的头低得特别低,像犯了错的孩儿见长辈,直挺挺地站地那儿等待毛泽东发落。

“噢?那好嘛!既然那个地方找不到,就换个地方找。东方不亮西方亮嘛!中国这么大的地方,我就不信找不到油!”余秋里觉得毛泽东就在他耳边说话。

“是,主席。我们一定在别的地方找到大油田!”余秋里内心一阵激动,当他抬起头,想向自己的最高统帅发誓保证什么时,见毛泽东已带着他的同事走进了全会会场去了……这场“遭遇战”后来真的让余秋里记了一辈子。在1994年出版的《余秋里回忆录》上他这样说:“川中石油会战,可以说是我刚到石油部后打的一场‘遭遇战’,也是转到石油工业战线后的第一次重大实践。在这次会战中,我们碰上了钉子,也学到了不少知识,得到了有益的启示,对我以后的工作大有好处。通过川中找油,我进一步认识了石油工业的复杂性。实践证明,一口井出油不等于整个构造能出油,一时出油不等于能长期出油,一时高产不等于能稳定高产。……总之,川中会战经验教训是深刻的。我曾对四川石油管理局的同志说:‘感谢你们四川,川中是教师爷,教训了我们,使我们学乖了。”

几个月后,余秋里真的在松辽的大庆会战中,把川中“教师爷”一直请在自己的身边,每逢重大决策之前,他都要默默地请教一番“川中教师爷”,然后再决断千军万马是进还是退。

这里有两个细节要补充:在川中会战中被余秋里“拔白旗”过的四川局总地质师李德生,后来被余秋里一纸调令调到部勘探司任总地质师,他在大庆油田发现中建立了重要功勋,现在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身体健康,依然在一线工作。

另一位被批过的秦文彩,也被余秋里重用,后任石油部副部长、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余秋里在川中会战失败后不久的一次大会上,当众代表部党组向秦文彩道歉,并以一个将军的名义,给秦文彩敬了个正正规规的军礼。

李德生和秦文彩每每谈起这一幕往事,感叹道:秋里同志既是个好领导,又是条硬汉子,他一旦知道自己错了,敢于当众承认并立即改正,这一点在我们高级干部中难能可贵。

同类推荐
  • 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

    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

    《窝藏书系·阿来作品·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珍藏版)》是作家阿来的一部随笔散记。作者利用相机这一特殊的介质,将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中各类花朵的次第开放与凋谢随时记录下来。从一年中最初展露身姿的梅花写起,直至海棠、早樱、玉兰、紫荆、迎春、泡桐、丁香、鸢尾、芙蓉、栀子等等,花期不同的各种植物次第开放,牵引着读者跟随镜头中的影像共同来感受城市中不同时节的多彩风情。
  • 若将飞而未翔(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若将飞而未翔(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若将飞而未翔是曹植《洛神赋》中的一句话,阿城说“这个转换的临界状态最动人。”对于文学评论而言,依托于具体的作品而又不粘附于此,最有韵致。
  • 红叶漂旅

    红叶漂旅

    《红叶漂旅诗集》共二百首诗词,包括国内篇和异域篇两个部分,真实而又浪漫地描绘出在中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 风雨人生,自然与世态的种种感悟和漂旅行程。国内篇涵盖国内的峥嵘岁月、坎坷生涯、世间百态、社会缩影、美好河山……
  • 我的眷念在远方

    我的眷念在远方

    精选了刘国学创作的十四篇散文和五十六首散文诗、抒情诗、格律诗。
  • 东园公记

    东园公记

    本书是林鹏先生新近编写而成的散文集,大部分的文章是跟林先生当兵时期的经历有关,可读性强,可供文学爱好者品读。
热门推荐
  • 生物知识

    生物知识

    为满足广大青少年的求知欲,作者在围绕中学生物教材有关知识点的基础上,以动物学和理科综合探索创新教育为核心,参考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文献、资料和报道,紧密联系当前生活、生产、科研和教改实际精心编著了此书。本书在内容上侧重于贯彻动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引导读者学习科学思想方法,使读者能够触类旁通,开拓思路,发展智力和能力。
  • 祺慕时光晚夏微凉

    祺慕时光晚夏微凉

    你是我铭记一生的面孔,一生离别,一生寻找。——《祺慕时光晚夏微凉》三岁,小小青梅遇上正太竹马,十五年后是众人眼中羡慕的一对儿,本以为会幸福的度过一生,却被迫分别,梦醒,是真实还是虚妄。遇见他,狠狠一巴掌,只怪他惊出自己忘记许久的眼泪。再见他,狠狠一巴掌,只怪他身边人竟然不是自己。然而他说:我喜欢你。不好意思,本姑娘不高兴!
  • 西部的太阳

    西部的太阳

    西部历来是神奇而又迷人的。那些黄土地、红土地不仅生长着人们赖以维持生命的五谷,也生长着滋养人们精神和净化灵魂的诗歌。西部大开发,不应该仅仅是中国经济的增长点,也同样应该是民族文化的兴奋点,而且只有得到文化的虔诚关注,经济才能振兴和腾飞。晓燕的诗关注西部的历史和今天,关注西部的发展和未来,为西部黄金岁月的到来笑逐颜开:“时间之水流至 2000 年时 / 西部一改往日的无言和沉寂 / 突然站立起来 / 甩掉一年四季厚重沉闷的羊皮袄 / 西部,要把惰性和无奈扔掉”与其说这些诗句是诗人对开发西部的客观描述和主观警示,不如说是诗人对西部未来的迫切和激动。因为诗人已经预见到西部的土地......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神主归来:不关此世,不负己心

    神主归来:不关此世,不负己心

    创世之神羲皇断骨造四子,耗尽精元创五大世界,并派四子一女各掌一界,仅留一魂镇守五界和平。我本是天外天的掌权女帝,在一场大战中陨落,不得已重生做了一只一无是处的小狐仙,懵懵懂懂中好不容易弄清楚了自己是谁,又要跌跌撞撞一步一步重回天外天。然而,这并非开始,也不是结局……小狐狸下山来玩耍,误入尘世纷争,踏上纷纷扰扰的自证之路“我是谁?”大师兄风影:看似大大咧咧、实则谨慎的剑道大师二师兄轩辕敏硕:博学,颜值不够内涵来凑的学霸三师兄鲁壬玹:修炼天分最高却喜欢以德服人的修炼狂人四师兄司马嘉仁:善谋略机栝,有点儿小坏的千机子五师兄屠苏宥甯:低调有内涵的俊美炼器天才六师兄司宏宇:一天不惹祸心里就难受的好战分子七师兄墨阳:倒霉表哥小师狐:编外弟子
  • 吃鬼不胖

    吃鬼不胖

    突然有一天,鬼来了!玄黄大陆,无数岁月过去,未曾盼来灵气复苏,却等来了无边鬼气降临人间……
  • The Inheritance of Loss

    The Inheritance of Loss

    In a crumbling, isolated house at the foot of Mount Kanchenjunga in the Himalayas lives an embittered judge who wants only to retire in peace, when his orphaned granddaughter, Sai, arrives on his doorstep. The judge's cook watches over her distractedly, for his thoughts are often on his son, Biju, who is hopscotching from one gritty New York restaurant to another. Kiran Desai's brilliant novel, published to huge acclaim, is a story of joy and despair. Her characters face numerous choices that majestically illuminate the consequences of colonialism as it collides with the modern world.
  • 散装日记

    散装日记

    每天都是新的,平平淡淡,起起伏伏,亦真亦假,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 农家悍妻来种田

    农家悍妻来种田

    一朝穿越,她变成了农门小媳妇,还摊上一个俊美俏相公。婆婆刻薄,大嫂刁蛮,三嫂算计,极品亲戚一堆,苏青瑶撸了撸袖子,“大不了就是干!”极品消停了,日子富裕了,人也变美了,只不过这越来越大的肚子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