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列宁诞生八十八周年
今天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诞生八十八周年。纪念列宁的最好办法是向列宁学习。我们今天最需要向列宁学习的是他的革命干劲。
列宁从来不向困难低头,他永远抱着革命的乐观主义,即使遭受失败,他也绝不灰心丧气。他经常用充满乐观、充满信心的话鼓舞别的同志。他喜欢活的事业、新的事业,他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他总是生气勃勃,热情洋溢。高尔基在回忆列宁的文章里说:“热情是他的本性……这显示出列宁的一种非凡的魄力,这种魄力是只有对自己的使命抱着不可动摇的信念的人,只有全面深刻地感到自己和世界的联系以及完全了解自己在这个世界的混乱中的任务——反对这个混乱的任务——的人才能够具备的。”
斯大林说:列宁“是一个最高典型的领导者,是一只山鹰,他在斗争中不知恐惧为何物,大胆地引导我们党沿着前人未走过的俄国革命运动的道路前进”(《斯大林全集》第六卷第四十八页)。
正因为列宁具有大无畏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他能在没有前人走过的俄国革命的道路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具有高度组织性和战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创立了百战百胜的苏联工农红军,建立了人类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组织了新型的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共产国际。
列宁说:“马克思主义在于善于确定在什么情况下实行什么政策”(《列宁传略》第二二六页)。而列宁是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的榜样,他能洞察一切社会现象的实质,明确地看出它们发展的前途,他根据对情况的具体和深刻的分析,科学地论证党的政策,规定党的任务和完成这些任务的办法。
列宁在俄国具体的革命实践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应用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分析俄国新的历史条件,根据新的情况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列宁是在既反对那些企图用资产阶级思想偷换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者,又反对拘守马克思主义旧原理的教条主义者的斗争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
关于这一点,苏共党史作了十分详细而深刻的阐述。“只有精通了马列主义理论的政党,才能确有把握地向前进展,才能引导工人阶级前进。……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科学,关于工人运动的科学,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它既是一种科学,当然也就不会停留,并且也不能停留不进,而是不断发展着,不断完善着的。所以它在发展进程中不能不用新的经验和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它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不能不因时而变,不能不由适合于新历史条件的新结论和新原理来代替。”(《苏共党史》结束语)
苏共党史举出创造苏维埃制度和社会主义可能单独在一国胜利的例子来说明列宁怎样根据新情况发展马克思主义。
“假如列宁屈服于马克思主义的字句,没有敢于用关于苏维埃共和国这一适合新历史环境的新原理来代替恩格斯所规定的一个旧的马克思主义原理,那么……我们就不会有苏维埃政权,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会遭受到严重的损伤。无产阶级就会遭到失败,而无产阶级的敌人就会获得胜利。”
“假如列宁屈服于马克思主义的字句,没有充分理论勇气去抛弃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个已经过时的结论,而代之以关于社会主义可能在单独一个国家里获得胜利这一适合新历史环境的新结论,那么……无产阶级革命就会落到没有领导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会衰颓起来。无产阶级就会遭到失败,而无产阶级的敌人就会获得胜利。”(以上均见《苏共党史》结束语第二条)
这两条极重要的总结,充分说明,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必须有勇气冲破旧原理的束缚,根据新的情况大胆地创造出新原理,否则革命就要遭受失败。
列宁依据新的历史条件、新的环境、新的实践经验,在许多问题上,例如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无产阶级专政、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形式和方法、无产阶级在一切人民革命中的领导权、民族问题与殖民地问题、无产阶级政党等问题上,都作了新的发展,把它们提到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正因为列宁和列宁主义者向前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所以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更进一步的发展,是无产阶级斗争新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在全球四分之一土地上获得胜利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有勇气打破现状,打破陈规旧章,必须和坚持真理、坚持原则性相结合。在党内,列宁即使处于少数地位,他也“总是毫不犹疑地坚持原则,反对党内多数的意见。……他简直不怕独自一人去反对全体,因为他认为——正如他自己常说的那样——‘原则性的政策是唯一正确的政策’。”(《斯大林全集》第六卷第五十二页)
勇敢地为真理、为原则进行斗争是很重要的。但是,斗争有胜利,也有失败。列宁教导我们,得到胜利,必须继续努力巩固胜利;遭受失败,必须以失败为教训,继续奋斗,在新的战斗中争取胜利。“不因失败而灰心——这就是列宁活动中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使他能够把一支忠实到底和相信自己力量的军队团结在他的周围”。“不因胜利而骄傲——这就是列宁性格中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使他能够冷静地估计敌人的力量,保证党不遭可能发生的意外。”(《斯大林全集》第六卷第五十一~五十二页)
在极其复杂而又变化万端的情况下,并且又是非常紧急的时机,怎样才能抓住主要的问题,根据原则做出正确的决定呢?马雅可夫斯基说,列宁的锐利的眯缝的眼睛,能洞穿整个世纪的事物,“他一瞥扫视整个大地,往往把隐藏着的东西也尽收眼底”。列宁有锐利的目光,明察秋毫,能当机立断,确定方向。列宁教导我们说,最重要的是仔细观察,抓住本质的东西。“仅仅一般地做一个革命家和社会主义拥护者或共产主义者是不够的。必须善于在每个时机找出链条上的一个特殊环节,必须全力抓住这个环节,以便抓住整个链条并稳稳地准备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
列宁又教导我们说,抓住主要环节、特殊环节的方法就是掌握唯物主义辩证法。他在《论我国革命》一文中说:“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第四三一页)。能够很好地运用这一革命武器,就能在链条的许多环节中找出最主要的一节,在许多复杂问题中抓住最重要的中心问题。要抓住最本质的东西,就必须研究事实,分析事实,“马克思主义者在分析时局时,不应当从可能出发,而应当从现实出发”(《列宁全集》第二十四卷第二十六页)。否则就要犯主观片面的错误。“不认真研究事实和客观地分析任何一种社会关系的时候……这就是任何科学由以开始的那种形而上学的最明显的标志:还不善于着手研究事实时,总是预先臆造一些毫无结果的一般理论”(《列宁全集》第一卷第一二八~一二九页)。列宁指出,要做到不主观片面,要避免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就必须把唯物主义辩证法运用到一切科学和工作部门去。
列宁常说,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为了行动得到正确的指南,必须根据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来确定明确的方针任务,照抄别国的或自己过去的经验,都是危险的。列宁在谈到俄国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和第二国际分子时说:“引人注目的是他们对过去的盲目模仿……他们非常胆小,甚至其中比较好一些的人,一谈到稍微离开一下德国的榜样,也要抱保留态度……”(《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第四三一页)。列宁说,“世界历史的发展是按着总规律进行的,这不仅丝毫不排斥在形式或顺序上有所不同的个别发展阶段,反而预定了要有这样的发展阶段。……俄国能够而且应该表现出某些特点,这些特点固然并不越出世界发展的共同路线,但是俄国革命显得有别于以前西欧各国的革命,而且在转向东方国家时这些特点又会带有某些局部的新东西。”(《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第四三二页)
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大胆地创造自己独特的形式来解决自己特别的问题,即使学习别的国家,也应该有独创精神,这是在列宁的许多著作里可以看出的一个重要原理。
俄国是一个在经济和文化上比较落后的国家,因此“与先进国家相比,俄国人开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它继续到获得最后胜利,即完全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就比较困难了。”(《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第三七七页)
列宁早在一九一七年九月,在十月革命的前夜就提出:“或是灭亡,或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超过先进国家”(《灾难临头和防止之法》)。所以反对武装干涉的战争一结束,列宁就提出在十年到二十年内完全改变俄国面貌的电气化计划。“只有国家实现了电气化,只有为了工业、农业和运输业建立起现代化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列宁具有对新鲜事物的非常敏锐的感觉,对于未来建设事业的非常确信的远见;他不但提出了规模宏大的电气化计划,而且在战后那样艰难的物质条件下,他对于各种最新的科学成就,还竭力设法采用,鼓励和帮助国内科学家试验新的建议。提出全国无线电化,用水力采泥炭,建造内燃机车,电犁,研究库尔斯克磁地,征服西伯利亚,开辟北海道,大量建筑水电站等等。列宁对于莫斯科—喀山铁路员工为响应党中央“用革命精神从事工作”的号召而进行的星期六义务劳动极为重视,他从义务劳动所表现的英勇事迹中看出了新的、自觉的、社会主义纪律的模范和共产主义的生气蓬勃的幼苗,他写了《伟大的创举》一文来发挥这一思想。列宁屡次指出,要实现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深刻的历史变革,不普遍号召劳动群众参加新生活的建设是不可能的。“历史行动的规模愈大,范围愈广,参加这种行动的人类便愈多。……我们革命所以远远超过其他一切革命,归根到底是因为它通过苏维埃政权唤起了以前对国家建设漠不关心的千百万人来积极参加了这一建设。”(《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
列宁本人就是一个全心全意投入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的最光辉的榜样,他抓紧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进行学习、研究和工作。他在西伯利亚流放的三年时间中,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还写了三十多部著作;他在狱中、病中也不知倦怠地写作,为革命事业献出一切力量。“列宁毫不留情地斥责那种懒散、草率、专门用空谈来代替实际工作的习气,痛斥那些什么都干而什么都不干到底的人。他痛恨那种无谓的开会忙和混忙。列宁的活动是把革命的魄力和求实精神、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结合起来的卓越模范。他要求别人同样能做到这点。”(《列宁传略》第二○○~二○一页)
列宁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别人,他认为必须发动全体劳动人民的积极干劲,用革命精神来从事一切工作。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赶上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应该用最快的速度建设我们的新社会。列宁在一九二二年十月第九届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四次常会上的演讲,对于我们今天正在大跃进地从事建设的全国人民是一个很透彻而有力的指示:
“应当考虑到,虽然资本主义各国进行着疯狂的资本主义竞争,有千百万人失业,资本家用自己的力量组织强大的资本主义同盟,组织对工人阶级的进攻,但是同它们比起来,我们的文化水平最低,生产力最不发达,工作的本领最差。也许承认这一点是件很不愉快的事情。但是我认为,正因为我们不是用漂亮的词句和迂腐的叫喊来掩饰这些事实,而是直率地承认这一切……正因为我们比任何一个国家用了更多的力量来改这种情况,我们才能够以其他国家梦想不到的速度赶上它们。……当然,这不是一种神话般的速度。当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还要非常顽强地努力几年……我们这里谁也不相信变革会有神话一般的速度,但是我们相信,只要运动是由真正革命的政党领导的,就能达到实实在在的、比历史发展中任何一个时期还要快的速度。我们相信可以有这样的速度,而且无论如何要达到这样的速度。”(《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第三五二~三五三页)
在苏联的建设事业中,在中国现在的建设事业中,都证实了可以达到这样神话般的速度。是我们正在用更大的努力来加快我们的速度,并且要多快好省地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
正就是列宁的这种革命干劲,正就是他号召我们大家应该拿出来的这种革命干劲,我们应该好好学习。
原载《光明日报》1958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