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181200000034

第34章 后记

我有一个小小的文化憧憬,即把白马湖作家群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做成,使其在文学史上取得应有的“席位”。这一憧憬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其时,我正从事朱自清在浙地的研讨,发觉朱自清与其同道于二十年代在宁波与上虞白马湖畔劳作和生活时,似有一种文学流派的迹象在隐约流衍,兴许是白马湖水之别流而成派的吧(若从字源上推究,所谓流派,是由水的别流而引申为事物的流别),中国新文学流派史中,少不了现代散文“白马湖派”。

于是乎,我开始进行史料的搜寻、发掘(包括散佚之文和优美作品之发现与评审),走的是由史料、事实而上升到理论认识,不发空洞的傥荡高论一路,以求精微的发现,独到的阐释。具体来说,是从探寻朱自清在浙地的史迹切入的,1985年写成的《朱自清在宁波》(刊于《宁波师院学报》1985年第4期)就依稀感觉到现代散文白马湖派的存在了。1986年继写《夏丏尊先生与春晖中学》便作了如是论述:夏先生把新居定名为“平屋”,寓有“平民、平凡、平淡”之意。他以平屋主人自侃,把在平屋写成的文章结集定名为《平屋杂文》。丏师“行文纾缓,毫无火气”,读来给人以朴素、平实之感。他的著述宛似平屋,既无华美装饰,又没大厦气派,不过平平而言。这种清淡平实的散文风格简直可谓之“白马湖派”。

短短一段话,是我将风格相类、追求相当乃至地缘与文缘较为相近的白马湖散文家加以综合考察时,所获得的一种作家群的观照。

1989年发表在《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2期上的《朱自清在宁波事迹考——兼及上虞白马湖》,就是一篇把朱自清在宁波省立四中与上虞春晖中学综合起来探勘的文章。该文涉及《我们》这一撰稿人的共同风格,那时我说:

(文学研究会)宁波分会为活跃文学创作计,办了同人刊物《我们》,由朱自清、俞平伯主编,叶圣陶、刘延陵、丰子恺参与其事。刊物的第一辑《我们的七月》,在一九二四年七月,在宁波编定,由上海亚东书局出版。内载朱自清散文五篇、诗二首、信三通。《我们》形式如书,三十二开本,厚达二百余页,实际上是一本文艺丛刊。刊物出版后,朱自清于同年八月四日在宁波收到亚东寄来三册,他欣喜地说:“甚美,阅之不忍释手!”十五日,作如斯记:“我说,并不随便,但或因小品太多,故你觉如此。因思‘小品文之价值’,应该说明。我们诚哉不伟大,但自附于优美的花草,亦无妨的。我觉创造社作品之轻松,实是吸引人之一因: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后者是不可强为,不是可及的。前者则自成一体,可否独占优胜,尚难说定也。”在这里隐约折射出朱自清的散文观——他为求小品散文纯正朴实的民族风格,即便认为感情冲动乃是小品文写作的缘由,也要写得真率和出自情致。他所企及的自成一格说和他早期散文创作实践,倘以社团、刊物、风格及时代、地域诸因素考察,他和夏丏尊、丰子恺、俞平伯、叶圣陶、刘延陵等,简直可构成小品文的“白马湖派”。

这里又一次提出了现代散文“白马湖派”说。这是我审察《我们》散文创作和O·M社(即“我们社”)文学活动后得到的一个直观印象(这是一种印象的直观感觉,然直感与直观经验的批评有时倒能引出精准的论述,至少我有这样的体验)。O·M社的活动地域和《我们》的编务地,即在宁波省立四中与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这点为许多学者所忽略,而我恰恰关注了它。许多立论由此找到了根据。

O·M社作为文学研究会宁波分会的核心组织,它的同人刊物《我们》所发的散文,特别是朱自清在该刊物上发表的散文,我以为,在追觅精神生活中的理想人格,在执着地表现着人格品藻,并以此通过创造意境、抒写自我方面,不啻生成与“幽默雍容”对峙的“漂亮缜密”的文风,而且蕴含着清淡的美学特征。朱的这种新颖而出的风格特征,实际上代表着O·M社同人所共持的思想倾向、文化选择、创作立场与艺术风貌。

从O·M社的同人刊《我们》,以及《春晖》半月刊所发的散文看,其间在散文创作上,似已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文学流派。这包括对《春晖》的散文考察,也包括对白马湖散文家这个群体离开白马湖后,仍为白马湖情结所驱使而写的一些白马湖人文事的散文考察。诸如朱自清的《春晖的一月》《白马湖》,俞平伯的《诗的方便》《忆宁波白马湖旧游——朱佩弦兄遗念》,夏丏尊的《春晖的使命》《白马湖之冬》《长闲》《猫》,丰子恺的《山水间的生活》,朱光潜的《无言之美》等。这些篇什皆属清淡之体,内含着一种清淡的共同性的神韵风骨,一种清淡美的基本形态,显示出大体一致的美学趋向,一种共同的美学追求——这是我此时思索所得的若干思绪。

有了这般认识,我就用心思考,潜心研究,精心结撰而成了《现代散文“白马湖派”研究》,揭登于1991年《宁波大学学报》第1期上。这是一篇实际意义上的探求白马湖派形态之存在的文章,是就散文“白马湖派”研究展开具体论证的拓荒之作,建立起基本的论述结构。因为此前之文,仅止于提出构想,而并未有翔实的论证。有了它,便有了以后发表在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办的《九州学刊》(1993年秋季卷)的《论现代散文“白马湖派”》,也有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的《白马湖散文十三家》一书。

现代文学研究专家朱金顺教授来函时说:1994年,沪上友人曾为我购到《白马湖散文十三家》,读后感到您的立论有开创性,是有学术价值的。台湾学者石晓枫对此书颇多推崇,她在《白马湖的辉光——丰子恺散文研究》中有中肯、客观的评说,认为能对白马湖风格作家作系统整理,并详加论述者,则首推朱惠民于1994年选编的《白马湖散文十三家》,并云1995年台湾报刊发表的有关白马湖诸文,大抵都是以该书为主要参考资料的。图书评论家徐雁教授很早(1997年)就对此书有过绍介和评论,说:白马湖是一时的“文人荟萃之地”,此话不虚。我面前这部18万字的《白马湖散文十三家》就是白马湖荟人萃文的明证(见《雁斋书灯录》,徐雁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浙江省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嘉良教授主编的《浙江文学史》(2008年12月版)与《浙江20世纪文学史》(2009年9月修订版),乃至《辉煌“浙军”的历史聚会——浙江新文学作家群体透视》(2009年12月版)的专著,皆提及《白马湖散文十三家》的选编后记。王教授以“本土作家群:白马湖群体”与“白马湖作家群”的专章作了这一社团流派的论析与确认。

我的《白马湖文派短长书》,是2012年10月参加“白马湖文学论坛”全国学术交流研讨会后,趁着余兴写出的,包括新作与旧论。新作多为急就章,但由于此前厚积而今薄发,倒也不乏可读之作。比如,论述周作人与白马湖散文的关系,涉及周关注乃至指导白马湖派散文家的创作,并以周氏与俞平伯通信为例证,实是我的一大发掘。我运用《新文学史料》(1995年第1期)上孙玉蓉《试论俞平伯藏〈苦雨斋〉书札》有关信函,结合我掌握的《我们》背景,考述出周作人之希望抒写“白马湖水色”的意念,以及“我们”诸人受着周关心与照拂的细节,进而揭示了白马湖派与语丝派的联系:两者南北呼应,携手并进,引领着早期现代散文的发展与繁荣。它补正了传统文学史对上世纪二十年代散文社团的描述,即由“一枝独放”,改写为“二分天下”,两个社团的和谐并存,隐约地提出了新的现代散文史概念。

在《白马湖文派短长书》的下编,我试图用散文随笔来作白马湖派的研究。我一直以为,读严正的论文,往往能得到一种理性的印象,而运用学术化的随笔笔法,它的作用是细水长流,娓娓道来,资料、观点、例证,一切都须眉毕现。散文随笔式的研究文字,最适宜将自己的思想、性格、感情大胆地热情地泻入其中,使之具有强烈的个性。对这类书写方式,我也心向往之,曾尝试之,《悦读白马湖派散文家》即是此一文体的试作。书中所选非皆为各家代表作,而是取能体现“白马湖派”特色者,是流派的精选本。书的“文话”部分,力图客观、公允、精到,能统制在“白马湖文学”精神中,凸现其散文独有的审美性。表述则用读书随笔体(或曰书话体),融入鉴赏要素,使之荡漾着书卷气。

《白马湖文谭——浙东新文学丛刊〈我们〉》,是我的“白马湖文学”书系的压轴之作,意欲做成“展品”。书之主干和中心是O·M社丛刊《我们》的散话。O·M社的成名或得名,《我们》起着一种有力的组织作用。它的发起人和基干成员形成了一种文学力量,在五四新文学洪流中形成自己的影响与声势。书中对于《我们》的着意钩沉与描述,用以弥补前著的不足。O·M社作为文学研究会宁波分会的核心,它的存在,表明白马湖文派有厚实的基础(白马湖散文流派似可看成一个“放大”了的O·M社,而O·M则是白马湖作家群的一个“微缩版”),以此把白马湖作家群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做实。书的体式,则持续我的印象式批评的随笔体,此种依赖直觉感悟的批评文字,具有文学质感。它承续着一个宝贵的传统——中华文论传统:批评是科学,也是艺术,更是美文(诚如著名汉学家夏志清所言,对中国人来说,《诗经》大序、《文赋》《文心雕龙》、司空图、严羽都没有过时)。治文学的人当以传承与创新。可喜的是,周作人开启了五四以来文人写作“批评文学”的新风后,一代接着一代浸染此风,践行着“真的文艺批评,本身便应是一篇文艺”的理念。前人如王哲甫、赵景深、李健吾等,近人如美国的夏志清、中国香港的司马长风等皆擅于此,极有新文学语体之美。羡慕之,我也学着“试作”了,因而便有了这本“另类”或曰非对称手段的散文随笔集子。因为“试笔”一词于十六世纪法国作家蒙田创作后,其意一直皆为“试图”,“凡是一时兴到,偶书所见的文字都可以叫做试笔”。而我的治学恰恰端赖于发散性思维,思绪来时即刻记录下来,少规整,亦无畴范,散漫得很,正好与“随笔”相吻合。这种体式或谓审智散文之一种吧。它并不是水晶球样貌的,而努力使其“有知识和趣味的两重统制”,甚而带些涩味,借此来表达学术思考,应该说是一种有趣的尝试。至若是否“达标”,尚请方家判定并指正了。

至此,经过我的努力,现代散文“白马湖派”已被学界所接受,我也出了五本关于白马湖的书,令我深感欣慰。多少年前我说过:“白马湖派”这是客观存在的文学流派现象,不容抹杀,迟早要被人们确认。时隔近三十年后,这个流派已被认可。当年,我要为它争个“席位”的愿望如今初步实现了。我所付出的汗水和心血,终究体现了价值。我的小小文化憧憬也得以实现。

书在付梓之时,我心有铭感,感谢宁波市文联和海曙区文联领导把它列入文艺创作重点项目加以扶持,也感谢宁波出版社领导和编辑的抬爱与后援。著名文学史家吴福辉教授、著名现当代散文评论家吴周文教授慨然惠允,将其大文作为附录,使小书生色不少,谨此深表谢意。

著者书写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百年之际

同类推荐
  •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普吕多姆诗选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普吕多姆诗选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这些路数迥异的作家,虽语种不同、观念不同、背景不同,但他们那高擎思想主义旗帜的雄姿是相同的,他们那奋勇求索的自由精神是相同的。而他们的雄姿,无不闪现于他们的作品之中;他们的精神,无不渗透于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这套丛书所承载的,正是他们那令万世崇敬的全部精华。一套丛书,为我们竖起了一座20世纪的文学丰碑。
  • 其实你就是人物

    其实你就是人物

    有一个词叫“缘份”,有一个词叫“机会”。前一个词很中国,很自圆地说。任何事情,成了叫发,缘分,不成叫无缘。后一个词永远很酷酷地走来,对,如果这个词具象的话,也许是用一半的头发遮住一只眼睛那样的?一副我是机会我怕谁的牛样。谁都希望得到他的眷顾,他的青睐,他才是偶像,是大众情人。明星明星,明天指不定是不是星。而机会,是人们永远要追逐永远拥有的。
  • 寻找祖国三千里

    寻找祖国三千里

    “每个台湾人寻找祖国的经历,都是一首千万行的叙事诗。”台湾作家蓝博洲,三十余年埋首于台湾民众史研究,在封尘的机密档案中、在各地的采访中,打捞被湮没的历史与被遗忘的人。在《寻找祖国三千里》中,有不惜放弃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业,只身穿越朝鲜半岛,过鸭绿江,潜入东北、华北沦陷区,最后终于抵达重庆的吴思汉;有独自一人从上海,经舟山群岛到温州、永嘉,最后终于在福州找到抗日组织的林如堉;还有为了参与抗日,赴日求学而后参军,回台后组织革命活动的李中志、张金海两兄弟。
  • 马瑞芳评说聊斋之情场

    马瑞芳评说聊斋之情场

    马瑞芳编著的《马瑞芳评说聊斋之情场》特别精选了《聊斋志异》中的经典爱情故事百余篇,加以述评,讲述了故事主人公姹紫嫣红的爱情故事,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和人生哲理,感人肺腑,精彩好看,并配有光绪年间的聊斋图说黑白线描和彩色工笔画,同时配有蒲松龄纪念馆提供的蒲松龄画像、图片、名人字画等,文图并茂,阅读性、欣赏性俱佳。
  • 文学概论通用教程:文学概论教程作品论

    文学概论通用教程:文学概论教程作品论

    什么样的作品有阅读价值?这些作品应当如何去读?它们在哪些方面值得注意?这些都是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的。作品需要阐释,就如同作品需要阅读一样。本书在学生听课笔记的基础上改写而成,保留了课堂教学口语风格,以“正文+附录”为体例,以文学的本质及其规律为逻辑,深入浅出,为读者理解文学及其相关事物提供桥梁。
热门推荐
  • 重生校园之金牌商女

    重生校园之金牌商女

    前世,天天被人辱,日日被人欺,亲戚看不起,朋友耍心机!母亲大哥相继早逝,她咬紧牙根,独自一人在逆境中求生存,却终究只活了二十六年!在睁眼,一切竟回到了十二年前。忍气吞声,重蹈覆辙?若一切都无法改变,她重活这一回又有何用!逆天命数,异能初现,谁能阻止她的脚步?人前,她是被同学孤立,性格漠然的普通学生。人后,她步步为营,运筹了一张璀璨非凡的商业大网。
  • 瑷珲镇史话(中国史话·社会系列)

    瑷珲镇史话(中国史话·社会系列)

    本书是一部介绍古镇自然、历史、人文发展的简史;是一部瑷珲各族人民与外敌的侵略和统治,前赴后继,英勇抗争的战斗史;是一部瑷珲各族人民用聪明智慧和勤劳双手建设美丽家园的交响曲;反映出瑷珲文明历史的进步历程。全书分别从龙江明珠北疆锁钥、话说衙门访览古迹、古镇大事史海钩沉、灵秀瑷珲千古传奇、古城之魂民俗风情、旧貌新颜文化传承六个章节讲述瑷珲的历史变迁。
  • 入骨相思知不知:醉倒在中国古代的情诗里

    入骨相思知不知:醉倒在中国古代的情诗里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以诗为食粮果腹,以诗为空气呼吸,以诗下酒,以诗会友,以诗传情,最后以诗殒命,以诗殉葬。作者以文字传递一种温柔的、唯美的、无际涯的细微知觉。深信:每个人内心的曲折宛转,如若不断,终会触及那些遥远的相同的灵魂深处。
  • 你真的懂我吗:思想往右,行为往左

    你真的懂我吗:思想往右,行为往左

    本书是心理学知识普及读本。本书结合大量生动、贴切的案例,系统讲解了怎样通过一个人的行为了解其思维的实用方法,告诉读者怎样才能更好地生活、怎样才能更好地与人交往、怎样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等,做到思想和行为的高效统一。
  • 清淡美论辨析

    清淡美论辨析

    《清淡美论辨析》是《中国美学范畴丛书》中的一种。本书着重清理并剖析了“清”美文化精神的典型现象和发生机制,进而对中古以来的“清俊风骨”等观念作出辨析,并对“平淡”美论和“逸品”现象进行了透视。本书选取关键性的美学思想问题为透视点,特别注意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与相关理论领域的会通现象。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夺命反击

    夺命反击

    一只小虫钻入了一个人的体内,一觉醒来,便发现自己身具超越普通人的能力,然而,三个小时之后,一群人找到了他,并告诉他,你只剩下七天的生命了!
  • 乐园灭绝

    乐园灭绝

    乐园是什么?什么是乐园?当世界与我站在了相反面,那么一切皆可毁灭。这是一个带着未知系统,在异界摧毁一个又一个乐园的故事。
  • 种因得果奇游记

    种因得果奇游记

    侠侣偕行,恣意江湖,畅游三界,玩转五宿...她虽为人界一个普通的郑家小姐,但一件又一件奇闻的显现,她这才发现,原来她的身份不止如此...初见他,如同冰与火的相遇,随着了解的深入,他到底从何而来,所需为甚,皆如谜团侵扰其心...绝不限于江湖,绝不止于法术,每至一处,皆有奇闻异事,一个个看似诡异的案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本文系仙侠玄幻虐恋悬疑破案文,到处都是坑,但结局皆会揭晓,脑洞有点大,架构也不差,最后挺惊吓...
  • 中国最好的小小说

    中国最好的小小说

    不可不读的“短经典”,魅力无限的“微阅读”,遴选国内外顶尖级小小说作家不可不读的百篇代表作,国内经典微阅读一网打尽!所收作品,由国内顶尖级小小说作家授权供稿。他们是中国小小说历届金麻雀奖获得者的代表作。其作品被《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读者》《意林》《格言》等名刊刊载;他们的作品构成了“漓江版”、“长江文艺版”、“花城版”等重要年选版本的支柱性作品;几乎年年被各省、市“中考”、“高考”试卷选为阅读题或作为作文素材,并被译介到美国、俄国、日本、法国、新西兰、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