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的陈氏宗祠,南临龙溪,北坐狮山,始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基本上还保持着建时的模样。祠堂内有独特的藻井顶戏台,画着“双龙抢珠”图案。大堂中心悬额“星聚堂”,还挂了十余块新旧匾额,其中有“进士”“贡生”“状元及第”“翰林”等。
沿村里溪边走一圈,到处是高大古朴的樟树、枫杨、银杏树,有棵银杏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浙江省一级保护古树名木。
村小学旁的育英书院,原称“崇德堂”,是宁海县保存最完整的古代书院之一。
除此之外,村内的古民居、古祠堂、古道、古桥、古木等古迹,都是“驴友”心目中的好地方。网友“吃棒棒糖的人868”在微博里就曾推荐:喜欢户外运动的朋友,要去宁海龙宫村。不是爬山,而是沿着小溪前进,原生态,很自然。
来源:《都市快报》,2013年1月16日
龙宫:千年的不老情话
戴巧珍
龙宫从古到今都藏满了情话。
藏,是她惯用的伎俩。她不动声色地把自己藏匿在浙江宁海深甽的一个深山冷岙里,一藏就是近千年。那潺潺流动、冰清玉洁的溪水,那千百年孤芳自赏的古树,那倏地一下窜出野兔的丛丛蓬草……她好像用琥珀把它们都凝固住了,今日解冻,一切都是清新的,一切都是自然的。煮饭的阿嬷还用那门前的河水洗那绿油油的青菜;白鹅昂着头,领着鹅群从石桥下悠然而过;有着菊花样笑容的老人端坐在家门口,仿佛一天都会不动一下……
所以,即便从县城驱车去龙宫,最快也要一个小时,而且山路蜿蜒曲折,像丝带一样打着转转扭向前方,但是这些都阻挡不了络绎不绝的车子在山路上盘绕。节假日一到,龙宫的沟壑潭坝,杨家坑、樵坑、龙宫溪、溪湾坑等,就像一个又一个容器,盛着一拨又一拨游人。嬉戏、野炊,喧闹的笑声惊起林子里打盹的长尾巴松鼠,从树上丢下一颗野栗子来;袅袅炊烟在山间飘浮,远望去就像远古的烽火。
农家乐餐饮开起来了。那饱满的烤土豆、裂开了金黄口子的烤番薯、绿得抢眼的青豆,都是土了又土,却是令人百吃不厌的山珍。一餐饭下去,通体舒坦,神清气爽。
供游人度假的民宿造起来了。民宿被称作“龙宫一号”“龙宫二号”等,仿佛我们都是龙太子、龙妃子。房子临河而建,开窗就是潺潺的河水。白天阳光好的话,女房东就会把被子放到阳台上去吸足一天的阳光,晚上蓬松松地裹住人,满鼻子都是阳光的清香;头刚放到枕头上,人就被一脚踹进了梦乡。夜晚的龙宫,万籁俱寂,连虫子们说话都是掩着声的。扎扎实实睡到大天亮,清晨推开窗,小鸟在枝头放声歌唱,淡淡的晨雾若有若无地在河堤上写生,把青色的河堤与淡蓝色的河水描成一幅画。女房东早已起来,在河边洗毛巾,用的是洗衣棰,“啪啪啪”的,在河岸上传出很远,这不是童年的记忆吗?
把情话藏在山水里是不够的,哪怕这样的山水情话惊动了中央电视台。有一天,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栏目的记者扛着摄像机走进龙宫,把镜头对准了龙宫的山山水水……
她还把情话藏匿在古老的宅院、道地里,藏匿在庄重的牌匾、牌坊里,藏匿在古桥、石路和绵长的时光里。在龙宫,连转身都得轻轻的,仿佛一不小心,就会把一段亘古的情话撞醒了。
龙宫人善藏“情”。就拿村头立着的巨石牌坊来说吧,只有“百世坊”三个大字,“百世坊”顶间饰着的石制圣旨也已冷了,曾经火热的表彰和深切的哀悼只嵌在石头纹理里默默无声。
倒是祠堂两厢排列着的全副銮驾,雕龙画凤,旗幔飘飘,让我们不由想象岁月深处那些尘封着的爱恨情仇。这套銮驾怎会落于民间?据说跟一位公主有关。公主缘何结识龙宫村的人?这个故事龙宫村的老人至今还津津乐道。
说的是清康熙年间,龙宫村出了一位名叫陈宏挺的青年才俊,他八岁就能填词作诗,还跟奇人异士学习,熟悉外文,十八岁时就考进了国子监。这本该是一个命运宠儿幸福人生的开端,不想宏挺更大的人生眷顾还在后头。一切都是传奇性的。宏挺进京途中巧遇微服私访的阁老,阁老惜才,把他举荐给了皇帝,皇帝见他少年英俊,博学多才,又能翻译番文,当庭就把自己的义女许配给他。皇帝金口一出,自是不容更改,不想宏挺原是有家室的,他既娶公主,自觉愧对旧妻,常暗自垂泪。深明大义的公主知情后,准许他回家省亲,但约定两月后返。这本来是一场正常的离别,两月后,宏挺将回到公主的身边,继续他们的幸福生活,但命运的毒齿在此时闪了一下寒光。公主怕宏挺负她,在宏挺离开前,让大内高手点了他的穴位,若宏挺食言,两月未归,就要性命难保。
也许一切都是冥冥中早已注定的,事情的发展出乎了公主的预料。宏挺思乡情切,马不停蹄,因一路劳顿,一抵达家乡就病倒了,病的时间还很长。等宏挺身体好转,想起约定,打算返回时,两个月的时间已到,宏挺离奇身亡。
而今,我们看着这些豪华威风但已沉暗褪色的銮驾,自然是无法揣测公主当时的心情的。她是怎样急迫地向太后借得半副銮驾急急赶来,见到驸马冰冷的身躯,她又是怎样的悔恨交加?她本想用她的身份和柔情去抓住一份曾属于她的爱情,不想阴差阳错,一念之差铸成千古恨。
也许是爱之深,也许是悔之切,这个本该回宫重新开始的公主竟放弃了她的身份和一切皇家荣华,只身素衣留在龙宫,陪伴她的亡夫走完她孤苦的一生。
到底是皇帝的女儿,皇帝感念义女之忠烈贞洁,再赐半副銮驾给公主,加上之前的半副銮驾,小小的龙宫村于是有了皇家的全副銮驾。皇帝还打造了一座牌坊——“百世坊”来安慰女儿。龙宫村的“百世坊”从此流芳百世。
这样的爱情故事有些缠绵悱恻。龙宫村更多的是恭良勤谨、倾囊侠义的“义言”。
这些“义言”以龙宫村陈氏祠堂最多。龙宫陈氏祠堂是龙宫村保存最好的明清建筑之一。陈氏宗祠布局与众不同,仪门与倒座各自独立,中间相隔一个小天井。此外,它的雕饰件也比较特别,如仪门平板枋上代替斗拱的圆雕八仙和金鸡,也是其他宗祠所没有的。陈氏宗祠的古戏台在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里悬挂着大大小小、颜色不一的牌匾,牌匾或曰“妣节怀清”,或曰“克襄先业”等,这些字词是对牌匾主人一生的高度浓缩。牌匾的主人或经人世许多可歌可泣之事,或承受人生不能承受之重,才有这份殊荣,让牌匾高高地悬挂在让人敬畏的家庙祠堂,供人敬奉。这些牌匾或用上好的实木打造,或请名人高士执笔,一块块牌匾,底色雄浑、文字遒劲,一笔一画厚重庄严、沧桑俱现。
“克襄先业”说的是清光绪年间龙宫村富家陈昭鼎的事。陈昭鼎虽家境富裕,但衣着简朴,凡事亲力亲为,并力促全家秉承克勤克俭的门风。有一次,全家人聚在一起吃蚕豆,子女们吃了豆子后把豆皮吐在桌子上,陈昭鼎见了,将所有豆皮聚拢并吃掉。子女们不解,陈昭鼎解释道,饱时要记贫时饥,富了不忘穷时苦,如此,才能长盛久安。在他的教导下,子子孙孙勤劳节俭,善于持家,乐于施舍,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怪圈。
陈昭鼎自身节俭,却行侠仗义,年年捐助村里的育英书院,资助贫苦人家读书上进,还捐献纹银六百两在村里建桥铺路,为村民往来提供方便。村民为纪念他、感谢他,将该桥命名为“昭鼎桥”。“昭鼎桥”历经风霜今犹在,虽斑驳沧桑,却古朴稳固,村人抚桥皆能说出陈昭鼎的义举,人间佳话至今弥香。
这些牌匾原是悬挂在主人的道地宅院中的,历年历代下来,宅院雨打风吹去,而牌匾终被后人代代护存下来。龙宫道地众多,原有三十多个,可见昔日之繁华。如今,保存较好的仍有十个之多,是县里保存道地最多的村落之一。这些道地格局大都相似,但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号,如“上道地”“安吉贞”“众星拱北”“允盛堂”等。每个道地又有自己的特点,如“安吉贞”道地里铺的是“福、禄、寿”,平整的鹅卵石上一只秀挺的长颈鹿翘首回望,左边是一只翩飞的蝙蝠,右边是一位寿者捧着仙桃,完整地构成“福、禄、寿”的意象。“三进堂”则有三个递进式的道地,前两进浅一些,最后一进深广阔大,四周的厢房雕梁画栋,窗棂门楣上飞虫走兽活灵活现,如此细腻考究,想必这些都是老爷、小姐们的住房。前后两进院落之间,除了门,两边是两间厢房,窗户不是惯有的格子窗模样,而是一块平整的屏木,上面用工整娟秀的柳体楷书刻着家训:“……凡邻里亲故,平昔善良,倘有婚姻丧疾应助者,即量力助之。毋慕豪侠之名,轻意肆志,贻忧父母。其无赖之人,当敬而远之,一与交游,为患不小……”窗屏历经岁月侵蚀,字迹模糊,非仔细辨认不能识,但是字里行间,我们仍能感受昔日主人的门风和追求。能把家训刻上窗台,让家人日日进出都能识见,得以秉承,这人家必是非常注重家德家规、重礼扬善的。
在古时龙宫,这样的传统竟不限于书礼人家,龙宫村绝大多数村民都有一种侠心义胆。在村里的三岔口处,我们不时能见到一个凸起的、狭长圆润、状如眼睛的石子,同行的朋友介绍说:“这叫‘义眼’。”
何谓“义眼”呢?朋友解释道:“这不是假眼的‘义眼’,这是一个接头暗号。它有三方面含义:一是一个指向符号,你们看,村里道路没有十字路口,全是三岔路,而这种小石子总会在三岔路口出现,指引找路的人向前进;二有象征意义,暗示每一个人都会面临人生的三岔路口,每每此时,我们都要常常想想‘义’,多想想他人,多帮帮他人;更重要的,这是一个家族的密码,是陈姓人家相认的联络暗号。”
接着,朋友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关于家族的“谜底”。这陈姓人家即为江西江右陈氏的后裔,唐宋时,江州陈氏创造了3900余口、历15代、330余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谐共处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观,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久、团结最紧的和谐大家族。到宋仁宗时,陈氏家族名动朝野,朝廷顾忌他们的声势,将这个家族分迁全国72个州郡(144县),分成大小291庄(另加43官庄,共334庄)。陈姓族人又经自我流动迁移,有一支人脉抵达天台华顶山北麓、天台国清寺佛界之地的龙溪发源地居住,后又有一小部人迁徙至此,即成为龙宫村。
令人称奇的是,这个家族虽被分迁,却人分心不分,他们创造了一个奇特的认宗标志,即在村庄的三岔路口设立一个形如“义”字的石子。只要陈姓人见到这个石子,不论你是富贵荣华,还是饥寒交迫,你都可到这个村庄的陈姓人家寻求帮助,陈姓人都会如同见到亲人一样热情款待、不分彼此。
那天,我们走得已有些晚了,太阳退下山去,晚风飒动,树叶飘飞,打着卷儿落于跟前。恍惚间,我仿佛看见一个个日暮风寒的黄昏,外乡陈姓人长途跋涉从外走来,正愁不知投身何处,却见“义”眼引路,于是欢欢喜喜地敲开一户人家,报出姓氏,同是陈姓的当地人即递茶备饭,嘘寒问暖,让游子亲切如归。
这真是让人温暖感怀的一幕。我相信这样的瞬间发生在龙宫村很多的朝代、很多的时空中;我相信这样的瞬间,龙宫人不仅仅是给予外乡人热热的饭菜和情怀,更是在帮助中汲取一种能量,汲取一种世代履孝行义、团结互助、行爱人间这样积极的家族信条。《陈氏宗谱》明确记载,陈氏后人要做善事、行义举,并对善事义举事迹突出者以“太邱遗风”颂之,以匾书“继武太邱”彰之。“继武太邱”匾书现悬挂在龙宫村的育英书院里。
时光浩瀚,多少尘事都被掩入历史的巨著鸿篇中。可喜的是,现代龙宫人续写着这些动人的情话。那天,接待我们的朋友兴致勃勃地介绍说,村里的旅游资源要做深入的开发和挖掘,届时,从深甽镇到龙宫村只要十几分钟,龙宫的山水和文化将进一步发扬光大。一旁的龙宫村书记点头称是,说,是的,镇里在花大力气呢!他们把全国著名的画家也留住了。
这位全国著名的画家就是李明龙先生。一年前,他被龙宫山水吸引,孤身一人来此写生,不想受到镇上、村里的热情邀请和接待,他感念于龙宫山水的秀美和龙宫人的一片痴情,遂决定在龙宫长期作画。
我们去看他时,李明龙正在画室里作画。不大的画室里上上下下挂满了龙宫的山水。在画家的笔下,龙宫的山水又有了一种新的生命力,让人赞叹。就像中国画院副院长张如风对其的评价一样,作品既有北派的雄浑大气,又有南派的婉约细腻,格调清新高雅,这是现代版的情话了。
龙宫的山水,生机勃勃,是千年不老的情话!
2015年6月22日于宁海新园
览胜探奇龙宫村
葛云高
前不久,县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会员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龙宫,我有幸被邀参加。
龙宫村位于深甽镇,距县城36公里。虽地处深山,却有省道穿村而过,历来是宁海与新昌的交通要道。从龙宫村到黄坛瓦窑山村,至今还保存着一条汉代石砌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