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9100000014

第14章 论魏延 (1)

论魏延

沈伯俊

内容提要:历史上的魏延,论才干,论对蜀汉政权的贡献,都比赵云高出一筹。在《三国演义》中,魏延的形象也颇为引人注目。魏延与杨仪发生火并而被杀,并非背叛蜀汉;虽系不顾大局而咎由自取,诸葛亮亦有处置不当之责。《三国演义》表现了魏延的智勇功勋,但为维护诸葛亮形象,却又写魏延"脑后有反骨",导致相关情节处理不够合理。

关键词:魏延;历史人物;《三国演义》;艺术辩证法

魏延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

他"身长九尺,面如重枣,目似朗星,如关云长模样,武艺独魁",但他的经历却远不如关羽顺遂,地位也远不如关羽显赫,更不像关羽那样深受后人尊崇。

他与黄忠并起一时,勇毅相侔,勋劳略等,但他却没能像黄忠那样,留下"忠勇老将"的美名。

恰恰相反,几百年来,随着《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老幼妇孺皆知"魏延脑后有反骨"。魏延恶名如此昭彰,不能不使人视之为悲剧性的人物,并进而探讨其来龙去脉。

历史上的魏延本是刘蜀集团的重要成员。《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说他原系刘备的"部曲",可见属于亲信将领。建安十六年(211),魏延"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此时,勇冠三军的虎将赵云亦为牙门将军,二人品位相当。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夺取汉中,称汉中王,准备迁治成都,行前要选派一名将领镇守汉中。汉中乃是益州的屏障,又是刘蜀集团北伐的前进基地,其地位至关重要,留镇者自然必须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当时,刘备手下的第一员大将关羽已经留镇荆州,"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不料"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皆惊"。由此可见刘备对魏延是何等器重。其时,赵云为翊军将军,随刘备驻成都,其职责显然不及魏延重要。

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准备大举北伐,以魏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而赵云则以镇东将军的身份,"随诸葛亮驻汉中"(《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显然,魏延这时已经成为蜀汉的第一员大将,其作用更在赵云之上。以后,在诸葛亮几次北伐中,魏延常负先锋重任,曾经大破魏雍州刺史郭淮等,因战功"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东汉侯爵分为县侯、乡侯、亭侯三等,蜀汉沿袭此制,南郑侯属于县侯。而赵云至死未能进封为县侯(仅封为永昌亭侯),直到景耀四年(261),即他逝世三十二年以后,才被追谥为顺平侯。总之,在二十几年的三国纷争中,魏延长期肩负重任,出生入死,为蜀汉政权建立了累累功勋。作为历史人物,魏延多年独当一面,"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多谋善断,智勇兼备,确有大将之才;而赵云虽然忠心耿耿,英勇奋发,令人喜爱,却长期跟随在刘备、诸葛亮身边,从未独当一面。应当说,论才干,论对蜀汉政权的贡献,魏延都比赵云高出一筹。

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魏延的形象也是颇为引人注目的。

首先,魏延是在刘备势孤力薄,惶惶奔走的危难之际决心加入刘备集团的,绝非那种趋炎附势、贪图利禄之辈。

魏延在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九《刘玄德败走江陵》中第一次露面,就表现得不同凡响。当时,刘备在曹操大军追迫之下,带领大批百姓,撤离樊城,来到襄阳城下,打算与刘琮合力抵御曹操。"蔡瑁、张允得知刘备唤门,径来敌楼上叱之曰:'左右与我乱箭射之!'城外百姓皆望敌楼而哭。忽后城中一将默然跳起,引数百人径上城楼,来杀蔡瑁、张允。"这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将领就是魏延。

他"大呼曰:'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也!汝等何投曹贼,以图爵禄?非义士之所为!吾今愿请使君,入城诛贼!'轮刀砍死守门将,遂开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领兵杀入城,以讨国贼'"!由于刘备不愿乘机入城,转走江陵,魏延寡不敌众,只得逃离襄阳,投奔长沙去了。事虽不成,却表现了他的爱憎分明,见义勇为。赤壁之战以后,关羽进攻长沙,与黄忠交战,长沙太守韩玄因黄忠不肯射死关羽而下令将他斩首。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又是魏延挺身而出,"挥刀杀入,砍散刀手,救起黄忠,大叫曰:'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韩玄残暴不仁,轻贤重色,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愿随者便来'"!接着又"直杀上城头,一刀砍韩玄为两段,提头上马,引百姓出城,投拜云长"。这两次关键时刻的"亮相",一因刘备仁德,二为长沙百姓,都可以说是情词慷慨,正气磅礴,因而一呼百应,大得人心。读者从这里看到了魏延过人的见识和胆略。

其次,魏延出生入死,英勇善战,为刘蜀集团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蜀集团的全部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刘、关、张桃园结义,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到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为止,是其草创和奠基阶段。在这二十四年中,刘蜀集团虽然初露头角,但是,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没有可靠的战略基地,也没有总揽军政的帅相之才。因此,刘备虽枭雄而无所展其志,关、张虽骁勇而无所用其长,屡遭挫败,飘若转蓬,只得寄人篱下,依附刘表。从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大战,到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是刘蜀集团立国和发展的阶段。在这二十七年中,刘蜀集团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策提出的战略方针,夺荆州,占益州,力量大大增强,与魏、吴鼎足而立。

虽然荆州得而复失,刘、关、张先后弃世,但由于诸葛亮的卓越努力,国力基本保持稳定,而且对强大的魏国一直保持进攻的态势。从建兴十三年(235)蒋琬为大将军,掌握蜀汉军政大权,到炎兴元年(263)后主刘禅投降邓艾,是刘蜀集团逐步衰落和灭亡的阶段。综观这三个阶段,第二阶段显然是最有声有色的。而在这一阶段中,蜀汉的开国大将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即小说中的"五虎大将",都先后亡故,只有魏延一直奔走疆场,贯穿其始终。试看关系到蜀汉命运的几大战役--夺取益州之役、争夺汉中之役、南征之役、北伐之役,魏延总是甘冒矢石,奋勇当先。他或者与黄忠为伍,或者与赵云配合,或者独任先锋,总是冲劲十足,壮心不已。这里随手举出几个例子:

(诸葛亮出师南征)令赵云、魏延为大将,总督军马......(卷十八,《孔明兴兵征孟获》)

(诸葛亮出师北伐)唤诸将听令:前督部,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魏延......(卷十九,《孔明初上出师表》)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乃令魏延、姜维作先锋......(卷二十一,《诸葛亮六出祁山》)

魏延为刘蜀集团南征北伐,东挡西杀近三十年之久,确实可谓劳苦功高。

第三,魏延颇识兵机,智勇兼备,在刘蜀集团出类拔萃。刘备手下的几员大将,关羽喜读兵书,颇有谋略;张飞粗中有细,时有妙计;赵云、黄忠用计不多,马超则只能算一勇之夫。魏延呢?在他年轻气盛的时候,也是以冲锋陷阵、斩将搴旗为能事;随着战争经验的日渐丰富,他对于战争艺术逐步加深了认识,用计献策的能力也就大大提高了。如卷十九《孔明祁山破曹真》则写到,诸葛亮骂死王朗之后,命赵云、魏延当晚去劫魏寨,赵云不假思索就要执行命令,魏延却提出:"曹真深明兵法,必料我乘丧劫寨,他岂不提防也?"当然,诸葛亮对此早有安排,但魏延的发问,表明他的确不同于一般的赳赳武夫,而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大将了。更为难得的是,魏延不仅能对战役性、战术性的行动思谋用计,而且能对关系全局的战略方针独抒己见。当诸葛亮出师北伐,魏国派驸马夏侯楙率领大军迎敌之时,魏延向诸葛亮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计策:

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可赐精兵五千,直取路出褒州,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十日之中,可到长安。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矣!所弃粮草,足可为用也。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若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而可定矣。(卷十九,《赵子龙大破魏兵》)

这个建议,知己知彼,大胆精明,确实是一条难得的妙计,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战略设想。因为在魏蜀的抗衡中,蜀汉国小兵寡,力量单薄,经不起同魏国打消耗战;而且秦岭险峻,易守难攻,道路崎岖,粮食给养难乎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出奇制胜,才有可能把握战争的主动权,夺取根本性的胜利。相比之下,关羽、张飞等人的计谋仅仅是战役性或战术性的,只有魏延从战略的角度提出过如此重大的决策,这不能不说是他的过人之处。

可惜的是,诸葛亮却以"此非万全之计"为理由,否定了魏延的计策,甚至连让魏延试一试也不干,而主张走陇右大路,"依法进兵"。这样,就放过了有利的战机,使本来手忙脚乱的魏军赢得了喘息的时间,得以调整部署,而蜀军则不得不在陕甘的山区地带与魏军打阵地战、消耗战,劳师数载,无功而返。诸葛亮的主要对手司马懿事后评道:"诸葛亮平素谨慎仔细,不肯造次行事。他却不知吾境内地理;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卷十九,《司马懿智取街亭》)由此可见,魏延的主张是正确的,至少是很有可能成功的。

正因为魏延有上述这些长处,刘备对他非常器重。请看:

(刘备进位汉中王以后)令魏延总督军马,守御东川,遂引百官回成都。(卷十五,《关云长威震华夏》)

(刘备亲率大军伐吴时)命丞相诸葛亮保太子,守两川;骠骑将军马超并弟马岱,助镇北将军魏延共守汉中,以当魏兵......(卷十七,《范强张达刺张飞》)

看来,刘备这位"世之枭雄"一直把魏延当作方面之才来重用,不愧为开国之君,巨眼识人,善用其长。

历史上的魏延,其才干、智勇和功勋已是无可怀疑的了,那么,他最后究竟背叛蜀汉没有呢?

众所周知,魏延是在诸葛亮去世以后,与丞相长史杨仪发生火并时失败被杀的。对此,《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得十分清楚:

(建兴十二年)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魏延的意思很明白:第一,诸葛亮虽然去世,但北伐事业不能中断,应当由他继续"率诸军击贼"。这虽然有自视甚高,对诸葛亮死后的困难估计不足的成分,但与"背叛"二字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第二,论官品地位,论功绩威望,都应当由他负责统率全军,现在却要他听从一向与他水火不容的杨仪的号令,他心中实在不服。但是,这与"背叛"也根本不能划等号。

如果魏延当时真的要背叛蜀汉,他可以有三种选择:其一,率领本部在前线倒戈,投降司马懿,这可以说是易如反掌。其二,按兵不动,等杨仪率大军撤退以后,割据汉中,独树一帜,观望形势,待价而沽,如同当年的张鲁一样。凭着他多年镇守汉中的威望和实力,这也是不难办到的。其三,重施刘备夺取刘璋地盘的故伎,制造借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回成都,篡夺蜀汉政权,然后再来对付杨仪一军,这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然而,魏延并没有选择其中任何一条路,他仅仅主张由杨仪等人护丧还葬,而由他率军继续北伐,不要"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其心洞然可见,哪里是要反叛呢?

当杨仪不理睬魏延的主张,径自率大军南撤之时,魏延长期郁积的对杨仪的不满爆发了。在盛怒之中,他率兵抢先南归,与杨仪争相上表朝廷,互相攻击对方为叛逆。最后,双方在南谷口刀兵相见,魏延失败,被马岱"追斩之"。所以,陈寿在《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中做了一个比较客观的结论: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诸葛)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同类推荐
  • 街角的老北京

    街角的老北京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阿龙伴随着这座古都一起成长,他看到处处皆文化的老北京正在渐渐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灯火璀璨、人声喧嚣的现代都市逐渐崛起,心中满是怀念与不舍。于是写下《街角的老北京》,将目光投向北京的街头巷尾、古寺园林,并将目之所及且依稀尚存的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的风物图景记录下来。
  • 就怕起错名

    就怕起错名

    本书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引导读者,让更多的父母学会给孩子、更多的企业界人士学会给企业和产品起独特、有内涵、有品味的名字,从而起好名、改好运。
  • 传统与文化

    传统与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内涵丰富、气势恢宏、绵延不绝、奔腾向前、从未中断的文化成就。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跳动脉搏,继承、创新和发展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个人文化素质和整体素质。是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 说孟子

    说孟子

    《说孟子》是许仁图先生论述孟子学的深入发挥之作。《说孟子》全书探究孟子学说,重视孟子的好辩。许仁图先生认为,要贴近孟子思维,就不需要把孟子捧得高高在上,应该学孟子,好好跟孟子辩说,才能体悟孟子哲学的要义。
  • 文化软实力与国际谈判

    文化软实力与国际谈判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国际谈判深受其影响。在两国的谈判竞争中,军事等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中国为什么在国际谈判桌上很多时候不占优势?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对文化的差异性认识不够。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常常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二是对新闻媒体的作用不够重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媒体已经开始主导社会舆论的话语权,特别是网络世界的兴起,舆论浪潮席卷而来。谈判是最直接的文化角力。我方人员的文化积累,对对方文化背景的熟悉与洞察,和不同文化背景人士的交流应对……小而言之,关乎在某次谈判中是否可运筹帷幄、长袖善舞;大而言之,关乎一个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外在形象,以及在国际谈判席上主动权和话语权。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你恍惚来到人间

    你恍惚来到人间

    我哭了,说,静茹有孕在身,那是我们的孩子。高个警察说,在这点上,这个女人是有考虑的,她知道怀孕后如果东窗事发不会判死刑。我怔住了,不禁问,那幅《寒山图》的画,是真的是假的?高个警察愣住了,说,这事情还得再问问。秋天的雨很刺骨,我走出照相馆,没有带雨伞,就在雨中这么走着。我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冷了,不知不觉有人给我支伞,扭头看是一个老太太,很像是我母亲。因为母亲走失很久了,我对她的印象还是在我初中的时候。老人给我支着朝前走,什么话也没有说。那条红狐狸在引路,蹦蹦跳跳。一辆车的车灯很亮,闪过以后我觉得老人不在了,红狐狸也不在了,但我手里分明有那把雨伞。
  • 弃后重生之权臣娇妻

    弃后重生之权臣娇妻

    若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还会选择同一位枕边人吗?凌霁月活了三世,两次的回答是不一样的。第一世,她虽贵为皇后,却活得不明不白,死得也不明不白。第二世,她终于了解一切,仍选择了前世的爱人,为了他的江山社稷而死。“霁儿,若还有来世,你可还愿陪着朕?”“臣妾已多陪了你一世,来世,霁儿不愿再见到你。”第三世,她重生在另一位女子身上,眼见自己前世的封号越来越长,陵墓的陪葬越来越厚,心里却越发荒凉。蓦然回首,原来还有一人一直等着她。幸好。“今日上朝,皇上封了宸王为太子,升扈洹为皇贵妃以摄六宫事,并下旨永不立后。”他撇嘴道,眸子酸溜溜地盯着她,忽然扑上前去扯着她袖子,委委屈屈道,“你,你当如何?”她摸了摸他脑袋,“都是三个孩子他爹了,还这么不正经,我若是要跑,哪儿还有你的事儿?”一世圆满。——孟婆问她,“今生可还有憾?”凌霁月摇头,“我只遗憾这辈子不够长,没能跟他厮守更久。”孟婆道,“你们白头偕老,生同衾死同穴,还不够久?”“第一世,我只望能早些离去;第二世,我自愿赴死;可第三世,有了他的真心爱慕守护,才知道原来可以活得这样肆意痛快,不求轰轰烈烈,只求细水流长。”两情相悦,还须两心相伴。
  • SP计划

    SP计划

    飞迅从小在农村长大,在学校饱受欺凌,十二岁那年阿姨建议跟着爸爸去米国,随后飞讯以惊人的赛车天赋所以小小年纪就有技术在公路飞驰,当他到了十八岁,当飞讯再次回到中国经过一系列的比赛,被人签约代表华夏参加世界级拉力赛。
  • 牵丝王妃

    牵丝王妃

    PS:本文就是个爆笑宫廷文。大格局。呆作者自认不套路,亲可放心入坑。正经简介:公道不顾我,我自去取。命不顾我,我自强不息。腹黑,有谋略,有隐忍......涅槃之后,我自成凰!无论如何邵郁都能忍。而后,邵郁开始怀疑人生,怎的一被这湘安王黏上,每日都被气得不能忍了呢?三哥嘴欠嘴贫嘴打墙就算了。她忍。一顶顶“锅”不要银子似的连番扣过来,人言可畏,湘安王妃成了百姓口中津津乐道的“善妒”、“母老虎”、“钱耙子”......忍无可忍的一日,邵郁虚弱将内衫笼在身上先遮遮羞,将湘安王堵在了玉池边:“三哥,你是气府里连个小妾都无,便自己化作小妾,要跟我斗个没完么?”
  • 浦阳人物记

    浦阳人物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都市妖帝传

    都市妖帝传

    【超火新书!火热燃爆!】他,一代妖帝,就此陨落,但,老天不负他,给予他混沌之气,因此得以重生!并且天赋异禀!从此吊打一切不服者!本不想泡妞,但妹子路过我时,却走不动路……本不想打脸,但你丫的把脸伸来是怎么回事?本不想装逼,但……还不是我兄弟教的?他乃:东皇太一!
  • 师傅

    师傅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荷尔蒙之恋

    荷尔蒙之恋

    希尼·斯通做梦都没想过,自己的小爱好最终能成为她的事业。由于某个大名人的偶热提及,她的恋爱指南博客几乎是一夜成名,变得赤手可热。不久之后,她就出了本书,为了宣传她和交往了很长时间的男友斯科特一同上了国家电视台。在直播中,希尼决定打破传统的性别角色行为准则,大胆地向男友求婚。但出乎意料地,她的男友并未给出她所预期的答复,原来斯科特一直都是在欺骗她。希尼感到既心碎又丢脸,眼瞅着自从电视台求婚遭拒后,自己的图书滞销、自己美国国民爱情医生的名誉也一去不返了。为了帮助希尼,她最好的朋友引荐了一名很有才的公关人员德鲁,不过德鲁给希尼的第一印象并不好。然而在商场里与德鲁不期而遇后,俩人陷入了爱河。
  • 茶花女

    茶花女

    小说以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生活经历为主线,真实主动地描写了一位外表现内心都像茶花一样圣洁美丽的妓女的悲惨故事。小说开创了法国文学“落难女郎”系列的先河,关注了情爱堕落的社会问题的题材,对19世纪后半叶欧洲写实主义问题小说的产生,和写实风俗剧的兴起,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