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9200000022

第22章 中古汉语"是"字判断句 (6)

我们认为中古汉语"是"字后置式判断句源自汉语,但并不否认佛经中此类句式的使用受到了语言接触带来的影响。我们注意到这样的事实:中土文献中"是"字后置式判断句虽然表意丰富,但是出现频率并不高据我们粗略统计,《列女传》有1例,《风俗通义》2例,《搜神记》3例,《拾遗记》3例,《佛国记》1例,《宋书》2例,《洛阳伽蓝记》1例,《高僧传》2例,《齐民要术》5例,《周氏冥通记》1例,《真诰》稍多,有十余例。其中《佛国记》《洛阳伽蓝记》《高僧传》等又是佛教文献,受佛教用语影响较大。汉译佛经中此类判断句数量多、出现集中,而且使用很有特点,即一般出自佛口,主要揭示人物的身份。这种情况说明佛经中此类判断句的使用与佛经源语有一定关系。据江蓝生《语言接触与元明时期的特殊判断句》,梵文原典判断句可以不用系词,如果出现系词是为了强调,要放到句末。汉译佛经"是"字后置式判断句的使用可能受到了梵文原典强调式判断句的影响。近年来梵文对勘的研究成果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下面转引朱冠明《中古汉译佛典语法专题研究》的一条例句:

(52)ahamsa tena kālena tena samayena rāja -abhūvam/

我国王是

ayam eva sa devadatto bhiksus tena kālena tena

提婆达多

samayena rsir abhūt/(蒋忠新1988:219)

仙人是

时国王,则吾身也;梵志者,调达是。(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9/105b)

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9/34c)

以上例句比较的是《法华经》梵文原本和两个汉译本,梵文原本把相当于英语动词be的bhū放在句末,两个汉译本如果使用系词"是",也是将其放在句末,构成"A,B是"式判断句。

龙国富《从梵汉对勘看中古汉译佛经中的特殊判断句》从梵汉对勘的角度论证得更为详细,转引一个例子:

(53)tvam evājita ns′ a tensa kālensa tensa ns′ amayensa

汝迦逸多此此时此时

tas′ ans′ kāmo nsāma bodhins′ atvo abhūt//(蒋忠新1988:19)

求名名 菩萨是

求名菩萨,汝身是也。(姚秦鸠摩罗什译《法华经》,9/4b)

梵文助动词bhū位于句末,翻译为汉语时仍把它放在句末,构成"A,B是也"式系词判断句。

汉译佛经中"是"字后置式判断句之所以能够大量使用,一者汉语有先例,为其提供了句式基础,至少有古汉语"A,B是也"这种与梵文表面一致的线性组合的基础。二者梵文"是"字判断句主要是用于强调,汉语中判断句句末"是"的虚化主要表达肯定确认语气,也是对判断谓语的凸显强调,这样在语义语用上又存在一致性,那么佛经中"是"字后置式判断句大量使用就易为接受了。需要注意的是,梵汉语言在这个句式中的相似处,就在于系词在句末,但句中主语和谓语的位置却是相反的,这也可以证明,汉译佛经中的"A,B是"句的直接来源是汉语本身,而不是梵语。

佛经翻译初期,虽然汉语具备了"是"字后置式判断句,但使用不多,佛经翻译时大量采用这种句式,出现了"A,B是"、"A,B是也"、"A者,B是"、"A者,B是也"等形式。而个别情况下以新兴的"是"字例程句为基础,在判断谓语后再加"是",就形成了系词叠加式判断句。如:

(54)欲知尔时净复净王发道意者......则是今现莲华首菩萨是。(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9/132c)

(55)弟子华者,即是舍利弗比丘是。(东晋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2/793c)

(56)无所怯弱,亦是须达女优婆斯是。(东晋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2/560b)

(57)复告比丘:"又彼过去伽罗尸弃辟支佛边,手执伞盖作荫人者,还是即今此耶输陀比丘身是。"(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3/823b)

这种叠加式判断句也是一种错合使用,即"是"字前置式判断句和"是"字后置式判断句的重叠使用。系词叠加式判断句的出现正是汉语在语言接触过程中受到影响的表现。

总之,汉译佛经中的"是"字后置式判断句受到梵文原典的一定影响,不过其深层根源仍是汉语。佛经的翻译,对于这种句式的发展和流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余论

上古汉语中的"A,B是也"句式,最初结构上是"S(VP),NP+是也",语义上是举例证明,即A表示动作行为,B是所举具有A属性的人,"是"是一个复指代词。后来,A由谓词性成分逐渐变为名词性成分(或者仍然是谓词性S,不过被后项说明的只是S中的一个NP),由指称动作行为转指具有动作行为的人,由泛指转为定指,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由举例证明转为等同或类属,这样"是"字复指的作用弱化,肯定联系的作用加强,发生语法化,由代词逐渐演变为系词,同时句子结构发生重新分析,产生"是"字后置式判断句。

以上是"A,B是也"句式孕育出"是"字后置式判断句的简要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上古一种大量使用的举证式判断句式,"A,B是也"在中古没有全部转为"是"字后置式判断句,它的举例证明的语义功能仍在延续,并使得"是也"向语气助词方向虚化。

上古汉语"A,B是也"句式中B一般为名词或名词短语,这样当A发生名词化后才能与B形成对等关系,促使"是"字向系词虚化。中古时期出现了大量B为谓词性成分的"A,B是也"句,即"S,VP+是也",用动作行为举证前面的论述。如:

(58)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三国志·魏志·华佗传》)

(59)其余唯帝之庶母及蕃王承统,以追尊之重,特为其号,如恭怀、孝崇之比是也。(《后汉书·献穆曹皇后纪》)

(60)其为物雄而无雌,不交不产;常取桑虫或阜螽子育之,则皆化成己子。亦或谓之"螟蛉"。诗曰"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是也。(《搜神记》卷十三)

(61)臣松之案:诸书记是时帝居北宫,以建始殿朝群臣,门曰承明。陈思王植诗曰"谒帝承明庐"是也。(《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注)

(62)吴无刻玉工,以金为玺,孙皓造金玺六枚是也。(《宋书·礼志五》)

(63)陈郡谢灵运有逸才,每出入,自扶接者常数人。民间谣曰"四人挈衣裙,三人捉坐席"是也。(《宋书·五行志一》)

(64)光武入纂,南顿君已上四世,别祠舂陵。建武三年幸舂陵园庙是也。(《南齐书·礼志上》)

(65)古者,书误则削之,故《左传》云"削而投之"是也。(《颜氏家训·书证》)

以上充当A的是谓词性成分。

(66)次则松柏脂、茯苓、地黄、麦门冬、木巨胜、重楼、黄连、石韦、楮实、象柴,一名托卢是也。(《抱朴子·内篇·仙药》)

(67)从事中郎、掾、属、主簿、令史,前汉官,陈汤为大将军王凤从事中郎是也。御属、参军,后汉官,孙坚为车骑参军事是也。(《宋书·百官志上》)

(68)五神者,谓两手、两足、头是也。(《真诰》卷五)

以上充当A的是体词性成分。

以上所举例句,从语义上分析基本还是举证,但是由于充当B的是一个谓词短语或句子,这样句法语义自足,"是"字的复指作用不明显了,偏于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而上古汉语中"是也"本来就有表示肯定语气的基础,加上"是"与语气词"也"经常共同出现在句末,这样受其沾染,语义类化,推动"是"字与"也"结合成词组向语气助词虚化。实际上中古时期有些"是也"位于句末的句子,"是"字既不能分析为复指代词,又不能分析为系词,"是也"几乎可以看做是一个语气词了。如:

(69)布妻谓曰:"将军自出断曹公道粮是也。......"(《三国志·魏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

(70)江水之东,金陵之左右间小泽,泽东有句曲之山是也。(《真诰》卷十一)

(71)其人形中人,面左边有紫志,著黄绢帽,多髯而前齿缺是也。(《周氏冥通记》卷四)

(72)世祖罢广兴还,立别宅,遣人于大宅掘树数株,伯玉不与,驰以闻。太祖曰:"卿执之是也。"(《南齐书·荀伯玉传》)

以上例句中"是也"都是仅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前面"S,VP+是也"句式,"是"字一般不能分析为代词,同时也不能理解为系词。虽然不能看做系词,但是由于中古时期"是"字作为系词地位已经较为巩固了,系词"是"的肯定强调作用对于"是也"向语气助词方向发展并固化下来产生了正面的影响。系词"是"的影响体现在"是也"前面有时出现副词。如:

(73)前世乐饮,酒酣,必起自舞。《诗》云:"屡舞仙仙"是也。宴乐必舞,但不宜屡尔。讥在屡舞,不讥舞也。汉武帝乐饮,长沙定王舞又是也。(《宋书·乐志一》)

(74)蔡邕章句曰:"阳气和暖,鲔鱼时至......今三月上巳,祓于水滨,盖出此也。"邕之言然。张衡《南都赋》祓于阳滨又是也。(《宋书·礼志二》)

(75)凡阴景者,因光而生,故即谓为景。《淮南子》呼为景柱,《广雅》云:"晷柱挂景。"并是也。(《颜氏家训·书证》)

(76)母病经时不差,入山采药,遇一老父语之曰:"得丁公藤,病立愈。此藤近在前山际高树垂下便是也。"(《南齐书·孝义传·乐颐》)

例(73)~(75)基本上是举证式,而例(76)不是举例证明,"是也"主要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这些例句"是也"前出现了"又"、"并"、"便"等副词,作为代词或语气词是不能受副词修饰的,这些副词的出现说明使用者是把"是"字看做系词的。但这只是说明了"是"字作为系词大量使用带来的影响,并不能证明所有"是也"位于句末的句子都是系词句。因为更大范围语料的调查显示,大部分"S,VP+是也"句,"是"前成分句法语义自足,"是"字不应视为系词。

"是也"居于句末加强语气的用法一直延续到近代汉语中。如:

(77)盖此星独居天轴,四面如轮盘,环绕旋转,此独为天之枢纽是也。(《朱子语类》卷二)

(78)以此气遇此时,是他命好;不遇此时,便是有所谓资适逢世是也。(《朱子语类》卷四)

(79)这个阴阳,都关系着皇帝一人心术之邪正是也。(《大宋宣和遗事·元集》)

(80)婢妾是刺仪王姜老星忽刺之女,二公子姜侭牙、三公子姜代牙之妹,叫做姜金定是也。(《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二十四回)

以上例句已经完全没有举例证明的作用了,"是"前成分句法语义自足,"是也"居于句末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基本可以看做是语气词了。

三、中古系词"是"的进一步虚化与功能扩展

中古时期,系词"是"字在逐渐发展成熟的基础上,词性进一步虚化,语义功能也有了扩展。

(一)用作焦点标记

一般认为,焦点是句子中最重要的信息,是说话人所要强调的核心。焦点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表现出来,现代汉语中凸显焦点的主要手段是在所要强调的成分上面添加焦点标记词"是"。"是"字作为焦点标记词是在系词用法基础上发展出来的。Heine&Kutewa研究证明人类语言焦点标记最常见的两个来源是判断词和指示代词,而"指示代词>判断词>焦点标记"的发展链是人类语言演化的一个规律。汉语中"是"的发展正符合这一规律,"是"字在上古最常见的用法是指示代词,上古晚期在指示代词用法的基础上发展出系词(判断词)用法,中古时期在系词用法的基础上又发展出焦点标记的用法本书吸收石毓智的观点,区分了焦点标记和强调标记两个不同的概念。被焦点化的成分是离散性质的,被强调的成分是连续性质的。在"是小王打碎了杯子"一句中,"是"充当焦点标记,焦点化施事。在"他昨天是来过"一句中,"是"充当强调标记,强调事实发生的真实性。中古时期"是"字具有了焦点标记的用法,但还没发展出强调标记的用法,"是"后跟谓词性成分是对事件的一般性判断说明,不是强调事实的真实性或性质的程度之高。从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是"字一直是最重要的焦点标记词。

实际上系词"是"字至迟在汉末就发展出焦点标记的用法了,在我们穷尽调查的前期文献中,《论衡》有1例,《修&中》有2例,列举如下:

(1)如审是王莽致之,是非瑞也。如非凤皇,体色附从,何为均等?(《论衡·讲瑞》)

(2)必是世尊哀顾若兹。(《中本起经》卷下,4/157c)

(3)是其威神,令吾等失神足。(《修行本起经》卷上,3/463b)

以上三例"是"字都是加在施事前使其焦点化,"是"起强调作用。

中古后期,"是"字焦点标记的用法就更为多见了,不但可以标记施事为焦点,还可以标记时间为焦点。如:

(4)此潭左侧有五色石,皆云是白螭肠化成此石。(《拾遗记》卷十)

同类推荐
  • 鄂温克人与电视

    鄂温克人与电视

    本书以态度与行为的微观视角为切入点,重点研究电视对鄂温克人认知、情绪情感、行为意向以及行为变化的影响,并且就电视影响鄂温克人态度与行为改变的因素作了详尽的阐述与分析。适读对象:新闻传播、心理、教育等专业的师生、研究者及爱好者。
  • 绿色善治促社会发展

    绿色善治促社会发展

    面对当今中国面临的环境与发展困局,我们该如何选择有效的环境治理路径和方式?本讲座从分析当今中国环境问题的利益冲突特征、环境质量及环境服务的公民基本权利特点出发,探讨制度变革走向,特别是如何将政府行政管理、市场激励、社会制衡这三种调整机制相结合,通过绿色善治,在遏制环境污染、保存自然资本的同时,积累和提升中国未来发展的社会资本。
  • 南开大学史话(中国史话·文化系列)

    南开大学史话(中国史话·文化系列)

    本书是向广大读者介绍南开大学近百年办学历程的一本普及性读物,也是面向社会大众讲好南开故事的一个尝试。书中分历史概述、南开往事、南开名人、走向未来四部分内容,并附有大事年表,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南开大学近百年来与国家民族命运相系的发展道路、“公能育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特色、“认识中国,服务中国”的学术传统,成为中国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五卷)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五卷)

    从1945年日本战败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27年间,中日两国处于无邦交的敌对状态,随着冷战的开始和两大阵营的对立,分属于两大阵营的中国和日本,长期处于“既近又远”的隔绝对立状态。本书对如何把握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华观,以及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日本的“对华行动选择”,作了系统的梳理。
  • 购物小窍门

    购物小窍门

    日常购物中的小窍门。米面油料的选购米质量辨别优质的大米颗粒整齐,富有光泽,比较干燥,无米虫,无沙粒,米灰极少,碎米极少,闻之有股清香味,无霉变味。
热门推荐
  • 在刀剑神域的咸鱼生活

    在刀剑神域的咸鱼生活

    本以为可以过着悠闲的咸鱼生活,却不料出点意外,穿越到了刀剑的世界。。。林小白:“唉?!穿越了!?不过是换个地方接着咸鱼。”ps:作者自己yy瞎写,不定期更新
  • 世界军事百科之现代海战

    世界军事百科之现代海战

    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 当爱情遇上科学家(全集)

    当爱情遇上科学家(全集)

    他是传说中的科学家,是全校女生梦想的老公,也是她眼中无处不变态的博士生导师。眸光微垂,她尽情腹诽他的一切,却不知眼前这个手把手教她做试验,陪伴她彻夜不眠做功课的男人,正在极力瓦解她的心房,瓦解她的抵抗,让她如同温水中的青蛙,慢慢溺死在他的温暖中。为了从他的魔爪中逃出来,她决定先下手为强!“杨老师……”凌凌一步步蹭到杨岚航的桌前。在目光接触到她的一瞬间,他的表情呆滞了几秒,随即掩口轻咳了一声,淡然问:“有事吗?”她深情款款地表白:“杨老师,我暗恋你很久了!
  • 人生如戏,我投入的却是真情

    人生如戏,我投入的却是真情

    1.《人生如戏,我投入的却是真情》收录了汪曾祺历年来发表散文作品。书中谈花草树木、各地风物、人间百态、成长经历、先辈故人、戏剧、文学等,从各方面来展现汪曾祺的人生观与处世观,以及他的成长过程和特定年代的历史背景,字字可见作者的赤子之心。2.寻常日月中那些不经意的美好,在汪曾祺的笔下也变得姗姗可爱起来。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温馨美好,是“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的恬淡雅致。世间万物于他,都带了点小小的善意和慈悲。3.在纸页间交错的时光里,用煎一盏茶的心态,把文字来细细的熬煮,炖出一碗满满的人间烟火。看似清淡的文字,却能从中咂摸出丰腴的滋味。……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隐匿光芒

    隐匿光芒

    如果说一开始的她是一朵白莲花,善良软弱只知退让,那么后来的她就是一朵带刺的玫瑰,高贵傲慢只知弱肉强食;如果说一开始的她是一只丑小鸭,那么终有一天她会成为一只高雅的天鹅。谁说善良的灰姑娘就一定会遇到王子过上幸福的生活,她以前从不奢望有一天能够遇到自己的王子然后摇身一变成为高贵的王妃,后来的她是不相信这种童话,她只相信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汩红颜

    汩红颜

    ,走马灯般的岁月,请跓足小茗可好
  • 南鱼星,微笑海

    南鱼星,微笑海

    宇宙无限宽广,就算少了你这一颗星星,也不会有人注意到。所以即便你是南天星座之一,也还是不会有人永远记得众星云之中的你。然而黑暗中,请你回过头来,仍然有惟独属于你的人在等待着,等待你打起精神来。她是你的星座中,所拥有的最为明亮的一颗。
  • 凤遨九天翰动天下

    凤遨九天翰动天下

    一个以灵兽为尊的大陆,每个修炼者和不同的灵兽签订着不同的契约,上演着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一个边远小县城里的落破小子,如何以一己之力称霸整个大陆?如何在一次次的追杀中化险为夷?让我们打开这本书,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