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9700000030

第30章 《毛诗序》中的文学思想 (1)

一、概说

在具体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的一点是,讲汉代的《毛诗序》一定要把它纳入到汉代经学的范畴里面来讲,现当代很多人喜欢把它纳入到文学的范畴里面来讲,那是不对的,你不能够用今日文学的眼光来看《毛诗序》,如果真要那样去看,多半就不得其真。这里先讲一个概说,这个概说部分主要是解题。

第一个就是"毛诗"的含义。大家都知道汉代有齐、鲁、韩、毛四家诗,这四家诗中,前面三家是今文经学,只有毛诗是古文经学。但是历史非常具有戏剧性,当时立于学官、最具有影响力的今文诗经学反而没有很广泛地流传于后世,得到流传的反而是不立于学官的古文的毛诗,这个当然要归功于郑玄为《诗经》作笺。说到这一点,我们需要知道汉代经学的发展史。一般来说,西汉是今文经学最发达的时期,东汉是古文经学崛起、壮大的时期,当然,这并不是说东汉时今文经学就完全衰落了。郑玄把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融合在了一起,不能说他是纯粹的古文经学家,也不能说他是纯粹的今文经学家。"毛诗"中的"毛"指的是给《诗经》做传的人,而这个"毛"有两个选项,一个是大毛公毛亨,一个是小毛公毛苌。给《诗经》作传的到底是哪个毛公呢?清代四库馆臣以为大毛公毛亨乃是真正的毛传的作者。正因为作传者姓毛,故而称之为"毛诗"。《诗经》的注疏体系是"毛传,郑笺,孔疏","毛传"就是毛公所作的传,"传"就是"注",解释经典谓之传也;"郑笺"指的是东汉郑玄为之作笺解;"孔疏"指的是唐代孔颖达为之作正义与疏证。

第二个就是"序"自身的问题。我们看《十三经注疏》的话,可以看到《诗经》的每首诗都有序,每一首诗的序叫"小序",除了"小序"之外,还有个特殊的情况就是毛诗里面还有个"大序"。"大序"位于《关雎》之前,与《关雎》的小序混在一起。小序是每首诗均有而大序不是每一首诗都有,大序从其内容看是针对整个诗经的,不专门针对《诗经》的某一首诗。这样一来,"毛诗序"就等于小序加大序。传统上认为,毛诗序从开始直到"用之邦国焉"这一段乃是《关雎》的小序,从"风,风也"直到序之末尾乃为"大序"。

《毛诗序》除了分大、小序之外,还有一个命运史的问题。《毛诗序》的命运在中国基本上经历了从"信序"到"疑序"再到"否序"几个大的阶段。宋代之前基本上没有人怀疑过《毛诗》的大、小序的真实性、权威性,宋代以后就开始有人怀疑了。在宋代,疑序派的代表主要是两个人--朱熹和郑樵,但当时只是怀疑,并不是否定。他们怀疑《毛诗》大、小序的什么呢?用朱熹的话说就是,小序里面动不动就说"刺"与"美",而诗人哪里天天都在想这些啊,诗人就是吟咏情性而已。近代以来,大、小序的命运有点悲惨,这实际上是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命运基本上相同的。近代以来,从疑序走向了否序,近代史上否定《毛诗》大、小序最激烈的是梁启超先生,梁启超先生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对《毛诗》大、小序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所谓"要籍"就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籍,《诗经》当然是最重要的典籍之一,《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关于《诗经》的部分中有一节就涉及《毛诗》的大、小序的问题。从梁启超的题目《诗序之伪妄》就可以看出他的态度了,他以为"伪中出伪贻误后学者尤莫如所谓'诗序'"。在梁启超先生看来,如此之"伪"的诗序而千余年来却被"共认为神圣不可侵犯之宝典",真乃"不可思议之怪现象",在他看来,"但考明诗序之来历,则其书之无价值,本已不待辩,若细按其内容,则捧腹喷饭之资料更不可一二数",所以他最后劝大家"欲治《诗经》者非先将毛序拉杂摧烧之"。《诗序》被奉为千年之宝典,这一点梁启超说得没错,之所以会被奉为千年之宝典,就在于它属于经学的部分。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诗序》在汉代纳入到经学里面来观察的原因。梁启超先生在讨论其他经典的时候都比较心平气和,不知道为什么讨论起《诗经》特别是讨论《毛诗序》的时候火气这么大。

我们怎么看待梁启超先生的这个看法呢?我以为梁先生确实看到了《毛诗序》影响大这个事实,但是梁启超先生的结论却未必正确。以后在讲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我会讲到《文心雕龙》,我以为在整个中国传统时代可以缺《文心雕龙》,但不能缺《毛诗序》。缺了《毛诗序》,中国的诗歌思想就不是中国的诗歌思想了;但缺了《文心雕龙》,中国的诗歌思想还是完整的。就如中国文化一样,缺了《文心雕龙》,中国文化依然是完整的,但是如果缺了《论语》、《孟子》、《诗经》、《礼记》这些要籍,中国的文化就不是中国文化了。就是说,中国的诗歌思想之所以是中国的诗歌思想,不是由《文心雕龙》来决定的,而是由《诗经》和注释诗经的诗序来决定的,这才是中国诗歌思想的真实面貌。梁启超说《诗序》被奉为千年之宝典,这个说法一点也不夸张,这也从反面印证了《诗经》和注释诗经的诗序决定了中国诗歌思想这个事实。

从《毛诗序》产生,一直到晚清,尽管中间宋代人有点怀疑,但是也基本上没有动摇它的地位,真正动摇了《诗序》地位的是近代以后的事情。近代以来掀起了反传统的激进思潮,而这个激进思潮中又尤其以反传统儒家为最激进,《毛诗序》恰好是儒家关于诗的最经典的论述集成,所以在近代以来《诗序》被否定得最厉害是不足为奇的,《毛诗序》在近代的命运史是儒家在近代的命运史的逻辑必然。后人否序和疑序,纷纷提出疑问,如说《毛诗》的这些小序不得《诗》之本义,说大小序均误解了《诗》的本义,误导了后学对《诗》的本义的追求。这就涉及一个问题,究竟是近现代人所读出的是《诗》的本义呢?还是《毛诗》的这些大小序读出的是《诗》的本义呢?我们现在恐怕还没办法去判断这个问题。有些学者在讲到《关雎》的时候就说这是首爱情诗,那它在先秦时是不是这样呢?其本义是什么?这还是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我觉得近代以来的人,引用西学的眼光来看《诗经》所得到的结论,至少在我看来也是非常可疑的。到目前为止,恐怕谁也不敢说自己的所得就是《诗》的本义,这还是一个尚待探讨的问题,大家以后可以去做更深入的研究。

第三个是《毛诗序》的作者问题。《毛诗序》是谁写的?这个问题的争议也比较多。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引沈重的说法认为郑玄在《诗谱》里面认为《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具体情况是"卜商意有未尽,毛更足成之"。郑玄到底有没有这个说法,现在难以证明,因为现存十三经注疏中的《毛诗正义》里的《诗谱》中,郑玄就没有说到《诗序》作者的问题。如果这个看法成立的话,大家知道子夏是孔子弟子,是春秋末战国初时的人,那就太遥远了,在先秦讲诗歌思想史就应该讲了,而不能放到汉代来讲。如果这个看法不成立,那么显然应该是先秦后的思想了。但《诗大序》到底是不是子夏所作呢?这就需要有证据来证伪。《毛诗序》里面有"是谓四始"的文字,这是"诗之四始"的说法。

诗之四始的说法也有不同,但主流的说法是"《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而"四始"的说法始见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不见于先秦的典籍中。既然"诗之四始"的说法见于汉代,所以通过这一条基本上可以否定《诗序》为先秦子夏所作的看法。范晔《后汉书》里面也提到《诗序》作者的问题:"初,九江谢曼卿善《毛诗》,乃为其训。宏从曼卿受学,因作《毛诗序》,善得风雅之旨,于今传于世。"这段文字里面的"宏"指的是东汉人卫宏,根据这段材料,那就是东汉卫宏所作了。但这也存在争议,也同样没有定论,但学界一般倾向于为东汉卫宏所作,所以我们把《毛诗序》放到汉代来讲解。

二、情志合一说

《毛诗序》是对先秦以来儒家关于《诗经》论说的一个集大成。而在先秦的时候,儒家提出了关于《诗》的一个最重要的论说,就是"诗言志"。先秦人所说的这个"志"中是否含"情"呢?我以为没有绝对的理性的"志"。所谓"志",字面意义上就是抱负的意思,但一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不完全是理性的东西,它肯定也包含着"情"的内容。也就是说,在逻辑上"志"中是必然含"情"的,反过来讲,任何"情"中也有"志",所以说"情"和"志"实际上是不可能分开的。在先秦的时候,南方以屈原为代表就提出过关于诗的另一个说法,即"发愤抒情"的思想,《楚辞·九章·惜诵》中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这既是诗歌又是诗歌思想,实际上是先秦诗坛的一个实际状况。我们不可能见到只是言志而不同时在志中抒情的诗歌,也不可能见到只是抒情而同时不在情中言志的诗歌。就是说,事实上,诗既在言着志,同时诗又在承担者抒情的功能,只要读一下《诗经》与《楚辞》就可以知道,以上所言不虚。

到了汉代,人们就有在思想理论上把情和志合一的冲动,这就表现在《毛诗序》中。《毛诗序》中先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是对先秦以来"诗言志"说的总结,而《毛诗序》接下来所言就和情关联起来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是"情"了,而且是一波接一波更加强烈的"情"。接下来的"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是谈"乐"与"情"的关系。但先秦时候,诗、乐、舞三位一体,故而谈乐与情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谈诗与情的关系。

这两段文字都来源于《礼记·乐记》,而《礼记·乐记》中的材料与思想有不少又来自于《荀子·乐论》,所以从《荀子·乐论》到《礼记·乐记》再到《毛诗序》,在关于诗与情感的关系的问题上是一脉相承的。从形式层面看,《毛诗序》里面谈"诗言志"似乎点到即止,而谈诗歌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则大量铺排,所以从先秦以来,除了诗言志外,"诗缘情"既是一个创作的现实,也是一个不断被论说着的思想传统。而《毛诗序》的贡献在于把这二者合一再加以论说,从而集先秦以来儒家论说诗乐之大成。二者合在一起,当然就是"情志合一"说了。"情志合一"整合了言志与抒情两说,这样一来,就成了一个万世不倒的命题,没有谁能够驳得倒。这个问题涉及此后要讲的魏晋南北朝文学以及文学思想的相关问题。

有不少学者赞扬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抒情的时代,并说这是对汉代的反动,陆机《文赋》中有句话叫"诗缘情而绮靡",就有学者抓住这句话而认为这是在反儒家的"诗言志"说并以此说反对儒家的整个诗教传统。其实这种讲法刚好讲错了,为什么说讲错了呢?儒家从来就没否定过诗要抒情,抒情与儒家诗歌思想从来就不矛盾,不但不矛盾而且还是儒家论说的一部分。但是现当代以来,很多人就硬是把这二者分开,认为"诗言志"是儒家的,"诗言情"是非儒家的、反儒家的。《毛诗序》中的"情志合一"说直接就反驳了这一论调。孔颖达在注这段话的时候也说过"情志一也",就是说,情就是志,志就是情。至于陆机《文赋》中"诗缘情而绮靡"一句中的"缘情"两字,大家去看《文选》李善注所说"诗以言志,故曰缘情"的注解,就可以明白很多人对陆机那句话是望文生义,但是现当代很多人讲魏晋南北朝文学就是按照这个望文生义出来的思路去讲的,以为魏晋南北朝时候是反儒家诗言志、反儒家诗教的时代,是背弃儒家诗歌思想的一场文学运动。

儒家在论说任何问题的时候都力求做到"兼尽"相对之两面而言之,兼尽两端的方式是儒家最核心的论说方式,也符合儒家"持守中道"的理论立场。例如情和理的问题,儒家绝不会主张只要"理"而不要"情",儒家一定是主张情中有理、理中有情,这就叫做情理兼尽。正因为情理要兼尽,所以后世的人们不管怎么论说都会落入儒家所设的范围内。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儒家兼收并蓄,一网打尽了,基本上让对方很难有反驳的余地。"情志合一"说在后世为什么会被几千年的诗学所继承而且立于不倒之境,原因也在这里。

三、发情止礼说

同类推荐
  • 岁月静美

    岁月静美

    你渐然领略了世界的美丽与丑陋。让你打开心门,欢喜迎接爱情的入驻,也让你强颜坚忍,凝望另一个背影的决绝和消泯。这是一本中篇小说集,讲述我们都曾经历的年轻时光。
  • 俄苏现代作家作品浅析

    俄苏现代作家作品浅析

    本书内容全面具体,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是我们广大读者了解世界文学作品、增长文学素质的良好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书中主要介绍了俄苏现代作家及其作品讲析。包括:普希金、屠格涅夫、高尔基、法捷耶夫、马雅可夫斯基等著名作家。
  • 真水无香

    真水无香

    星星与月亮终于守不住阵地败退了,楼道里的那盏长明灯也在眨着渴睡的眼。我依旧伏在桌上捧读着那本《庄子》,一缕晨曦悄悄地拾起一片飘落于地的稿笺:“命运,只能支配你的昨天,而明天的命运却在你自己的掌握中……”
  • 人事如昨:郑振铎作品精选

    人事如昨:郑振铎作品精选

    文学大师是一个时代的开拓者和各种文学形式的集大成者,他们的作品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记载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包含了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永恒的魅力。他们是我们心灵的工程师,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发展,给予我们心灵鸡汤般的精神滋养
  • 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

    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

    “知青”,目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群人。《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是中国女知青子蕴历经“文革”,却青春热血,乐观进取,散发人性善良,宛如抗战时期“未央歌”式的励志传记。《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细述中国1950年代至1980年代北京城小人物的社会生活,颠覆一般民众对“文革”仅有的刻板负面印象,是“文革”传记中另一种正面的题材。此外,作者子蕴为爱情奋不顾身,远赴东北、内蒙古下乡建设,图文对照下,读者如置身实境。《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收录作者珍藏照片百幅,所提及的朋友和作者子蕴本人都是现在在中国深具影响力的“知青”,《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正是认识“知青”最好的开始。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武逆穹天

    武逆穹天

    赵国平凡少年,心比天高!天不待我,我就冲破苍穹!
  • 我的师妹是圣女

    我的师妹是圣女

    作为圣门的大师兄,文诺希望自己是个伟大的人。于是伟大的人回到圣门后第一天,就把圣女师妹心中的形象摧毁,轰塌成废墟。看上去像是主角的人,历经千辛万苦走上大雪山。本应脚踩圣门大师兄,手牵圣门圣女,立于大陆巅峰……
  • 大乘宝要义论

    大乘宝要义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群书治要六韬

    群书治要六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男人当霸道

    男人当霸道

    做为一个男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活!宁可霸道一生,绝不卑躬屈膝!男人!活就要活出一个男人样来!
  • 魔帝重生以后

    魔帝重生以后

    仙魔大战以后,魔帝被俘(女主),伏魔台上,仙盟领袖(男主)亲自宣读了一百零八条罪状(又臭又长),引来天雷,欲将魔帝斩首示众。结果,天雷到来前,魔帝秘法自爆,魂体逃脱,通过流光镜重生回以前。本打算直接重生在登基称帝的时候,谁知道,负责操控流光镜的猪队友,竟然让她在父母刚死的婴儿期,醒了过来。弄巧成拙,成为婴儿,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死对头为了抓她,也追着她进了流光镜。重生后的死对头不是想要她命,而是想要她的人。李承济(男主)的目标是,把魔帝改造成一个好人!梁沁(女主):谁特么说我是好人,我跟谁急!公布个群号,看有多少人会加吧:1065029245
  • 年少恰逢君

    年少恰逢君

    苏长晚醒来后变成了苏长晚!是个玄幻文的女主角,这可真是挺玄幻的。据说是因为自己说了句我写的比作者好就来走剧情了。原文中,苏长晚与苏长乐姐妹反目,灵界大殿之战无一人生还,自此,为了不走向原文的团灭结局,她决定当个小透明,稳住苏长乐,随便修炼一下包养个小白脸自此走向人生巅峰。然鹅事情总是脱出她掌控。随便的修炼:“苏长晚,因你天赋异禀,你已被本院收录,请携带此信前来报到。”被包养的小白脸:“晚儿,钱还够用吗,是不是有人欺负你了,要不要我帮你出气。”说好的包养!说好的普通呢!怎么感觉被包养的人是自己!总以为只有苏长乐是正常的。“姐姐,喜欢吗,深海蓝晶,有助于修炼的。”苏长晚惊!小妹你ooc了啊!
  • 哀歌心上刑
  • 人族之主

    人族之主

    万物有灵,人为万灵之首,执掌万千位面。一代天骄,吴宇自赤云位面而出,争当一代人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