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2800000001

第1章 开篇语(1)

激发我写这部“百姓情怀,学子心声”的中国高考报告的部分起因,是因为我听到几位秀美如柳却内心燃焰的女孩子的话--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一位刚刚考入大学的女孩子在谈到高考时以视死如归的口气说:“我以我血荐高考。”

《梦里花季不下雨》的作者,已就读四川某大学的刘超、彭柳蓉两位女生在写文章谈到高考时,不无激愤道:“高考不死,大难不止。”

《南方周末》报道:一位女学生以《我要‘武装起义’》为题,撰文说:“如果有一天,全国的学生进行一次新‘五四’运动,炸学校,拒考试,烧课本,那本人积极参加……”

我不知道国人听了这些女孩子的话后有什么感想?而我嗅到的却是一股浓烈的战争硝烟。

20余年了,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使得今天35至50来岁年龄段的社会主流骨干们,每每谈论起它时都有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们通过高考,已经走出了人生末途”的感觉。然而当这一代人的子女也开始走向高考战场的今天,为什么我们听到了截然相反的声音呢?

新千年伊始,当国家宣布10年后将使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由目前的9%左右提高到15%的目标,全国各界为此齐声欢呼之时,不知是否有人想到在今后的10年间,中国一亿五千多万青年学生中仍将有85%的人不能步入大学。这个数字给予我们的是怎样的现实?那就是:上大学的竞争较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激烈。

竞争将在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好校与差校、富人与穷人之间展开……因此,高考仍将是中国未来20年间百姓最关注的头等问题和影响民族复兴的大事。

当我下决心在世纪之交做这件事时,又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

“什么,你要采访高考的事?那你什么人都不要找了,我就可以给你说上三天三夜!”

没想到,我的采访题目刚刚透露,竟然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在素有“状元之乡”美誉的苏州,我碰到了第一位“计划外”的采访对象,当时他激动得失态的情形,着实让我吓了一跳。

阿元,这位家居苏州的某报名记者,在我与他交往多年的印象中,他从来是说话一腔绵软悦耳的吴语,做事彬彬有礼,走路也生怕抢客人半步的“温情男宾”。可这回,他竟然没说完第一句话就从椅子上跳下来,激动得脸都红了:“不怕你笑话,我女儿正准备高考。可为了她能不能考上大学的事,我们全家这3年的日子真不知是怎么过的。3年来,家里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着孩子读书的事转。我女儿不是那种很聪明的孩子,怎么下功夫抓,成绩就是上不去。不怕你笑话,就在前不久期中考试时,当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要过女儿的试卷看到她的成绩时,我竟然当着孩子和老婆的面,自己打起自己的耳光……你听了好像有点不相信吧?老实说我自己也想不到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当时我确实这么做了,我只觉得自己为了孩子的学习已经把我所能尽的力量全都用上了。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到后来初中升高中和中考,到为她跑学校,以及进入高中后天天盯着她的成绩……说得直露一点,我和老婆甚至为了怕影响孩子每天晚上的晚自习和自习后能踏踏实实睡好觉,连夫妻间做房事的胆子都没了,其它工作和生活上让道的事就更甭提有多少事例了。那天我打了自己的耳光,女儿吓坏了,跪在地上说爸你就打我吧,是我没考好。我对她说,不怪你,都怪我这个当爸的无能,没给你想出好办法使你成绩上去。女儿听了‘哇’地一声嚎啕大哭起来,转身就要冲出去寻短见。她妈见了急坏了,冲过去拦腰将她抱住拉回了家。后来我们全家三口抱头痛哭了一夜……”

堂堂七尺男儿,在诉说他家千金高考的经历时,竟数次呜咽。

我的心感到重重的一击,没想到中国的百姓们为了孩子能考上大学,竟然要付出如此欲罢不能的代价!

“你写,你一定要写。如果你不写中国高考这样一件正发生在千千万万家庭的大事,你这个作家当得也没什么劲!”阿元兄泣咽着,抹着满脸的泪痕对我说,那眼神告诉我,如果我不写这个题材,似乎我就是一个对不起12亿中国百姓的文化痞子了。

我知道,阿元兄家居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个出文化人的地方,仅明清两朝间苏州就出了好几十个状元。那时的状元可不像今天我们说的带引号的“状元”。旧科举考试时代,每年一次大考,全国只有一名状元(个别年份多一名武状元),最后都必须经皇帝钦定。苏州一市能出如此多的大状元,可见才能教育的风气自古就盛。阿元兄夫妇与现在多数中国家庭相同,只有一个孩子,故女儿娇娇是他们夫妇的掌上明珠。知识分子出身的阿元夫妇对女儿从小重视培养,娇娇小时候聪明伶俐,爱好艺术,软语细声的苏州口音,标致漂亮的脸蛋儿,使娇娇从小有种天仙般的气质。她喜欢苏州评弹,更爱现代节奏的吉他,初中时,娇娇曾经获得过市少年吉他比赛第二名,为学校争过荣誉。要上高中了,爸爸妈妈对她说,娇娇,上高中是为了考大学,可不能再分心了。娇娇是个听话的孩子,嗯了一声后,抱起吉他,把脸贴了上去,然后将吉他挂到墙上,这一挂,就是整整3年……上高中后的娇娇无数次想起身摘下吉他,但手从来没有敢伸上去。阿元在省报当记者,教育口谁不熟?女儿自然到了苏州市的重点中学。但进重点中学并不意味着他的本来成绩就不是很优秀的女儿一下能成了佼佼者。为了跟上同班同学,娇娇使尽全力,仍居于下游。为此当父亲的阿元开始不遗余力地上学校一次又一次地讨好娇娇的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各位校长大人,甚至那些比女儿娇娇成绩好的孩子及他们的家长--他不止一次地低三下四地向一个个“聪明囡”和聪明爸爸妈妈们求教,甚至为了获得某一“秘方”而不辞辛劳地寻找那些可以愉悦他人的“特产”,再撕下一向高贵的“无冕之王”的脸面,去叩开本来门槛低于自己一大截的“状元”之门……但3年后的1999年高考时,娇娇和父亲母亲未能苦尽甘来,他们成了这个苏州名校中仅有的几个“落榜生”及“落榜生”家长之一。阿元急坏了,当他看到女儿整天不出门躺在床上欲死不能的情景,跺着脚对天发誓:孩子你放心,只要你爸有口气,我一定让你像别的同学一样去上大学!

阿元为此真的开始了“上窜下跳”,使出全身解数,四处打听那些可以出钱进门的大学--“只要它开口,就是狮子口我也认了。苦的是你孩子成绩太差时,你想找狮子口老虎嘴还找不着哩!”走投无路的阿元最后不得不寻求“电大”、民办大学……就在这时,与他关系不错的某医学院负责人告诉他:他们学校有个内蒙古来的新生因为身体不行要休学,为此学校空出了一个招生名额。阿元一听,简直就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行,什么价都行!”

这个学院不算白也不算黑,让阿元出了8万元(以赞助奖学金名义),终于圆了阿元女儿上学的梦。

“你这工薪阶层出8万元送女儿上大学是不是太亏了点?”

几个月后,当我再次到苏州采访见到阿元并问他时,阿元兄竟然一点不感冤枉地回答道:“亏啥?一点也不亏!我是自愿的。”他神采奕奕地告诉我,自从女儿上了大学后,他“天天精神开心”,而且“喜欢做善事”--“我已经资助了几个因为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的孩子或者帮着牵线搭桥。什么都不图,就是觉得高兴,就是觉得我女儿上了大学后整个世界都变得灿烂了。你听起来是不是觉得我有点阿Q精神?可这是我现在心情的真实写照。”

阿元兄对我说这话时,脸上丝毫没有半点自嘲的神色。我的内心却感到无比惊愕。

从苏州回到北京,听说我姐夫的女儿考上了大学,我们全家忙去祝贺。这是我太太的姐姐的孩子,她叫红红。

红红是1999年9月跨进北京电影学院的。她上的中学是西城区的一所普通中学,没有列入区重点,更不是市重点。问题出在红红在班上的成绩一直是中流水平,为此急坏了我姐夫一家。我姐夫没赶上好年景,像城里多数与他年龄相同的人一样,在“文革”中“上山下乡”去了,大学成了他们那一代人的一个未圆的梦,可他不死心,靠自学完成了大专,又续大本,读完大本又攻下了硕士,最后成了某大学的系主任。回忆他的“后大学”经历,姐夫用了这样一句话:“那真正是奔命。”然后又有了家庭,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又因单位工作情况需完成6年的高学历课程,姐夫的苦可以从他的“少白头”上窥见一斑,更可以从他不该先逝的父母身上获得某种解释,当然我还从姐姐的无数埋怨中直接体味到。怎么办?一向神通广大的姐夫看到自己的女儿在一个本来就高考升学率比较低的学校里混个中等水平--明摆着照此下去上大学没戏的前景,唉声叹气的情绪几乎都带到了自己的讲台上。

不能就这样断送了独苗苗的前程!高中一个学期一个学期过去了,姐夫比自己面临减寿还要着急。怎么办?庞大的京城,该想的辙都想到了,没有的辙也想到了,但最后还是没辙。高二了,红红的学校和红红的成绩还是老样子。我姐夫的本事就是在别人没招的情况下想出招来--他听说河北燕郊中学能把“死马治成活马”,因为那是个农村中学,那是个专门训练出大学生的“工厂”,专门培养高分的“集中营”。

于是姐夫决定:把在北京城里上高二的女儿送到离北京城几十里之外的河北燕郊中学。

“第一次送她到那个学校时我的心悬了一路,送走红红回来时我哭了一路。那学校哪是我们城里孩子上的学校嘛!说太惨了好像我有意给人家抹黑,可对我们这些城里生活惯了的孩子来说,真是要什么没什么呀!”姐姐曾亲口告诉我。

“那天爸爸妈妈帮我向学校交完好多学费,在没法说不脏的学生宿舍里铺好床,向我挥手告别时,我的眼泪哗地涌了出来,我心里向他们喊着我要跟你们一起回北京,可我喊不出来。我知道为了能考上大学,我是回不去了……”红红想起当年的情景依然一脸悲伤。

“先不说钱--那肯定少不了。红红她妈放心不下,恨不得天天下班后去看孩子,无奈,为了方便就借钱买了一辆小车。开始我们真的是一天去一次,而且每次去时火急火燎,可一到那儿就像偷东西似的不敢露面,怕学校和老师见了不高兴,还怕孩子看到了心更不踏实。头几个月,弄得我们夫妻俩整天心神不定,什么都干不成。想想看,一个在城里娇生惯养的女孩子,突然一下子到了陌生的条件又十分艰苦的农村,怎么习惯嘛?十七八岁的女孩子家,你是放手还是放心?手也放不下,心就更放不下了!总之,比当年自己上山下乡那份难熬劲还难上几倍几十倍……”姐夫说。

红红就是在如此的煎熬中度过了360天,我姐夫和姐姐也在煎熬中度过了360天。

1999年7月初,红红回到北京原来的学校,与同学们一起参加了高考。8月,成绩下来,484分,被电影学院录取。而这个分数在燕郊中学,许多同学根本进不了重点名牌大学,最多进个大专,或者就只有名落孙山。

姐夫后来笑着告诉我: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让红红离开北京到乡下去受了一年苦,他说河北的录取分数线要高出北京近一百分,也就是说,在河北那儿上学,最差的考分学生,在北京反倒可能上重点大学。红红通过一年的熏陶和努力,赶上了那里学校的中等水平,自然回到北京就考上了电影学院。

秘密原来就在这里。我看到姐夫说这话时的那张笑脸上流淌的是苦涩的泪……

第三件事是我的一个战友的故事。他原来是部队的功臣,但去年突然转业了,原因是由于他的一枪射出,彻底毁掉了一个考生的大学梦,我的老战友因此不愿意再继续从军,甚至对功臣的荣誉也产生了某种动摇……

同类推荐
  • 舞蹈与舞者

    舞蹈与舞者

    本书选入裘小龙原创诗歌和翻译诗歌各半。原创诗歌分《写在中国》《写在美国》《中美之间》三辑,这既是地域上的划分,也是时间留下的轨迹,借此追寻诗人内心与创作风格的幽微变化,令人顿生世事多变、人生无常之感。翻译部分收入W.B.叶芝、埃兹拉·庞德、T.S.艾略特、狄兰·托马斯等九位著名诗人诗作,或旖旎,或妖娆,或深邃……赞美一切美好的事物,慰藉所有忧伤的灵魂。
  • 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7)

    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7)

    《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7)》收录了多篇诗人与解诗者的文学对话,可供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或对中国文学有兴趣爱好的读者阅读。中国现代诗,也叫“新诗”,是指发端于“五四”时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段时间的白话诗,即应用现代汉语的、自由抒发思想感情的、形式上不拘一格的诗歌。
  • 雅典人泰门

    雅典人泰门

    《雅典的泰门》是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悲剧,大约写于1607—1608年。雅典富有的贵族泰门慷慨好施,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些阿谀奉承的“朋友”,无论穷人还是达官贵族都愿意成为他的随从和食客,以骗取他的钱财。泰门很快家产荡尽,负债累累。那些受惠于他的“朋友们”马上与他断绝了来往,债主们却无情地逼他还债。泰门发现同胞们的忘恩负义和贪婪后,变成了一个愤世者。他宣布再举行一次宴会,请来了过去的常客和社会名流。这些人误以为泰门原来是装穷来考验他们的忠诚,蜂拥而至,虚情假意地向泰门表白自己。泰门揭开盖子,把盘子里的热水泼在客人的脸上和身上,把他们痛骂了一顿。从此,泰门离开了他再也不能忍受的城市,躲进荒凉的洞穴,以树根充饥,过起野兽般的生活。有一天他在挖树根时发现了一堆金子,他把金子发给过路的穷人、妓女和窃贼。在他看来,虚伪的“朋友”比窃贼更坏,他恶毒地诅咒人类和黄金,最后在绝望中孤独地死去。
  • 民国国学文库:三苏文

    民国国学文库:三苏文

    《民国国学文库》丛书原名《学生国学文库》,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之子系,为突显其时代印记现易名为《民国国学文库》,奉献给广大国学爱好者。原丛书共60种,考虑到难易程度、四部平衡、篇幅等因素,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基础上,现删减为34种46册,基本保留了原书的篇章结构。因应时势有极少量的删节。原文部分,均选用通用、权威版本全文校核,参以校订者己见做了必要的校核和改订。为阅读的通顺、便利,未一一标注版本出处。注释根据原文的结构分别采用段后注、文后注,以便读者省览。原注作了适当增删,基本上保持原文字风格,之乎者也等虚词适当剔除,增删力求通畅、易懂,避免枝蔓。典实、注引做了力所能及的查证,但因才学有限疏漏可能在所难免。原书为繁体竖排,现转简体横排……
  • 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

    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

    本书是豆瓣“囧叔”首部文学随笔吐槽集,作者善于观察世情世态,常用嬉笑怒骂,幽默且犀利的文笔来描写身边所见到的人、所发生的事,趣味盎然的人情世态,或叙或议或抒情,生活气息浓厚。全书内容尝试从每一个凡人身上,发掘出不凡的故事……更意在告诉读者“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凡人、庸人,每个人都是一个庞大的故事的主角”。
热门推荐
  • 王妃有点乖

    王妃有点乖

    “嘶——”一阵阵的疼痛席卷而来,柔弱的少女手上沾染了红色艳丽的鲜血,犹如死神一般,从脏乱不堪的地上爬起。她是慕容绾,一朝重生,却被权倾朝野的摄政王权久昭带回了帝都。他说,他是她的皇叔,是她此生的庇护,而她是整个帝都唯一的帝女慕容绾。他一朝动心,却是为了一个小丫头片子,“绾绾还是乖乖的从了本王!”小狐狸戏谑着对着他,“你是我皇叔。”某男嘴角扯了一扯,“你我可没有血缘关系。”“……”【宠文+男女主身心健康】
  • 玉合泪

    玉合泪

    贤如妻室淑恭慎,难得美玉天然成。从不知天地的黄毛丫头到拨弄诡谲的深宫权妇。从伶俐顽皮的闺阁少女到指掌天下的国母太后。那是用血泪记载的博尔济吉特玉斟的一生。她,注定会被人抒写长记,青于后世,蓝于书史。
  • 快穿之无关风月

    快穿之无关风月

    九天之上,白玉之巅。万仙拜服,众生皆畏。她是世人心中的神祇,掌无限因果,控三千世界,无情无爱,无欲无求,高高在上。她不爱苍生,不曾有丝毫动容,却赢得苍生敬畏;他心系苍生,为此湮灭于天地,却无人知晓。他为苍生利用她一丝悲悯,她入三千红尘品味人生百态。当一切结束,她是沾染尘缘就此沉沦,还是依旧纤尘不染俯看众生?无cp文,番外大多是人物的单相思,不喜可跳过。(不虐女主,女主不喜欢任何人!)
  • 重生豪门女王:华丽归来

    重生豪门女王:华丽归来

    【上联:虐白莲撕碧池绝不手软】【下联:秀恩爱撒狗粮毫无节制】【横批:绝宠爽文】前世,君沁菀识人不清、引狼入室,最终被渣男贱女害得家破人亡。带着滔天的恨意与不甘,君沁菀重生回到了初中时代。白天,她是众人崇拜的学霸,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夜晚,她是千面百变的幻姬,暗杀术、黑客技术,样样精通。她以顽强的毅力和过人的天赋,向着豪门女王一步步蜕变。只不过,那个谁,不就是顺手救了你嘛,干嘛总是缠着我?某男:救命之恩无以为报,自当以身相许!他是顶级世家的唯一继承人,商业上的奇才、黑道上的大佬。这样一个光芒万丈的人,却甘愿低头俯首,将全世界捧到她的面前、只为博美人一笑。任时光荏苒、岁月蹉跎,我只要你。
  • 双溪杂记

    双溪杂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月宫秋

    月宫秋

    周朝覆灭,大月兴起,她,是前朝遗落民间的圣女,是因自杀而穿越的一缕孤魂。大婚之日,痛失真爱,被迫逃离,作为当朝皇子,他一路相随。风雨飘摇,历经磨难,他对她一见钟情,再见倾心。她对他的冷淡回避,却换来他忠贞许诺的生生世世。“子瑜,你不能离开我,”终究泪还是忍不住滑落,她抱着怀中奄奄一息、面目全非的他,不停地哽咽着,“你说过一生一世的……你要活下去……”听着她的哭声,他摸索着,触碰上那张印象中娇美的面容,努力张开被血黏住的花瓣唇:“对不起……一直没能说……我爱你,阿岩,我爱你,我爱你……”一段虐世情仇,生在异世月宫之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凶案清理员

    凶案清理员

    岑牧第一次去案发现场,尸体没看见,却捡回来三年没见的女朋友。于是在女朋友这个高智商外挂的助攻下,他破案如神。然后发现不对,女朋友好像真的有挂。警队众人:“嫂子人美有钱办案能力还强,哪哪都好,就是眼神有点问题,看上了岑队。”这是一个吊儿郎当刑警队长和美女凶案清理员联手查案的故事。这是一个披着探案皮的言情故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踏泫

    踏泫

    虹宸莜何,有一小苑,名曰“踏泫”,“踏泫”亦是一把传世名琴,雅音铮铮,泠泠若谷,缈缈出尘。“枂泫”之主月晚风师承落山老人,是当世灵术师。小小的琴坊,传世名琴,淡然出世又处处入世的女主人……夫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 王琳凯之愿望是爱你

    王琳凯之愿望是爱你

    元淑是王琳凯的专属爱人,从唯一到专属,又有多少次的离别是成长的铺垫,又有多少的泪水与争吵成为宠爱于一身。元淑“呐,我不喜欢小鬼,我只喜欢王琳凯。”王琳凯“既然来了,就别想着离开。我将成为你的安全感!”
  • 双城记

    双城记

    《双城记》是英国文豪狄更斯作品中故事情节最曲折惊险、最惊心动魄的一部。小说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以巴黎和伦敦作为故事的发生地。讲述了法国贵族埃弗瑞蒙德侯爵兄弟为了霸占一美貌农妇,几乎杀死其全家。医生马奈特向当局告发此事,却反被侯爵兄弟陷害,身陷囹圄18年。出狱后,精神失常的马奈特被女儿露西接回。当时达内和卡顿都在追求露西,她选择了达内。法国大革命中,达内因受到德发日夫妇的控告而被捕并判处死刑。露西去法国营救丈夫,未果。此时,卡顿冒名顶替救出达内,马奈特一家秘密返回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