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792000000005

第5章 “新史学”思潮和宣传革命的历史思想

1.“新史学”思潮及其代表梁启超

戊戌维新虽然被顽固派扼杀了,但戊戌运动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由此开启的思想解放的潮流是阻挡不了的。至20世纪初年,由于空前的民族危机的刺激,以及逐步形成的共和革命思想的推动,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急剧变化的新局面,掀起了输入西方新思想、新学理,用以分析中国历史与现实问题,寻找救国道路的进步潮流。10年之间,雨后春笋般刊行了大量译著、杂志和报纸。梁启超对当时情况有过生动的概括:“戊戌政变,继以庚子‘拳祸’,清室衰微益暴露。青年学子,相率求学海外。……壬寅、癸卯间,译述之业特盛。定期出版之杂志不下数十种,日本每一新书出,译者动数家。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矣。”以梁启超相继发表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为标志,20世纪初年形成的波澜壮阔而富有生气的新史学思潮,便是当时迅速涌起的进步思想潮流之重要组成部分。“新史学”倡导者如饥似渴地输入和传播西方近代史学理论和方法,对封建时代为专制政治服务的旧史展开猛烈批判,呼吁实行“史界革命”,建立起具有崭新时代内容、唤起民众觉醒、适应救国需要的新史学。

中国20世纪初输入西方史学理论,主要是通过日本进行的。此前,在19世纪末,一些进步学者在开始注意介绍日本学者新著新译的历史书籍的同时,也有零星地介绍刚刚传入日本的某些西方近代史学理论。到了20世纪初年,才开始稍有系统的介绍。1902年,留日学生汪荣宝在《译书汇编》“历史”专栏发表编译的《史学概论》,其书系以日本近代史学元老坪井九马三《史学研究法》为主要依据,并参考日本其他近代史家之论著辑译而成。汪氏自称“所采皆最近史学界之学说,与本邦从来之习惯大异其趣,绍介于吾同嗜者,以为他日新史学界之先河”,预示今后中国史学所要走的是与旧史迥然不同的“新史学”的方向。另一著名的日本近代史学家浮田和民的著作《史学原论》,是一部更系统地介绍西方近代史学方法论的著作,此书在1902至1903年间,更被我国留学生竞相翻译,先后共有6种译本之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新史学思潮的高涨。

这一时期翻译介绍的西方近代名著,有法国基佐的《欧洲文明史》,此书在当时被认为是“史理学之嚆矢”。评论者认为,在基佐以前,欧洲对于自身文明的发展,“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为文明乃是“从天而降”。在基佐书出以后,“始以为欧洲文明,其渊源启自日耳曼之封建政体与圣会,及罗马自由市邑之三者,而各处政道,因而并立互相竞争,是即为欧洲文明之精神,而欧洲人民,此后乃得知文明之原因。”另据1900年留日学生在日本创办的《译书汇编》第2期载,《欧洲文明史》已经译出,译者为尼骚。还有英国巴克尔《英国文明史》,此书当时的译本多达4种。巴克尔这部著作的特点是以很大篇幅论述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问题。巴克尔以革新的精神,冲破英国某些保守的史学观念,注意探索历史的因果关系和规律,试图把历史研究提高到科学的地位,其理论和方法,影响到西方国家、日本以至中国史学的发展。“20世纪初年中国出现的新史学思潮中,强调要注意文明史的研究,反对‘君史’,重视‘民史’,要讨究历史中的因果关系,求得历史发展的‘公理’或‘公例’,开始提到历史和科学的关系问题,这些显然是直接或间接地受巴克尔文明史学思想的影响。”

西方新学理的输入,为当时激愤于时局危险和清廷腐败的进步学者提供了思想武器,他们大声疾呼对旧史实行根本改造,注入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新内容,迎接“新史学”时代的到来。这一时期,邓实(邓实于1902年在《史学通论》中批判中国旧史“则朝史耳,而非国史;君史耳,而非民史;贵族史耳,而非社会史。统而言之,则一历朝之专制政治史耳”。并且满怀激情地憧憬中国“民史”时代的到来,希望新的历史学家“扬旗树帜,放一大光明于20世纪中国史学界上,以照耀东亚大陆”)、曾鲲化(留日学生曾鲲化,署名“横阳翼天氏”,在东新译社出版《中国历史》首编第一章中,指出中国过去“所谓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书,皆数千年王家年谱、军人战纪,非我国民全部历代竞争进化之国史也。今欲振国民精神,则必先破坏有史以来之万种腐败范围,别树光华雄关之新历史旗帜,以为我国民族主义之先锋。”在所写《中国历史出世辞》中,认为历史的天职,应该是“记录过去现在人群所表现于社会之生活运动,及其起源、发达、变迁之大势,而纪念国民之美德,指点评判帝王官吏之罪恶,使后人龟鉴之,圭臬之,而损益,而调剂,而破坏,而改造,而进化者”)、马叙伦(马叙伦1902年在《新世界学报》发表《史学总论》,提出“中人而有志于兴起”,“诚宜于历史之学,人人辟新而讲求之”)和汪荣宝等人都撰有热情提倡新史学的论著。而作为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则是梁启超。他在20世纪初年的主要贡献是:在理论上对封建旧史的严重弊病做了有力的廓清,并对建设近世史学的方向提出了初步的设想;在研究实践上,他对如何摆脱长久沿袭的旧格局、开创近代式的学术研究,做出了成功的示范。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举人出身,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人称“康梁”。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先后主编《清议报》《新民丛报》,政治上持立宪、保皇的观点,而在思想文化上大量介绍西方近代学说,对国内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辛亥革命以后,曾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策划组织护国军反袁。后曾任段祺瑞政府财政总长。1920年以后全力从事著述,并在清华学校和其他大学讲学。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在宣传维新变法时期,即重视史学启导民智、总结治国经验和认识国家积贫积弱根源的社会功用。《变法通议》的重要特点,即广泛引用国内外史实,论证变革是历史的必然。戊戌政变后,梁启超从顽固派残酷绞杀新政的惨痛教训中,更激起对封建专制势力的仇恨,同时因流亡日本阅读民权学说著作,进一步认识到进行思想启蒙、提高民众觉悟、灌输民权意识的重要性。正是从救亡和启蒙的时代需要出发,梁启超形成“史界革命”的强烈意识,自觉地担负起倡导“新史学”的时代使命。

1901年,梁启超撰成《中国史叙论》,论述地理条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古代民族都不是单纯血统,而由长期混合而成,划分中国历史为上世史、中世史和近世史三大段,这些在当时都是别开生面的新鲜见解。次年发表《新史学》这篇名文,即成为激烈批判封建旧史,宣告具有不同时代意义的“新史学”到来的宣言。

《新史学》开宗明义标明史学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史学应是“学问最博大而切要”的一门,是“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而造成旧史陈腐落后的根源,正在于完全违背国民意识和进化观念:“盖从来作史者,皆为朝廷之上君若臣而作,曾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夫所贵乎史者,贵其能叙述一群人相交涉、相竞争、相团结之道,能叙一群人所以休养生息、同体进化之状”,旧史界却“未闻一人之眼光能及于此者”。由此而造成旧史“四蔽”“二病”:“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能铺叙而不能别裁”;“能因袭而不能创作”,致使旧史简直成为二十四姓之家谱,是墓志铭、相斫书、蜡人院。这些批评虽属过当,却打中要害。旧史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层层堆积,封建意识根深蒂固。近代史学要为自己开辟道路,就必须以凌厉的攻势,廓清其谬误,使人们猛醒过来,认清封建毒素的危害。

因此,梁启超大声疾呼要实行“史界革命”,即用国民意识和进化论哲学观为指导,对旧史实行彻底改造,创造出符合于“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强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这一时代需要的新史学,发挥激励爱国心和团结合群之力的巨大作用。

在激烈批判旧史的基础上,梁启超贯彻以进化论学说为指导,进行理论创造,提出新史学的方向,从三个层次对“新史学”的性质、内容加以界定:

一、阐述“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划清旧史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与新史学认为历史的变化“有一定之次序,生长焉,发达焉”,即由低级到高级进化的界限。

二、阐述“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划清旧史把史书变成孤立的人物传的做法,与“新史学”要求写出人类“藉群力之相接相较、相争相师、相摩相荡、相维相系、相传相嬗,而智慧日进焉”的界限。

三、阐述“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提出史家应善于通过比较研究和纵贯联系考察,“内自乡邑之法团,外至五洲之全局;上自穹古之石史(按,即远古的石器时代),下至昨今之新闻”,从人类活动的总背景中去求得人群进化的真相,并且重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总结出历史进化的公理公例。最后总结出历史哲学的理论,“以过去之进化,导未来之进化”,使后人循历史进化的公理公例,“以增幸福于无疆”。

梁启超对“新史学”的规划虽嫌简单,但他的理论与正在酝酿的革命潮流相合拍,从此宣告在指导思想上、内容上跟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旧史迥然不同的新史学时代的到来,其开辟创始之功是巨大的。梁启超还对旧史中因粉饰君权的需要而大肆渲染、严重歪曲历史真相的“正统”论和“书法”论痛加驳斥。他指出的史家宣扬“正统”的实质即是维护“君统”,“视国民为无物”,确实切中肯綮。

同在1902年,梁启超撰成长篇论文《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约8万字),鲜明地贯彻了进化观和因果论的理论指导,体现出与以往学者全然不同的研究风格,堪称是“新史学”理论在研究实践上结出的第一个硕果。梁氏以开阔的视野和宏观的把握,第一次把中国学术作为发展进化的、前后有因果联系的对象来叙述,揭示其演进的脉络,并且中肯地总结出各个阶段的特点。如分析先秦时期古代思想的显著特点是:重视伦理关系,“凡先哲所经营想像,皆在人群国家之要务”,“专就寻常日用之问题,悉心研究,是以思想独倚于实际”;与西方古代思想相比较,中国古代神权思想不发达,古代“天命”“天意”可以还原为民众意志;中国古代文明又重视“天人相与之际”等,所持的见解的确是深刻的。《论大势》又深入地论述学术思想与社会条件的关系,论述不同学派和学者间的相互影响和推动,生动地呈现出学术变迁动态的、交互作用的格局。梁启超还做到以近代价值观作为评判标准,精到地阐释传统学术中符合理性的、具有近代科学精神的优秀部分,同时尖锐地批判其中为封建专制服务的腐朽部分。篇中的基本思想,以后发展成其晚年撰成的《先秦政治思想史》《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多部著作。

2.夏曾佑在通史撰著上的成就

在梁启超的《新史学》发表稍后,夏曾佑撰成《中国古代史》,它的产生是“新史学”思潮在通史撰著上取得的重要成果。

夏曾佑(1863—1924年)字穗卿,浙江杭州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中进士,入翰林院,旋改礼部主事。这一时期,在北京与梁启超、谭嗣同往来密切,共同探讨学术,热心于维新变法。1896年到天津,时严复、沈曾植创办《国闻报》,夏氏参加办报,宣传变法图强。1900年,任安徽祁门知县,在任三年甚有政绩,夏氏著史也开始于此时。辛亥革命后,曾任北京图书馆馆长。

夏曾佑早先深研公羊学,写有“璱人申受出方耕,孤绪微茫接董生”的诗句,概括清代今文学派的统绪颇为精到。到天津后与严复密切往还,通过严复的讲述,夏氏倾心于西方进化论学说,哲学观点由此实现了飞跃。又据夏循垍《夏穗卿传略》载,当时严复译《天演论》《原富》等,常“与先生反复商榷而成篇”。反复探究、互相切磋,使夏曾佑对进化论有更深刻的理解,故梁启超誉之为“晚清思想界革命的先驱者”。夏氏本来发宏愿要撰写阐述进化论哲学观的著作,但未能实现,却独力撰成《中国古代史》这部以进化观为主导思想的历史著作。

夏曾佑以进化发展的观点,高度概括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对自古到今几千年的中国历史,系统地提出了划分为各具特点的不同阶段的崭新看法。中国历代正史的编撰,均以朝代起讫定终始,体例沿用不变,编年体史书则按年代先后逐年编写,也一向无所改易。夏氏书出,才破天荒第一次以进化发展观点为指导,提出了一套划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自成体系的学说。他认为中国历史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自传说时代至周末,为上古之世;自秦至唐,为中古之世;自宋至今,为近古之世。上古之世又可分为二期:“自开辟至周初,为传疑之期。因此期之事,并无信史,均从群经与诸子中见之,往往寓言实事,两不可分,读者各信其所习惯而已,故谓传疑期。由周中叶至战国为化成期。因中国之文化,往往在此造成。此期之学问,达中国极端,后人不过实行其诸派中之一分,以各蒙其利害,故谓之化成期。”中古之世,又可分为三期:“自秦至三国,为极盛之期。此时中国人材极盛,国势极强,凡其兵事,皆同种相战,而别种人对稽颡于阙廷。此由实行第二期人之理想而得其良果者,故谓之极盛期。由晋至隋,为中衰之期。此时外族入侵,握其政权,而宗教亦大受外教之变化,故谓之中衰期。唐室一代,为复盛之期。此期国力之强,略与汉等,而风俗不逮,然已胜其后矣,故谓之复盛期。”近古之世,也可再分为二期:“五季宋元为退化之期。因此期中,教殖荒芜,风俗凌替,兵力财力,逐渐摧颓,渐有不能独立之象。此由不附会第二期人之理想,而得其恶果,故谓之退化期。清代二百六十一年为更化之期。此期前半,学问政治,集秦以来之大成;后半,世局人心,开秦以来所未有。此盖处秦人成局之已穷,而将转入他局者,故谓之更化期。”夏氏这样划分历史阶段,所注重的是国势强弱、文化发展及民族关系(当时他尚未能做到重视经济的发展,仅是论国势强弱包含有经济因素)。他还特别重视“世运”“变局”,即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总之,由于他已站在进化发展和注重考察因果关系的哲学高度,故能高屋建瓴地概括历史发展的趋势,对于清末历史即将出现的转折,尤其具有真知灼见。

夏曾佑运用西方近代史学理论和社会学知识,对于中国历史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特出的见解。他阐释了古代传说与信史的划分和联系。中国历代儒生,往往“嗜古”成癖,总想把中国历史往上拉得越远越好,大谈“盘古开天”“三王五帝”之类,以此当作信史相夸耀。夏氏则以截断众流的勇气,指出儒生们所侈谈的大多是不能据信的传说、神话。他将具体区分的界限放在炎黄之际,认为:中国从黄帝以上,包牺、女娲、神农诸帝,其人之形貌、事业、年寿,皆在半人半神之间,皆神话也。“故言中国信史者,必从炎黄之际开始”。在20世纪初即已提出这样的见解,表明夏氏无愧为近代探索科学古史体系的先驱者之一。同样可贵的是,对于神话传说材料,夏氏并不是简单抛在一旁,而是以人类社会进化的理论加以分析,找出其中所保留的上古初民社会生活的史影。此项在今日为普遍常识,但在当时却需要很高的见识。他根据包牺氏“结绳而为网罟,以畋以渔,制以俪皮嫁娶之礼”的传说,用社会进化观点和西方社会学知识做出新鲜的解释:“案包牺之义,正为出渔猎社会,而进游牧社会之期。此为万国各族所必历,但为时有迟速,而我国之出渔猎社会为较早也。故制嫁娶,则离去知有母而不知有父之陋习,而变为家族,亦为进化必历之阶段。”又根据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播五谷、相土地、尝百草、察水泉的传说、用人类进化的共同规律做出解释,认为这正表明社会进入了更高一级的农业社会阶段,论述人类的生活需要如何促进生产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婚姻和家庭关系如何变化,各种国家制度如何产生,社会又如何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进。这些全新的历史观念和科学知识,乃为传统学术之所未闻,包含着人类社会演进的基本原理,在当时确有开扩读者心胸和启迪智慧的巨大作用。同时,夏氏注重考察历史因果关系,对于历史上的转折时期每有独到的分析。如他认为春秋时代学术上的变化,已为战国的社会变革开辟了道路。他说:“古今人群进化之大例,必学说先开。而政治乃从其后。春秋之季,老子、孔子、墨子兴,新理大明,天下始晓然旧俗之未善。至战国时,社会之一切情状,无不与古相离,而进入于今日之局矣。”这样强调新的学说具有转变旧的风气、解放人们思想的巨大作用,正是20世纪初先进的人们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观点,是一种极为宝贵的近代意识。又如阐述经济范畴之改革时,夏氏极具卓识地论及商鞅变法标志着由农奴制向私有土地制的转变。他认为西周至春秋,“土地为贵人所专有,而农夫皆附田之奴,此即民与百姓之分也。至秦商君,乃克去之,此亦为社会进化之一端”。“民得蓄私产之法,即起于此”。继夏氏之后,经过学术界长时间反复探索,证明上述论断大致都符合后人研究得出的结论。

夏曾佑在书中还激烈地批判专制主义的罪恶,反映了20世纪初进步思想界要求结束专制的时代潮流。他不仅一再痛斥独夫民贼的虐民,而且尖锐地批评儒学为专制统治者提供了很便于利用的学说。书中论及东汉弊政更为耐人寻味,指出:“终东汉之世,外立者四帝(安帝、质帝、桓帝、灵帝),临朝者六后(窦太后、邓太后、阎太后、梁太后、窦太后、何太后),莫不定策帷帘,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任重道远,利深祸速,终于亡国而后已!”夏氏著书时,不正同样是那拉氏专制,“定策帷帘”,“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造成行将亡国的危险局面吗?联系到其现实背景,我们更能感受到他的论述所具有的战斗意义。激烈地批判专制主义及其意识形态,是夏曾佑思想中民主性的精华。可惜,他只是一度激进,而晚年却鼓吹“孔教”,走到了本人前期思想的反面。

总之,由于夏曾佑掌握了进化论哲学观,接触了西方社会学知识,用来分析中国丰富的史料,使他在书中提出了系统的新见解,并且与当时的时代潮流相合拍。跟书中新鲜的内容相适应,他在编撰上也运用了新颖的形式,借鉴了当时刚刚传入的外国史书分章叙述的方法,同时吸收了中国纪事本末体的优点,将二者糅合起来。这样,《中国古代史》的出版,确实使人一新耳目,被评价为“上下千古,了然在目”,使人读之“有心开目朗之感”。20世纪初,《新史学》和《中国古代史》在新史学思潮中分别撰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以史学理论和通史撰著的出色成就,成为近代史学正式产生的标志。此后几十年中,进步史家无不以“新史学”看待自己的事业和这门学科取得的进展。

3.20世纪初宣传革命的历史思想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以武装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路线,在19世纪末已经出现。至20世纪初,特别是1903年以后,国内革命思想迅速高涨,成为代表中国社会前进的时代主潮。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改良主义行不通,但在相当时间内,改良派还有很大影响。为什么一定要革命,一定要推翻清朝统治才能救中国,这些与民族生死前途攸关的大道理,必须通过宣传,通过与改良派论战,才能深入人心。革命派从事历史教育,采用通俗读物或政治论文的形式,以大量中外历史知识作为有力根据,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灭亡中国的阴谋,揭露清朝对内残害人民,对外屈服投降的本质,动员人民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实现民主共和国的理想,成效卓著地帮助民众提高思想觉悟。这一时期,用历史知识宣传革命的出色代表是邹容、陈天华、章炳麟。

邹容(1885—1905年)于1903年春撰成《革命军》一书,两万余字,署名“革命军之马前卒邹容”,章炳麟为之作序。在上海出版后,随即行销各地,有如震天的号角,在全国范围引起强烈的反响。邹容把本书题曰“革命军”,自信:“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说明他认为宣传革命的思想具有全副武装的军队那样的威力,必能唤醒民众,将专制统治摧毁。他以火热的激情宣告,当前要摆脱腐败黑暗的封建专制统治,要挽救民族的危亡,唯一的出路就是革命,对此别无选择,绝对不能犹豫徘徊:“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20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革命革命!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毋退步,毋中立,毋徘徊,此其时也!此其时也!”邹容从社会前进的普遍规律的实质,论述革命的必然性、正义性:“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他以充沛的热情,磅礴的气势,宣告革命是摧毁腐朽的封建势力、彻底改造社会、为民众造福的唯一手段,指明时代前进的方向,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量。《革命军》还专辟“革命之原因”一章,对清朝历史作鞭辟入里的分析,论证这一腐朽、专制、卖国的王朝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它的理由。邹容怒斥清廷甘当洋人走狗:“‘量中华之物力,结友邦之欢心’,是岂非煌煌上谕之言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割我同胞之土地,抢我同胞之财产,以买其一家一姓五百万家奴一日之安逸!”像这样反动、腐朽、卖国的专制政府,难道还不该用革命的手段把它推翻吗?邹容还从多方面论述革命的手段,指出他所号召的革命,“有破坏有建设,为建设而破坏,为国民购自由、平等、独立、自主之一切权利,为国民增幸福。”《革命军》的问世,等于在政治上宣布清朝专制统治的死刑,从深刻总结历史经验中得出革命必然爆发的结论,为危机深重的中国指明了通向光明的前途。短时间内,它成为革命志士的必读书。上海《苏报》首先发文推荐,主笔章士钊撰文盛赞“此诚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也”。清政府悍然下令封闭《苏报》馆,并将邹容、章炳麟列为要犯,两人先后被关进上海租界监狱,这就是轰动一时的《苏报》案。邹容在监狱中毫不动摇,最后献出生命,病死狱中。《革命军》出版不久,全国各地竞相翻印,其销行数量,占清末书刊的第一位。鲁迅曾中肯地评价《革命军》的巨大教育作用:“倘说影响,则别的千言万语,大概都抵不过浅近直截的‘革命军的马前卒邹容’所作的《革命军》。”孙中山在1904年到1906年,先后在美国旧金山、新加坡筹印数万册,在华侨中广为散发,华侨“不及半载,观念大新,齐唱革命”。在国内,如湖北军学界,几乎人手一册,很多爱国志士,都是读了《革命军》后立志走上了革命道路。

陈天华(1875—1905年)的《猛回头》和《警世钟》均撰于1903年。他从事革命历史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以炽热深沉的感情,叙述了大量确凿的史实,又运用通俗的唱本形式,生动形象地讲出不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中国就要亡国灭种的道理,为群众所乐于接受。发表后传遍城乡,震撼全国,学生读之“如同着迷”,士兵读之“都奉为至宝”,民间用作歌本,到处传唱。《猛回头》以铁的史实,揭露清廷残酷榨取民脂民膏的腐败实质,斥责清廷对外妥协投降,屈辱苟安,“件件依了洋人”,造成列强合伙瓜分,中国面临灭亡的危险局面。陈天华又列举世界史上印度、波兰等亡国的教训,沉痛地呼吁民众猛醒奋起:“怕只怕,做印度,广土不保;怕只怕,做越南,中兴无望;怕只怕,做波兰,飘零异域;怕只怕,做犹太,没有家乡;怕只怕,做非洲,沦为牛马;怕只怕,做南洋,服事犬羊。”陈天华还撰有《中国革命史论》,从阐明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说明革命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伟大动力:“革命者,救人救世之圣药。终古无革命,则终古成长夜矣。”清政府对陈天华的革命宣传十分害怕,宣布《猛回头》是“逆书”,可是反动派越禁止,阅读“逆书”的人却越多,外省纷纷辗转向上海购买,以至重刊十余次之多。革命党人高度评价说:“《警世钟》《猛回头》等书,由于咸用白话文或通俗文,务使舆夫走卒都能了解,故散播于长江沿岸各省,最为盛行。”

章炳麟作为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宣传家,他最被广泛传诵的名文是《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撰于1903年),广引中外历史事实论证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的必要,驳斥康有为诋毁革命的谬论。他揭露清廷经济上“行其聚敛”,政治文化上屡兴文字狱,为害酷烈,“万国所未有”。针对康有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的谬论,章炳麟引证西欧、日本历史说,不但革命要流血,立宪也要流血,上书奏请是得不来的,“使前日无此血战,则后之立宪也不能成”。进而指出,革命能开发民智,造就人才。美国发起独立战争时,事先并不知道有华盛顿;中国革命起来了,也能造就自己的杰出人物。他又以李自成为例,开始时,“迫于饥寒,揭竿而起,固无革命观念”,“然声势稍增,而革命之念起”,均田免赋等思想就是在革命过程中产生的。他响亮地喊出:“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则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用之良药!”这篇有力地阐发革命派历史观的文章,与《革命军》《猛回头》等同样产生了巨大影响。

章炳麟(1869—1936年)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姚人。早年从古文经学家俞樾学习经史。后因参加维新宣传被清政府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剪辫立志革命。1903年因《苏报》案入狱,1906年出狱后由孙中山迎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1913年因反对袁世凯,遭袁禁锢,袁死后被释放。“五四”运动后主要从事著述,“退居于宁静的学者”。他因受西方进化论和社会学的影响,在1900年曾提出修撰《中国通史》的计划,“约之百卷,熔冶哲理,以祛逐末之陋”,要在书里贯串进去自己的“新思想”,摒弃旧史学只会排比事实的陋习。这种“新思想”,一是“以发明社会政治进化衰微之原理为主”,一是“以鼓舞民气、启导方来为主”。他设想的体裁,系由典、记、表、考纪、别录五体综合而成。

章炳麟治学继承了清代考证学成就,且运用西方新学理加以阐释,对于学术史和制度史提出了新见解。《訄书·订孔》一文,较早地提出将孔子放到与诸子平等的地位,作客观的历史考察。以后,他撰有《驳建立孔教议》,一方面,精到地评价孔子是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盖孔子所以为中国斗杓者,在制历史,布文籍,振学术,平阶级而已。”所谓平阶级,是指先前世卿垄断政治的局面,因孔子而开始动摇,此后开辟了平民参政、人才涌现的局面。另一方面,他明确地反对康有为等人企图把孔子奉为教主的复古迷信主张。对于清初学者颜元学术的特点和清代朴学的源流,章氏的论述尤有卓识。颜元在清初提倡躬行实践,在20世纪初大受赞扬,被认为与现代教育思潮多有相通之处。章氏不附会此说,他指出颜元主张的片面性。颜元反对理学空谈,痛恨其贻祸,为救其弊,特提倡躬行实践,主张以习行德、行、艺三物为学,抨击著述讲学。章氏认为颜元最大的毛病在于“所学得皮肤,而总揽之用微”。章氏分析说:离开物器而习符号,符号不可任。但是算学的数字、公式、定理等等,都是从具体物器总结出来,通过计算,能解决物器问题,不差分毫。这是因为数字、公式等,是“总揽”而得,是总结、抽象出来的。以往读书人的毛病是拘泥于字句,刻板地理解,所以不得真正的“道”。关键要问书籍等是否正确,“非书者不可用,无良书则不可用”。不能因为反对理学家空谈而完全否定书本的作用。章氏的论述,正确地指出理论高于实践的道理。《检论·清儒》尤为总结清代学术史的名作。章氏概括清代学术的总特点是,由于理学衰落和清廷实行文化专制,造成考证学独盛的局面。考证学由清初顾炎武、阎若璩等开创,至乾隆朝形成系统。其极盛期,吴、皖两派各有特色。吴派以惠栋为代表,“治学好博而尊闻”,短处是拘泥旧说,缺乏创见。皖派以戴震为代表,治学“综形名,任裁断”,更具创造性。章氏的论述对近代学术界影响甚大。但他站在古文经学家立场,门户之见甚深,对清代今文学派龚自珍、魏源极力贬低,而不能正确认识龚、魏等人利用、改造公羊学说,猛烈批判封建专制、揭开近代思想解放序幕的历史性贡献。

20世纪初年运用史学宣扬革命思想,还表现在国粹学派的论著中。国粹学派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一翼,他们从爱国救亡和排满革命出发,利用史学宣传保存固有文化,鼓吹民族主义。1905年,邓实、黄节、刘师培等在上海成立国粹保存会,出版《国粹学报》,编印丛书。章太炎在上海出狱,道抵日本,就在东京留日学生欢迎会上提倡“用国粹激励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其后,在他主编的《民报》上连续发表宣扬“国粹”的文章,并在《民报》内设立“国学振起会”,与国内的《国粹学报》相呼应。国粹学派这种颇大声势,一直保持到辛亥革命发生。

国粹派所阐扬的国粹,主要是指那些能够从中发挥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的传统文化。章炳麟说:“为甚要提倡国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要人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这个历史,是就广义说的,其中可以分为三项:一是语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黄节在《国粹学报》第一期发表《黄史总叙》,以申论“种族大义”为著史的宗旨。刘师培的《攘书》和《中国民族志》,章炳麟的《序种姓》和《中华民国解》,都着重阐述汉族的起源和历史,以强化“光复汉种”的民族意识。黄节编《正气集》,著《宋遗儒略论》,陈去病辑《明遗民录》,大量搜集宋明遗臣、志士的著作和事迹,表彰他们的民族气节。

国粹派又注意发掘具有民主主义精神的“国粹”。邓实论述从古代史学到近代史学的变迁,必然是“君史”的消亡和“民史”的渐兴,要求仿效西方近代史家著史,“一面以发明既往社会政治进化之原理,一面以启导人类光华美满之文明”。邓实著《中国群治进退之大势》,着重批判专制制度严重阻遏中国历史发展。他又主张区分“君学”和“国学”,“在朝之学”和“在野之学”,推崇旧文化中具有反抗性和民主性的部分。邓实还明确提出儒学是“利君不利民”的“君学”。国粹派在批评历代帝王所利用的儒学的同时,尽力提高诸子这类“在野之学”的地位。章炳麟在《诸子学略说》中批评封建时代学术的弊端在于“一尊孔子”,而赞扬先秦诸子“各为独立”的学术精神和“往复辩论”的自由学风。刘师培则在《周末学术史论》中,通过比较儒、墨二家政治学说,批评儒家,表彰墨家:“儒家以德礼为本,以政刑为末,视法律为至轻。……故儒家所言之政治,不圆满之政治也。”“墨家不重阶级,以众生平等为归,以为生民有欲无主则乱,由里长、乡长、国君以上同于天子,而为天子者又当公好恶,以达下情。……权为有限者也,较之儒家,其说进矣。”刘师培、林獬还搜集历史思想家论“民贵君轻”、批判专制的言论,成《中国民约精义》一书,广泛发行,刘师培当时也被誉为“东方卢梭”。

然而,国粹派人物大多有浓厚的封建性,他们在政治上、文化上有严重的保守以至复古的倾向。他们宣传最多的是排满,并且包含着强烈的大汉族主义情绪。章炳麟还认为中国的封建“纲纪”并不坏,坏的只是满人。他在后来写的《自述学术次第》中曾说:“清之失道,在乎偏任皇族,贿赂公行,本不以法制不善失之。旧制或有拘牵琐碎,纲纪犹自肃然。”黄节在《国粹学报序》则提出宣扬国粹的目的是光复周公孔子之学。至辛亥革命后,国粹派人物认为排满目的已经达到,于是国粹主义落后,甚至反动的一面更加突出了,而最终汇入民国初年的复古主义逆流中。

上述20世纪初年的史学成就,特别是“新史学”思潮的蓬勃兴起,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以后,中国史学无论在理论指导上,或者在治史范围和治史方法上,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恰好在此时期内,甲骨卜辞、敦煌写卷、汉晋简牍和明清内库档案等新史料相继发现,大大开阔了史学家的视野,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有力地促进了“五四”时期及此后史学的发展。

同类推荐
  • 三国之大话篇

    三国之大话篇

    刘皇叔:诸葛村夫,你怎么看这部小说?诸葛:三分天下已定,还不吃香的喝辣,快快乐乐的!你还有心管这闲事?关羽:大哥说的对!一切听妈妈的话!张飞:不懂你的黑色幽默……这是一部幽默改编的正规三国演义,借古讽今的快乐之作……
  • 麋1黑风

    麋1黑风

    群体中,人际关系都离不开一个三字,具体到一个人身上就是三分之一的人喜欢,三分之一的人对你一般,三分之一的人讨厌你。好的要掏心,中立的要争取,敌意的要进攻。因此生活有一个原则,及去彼取此的原则。
  • 大奥日本

    大奥日本

    德川幕府所在的江户城,是日本史上空前未有的复合建筑群,而“大奥”,是这建筑最深处的存在,亦是位于权力中心的女性所建立的组织结构。大奥的世界,因幽闭而引人遐想。至高统治的背后,将军与执掌大奥的御台所,如何度过一日三餐的常规生活?位分森严的种种规制之下,暗藏着怎样生动的人情细节?两百年的大奥一梦,如何开始,又如何落幕?“衹园精舍钟声,流响诸形无常,沙罗双树花色,显示盛者必衰,骄奢者不久长,犹如春梦一场,强梁者终败亡,恰如风前微尘。”一部隐秘的幕府史话,悲欢虚实,从头道来。
  • 太子来袭

    太子来袭

    他,天昭太子,薄情寡义她,幽燃公主,无良腹黑当她和亲天昭,两个身份尊贵,各有隐藏的人之间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面对战火纷飞的现状,朝堂的险恶,感情的纠纷,他们又该何去何从呢?若有缘来到了这里,且看我细细道来
  • 秦汉:帝国的崩溃与新生

    秦汉:帝国的崩溃与新生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自兹伊始,书同文,车同轨,中国第一次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统一。秦帝国的这次一统天下,短暂而辉煌。始皇帝沙丘暴崩,赵高立谋,李斯私心,二世胡亥登基。未几,嬴政陵墓之内尸骨未寒,戍卒叫,函谷举,咸阳火光,可怜焦土!秦朝,曾经席卷海内的伟大帝国,竟然一夕覆灭!西楚霸王项羽刚猛无俦,终垓下被围,四面楚歌。刘邦持三尺剑,以平民而为帝王,开天辟地。汉朝与匈奴百年战争,此消彼长,“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强音,至今荡气回肠……强秦盛汉,横亘四百余载。艰难苦恨繁双鬓,这些伟帝英君、王侯将相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开拓历史,秦汉先民胼手胝足,不断地汰陈除旧,消融野蛮与暴戾,最终,在千万里广袤的神州大地上,一次又一次让铁与火归于沉寂。
热门推荐
  • 琉璃之念

    琉璃之念

    我喜欢你,确无从说起。我们两年时间,你追我躲,躲习惯了,还可以再见吗?看琉璃一步一步的成长,直到有勇气站在他身边。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安武林的阅读成长书:开满鲜花的小路

    安武林的阅读成长书:开满鲜花的小路

    《安武林的阅读成长书》之《开满鲜花的小路》童话集收录了安武林40余篇短篇童话,《飞天老鼠》《老蜘蛛的一百张床》《宝石狗》等知名童话都在里面,将会给孩子们一个了解童话、阅读童话的媒介,引导他们进入一个精彩的童话世界。秦文君评价说:安武林用心缔造了一个童话世界,浪漫的童言,纯真童稚,切中天性,美妙处在于为人们找回梦想和感情,以及极易丢失的赤子之心……
  • 影视世界诸天大佬

    影视世界诸天大佬

    新书《港九枭雄》已经发布,港影综合世界,暗黑爽文,敬请支持……每一部电影都是一段全新的人生《陈浩南》世界中他威压当代,《大明江湖》中作为一代权臣,只手遮天,扭转乾坤。《加勒比海盗》中成为海盗帝皇,纵横七海,《神话三国》中扶龙庭,收天下气运。……书友群:908-932-066,欢迎书友来聊天。VIP群:875-504-726,粉丝值1000起。
  • 大荒帝族

    大荒帝族

    在大荒圣陆,帝族,是所有强者都抢的加入的梦寐以求的圣地。帝族有这至高无上的神器。天书,圣经,不过传说只有帝仙境的绝世强者才有资格加入。
  • 冬元纪

    冬元纪

    相传,元界的地底下拢杂交错着无尽的地脉,而人可借连接地脉获得改变自然界的能力。二十年前地脉爆发将冬季从元界四季中抹去,二十年后,桐昆学院的四人社团“四季社”为实现“迎回冬季”的创社目标展开了一系列不寻常的活动…
  • 簪黄录

    簪黄录

    十年前,“北清南靖”名动天下。然而,两大宗师相会,余靖猝死,沈清病亡。余家高手覆灭殆尽,沈宅一把大火烧为平地,弟子儿女从此不见踪迹。江湖传言纷纷,真相无人知晓。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无辜还是有罪,清正自守或者费尽心机,所有人都无法逃脱往日的种种。一场本不应该的相逢,是阴谋,是偶然,还是一瞬间的怦然心动……
  • 最强业余足球选手

    最强业余足球选手

    一名记者问道,“张宏飞,请问你在世界杯决赛中,从后场带球连过十一人,最后面对空门,却一脚打飞!很多人质疑你是在踢假球,对此,你作何解释?”张宏飞微微一笑,“因为我是一名业余足球选手。”记者又问道,“那么你带领国足夺得世界杯冠军,又该作何解释?”张宏飞再次微微一笑,“因为我是最强业余足球选手!”张宏飞,得到了坑爹的最强业余足球运动员系统以后,从此走上了一条坑人坑己的不归路!
  • 阳光的心态(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阳光的心态(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也许你想成为太阳,可你却只是一颗星星;也许你想成为大树,可你却只是一棵小树草;于是,你有些自卑。其实,你和别人一样也是一片风景。做不了太阳,就做星星。在自己的星座发光发热;做不了大树,就做小草。以自己的绿色装点希望。
  • 韶华正盛我们也还正好

    韶华正盛我们也还正好

    偶然相识,误会重重;几经辗转,却成了彼此最重要的另一半。也许叶黎和凌寒的相遇是上天注定的,那他们的相恋必定是月老将红线不小心弄乱了,花了好久才将二人的缘分重新结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