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79800000028

第28章 民间习俗:市井游娱,拾掇雅闲万古传(1)

庙号、谥号、年号的由来:

古代皇帝称谓何其多

当我们听到古代皇帝的名字的时候,往往有点晕,为何?因为名字有一大堆,可以这样称呼,也可以那样称呼。除了姓名外,一般在死后都有庙号、谥号,作为后世的称谓。那么,这些“名”或者“号”有些什么来历或者讲究呢?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所谓的“庙号”。

所谓“庙号”,是指帝王死后,出于祭祀祖先的需要,他的子孙会修建一座庙宇,然后在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对于庙号,早期的朝代和近期的朝代的用名方法都有所不同。比如商代,那时候的庙号是用每个王的生日的天干来称呼,而不是用他的名字。比如夏、商两代的王,庙号就有如下这些,太康、少康、太甲、孔甲、盘庚、帝辛等,也是最早的庙号了。后世对庙号则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常用“祖”或“宗”字。一般只有开朝的黄帝被称为“祖”,而往后的君主只有那些有治国才能的君王,才被封为“宗”。

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所谓的“谥号”。

所谓的“谥号”是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给予的一种称号,称为谥或谥号。有褒贬善恶、盖棺定论的意思。就是一个君王死后,朝廷会根据他的生平表现,用一个名字来概括他,相当于对其一生的评价。既然是对一位君王一生的评价,当然有好有坏了。所以就有美谥;也有恶谥。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最早的谥号产生于周朝。譬如,周武王灭商朝有功,死后就谥为“武”,后人就不叫他周姬发,而叫周武王了。周文王因为发扬文化,关心民生、内政,死后谥为“文”,后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他做周文王了。这种谥法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清王朝灭亡。除了天子外,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东汉还出现过私谥。私谥不是由朝廷赐予,而是由德生们评定的,不过,这种例子也非常少。

那么,“庙号”和“谥号”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从名字来判别,一般带祖或宗的就是庙号,而带帝的便是谥号。

唐以前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都有谥号,唐以后才又流行封庙号。所以唐以前大都称谥号,如汉光武帝、魏武帝、隋炀帝等等。唐朝以后,一般都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不过在这期间,也有特别的。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庙号是“玄宗”,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后人便取中间关键字“明”,因而唐玄宗又被称为“唐明皇”。

再说说皇帝的“年号”,这其实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公元前113年,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个年号的周期为6年。所以公元前140年为汉武帝建元元年。这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在汉武帝之前,史家以王号纪年,比如周赧王二年、鲁隐公元年等。汉武帝以后,开始以年号纪年。其间皇帝还喜欢在年号上换花样,有的几年换一次,也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例如汉武帝有11个年号,武则天在位21年则有18个年号,等等。

明朝以后,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因此史家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万历皇帝、康熙皇帝等。历史上皇帝的称号不一而足,大概遵循这样的定理。

新婚贴“”字:

王安石新婚大喜日双喜临门

你知道明成祖的年号“永乐”是怎么得来的吗?

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遇见一秀才彭印山,谈得颇投机。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彭印山立即对出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年号,这一联对得朱棣龙颜大悦,便赐他为状元。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曾为它添砖加瓦。民间流传着很多故事,其中就有个王安石“双喜临门”的故事。

我国男家结婚娶亲,都通行贴红双喜,即在家里门窗贴上囍字,显得特别喜庆。为啥要贴“红双喜”呢?这他就从王安石说起。

相传王安石二十岁那年,为父亲守满了三年孝后,从江宁出发,一路风尘仆仆,前往开封应试。这一年是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2年元宵节时,王安石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个马姓大户人家门前高悬走马灯,灯下有一上联:“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原来这户人家有个才貌双全的女儿,小姐出此上联以择佳婿。王安石暗称妙联,但一时也无以为对。

到了汴京,王安石勇闯诗、赋、策论三关。最后交卷时,主考官发现其才思敏捷,有意考考。便手指衙前竖立的飞虎旗,出联:“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王安石灵机一动,便把元宵节时路途遇见的半副联语当做上联对了出来。考官大喜,连连颔首称赞。出场后,王安石暗思试前巧遇,不等发榜便星夜兼程赶赴马家。到了马家,走马灯犹在,王安石就用考官出的下联应对。马小姐大喜过望,这门婚事就这样定了下了。拜天地的那天,报子来报:王安石进士及第,金榜题名!一时来客皆贺双喜!春风得意的王安石马上在红纸斗方上挥笔写下两个连体的“喜”字贴在门上,再赋诗一首:巧对联成双喜歌,走马飞虎结丝罗。洞房花烛题金榜,小登科遇大登科。自此后,结婚贴红双喜,就成了一种流行。以表达喜上添喜的祝愿。后世又造了“囍”字,成为结婚时喜庆的标志。

据说王安石的这次考试,文章本是排第一名的,但最后却得了第四名。当考官们把已经排好名次的前十名考卷进呈给仁宗皇帝时,本是王安石排第一,王珪第二,韩绛第三,杨寘第四。但因王安石赋中有“孺子其朋”一语,使得仁宗大不高兴,加上不喜欢王安石冷峻峭拔的文风,所以向下压了压,和第四名调了个位置。结果杨寘当了状元。

为什么皇帝讨厌“孺子其朋”呢?原来这是周公训成王的话,“你这年幼的王啊,今后要和群臣融洽相处”。

史称放榜的时候,王安石并没有像其他考生一样挤去看榜,而是静静地坐在客栈里读书,足见其学识的大气。梁启超说,王安石是三代以下唯一的完人。不仅是品行和政治经济上的卓越,连其婚庆都是完美的!

啼笑皆非“闹洞房”:

客人闹洞房原来为驱灾辟邪

相传,紫微星一日下凡,来民间视察人情风俗,恰巧在路上遇到一对娶亲队伍。紫微“帝星”发现在轿子后面跟着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他看出这是魔鬼在伺机作恶,于是就跟踪到新郎家,想瞧个究竟。到了新郎家,那女人已经先到了,躲在洞房里面。为了不在喜庆场合闹乱子,紫微星便静观其变。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入洞房时,紫微星急忙守着门不让进,说里面有妖魔鬼怪,需要驱魔。众人这时都好热闹,便说:“有什么驱魔办法?”他建议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无奈之下,新郎只得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打闹的行为驱走邪鬼;直到五更时分,紫微星见魔鬼终于逃走了,才唤大家离开洞房。从这个民俗传说中,可见,闹洞房一开始即被蒙上了驱邪避灾的色彩。

闹洞房驱邪的风俗南北各地均有。在结婚之前,南方地区,据说新郎得提前一晚睡在洞房,让两名女童手执红烛将新房内照一遍;有些地方得请吹打班子在新房内吹打,以求吉利。新人入房时,也还很多事要做。比如一些地区新郎进屋后要象征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或手执单刀朝每个角落虚砍一刀,并口念:“一砍妖,二砍怪,三砍魔鬼坏脑袋,四砍丧神快离开,笑看麒麟送子来。”古人诗云“洞房花烛夜”,其实也是在洞房里置长明灯的习俗。有学者研究认为,民间的“听房”传统,实质上也是源于防鬼怪进入洞房的一种保护措施。和闹新房一样都是以前的婚俗文化传统。

闹洞房习俗始于汉代先秦时期。孔子说“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归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可见当时的婚礼是严肃的,有点思亲氛围,不像今天那样办得喧嚷纷闹、鞭炮、锣鼓响便天的气氛。

入汉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都得到了稳定的发展,人们也不再满足于古板而沉闷的旧式婚礼了,不再固守“三日不举乐”的古训,于是闹洞房就出现了。汉代仲长统的《昌言》记载:“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酒醴以趋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亲族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者也。”文中闹洞房被视为一种陋俗恶习。但民间认为可以禳灾避邪,故有“人闹鬼不闹”,还有“不闹不发,越闹越发”的说法。

晋人葛洪《抱朴子·疾谬》记载:“俗间有戏妇之法,于稠众之中,亲戚之前,问以丑言,责以慢对,其为鄙黩不可忍论,或蹙以楚挞,或系脚倒悬,酒客酗炎,不知限齐,至使有伤于流血、跻折支体者,可叹者也……民间行之日久,莫觉其非。”可见古人闹洞房亦不容情,还有受伤的情况。所以明代杨慎感慨(《丹铅续录》):“今此俗世尚多有之,娶妇之家,亲婿避匿,群男子竞作戏调,以弄新妇,谓之谑亲。或寒裳而针其肤,或脱履而规其足,以庙见之妇,同于倚门之倡,诚所谓敝俗也。然以《抱朴子》考之,则晋世已然矣,历千余年而不以变,可怪哉!”

新娘为何蒙红盖头:

女娲与其兄结婚遮盖羞颜

对于人类的起源,每种文明都有不同的传说。这里有一个关于中国远古时代流传的,人类的始祖伏羲、女娲成为夫妻的故事。

相传,盘古开辟混沌后,百姓繁衍。但百姓对神不敬触怒了天帝,于是,天帝命风伯和雨师兴起铺天盖地的呼啸洪灾企图灭绝人类。勤劳善良的伏羲、女娲两兄妹曾经救助过一个天神,天神预先告诉了他们。因没人相信他们的话,他们便逃到山顶,造船备灾。洪荒过去后,人烟绝迹,唯有他们兄妹二人。天长日久,为了繁衍生息后代,兄妹二人决定结为夫妻。结婚之日,伏羲以天为媒,行求婚之礼;女娲从林中走出,“结草为扇,以障其面”,即遮住羞颜。伏羲揭开女娲盖头,向天跪拜后,才正式成为夫妻。伏羲、女娲结婚的模式遂被后世一直沿用。

传说女娲时期,自然界又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见《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可见当时出现过地震,或陨石雨;且患水灾、火灾。山林猛兽,空中飞禽,都攻击人民。“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奋力补天,以终止这场前所未见的灾难。她采用五色石子,熔化成浆,做成彩虹的样子把天窟窿填好,又斩下一只乌龟的四只脚,当做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随后率领人民擒杀残暴的黑龙,堵塞洪流。经过女娲的努力,苍天补好了,地支平了,洪水止住了,龙蛇猛兽敛迹了,天地又变得清宁了。经过此次浩劫,人类幸存者就更少了;为了使人类再次发展起来,女娲便以黄土造起人来。

关于这场灾难造成的影响,古人认为,天还依然向西北倾斜,所以太阳、月亮和众星辰都要落向西方;地因为向东南倾斜,所以江河都往东方流。天空出现的彩虹,就是女娲的补天神石的彩光。

女娲以黄土造人后,进一步教化人类,其中便为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成婚之时,结草为扇,遮盖羞颜,成为“新人”,这种方式沿用至今。

到了南北朝时的齐代,妇女一般只以巾帽盖住头顶。唐朝初期,演变成一种帷帽,从头披到肩,用以遮羞。后来唐明皇李隆基发明了一种“透额罗”的罩头,即在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美的装饰。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流行起来,并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婚礼装饰。同时为了表示喜庆,新娘的盖头都选用红色的。

祝寿送寿桃:

孙膑奉老母寿桃使其变容颜返老还童

相传孙膑离开齐国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那年他才18岁。这一去就是十二年,而孙膑在千里之外的云蒙山,无法与家取得联系。

某年的五月初五,孙膑猛然想起,今天是家母八十岁生日。于是向师傅辞行要回家看望母亲,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鬼谷子摘下一个桃送给孙膑说:“你在外学艺未能报效母恩,我送给你一个桃带回去给令堂上寿。”话说孙膑回到家后,当即在当堂上为母亲磕头拜寿,并从怀里捧出师傅送的桃给母亲。并说:“孩儿一去十多年,无以为报,这是师父临行前送给孩儿的,孝敬母亲!”老母亲高兴地接过桃就吃,还没吃完,容颜就变年轻了,全家人都很奇怪,也都非常高兴。人们听说孙膑的母亲吃了寿桃变年轻了,都赶来者。后来便效仿孙膑,在父母过生日的时候送鲜桃祝寿,也希望长辈长寿平安。鲜桃的季节性强,在没有鲜桃的季节时,人们便用面粉做成寿桃给父母拜寿。

以上说鬼谷子的桃子使孙膑的母亲变年轻了,如此神奇功效,那么鬼谷子的桃子又是从哪儿来的呢?话说西王母是中国昆仑山上居住的仙女,农历七月十八日是她的诞辰,每年这个时候她都要设蟠桃会款待众位大仙。据说,“王母娘娘的蟠桃园有三千六百株桃树。前面一千二百株,花果微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得道。中间一千二百株,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面一千二百株,紫纹细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

传说凡间享用过“仙果”蟠桃的,一位是周穆王,另一位就是汉武帝,还有一位就是智慧通神的鬼谷子。

周朝天子周穆王游历时路过昆仑山,“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受到西王母的款待,在瑶池之滨一起饮酒赋诗,留宿多日。后来,周穆王再次到昆仑山,欲图寻找瑶池蟠桃园,却怎么也找不着了。

在《汉武帝内传》中,也有这样一个故事:元封六年四月,西王母降临帝宫,与汉武帝相会,送给汉武帝四个蟠桃。汉武帝吃后只觉齿根生香,通体舒泰,便想留住核在皇宫花园栽种。西王母说:“此桃三千年一生,中夏地薄,蟠桃种之不生。”此后,汉武帝为了再一品仙桃美味,曾三次派大臣东方朔西上昆仑,偷取蟠桃。汉武帝还把吃过的桃核,收藏起来,到明代还有记载。明代《宛委余编》记:“元洪武时,元代内库所藏蟠桃核,长五寸,广四寸七分,上刻‘西王母赐食武帝蟠桃于承华殿’十四字。”

现在祝寿所用的桃,一般用面粉做成,也有用大鲜桃的,称为寿桃。桃作为水果,甜而鲜,其中果糖有滋补强身的作用,含有的纤维素对老人的常见病如动脉硬化、便秘亦有好处。民间就有“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的谚语。《神农本草》上载有“玉桃服之,长生不死”的文字;《神异经》上说“东方树名曰桃,令人益寿”;元朝《王贞农书》据史考证认为桃为“五木之精”,有驱邪扶正的功用,所以用桃祝寿也有祝颂保安康的意思。

吃长寿面的由来:

脸即面,人中(脸)长则寿长

同类推荐
  • 秦后非汉

    秦后非汉

    当历史的车轮平静的走过了秦朝的第15个年头,而秦朝却依旧统治着华夏大地,没有二世而亡的秦,会有怎样的发展呢?
  • 夺嫡

    夺嫡

    大康王朝,朝堂争斗,风云诡谲,世家门阀,尔虞我诈……地球二十一世纪好青年陆铮,穿越成为江南陆家庶子,受嫡母排挤,遭家族流放,寄人篱下,受尽欺辱。逆境中,且看陆铮如何奋发图强,借势成长,最终庶子逆袭,搅动天下风云。
  • 三国之问鼎系统

    三国之问鼎系统

    三国乱世争霸,百姓苦不堪言,异族虎视眈眈,值此乱世,萧严明因一次意外携带问鼎系统来到汉末,看他如何搅动风云……
  • 中国历史的瞬间

    中国历史的瞬间

    《中国历史的瞬间》篇章以时代排序,从远古时代的“北京人”讲起,涉及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内外交流等诸多方面。《中国历史的瞬间》全书采用活泼的现代语言进行写作,同时也活泼地运用各种趣味的写作方法,文字简明、亲切,是人人可读的历史读物。
  • 大炙王朝

    大炙王朝

    唐朝末年,武将割据,天下散分。檀香秋阁,江湖共勉,檀香阁主,天下公认,左相才子。国恨家仇,在他的心中展开,大炙官途,成为他的一生所求。他不追逐名利,只愿如此安好。但是他的内心,注定他无法如此。辅佐君王,破除敌患,成为他的重任,只求心安。 欢迎加入小说群书文吧!,群聊号码:731135319
热门推荐
  • 厉寒的六月娇妻

    厉寒的六月娇妻

    早知她会受到如此诛心的伤害,十年前他就该不顾一切地把她也带走,如今捡到伤痕累累的她,他发誓不会让她有机会离开自己,用命守护他一辈子。
  • 二年E班

    二年E班

    一个中途从城市转学到这田园乡间的少女,遇见了青梅竹马的言诺锌,她们会开始怎样的一个新生活呢?
  • 流年杂履

    流年杂履

    本书是一本散文随笔集。收入作者发表于报刊的文学评论、书评和影视评论。还有作者童年、少年、青年时代对家乡、亲朋和学校生活的回忆性文字,以作者的亲历亲见亲受所感见证了家乡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和历史发展,表现了作者对亲情、友情、乡情的眷顾和热爱,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并透视出特定历史时代风云的沧桑激变。书中收入的域外观感和国内游记类文字,意在通过对域外风情的介绍见出文化背景的差异,为我们的建设提供参照。国内游记旨在激发爱国情怀和亲近自然,以珍惜爱护我们的旅游资源。
  • 请你恋爱太难了

    请你恋爱太难了

    [巨甜巨宠]圈里人都知道程想胆小,典型的易受惊体质,喜欢宅在家。结果遇见她,万年宅男从良了!郁香接通告时,他手指勾着车钥匙:“最近在写一部小说,男主是老司机,我得找找灵感。”郁香被嘲笑衣品差时,他着装潮流翻阅时尚杂志:“写的小说扑街了,准备找份新的工作。”郁香参加真人秀时,他陪伴在侧对节目组颐气指使。节目组孙子似的:“您说的都对!”她把他拉到墙角:“为什么他们这么听你话?”程想:“可能怕我的八块腹肌?”郁香获得世界音乐大奖时,他西装笔挺手拿钻戒:“请你谈个恋爱可以吗?”她站在领奖台上眼眸微睨神情倨傲:“姐现在很红,还很膨胀,恋爱不存在的。”郁香演唱会时,郁母成为现场的幸运观众点歌:“我要点一首《妈妈》希望能感动你这个不孝女!你都快奔三了还没给我找个女婿!”众粉丝:“香姐不是有对象了吗?”郁母:“谁?”众粉丝:“程大经纪人啊!”后台的助理急得满头大汗:“完了完了完了,这下可怎么办啊?”程想掏出当年的钻戒,唇角微勾:“演唱会变求婚现场也不错。”
  • 精灵之柊吾时代

    精灵之柊吾时代

    初始精灵可达鸭,这鸭子不一般啊,柊吾感觉有点慌。第一次见面就被鸭子压着欺负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新手上路,求罩。
  • 悲伤凉夏的故事

    悲伤凉夏的故事

    我的全世界只有你,可是你的全世界却有太多你爱的人和事。所以注定我只能是你生命中的一个过客。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初恋上上签终结篇

    初恋上上签终结篇

    他是谁?英文里叫EX,中文里叫那个贱男,古典文学里一般称呼叫其为陈世美,他的父母给他起的记入户口本的名字叫秦颂,不出意外的话,过个几年,他拍拍屁股用海归的身份忽悠个90后的小女友——不对,这年头,连周杰伦的女友都更新换代到3.0版本直接飙到95年的,大势所趋下,过几年他应该和一个胸大无脑貌美如花的95后打上一张不到十块钱的结婚证,年龄的差距用金钱完全可以补全,代沟这种东西,哪怕是有太平洋那么宽广,用钱也足够能砸得平整的像拉过皮的脸一样没有皱纹。然后他再发给我一张结婚通知书,不忘记从我这里搜刮一些礼金钱。
  • 鱼王

    鱼王

    甫跃辉, 1984年生,云南保山施甸县人,复旦大学首届文学写作专业小说方向研究生毕业,师从作家王安忆。在《人民文学》《大家》《花城》《中国作家》《青年文学》《上海文学》《长城》等文学期刊发表中国短篇小说。获得2009年度“中环”杯《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奖。
  • 广土众民与计划生育

    广土众民与计划生育

    本书主要是对中国历史人口政策,包括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政策的分析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除传统婚姻生育政策外,还从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与迁移政策、人口登记与管理政策等方面拓宽历史人口政策的研究范围,力求在理论上影响并逐步改变学术界长期以来把人口政策史当成“生育政策史”的现状,推动人口政策史研究向更全面、深入的方向发展,为当代人口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