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80700000001

第1章 试论死刑制度的存废——民意是否真的不可违

试论死刑制度的存废——民意是否真的不可违

郭云帆

2007年12月18日晚,联合国大会通过议案,呼吁各国尊重国际社会对死刑的标准并暂缓适用死刑。这次议案的表决结果为104国赞成,54国反对,19国弃权。中国、美国、俄罗斯、新加坡、叙利亚等国投了反对票。根据联合国宪章和有关国际法准则,联合国大会的决议案对各国没有强制执行力,但可以形成一种价值观和舆论上的压力。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张丹说:“死刑作为一个刑事司法问题,属于一国内政。我们不反对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和对话,但任何人均不应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各国在死刑问题上立场严重分歧,决议不但没有减少这种分歧,反而激化了矛盾,导致成员国严重对抗。” 以上是国际社会对于适用死刑问题的最近一次交锋以及中国所持的态度。

笔者曾经是一名保留死刑的支持者。但是随着对死刑适用问题的深入研究,我认为,目前死刑存废争论最大的误区是抽象谈论,与具体社会意识因素、社会经济生活联系不够,难免陷入空谈。

就拿“民意”问题来讲。“民意主张保留死刑”已经成为死刑支持论者和保留死刑国家的最重要的理由。在限制和废除死刑成为刑罚制度发展趋势的今天,民意的支持成了死刑保留论者最后的战壕 。英国学者胡德指出:“在对是否废除、保留或恢复死刑进行决策时,民意非常频繁地被引为主要因素之一。日本、前苏联、中国、泰国以及其他一些地区的政府官员都宣称,支持死刑的民意力量使得对死刑的废除无法进行。” 在我国,“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一既非法律术语,又非政策用语的“中国特色”表述,屡屡出现在法院的死刑判决书中,甚至还有因迫于民愤压力改判死刑的案件(如刘涌案)。

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对中国公民的死刑意识进行调查,认同我国目前死刑的占95%以上;2003年,网易就死刑存废问题进行网上调查,主张保留死刑的占83.3%;2004年,武汉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律师进修学院组织了有关死刑问题的调研活动,认为“死刑既然存在就是合理的”占60.5% 。

根据上述数据,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直接、简单的结论——“保留死刑”是我国的主流民意。真是这样吗?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民意?民意(public opinion)又称民心、公意、国民确认、国民确信等,是社会上大多数成员对与其相关的公共事务或现象所持有的大体相近的意见、情感和行为倾向的总和。但民意不能简单地与民意调查画等号,大多数此类调查均存在局限性,结果并不可靠,不能揭示“保留死刑”民意产生的真正原因,也就无从探究这种民意的真正要求和社会应该采取的引导方向。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社会产生的“保留死刑”民意的真正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转型期犯罪率大幅上升引发民众缺乏安全感。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犯罪率持续上升,这是与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急剧转型紧密联系的。刑事犯罪率居高不下是我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的必然伴随物。1978年以前的30年间,我国的刑事犯罪案件立案数每年均在50万起以下,1979年改革开放后第一年就突破60万起,以后逐年递增,至2004年超过了400万起。但普通民众对此的理解却是,执法机关年年搞严打,判决刑罚的人逐年增加,实际却刑不压罪、刑罚效益下降。加之近年来,我国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基尼系数已超过0.4,各类社会问题凸显。整个社会普通民众对自身安全的担心和对形形色色犯罪的痛恨感增强是主张保留死刑的最直接原因。

第二,民意患不公而非患不杀。一是“生刑”过轻造成刑罚不公。这里所指的生刑是实际操作层面的,应该包括死缓。根据计算,我国目前判处死缓的一般实际关押18年左右,无期徒刑一般实际关押15年左右,有期徒刑最高15年,数罪并罚亦不过20年 。生刑普遍表现出期限过短,与死刑落差太大,严重不协调。1993年,上海某幼儿园保育员孙某(女),结交一无良男友,为满足该男物欲,孙利用做会计的职务之便,贪污16万元供其花销。1995年,孙以贪污罪被判处死刑,时年27岁。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近年来落马的贪官,哪一个不是贪污数百甚至上千万元,其中相当一部分被判死缓。不过十余年,两者“待遇”相差如此之大。这真的是因为时代不同造成的吗?因此,面对相对很轻的生刑,民意对那些贪官当然主杀。其实,有调查显示,认为无假释可能的终身监禁比死刑更具有威慑力的占31.3%,认为死刑更具有威慑力的占50.7% 。因此,只要使用得当,认为生刑“有用”的民众仍有相当一部分。二是司法、执法过程中造成的不公。在同一个时代,贪污、受贿上千万元被判死缓,如原中国银行副董事长刘金宝、深圳市公路局原局长黄亦辉,而贪污受贿几百万被判死刑,如广西南丹县原县委书记万瑞中 。这样的例子不少。人们当然会想,这样的判决公平吗?法律可信吗?根据目前我国的社会现状,民众对司法和执法过程中产生腐败的可能性还是具有一定认同感的。根据调查,认为法院在对刑事被告人定罪量刑是没做到或基本没做到“人人平等”的占52.6%,认为法官在对刑事被告人定罪量刑时普遍或比较普遍存在徇私舞弊的占32.8%。刘涌案件中,相当一部分民众就是害怕判处死缓后,刘仍能够死而不僵、手眼通天,继续为害社会。不难发现,“不杀不足以平民愤”针对的对象往往是所谓“强势群体”,如贪官、黑社会老大,而另一种民意“法外开恩、刀下留人”针对的是“弱势群体”。民众见识并领教了太多刘涌式的强权真理,积压的民怨喷薄而出。这是民众对司法的不信任催生的一种呼声。民众要求的是社会的公平正义而不是判某人死刑。

第三,社会精神文化发展未形成尊重人个体权利的观念。古希腊伯利克里说:“我们所应当悲伤的不是房屋或土地的丧失,而是人民生命的丧失。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 从古代到中世纪,再到资产阶级革命,西方国家人道主义深入人心,对个体权利包括生命权利的尊重有深厚的民意基础。通过这种民意基础的积累,最终起到了抵制、消解民众对于死刑的报应和威慑观念的作用,导致了死刑的废除或限制。在我国,历史上从未形成对个人权利的有效尊重,个体必须“克己复礼”,对社会的要求和制度绝对服从。根据“存天理,灭人欲”的要求,面对国家的、集体的、家庭的其他不特定人的利益时,个人的利益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个体生命权从未获得过应有的崇高地位,更不用说罪犯的生命权利和价值了。

第四,传媒借舆论之口炒作民意。在成熟的法治社会,舆论是不应该干扰司法活动的,它只是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并实行司法监督。如英国就有专门的《藐视法庭法》,严格规范媒体监督,如果关于案件的报道将对正在争议的诉讼过程的公正产生严重妨害或损害,形成实质性危险,媒体就可能被判藐视法庭罪。但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是,某些电视、网络和平面媒体,往往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为追求轰动效应进行“炒作”,对某一些、某一类案件营造出一边倒的氛围。在我国,司法独立尚不够完善,法官的独立精神尚待培育,新闻舆论左右司法的力度很大。一旦经过媒体轰炸般的炒作,立刻就激起了全社会正义力量的愤怒,于是法律问题变成了泾渭分明的道德压力。那时,不仅司法部门,就是政府也不得不迫于舆论压力而摆出一些姿态。

在认真比较分析后,我们应该看到所谓的“保留死刑”的民意,有的是出于其他目的,有的存在不真实的因素。有时,连民众自己也被这种不真实的民意所蒙蔽了。

另外,民意也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着的。

民众对个人安全的担忧会随着“刑事案件高发期”的结束而减少。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转型引起刑事案件高发,这是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利益复杂的大国来说也是无可避免的。一旦经济发展越过了“瓶颈”,社会上绝大多数民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保障,各种利益均找到了均衡点,那么,整个社会生活将趋于和谐,刑案高发的态势也将得到遏制,民众将不会因为担心自身安全而对罪犯“杀声一片”。这一点,也是各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只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良性发展,这一局面将不是遥不可及的。

民众的不信任会随着立法、司法制度的不断完善而消失。一套比较合理、健全的刑罚体系,一个廉洁、公正的司法部门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也是消减、缓解要求保留死刑民意的条件。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当每一个犯罪案件都能在刑罚体系中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刑罚并产生较好的社会效果;当国家司法和执法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在生命权问题上能够基本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时,民众将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建立较强的信任感,就不必再通过表达“民愤”这种非正规途径来影响刑事判决。

整个社会对个人权利的忽视会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倡导和谐社会的努力而改变。应该看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和保障是逐渐加强的。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决定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也唤醒了整个社会的个人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随着这种意识的逐步加深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个人包括犯罪人的生命价值将会越来越被看重,而“保留死刑”的民意必将逐步减弱。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民意绝不应该也不能够成为废除和限制死刑的障碍。

上文提到的2004年武汉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律师进修学院组织的有关死刑问题的调研活动,较之其他的调查,是一次比较全面、专业和有一定深度的调研。它不仅仅停留在“废除还是保留死刑”这单一的问题上,其中一些问题的调查结果已经显示了民意在朝着限制适用死刑的方向上发展。如:64.0%的受访者认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死刑将被废止;81.0%的受访者认为我国现阶段不能废除死刑,但是应当少杀、慎杀;68.2%的受访者认为“严打”时不应当比平时判处更多死刑;52.9%的受访者不认为死刑设置对阻止犯罪起了很大的作用;43.6%的受访者认为我国刑法对死刑罪名规定的数量过多或偏多;45.0%的受访者认为我国死刑判决过多。这次调查的涵盖面虽然不很广泛,但仍反映出民意中对于死刑有关问题的理性思考。

看了上述的数据,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民意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样“嗜杀”;“保留死刑”的民意支持也没有宣传中那么高。在这里,想借用陈兴良教授的观点——“民意多与少之间的差距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性质上的差别。50%当然是中线,但是60%甚至70%对死刑存置论的支持率与90%的支持率又是完全不同的”。

法国死刑存废之争是比较典型的。其死刑存废的讨论由来已久。据调查,1972年、1974年、1975年、1979年、1981年,法国支持死刑的民意分别是63%、50%、58%、55%、63%。1981年9月,民意调查还显示,支持对极其严重犯罪适用死刑的民众仍高达73%。1981年10月,国会两院毅然通过废除死刑的法案。1999年,调查显示,支持废除死刑和支持死刑的比例为48∶46,2001年上升到49∶44。越来越多的法国民众认识到刑罚的目的不在于复仇。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社会对于死刑问题的民意是可以引导的,关键是向什么方向引导。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为死刑的限制和废除奠定了法理基础;1966年,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首次以国际法律文件形式限制死刑的适用;再到1989年联合国《废除死刑公约》、 1997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12号决议,废除和限制死刑已经成为难以逆转的国际潮流和趋势。保留死刑的国家已经从1965年的64%降低到2005年的51%,在保留死刑的国家里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事实上废除死刑(法律上保留死刑,但过去10年间未执行过)的国家。面对这一趋势,我们必须积极应对,顺应潮流,结合我国国情,从各个方面对死刑制度进行改革,而不是将民意作为在限制、废除死刑道路上裹足不前的借口。

(作者系上海市公安局指挥中心警官)

同类推荐
  • 柏桦讲清代奇案

    柏桦讲清代奇案

    清王朝有268年的历史,留下数以亿计的案例,从中选择一些“奇案”,是因为案情离奇带有悬疑,在破案过程中,不但有非常正规的侦察,也有合乎情理的推理,还有出乎意料的审讯方式。奇案中既有惊天动地的密谋黑幕,又有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还有变幻离奇的人情真伪,更有鬼神莫测的司法弊端。通过奇案的解析,可以看到人性的善良博爱,人心的光明磊落,人际关系的互敬互爱;也可以看到人性的软弱怕事,人心的谨小慎微,人际关系的冷漠无情;还可以看到人性的卑鄙龌龊,人心的阴险毒辣,人际关系的尔虞我诈。
  • 法律常识全知道

    法律常识全知道

    法律常识是我们必知的,跟日常生活、工作和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是我们应该且必须具备的基本常识。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懂法”,我们才能明确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是违法的、哪些权利是受保护的、哪些责任是必须承担的,从而规范行为,明白生活,理智处世,合法维权。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

    本法为了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国防法和教育法而制定。
  • 司法实践视阈下财产犯罪法益及相关理论研究

    司法实践视阈下财产犯罪法益及相关理论研究

    本书认为,对我国财产犯罪理论、审判实践及其所依附的本土环境,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展开实证分析,以此解决“同案异判”问题,并形成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财产犯罪的基础理论和审判实践。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释义与案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释义与案例

    2011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这是继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之后又一部规范行政行为的重要法律。为了配合行政强制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全国人大法工委行政法室参加这部法立法工作的同志编写了这本书,对条文的具体含义逐条解释。 本书作者具有权威性,条文释义准确,便于广大读者对于行政强制法精神和内容的学习和掌握。
热门推荐
  • 专家诊治青春痘(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专家诊治青春痘(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教你诊治青春痘的一本书——本书尽选常见病、多发病,聘请相关专家编写该病的来龙去脉、诊断、治疗、护理、预防……凡病人或家属可能之疑问,悉数详尽解述。此书10余万字,包括数百条目,或以问诊方式,一问一答,十分明确;或分章节段落,一事一叙一目了然。
  • 降服薄情CEO

    降服薄情CEO

    “只是个女人而已,远比不上集团的利益,”男人冷酷的声音传出。新婚之后,然后被送给另一个男人,留下一句:我愿你永远不识后悔的滋味。从容离去,接着,再也遍寻不着。三年后,名动全球的商场笑修罗雪倾世出现在男人面前,有着一张和那个女人一模一样的脸,却更多的是冷漠。女人笑的妩媚:“你要做我男人吗?”男人无言以对,女人耸肩,转身离开,嘟囔一句:“你不愿意,那我找别人好了。”
  • 超能信仰界

    超能信仰界

    一场流星雨,带回了世界的核心。面临着‘灵气复苏’,即将揭开面纱、展露出真正面貌的超能世界。沐白在一次事故中,意外的觉醒了。而他觉醒的竟是学习能力!靠着基础技能‘死记硬背’,别人觉醒的技能,他转眼就能将其偷学过去!再通过‘熟能生巧’、‘融会贯通’等.......这是一个普通少年于不断的挣扎中逐渐成长的故事,也是一个写作目标为“治愈”亦或是“致郁”的故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奇境异闻之血月亮

    奇境异闻之血月亮

    1925年的上海滩发生了一系列绑架案,震旦大学考古学教授陈奇不得不通过法租界探长洪一枫雇佣了江湖人物李四保护自己,而这个年轻英俊的神秘保镖不按常理出牌,搅乱了陈奇的生活。李四通过昔日搭档吉祥打探消息,得知陈奇是因为神秘的玉璧血月亮而招来了杀身之祸。陈奇遭遇青斧帮绑架,李四于嬉笑间救出陈奇,却得知血月亮的消息已被人散播出去,赶往青斧帮,却发现这帮派五十多号人全军覆没……李四怀疑另有内情,洪一枫透露了血月亮的来历以及十五年前血月亮考古的秘情。陈奇李四决定回到原点寻找答案。
  • 茶谱

    茶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古道仙恒

    古道仙恒

    神途破灭,仙路崩殒。自太古、神古、仙古三大纪元后,翰世难寻,浩土不再。唯有星路横空,诸方争据。梵音重鸣,悲歌弥响。孤舟泛渡,蓑影独立。浮生遗梦仙尘尽,空余古道孤影长。
  • 英文疑难详解续篇

    英文疑难详解续篇

    本书作为《英文疑难详解》一书的续篇,延续使用问答模式,对名词、代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助动词、准动词、连词、介词、成语、文句、中英不同的表现法、字句研究及辨异、发音、标点14大项150个英语疑难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这部续篇更加注重对语言问题进行社会历史文化解析,同时也补充了《英文疑难详解》中缺乏的“发音”、“标点”等容易忽视的问题,使得这套疑难详解内容更加丰富完整。
  • 绿色校园

    绿色校园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希望的色彩;绿色校园,饱含着对未来的向往与追寻,凝聚着教育新理念的火花与期冀——为明天的腾飞插上绿色的翅膀,为未来的美好传输和谐发展的理念!
  • 吞天圣王

    吞天圣王

    最失意之际,白云飞意外成为天道执法人。从此,一飞冲天,所向披靡。踏向人生巅峰,成就吞天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