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820100000001

第1章 快乐的人生才有意义

贪婪伤人又害己

什么叫贪婪?一旦“想要”超过了实际“需要”时,便叫作“贪婪”。有人说,人的“欲壑”始终是难以填满的。所以,在物质方面的少欲知足,常常能够为人自身营造出一种安定的心境和安全的环境。当然,少欲并不是说什么都不要,或者不去追求,而是已有的要珍惜,没有的不去做无谓的“追求”。人要有知足感,知足不是懈怠懒惰不事生产,而是安于自己已拥有的和所能得到的,并且常常有满足感,有能够将自己拥有的分享给他人的意识。

大千世界,许多人在为“必须”的“身外之物”而努力,被诸多的欲望无形地束缚着内心,被不断出现的诱惑牵引着身躯。比如,位子是处级还觉得不够,还想升到厅级;房子是三室一厅还嫌不够大,还想要四室一厅甚至别墅;票子光口袋里鼓鼓囊囊还不行,最好子孙三代都无忧……常言说得好: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如同九月霜。很多时候,人们在“追求”的过程中,时刻都受着攀比、嫉妒、猜忌、悔恨等很多负面情绪的煎熬,于是,一生都在追求着无休无止的虚名、虚荣、虚利。

从前,有一个山民,以采樵为生,日子过得非常辛苦,却仍改变不了自己穷困潦倒的现状。他在佛前不知烧了多少“高香”,天天都祈求好运降临。

不知道真是佛祖慈悲显灵,还是山民的诚心感动了上天。一天,他在山坳里竟然挖出了一个100多斤的金罗汉!

转眼间,他荣华富贵加身,又是买房,又是置地。宾朋亲友一时竟比往日多出好几倍,大家都向他表示祝贺,目光中充满着羡慕。

可是,山民只是高兴了几个月,继而犯起愁来,此后,食不知味,卧不安稳。

“我们现在这么大的家产,就是贼偷,也一时半会儿不会被偷光啊!你到底愁啥呀?”他的老婆劝了几次都没有效果,不由地高声埋怨起来。

“你一个妇道人家哪里知道,怕人偷只是原因之一。”山民叹了口气,说了半句便将脑袋埋在了臂弯里,又变成了一只“闷葫芦”。好久,他才说:“人们常说18罗汉,既然挖出了一个金罗汉,肯定会有其他17个金罗汉,只是现在那17个不知在什么地方。要是那17个金罗汉全部都被我挖出来归我所有,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原来,这是山民犯愁的最大原因!

其实,在挖出了一个金罗汉后,山民早已过上了本不敢想象的奢侈生活,可“贪心不足蛇吞象”,他执着于还没有得到甚至也许根本不存在的另外17个金罗汉上,无视当下已经很美好的生活。贪心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得陇望蜀,贪得无厌,心有妄求。其实人生短暂,人所需要的并不多,过分地追求财富或刻意地敛财虽然会使自己暂时得到快乐,却失去了人生最根本的意义。

人若缺乏衣食,生命就不能健康地维持下去;若没有夫妻关系,生命就没有办法得到延续。但如果超过了自己能力负荷,总去追求没有止境的贪欲,痛苦就会接踵而来。

人除了有生存的基本需求外,通常在看到美丽的风景、听到美妙的音乐时,总会驻足想多看几眼、多听几声,这都是人之常情。心理学家说,享受美色与音乐,是人本能的反应,不需要特别厌弃。美丽的景色,多看无伤大雅;美妙的音乐,多听让心欢愉,不仅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对提高自身修养也大有帮助。但是如果觉得风景优美、音乐动听,想占为己有,或者一味沉迷其中,这就是“贪”了。

在东南亚,有一种很特殊的捕捉猴子的方法,即用一只木箱,把一些美味的水果放在里面,在箱子的盖上开一个小洞,其大小刚好够猴子的手伸进去。一旦猴子伸进手去抓住了里面的水果,手就抽不出来了,除非它把手中已经抓到的水果放下。但是大多数猴子都不肯放下手中已经抓到的水果,以致当猎人到来的时候,便不费气力地就把猴子捉住了。

这便是猴子不愿“放下”所造成的悲剧。像这些猴子一样不肯“放下”的人的悲剧,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很多时候,人之所以感到痛苦,很大程度上在于自己总是去追求一些已经“拥有”了的或渴望占有的东西。别人拥有的,渴望自己也能够拥有;已经得到了的,还想要得到更多。

中国古代很多智者、贤者,他们安贫乐道,济世利人。有贪欲的人,纵使富甲天下,也仍是“穷人”;而少欲知足的人,才是无虞匮乏的“富人”。

人远离贪欲,正确认识自己的实际需求,才会逐渐为自己带来快乐,也才会慢慢体会到简单生活的美好所在。贪为苦本,少欲知足即为快乐之本。

淡化利欲之心

人生其实很简单,所需也很有限,但人心往往在欲望的驱使下,不停地让自己奔波在“追逐”的路上。做人要有淡化利欲之心,有超然物外的胸怀,有淡泊的心态,否则,过度的贪欲只会让人痛苦不堪。

据说,上帝在创造蜈蚣时,并没有为它造脚,但它可以爬得和蛇一样快。

有一天,蜈蚣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脚的动物都跑得比自己快,心里很不高兴,便羡慕地说:“脚越多,当然跑得越快。”于是,它向上帝祷告说:“上帝啊!我希望拥有比其他动物更多的脚。”

上帝答应了蜈蚣的请求,把好多好多的脚放在蜈蚣面前,任凭它自由取用。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这些脚,一只一只地往身体上贴,从头一直贴到尾,直到再也没有地方可贴了,它才依依不舍地停下来。蜈蚣心满意足地看着满身是脚的自己,心中窃喜:“现在我可以像箭一样地飞出去了!”但是,等它开始要跑时,才发觉自己完全无法控制这些脚。这些脚噼里啪啦地各走各的,它必须全神贯注,才能使一大堆脚不致互相绊跌而顺利前行。

蜈蚣很痛苦,但它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后悔当初不该奢求过多,给自己造成极大的负担。

生活的道理也是相同的,人如果不奢求华屋美厦,不垂涎山珍海味,不追名逐利,内心充实富有,过一种简朴素净的生活,往往更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

“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有“布衣将军”之称的冯玉祥生活就很简单。1934年春,蒋介石派孙科来拜访冯玉祥。冯玉祥以家常便饭招待孙科,吃的是馒头、小米粥,以及四样小菜。孙科吃得很香,说:“我在南京吃的是海参鱼翅,却感觉没有冯先生的饭菜香甜,真怪!”怪吗?其实并不怪。因为在懂得生活的人看来,简单才是生活的真味。

睿智的古人早就指出:“世味浓,不求忙而忙自至。”所谓“世味”,就是现实生活中为许多人所追求的舒适的物质享受、为人欣羡的社会地位、显赫的名声等。人如果能抛弃这样的纷扰,摆脱外界的“奴役”,官大官小不系于心,有名无名也不在意,钱多钱少更无所谓,穷富得失淡然处之,就能永葆心灵的恬静和快乐,超然于物外。

当然,超然于物外不是要求做到“无欲”,而是要看淡各种名利之欲。因为看淡之后,人可生旷达心胸,有了旷达心胸,看待人生的眼界也就宽广了。庄子说,他宁愿活在沼泽里摇头摆尾,自由自在,也不愿成为君子心池中的一个宠物。苏东坡说,他之所以能每时每刻都很快乐,关键在于不受物欲的主宰,而能心游于物外。

伟大的科学家法拉第,不仅发现了电磁感应,还完成了由磁向电的转化,发现了电解定律和磁致旋光效应。为此,世界各国共授予他94个名誉头衔,但他并没有飘飘然,为外物所役,而是坚持自己的平民作风,简单而快乐地生活着,只求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取快乐。

1857年,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班特利勋爵辞职,皇家学会学术委员会一致认为,如果能请德高望重的法拉第教授出来继任会长,那是再理想不过的了。学术委员会派法拉第的好友丁铎尔和几名代表劝说法拉第接受这个职位。这是英国科学家所能享受的最高荣誉。但法拉第并不追求荣誉。他对丁铎尔说:“我是个普通人,到死都将是个普普通通的迈克尔·法拉第。如果我接受皇家学会希望加在我身上的荣誉,那么我就不能保证自己的诚实和正直,连一年也保证不了。”丁铎尔和代表们失望而归。

几年之后,皇家学院院长诺森伯公爵去世,学院理事会又想请法拉第出来当院长,法拉第又一次拒绝了他们的好意。

法拉第在最后的日子里,辞去了皇家学院的职务,他的忠诚的妻子陪伴在他的身边,四只苍老的手常常握在一起,他们满眼都是笑意。法拉第感谢妻子:她为自己付出了终生的辛劳,她陪伴自己度过了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他们的爱情像一颗燃烧的金刚石,持续不断地发出耀眼的光华长达46年之久。他们结合的深度和力量,法拉第认为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其他事情”。法拉第认为他的一生活得十分有意义,当他将要离开人世时,他对人生已不再留恋,只是不放心他的妻子,因为他认为自己没有给妻子留下多少财产,担心将来没有人照顾她。

中国古代文人中也不乏这样有气节、有风骨的人。

田园诗人的代表陶渊明因被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仕。他曾当过江州祭酒,但不久便辞官回家种田。随后,州里又请他去做主簿,他不愿意接受。到了40岁,他为了解决家里的生活困难,到刘裕手下做了镇军参军,41岁时,转为彭泽县令,但只做了80多天,便辞官回家。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愿意出来做官了,只愿亲自种田来养家糊口,过着清淡贫穷的日子。

陶渊明辞官回家以后,心情畅快、惬意极了。他写了一首赋,题目叫《归去来兮辞》,以表达自己厌恶官场、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他带着妻子、孩子一直过着耕田而食、纺纱而衣的田园生活。平时只要有空闲,他就写诗作文,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成为晋朝一位杰出的文人。

刘禹锡同样是一位不低头折腰侍权贵的君子。

永贞元年的时候,刚刚即位的唐顺宗任用王叔文进行社会改革,引起了宦官反对,迫使顺宗退位,拥其长子李纯为唐宪宗,并贬逐王叔文。刘禹锡因为与改革派合作,也被贬。10年后,由于当朝宰相赏识他的才干,才将他召回长安。

刘禹锡回长安后不久,就听说长安朱雀街旁崇业坊有一座玄都观。观内道士种着许多桃树,桃花盛开如云霞,于是便去观赏,并写诗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题中的诸君子,指的是和刘禹锡一起被贬又同时被召回长安的朋友柳宗元、韩泰、陈谏等人,字面的意思是:长安大街上车马扬起的飞尘扑面而来,没有人不是说刚看完桃花回来,玄都观里的上千棵桃树都是刘禹锡贬官出长安后栽种的啊!

但是,我们从“戏赠”的“戏”字中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有另一层含意的,诗的后两句是在讽刺当朝众多的现任官吏,说他们都是诗人遭贬后被提拔出来的谄媚之臣。看到这首诗后,权贵们当然恼火了,于是再一次上书把刘禹锡贬到播州。当时,播州属于最偏远荒僻的地区,可见权贵们对他的怨恨有多深。后来,因为朋友柳宗元、裴度的帮忙,加上刘禹锡有年老的母亲,才改任连州刺史。

14年以后,由于裴度向文宗推荐,刘禹锡才又被召回长安,任主客郎中官职。当年三月,刘禹锡又一次到玄都观来,但此时的景象已和14年前不同了。满院云霞般的桃树已荡然无存,只有兔葵、燕麦在春风中摇动。刘禹锡想到自己两次被贬又两次被召回的经历,不由感慨万千,于是写诗抒怀:“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今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首诗深层次的意思是诗人感叹“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时局变换如此莫测,那些一度得宠不可一世的权臣们都垮台了,坚持正义的“刘郎”们又回来了。

可见,争名逐利都不过是过眼云烟,只有正直、不为权贵折腰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是的,在任何时候,在任何环境中,人都要为自己的心灵找一方净土,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做个不为名不为利的正直之人,这样才能让心灵平静、淡然。

放下虚荣,正确追求

有人说:虚荣如同建筑在沙洲上的大厦,看着坚固,实则虚空。现实中,很多没有功名的人对功名心心念念,待得到以后又害怕它会化为泡影,时时处处都小心维护着,于是宝贵的人生就在这患得患失中悄然度过,又何谈有时间去体验人世间的甘美滋味?

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名利乃“身外之物”。为名利惺惺作态、斤斤计较,结果往往只能是一场空。人世间有许多虚浮的事,大多因名利。一时的虚名虽然能给人带来一时的心理满足感,但它却是人世间各种矛盾、冲突的重要起因,是人生中诸多烦恼、愁苦痛怨的根源所在。所以,虚名本身毫无意义和价值,这样华而不实的东西,弃之又有何可惜的呢?

在主张“至誉无誉”的庄子看来,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人只有把所谓的荣誉看淡、看轻,才能活得真实,而且追求荣誉时,一定不能短视,更不能依靠各种卑劣手段。人要以光明正大的努力获得荣誉,得到后要正确对待荣誉,要区别荣誉与贪欲。

“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在人生的旅途上,人们对于功名从来都有着火热的追求。

南朝的中书令王僧达,从小聪明伶俐。孝武帝即位时,王僧达被提拔为仆射,位居孝武帝的两个心腹大臣之上。王僧达因此更加自负,以为自己在当朝大臣中,无人能及。他在朝时间不长,却开始觊觎宰相的位置,并时时流露出这一情绪。谁知,事与愿违,就在他踌躇满志之时,却被降职为护军。此时,他仍没有醒悟,依旧惦记着做官,并多次请求到外地任职。他的行为惹怒了皇上,最终被削职。削职后,他因羞成怒,对朝政看不顺眼,所上奏折,言辞激昂,后被人诬为串通谋反被赐死。

王僧达的死,究其原因在于不知足。因为,按照他的年龄、资历,没几年就升到仆射一职,已属不易。可他竟贪心不足,以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非他莫属。岂料,事情的发展有许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于是,他从云雾中翻落下来,遭到了灭顶之灾。可以这样说,是追名逐利的贪心葬送了王僧达的性命。

莎士比亚说:“名誉不过是葬礼时的点缀而已。”功名就像是一张用花环编制的罗网,只要你进去了,你就无法自在、逍遥。只有放下名利之心,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新加坡女作家尤今出过几十本书,她的作品风靡新加坡及中国大陆。人们难以想象这位担任教师之职,又有三个孩子的女子,怎么会有如此旺盛的精力和充裕的时间来写作。她平时不看电影,不看电视,不去购物中心逛,不去俱乐部玩,不应酬,不串门。每天一下班,她就立即回家,将自己整个“圈禁”起来,开始她的“精神漫游”。她说:“一入家门,我便把自己变成一只蜘蛛。文字是丝,我以丝织网,勤奋地织,苦心地织。一种快乐绝顶的感觉,在编织的过程中,油然而生。我以我的耐性、韧性,将千条万缕的细丝,织成疏密有致的网;然后,我再以我的感情、经验,为雏形初具的网设计独特的图案。”

可见,对于专注于自己喜爱的事业的人来说,他们不会被外在的名利困扰,而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成功的乐趣。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具有这样的智慧。

一位作家功成名就之后,总是感觉忙得不亦乐乎,又感到生活很累,便去请教自己的老师。

作家向老师问道:“我为何自从出名后就觉得工作越来越忙,生活越来越累呢?”

老师问道:“你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呢?”

作家如实答道:“我一天到晚地交际应酬,要演讲,要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同时还要写作。唉!我活得太累太苦了!”

老师突然打开衣柜,对作家说:“我这一辈子买了不少华美的衣服,你将这些华美的衣服都穿在身上,就能从中找到答案。”

作家说:“我穿着自己身上这身衣服就足够了。现在您要我将这些衣服都穿在身上,我会感到很沉重的,我肯定会极不舒服的。”

老师说:“这个道理你懂呀,那你为何还要来问我呢?”

作家一脸迷惑。老师说道:“你不是已经知道—你穿着自己身上的衣服就已足够了吗?即使给你穿上更多华美的衣服,你也会感到很沉重的,你也会觉得不舒服的。那你难道还不明白—你是一个作家,并非一个交际家,也不是一个演说家,更不是一个政治家,你为何要去扮演交际家、演说家、政治家的多种角色呢?你为何要去做交际家、演说家、政治家的事呢?你这不是自找苦吃、自找罪受吗?”作家恍然大悟。

弘一法师指出:“真正的修为,是一种深藏不露的涵养,而不是到处招摇的吹嘘。与其争得虚幻的名声,不如踏踏实实地练好内功。”他常念这样一首诗偈:“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菊花不与时花争奇斗艳,花中吐霜,自带一股香气,与人无争,与世无求。

弘一法师的话与中国历代君子追求的“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赴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的境界相同,就是说不追求高官厚爵的人,不会因为得到高官厚禄而喜不自禁,也不会因为前途无望、穷困贫乏而随波逐流、趋势媚俗,因为他们有正确的理想信念,有正确的追求。

宽厚养大气,情义养人气

《菜根谭》中写道:“天地中万物,人伦中万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观,纷纷各异,以道眼观,种种是常,何须分别,何须取舍!”意思是说:天地间的万物、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感情,以及世界上不断发生的种种事情,如果用世俗的眼光去观察,就会感到变幻不定,令人头昏目眩;如果用超世俗的眼光去观察,就会发现,事物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可见,不论对人、对物还是对事,要以大公无私的平等态度去对待,千万不要有计较之心。

人生在世,但凡是个正常的人,多多少少都会计较得失,这是人们因心理虚荣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只要在一定的范围内都是可以允许的。但人如果经常陷入“计较”中,不自觉地将自己与周围环境中的各色人物进行比较,看到在某些方面略胜自己一筹的人便暗生闷气,就是一种心理障碍了。

虽然我们总希望所有事情都能够完美,都能够称自己的心,如自己的意,但其实那只是美好的愿望,现实生活中总会有不尽人意的时候,所以很多事情根本不值得计较,否则就是自寻烦恼。

计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想快乐地生活,就不要总是与别人比较,更不要计较什么公平不公平,这样,我们在生活中就会有平常心和满足感,就会减少许多痛苦和烦恼。

从前,有两个人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圣。两个人一路风尘仆仆,誓言不达圣山,绝不返家。

两个人走啊走,走了两个多星期之后,遇见一位白发的年长的圣者。圣者看到这两个人千里迢迢要前往圣山朝圣,十分感动,于是说:“从这里距圣山还有十天的脚程,但是很遗憾,我在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们分别了。在分别前,我要送给你们一个礼物!”“什么礼物呢?”两个人兴奋地问。“就是你们当中一个先许愿,他的愿望一定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圣者说。

此时,其中一人想:“这太棒了,我已经知道我想要许什么愿了,但我不能先讲,因为如果我先许愿,我就吃亏了,让他先许吧,这样我可以有双倍的愿望实现。”而另外一人也自忖:“我怎么可以先讲,让我的同行者实现双倍的愿望呢?”

于是,两个人开始客气起来,“你先讲嘛!”“你比较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两个人推来推去,“客套”地推辞一番后,开始不耐烦起来,语气也变了:“你干吗!你先讲啊!”“为什么我先讲?我才不要呢!”

两个人推到最后,其中一人生气了,大声说道:“喂,你真是个不知好歹的人,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把你的腿打断!”

另一个人一听,没料到他的朋友居然变脸,还恐吓自己,于是心想:“你这么无情无义,我也不必对你太有情有义!我没办法得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于是,这人干脆把心一横,狠心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很快地,许愿者的一只眼睛瞎掉了,而与他同行的好友的两只眼睛也都瞎了!

这个故事发人深省。原本可以使两个人共同受益的机会,就因为彼此之间的计较,使“祝福”变成“诅咒”,使“好友”变成“仇敌”,更让原本可以“双赢”的事,变成了“双输”!

生活是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角斗场,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为了更好地生活,我们应该学会宽容与和睦,而不是争斗和计较。

一个人如果能以宽厚的心胸去处世,以情义去对待人与事,那社会就会和谐,生活就会更加美好。

简单的生命不须奢求太多

很多人常常感叹自己活得累,抱怨上天对自己不公平,这其实是由于自己奢求得太多,不断地给自己增加各种负担结果所致。人如果能本着“够”的心理,以“事事忙忙似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的心态对待物质欲、名利欲,就会安然自在,因为简单的生命其实需要的并不多。

一般来说,人的需求有两种,一种是“需要”,另一种是“想要”。但是,人们常常不但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多少,而且很难把握“需要”和“想要”之间的度,总是感觉自己“想要”的还不够,还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常常陷入无休无止的追逐欲望中无法自拔。

曾有一位行者,到一座寺庙中拜谒在这里修行的禅师,希望禅师能够为他解开心中埋藏已久的疑惑。

行者问道:“禅师啊,人的欲望到底是什么呢?”

禅师看了行者一眼,说道:“这样吧,你先回去,明天中午的时候再来,记住来之前的这段时间不要吃饭,也不要喝水。”

尽管行者并不明白禅师此举的用意,但依然照办了。第二天中午,他又一次来到禅师面前。

“现在的你,是不是感觉到饥肠辘辘、饥渴难耐?”禅师关切地问道。

“是的,我现在饿得可以吃下一头牛,渴得可以喝下一池水。”行者舔着干裂的嘴唇幽默地回答道。

禅师笑了笑:“那你现在就随我来吧。”

两个人走了非常长的一段路后,来到了一片果林前。禅师递给行者一只很大的口袋,说:“你现在可以到这片果林里尽情地去采摘鲜美诱人的水果,但是必须要把它们带回寺庙后才可以享用。”说完便转身离开了。

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行者终于扛着满满一袋水果,步履蹒跚、汗流浃背地走到了禅师面前。

“现在你可以尽情地享用这些美味了。”禅师说道。

行者迫不及待地伸手抓了两个很大的苹果,然后狼吞虎咽地啃了起来。顷刻间,两个大大的苹果便被他吃得干干净净。行者抚摸着自己已经鼓胀的肚子,一脸疑惑地望着禅师。

“你现在还感到饥渴吗?”禅师问道。

“不,我现在什么也吃不下了。”

“那么这些你辛辛苦苦背回来却没有被你吃掉的新鲜水果又有什么用呢?”禅师指着那剩下的几乎是满满一袋的水果问道。

行者恍然大悟。

故事中这位行者的行为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很多时候真正需要的仅仅只是两个足够充饥的“苹果”而已,而那些剩余的“欲望”,拥有就是浪费。

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远方去寻找快乐。可是走过了千山万水,也未能寻找到快乐,于是他沮丧地坐在山道旁。一个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富翁问:“我是个令人羡慕的富翁,请问,为何没有快乐呢?”

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揩着汗水:“快乐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呀!”

富翁顿时领悟:自己背负那么重的珠宝,老怕别人抢,总怕别人暗害,整日忧心忡忡,快乐从何而来?于是,富翁跟随农夫去了村里,将金银珠宝散发给了村民,而他住在村子里也体味到了真正的快乐。

不可否认,谁都会有欲望,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如何适时自控。有时候,欲望的一半是“天使”,另一半却是“恶魔”。做人的学问其实就是如何驾驭“欲望”这匹烈马。若一念之欲不能控制,众多贪欲就会流于滔天,所以人如果驾驭不了自己的欲望,就容易一步步走向灾难。

一位学僧向一位老禅师问道:“世上最可怕的是什么?”

老禅师说:“就是人的欲望。”

学僧摇了摇头,一脸的困惑与不解。

老禅师接着说道:“这样吧,我给你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商人想要购买一块土地养老。听说一位财主要卖地,他便决定去财主那里打听一下。他赶到那个地方,向财主打探道:‘你的这块土地如何卖呢?’财主说:‘只要交上10两银子,然后给你一天时间,从太阳升起的时候算起,直到太阳落山,你能用步子圈出此地的多大地方,那些地便归你所有。但是如果你回不到起点的话,你将得不到一寸土地。’商人自言自语道:‘如果我在这天辛苦一下,多走一些路,岂不是能够圈出很大一块土地?这生意实在太划算了!’于是不假思索地与财主签订了合约。

“第二天,当太阳刚刚露出地平线的时候,商人便开始了一天的买地征程。到了中午,当他回头观望时,已看不到出发的地方。于是,他才不甘地转弯,一刻不停地向来的地方疾走,心里暗想:辛苦这一天并不算什么,以后就能享受到无限的欢悦了……贪心的商人看到太阳即将下山,刹那间他的心里十分着急,因为如果他赶不到起点的话,就意味着他将得不到方寸土地。他加快脚步向起点赶去。结果,就在离起点只有几步之遥的时候,他由于筋疲力尽而倒在了地上,而当他倒下时,伸着的手刚好接触到起点的那条线。虽然按照与财主签订的合约那块土地最终归他所有,然而,对于生命即将结束的他而言,拥有那片偌大的土地还有什么意义呢?”

老禅师讲完后,看着学僧,又说:“这个故事说明,对于利益,如果贪得无厌,得到了这样又想要那样,最终也许什么也得不到。”

古人曰:“求名之心过盛必作伪,利欲之心过剩则偏执。”在某种程度上,虽然有时候欲望可以促进一个人发展,但过度强烈的欲望却只会给人酿成痛苦与不幸。

曾有一个年轻人多才多艺,但他真正的学业却一直没有太大的进步,于是便去请求老师为他指点迷津。

老师见到年轻人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请他大吃了一顿。桌子上摆满了不同花样的菜,大多是这个年轻人未曾见过的。开始吃菜时,年轻人挥动着筷子,想要尝尽每一道菜。当用餐结束后,他发现自己吃得太饱了。

老师问道:“你吃的都是些什么味道?”

年轻人摸了摸自己鼓鼓的肚子,非常为难地说:“各种滋味难以分辨,唯有撑胀感。”

老师又问:“仅仅是撑胀吗?”

年轻人答道:“不,已相当地痛苦。”

老师笑了笑,没有说话。

第二天,老师邀年轻人一同登山。当他们爬到半山腰时,发现那里有许多晶莹稀奇的小石头。年轻人甚感庆幸,于是边走边把自己喜欢的石头放进口袋。很快口袋就变得满满的了,他觉得石头太沉,影响他走路了,但他又舍不得丢掉那些石头。

此时,老师说道:“该扔了,像你这样又怎么能登到山顶呢?”年轻人望着山的顶端,顿时彻悟,立即抛下了石头,轻盈地登向山峰。

下山后,年轻人拜别老师,几年后终于学业有成,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人生的旅途,就如上例中的年轻人吃菜、登山,菜太多,吃下去会撑胀;山路上有太多美好的东西,让人喜爱,但如果喜爱就想据为己有,那么就会因拥有得越来越多,最终导致自己不堪重负。俗话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在这个世界上着实有着太多的诱惑,所以,人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克制自己过高的欲望,知足常乐,正确对待人生的各种诱惑。

弘一法师圆寂前,曾寄给相交30多年的老友夏丏尊先生一封信。信很简单:

“丏尊居士:

朽人已于九月初四迁化。现在附上偈言一首,附录于后: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晴月圆。”

这封信的大意是说:君子之间的交往,应当像清水一样透明和恬淡;如果执着于表面现象去追求真理,可能会与之近在咫尺却又如千里之隔;所以你若问我的追求和归宿,我已经忘记应该如何回答了;因为展现在我面前的,是春色满天下、万里长空月儿圆的无限风光!

弘一法师以其一生简单的生活诠释了置诱惑于身外、限欲望于底线的内涵。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作家爱默生说:“坐在舒适软垫上的人容易睡去。”告诫我们人是有惰性的,如果我们一味地放任自己,就容易贪图安逸而不思进取。生活中,甘于舒适生活的思想限制了很多人的发展。

35岁的马克才能甚至超过他的老板,但是多年来他仍然一直是个普通的职员,因为他始终抱着不思上进的生活目的。虽然朋友多次鼓励他自己创业,暗示他可以做得比他的老板更好,但他却说:“我为什么要去做更大的生意呢?我为什么要去承担更多的责任呢?创业是需要花费心血的呀!”

不错,一个人职位越高,他所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但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激励自己不断奋进、利用自己所有的机会和禀赋完成肩负的使命,是会让人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感的。即使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与巨大的代价,要承担天大的责任和风险,也是值得的。

老子曾经说过:“胜人者力,胜己者强。”人生中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关键是看我们能否战胜自己。

有这样一个故事:

新寺院落成后,老和尚告诫小和尚,要自己动手塑佛像。

小和尚请教老和尚,是否可以找个佛像来照着塑。

老和尚说:“不,照着你自己的模样塑就行。”

小和尚大吃一惊,然后说:“照师傅的可以,我的模样就算了吧。”

老和尚笑道:“我照你的塑,你照我的塑都可。”

小和尚不解。

老和尚又道:“心表如一、言行一致地把自己当成佛,塑成佛,自己就成了名正言顺、心安理得的佛。其实,世上无论哪尊佛,当初也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都是由于用心修行才逐步把自己塑造成佛的。同样,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战胜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的命运,所以要‘不慕他佛,塑照自身’。”

人如果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依靠自己,战胜自己,才能取得成就。

有一个人由于生意失败,从一个一掷千金的大商人,变成一个家徒四壁的穷光蛋。在经历了破产后,他深切地体会到现实的冷酷无情,他心灰意冷,准备回到承载着他童年美好时光的乡间小镇。

在回家的途中,商人经过一片瓜地,坐在旁边小憩了片刻。此时正是丰收时节,空气里充盈着香甜的味道。好客的瓜农看到风尘仆仆的商人,豪爽地请他品尝地里的瓜。

瓜农开始喋喋不休地对商人讲述,前几年收成不好,总是遇到天灾虫祸,甚至突如其来的一场霜冻,让即将收获的成果毁于一旦,一年的辛勤劳作全都白费了。

商人感到有些意外,脱口而出:“收成不好你怎么活下去的,赚不到钱耕种还有什么意义呢?”

憨厚的瓜农咧嘴一笑:“再怎么艰难不都这样挺过来了,你看,今年不是丰收了么?而且正是由于之前的歉收,才让这次丰收显得更有意义。”瓜农看着这个心事重重的商人,意味深长地继续说道:“所有的经历都是有意义的,只要你不放弃,继续依靠自己的双手奋斗。”

瓜农的一席话似一阵风吹走了商人心头的灰尘,让他顿时醍醐灌顶。商人即刻返回城市,决定重新来过。五年后他的事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又成了行业内呼风唤雨的人物。

可见,面对生活中种种苦难的鞭策,面对事业上让你痛不欲生的经历,如果你放弃了,那么,失败将和你如影随形;而如果你能够从心灵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主动面对并解决各种挫折带给你的问题,认真审视痛苦的根源,那么,你将知道自己会有多强大,从而渡过难关。很多能战胜别人的人依靠的是自身表面的力量,但能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人往往靠的是自己内在的心智,而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世界上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一种本能,那就是向上的力量,连埋在地里的种子也有着这样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激发它们破土而出,推动它们向上生长,并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美丽与芬芳。向上的力量也存在于人的体内,它推动人不断完善自我。当然,这种向上的力量,也需要自我不断进行“充电”,否则就有可能消失。

人只有战胜自己的软弱与惰性,才能有幸得到“向上”这种伟大推动力的引导和驱动,才能有所成就;人如果无视“向上”这种力量的存在,或者只是偶尔接受这种力量的引导,那就只能使自己变得摇摆不定、立场不稳、缺乏进取心,难以取得杰出的成就。

人生要抵得住诱惑

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告诫我们只有淡化利欲之心,才能真正让心健康。

人生中我们最难抵抗的是什么?是名利?是声色?众说纷纭,因人而异,但不可否认,面对各种诱惑时,许多人常常会迷惑、会沉沦,甚至会失去理智、沦丧道德。

曾经,有一对兄弟,穷困潦倒,家徒四壁,他们买不起床,只有一张长凳,每天晚上两个人都挤在长凳上睡觉。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禅师从他们家路过,他实在不忍心再看着这两兄弟如此窘迫下去,便悄悄地告诉他们:“过了后山,再翻越一座高山,便是太阳山。你们可以去那里挖一些金子回来,但前提是必须在太阳升起之前下山,否则一旦太阳升起,你们就有可能被烤死。”兄弟俩非常高兴,连连向禅师道谢:“谢谢您,谢谢您!我们一定能够赶在太阳升起之前下山的。”

第二天,兄弟俩便早早地起床了,每人拿着一个袋子向太阳山直奔而去。一到太阳山,他们便迫不及待地往自己的袋子里装金子。弟弟边装边对哥哥说:“要是这里的金子全归我们所有就太好了!”过了一会儿,眼看着太阳就要升起来了,哥哥对弟弟催促道:“一会儿太阳就要升起来了,我们还是赶快下山吧!”弟弟不肯,望着满山的黄金,他早就把禅师的话置于九霄云外。无奈,哥哥只好先下山了。

下山后,哥哥用自己所拿到的黄金做起了小买卖,几年之后,便发了大财,还娶了个漂亮的媳妇,一家人过着甜美和睦的生活。然而,弟弟却永远留在了太阳山上。就在弟弟准备下山时,太阳已经升起来了,整个山开始熔化,就这样,他被炙热的太阳所熔化了。

《菜根谭》中劝诫人们在面对诱惑时,说“把握未定,宜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吾静体”。意思是:当意志还没有坚定或没有把握控制时,就应远离物欲环境的诱惑,让自己看不见物欲诱惑,这样才不会心神迷乱。

但是在如今物质极为丰富的世界中,又有几人能抵抗住各种诱惑呢?

从前,有一个人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一棵树上,这头牛总是试图想要离开这棵树,到旁边的草地上去吃草,可是不管它怎么转来转去,始终离不开。这人来到禅院问老禅者:“什么是团团转?”

老禅者微笑着说道:“皆因绳未断。”

这人大惊。

老禅师又道:“你问的是事,我答的却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解脱,我答的是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超脱,这一理通百事啊!”

这个故事形象地告诉我们,尘世中的诱惑就像是一根绳索,总是在无形之中将人们牵绊着。

在名利面前,很多人趋之若鹜;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很多人欲罢不能。虽然很多诱惑一时半会儿得不到,但却一直吸引着人们,当有一天人们费尽心机得到后,却往往失望地发现它们原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人们在为这些奔波忙碌的时候,却丧失了很多真正的快乐,比如闲暇中的悠然自得,比如和亲人的团聚,比如欢娱的快乐……

可见,若能淡化利欲之心,那么无论什么时候,都可让心健康成长。弘一法师一生克勤克俭,尤其是出家之后,更是不为外在的声名、毁誉所动,排除一切物欲的干扰专心修行,终成一代高僧。让我们来看看他的高风亮节。

有一年冬天,弘一法师到福建南安水云洞小住。那里的生活用具简陋,床是用两扇木板搭成的,侍者慧田很是过意不去。但弘一法师见了,却很满意,满口“很好很好”,并对慧田说:“我们出家人,用的东西都是施主施舍的,什么东西都要节俭,都要爱惜。住的地方,只要有空气、干净,就很好。用的东西只要可以用,就可不计较什么精巧华丽。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是出家人的本色。”

弘一法师有一件僧衣,补了224个补丁,都是他自己补的。这件僧衣青灰相间,褴褛不堪,是他初出家时穿的,后来被他的朋友、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校长经子渊先生留下作为纪念。他还有一双僧鞋,也穿了15年。他的学生刘质平在他50寿辰时,细数他蚊帐上的破洞,有的用布补,有的用纸糊,已经十分破旧,要给他换一顶新的。他坚辞不许,说还很好,还可以用,不必换。

叶青眼居士在《千江印月集》里回忆说:“大师入闽十余年中,生活的事,无非三衣过冬,两餐度日,一张木板床、一只粗椅而已。甚至一根火柴,也不轻易动用,何况其他。他在养老院住了五个月,院方供他火柴两盒,他不曾动用一根,由侍者妙莲法师送还院方,叶青眼居士亲手接收。”

上述这些只是弘一法师生活中很简单的例子,但是却折射出他高尚的人格和深厚的修养。《菜根谭》中讲道:“能忍受吃粗茶淡饭的人,他们的操守多半都像冰一样清纯、像玉一样洁白;而讲究穿华美衣服的人,他们多半都甘愿做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面孔。因为一个人的志气要在清心寡欲的状态下才能表现出来,而一个人的节操是在贪图物质享受中丧失殆尽的。”毫无疑问,弘一法师的操守像冰一样清纯、像玉一样洁白,他的人格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深感敬佩。

有一个人乘船渡江时看到荡荡流水很是欣赏。不久,大风刮起来,怒波惊涛震天撼地,这人乘坐的小舟开始起伏不定,他吓得再也没有心思欣赏江上的美景。风浪过后,他静下来,想起自己刚才的恐惧,看着眼前一片美丽的江上风光,问艄公:“你不怕刚才的大波浪吗?”艄公若无其事地笑笑说:“怕什么,不就是水吗!你的心不为其所动,再大的风浪也奈何不了你。”此人听后不禁汗颜。

是的,波涛也罢,静水也罢,人之所以会害怕风浪掀起的大波涛,是他的心在作“行动”。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中,我们的心灵就如同水波一样,常常随着诱惑而起伏不定,会迷惑于外在的东西,会担心,会害怕,会忧虑还未到来的危机,当然,也会高兴,会快乐,会欣喜若狂于自己的“幸运”之事。

俗话说:“世间无不散的宴席,无不凋谢的花朵。”世间没有一件事物会永恒地存在于世。虽然我们生命的长短无法预期,但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可以“安定”自己的心,达到无视诱惑的境界。我们只有在诱惑中不为诱惑所动,才能达到我们追求的“人到无求品自高”的淡然、洒脱境界。

同类推荐
  • 谁是最可爱的人:永不磨灭的解放军精神

    谁是最可爱的人:永不磨灭的解放军精神

    解放军精神,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最宝贵的精神,这种千锤百炼的精神值得每一位中华儿女尊重、了解和学习。本书稿中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军人形象,在一件件感人至深的故事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信仰、一种奉献。本书的出版,对弘扬解放军精神,学习解放军精神信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进而深度影响自己的工作生活状态有着积极的作用。
  • 做人的分寸 做事的尺度

    做人的分寸 做事的尺度

    做人做事固然没有一定的法则和标准,但它存在一定的通则,一定有它的技巧与规律。本书从智慧的高度,从具体事情的细微之处入手,采集大量贴近日常生活与工作的经典事例,对如何做人做事说些小道理、大提示,让你既能检点自己,行事审慎,又可从容做人,左右逢源,如鱼得水,还能洞察先机,大智若愚,以待时机,或是假物借力,因人成事;是转劣为优,化解困境……洞察人心看透人性,把握分寸,掌握火候才能不中枪、不憋气。多个心眼,少点棱角,才能在各种场合应付自如,左右逢源。
  • 成功来自主动争取

    成功来自主动争取

    多年以前,埃拉·韦勒·威尔科克斯坐在纽约市伊斯特河的岸边,沉思这样一件事:从同一家庭环境出身的人,结果却大不相同。她看到河里的一些帆船驶向码头,不禁深有感触,于是写下下面的诗行:有的船驶向西,有的船驶向东,可是空中刮的,都是同样的风。是帆而不是风,才决定了我们何去何从。于是我想起我认识的各种各样的成功人士,他们一开始并无特殊之处。假使命运之风没有把他们吹到特别的位置,他们也将会像其他人一样默默无闻。
  • 最有影响力的哈佛演讲

    最有影响力的哈佛演讲

    在此,我代表在座的每一个人感谢杰勒米先生,感谢他这些年来为这所学校所做的一切。10年来也许他额上的皱纹增多了,然而哈佛的全体职工为人类的进步和知识的发展作出的贡献也更多了。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因为有些事情比货币危机和税务改革都要难。再次感谢你,杰勒米·诺尔斯先生。同时感谢上午获得荣誉的所有人,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努力,通过他们我们感受到了在座的每位的付出,甚至可以说正在听斯邦格勒大厅里广播的每位人士的努力和贡献,他们代表了哈佛大学。这是一般关于演讲的书,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喜欢。
  • 做人要有心机全集

    做人要有心机全集

    本书是在作者2004年出版的《做人要有“心机”》的基础上,用更理性、更深刻的思维去把这个论题扩展到了人生的方方面面,而且增加了当前人们最关注的现象和问题,估计是目前最全面最中肯的书籍了。
热门推荐
  • 丽白楼诗话

    丽白楼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点苍苔

    一点苍苔

    人生如此艰难,也难如钩也难圆,谁都是造物主的玩偶,逃不过情感的漩涡,生活将我们打碎,那清脆的声音只有自己听到,可我仍不肯辜负这隽永的世界…
  • 特工少女有人宠

    特工少女有人宠

    她是华夏顶级的精英特工,黑夜是她的保护色。他是镇守边区的最强单兵,卫国是他的终生夙愿。当一场意外她失去记忆变成普通的高中少女,遇到特种兵军官的他,是试探怀疑?还是惺惺相惜?他们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 婚心不良:欧先生的意外惊喜

    婚心不良:欧先生的意外惊喜

    母亲去世,父亲迫不及待的娶了个三儿,还带回来一个比她还大的姐姐,安小暖知道,这个家已经没有她的容身之地;一场精心布置的晚宴,竟是继母要将她嫁给一个六十岁的老总联姻!安小暖一不做二不休,在咖啡厅找了一个随眼缘的男人问:先生,你娶我好不好?从此以后,安家千金开始了和老公一起挤地铁挤公交的平民生活。直到有一天,三无老公摇身一变,成了只手遮天的神秘大人物……
  • 莫求人生处处如意

    莫求人生处处如意

    本以为我会一生碌碌无为直至娶妻生子到生老病死,平平淡淡是自欺欺人也是对平庸的我最好的归宿。本以为我一生都不会踏入那个层次,也以为我曾见过繁华升起到幽幽落尽,本想我一生都无法触摸参与到那个我见过,听过、想过、梦过,却无法的进入的异人异事圈子......
  • 异能万象

    异能万象

    降雨,打雷,放火,天地异象,无奇不有,这里是异能为尊的世界,只有到达巅峰的异能者才能得到世人的承认,繁衍到巅峰的异能量,是使用异能的唯一方法,无名小子的异能逆袭之路!
  • 极品仙尊之高高在下

    极品仙尊之高高在下

    一代仙尊都市封魔,却融合了圣魔血,究竟是舍己为苍天,还是成魔乱六界!仙与魔,只在一念间,极品仙尊,高高在下!
  • 恶魔吸血鬼夺爱记

    恶魔吸血鬼夺爱记

    本文主要写一个女生她生活在与人类共存的时代,却被送到恶魔吸血鬼的学校,恶魔界和吸血鬼界的统治者同时爱上了那个女孩,可是女孩爱他们两个,于是展开了爱的战争,就在那时,女孩神秘失踪,恶魔统治者和吸血鬼统治者联合起来找女孩,找到后才发现她正是恶魔界,吸血鬼界苦苦寻找的人。
  • 独宠百分百之校草的萌萌女友

    独宠百分百之校草的萌萌女友

    洛墨染觉得自己一定是上辈子做了什么对不起洛言的事。一段时间后,洛墨染真想仰天长啸”说好的高冷呢?“某男笑道:”墨墨,看来你还没有全面的认识到我,那么,就让我来帮你普及一下。“某女回神:”欸,不是普及吗?别……动手动脚啊……“
  • 无上妖神

    无上妖神

    蛮荒大陆,宗门万千,强者林立,可哪怕是妖神强者,修炼也需要依靠妖宠进行,肉体无法直接吸收天地灵气。少年妖宠走失,从天才云端跌落,一本无名拳法让他可直接吸收天地灵气,成为大陆之上唯一一个例外,牛逼的人生不需要解释,碾压天骄,吊打不服,就问一句还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