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90100000006

第6章 公冶长篇第五

【概说】

本篇共二十八章(何晏《论语集解》将第十章分为两章,故题为二十九章;朱熹《论语集注》将第一、二章并为一章,故题为二十七章)。该篇主要记载了孔子对古今人物贤愚得失的评论。因首章所论人物为公冶长,故名《公冶长》。篇中前半部分为孔子评论弟子德行;后半部分主要是评论古今知名人物的得失长短,还有孔子自言其志的章节,其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对其“大同”理想的很好诠释。

全篇围绕孔子对人物的评价展开,材料看似比较零散,其实与上篇《里仁》仍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里仁》强调人要近“仁”,以“里仁为美”;人要践行仁德,“无终食之间违仁”。本篇承此而来,内容仍以谈论仁德为主。孔子评人论事无不以“仁”为标准。在孔子思想中,“仁”是一个含义极广的道德规范,它包括众多德目,如恭、宽、敏、惠、忠、信、孝、悌、智、勇等,都是“仁”精神的体现。在本篇中,孔子从仁德的诸角度品评古今人物之得失,并与弟子从各个侧面探讨了仁德的特征。综合各种评价,我们可以透视孔子心目中“仁”的内涵。

篇中第十三章尤其值得注意,此章对解读孔子性命思想至关重要,但迄今仍有待发之覆。就“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学者们多理解为孔子不讲性与天道,并进而认为孔子思想中缺乏对形而上问题的思索。其实,现存孔子遗说虽以“正实切事”为主,但孔子本人却并不乏对“性与天道”问题的深邃思考,除《论语》之外,《易传》、《孔子家语》等典籍中都有若干相关论述,而且,上博竹书《诗论》中也直接涉及孔子对“民性”和“天命”的看法。从这些文献记载来看,孔子思想中的“性与天道”内容应是不容否认的。

5.1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诠释】

本章是孔子对公冶长德行的评价。我们不确知公冶长因何入狱,但孔子在其身陷囹圄的情况下,把女儿嫁给他,说明公冶长应是一位仁德之人。

谓:评说、谈论。

公冶长:孔子弟子。春秋末鲁国人,又说为齐国人。姓公冶,名长,字子长,传说懂鸟语。

妻(qì):动词,以女嫁人,与之为妻。

缧(léi)绁(xiè):捆绑人的绳索,代指牢狱。

子:古代兼指儿女。这里指女儿。

【解读】

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身陷牢狱,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于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5.2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诠释】

本章是孔子对弟子南容的称赞,这也符合孔子自身处世的原则。面对邦有道或无道的局面,应当如何出处进退,是孔子经常谈论的话题。《论语》中孔子屡有言之,如《卫灵公》第七章:“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又如本篇第二十一章:“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子对他们的态度是有一定区别的,他对史鱼仅称“直哉”,而称赞蘧伯玉为“君子”。孔子对宁武子、南容能够审时度势表示赞许,表明他是十分注重权变的。孔子主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能够依时而动,审时度势来决定自己出仕与否,所以孟子称赞他“圣之时者”。南容能在国家清平之时才能不被埋没,混乱之际能够明哲保身,实属不易。孔子对他十分欣赏,遂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他。《论语·先进》亦说:“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子有个哥哥叫孟皮,大概先于孔子去世,所以孔子替他女儿主婚。

南容:即南宫适(kuò),字子容。郑玄注《礼记·檀弓》、朱熹《论语集注》认为南容即孟僖子之子南宫阅(即仲孙阅),又称南宫敬叔。恐误。

不废:不被废弃。

刑戮(lù):因犯法而受刑罚或被处死。

【解读】

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政治清明之时,不被废弃;国家政治黑暗之时,也不会因犯法而受刑罚或处死。”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5.3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诠释】

本章一方面是孔子赞扬宓子贱之德,另一方面是称赞鲁国多仁人君子。朱熹《论语集注》曰:“子贱盖能尊贤取友以成其德者。故夫子既叹其贤,而又言若鲁无君子,则此人何所取以成此德乎?因以见鲁之多贤也。”黄式三《论语后案》进一步指出:“鲁至昭、定以后,治化日替。有夫子之教,诸君子聚于一门,子贱所取,正圣门诸贤敬业乐群之益。言鲁者……亦见习俗移人,贤者不免。苟独学孤陋,将无以自进于道德也。”

子贱:孔子弟子,春秋末鲁国人。姓宓(mì),名不齐,字子贱。少孔子四十九岁(一说少孔子三十岁)。曾任单父宰,他治理单父,能仁民、举贤,提倡孝悌,故身不下堂,鸣琴而治。常以贤者为师,终成君子之德。其事迹可参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若人:即此人,指宓子贱。

斯焉取斯:斯,代词。前者指代宓子贱,后者指代君子品格。

【解读】

孔子评论宓子贱说:“宓子贱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啊!如果鲁国没有君子,他从哪里取来这样的品德呢?”

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诠释】

本章是孔子对子贡的评价。瑚琏乃礼器中之贵重者,孔子以此来喻子贡,是称赞子贡的才能,认为他可堪当大任。但孔子也曾经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即认为君子不应当像器皿,只有某一方面的才干,在此孔子似乎认为子贡尚未达到“不器”的境界。

赐:端木赐,字子贡。孔子弟子。

器:器皿。

瑚琏(lián):瑚、琏,本为二物,皆指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的器物。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瑚琏,黍稷器也。夏曰瑚,殷曰琏,周曰簠簋,宗庙器之贵者也。”皇侃《论语义疏》引栾肇曰:“然夏、殷各一名,而其形未测。及周则两名,其形各异,外方内圆曰簠,内方外圆曰簋,俱容一斗二升。以簠盛黍稷,以簋盛稻粱。”一说,瑚琏当为“胡连”,古连、辇字通。瑚琏即胡辇,任重致远的大车。

【解读】

子贡问道:“我怎么样啊?”孔子说:“你好比一个器皿。”子贡问道:“是什么器皿?”孔子回答说:“你就像那贵重华美的瑚琏一样。”

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诠释】

本章阐述孔子对仁人在言语方面的要求。“仁”充实于人的内心,必然会表现在人的言语、神态和行为上,所以孔子很注意通过察言观色来判断一个人的仁德修养。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仁者,其言也讱”(《论语·颜渊》)。在孔子看来,人有仁德就足够了,不需要口才辩解。《孟子·尽心下》记载孟子回答弟子万章的问题时引用了孔子的话:“……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孔子认为,巧言利词、夸夸其谈的人容易搞乱仁义和忠信,很难说具备仁德。

雍:孔子弟子冉雍,字仲弓,少孔子二十九岁,春秋末年鲁国人。仲弓热衷于从政,文献中多次记载他与孔子谈论为政的问题,如《论语·子路》记有“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孔子家语·刑政》记述了孔子与他谈论刑罚和政教的问题,《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弓》篇记述了“中弓”(即“仲弓”)的材料,其中也记载了仲弓向孔子询问为政的相关问题。孔子十分欣赏他的政治才能,赞许他有人君之度,“可使南面”(《论语·雍也》),并对其有“犁牛之子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雍也》)的比喻。荀子对仲弓十分推崇,认为他是孔子思想的完整继承者(详可参看杨朝明《从孔子弟子到孟、荀异途——由上博竹书〈中弓〉思考孔门学术分别》,《齐鲁学刊》2005年第3期)。

佞:有口才,能言善辩。

御人以口给(jǐ),屡憎于人:御:抵挡,应对。给:言语便捷。御人以口给,用伶牙俐齿来应对别人。孔安国《〈论语〉注》说:“佞人口辞捷给,数为人所憎。”何晏《论语集解》:“佞人口辞捷给,数为人所憎恶。”

【解读】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口才不好。”孔子说:“要口才好干什么?以伶牙俐齿来对付别人,往往会遭人厌恶。我不知他是不是有仁德,但为什么一定要口才好呢?”

5.6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诠释】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希望通过出仕为官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此,孔子对漆雕开的赞许并不意味着他以不仕为上,而是他不愿意弟子仅热衷于功名利禄,汲汲追求仕进。孔子曾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论语·泰伯》)求学多年,而没有做官的念头,是很难得的。但“修身”则是出仕的前提,正如子路使子羔为费宰时,孔子批评他说:“贼夫人之子。”(《论语·先进》)在为政与读书的关系上,孔子希望自己的弟子能够先学习后为政,这也是其闻漆雕开不仕则悦的真正原因。

漆雕开:复姓漆雕,名开,字子开,又字子若,春秋末鲁国人,孔子弟子,少孔子十一岁。一说漆雕开即漆雕启,“开”本“启”字,为避景帝讳改为“开”。

仕:仕进,做官。

吾斯之未能信:我对这个还没有信心。杨伯峻《论语译注》说:“这句是‘吾未能信斯’的倒装形式,‘之’是用来倒装的词。”吾,漆雕开自称。一说“吾”为“启”字之讹。程树德《论语集释》认为,《论语》中记载弟子回答老师而称“吾”,仅此一次,其为讹字无疑。斯:此也,指出仕之事。

说:通“悦”。

【解读】

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他回答说:“我对此事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从内心感到高兴。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诠释】

历代注家对本章的理解多有争议。有的认为,孔子在其道不行时有隐逸之意;也有人认为,所浮之“海”即东夷,东夷之国崇尚仁德,孔子欲去东夷推行其道。结合孔子生平考虑,不难看出,孔子思想并不排除有隐退消极的内容。孔子虽一生心怀大志,希望自己的思想学说为时代所认可、行用,但在“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他的理想却是难以实现的,孔子本人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也会产生“乘桴浮于海”的隐退想法。

道:“道”的含义十分广泛,这里指思想、学说、道德、主张等。

桴(fú):以竹木编成的水上行驶工具,大曰筏,小曰桴。

好勇过我:其中的“我”应当是“义”(义之繁体“义”)之误。《国语·周语中》有相关记录。

材:剪裁,裁度。传统上有三种解释:一说为木材,意指找不到做船的木材;一说同“哉”,意指子路仅有勇而已,没有其他可取的地方;一说同“裁”,裁度,意指不知道如何剪裁自己。我们认为,最后一说更近孔子原意,子路为人性格耿直,果敢有勇,性情粗犷,所以孔子多次教导他,让他不要凭血气之勇行事,也就是要善于剪裁、约束自己。

【解读】

孔子说:“假如我的主张行不通了,我就只能乘着木筏漂流到海外去,跟随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了,心中欢喜。孔子又说:“仲由的勇敢超过了‘义’的规度,这样的勇是不足取的。”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诠释】

本章是孔子论仁。在孔子看来,仁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所以孔子不轻易许人以仁。子路、冉求、公西华只是具有某些具体的才干,很难说其道德修养已经达到了仁的境界。

赋:兵赋,泛指军旅之事。

求:冉有。孔子弟子。

邑:古人聚居之所,分公邑和采邑两种,公邑直辖于诸侯,采邑为卿大夫的封地。

家:古代卿大夫的封地,即采邑。

宰:古代卿大夫的家臣和采邑的长官均称宰。如冉求为季氏宰,即家臣之长;闵子骞辞费(季氏采邑,音bì)宰,指采邑的长官。

赤:即孔子弟子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解读】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是有仁德的人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这个人,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国,可以让他去管理军政,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仁德之人。”孟武伯又问:“冉求怎么样呢?”孔子说:“冉求这个人,一个千户的大邑,一个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封地,可以让他当总管,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仁德之人。”孟武伯再问:“公西华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华这个人,穿上礼服,立于朝堂之上,可以让他接待宾客,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仁德之人。”

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诠释】

本章是对颜渊悟性的高度评价。孔子强调学习要有悟性,要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才能够举一反三。在孔子与子贡看来,颜回悟性极高,能闻一知十,这也是孔子喜爱他这个学生的原因,同时也反映了颜渊在孔子与诸弟子心目中有着极高的位置。

愈:胜过。

吾与女弗如也:这句话传统上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以“与”为连词,意思是我和你都比不上他;另一种是以“与”为动词,同意、赞同,全句应当标点为“吾与女,弗如也”,意思是我同意你的话,你是不如他。两者均可通,今取前者。女,同“汝”。

【解读】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哪个更强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他得知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得知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孔子说:“是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禜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诠释】

孔子一贯强调学习要勤奋,人要“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坚决反对懒惰。《论语》中屡有孔子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之人的斥责。宰予学习不够勤奋,因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另外,孔子还认为知人、识人不要看表面现象,要看是否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何晏《论语集解》将本章“子曰:始吾于人也”以下分为另一章。这两处“子曰”都是因宰予昼寝所引起的,仍合为一章为宜。

昼寝:白天睡觉。一说,“昼寝”是“画寝”之误,以为是他为住宿的房子进行美化、描画。恐非。“昼寝”乃是古书常用之词。如《韩诗外传》第十八章:“卫灵公昼寝而起,志气益衰……”《列子·黄帝篇》:“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

粪土之墙:用污秽的泥土所砌之墙。

禜(wū):抹子,涂饰墙壁用的工具。这里用作动词,涂饰、粉刷之意。

于予与何诛:与,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语气。《论语》中常出现这种用法,如《宪问》:“道之将行也与?命也。”《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诛,谴责。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宰予我还有什么可责备的。

是:指上文“听其言而信其行”的做法。

【解读】

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没法雕刻,用污秽的泥土砌成的墙壁没法粉刷。对于宰予,还有什么可责备的?”孔子又说:“开始我对人,是听到他的言语便相信其行为;如今我对人,是听到他的言语,而观察其行为。从宰予开始我改变了看人的态度。”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诠释】

本章是孔子谈论刚德之人的难得。在孔子看来,“刚”是近于仁的一种美德,“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刚”的特点是无欲,如果人有过多的欲望或被欲望所诱惑,便容易屈服而不刚。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正可以作为孔子“无欲则刚”说法的注脚。

申枨(chéng):人名。史籍记载中其名不一,有“申棠”、“申续”、“申缭”、“申党”等多种说法,难以确考。

【解读】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毅不屈的人。”有人说:“申枨是这样的人。”孔子说:“申枨的欲望太多,如何能刚毅不屈?”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诠释】

本章是孔子与子贡在谈论恕道。这里,子贡之语实际上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中,类似的表达多次出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不仅如此,在当今社会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甚至被尊为“道德金律”,被推许为全球伦理或普世伦理。

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道。《论语·卫灵公》记载,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意思与“仁”相近。许慎《说文解字》:“恕,仁也。”当仲弓向孔子请教“仁”时,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因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是恕道,又是“仁”的体现。朱熹《中庸章句集注》对“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一句注解说:“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推己及人”就是将自己内在的仁爱之心推延于外,使仁爱之心充斥全社会,以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推己及人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自己不愿做的或者不想要的,就不能要求别人去做,或者强加给别人。如果从更高层次上说,就是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假若真的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实现儒家“天下归仁”的理想。

当然,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注重内求,注重修己,在此前提下,才能平治天下,实现仁道。因此,在孔子看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贯之道,这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是子贡难以做到的。

本章可与4.15章、6.30章、12.2章、15.3章、15.24章参看,这样对孔子的“恕”道会有一个总体认识。

【解读】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把不义的事情强加于我,我也不想把不义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诠释】

对于本章的理解,历来歧义颇多。传统上这句话理解为:“老师关于文献方面的学问,我们听得到;老师关于性命和天道的言论,我们听不到。”(杨伯峻:《论语译注》)从而造成了对孔子不谈性命天道的误解,并进而认为孔子思想中缺乏对形而上问题的思索。其实,孔子本人并不乏对“性与天道”问题的深邃思考。虽然《论语》中相关的记载较少,但《易传》、《孔子家语》等儒家文献中都有若干相关论述,而且上博竹书《诗论》中也直接涉及孔子对“民性”和“天命”的看法。《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称为《性情论》)的出土,为我们重新认识孔子的性命学说带来了契机。从这些文献记载看,孔子思想中具有丰富的“性与天道”方面的内容是可以肯定的。

当然,在古代也有学者认识到孔子对性命问题的看法。如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序》中指出:“自夫子言之,实言前圣所未言;微孔子,孰从而闻之?故曰‘不可得而闻’。”黄式三《论语后案》也说:“夫子述而不作,其文辞多人所常闻者,若其言性,而推原于天道,非夫子不能言,非亲炙有素而嗜于学者不能遍观而尽识。”戴、黄二人认为,“性与天道”是孔子个人的创见,是学生从其他人那里无法听得到的。这种观点应该是基本上符合《论语》原意的。

孔子的思想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他早年思考的是社会的治理问题,主张积极入世,注重对礼、仁的探求。到了晚年,孔子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饱经沧桑忧患,不可避免地会深入思考天道、性命之类的问题。孔子晚而喜《易》与这一转变密切相关。据马王堆帛书《易传·要》篇记载,孔子晚年对《易》的认识发生过一定的转变。孔子早年仅把《易》作为一种卜筮之书来看待,对《易》并不十分重视。而后来他在读《易》的过程中发现了“古之遗言”,对《易》十分爱好,达到了“居则在席,行则在囊”的地步。对于这一转变,子贡极不理解,因而他曾经询问孔子:“夫子亦信其筮乎?”孔子对此做了一番解释。当子贡明白孔子之所以好《易》的缘由,特别是领会了孔子关于天道性命的思想时,不禁感叹“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意谓孔子平时所讲的文献方面的知识,在别处也能听到;至于他说的性与天道方面的道理,在别处就听不到了。也就是说,子贡认为孔子关于天道性命的观点是最独特、最好的。

文章:《诗》、《书》、《礼》、《乐》等文献方面的知识。

性:天性,人的本性。

天道:自然界的日新变化之道。《礼记·哀公问》篇云:“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也?”孔子对曰:“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解读】

子贡说:“老师平时所讲的文献方面的知识,在别处也能听到;至于他说的性与天道方面的道理,在别处就听不到了。”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诠释】

本章表述了子路直率正直、勇于实践的性格。《礼记·杂记下》云:“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君子有三件可担忧的事情:没有听说过的东西,担忧没有听说它;听说了,又担忧没法学会它;学会了,又担忧不能实行它。正可与本章相互参照理解。

有:同“又”。

【解读】

子路听到一项道理,若未能实行,便生怕知道另一项。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诠释】

本章是夫子评论孔文子。《逸周书·谥法解》曰:“学勤好问曰文。”孔文子聪敏好学,身居高位却不耻下问,孔子认为他可称得上“文”的谥号。

孔文子:春秋时卫国大夫孔圉(仲叔圉),辅佐卫灵公,为执政上卿。

【解读】

子贡问:“孔文子何以得谥为‘文’啊?”孔子说:“他为人聪敏,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及自己的人求教为耻,所以得谥为‘文’。”

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诠释】

本章孔子赞美子产之德。在儒家思想中,君子是理想人格的化身,也是个人品德修养完善的典型。“君子”首先要“修己”,即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但是儒家讲求积极入世,“修己”并非最终目的,最终追求是“安人”、“安百姓”,即治国平天下。子产在郑国执政期间,对郑国进行改革,举贤任能,给郑国带来新气象。子产在外交上也取得很大成功,又对人民有恩惠,使用人民也合乎时宜,十分符合儒家君子人格的要求,所以受到孔子的称赞。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公孙侨,郑穆公之孙,字子产,又字子美。因居东里,又称东里子产。自简公起为相,后历定公、献公、声公三朝,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孔子十分推崇他,称他为“惠人”、“古之遗爱”。

【解读】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种君子的德行:他自己的行为态度庄严恭敬,他侍奉君主严肃尊敬,他养护人民有恩惠,他役使人民合理适当。”

5.17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诠释】

本章是孔子称赞晏平仲善于交友。

晏平仲:晏婴。春秋时期齐国大夫。

久而敬之:这句话传统上有两种解释:一是人敬晏子,是“久而人敬之”;二是晏子敬他人。前一种说法于义为长。人们与晏子交往越久就会对他越敬重,这正体现了晏子善于与人结交。

【解读】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相交,交往越久,别人越发尊敬他。”

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诠释】

本章是孔子批评臧文仲的违礼行为。《礼记·明堂位》记载:“山节,藻棁,复庙,重檐……天子之庙饰也。”臧文仲身为大夫,却依此来装饰龟室,显然是一种僭越行为。有学者认为,臧文仲“居蔡”也是僭越诸侯之礼。恐非。程树德《论语集释》指出:“蔡即大蔡,乃天子之龟而赐鲁为宗器者。依《家语》,文仲盖世为鲁国守蔡之大夫也。然则居蔡非僭,居蔡而以天子之庙饰以之媚神为不智耳。”程氏之说其义甚明。《论语·雍也》记载,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孔子认为专心致力于合乎义理的事情,尊敬鬼神而远离之,可以算是聪明了。在孔子眼中,臧文仲僭越天子庙饰、以人媚神的行为显然是不明智的表现。

臧文仲:臧孙辰。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文”为其谥号。历仕庄、闵、僖、文四朝。

居蔡:居,藏放,使居住。蔡,用于占卜的大龟。

山节藻梲(zhuō):房子的斗拱雕刻成山形,短柱上饰有水草图案。山节,使雕刻成山形的斗拱。藻,水草名。梲,梁上的短柱。

知:同“智”。

【解读】

孔子说:“臧文仲养叫蔡的大龟,龟室的斗拱雕刻成山形,梁上的短柱上饰有水草图案。这个人的聪明怎么这样呢?”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诠释】

本章亦是论为仁之难。可与第八章参照理解。

令尹子文:令尹,春秋时楚国最高的官职,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相,掌军政大权。子文,即斗谷于菟,曾为楚国令尹。

已:罢免。

未知。焉得仁:对于这句话,历代注家有两种理解:一说,知读为“智”。持此观点的理由是子文曾举子玉为令尹,使楚败于晋,所以不可谓智。一说,未知即“不知道”。后一种说法更接近孔子原意。前说带有臆断色彩,孔子就子张的问题而回答,并没有提到子文举子玉事。在此孔子说“未知”只是一种委婉的说法,犹如本篇第七章孔子回答孟武伯之问。

崔子弑其君: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杼杀其君庄公。

陈文子: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陈完之曾孙,名须无,谥文。

【解读】

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多次当令尹,没有喜悦的容色;多次被罢免,没有怨怒的容色。他自己当令尹时的一切政令,一定告诉接替他的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是忠诚了。”子张说:“可以算是仁人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算得上是仁人呢?”

子张又问:“崔杼杀了齐国国君,陈文子有马四十匹,都抛弃不要,离开了齐国。到了他国,说:‘这里的执政者像我们国家的大夫崔杼一般。’又离开。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像我们国家的大夫崔杼一般。’又离开。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是清白了。”子张说:“可以算是仁人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算得上是仁人呢?”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诠释】

孔子一贯提倡谨言慎行,但过于谨慎则会导致人做事犹豫不决,畏首畏尾。在此,孔子之语是针对季文子而言,并非所有事情均是再思即可。正如陈天祥《四书辨疑》引王滹南之语:“事有不必再思者,亦有不止于三思者,初无定论也”,并论述说,“夫子之言止是言文子过思之蔽,非谓天下之事皆当止于再思”。对于性格鲁莽的弟子子路,孔子就做出了相反的教导:“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季文子:春秋时期鲁国执政大夫。鲁桓公的少子季友之孙子。字行父,谥文。

三思:多次考虑。三是虚指。

【解读】

季文子凡事要思考多次才能行动。孔子听后说:“思考两次也就可以了。”

5.21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诠释】

本章是孔子对宁武子的评论。在孔子的思想中,既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进取的一面,而面对无道的现实,又有“乘桴浮于海”、“舍之则藏”的隐逸思想。这里宁武子并不是“愚”,而是“隐”,类似于蘧伯玉的“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在孔子看来,这是很难做到的,言语之中透露出对宁武子的赞许。本章可与本篇第二章、第七章相参看。

宁武子:春秋中期卫国人。姓宁,名俞,谥武。

【解读】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在政治清明时就显得很明智,在政治黑暗时就假装愚笨的样子。他的聪明别人赶得上,他假装愚笨是难以赶上的。”

5.22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诠释】

本章是述孔子在陈思归之意。按《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这段话是在鲁季康子召冉求回国时孔子所说。孔子自五十四岁开始周游列国,希望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然而终不见用于各国,因此在鲁召冉求时,大发感慨,表示与其流浪在外,不如回国从事教授生徒的工作。陈天祥《四书辨疑》云:“夫子知其终不用也,于是特欲成就后学,以传道于来世。虑其门人狂而志大,简而疏略,徒以斐然之文而成章篇,违理害道,不知裁正,恐有误于后人,故欲归而裁正之也。”

与:语气词。

狂简:激进。

斐然成章:文采可观。

裁:剪裁,引申为教育、指导。

【解读】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家乡的那些弟子们性情激进,文采斐然可观,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去指导他们。”

5.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诠释】

本章孔子是讲为人处世要不计前嫌。《孔子家语·颜回》中有一段记载也可以体现孔子的这一思想,颜回问孔子朋友之间如何相处,孔子回答说:“君子之于朋友也……不忘久德,不思久怨,仁矣夫。”在孔子看来,处理人际关系时,能够做到不计较原先的仇怨,对人宽容,心中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可怨恨的,这样甚至可以称之为“仁”了。

《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曰:“孔子曰:‘不克不忌,不念旧恶,盖伯夷、叔齐之行也。’”与本章的记载意思一致。

伯夷、叔齐:商末诸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他们互相让位,后皆逃至周文王处。武王灭商后,耻食周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

旧恶(è):过去的仇怨。

怨是用希:关于“怨”,存在歧义:一说是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一说是他们自己心中的怨恨。《论语·述而》记载:“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这两处“怨”的主语应该是一致的,都是指伯夷、叔齐。是用,连词,所以,因此。希,同“稀”,很少,罕见。

【解读】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过去的仇怨,他们心中的怨恨也就很少。”

5.24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诠释】

本章为孔子论直。在孔子看来,别人借东西,有则有,没有则当直言相告,无须借物与人。朱熹《论语集注》说:“夫子言此,讥其曲意殉物,掠美市恩,不得为直也。”孔子认为微生高之举是一种沽名钓誉的行为,不可谓直。

微生高:春秋时期鲁国人。《庄子·盗跖》中有尾生守信的故事,说他与女子相约于桥梁下面,女子未来,他一直等着,水涨了也不肯离去,终被淹死。《汉书·古今人表》有尾生高。微、尾古通,所以人们多以为微生高即尾生、尾生高。

醯(xī):醋。

【解读】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有人向他借点醋,他不直接说没有,却向邻居讨来给人。”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诠释】

孔子十分反对“巧言令色”之人,《论语》中类似记载数见不鲜。他提倡人要正直坦率,言行一致,不能表里不一。

足恭:“足”字有歧解,朱熹《论语集注》认为,足是过分之意,足恭即过分地恭顺;邢籨《论语注疏》、钱穆《论语新解》认为应是手足之足。钱穆指出,此处巧言,指以言语悦人;令色,以颜色容貌悦人;足恭,从两足行动上悦人。后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史籍中多有将言、色、足三者相提并论的说法。《礼记·表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失足、失色、失口”亦即相当于“足恭、令色、巧言”。《大戴礼记·曾子立事》:“足恭而口圣……君子弗与也。”“足恭”与“口圣”相对成文。《论语》中亦有将此三者并列而言的说法。《乡党》:“过位,色勃如也,足魒如也,其言似不足者。”这里即从色、足、言三个方面强调对国君的尊敬。

左丘明:春秋时期鲁国史学家。相传曾任鲁国太史,作《左传》和《国语》。

匿(nì)怨:内心藏有怨恨而不形之于面色。

【解读】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容貌,两只脚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态去讨好别人,左丘明以为可耻,我也以为可耻。内心藏有怨恨,却在表面上仍与人交朋友,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以为可耻。”

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诠释】

本章是子路、颜回、孔子各自言其志向。朱熹对这一章非常重视,他在《论语集注》中引程子之语:“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又说:“子路、颜渊、孔子之志,皆与物共者也,但有小大之差尔。”又说:“先观二子之言,后观圣人之言,分明天地气象。”他也认为本章有“圣贤气象”在内。

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蕴涵着极丰富的思想,是孔子追求的社会理想境界。“老者安之”直接与孝道、仁道相连。如果老者不安,必定是社会在“孝”的方面出了问题。而孝乃是为仁之本,“孝”做不好,儒家所倡导的“天下归仁”的理想就无法实现。朋友关系也是儒家所提倡的人伦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说:“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中庸》)孟子进一步阐述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朋友之间能否相互信任关系到能否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而能否用仁爱之心使年轻人得到关爱,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

在这里,孔子描绘了一种和谐有序的理想社会状态,这与他的“大同”社会理想完全一致。《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康有为《论语注》指出:“此明大同之道,乃孔门微言也。”二者的描述虽有不同,内涵却完全一致。

当然,这里还包含了修身问题。人只有做到了孝、诚信、仁爱,理想社会状态才能实现。在这里,孔子也是勉励弟子努力行仁。本章也可与“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合观。

侍:在尊长身旁陪伴侍候。

盍(hé):何不。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本句可以有两种读法,一种是至“共”字为句,“敝之”属下读。另一种是至“敝之”断句,“而无憾”另读。两种说法于文意上没有大的区别,今姑从前者。据程树德《论语集释》,这里的“轻”字当为衍文。大概是因为《雍也》篇中的“衣轻裘”致误。憾,怨恨,不满。

伐善:夸耀自己的长处。伐,自我夸耀。

施劳:夸大自己的功劳。施,夸大。一说,刘宝楠《论语正义》曰:“施劳与伐善对文。《礼记·祭统》注:‘施,犹着也。’《淮南子·诠言训》:‘功盖天下,不施其美。’谓不夸大其美也。‘善’言德,‘劳’言功。”另一说,“无施劳”谓“不以劳事置施于人”,见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前者更加符合文意,今从之。

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之安。下面信、怀与之同。

【解读】

颜渊、季路侍立孔子身旁。孔子说:“你们何不谈谈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我愿把车马、衣裘与朋友共同使用,即使坏了也没有什么不满。”

颜渊说:“我愿意不炫耀自己的长处,不夸大自己的功劳。”

子路说:“我们也想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我希望使老人能享受安乐,朋友能信任交往,年轻人能得到关怀。”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诠释】

本章强调君子的修身问题。孔子等早期儒家代表人物特别注重修身,并把自省作为进德修业的基本功夫,强调人要“见不贤而内自省”(《论语·里仁》)、“敦于反己”(《郭店楚墓竹简·穷达以时》)、“闻道反己”(《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人尤其要随时自察过失而严格责己。孔子的学生曾子很能力行这一主张,他经常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即检查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自讼:自己责备自己。朱熹《论语集注》曰:“内自讼者,口不言而心自咎也。人有过而能自知者鲜矣,知过而能内自讼者为尤鲜。能内自讼,则其悔悟深切而能改必矣。”

【解读】

孔子说:“算了吧!我还未见到能发现自己的过错,而且能够自责其过的人。”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诠释】

本章孔子谈论自己的勤学。孔子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提高修养、培养仁德的途径。他对待学习十分认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他一生勤学好问,不放弃一切学习的机会,郯国的国君到鲁国来朝见鲁公,谈论少昊氏何以以鸟名官,孔子听说后,便前往求教(可参《左传》昭公十七年);孔子曾适周问礼于老聃;进入鲁国太庙时,遇有不明白的事情便一一询问请教;他还向师襄学琴,问乐于苌弘;他的弟子子贡就称他“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对于自己的好学孔子是毫不讳言的,《论语·述而》中他描述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还说,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者”,只不过“好古,敏以求之”而已。正是他的虚心好学,学无常师,才成就了他的博学。

十室之邑: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庄,极言地方之小。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常见的说法。如《大戴礼记·曾子制言》:“禹见耕者五耦而式,过十室之邑则下,为秉德之士存焉。”上博简《君子为礼》:“子赣(贡)曰:‘夫子治十室之邑亦乐,治万室之邦亦乐。’”

【解读】

孔子说:“就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也有像我这样忠信诚实的人,只是不像我这么喜欢学习罢了。”

同类推荐
  • 中国的哲学

    中国的哲学

    本书是胡适先生对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系统论述,是其国学经典著作之一。该书对老子、孔子、孟子、墨子以及庄子等人的哲学思想进行了论说与评判。此外,作者还对各家学派的思想渊源及其发展演变轨迹进行了考证。从孔子的儒家学派到韩非子的法家学派;从墨子的“兼爱非攻”的思想到庄子的“无为而治”理论,胡适先生都做了详细地分析与研究。
  • 忍经·劝忍百箴

    忍经·劝忍百箴

    《忍经·劝忍百箴》将《忍经》与《劝忍百箴》二者合一,辑成一部展现古代圣贤处世哲学的智慧锦囊,帮助世人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小忍则有小成,大忍则有大成,不忍则一事无成,祸患无穷。一个“忍”字融合百家智慧,成就博大人生。
  • 老子章句浅释(述而作)

    老子章句浅释(述而作)

    《老子章句浅释》,台湾刘瑞符先生著。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是道家,道家的代表作即为《老子》,故历代注释、解读、研究《老子》之作,不绝如缕。尽管如此,本书亦有其独到之处。它把《老子》的内容概括为两大项:一为讲自然之道者,一为讲人为何法此自然之道。作者据此体例,加以撰述,对于读者认识自然之道及其可以其为法之义,当能有所助益。作者研读《老子》多年,取精用弘,功力颇深,是一部较好的学术著作。
  • 马克思主义人权哲学探究

    马克思主义人权哲学探究

    本书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出发,试图重构马克思主义人权哲学的基本体系。从一般层面上,依据人权的层次划分和范畴归属所具有的不同意义和表现形式,将人权分为应有人权、社会人权、法定人权和实有人权,通过四维视角的透视,大致把握人权的内在规定和整体结构;从具体层面上,重点论述人权的外在关系和发展依据,即人权与自由、民主、法治、政治的基本张力及其协调;最后,揭示人权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及其实践途径。
  •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人既高贵又渺小,人因思想而高贵,高贵到知道自己渺小和高贵。人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所以他是一根芦苇,但他因为会思考,可以囊括宇宙,可以通向无穷,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严。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神造天地,而天地不知,唯有人有知。人因会思考而高于万物,统率万物,高贵得如同世间的王。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奈何慕少太深情

    奈何慕少太深情

    帝都最狂妄的苏家大小姐,对上冷傲绝情慕大boss。初见,她光芒万丈,他慌了神,再见,她晃着红酒杯,“慕少,谈恋爱吗?”1v1结局HE/女强男更强
  • Happy Days

    Happy Days

    Happy Days was written in 1960 and first produced in London at the Royal Court Theatre in November 1962. WINNIE: […] Well anyway - this man Shower - or Cooker - no matter - and the woman - hand in hand - in the other hands bags - kind of big brown grips - standing there gaping at me […] - What's she doing? he says - What's the idea? he says - stuck up to her diddies in the bleeding ground - coarse fellow - What does it mean? he says - What's it meant to mean? - and so on - lot more stuff like that - usual drivel - Do you hear me? He says - I do, she says, God help me - What do you mean, he says, God help you? (stops filing nails, raises head, gazes front.) And you, she says, what's the idea of you, she says, what are you meant to mean?
  • 贡品夫君

    贡品夫君

    墨书本是无名山上一只无忧无虑的黑蛇妖,因相貌缘故,被原本许下婚约的蛟族太子抵死相拒,她愿做妾都不肯,如此就成了妖界的笑话,某一日小妖上贡了一个美人,原以为能够同美人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却没想这美人原是天帝高高在上的帝君,且……
  • 春秋战国真有趣(全6册)

    春秋战国真有趣(全6册)

    与其说是一部清晰的春秋战国史,不如说是一部有趣的春秋战国故事大全。春秋战国,奠定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基石,塑造了中国人延续2000多年的传统价值观。本书中众多关键的历史人物悉数登场,演绎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吴越争霸、卧薪尝胆、商鞅变法、围魏救赵、问鼎中原、百家争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荆轲刺秦、赵氏孤儿……一个个人物轮番登场!一幕幕好戏接连上演!用一个个故事,清晰地梳理出从郑庄公到秦朝末年500年的春秋战国历史。让读者仿佛亲身参与到历史的进程中,了解复杂事件的来龙去脉,与人物决策的得失成败。春秋战国那么乱,读这一套就懂了!翻开本书,在趣味盎然中,读懂整个春秋战国史!
  • 大天无道

    大天无道

    非魔然堕于魔道,非圣然闻于圣名。生于黑暗之中,唯有前进!叹天下无道,何处才是道?
  • 造物从分身开始

    造物从分身开始

    林落,一位三好青年。在被车撞了之后魂穿到了异界,并觉醒了造物主系统。造物?捏人?巧了我擅长。还要添加灵魂模版?! 算了当个分身也行…… 等等我捏的是个女孩子啊! 这是一个分身当大佬,本体当咸鱼的故事…… 【粉丝群已建,群号806211161】
  • 二郎君神

    二郎君神

    两千多年前,传承久远上启洪荒的古蜀国被强秦所灭,那时的蜀地可称不上是天府之国。百姓愚昧,文明不显,山中有毒蛇猛兽横行,水里蛟龙魔怪遍布。郡守李冰在那时运势而出,携子二郎开山填湖,疏浚水利,穷其一生心血,终使洪荒成天府。
  • 你为什么想不到

    你为什么想不到

    《你为什么想不到:打造不可替代的自己》为美国执业心理医师玛德莲·赫克所作。全书分为11章,每一章均以“盲点”和“策略”两部分揭示了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的十大思考及生活盲点,深入剖析了盲点产生的原因并从专业角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消除盲点的策略。
  • 血逆人生

    血逆人生

    战争突如其来,人力有时穷,以至于连最神秘最可能离去的一个都只能说:“我走不了了;”众强慌乱间,一颗庞大的蓝星浮现,他指着那里说:“新的希望,就在此星;”众强为何深信不疑。一场同归于尽的壮烈之举,只为拖延入侵者的脚步,争取更多的时间,却没料到,新的灾难,就此引发,这次,带来的是毁灭还是新生!无数年后,一块大陆上,一代又一代先辈前赴后继:“我们只想要逃离这个囚笼…”在这里,主人公吕凌,生死危难之间,总是魂入异空间,他说:“这明明就是一个广场嘛!”“从你被我选中的那一刻起,命运就已经注定,不是失败坠入无尽沉沦,就是收获成功和不尽的辉煌,而你体内那个小岛,也许会是你最坚实的守护神;”准备好了吗?要扬帆起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