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90100000007

第7章 雍也篇第六

【概说】

本篇共三十章,其中十四章直接记载孔子论述,其余十六章以孔子与弟子及时人问对形式记录孔子言论。本篇取首章前两字命名,关于本篇主旨,邢籨认为:“此篇亦论贤人、君子及仁、知、中庸之德,大抵与前相类,故以次之。”朱熹认为前十四章大意与前篇《公冶长》相同。南怀瑾也说:“《公冶长》篇代表修德之体;《雍也》代表进业之用。《公冶长》篇,是对前四篇整个学问系统作一对话式讨论。”方骥龄《论语新诠》说前篇重在论仁心,本篇重在论义行。仁内而义外,两篇可谓相得益彰。

实际上,本篇在《公冶长》篇谈论“仁德”的基础之上,继续论述“临民之道”、“为仁”之法、“中庸之德”、“文质并重”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思想观念。其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敬鬼神而远之”、“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等名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同时,该篇记载了仲弓、颜渊、子游、子夏、子贡、子路、冉求、宰我等孔子著名弟子的相关情况,因而也是研究孔子弟子的宝贵资料。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诠释】

本章是说孔子认为冉雍已具备了为官从政的基本条件。冉雍出身贫贱,他的父亲行为不良,有人以此作为攻击冉雍的借口。孔子驳斥说:一头耕牛,也可以生出献祭用的小牛来。父亲不好,儿子不一定也不好。另据《公冶长》篇记载,有人在孔子面前谈论仲弓,认为“雍也,仁而不佞”。孔子为他辩护说:“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冉雍气量宽宏,沉默厚重,深得孔子的器重。冉雍曾做过季氏宰,以“德行”著称,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之一。荀子很推崇冉雍,把他与孔子并列为“大儒”。

雍:姓冉名雍,字仲弓。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22年,卒年不详。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岁。

南面:面南。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天子、诸侯和官员听政都是面向南方而坐。所以这里孔子是说可以让冉雍去从政做官治理国家。有人将“可使南面”释为“雍是可以南面而王,君临天下的大才”,不确。

【解读】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去做官,治理国家。”

6.2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诠释】

本章孔子与仲弓借点评子桑伯子来讨论临民之道。仲弓围绕孔子回答的“简”字,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仲弓认为做事要简明扼要,果断利落,不烦琐,不拖拉。不过,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要因一味追求简要而做事极不细心。孔子认为仲弓说得很有道理,对其作出了肯定答复。

据《说苑·修文》篇记载,孔子曾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门人不悦,曰:“何为见孔子乎?”曰:“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孔子认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桑伯子“其质美而无文”,无文则野。朱熹认为孔子说子桑伯子“可”,“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辞”,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不能算是最好。

本章五个“简”字意不尽同。第一个“简”字意为简要而不烦琐;“居敬而行简”之“简”指推行政事简而不繁;“居简而行简”前一“简”字是存心简约,即为人不严肃认真,不能依礼严格要求自己,后一“简”字表粗心大意;“无乃大简乎”之“简”,意为简单。

子桑伯子:鲁人。有人认为可能是庄周所称子桑户。

可:尚可,可以。

居敬:心存恭敬,为人严肃认真,依礼严格要求自己。

临:面临、面对。此处有“治理”的意思。

无乃:岂不是。大:同“太”。

【解读】

仲弓向孔子打听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尚可,办事简要而不烦琐。”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平时就追求简单,不能深思熟虑,却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诠释】

颜回出身贫贱,一生没有做官。他敏而好学,安贫乐道,能闻一知十,并注重仁德修养,深得孔子欣赏和喜爱,因此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之首。本章孔子称颜渊为好学,而特举“不迁怒,不贰过”二事,可见孔门之学,主要在何以修心为人,此为学者之本。也可见古之谓学,并不专指学习文化知识,“进德”才是修业之本。诚如程树德所说:“古人之学,在学为人。今人之学,在求知识。语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不揣其本,而惟务其末,呜呼!”如果只学文化知识而不注意修德,此乃本末倒置,为学者不可不知。在孔子看来,“不迁怒,不贰过”是好学者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唯有颜回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其他弟子望尘莫及。

不迁怒,不贰过:有多种解释。朱熹注曰:“迁,移也。贰,复也。怒于甲者,不移于乙;过于前者,不复于后。颜子克己之功至于如此,可谓真好学矣。”梁漱溟《孔家思想史》认为:“不贰过有两层意思:一是知过。知过非常之难,根本问题是在此。我们平常做了许多错事,我们往往不知道。一是改过。知过后便不再有过,就是所谓一息不懈,所以说过而能改不为过矣。”钱穆《论语新解》则认为:“贰过,贰,复义。偶犯有过,后不复犯,是不贰过。”

短命者:寿命不长,有人认为颜子三十八而卒。

亡:与“无”同。

【解读】

鲁哀公问孔子道:“你的学生,哪个是好学的呀?”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是好学的,他有怒能不迁向别处,有过失能不再犯。可惜他短寿死了,现在则没有听到好学的了。”

6.4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诠释】

本章主要反映了孔子“周急而不继富”的思想。郑玄认为本章孔子意在“非冉求与之太多”,以后注者对此无甚争议。但是,对于孔子给子华之粟的数量却存在不同看法:朱熹认为,冉求为子华的母亲请粟,实不应该,故孔子与之较少。而冉求请孔子多给一些,但孔子认为不宜多给,于是冉求愈请多给,孔子给之愈少。孔子先“与之釜”,冉求再要则“与之庾”,也就是说用庾代釜。钱穆《论语新解》说:“釜、庾皆古代的计量单位,一釜等于六斗四升。二斗四升为一庾,谓于一釜外再增一庾,非以庾易釜。”钱说比较符合实际。

子华:公西赤之字,孔子早年弟子,擅长外交。

冉子:即冉求,姓冉名求,字子有,通称冉有,亦称有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冉求生性谦退,是孔门弟子中多才多艺的人,深受孔子称赞。冉求长于政事,尤其善于理财,曾任季氏宰。他也长于带兵作战,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任左师统帅,以步兵执长矛的战术打败了齐国。趁这次得胜的机会,他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十四年的孔子。冉求后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政事科之一。

粟:在古文中,粟与米连用时,粟指带壳的谷粒,去壳以后叫做小米;粟字单用时,就是指米。这里指俸禄。

釜:古代的计量单位,一釜等于六斗四升。釜,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齐国。现有战国时的禾子釜和陈纯釜,都作坛形,小口大腹,有两耳。

庾:古代的计量单位,二斗四升为一庾。

益:增加。

秉:古之量器,一秉等于十八斗。

周急不继富:急,穷迫。周,补其不足。继,续其有余。子华之去,乘肥马,衣轻裘,虽有母在家,固不待别有给养。故冉求虽再请,孔子终不多与。

【解读】

子华出使到齐国去,冉子代他母亲请养米。孔子说:“给她一釜吧!”冉子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加一庾吧!”冉子给子华的母亲米五秉。孔子说:“赤这次去齐国,车前驾着肥马,身上穿着轻裘。我听说,君子应周济穷急之人而不应周济富人。”

6.5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诠释】

本章应与上章结合起来理解。上章冉求为公西华的母亲请粟,孔子认为他“乘肥马,衣轻裘”,完全没有必要再给他母亲这么多粮食。而原思家贫,孔子与之粟九百,原思不要那么多,孔子却劝他收下周济邻里乡党。从这两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圣人的处事方式,既讲原则而又区别对待。公西赤到齐国去会过得很好,完全有能力负担他母亲的生活,而原思的乡亲家境贫寒,因此孔子要原思收下粮食,周济穷人,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仁爱思想。俗话说得好:与其替人锦上添花,不如为人雪中送炭。孔子更愿做雪中送炭之人,解人之所急。

原思:孔子弟子原宪,字子思。

为之宰:为孔子家宰。

与之粟九百:钱穆认为,当是九百斛。据方骥龄考证,九百斛,相当于当时450亩地所收之粟,未免过多。当为九百斗。

辞:推辞。原思嫌孔子多与,故推辞请退还。

【解读】

原思任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做俸禄,原思觉得太多,推辞不受。孔子说:“不要推辞!把多余的送给你的邻里乡亲吧!”

6.6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诠释】

本章孔子称赞仲弓是可用之才。冉雍被孔子赞为“可使南面”,而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冉雍的父亲地位低贱,冉雍可能因自己出身低微而有自卑感。所以,孔子在这里以耕牛所产的小牛作比喻,教育仲弓不要自卑。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可见,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与其出身并无太大关系,重要的在于自己应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干。只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会受到重用,就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

谓:评价,评论。

犁牛:耕牛。

骍(xīng)且角:祭祀用的牛,毛色为红,角长得端正。骍,红色。

山川:山川之神。此喻上层统治者。

其舍诸:其,有“怎么会”的意思。舍,舍弃。诸,“之于”二字的合音。

【解读】

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诠释】

本章孔子在高度赞扬颜回三月不违仁的同时,也表明了为仁之难。孔子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又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可见,为仁与守仁是孔子对其弟子的道德要求。只有像颜回那样,恒心永在,贵在坚持,方可成为仁者。

三月不违仁:三月,与下文的“日月至焉”相对,“三月”指长期,不一定实指三个月。仁指心言,亦指德言。违,离。心不违仁,心不离仁。

其余:其他的人。

日月至焉:日月,指短时间,偶尔。至,即不违。此句是说其他人偶尔不离仁,与颜渊长久不离仁相对。如钱穆所言:“违,言其由此地到彼地去;至,言其由彼来此。如人在屋,间有出时,是违。如屋外人,间一来人,是至。不违,是居仁也。至焉,是欲仁也。颜渊已能以仁为安宅,余人则欲仁而屡至。日月至,谓一日来至,一月来至。所异在尚不能安。”

【解读】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诠释】

本章孔子向季康子介绍仲由、子贡、冉求三位得意门生。孔子认为他们三人各有所长,可以为官。南怀瑾《论语别裁》则解读为三人虽各有所长,但都不适合从政,理由是,季氏当时在鲁国为权臣,嚣张跋扈,孔子不愿让自己的学生去插上一脚,所以他故意推辞掉,一个也不放行。钱穆《论语新解》认为季康子问孔子的三位学生是否适合做官,孔子认为三位学生各有特长,都是当官的材料,做官又有何难?钱穆的说法应当更为合理。

本章孔子对仲由、端木赐和冉求做了较高评价,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担任重要职务的能力,为官又有何难?从相关记载看,他们三人在从事国家行政事务方面各有特长。仲由出身微贱,家境贫寒,却生性豪爽,为人耿直,有勇力才艺。仲由闻过则喜,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孔子对他评价很高,说他有才能,足以掌管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的军政大事。仲由做过鲁国的季氏宰,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之一。子贡口才出众,曾担任鲁国或卫国之相,最善于从事外交活动,曾在齐、吴、越、晋诸国间游说,使吴国攻齐,从而保全了鲁国。子贡与子路,一文一武,犹如孔子的左右手。子贡善于经商,家境非常富有,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富商。孔子逝世后,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师生之情胜过父子。子贡同样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之一。冉求曾做过季氏的家宰。

果:果断、决断。

达:通达、顺畅。

艺:有才能技艺。

何有:反问语气,即今天常说的“何难”,有什么困难呢?此为当时的常用语,《论语》中多见,如《里仁》篇:“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解读】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6.9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诠释】

闵损以德行著称,是孔门弟子中为数不多的主张不做官的人。据《论语集注》载程颐说:“仲尼之门,能不仕大夫之家者,闵子、曾子数人而已。”孔子特别表彰闵损的孝行,说他顺事父母,友爱兄弟。孔子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说苑》记载:闵损幼年时遭后母虐待,他父亲知道后,非常愤怒,要把后妻赶走,闵损反而为后母求情。他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因为后母生了两个孩子,如果后母被赶走了,那么三个孩子就都没人照顾了。他的孝行感动了父母,也深得世人赞赏。闵损守身自爱,“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后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之一。

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弟子,少孔子十五岁。

费(bì):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一带。季氏不臣于鲁,而其邑宰亦屡叛季氏,故欲使闵子骞为费宰。

善:婉言,好言。

复我:再来召我。

在汶上:是说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汶上:水名,即今山东大汶河,当时流经齐、鲁两国之间。

【解读】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6.10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诠释】

本章所表现的是孔子与伯牛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永别之情。在孔子弟子中,伯牛(即冉耕)以“德行”著称。孔子从窗子中与伯牛告别,古人有不同的看法。朱熹注释说:“礼:病者居北牖下。君视之,则迁于南牖下,使君得以南面视己。时伯牛家以此礼尊孔子,孔子不敢当,故不入其室,而自牖执其手,盖与之永诀也。”另说冉耕患了麻风病,不愿意见人。故孔子去探望他的时候,站在窗外面去握他的手。我们推测,这应是冉耕有传染病之类的“恶疾”而孔子前去探望,冉耕为了保证孔子的安全,不让他到屋里,只让他从窗口探望,这是对孔子的尊重和保护。而孔子并不因为对方有恶疾而远远避开,却紧紧拉住冉耕的手,这正是师生之间真情的体现和流露。

伯牛:即冉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七岁。

有疾:有恶疾,今之麻风病。《淮南子·精神训》载伯牛为“厉”病。厉、癞声近,盖癞病也。

牖:南面的窗子。古人居室,北墉而南牖,墉为墙,牖为窗。

亡之:一说,亡同无,无之,谓伯牛无得此病之道。又一说,亡,丧也,其疾不治,将丧此人。据下文“命矣夫”语气,当从后解。

命矣夫:矣夫,句末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表感叹。孔子来探望伯牛,伯牛得此病,而病又不可治,故孔子叹曰“命也”。

斯人:这样的人,这里指伯牛。

【解读】

冉伯牛生了病。孔子去探望他,在屋的南窗外握住他的手和他永诀。孔子说:“丧失了此人,这真是命啊!这样的人会有这样的病!这样的人会有这样的病啊!”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诠释】

本章孔子盛赞颜回安贫乐道的乐观精神。孔子尝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四书集注》引程子曰:“颜子之乐,非乐箪瓢陋巷也……箪瓢陋巷非可乐,盖自有其乐尔。其字当玩味,自有深意。”颜子所乐,乃是孔子修己安人之道,其志远大,故绝不汲汲于饮食口腹之欲。

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巷:古代村中的小道,即今之小胡同。

堪:忍受。

乐:乐于学。

【解读】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中,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的生活,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6.12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诠释】

本章记述冉求对学习孔子学说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问题,而是其思想在作怪。孔子认为冉求所谓的“力不足”,是中途而废,是画地为牢,知难而退,自甘堕落,因而对其提出严厉批评。

说:同“悦”。

中道而废:半途而废。

女画:你能进而不愿进,甘于放弃。女,同“汝”。画,同“划”,划定界限,这里指停止。

【解读】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问,只是自己力量不足呀!”孔子说:“如果是能力不够,可能会走到半路而不得不停下来,然而现在是你还没走就自己止步不前了。”

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诠释】

本章孔子教育子夏应该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对于“君子儒”和“小人儒”,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君子儒”是儒中的君子,“小人儒”是儒中的小人;另有人释“儒”为“师”,“君子儒”即是说做君子的老师,“小人儒”即是说做小人的老师。前说较优。

在孔子以前,“儒”本属一种行业,而后孔子广收弟子,创立儒家学派。本章“儒”当作行业讲。同一行业,亦有人品高下、志趣大小之分,故亦有君子、小人之别。孔子设教,希望弟子应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乃是孔子及儒家教世人为人从政的宗旨。

【解读】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之儒,不要做小人之儒。”

6.14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诠释】

孔子极为注重发现人才、任用人才,这段对话反映出他对举贤才的重视。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岁,吴国人。言偃长于文学,曾在鲁国做官,出任武城的邑宰,大力推行礼乐教化,后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之一。

武城:鲁国的小城邑。

宰:官职名称。春秋时各国均设置宰官,太宰为朝廷大臣,总管内朝事务和财务。古代卿、大夫之家臣也称“宰”,如子路为季氏宰。地方县邑长官亦称宰,如子游为武城宰。

焉尔乎:语助词。

澹(tán)台灭明:字子羽。孔子弟子。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人。他以为人正派、刚烈、博学、门徒众多而被誉为鲁之名士。

行不由径:行,走路,此指做事。径,原意为小路。行不由径,指做事合乎正道,光明磊落。

【解读】

子游做武城宰,孔子说:“你求得人才了没有?”子游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他做事合乎正道,光明磊落,非为公事,从不到我屋里来。”

6.15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诠释】

据《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鲁国与齐国作战,鲁军大败。作为统帅之一的孟之反留在后面掩护大军撤退,当大家都安全撤回而迎接他最后到达时,他却故意鞭打着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而是我的马跑不快呀!”孔子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

孟之反:名侧。鲁国大夫。

不伐:不夸耀。

奔而殿:军败逃跑曰奔,在后面断后曰殿。军败殿后者有功。

【解读】

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

6.16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诠释】

本章孔子感叹时人好佞、好色之风。孔子习惯借人、借物说理,本章所重,不在鮀与朝二人,而在“佞”与“美”的品行问题。美色是人之所喜好的,如果美而不佞,仍不免于衰世。邢籨曰:“此章言世尚口才也……言人当如祝鮀之有口才则见贵重,若无祝鮀之佞而反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害也。”朱熹《论语集注》云:“言衰世好谀悦色,非此难免,盖伤之也。”钱穆《论语新解》说本章可解为“苟无祝鮀之佞,而仅有宋朝之美,将不得免于今之世。”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为:“假使没有祝鮀的口才,而仅有宋朝的美丽,在今天的社会里怕不易避免祸害了。”钱、杨之解于文意最为顺适。

祝鮀(tuó):祝,宗庙官名。祝鮀,卫大夫,字子鱼,有口才。

佞:口才。定州汉简本《论语》此“佞”字作“仁”。

而:杨伯峻引王引之《经义述闻》说:“而犹与也,言有鮀之佞与有宋朝之美也。”或说而表转折,相当于却。今从后说。

宋朝:宋公子,出奔于卫,有美色。《左传》昭公二十年和《左传》定公十四年都有关于他因美貌而引起祸端的记载。

【解读】

孔子说:“一个人,若不能像鮀一样能说会道,即使有宋朝般的美色,也难免受害于今之世。”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诠释】

本章孔子用“出必由户”来说明“道”之重要。孔子将他主张的“王道”思想比作人出入的门户,没有门就不能出入室内外。但是,孔子所主张的道在当时有许多人不予重视、不采纳、不遵守、不执行。他内心感到很不理解,所以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人人出屋都会从门户里出去,可是为什么治世却不走王道这条大道呢?孟子对这一说法进行了发挥,说:“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诗》云:“周道如厎(同砥,磨刀石),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孟子·万章下》)可以参看。

何莫:何无。言人不能出不由户,何故无人由道而行。

【解读】

孔子说:“谁能出外不经过门户?为何没有人走这条道呢?”

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诠释】

“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质”是指人类朴素的本质,“文”则指文化的累积。“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人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文胜质则史”就是指文化过于发达后,人类失去了原来朴素的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基。所谓“文质彬彬”,指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文:华饰。

野:鄙野。《礼记·仲尼燕居》云:“敬而不中礼谓之野。”

史:古之史官,这里指虚浮。

彬彬:文饰与质朴相得益彰的样子。即今之德才兼备。

【解读】

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胜过了质朴,则显得虚浮。文、质相得益彰,才称得上真君子。”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诠释】

本章论“人之生也直”,讲的是对人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不正直的人能活着能免祸,只是一种侥幸。“正直”与“邪罔”犹如健康者与病人之间的关系一样,患病者也能正常活下去,但仅仅是侥幸而已。故孔子曰“死生有节”,又曰“幸而免”。孔子常说“直”,如“质直而好义”(《论语·颜渊》)、“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以直报怨”(《论语·宪问》)等,所谓“直”,包括耿直、坦率、正直、正派的意思。在孔子看来,生性“直”的人才能生存,不“直”的人虽然也能生存,然而虽生犹死。

直:正直。是儒家重要的道德规范,是人立身处世之本。

罔:不正直,欺罔。

【解读】

孔子说:“人能生存是由于正直,那些不正直的人也生存下来是由于侥幸避免了灾祸。”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诠释】

本章意在说明学习的三种不同的境界。在孔子看来,学习中有“知之者”、“好之者”和“乐之者”三种不同的人。知其所知是前提,有所知才会有所好,有所好才会有所乐,故这三种境界层层深入,循序渐进。

朱熹《论语集注》引尹氏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又引张敬夫曰:“譬之五谷,知者知其可食者也,好者食而嗜之者也,乐者嗜之而饱者也。知而不能好,则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及于乐,则是好之未至也。此古之学者,所以自强而不息者欤?”由此观之,乐知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南怀瑾说“好之”与“乐之”是一个意思,此说未必恰当。当然“好之”与“乐之”有必然的联系,“好之”与“乐之”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一个人只有从学习中得到某种乐趣,才会“好之”,而这种“好之”必然带来更大的学习乐趣。

【解读】

孔子说:“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诠释】

在孔子看来,道有高下,智有深浅。如孔子所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善导人者,必因才而笃之。中人以下,骤语以高深之道,不惟无益,反将有害。惟循序渐进,才可日达高明。朱熹指出:“言教人者,当随其高下而告语之,则其言易入而无躐等之弊也。”

中人:中等之人。

语:告诉。

上:形而上的大道,即抽象而高深的学问。

【解读】

孔子说:“中才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讲高深的知识;中才以下的人,莫和他讲高深的知识。”

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诠释】

本章孔子重点向樊迟讲述务民之义,临民之道。《论语》樊迟三问“仁”,两问“知”,一问“孝”。而孔子所答各不相同。《颜渊》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樊迟问知,子曰:“知人。”《子路》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此处则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谓知。“先难而后获”,谓仁。有人认为当樊迟此次问“知”、“仁”之时,或正值樊迟即将出仕,故孔子以居位临民之事教育他。

知:通“智”。明智,聪明。

务:使人致力于某事。

民之义:即“人之义”。《孔子家语·礼运》篇曰:“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人之义。”义,合乎道义。

远:(使)远离而不迷惑。

先难: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站在前面。

后获:在要得到收获的时候站在后面。

【解读】

樊迟问怎样才算是明智。孔子说:“使民做事合乎道义,使民众敬重鬼神却不迷惑于鬼神,这就可以说是明智的办法了。”问怎样才算合乎仁道。孔子说:“仁德的人在遇到困难时冲在前面,在得到收获时站在后面,这可以说是仁德之人。”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诠释】

本章借山水来形容仁者和智者,可谓形象生动而又深刻。本章首说仁、知之性,次明仁、知之用,三显仁、知之效。朱熹《论语集注》云:“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也。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论语》中似此富于艺术性之美的言辞尚多,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俯仰之间,天人合一,而亦融合德性与艺术,此之谓美善合一。

【解读】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的品格,仁德的人喜欢山的品格;明智的人追求变动,仁德的人追求宁静;明智的人生活快乐,仁德的人生命长久。”

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诠释】

齐有太公之余风,管仲兴霸业,其俗急功利,其民喜夸诈。鲁有周公伯禽之教,其民崇礼尚信,庶几仁厚近道。道,指王道。孔子对当时诸侯,独取齐、鲁两国,言其政俗有美恶,故为变有难易。

【解读】

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

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诠释】

觚(gū),行礼酒器。上圆下方,容二升。朱熹《论语集注》引程子曰:“觚而失其形制,则非觚也。举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则为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职,则为虚位。”又引范氏曰:“人而不仁则非人,国而不治则不国矣。”孔子盖意在讥讽当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混乱现象。

【解读】

孔子说:“觚早不是觚了,还称什么觚呀!还称什么觚呀!”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诠释】

本章孔子旨在说明仁者当明辨是非,可欺不可辱。而自古学者争论的焦点在于对“井有仁焉”应如何理解。“井有仁焉”,或说原来“仁”下有“者”字,则该句为:“井有仁者焉”;或说此“仁”字当作“人”,则“井有人焉”。宋代朱熹以及今人黄怀信、李零等从后说。我们认为,此“仁”即如本字。其实,本章宰我以仁者听说井中有“仁”设喻,问孔子仁者是否应该求“仁”而到井中。很明显,此说具有明显的愚弄语气,因此孔子有“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的回答。

宰我:即宰予,字子我,也称宰我,鲁国人。宰予口齿伶俐,能言善辩,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之一。他常被派遣出使各国,如“使于齐”、“使于楚”等。他遇事有自己的主见,常与孔子讨论问题,并有其独到的见解。后任齐国临淄大夫,因参与陈恒弑君事件而被杀。

从:追随。

何为其然也:为何要这样做呢?

罔:愚弄。

【解读】

宰我问道:“假设有人告诉仁者说‘井中有仁’,他应追随仁进入井中吗?”孔子说:“为何要这样做呢?仁者可以为求仁而死,但不能被人陷害;他可以被欺骗,但不能被愚弄。”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诠释】

本章论述孔子教育学生的方法。《子罕》篇的记载可与此参看,其曰:“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文:这里指六艺等文献。

畔:同“叛”,背叛。

【解读】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在日常生活中用礼节约束自己的言行,也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6.2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诠释】

关于孔子与南子相见之事,一般认为是南子要见孔子,孔子不得已而见之。南子是卫灵公夫人,当时实际上左右着卫国政权,据说有淫乱行为。孔子在卫,正值卫灵公嫡孙辄与其父蒯聩争权。世子蒯聩因耻南子淫乱而欲杀之,得罪灵公。卫人则立嫡孙辄。此时,卫君辄只有十六岁,实权掌握在南子手中。孔子见南子,子路以为是孔子欲事南子不助卫君辄,故不悦。

矢:正告。《尚书·盘庚》:“率吁众戚,出矢言。”

否(pǐ):卦名,《周易》六十四卦之一,上乾下坤,表示天地不交,上下隔阂之象,此指遭遇困顿。

厌:厌弃。

【解读】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孔子正告子路说:“我遭遇逆境,不得顺心随意,天都厌弃,天都厌弃!”

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诠释】

“中庸”是孔子及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礼记·中庸》中孔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与本章近同。中庸也是儒家的最高德行标准。《中庸》郑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中庸”就是“用中”的意思。孔子力倡中庸之道,但也意识到用中之难,他曾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礼记·中庸》)意谓中庸为最高层次之道德,掌握和坚持中庸之道是世上极难的事情。《论语集注》引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道理,即是“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

至:极,最高。

鲜:少。

【解读】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可算是至极的了!一般民众,很少能达到这种境界。”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诠释】

本章重点谈儒家学说中两个重要的道德范畴“圣”与“仁”。“圣”是孔子及儒家思想人格修养中最高的境界,是具有崇高德行且德仁兼备的人。在孔子的心目中,只有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等古圣先王才可称为“圣”者。他赞美尧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孔子既赞其煌煌功业,又美其彪炳圣德。“圣”是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的境界。“仁”是孔门道德修养中的核心标准。“仁”可力致,“圣”则非力而能致者也。“仁”的最大特点便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说苑》记载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反身而诚,由己及人,从自己出发,推及他人,虽然没有办法像圣人那样博施济众,但能做到这些,也就初步达到了“仁”的境界了。《论语集注》指出:“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广泛地给予民众实惠,紧急时又能救济大众。

何事于仁:哪里只是达到仁。事于,做到。

病:心有所不足。

己欲立:自己想要在社会上立足。立,站得住,指能在社会上独立生存。

立人:使别人立足于社会。立,使……立足。

己欲达:自己想要在社会上行得通。达,通达。

达人:使别人在社会上行得通。

近取譬:取近譬,联系身边的事物。

仁之方:实现仁德的方法。

【解读】

子贡说:“如有人,广泛地给予民众实惠,紧急时又能救济大众,这样如何呢?可以称他为仁者吗?”孔子回答说:“岂止是仁呢?一定是圣人了。就是连尧、舜也会感到力量不足呀!所谓仁者,自己要想有所成就,也帮助别人有所成就;自己想通达,也帮助别人通达。能够以己之心推及别人之心,将心比心,这是实现仁德的方法。”

同类推荐
  • 行走,一堂哲学课

    行走,一堂哲学课

    改变世界走向的思想,都是走出来的!“走路”并非人想象的那么简单!无论悠闲漫步,还是沿计划好的道路健行,行走令我们暂时摆脱各种世俗的责任义务,回归简单的“移动两足动物”。不少哲学家都热衷走路:尼采不断行走,以对抗剧烈头痛,直到再也无法挪步;兰波靠行走释放年轻的激情与灵感,内瓦尔则是为了抹去他的忧伤。卢梭只有在行走时才能够真正地思考、写作、创造、获得灵感,只要一看到桌椅他就感到一阵恶心。梭罗喜欢走到大自然中去冥想。“走路”终究没有大多数人想象的那么简单。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哲学家,他在1883—1885年间完成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一部诗体小说,象征了尼采中期作品的终结和晚期作品的开端,这本书成为尼采最知名也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在这部书中,尼采使用了类似于新约圣经以及柏拉图对话录的风格,同时也相当类似于前苏格拉底哲学作品的语调,以查拉图斯特拉(琐罗亚斯德教的创教先知)这一角色为媒介,由他四处进行哲学演讲,描述他的旅程以及各种听众对于其哲学的反应。这些听众的反应就可以视为是对于查拉图斯特拉(以及乃至尼采本人的)哲学的评论。
  • 孔子叫我们宽容点

    孔子叫我们宽容点

    本书主要以孔子及其《论语》为基本出发点,融会古今,多方位地阐释了孔子的思想学说与当代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既不乏理论上的严谨性,又通俗易懂,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好书。当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差异性,所以我们今天重新读孔子时,也应该与时俱进,以全新的视角和观念,走进孔子的世界,才能从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提取出对我们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智慧。
  • 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第一卷)

    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第一卷)

    我的目的是促使你们去阅读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并且按照马克思的本意去阅读它。我所鼓励的是你个人面对这一文本的经历,是直接对马克思的文本进行研读,是你将开始形成对他思想的独立见解。马克思的本意是辩证的,我们必须在阅读《资本论》时,首先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理解和说明是简明易懂的。但当前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在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如何运用这一文本?所以在本书中,我也加入了自己关于《资本论》与当今世界的相关性,以及在阅读《资本论》文本中显然最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观点。
  •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从儒学广角、宋明理学发展背景,以及阳明学的内在机制上来探讨阳明心学与当代新儒学的关系。作者在阐述孟子、周敦颐、张载、程颢等儒学大师心性之学的基础上,对王阳明“以心为本的实践道德说”作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进而以梁漱溟的新孔学、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唐君毅的道德儒学、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贺麟的新心学为个案,具体探讨了阳明心学的内在发展——当代新儒学的思想特质,及其与阳明学的思想联系。
热门推荐
  • 建了一座城

    建了一座城

    荒野之中,一座小城平地而起,前狼后虎,夹缝求生。种粮开矿建房,习武练兵筑墙。就此,扬龙旗,持银枪,跨烈马,满城男儿皆戴甲。血洒,饮烈酒,放高歌,金戈舞处,袍泽天下。
  • 把沉睡的时光摇醒

    把沉睡的时光摇醒

    《把沉睡的时光摇醒》精选了梭罗、海明威、罗斯金、莫里斯、里尔克、笛福、兰姆、马克·吐温、托尔斯泰、毛姆、戴克、怀特、艾默生等50多位全球公认的文学巨匠,近百篇最美的散文,100多幅精美插画。全书精致雅美,传承名家之灵气,有如万般激流在心中翻涌,又似气吞山河的力量,抑或万物如谜般沉默静美,给人无限的想象和心灵滋养。
  • 宗宝道独禅师语录

    宗宝道独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邪神面具

    邪神面具

    出不了新手村的最废剑士白甄,凭借99次被杀经验在新区开出一条血路,杀人无数无奈之下只能选择邪恶阵营,却在无意中获得了洛基面具。“我是北欧众神之一——洛基!”才不是呢!这家伙其实是游戏的管理员!只会说话的面具要你何用!诶,真香,快说彩蛋在哪里?什么?这都能合成英雄级武器?发财了发财了!我要买下一座岛!......佛系玩家戴着洛基面具在网游发家致富、不断搞事的故事
  • 百花大帝

    百花大帝

    天元历1214年,天元王朝在经历了数百年的繁荣后,终于是盛极必衰走向了衰亡,其时天下大乱群雄崛起,所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且看谢长安是如何从一个山野小子一步步的走向武学巅峰并一统天下,建立百花王朝,成为后世敬仰的百花大帝!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大宋王朝1

    大宋王朝1

    本丛书立足大宋,介绍了五代战乱的终结、中央集权的强化、右文抑武的家法、首内虚外的战略、穷则思变的改革以及皇帝的荒唐、官僚的争斗等重大事件或现象;同时,从经济、文化、科技等不同的层面重新审视两宋,试图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示大宋历史的始末。
  • 惠姓春秋

    惠姓春秋

    400年前,西班牙人门多萨写完《中华帝国史》,发出“中国社会是世界一个奇迹”的感叹,感叹“统一始终是中国的主导”。黑格尔比较各国历史后说:“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中外历史学家共同思考,在中国以外的世界里,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封建的大帝国,但它们分裂后,再没有统一过,而中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合合分分,“合”,始终是主旋律,这是为什么?答案是纷呈的,其中中国宗族的族规思想与国家维系的思想体系大体协调一致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姓氏产生最早的民族,其起源可上溯到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蕴藏的文化博大精深,有糟粕,更多的是精华。
  • 盗仙记

    盗仙记

    踏一尘,伤一骨,百斩之下破惊鸿。毁一天,灭一地,千刃之间幻神魔。止一步,行一路,万炼之上得真道。化一招,解一决,亿人之中可求仙?白骨之下,踏入仙尘,斩万世妖魔!魔挡杀魔,神挡杀神,万世我为尊!傲世苍穹,剑心所指,皆唯我独仙!这是一个关于并不牛的少年,在遭遇了很多很牛的经历,遇到了很多很牛的对手之后,混入了很牛的仙界,百炼成仙,继而从免费玩家变成不封顶充值玩家的故事。乔威:打不过是小事,被杀死可就是大事了哦!若无金手指,也可混三界!看我手拿命运,脚踏天地,奉仙成帝!
  • 重生:医女有毒

    重生:医女有毒

    “速速为杨妃准备生产事宜,待龙子生产之后,立即取其心血,为柔妃调至解药!”新君一声旨意下达,杨紫昕母子的命运便被注定。万人坑之中,杨紫昕死于非命,未得一片草席裹身。饮恨重生,她竟回到了三年前,可她却不再是那个单纯天真的少女,而是去过地府却没喝孟婆汤的复仇使者。“别怕,有我在,若谁敢伤你,颠覆了这天下又如何!”心已冷,霸气如他,却倾心以待。只是,恨意滔天,她只为复仇而活。可面对这份宠爱与疼惜,她该如何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