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268000000002

第2章 欣赏:不必羡慕他人的玫瑰,因为你有一朵百合

有一种伤害叫作“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孩子的自信心就这样一次次地被打击,被磨灭。有大格局的父母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的生命都与众不同,所以不必羡慕,无须苛责。尊重孩子本来的进程和样子,让孩子相信自己,欣赏自己,也就能活出生命的价值和精彩。

自己的孩子美不美?发现很重要

所有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完美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没有任何缺点。可这种高期待也决定了很多父母往往对孩子有着更高的要求,总是觉得孩子不够完美,不能够满足自己内心的要求。久而久之,为人父母会产生挑剔心理,用苛刻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对孩子要求这、要求那,但结果却总是令人不满意。

可孩子真的是一无是处吗?当然不是,尽管孩子身上会有不少的缺点,诸如淘气、脾气执拗、性格傲慢等,可是每个孩子身上也存在着很多优点。比如说,淘气的孩子往往头脑比较聪明,动手能力强;脾气执拗的孩子身上有一股子韧劲,遇到事情往往不会轻易放弃和认输;而性格有些傲慢的孩子,虽然平时骄傲、自满,但最起码他们非常自信,能力比较强,比那些自卑的孩子还善于表现自己,更勇敢、主动。

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绝大部分中国父母却在望子成龙心态的引导下,只关注到孩子身上的缺点,对其优点却视而不见。即便这缺点只是小小的瑕疵,即便孩子身上有众多优点。这样的心态导致父母总是对孩子不满意,以至于认为自己的孩子处处不如人,浑身都是缺点。

试想一下,如果父母能够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帮助和引导孩子将这些优点放大,并改正相应的缺点和不足,那么孩子会不会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完美?

有一部电影叫作《地球上的星星》,是印度著名演员阿米尔·汗自导自演的处女作,讲述的是一个8岁男孩和美术老师的故事。

这个男孩的名字叫伊夏,他的学习成绩不好、爱捣乱,生活中也有很多鬼点子,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上课的时候,他总是遥望着窗外,听不懂老师的指令,回答不上来老师的问题,好像是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一般。连续留级两三次之后,父母对他也是忍无可忍了,于是把他送进了寄宿学校。

虽然表面上伊夏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变化,可他的内心却因为和家人分离而感到孤独和恐惧,他感觉自己内心最后的一点阳光都被摧毁了。虽然伊夏过去时常想出一些鬼点子,可心中非常爱自己的家人,性格也非常活泼乐观。到了寄宿学校,他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越来越不合群,除了继续听不懂老师的指令,算不对算数,就连最喜欢的画画也彻底放弃了。

幸好在孩子处于崩溃边缘之际,他遇到了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尼克——他仅仅是一名代课老师。可就是这位代课老师发现了伊夏的美,让伊夏的人生重新充满了阳光和希望。尼克是一位年轻的老师,正因为年轻所以特立独行,所以不像其他老师那样循规蹈矩。他受到了所有孩子们的喜欢和尊敬,因为他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尊重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他的出现让这个如一潭死水的学校,泛起了层层涟漪,也让每一名学生都发现并展现了自己的美。

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伊夏。在日常的相处中,尼克发现了伊夏的特别之处,虽然他是一个患有阅读障碍的孩子,但是却具有极高的绘画天赋。他找到了伊夏的父亲,希望家人能够欣赏伊夏,并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鼓励。他还找到了校长,希望说服校长不放弃这个患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并且决定自己帮助这个孩子。在班上,他告诉孩子们,阅读障碍并没有什么,事实上,那些改变世界的伟大人物,比如爱因斯坦、达·芬奇也都有阅读障碍,可是他们却发现和展现了自己另一方面的天赋,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

接下来,尼克举办了一场由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美术大赛,伊夏画出了令全校师生都惊艳的作品。而尼克老师则画下了一个最阳光的男孩,那就是伊夏。最后,伊夏的作品获得了第一名,当他上台领奖时,泪流满面地紧紧地抱住了这位可爱可敬的老师。

这部电影告诉所有的父母,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关键在于父母和师长是否能够发现。在遇到尼克老师之前,伊夏是父母眼中的笨孩子,学习上不够努力,生活上鬼点子多;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学渣”,上课时常神游太虚,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可是,从来没有人尝试着了解这个孩子,也从来没有人想要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要不是遇到了尼克老师,或许伊夏的绘画天赋永远不会被发现,恐怕永远也无法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

所以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这句话在这里同样适用。孩子不是不美,不是没有优点,而是我们缺少更多的欣赏和发现。如果我们总是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那么所发现的只能是孩子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如果我们总是存在着“恨铁不成钢”的心理,那么看到孩子做某件事情,随口说出的就是批评的话,就是不满意的话语。

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学会多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即便是对于那些表现不好、毛病较多的孩子也用欣赏的言语去激励他们,也许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赏识是孩子生命成长的阳光、空气和水,是他们进步的最大动力!”所有人都希望获得夸奖和表扬,孩子更是如此,哪怕是缺点很多的孩子,都希望得到表扬、肯定和鼓励。当他们因为某件事情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赞扬时,内心会得到满足,精神受到激励,思想上也会积极上进。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美丽的花朵,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父母要做的就是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多发现孩子身上的美和优点。即便他们做得并非那么好,即便他们身上也存在着不少缺点。

要知道,自己的孩子美不美?发现是最重要的。

当我们善于发现他们的美,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孩子才能够更尽情地绽放独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美丽。

你就是你,不需要模仿任何人

或许是现代家庭对孩子的期待过于高了,也或许是因为社会竞争异常激烈,没有哪一位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时时处处怕自己的孩子落于人后。这种心态直接衍生出一系列的行为,即看到某种教育方式有效,就争先恐后地模仿他人;看到别人家孩子绘画、跳舞、学钢琴,就盲目地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看到别人家孩子成了童星,于是就让孩子学各种才艺,想尽办法让孩子参加各种选秀……

于是,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朋友家孩子从小学习钢琴,并且在钢琴比赛中获得了名次,有些父母就会觉得学习钢琴有出息,急匆匆让孩子学钢琴,报培训班、找专业老师,甚至是不惜斥巨资买下了昂贵的钢琴;别人家孩子成绩优异,“奥数”得了奖,英语参加了口语大赛,于是,有些父母就认为自己家孩子落后于人了,又急匆匆地给孩子报“奥数”班、英语班,每天督促着孩子学习、培训、上兴趣班……

这些家长美其名曰: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人报什么班,就给自己孩子报什么班;别人哪方面突出,就督促自己孩子向别人学习。可是,他们一味地让孩子学习别人,模仿别人,却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孩子这方面是否有优势,是否适合学习,更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意愿,问一问孩子是否有兴趣,是否愿意学?

就像美国著名心灵导师迪帕克·乔普拉(Deepak Chopra)说过的:“我们今天现在的样子不是我们刚出生时婴儿的样子,而是被大人放在一个错误的容器里挤出来的变形的样子。”现在绝大部分父母的教育都是如此,他们或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培养和教育自己的孩子,或是按照自己认为出色的、优秀的“别人家孩子”的样子来打造自己的孩子。在他们看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因为“学习了钢琴才有气质”,因为“学习了‘奥数’,才能找到好学校”,因为“像某某一样优秀才有前途”。

然而,我们并不是在培养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虽然优秀,虽然有众多的优点,可那并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是他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不需要模仿任何人。他或许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或许需要学习优秀者的长处和优势,但这并不是父母随时拿他和别的孩子作比较的理由,更不是父母让孩子模仿别人的理由。

所有的父母都应该反思一下,你期望孩子按照你的要求发展,期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某某样的人,那么你到底是要孩子为你眼中的优秀而努力,还是想要孩子成为最出色的自己,呈现他本来的天赋和能力呢?

所以说,尽管教育经验是可以借鉴的,我们也可以让孩子向优秀者学习,但是教育绝对是因人而异的,也绝对不能照搬和复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教育。这个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强调过。为什么现在的父母却还不明白这个道理呢?非要照搬别人的教育方式,让自己的孩子模仿那些所谓的优秀者呢?

我们都知道,好的教育更注重孩子个性和天性的发展,父母通常会给孩子足够的自主空间,并且非常尊重孩子本来的样子。而这样的教育也让孩子更快乐,活出了属于自己的价值和精彩。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丹尼尔就是如此。在普通父母的眼中,他是一个差生,每次考试都是倒数第一,也时常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可是,丹尼尔的妈妈从来没有觉得丢脸,也没有强迫自己的孩子像别人那样努力学习,做好阅读、算好数学、画好图画。即便到了最后,校长认为丹尼尔不适合读书,说他理解能力太差,说他太笨了,甚至让他退了学,他的妈妈也没有苛责孩子。妈妈知道丹尼尔喜欢雕刻,所以即便孩子荒废了学业,妈妈也从来没有干涉。妈妈觉得自己的孩子拥有一双艺术家的手,经过他雕刻出来的东西都栩栩如生。所以每次当孩子拿着自己的东西来到她身边的时候,她总是给予表扬和肯定,并且恰如其分地指出作品绝妙之处。

正因为如此,尽管丹尼尔其他方面不尽如人意,可是在他内心中却始终相信:我就是我自己,我有自己的优点,也可以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丹尼尔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学校,但是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并且专心致志地进行着创作。

最后,丹尼尔虽然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考上大学,成为工程师、医生等,却成了著名的雕塑师。当时,市政府决定在市政府前面的广场上树立一座某名人的雕像,很多著名的雕塑家都跃跃欲试,最后一举夺魁的却是默默无闻的丹尼尔。

就是因为丹尼尔的妈妈始终给予孩子积极的教育,让他相信自己是最独特的,并不比任何人差,所以丹尼尔才获得了成功和幸福。父母要知道,尊重孩子的天性和个性,发掘和展示孩子的特点和优秀,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盲目地让孩子模仿别人,人家孩子学这个就让自己家孩子学这个,只会扼杀孩子的个性和天性,同时还会给孩子的心里造成极大的伤害。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和其他人没有太多的可比性。父母应该明确地告诉孩子“你就是你,不需要模仿任何人”,然后按照孩子的天性去培养孩子,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如此才能使孩子的优势和潜能发挥到最大,孩子也更容易获得成功和快乐。

这是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个体。就像是世界上飞舞的无数蝴蝶,却没有一对翅膀的图案是绝对一样的;就像是天空中飘浮的无数白云,没有一朵是形状相似的。每个孩子的性格、心智、兴趣、爱好、能力,包括心理和健康程度都不尽相同,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也是千差万别。正因为如此,适合别人的教育未必适合你家的孩子,别人家孩子可以成为“钢琴王子”,可是你家孩子却不一定能行。也许是你家孩子对钢琴没有兴趣,也许是你家孩子完全就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所以即便你给孩子报一样的培训班,找同一位老师,每天让孩子勤加练习,那么孩子也不可能成为别人家孩子那样的“钢琴王子”。

每个孩子都应该成为最好的自己,都不需要按照别人的轨迹来发展,更不应该成为某位优秀者的影子。孩子就是他自己,如果他是一朵百合,父母就应该让他尽情地绽放。父母又何必羡慕别人家艳丽的玫瑰呢?

看看人家孩子,你怎么不如人家

父母或许都有一种遗憾,就是自己家的孩子往往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于是,我们随时随处可以见到这样的父母,他们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然后用充满羡慕的口吻,对自己的孩子说:

“你看看,你的同桌多聪明,考试总是第一名。”

“你看看,人家楼上那孩子多有礼貌,总是主动和别人打招呼。”

“你看看,人家彤彤多么优秀啊!”

“你看看,你怎么就不如人家。”

……

“你看看”“你看看”,在生活中父母总是会随口说出诸如此类的话。

如果问这些父母为什么总是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他们就会理所当然地说:当然是给孩子树立好榜样,激励孩子积极努力,不断进步啊!

可是,父母应该要知道,事实上,诸如“你看看某某多聪明”“你看看你为什么不如别人”之类的话,不仅不利于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还可能给孩子心理带来很大的伤害。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孩子更是如此,他们有着好强好胜的天性。在孩子的内心中,他们强烈想要获得大人的肯定和支持,并且不希望自己总被拿来和别的孩子比较。

尤其是那些内心比较敏感自卑的孩子。在被比较的过程中,孩子的自信心一次次被打击,自尊心一次次被伤害。时间长了,很容易让孩子形成这种心理:是不是我自己真的非常糟糕,才会让父母如此不满意;是不是我自己真的不够好、不够优秀,父母才不喜欢自己;父母并不是爱自己的,爱的是别人的孩子。而这些话语会像魔咒一样,在他们的生命中如影随形,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自卑,甚至是自暴自弃。

小雪就是这样的孩子,虽然她学习成绩不错,头脑聪明,可是内心深处却是自卑的。因为她内心始终有一个这样的声音:“你看看,你怎么不如别人优秀呢!”这个声音在小雪的耳畔响了十几年,就像是魔咒一样无法摆脱。即便是自己已经很努力,成绩已经很优秀了,可还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而这完全是缘于父母平时教育的不当。小雪的爸爸是某外企的高层领导,妈妈是一所学校的老师,平时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于是,爸爸妈妈经常对小雪耳提面命:“你要学学王叔叔家的孩子,年年考试拿第一。你看看自己,再看看人家,你可一定要努力啊!”“李叔叔家孩子非常优秀,功课门门都优秀,钢琴还在市里拿了大奖。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刚开始的时候,小雪还觉得自己身上确实有很多不足,想着积极努力,不断提升自己。可是慢慢地,她逐渐发现,在爸爸妈妈眼中,同事家和朋友家的孩子都是完美的,异常优秀的,而自己就和别人差远了,不管是从学习上还是能力上都远远不如人家。从那时开始,小雪觉得自己哪里都不好,即便是怎么努力也无法追赶上别人,无法让父母感到满意。所以,小雪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即便自己某件事做得非常优秀了,可总是觉得自己不行,总是对自己不满意。

所以说,每个孩子都不希望自己被别人比下去,他们都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肯定,尤其是来自最信任的父母的肯定。如果父母总是拿他们和别人比较,并且强调孩子比别人差,那么孩子就会在内心中进行自我否定。如果父母由于攀比心理,忽略了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一味地拿孩子的缺点和别人的优势进行比较,那么就会给孩子心理带来巨大的伤害。因为孩子们通常无法正确地认识自我,都是从父母的评价来获得对自己的认识的。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父母的比较还很可能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一个经常被比较的孩子,就曾经当众对妈妈吼道:“你总是拿我和你的同事、同学家的孩子比,今天说人家优秀,明天说人家在‘奥数’比赛中拿了第一名。你为什么不比一比呢?别人的家长是亿万富翁,你怎么没有那么多财富呢?别人家的父母是官员,你怎么没能当上市长、市委书记呢?”结果,这个孩子的妈妈被说得哑口无言。

做父母的不妨仔细地想一想,在作比较的时候,是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呢?在比较之后,是否想办法指导孩子究竟怎么做了呢?你的比较是否对孩子起到了激励和鞭策的作用呢?

我们都知道,每个孩子不管是从能力上还是性格上都是不同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也不尽相同。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看到别人孩子的优秀和完美,却忽视了自己孩子的优势和独特之处。说白了,这样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没有太大的正面作用的。

所以,与其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不如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多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树立孩子的信心,并且发掘孩子的优势和闪光点。因为我们教育孩子并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较,也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自己做得有多好,而是让他在学习中不断成长,成为最出色的自己。

要记住,不要总是对孩子说“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你怎么不如别人”,因为这是对孩子心里最大的伤害!

表扬和赞赏,才是孩子进步的阶梯

绝大多数的中国父母,总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孩子一旦犯了错误,父母就会随口说出“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你真是太坏了,长大肯定学不了好”“这么贪玩,长大怎么有大出息”,这样的话,父母似乎觉得多“敲打”孩子,多批评孩子,如此孩子才能有前进的动力。

或许在有些父母看来,孩子犯了错误,或是连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就是应该批评。岂不知,在孩子的世界中,如果只有批评和指责,缺少了表扬和赞赏,会让孩子变得自卑,缺乏自信心。因为一味地否定只能让孩子产生极大的挫败感,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如此糟糕,就是如此没有出息,甚至从内心感到绝望和无助。

诚然,适当地批评可以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让孩子改正错误,并且督促孩子进步和完善。但是如果父母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孩子,缺少表扬和赞赏,那么就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时间长了,在一次次的打击下,孩子的自信就越来越弱,自卑的种子就会在心中生根发芽,直至蔓延。

父母有没有想过,孩子只是孩子,他们或许有很多缺点,或许时常犯错误,可是他们更希望的是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肯定,期望得到公正的评价。如果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就把孩子批评得一无是处,忽视事情背后的缘由,忽视孩子本身的优点,那么就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是让孩子产生厌世情绪,乃至做出伤害自己的极端行为。

相反,用赞扬和鼓励的方式,比如多对孩子说“你能行”“你做得很好”“虽然你做错了,但是能知错就改,依然是好孩子”之类的话,那么孩子会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欣赏自己。可以说,父母的态度和评价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心理都有极大的影响。如果父母给予孩子表扬和赞赏,那么他的天空就充满了阳光;如果给予他批评和指责,那么他的天空就会乌云密布。

还有些父母认为,总给孩子表扬和赞扬,必然会滋生孩子的骄傲情绪,对孩子成长有不利影响。所以,这些父母总是习惯批评孩子,从来不愿意当众夸奖和赞扬自己的孩子,甚至为了让孩子继续进步,而不断地挑孩子身上的缺点。当孩子骄傲地向父母表示自己考了第一名的时候,父母不但没有像他期待的那么高兴,没有表扬和赞赏他,反而还冷冰冰地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你只是班里第一,想没想过在全校排第几啊”“虽然你得了第一名,可还是做错了几道题啊”“这次第一了,可下次呢?不要太骄傲啊”。可是,我们不妨想一想,孩子考了第一名,不仅没有得到表扬,却被泼了冷冰冰的冷水。孩子能不伤心吗?孩子的积极性能不受到打击吗?这难道真的有利于激励孩子的进步吗?

所以,父母不应该让孩子在批评和苛责下成长,而是注意培养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其形成良好的性格和生活习惯。父母应该学会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多给孩子表扬和赞赏,尽量少批评和打击孩子。这不仅对于孩子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也是送给孩子人生最好的礼物。

也许大家都看过北大第一任校长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教育孩子”的故事,相信重温之后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名叫王友的学生正在用泥块砸其他同学,于是当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放学后,陶行知回到校长室,发现王友已经在门口处等候。陶行知让他进了屋,从口袋中拿出了一块糖果送给他,并且说道:“这块糖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按时到校长室找我,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感到非常惊讶,不过还是接过了糖果。谁知,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也是奖励给你的。因为当我让停止的时候,你立即就停止了。这说明你非常尊敬师长。”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块糖果,说:“经过调查,我发现你并不是无缘无故地砸同学,而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很正直,敢于和坏孩子做斗争!”

王友非常感动,自己犯错了,校长不仅没有严厉批评,反而给自己奖励。他感动得哭泣起来,说道:“校长,我错了。虽然他们欺负女同学不对,可是我也不应该用泥块砸他们啊!他们是我的同学,不是坏人啊!”

这时候,陶行知露出了满意的微笑,随即又掏出第四块糖果递给王友,并且说:“你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非常好。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奖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现实生活中,父母们面对王友的错误会怎么做?或许绝大部分家长会严厉地批评孩子,埋怨孩子不听话、淘气。可陶行知却没有如此,而是换了一个角度,用欣赏的心态来看待孩子,从错误中发现孩子守时守信、尊重师长、为人正直、敢于承认错误等优点,并且给予了孩子及时的奖励和赞扬。

事实表明,这样的表扬和赞赏远远比批评和指责更有效,这不仅让孩子从内心正视了自己的错误,更从心灵深处得到了激励和满足。我们相信,王友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乃至人生中,一定会发扬以上优良的品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自我。

看吧,表扬和赞赏才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这不仅是一种积极正面的教育方式,更是一种积极的教育心态。当然,表扬和赞赏也要有个度,如果父母总是把表扬挂在嘴边,孩子犯了大错也不批评,那么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样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有不良的影响。

快撕掉孩子的标签,别让你的偏见毁了他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其实,这样的心理学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孩子身上。如果一个孩子时常受到父母的表扬,说他是个聪明能干的孩子,那么他就会为了这份奖励而努力向着聪明能干的方向努力,他的行为也会尽可能地按照父母所定义的样子去做。相反,如果父母时常说自己的孩子笨、学习不好,什么也做不成,那么他就会做出又笨又蠢的事情,逐渐成为这样糟糕的孩子。

这样的心理效应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为孩子心智不成熟,缺乏对自我的认知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看法整合到自我形象之中,开始形成自我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别人总是说他笨,那么即便他智力不错,头脑也很聪明,但是在别人的影响下,他也会形成“我是笨的”这样的自我认知。

所以,身为父母千万不要给孩子贴上标签,单纯因为孩子某件事情没有做好,就说他“你不是这块料”“你太笨了”。因为你的偏见会让孩子那份跃跃欲试的期盼毁于一旦,让孩子之前的努力付出成为一个笑话;你的偏见更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陷入错误的自我认知之中,毁掉孩子原本应该美好光明的一生。

一位母亲年轻时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芭蕾舞表演家,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梦想终究没有能够实现。女儿出生后,这位母亲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可以帮助自己来实现这个梦想。

女儿确实是一个可爱、漂亮的女孩,对舞蹈也有很大的兴趣。于是,这个母亲在孩子5岁的时候,就把她送入了舞蹈班。可是,孩子毕竟是太小了,芭蕾舞又需要苦练基本功,孩子怎么可能短时间有所收获。

然而,这位母亲对孩子的期望实在是太高了,看到孩子进步不大,就时常严厉地批评孩子,“你看看电视上那些舞蹈家的舞姿多么优美啊,气质多么高贵呀,你跳得怎么那么难看!一点都不像小天鹅,就和丑小鸭一样”“你怎么没有继承我这么好的舞蹈天赋,看来你根本就不是练舞蹈的料”。

事实上,舞蹈老师说女儿是有舞蹈天赋的,假以时日必定会成为优秀的舞者。就是因为年纪小、练习的时间短,所以才有些动作不标准。这位母亲却只看到了孩子的不足,便给孩子贴上了“不是这块料”“太笨”的标签。时间长了,孩子的自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自己也认为自己不适合跳芭蕾,即便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实现这个梦想。

之后,女儿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不仅对芭蕾失去了兴趣,每天练功敷衍了事,还越来越自卑、沉默寡言。不管做什么事情,女儿都没有信心。老师让她参加英语作文大赛,她连忙推托说:“我不行,我肯定得不了奖。”事实上,她的英语成绩很不错,尤其是作文写得非常出色。这位母亲想给她报个绘画班,她嘴上说没有兴趣,不想学,其实心中嘀咕说:“我不是那个料,学习画画也没有什么用。”

就是因为这位母亲的偏见,给孩子贴上了“太笨”“不是这块料”的标签,让一个原本自信聪明的孩子变成了自卑、丝毫没有自信的孩子,更毁了孩子美丽多彩的舞蹈梦!说起来,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啊!

不幸的是,现实中,这样的父母并不在少数。他们往往因为孩子单个行为的缺陷就给孩子贴上“差劲”“太笨”“没有天赋”的标签,却完全忽视了全面系统地了解孩子。要知道,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父母画上什么颜色,这张白纸就会呈现什么样的颜色。一旦父母因为自己的偏见,给孩子贴上了负面的标签,那么就相当于给孩子定性,让孩子自我定格。而这样的自我定格一旦形成了就很难再改变了,将会伴随着孩子的整个人生。

因此,父母想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就快些放弃自己的偏见,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如果你的孩子喜欢跳舞,但是却没有好的身姿,不要说她“没有天赋”;如果你的孩子喜欢钢琴,却时常弹错了音符,不要指责她“太笨了”;如果你的孩子喜欢画画,但是却没有所谓艺术家的气质,也不要给她贴上“不是那块料”的标签……因为这些标签会毁了孩子美好的梦想,更会随随便便地摧毁孩子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当孩子对某件事情有兴趣,却又一时做不好的时候,不妨告诉他:“孩子,如果有兴趣,就去试一试吧!我相信你有这个潜能,只是还没有被挖掘出来。只要你付出了努力,尽可能做到最好,那么就可以了。”

不要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要学会欣赏孩子,并且做孩子潜能的发掘者。这不仅是一种高明的教育手段,更是给孩子营造美好人生的关键。当然,不仅是坏标签,好标签也要谨慎。因为,这些看起来对孩子有好处的美丽标签,却可能成为孩子成长的枷锁,让孩子在一片赞扬声中失去了本性,变得浮躁和功利,一心只为了做个“好孩子”“聪明能干的孩子”。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不利的。

每个孩子都有飞翔的梦想和翅膀,我们没有理由拒绝他们飞翔,更不能给他们贴上“注定飞不起来”的标签。对自己的孩子说:“大胆地去做吧,你可以的!”也许很多年之后,就会眼前一亮地发现,原来他已经成为天空中飞舞着的那只最美丽的蝴蝶。

将自信种在孩子的心里

绝大部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成绩的提高,技能才艺的训练上。当然,这两方面的培养固然重要,然而,忽视了孩子自信心的培养,纵容孩子一些不自信的表现,或是时常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也是错误的教育方式。

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因为每个孩子的个性、能力、天赋都是存在区别的。但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初衷却是相同的,那就是让孩子成为优秀、健康、快乐的人,让孩子实现自我的价值,活出生命的精彩。父母要知道,想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将自信种入孩子的心里,让孩子真正相信自己。

可事实上,我们在很多十几岁孩子身上却看不到自信,他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唯唯诺诺,不满意自己的表现;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生怕别人笑话自己幼稚可笑;他们从不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总之,在这些孩子身上,总是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始终被自卑的情绪围绕着,认为自己永远都不可能优秀。

诗诗是个聪明的孩子,但就是缺少那么一点自信。很多时候,诗诗和同学们讨论问题,明明自己是正确的,但是当看到好几个人的答案一致,唯独自己答案不一样的时候,就会开始怀疑自己,默默地改掉自己的答案。等到老师公布答案的时候,诗诗又会在心里说:“我真的算对了。我就知道我是正确的。”可是,她当时为什么没有坚持到底呢?说白了,就是对自己不相信,不敢和同学们争论。

有一次,诗诗和朋友到郊外旅行,爬山游湖。上山的时候,两人看好了较近的路线,又好走又方便。可下山的时候,朋友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线,诗诗忙说:“我们走错了,这条路线不是最近的,而且比较难走。”朋友肯定地说:“没错,我们刚刚就是从这条路线上来的,这么快你就忘了。”这时候,诗诗又开始怀疑自己,心里想着应该是自己记错了,所以再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可事实这就是一条错误的路线,诗诗是正确的。然而因为诗诗的不坚持导致她们绕了很多的冤枉路,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很晚了。

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诗诗其实还是非常优秀的,可是她就是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总是跟随在别人的身后,遇到事情也总是最先放弃自己的意见。虽然她也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但是不自信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想要坚定地相信自己,大胆地做自己,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

不自信让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敢坚持自己的主见,更严重的是,在孩子心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自卑、自惭形秽的心理。我们可以断言,如果诗诗不消除自己的自卑心理,让自己变得自信起来,学会欣赏和相信自己,那么就永远也不会出类拔萃。即便她头脑非常聪明,即便她还算比较优秀,可时间长了,她那些聪明、优秀就会慢慢地被不自信磨灭了。

坦白说,像诗诗这样的不自信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父母后天的教育不当造成的。这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长时间形成的一种心理和习惯。父母不妨反思一下,如果自己平时总是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总是注意孩子的弱点,孩子如何自信?如果父母容忍不了孩子暂时的落后和失败,一看到孩子落后和失败就呵斥、打骂,孩子的自信心如何不受到打击?如果父母总是不信任自己的孩子,总是拿别的孩子来刺激他,说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那么他怎么不对自己产生怀疑?

正是因为父母教育的不当,孩子才变得越来越不自信,才越来越对自己产生怀疑,“我真的不如别人”“我真的不够优秀”,而这种不自信的暗示就像是慢性毒药会渐渐腐蚀孩子的心灵,最后甚至连自我都会失去。

诚然,现实生活中确实也有很多本来性格就比较自卑、懦弱的孩子,他们天生就胆小、不自信,更不敢自己主动去做一些事情。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更需要鼓励和欣赏了,因为这样的孩子心理更加脆弱、敏感,受不得一丝丝的刺激和打击,信心的建立也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候,父母的鼓励和欣赏就是孩子走出自卑,提升自信的动力,更是孩子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的力量源泉。

所以,有大格局的父母从来都不会打击孩子的自信,更不会过于苛责自己的孩子。他们总是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重视孩子的优点,当孩子不自信的时候,他们会用积极的态度告诉孩子——你是最棒的,你能行。他们会将自信种在孩子的心里,然后通过日常一点一滴地浇灌,让这份自信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让孩子在“我是优秀的”心态中成长。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孩子怎会不抬头挺胸,大步前进,怎会不对未来和所有事情充满信心,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呢?

别胡思乱想,按我说的才不会出错

孩子的天性是对一切事物感到好奇,什么东西都要去看一看、摸一摸,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动不动就胡思乱想、异想天开。就是因为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和异想天开,时常把父母问得焦头烂额,把家里也弄得乱七八糟。所以,父母总是大声训斥孩子“不要乱动,小孩子家怎么这么淘气”,或是无奈地说“你就会胡思乱想,这样是不行的。按照我说的,才不会出错”。于是,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就在这样过度的保护和粗暴的呵斥下被扼杀了。

事实上,很多父母的想法和做法是矛盾的。他们希望孩子有卓越的创造力,并能够发挥与众不同的才能,但是却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做事,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父母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任何条框的设定都是最容易限制一个人的想象力的,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这就好比是一张白纸,如果我们没有任何限制,那么它上面可以画上缤纷的色彩,也可以叠成各种造型;但一旦我们限定了它的用途,就没有太多的发挥空间了。

就拿绘画来说吧,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可是,当看到孩子进行绘画的时候,父母时常在一旁念叨着“你画的是什么啊”“这里的线条是不是应该细一些”“云彩为什么是蓝色的”……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给孩子拟定了一个又一个条条框框,以至于孩子不再把头脑中的即兴片段画出来,而是按照父母的暗示进行模拟。事实上,这样的画作已经不是孩子自己想要表现的作品,而是父母想要孩子画出来的东西。

香香从小就喜欢画画,因为她的脑袋中总是充满了奇思妙想,所以画出来的画也天马行空:彩色的云朵、五颜六色的城堡、在天上飞的大象、在水里游的兔子……

开始妈妈觉得孩子的画非常有意思,时常鼓励她多画些自己喜欢的作品。后来,妈妈看孩子在绘画方面有兴趣也有天赋,便给她报了绘画班。当香香接受了一段时间的专业指导后,妈妈看到孩子还是会画一些非常“荒诞的东西”,于是便对孩子说:“宝贝,你现在得认真学习画画了,不能像以前那样想到什么就画什么,否则怎么提高自己的基本功呢?”

在妈妈的指导下,孩子开始练习基本功,什么线条、弧度、色彩搭配,等等。等孩子上了中学后,绘画基本功得到了很大提高,作品也是绘画班中最出色的,还几次在学校举行的绘画比赛中拿到奖项。但是,妈妈却发现,现在孩子画的作品和以前的作品比起来,好像缺少了什么东西。

于是妈妈便请教一位画家朋友,得到的答案是:“香香确实具有绘画的天赋,基本功也比较扎实,但是作品却少了些想象力和新意。如果孩子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那么画作将更加出色!”这时候,妈妈才知道,原来自己所谓的指导反倒是害了孩子,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

人们常说,因为思考,才会想象;因为想象,才会去实践和创造。对于孩子来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才是最重要的。很多绘画大师看到孩子们的信手涂鸦之后,都不免产生这样的感叹:“孩子们怎么能有如此惊人的创造力。”一位世界级的画家曾经这样说过:“我花费了一生的时间才学会了像孩子那样画画!”这是因为孩子绘画完全是随性的,充满了奇思妙想,不受任何约束。而成年画家,即便是世界著名的画家,在经过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绘画技巧的练习之后,也难以摆脱各种条框的限制,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父母,应该遵循孩子的天性,欣赏和呵护孩子的想象力,这才是他们身上最宝贵的东西。

不仅绘画如此,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当孩子做出奇奇怪怪的事情时,父母不要哭笑不得地骂上一句“傻瓜”,或是急忙批评或是制止;当孩子天马行空爱做梦的时候,父母也不要说孩子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当孩子总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时候,父母也不要责怪孩子“另类”……这些在父母们看来“荒诞”、“愚蠢”的想法和行为,其实都是孩子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更是孩子们身上最宝贵的东西,将来也将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给孩子太多的限制,更不要对孩子说“你不能胡思乱想,你得守规矩”“你得按照我说的来做,这样才不会出错”。确实,孩子按照父母说的或许不会出错,或许不会做出让人啼笑皆非的傻事,但是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因此被泯灭了。等到孩子长大成人的时候,父母即便再想让孩子走一条别人没走的路,他们也没有那个能力和勇气了。

如果说孩子的想象力是一双翅膀的话,父母就应该多给予保护,并且鼓励孩子每一次的突发奇想,以便让孩子飞得更高更远。父母可以让孩子学会打破常规,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善于从生活中助长孩子的想象力。同时,孩子接触的东西越多,想象力的空间就越大,创造力也就越强。父母想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就应该先开阔孩子的眼界,让孩子接触更多的事物和思想。

当然,父母也不应该操之过急,急于让孩子表现出太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做只能是适得其反,让孩子的创造天性在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下逐渐泯灭。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给他们足够的成长空间,让他们发挥无穷的想象力。

作为具有大格局的父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吧。因为父母只有走进孩子的世界,与孩子一起异想天开,孩子的世界才会更精彩!

同类推荐
  • 懂礼仪的孩子走到哪里都受欢迎

    懂礼仪的孩子走到哪里都受欢迎

    礼仪作为一种反映社会文明程度的人文精神,作为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既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的支撑,也需要日积月累的养成,才会习惯成自然。因此,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就给予他良好的环境以及正确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而且,年幼的孩子可塑性强、接受能力快,也更有利于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希望本书能成为你家教子征程的起点。相信只要您跟着本书中所讲的教养方法去做,在不久的将来,您的孩子一定会成为受人欢迎的小淑女、小绅士!
  • Yes!早教

    Yes!早教

    在这样的字面认知下,很多家长开始出现“散养”的教育理念。孩子刚刚进入早教由于环境不适应哭闹,家长就说他不喜欢,我们走了;孩子出现打人咬人的行为,家长说小孩儿都这样,长大就好啦;孩子在游戏中遇到困难,家长说这个孩子不喜欢,老师教的太难啦!面对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总是会放下一句“他高兴就好,他不喜欢就不要做,人家国外小孩儿都这样的,长大就好啦!”,却全然忘记了作为家长在尊重孩子的性格特点基础上,自我带教技能的提升以及需要对孩子作出的最基本的引导。“轻松”不等于“没有作业”;“自由”不等于“放纵”;“开心”不等于“没有规范和引导”。
  • 不娇不惯培养优秀女孩100招

    不娇不惯培养优秀女孩100招

    “让孩子吃点苦,他会倍感生活的甘甜。让孩子享受在风吹雨淋中搏击的快乐,让孩子在生活的磨砺中不断地成长。从长远利益考虑,让孩子从小适度地知道一点忧愁,品尝一点磨难,并非坏事,这对培养孩子的承受力和意志,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或许更有好处。每个对孩子将来负责的父母应该牢牢记住这个很重要的育儿原则——替孩子们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积极性的最大打击。父母溺爱和娇惯孩子,满足他们的任性要求,他们就会堕落,成为意志薄弱、自私自利的人。因此,父母的爱不应该是盲目的……”
  • 妈妈如何说,男孩才肯听;妈妈如何教,男孩最优秀(第2版)

    妈妈如何说,男孩才肯听;妈妈如何教,男孩最优秀(第2版)

    这是一本家教书,主要讲述如何培养最棒的男孩。本书从培养孩子好性格、好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来讲述如何培养一个最棒的男孩,给妈妈以一些积极的借鉴。
  • 父母不知道的教育

    父母不知道的教育

    本书主要针对青春期教育。青春期教育是让父母非常头疼的问题,青少年之所以难以教育,不仅仅在于青春期本身是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还在于很多父母未曾注意的、在青春期之前的家庭环境等原因,为孩子青春期问题的爆发埋下的隐患。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介绍成年之前,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父母如何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下篇从父母自身的教育出发,介绍不论孩子处于哪个成长阶段,都能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这是一本适合所有孩子在18岁以前的父母阅读的教育书籍。
热门推荐
  • 反套路明星

    反套路明星

    (我的新书《从好声音导师开局》来了!!!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一个红极一时的艺人,因为得罪了娱乐圈的大佬,所以被封杀了三年之久。当他再次踏入娱乐圈的时候,早已经是物是人非,人走茶凉!从玩王者荣耀直播开始,他一步步被大众所熟知,然后一步一步的浪翻娱乐圈。我呀,划船不用桨,我呀,划船全靠浪。人生就是要浪浪浪浪……
  • 中外影视明星的故事

    中外影视明星的故事

    一年之际在于春。青少年,正值人生春天,更是读书的黄金期。读书,犹若一日三餐。餐者,在于长身休。书者,在于长智慧,长精神。青少年读书,期于人生莫基,根基越深,后劲越足。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灾厄收集者

    灾厄收集者

    灵气复苏时代,超凡者遍布。一家小店,展台上工艺品琳琅满目。店主正在打游戏,大街上正发生着灾祸,人们正在恐惧的跑着,尖叫着。那天,我找到了一块黑色木头,把他雕刻成了木偶。从此,我既是灾祸制造者,也是灾厄收集者。
  • 部落冲突之最后的荣耀

    部落冲突之最后的荣耀

    部落冲突那个地方......曾经的联盟已经腐朽了,亡灵大军已经侵入边境......人族地位岌岌可危!有谁可以挽救!“我也在深夜里痛哭过,也在废墟里孤独舔舐伤口......”“我曾经也彻彻底底的失败过,也有过在胜利后的狂欢......”“我曾经也一昧认为我们是正义的,现在我才明白,原来-联盟已经腐朽......”“我们判定一个人是不是正常人,是根据大多数人来判断的,少数人就是疯子,傻子!”——叶逸严
  • 星际之夜游

    星际之夜游

    明安出生没赶上好时候,正遇上蓝星人失去故土,四处流离的漂泊时代。在历经歧视和穷困,终于熬到大学毕业,准备拥抱新生活的时候,却被一纸婚书拦住了未来的路。这是一个原本只想过小资生活的混血女孩被迫成长,拯救家园并顺便成了神的故事。
  • 幸福有方法

    幸福有方法

    《幸福有方法》是一本行动指南,它不仅阐释了提升幸福感的秘密,还介绍了具体的幸福行动,并告诉我们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幸福行动。本书不仅对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把幸福带给了全世界的很多读者。
  • 失业的第一百种方式

    失业的第一百种方式

    每次林一峰出现,苏萱就要失业。她原来是一名音乐老师,就因为接了他一只摆地摊用的话筒被辞退。她去给小朋友当家庭教师,表现优良,主家笑眯眯的递上一叠钞票,和一份。解聘书。苏萱沦落为街头卖烤红薯的小贩,林一峰又出现了!欲哭无泪,城管肯定马上就要来了!苏萱:你爱上我了吧?林一峰:爱是什么?能吃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欣然的青春往事

    欣然的青春往事

    学校里最单纯的青春时光,承载着岁月的美好,高中时的恋爱懵懂又可爱,虽说有很多阻碍,但是喜欢的人终究还在,喜欢你,我愿变得更好然后慢慢等待,在高中的岁月里,紧张的学习中有甜甜的暗恋与暧昧,给青春时光留下点点色彩,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