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5900000048

第48章 唯识学的实践理论(9)

7.方便善巧波罗蜜有二种:即回向方便善巧、拔济方便善巧。回向方便善巧,是约菩萨的大智说,意显菩萨所行前六波罗蜜的种种功德善事,不是完全把它看作是自己所有的,而是要回向一切有情与诸有情共有的,希望众生也因我所修的功德而得一切义利。所以菩萨虽在生死中度生,但不为生死所困扰,亦即通常所说的不住生死。假定没有大智的洞达空无自性,怎么肯将自己所有的善根回向众生?又怎能在生死而不为生死所困?拔济方便善巧,是约菩萨的大悲之说,意显菩萨在生死中的种种活动,完全是为拔济各类有情。假定不是为了有情,菩萨为什么要逗留生死而不安住涅槃?菩萨所以不安住涅槃而不息地奔驰于生死中,完全是由悲心之所推动的。无性《摄论释》第七说:“若以前云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为欲饶益有情故,不舍有情,当知即是不舍生死;若以此善回求无上正等菩提,为证无上菩提故,当知即是希求涅槃。”世亲《摄论释》第七说:“谓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此由大悲回求无上正等菩提,不求帝释等富乐果,由了知故不起烦恼,此即般若。”总之,此二方便不出于大悲及般若。以诸善拫回求菩提是般若,利乐一切有情是大悲。

8.愿波罗蜜有二种:就是求菩提愿、利乐他愿。求菩提愿,简单地说,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无性《摄论释》第七,将这说为“及为速证佛果涅槃”。利乐他愿,简单地说,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无性将这说为“求到彼岸为利有情故”。《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说有五种愿:“云何菩萨所修正愿?当知此愿略有五种:一者发心愿,二者受生愿,三者所行愿,四者正愿,五者大愿。若诸菩萨于其无上正等菩提最初发心,是名发心愿;若诸菩萨愿于当来往生,随顺饶益有情于善趣中,是名受生愿;若诸菩萨愿能无倒思择诸法,愿于境界修无量等殊胜善法,是名所行愿;若诸菩萨愿于当来摄受一切菩萨善法,摄受一切所有功德若总若别所有正愿,是名正愿;菩萨大愿,当知即从大愿所出。”佛教叫人发愿的用意,就是要告诉我们将修行积集的功德,用在某一目的上,因为各人的目的不同,故虽同一功德,而所得的结果大有差别。大乘佛法,不愿将有用的功德,消耗于人天、小果上,故特提出愿波罗蜜。发了愿就得实行,所谓“愿为行导”。愿海一定要由行山去填补,才得满足。可见《瑜伽师地论》所说的五愿,就是愿行兼资的。

9.力波罗蜜有二种:就是思择力、修习力。思择力,简单地说,是以智慧思惟理解,抉择观察。力是堪能的意思,由于有思择力,所以有胜堪能,正思抉择,看看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修习力,简单地说,是实践那思惟观察的诸法。由于有这修习力,所修的静虑,得有胜堪能,没有怯弱性、综合二者来说,思择诸法而起修习,是名力波罗蜜多。由此二力,能令所修的六种波罗蜜多无间断地念念现行。这二种力,是遍通一切修的,一是理解力,一是实践力。

10.智波罗蜜也有二种:就是受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受用法乐智,是说菩萨由修前六波罗蜜多,成立不可思议的殊胜妙智,以自己所得的这妙智,在如来的大集会中,受用种种的法乐。成熟有情智,是说菩萨以此所成就殊胜妙智,观察有情各个不同的根性,以六波波罗蜜多去成熟有情,使之获得解脱。受用法乐是自利,成熟有情是利他,所以这二智具自他二利。无性《摄论释》第七说:“由施等六成立此智,复由此智成立六种,谓数相等种种品类,是则名为受用法乐。由此妙智能正了知此施、此戒、此忍、此精进等,如所闻法饶益一切有情之类,是则名为饶益有情。”世亲《摄论释》卷七说:“由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智自性等,故成立后得智,复由此智成立前六波罗蜜多,由此自为与同法者,受用法乐,成熟有情。”《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辨别慧、智二者不同说:“于一切法如实安立清净妙智,当知名智波罗蜜多。今于此中能取胜利无分别转清净妙慧,当知名慧波罗蜜多;能取世俗有分别转清净妙智,当知名智波罗蜜多。如是名为二种差别。”

以上十波罗蜜又称十胜行,菩萨于十地中勇猛修习这十波罗蜜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由于证十真如,于二转依便能证得。这十重障是:

1.异生性障,依烦恼、可知二障分别起之种子而立异生性,障无漏之圣性,入初地见道断之。

2.邪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之一分及其所起而误犯之三恶行,乃障极净之尸罗,入第二地断之。

3.暗钝障,所知障中俱生起之一分,令忘失闻思修之法,能障胜定、总持及其所发之三慧,入第三地断之。

4.微细烦恼现行障,执著诸法实有,无始以来随身现行,能障四地之菩提分法,入第四地断之。

5.于下乘般涅槃障,厌生死,乐趣涅槃,障无差别之道,入第五地断之。

6.粗相现行障,乃执有苦集之染及灭道之净等粗相而现行之障,能障无染净道,入第六地断之。

7.细相现行障,执有生灭之细相而现行之障,乃障妙空无相之道,入第七地断之。

8.无相中作加行障,令无相观不任运起,尚有加行之故,障无加行道,入第八地断之。

9.利他中不欲行障,不欲勤行利乐有情之事,而乐修利已之事,障四无碍解,入第九地断之。

10.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乃于诸法中不得自在,能障大法智云及所含藏并所起之事业,入第十地断之。

于十地中修十波罗蜜胜行,以断此十重障,能证得十真如,故菩萨至第十地于法虽得自在,但有微细之所知障及任运烦恼之种子,若断此等余障,方能入如来地。加此一重障,合称十一重障。

修十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所谓真如,梵文bhutatathatā或tathatā。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即不变其性之意。即大乘佛教所说之“万有之本体”。《解深密经》卷三有七真如之说,即流转真如(缘起之理法)、实相真如(诸法之实性)、了别真如(万法唯识之理法)、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净真如、正行真如(后加四真如乃配合于苦、集、灭、道等四谛为序所安立)。这七真如中,除实相真如之外六种,称“六真如”,系以各个理法之自体永不变,故称之为真如;然或谓非由其理法自体而名真如,乃是由实相真如所显现之各种相状而立者。法相唯识宗据《成唯识论》卷九,真如乃远离虚妄分别法,为人、法二无我之性,相当于三性中之圆成实性。主张一切现象皆从阿赖耶识所生,故真如本身为一超越现象之绝对寂然之体,自其体不会成为现象之法,故说“真如凝然,不作诸法”。《成唯识论》卷十载,菩萨须自初地始可悟真如之理,依次以其所悟内容之深浅次第,立有十真如之别。十地中所断之障及所证之真如各不同,而称之为“十地是证真”,结合十真如,简述如下:

1.遍行真如,即普遍万有的二空之理。此谓欢喜地断障记真。菩萨修舍行,于内身对财无所吝惜,由因感果而登初地、心生欢喜,即断异生性障,证遍行真如;此真如由人法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

2.最胜真如,身完全受持具足戒所悟之真如,以其具足无量功德,故称最胜。此谓离垢地断障证真。菩萨修十善业,远离欲垢,舍念清净,即断邪行障,证最胜真如。此真如具无边之德,于一切法为最胜。

3.胜流真如,从真如流出之教,较其他教为胜之意,其教之根本即是真如。为发光地断障证真。菩萨加工用行,发起深广之心,如法修行,智慧光发,即断暗钝障,证胜流真如,此真如流出教法,于余教法极为胜故。

4.无摄受真如,即不成为执著的对象之意。为焰慧地断障证真。菩萨具修三十七品道法,发起慧焰,即断微细烦恼现行障,证无摄受真如,则无所系属。

5.类无别真如,谓生死与涅槃无二,即迷悟一如之意。为难胜地断障证真。菩萨修习平等加行,悟真俗二谛无分别智,无有能胜,即断下乘(声闻、缘觉二乘)涅槃障,证类无别真如(生死涅槃,其类平等,无有差别)。

6.无染净真如,即真如超越染净之意。为现前地断障证真。菩萨加修平等利生之行,智慧现前,即断粗相(于四谛中,执苦集为染,执道灭为净)现行障,证得无染净真如。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言后方净。

7.法无别真如,谓真如已离生灭之相,故不论自何法而论之,其体为一。为远行地断障证真。菩萨修一切菩提分法,悟空、无相、无愿三昧,即断细相现行(于一切法执有缘生及无相)障,证法无别真如(了种种教法,同一真如而无别相)。

8.无增减真如,谓断烦恼之污垢既不减,修清净之法亦无所增,即离增减执著之意。一旦悟此真如,即能变现各种形状与国土,故亦称相土自在所依真如。为不动地断障证真。菩萨加修清净道行,离心意识,得无生法忍(谓一切诸法,性本不生,而于此法忍可印证),一切烦恼所不能动,即断无相中作加行(无相指第七地,谓于无相中加功用行)障,证无增减真如,此真如不随净染而有增减。

9.智自在所依真如,于四无碍智得自在之意。为善慧地断障证真。菩萨以无量智观察众生境界,皆如实知,得无碍智慧,遍说诸法,普令获益,即断利他门中不欲行(谓第八地于无相中,舍离功用)障,证得智自在真如,得此真如,能于四无碍智得自在。

10.业自在等所依真如,即得一切神通、总持、禅定等身口意的作用自在之意。为法云地断障证真。菩萨以无量智慧,观察觉了,三昧现前,得大法故,具足自在,即断诸法中不得自在障,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

以上十真如顺证地从初地至十地行十波罗蜜,断十重障而至菩提,是为“大牟尼法”,永离二障。

(第六节) 菩提与涅槃佛身与佛土

同类推荐
  • 博客心语:从心而生的誓愿

    博客心语:从心而生的誓愿

    《博客心语:从心而生的誓愿》收集了五台山尼众佛学院院长如瑞法师2008、2009年博客上的文章,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收集了如瑞法师一些零散的文章,包括对母亲的思念、生活中的感悟以及对身边景物的描写等。下篇收集了如瑞法师对《净行品》(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的讲解,《净行品》是生活的祈祷文,通过通俗易懂地解读,如瑞法师教大家用心体悟其中的胜妙功德,并付之于行,落实到生活的点滴中。
  • 一行禅师大合集:一套写给普通人的佛学入门书

    一行禅师大合集:一套写给普通人的佛学入门书

    享誉海内外的佛学大师一行禅师经典作品,一套写给普通人的佛学入门书,让你在生活、工作中感受佛学的真谛。无论有没有佛学根基,阅读这些书都是一次充满感动、受益匪浅的修行。他沉稳迷人地讲述了佛陀80岁的完整一生,佛法的起源与奥妙,就这样在您面前徐徐展开。无论你有没有佛学根基,阅读本书,都是一次充满喜乐和感动,受益匪浅的修行。
  • 禅学与净土

    禅学与净土

    《禅学与净土》主要讲述禅学,禅与现代人的生活,禅堂的生活与清规,禅者云游与参访,从风趣洒脱谈禅宗的人物,从教学守道谈禅宗的特色,从衣食住行谈禅宗的生活等等。星云大师,1927年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从大量平凡而琐碎的生活事例出发,层层深入,以最通俗的语言,最常见的故事,将佛学的做人道理娓娓道出,使佛法智慧与尘世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佛道,佛道是一种大思想,大艺术、大智慧、大境界。禅,不仅是中华文化之精粹,亦为整个东方文化所推崇。佛,让我们远离尘世的烦恼,在喧嚣与浮华中筑起一座盛放心灵的舞台;让我们在面对挫折时,有一颗豁达的心去承载,让我们遭遇坎坷时,有一种信心和勇气去打拼;让我们在苦难来临时,用笑容和爱去坦然面对;让我们无法拥有时,体会到轻松挥手告别的美丽。
  •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是《陕西历史文化丛书》系列之一的《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佛与佛的故事、中国佛寺的早期记录、陕西古代佛寺的建筑特色、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佛寺、佛教在长安的继续发展、宋元明清时期的佛寺等内容。
热门推荐
  • 时空平移

    时空平移

    我的老同学,物理学家叶禾华、易慈夫妻发明了时间机器,并回到远古时代,将地球生命的元祖移植到一百万年以前,这就意味着整个地球的生物圈同步进化了一百万年,从而也使人类文明的进化速度提前了一百万年。此后,叶禾华又去往八万年后的未来,在那里他发现人类星际移民的领袖是我和易慈的后代,而自己将在第二次向未来的时间穿越中死去。为了不影响历史的进程,叶禾华启动了时间机器……
  • 慢慢慢慢爱上你

    慢慢慢慢爱上你

    从不良少女变成女法医的第二年,我在解剖台上重逢了自己的情敌,也是我曾经最好的闺蜜。她的丈夫前来认尸,我终于又见到了爱过的那个男人。十六岁生日那天,做保姆的老妈把一个大男孩带回家,告诉我他是雇主不能见光的私生子,以后跟我们一起住。是他告诉我,这世上没有坏女孩,只有犯过错的好女孩。他还说,以后有男人说爱你,要小心,慢慢慢慢爱……可他没说,那个对我说爱的人,可能就是他自己。一场始于青春的边缘之爱。从十六岁到三十岁,从女孩到女人,从过去到现在,我……慢慢慢慢爱上了你。
  • 一婚到底:霸道爹地靠边站

    一婚到底:霸道爹地靠边站

    “妈咪,别人家小朋友都有爹地,就宝宝没有。”“宝宝喜欢穆叔叔,能不能让穆叔叔当爹地!”“陌陌,你爹地死了!”五年前,沈意如伤心欲绝,丢下一纸离婚协议,彻底消失在了穆斯年的世界里。却不料五年后,穆斯年却黏了上来,抱着萌宝笑的像只大尾巴狼。“你看陌陌这么喜欢我,不如我们结婚吧。”“滚!”沈意如嫌弃地拍开某人的手,却在下一秒被男人强势壁咚:“宝贝,你跑不掉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社会组织治理的公共政策研究

    社会组织治理的公共政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迅速发展,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得到高度重视。本书采用制度主义的方法,专门对社会组织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考察我国的社会组织的具体状况,从而为社会组织的治理提供参考。本书首先讲述了社会组织总体的发展与现状,而后对正式社会组织、草根社会组织、网络社会组织的相关政策法规进行了梳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大繁荣:中古时代:隋唐

    大繁荣:中古时代:隋唐

    中古时代·隋唐时期,论述的是中国中古时代封建社会发展时期后期的历史,主要叙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强盛时代——隋唐两朝的史学。从中可以看到隋唐的史学发展、历史演变的过程以及相关的焦点议题,多方面、深层次地探索了隋唐强盛发展的原因。
  • 一念桃花问君妻

    一念桃花问君妻

    银铃响,人儿归,我在等风,也在等你。晓雾散,雨渡心山,桃花绘成扇,说尽乱世无三。正道沧桑,各有私心,妖有何惧?无非正邪之分,何为善?何为恶?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明白。萧,苏联姻,却不料双双逃跑,又因天意相遇,千年浩劫,谜团重重,姻缘天定,无处可逃。ps:1、新人上路,请多关照,新文原创,尽量收藏。2、每更字数5000+,决不拖剧情。3、每日更新时间定在18至22点之间,如过点不更,第二天必定二更,以补欠更。4、写的不好请别对比,这是对两位作者的尊重。
  • 青少年科普知识枕边书:建筑知识全知道

    青少年科普知识枕边书:建筑知识全知道

    建筑,就是人们用泥土、石材、木材、砖、瓦等建筑材料搭建的一种供人们居住和使用的物体,如住宅、桥梁、体育馆等。有人说过:上帝一次性给出了木头、石头、泥土和茅草,其他的一切都是人类的智慧创作,劳作而成……这就是建筑。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是凝固的音乐,是无言的史诗。建筑浓缩了人类对物质的驾驭能力,沉淀着社会的政治文化,更凝结着艺术家智慧的结晶。古今中外,从中国的万里长城到“鸟巢”国家体育场,从埃及的金字塔到法国的凯旋门,从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到未来世界的太空酒店……人类的建筑历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这些建筑诉说着不同历史时期人类传奇的建筑梦想,更表达着建筑设计大师们独特的建筑理念,以其独特的魅力让世人折服。
  • 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

    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

    本书打破以往教育类书籍的枯燥说教方式,运用丰富详实的案例,提出可操作性极强的建议和意见,充分调动家长、孩子、学校三方的积极互动性,在短时间内就可培养使孩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如何使您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他”和“她”?相信您一定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
  • 我太太今天还要虐渣

    我太太今天还要虐渣

    年慢慢受尽唐家欺辱多年,积攒七年的好运,只为遇见A国权势滔天的阎王爷。一夜间,她成为阎先生的心尖宠儿。谁知,稳重内敛的男人,常常被小甜妻气到火冒三丈的地步。如:“阎爷,少奶奶很忙,又在……擦桌子。”下一秒,整张桌子粉碎成渣,“年慢慢,我缺保姆吗?今天要刷不完卡里额度。”半天下来。管毅战栗,“阎爷,少奶奶说逛不动了。”男人指着旁边一辆专门为她定制的婴儿车,“推着逛。”众人冷汗:冷血禁欲的阎爷,是打算把少奶奶宠成智商为零的婴儿吗?阎景年:往后余生,你是我一个人的小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