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11900000027

第27章 转换:现代视野中的以意逆志(7)

“理解就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如果我们一般有所理解,那么我们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在理解”。成见、权威、传统和理解循环的本体论解释在效果历史范畴中被具体化。“理解的循环不是一种‘方法论的’循环,而是描述理解的本体论的结构要素。”哲学诠释学的理解循环是从本体论上把它看作是活的传统与其解释者之间的一种开放性的动态关系。“理解甚至根本不能被认为是一种主体性的行为,而要被认为是一种置自身于传统过程中的行动,在这过程中过去和现在经常地得以中介。”

各种诠释形式与诠释经验来源于理解本体特质,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中的理解成为超越诠释者的本体过程。这种特性正是伽达默尔所论说“我的探究目的绝不是提供一种关于解释的一般理论和一种关于解释方法的独特学说,有如E·贝蒂卓越地做过的那样,而是要探寻一切理解方式的共同性,并要表明理解从来就不是一种对于某个被给定的‘对象’的主观行为,而是属于被理解东西的效果历史,这就是说,理解属于被理解东西的存在”。

加达默尔强调了理解的非主观特性。他的解释学不是提供一般理论以及一种关于解释方法的独特学说,而是寻求一切解释方式的共同之处。理解从来不是一种对于给定对象的主观行为,而是从属于“效果历史”。就是说,理解是从属于被理解的东西的存在。作为理解活动背景的历史是人参与其中的历史,因而理解对象就是历史的产物。人的解释活动受历史的限制,也就是人的解释活动受过去的限制。加达默尔诠释学的本体论转折是把历史上的效果意识看作一种本体论过程,而非主观性过程。从本体论角度论述了历史、语言和意义的本质问题,进而强调解释的非客观性,因此他认为历史作为“此在”的“动中之在”的历史,是主体与客体相互融通的关系。历史既非客观的也非主观的,而是客观的历史事实与主体历史意识的融合,从而理解每一次现实化都可看作是被理解的一种历史可能性。历史总是人的一部分,人不能在历史之外或历史之上,而是必须在历史内部来认识历史。历史总是先于人的反思,先于人的认识,它预先决定了反思的对象和方向。伽达默尔把这种涵盖了主客观关系的历史叫做“效果历史”。人不能脱离历史,我们永远处在历史之中。我们的意识由历史的演变所决定,以致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面对历史。历史的现实性是历史本身和对历史的理解这两方面的结合体。历史是现实的、被理解了的历史。历史是效果的产物,并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效果;效果历史也就是历史的效果性,即历史的现实性和现实化。

赵岐、朱熹、徐复观、黄俊杰等诠释者对于以意逆志命题的理解,是超越诠释者主观行为的。其不同诠释不是一种对于给定对象的主观行为,而是从属于以意逆志命题的效果历史。作为理解活动背景的历史是人参与其中的历史,因而理解对象就是历史的产物。其解释活动受历史的限制,也就是受过去的限制。解释者不能无视其自身的存在以及他所处的特殊的解释学处境,而处境的概念可以理解为视域可能性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处境概念的基本部分就是视域概念。人类的历史运动就在于它决不会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视域总是变化的。对过去的理解需要一种历史的视域,但是我们不能回归历史。处境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人始终存在于处境之中,并且在处境中理解,但却不能站在处境之外对它进行完全地把握。人理解范围的界限就是视域。视域不是固定的区域,而是理解在其中悠游移动的生成变化过程。现在的视域与过去的相接触,并且向未来的视域开放,不断扩大、拓宽。伽达默尔把视域的生成流动称为“视域融合”。处境与边界不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处境是由环境与过去的理解共同造成的,而视域的融合又造成处境面向未来的变化。处境是效果历史的产物,具有相对独立性和静止性。视域则是效果历史的过程,具有流动性和开放性,它是属于效果历史的事件,又是效果历史变动的动力。置入处境意味着获得一种更高的普遍性而克服自己的特殊性,意味着理解的人获得一种更为宽广的视域。理解就是在不同的心理距离之间构筑桥梁,历史与现代永远不断地在理解中被沟通联结起来。沟通的具体方式就是“视域融合”。理解的对象或者内容,无论是艺术还是哲学,都是有意图的人创造的,都有它自己的历史视界。当我们带着自己由历史给予的视界去理解它们时,就会出现两个不同的视界。我们不可能摆脱自身的历史塑造的前见,又不能以自己的前见去任意曲解对象。对象有其特定的内容,限制了我们的前见,我们只接受它可能接纳的理解。其结果是,只有当这两个历史背景,即解释者的偏见和被解释者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产生意义,才能出现真正的理解。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显示的历史过程,正是伽达默尔强调的“解释学过程的真正实现依我看来不仅包含了被解释的对象,而且包含了解释者的再度自我理解”。

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是效果历史,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显示理解存在本体性。“效果历史或效果历史意识标志着伽达默尔关于人文科学基础的反思所达到的顶峰。这一范畴并不属于方法论和历史研究,而是属于对这种方法论的反思意识。它是历史意识范畴。……一般说来,它可以刻画为受历史影响和受历史效果影响的意识,其意义是这种对于我们的行为不能被客观化(对象化),因为效果诸如历史现象一样乃属于行动的真正意义。”因此,可以说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的效果历史是有距离的效果,不可整体把握的效果;其是视野融合的效果,也是向他人开放的效果。

四、诠释之弧

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从现实来看,是传统权威作用的历史;从方法论角度看,是关于作者意图有效性理解的历史;从本体论上看,是视域融合的效果历史。而从文本的角度看,以意逆志诠释史中的作者意图、有效性原则与理解存在性等层面的特质是建立在文本基础之上的,它是一个文本意义生成的历史。

首先,以意逆志命题的语言形式决定着诠释者获取的方法论意义,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中多种理解观念与诠释思想的凸现来源于“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的语言形式。正如利科尔所强调:“普遍‘语言性’的意思是,我对一种或多种传统的参与关系发生于对记号、作品和‘本文’的解释中的,文化遗产即铭存于它们之中以待人们去译解。……我们所说的事物对对话者的支配,在声音语言变为书写语言性时,或者换言之,当通过语言媒介变为通过‘本文’媒介时,就会更为明显了。于是使我们进行超距交流的东西就成为‘本文’的‘效果’,这种效果即不再属于作者也不再属于读者了。”

以意逆志命题形式具有利科所论“象征”这样一种意义结构:就是其直接的、字面的意义总是蕴涵着字面之外的间接的、形象的意义,而且后者只有通过前者才能得以理解。以意逆志诠释就是从显义之中将隐意捕捉出来的一种思想的工作。历代诠释者都关注文本,文本成为不可超越的历史基础。叶维廉以意逆志诠释强调保留“逆”字作为汉语形式特有语义空间,显示了文本的不可转译。这个历史的内在机制正是利科所论的在文本与隐喻之间建立某种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诠释之弧。

文本在以意逆志诠释史的作用是隔离产生对话。“通过文本的文字化,文本的意义变成了独立于作者的主观意图的自治因素。解释文本的目的也因此不再是单纯地恢复作者的最初意向,而是展示文本所开辟和包含的世界。”正如“利科坚持认为主体对于自身的理解,必须通过符号(语言)、信号或象征(一种文化、一种创作或一个作品)以及文本作为中介性场所。这样一来,理解将以其同应用于这些中介因素的解释相符合而告终。在上述中介物中,‘文本’是最根本性的”。

以意逆志诠释史获得的是汉语意义拓展而形成的多重意义交织的语义场。在以意逆志命题形式背后建构隐喻世界,具有摆脱权威建构内在意义空间作用。以意逆志命题的内在意义空间,依靠“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的语言形式文本。以意逆志命题形式是人们相互理解并共同完成对于一般人类经验的场所。历代诠释者通过诠释以意逆志命题解决其自身问题,实现对自我的理解。恰如“利科曾经强调,‘文本’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一种特殊场所,而且,更重要的是相互交往中间隔化的‘范例’或‘格式’。‘文本’所揭示的,乃是人类经验历史性的基本性质;在这个意义上说,文本是在间隔中,并通过隔离本身完成的一种交往和沟通”。

文本是在隔离中并通过隔离本身完成的一种交往和沟通,诠释之弧就是从隐喻到文本与从文本走向隐喻的辩证过程。在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中,赵岐己意以求的以意逆志解《孟》之法,朱熹平心以待的以意逆志读书之法呈现的解释,“这个过程可以称为异在向自身的回归。换句话说,通过解释所表达的意义,实际上是把那个异在历史远处的意义,变成解释者自身所理解的意义。从另一角度来看,这就是解释者‘他自身’的自我理解的扩大过程,同他对于‘他者’的理解过程始终相伴随着,相互促进和相互交错在一起。利科因此得出结论说:一切解释都是以清晰的或不清晰的方式,通过对于他者的理解的曲折道路而完成的对于自身的理解”。

诠释者通过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建构了自身理解观念,以意逆志方法不仅作为经学诠释方法论的重要材料,也是现代审美视野建构的传统资源。以意逆志命题形式中的意义正如“在利科看来,语言符号中的‘意义’乃是指引我们朝向与意义相关的参照系统的一个通道罢了。所以,‘理解’一个由语言符号组成的陈述命题,把握其中的含义,便是朝着通向真理的通道;而在这个通道中,主体的反思、主体间的交往、历史经验的借鉴作用以及主体行为之符合人类共同体道德标准之程度等等,又同语言本身之中介作用之功效相互渗透,决定着走向真理目标之方向及程度”。

整体来看,以意逆志诠释史显示了语义拓展、边界限定、逻辑建构等诠释经验,这种经验在西方诠释学视野中是借助权威、追求现实有效性、在视域融合中建造诠释之弧的诠释学特征。以意逆志诠释史是传统与权威作用的历史,是命题有效性建构的历史,是命题效果历史,是理解者、作者、诠释者等要素建构文本诠释之弧内在机制的历史。

$小结

现代语境中的以意逆志命题诠释以逻辑建构为特色,其思想史方法建构以意逆志命题的儒家精神成为其现代诠释的主题。这个主题落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与中国阐释学研究两个课题中,并涉及儒家文学批评方法、一般文学批评方法与儒家诠释方法、一般阐释方法的不同层面论题。其体系建构与特色阐释两种方向共同指向中国现代知识建构的目标。这种论说题目、论说方向与论说目标是中西文化冲突背景中的中西比较论域的产物。在中西比较视野中参照西方学术规则展开传统命题的思想诠释,这是在遭遇西学的文化转型背景中中国学术现代性建构的起点。

从文学思想史角度看,以意逆志逻辑建构的现代诠释确立了现代审美思想;从文论学术角度看,现代语境中的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建构了中西比较对话的学术论题与论域视野。因此,以意逆志命题包含的中国文化经验获得了现代转化的可能性空间。

同类推荐
  • 老子之道

    老子之道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被称为“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
  • 受益一生的北大哲学课

    受益一生的北大哲学课

    本书撷取了许多北大先哲的精彩言论、真实的人生经历,并结合大量生动深刻的故事,详尽地阐述了北大人的生命智慧和人生哲理,体现了北大人身上所具有的独特的智慧、博大、厚重与坚强。阅读本书,聆听大师们的谆谆教诲,汲取其人生经验和智慧,学会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生,多一些得、少一些失,多一些成功、少一些失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 林语堂的半半哲学

    林语堂的半半哲学

    林语堂先生的过人之处,就是他一直对人文精神的高度关切,并且由此总结出了许多动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他的“半半哲学”秉承的是这样的信仰:工作,并且快乐;劳动,并且幸福着。人生也有缺憾,如果能从中超脱,做个平常而又受人欢迎和尊重的人,也是人的一大成就。倡导中庸的生存,肯定刚柔并济的处世,奉行豁达随性的生活,活得天真、简朴、自然、中道、幽默,这在纷乱繁杂、生活快节奏的今天,无疑是往寂寂的水潭中投进了一粒粒圆润美丽的鹅卵石,激荡起迷人的涟漪,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 辩证法·范畴与现实

    辩证法·范畴与现实

    本书收入的文章大部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写。本书大体分为两部分,一是以理论阐发的哲学思想,另一部分是以当代中国现实为基础所论述的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本书既是对辩证法范畴的探索、研究和阐发,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思考和感受。
  • 方与圆智慧

    方与圆智慧

    《方与圆智慧》,一共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讲解“方”与“圆”的内涵以及攻略,让人们对这种哲学有所了解;中篇解决职场中的“方之道”与“圆之术”,从与领导、下属、同事与客户的相处说起,针对人们经常会碰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让读者领略内方外圆智慧的魅力,学会与身边的人融洽地相处,从而获得领导欣赏,获得下属尊重,获得身边同事的信赖;下篇讲解交友之道,办事之道,教会人们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建立丰富的人脉资源。同时,学会在困难时刻巧妙地求助别人,助自己度过难过。
热门推荐
  • 无岸天前传

    无岸天前传

    我本打算写一本长篇小说,用我的视角去解释概括宇宙,修炼,文明,却不想刚写了开头几万字,就放下新书,来写前传了。前传预计是7-20万字之间,与《无岸天》对接。因为说的不是一个故事,而其中的很多内容只会出现在书的后半部分,所以就单开了这本。写前传的时候,新书不会更新,我的写作思路很简单,一次只写一本,即使灵感来了,也是先写下来,放一边,不会同时推两本。其实主要还是不太愿意在章节里面解释为什么世界变了,体系的转变,变化太大怎么接受,为什么主角这样那样。这本书,是说一个两个故事,也是对《无岸天》的诠释。
  • 星辰语录

    星辰语录

    星辰万象新天,大陆世家丰年,天落非凡少年,将如何改写命运,一切尽在书中。
  • 神女为凰:帝尊,来生崽!

    神女为凰:帝尊,来生崽!

    她一朝遭遇陷害,被折磨致死,含恨而终。然而睁开眼睛,却回到了三百年前。清浅冷笑,这一世,那些新仇旧账,是该好好算算了。灭宠妃,休夫,登凤位,成为开世女帝……她活成了人人畏惧的模样。某日,小兵急急赶来,“报,殿前有一自称帝后夫君之人求见!”她眉头微挑,“我何来夫君?”当晚,她准备上榻时,突然发觉一男子躺在榻上。男人嘴角带笑,“爱妃让为夫等的甚是辛苦啊。”
  • 谷山笔麈

    谷山笔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神域帝尊

    神域帝尊

    天逸神域乃是宇宙运转的核心,三大仙界、七大神界以及无数生命星球环绕,诞生过一位位强大的远古神灵镇守天逸神域,维持整个宇宙平衡,但在十万年前,诸神黄昏之战,从此宇宙再无神灵,十万年后,一颗不起眼的星球地球之上,一个少年不幸陨落,从天逸神域复活重新崛起,一步步成为那远古那统御天下的绝世神主。
  • 盛世帝后江山行

    盛世帝后江山行

    她,两度为后,翻手云覆手雨,曾权势滔天;她,先为废太子妃,历经十数年颠沛流离,后惨死宫中,罪名不堪。一朝醒来,董香云发觉自己初回豆蔻年华,那时,她尚待字闺中无人识,满身的沁人心香还未显,那个最爱她的他还未循香而遇……一切还来得及,她的恨,她的憾,还有他的爱,这一回她要牢牢抓住。决不辜负老天让她重活一回!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魔幻西游后传

    魔幻西游后传

    「直至今日,一直未泯灭的是一个“梦想”别人眼中的可笑,在我心里却是一片天。」“我在星河守望,期待世界和平!”
  • 传递正能量 争做优秀职业女性

    传递正能量 争做优秀职业女性

    所谓正能量,是指一切让人向上、给人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工作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这种正能量可以使职业女性变得更加自信、充满活力,提升女性魅力,贡献智慧,更好地发挥女性“能顶半边天”的作用,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本书是全面的,包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内心和外在形象上都有所体现,例如内心力量的修炼和外在形象的装扮,目的就是修养品质打造女性魅力,充分展示职业女性魅力,通过正能量的释放与传递,实现梦想,走向成功。
  • 被穿成了攻略目标肿么破

    被穿成了攻略目标肿么破

    对于程序员中顶级大神陈晨而言,最恐怖的不是被迫穿越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最恐怖的是在每一个世界里总有那么一个人或一群人想要对他进行各种花样攻略。作为程序猿大神,陈晨只得三十六计齐上阵,被迫每天演“宫斗”。是不给他们攻略呢?还是不给他们攻略呢?程序猿大大哭唧唧,持续泪奔中:被穿成了攻略目标肿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