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6300000020

第20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5)

慧能另一重要的佛教思想是顿悟佛说。顿悟还是渐悟也是以慧能为代表的南宗与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两派的根本分歧点。顿悟说主张无须长期修习,只要一旦领悟即突然觉悟佛性便可成佛。渐悟说则认为必须通过长期修习才能逐渐把握佛理而成佛,神秀的法偈“身是苦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佛试,莫便有尘埃”便是渐悟思想的写照。而慧能认为“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又说“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成佛在于一念领悟、刹那之间,而不在长期修习。既然成佛在于“一念”,在于刹那顿悟,那么传统佛教所主张的读经、念佛、坐禅等一系列修习功夫,也失去了重要意义。传统佛教讲究读经,而神宗讲佛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成佛“当令自悟”;传统佛教讲布施、造寺等修功德,而禅宗讲功德再心作,布施造寺并无功德;传统佛教讲出家修行,而禅宗讲“法法在世间”;传统佛教讲定慧双修讲坐禅功夫,而禅宗讲“外于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抛弃了传统的禅法等等,它一改以往中土佛教周密论证的方法,而立单刀直入简结明了的顿悟法门,既与释迦佛祖传心之法一脉相承,也与中土其他佛教宗派的教理融通无悖,更对当时佛界空谈义理、不重实修的弊端有较强的针对性。

禅宗以简练直接的风格,把佛教教理与中土文化氛围相契合,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禅宗以明白易懂的语言,表明了佛性与人性的融通一体,指明了人身见性解脱的可行性与当下性,这对于中土文化中以人性为核心,重现世的传统,无疑缩小了心理上的距离,《坛经》云:“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第二,禅宗的顿悟见性与中国文化的修心养性传统遥相呼应。《坛经》云“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我此法门,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儒家的思想孟学派专以心性论见长。孟子有“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的名言。“大学”则有“知止而后有定,复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修养之道。这与禅的修持法门有相似的旨趣。“放心”之说有似于禅的去除执著,“止、定、静、虑、得”则有似于禅的“戒、定、慧”三学。第三,禅宗倡导出世与入世圆融一体的生存方式,与儒家的人生理想较为一致。《坛经》有“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后发展为后期禅宗所倡扬的“运水搬柴,无非妙道”的平常心。这种精神被中国士大夫发挥演变为一种特有的生活艺术。孟子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进退两种价值取向,中国士大夫却在禅的极富弹性的表达中,找到了实现这种进退自如的统一。

慧能本人并不识字,却智慧高远,这使得禅宗门风以简捷著称,更突出了佛教“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与“实相无相”的宗旨。禅宗的这种简捷的表达风格贴合了中国文化重直觉体悟,不善周密思辨的习惯。禅从一个新的角度激发了中国人的灵感想象力,对中国文化造成深远的影响。

§§§第四节佛道二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自公元148年安世高东来译经、佛教传入中国起,佛教在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形态的相互碰撞、磨合中,不断地发展、壮大,逐步完成了其中国化进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传入之初到理学创立的一千多年时间里,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主流。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均产生了相当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第一,佛教对中国哲学有巨大的影响。

中国传统哲学重经验认识,轻理论思维;注意对生活自身的探讨,轻视思考彼岸世界的问题;对宇宙本体论的阐述也很不系统、比较粗糙。佛教哲学对中国传统哲学在人生本原、人的认识能力、世界本体等方面都作了十分详细的补充。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中国哲学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后世的儒学、道学都在一定程度上汲取了佛教的理论。佛教对中国哲学影响最显著的时期有三个:唐代,佛教完成了中国本土化进程,并由自身的鼎盛刺激了儒学的发展;宋明时期,理学家们通过对佛教华严宗、禅宗思想的直接吸收,实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实现了儒家道统的复兴;近代以来,理学衰微、西学流入、传统治国方略落伍,佛教被作为近代知识分子新的精神源泉、思想素材而得复兴,成为梁漱溟、熊十力等学者会通儒佛以促儒学复兴的重要理论支柱。

第二,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相当广泛。

魏晋以后,佛经的翻译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文体和遣词造句方法,数千卷译经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各类经书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佛教中的变文、俗讲和禅宗的语录体与中国的通俗文学有着深刻关系。诗人和禅僧的长期接触、互相影响,在扩大和提高古典诗歌的题材、境界及语言、格调方面,都显示出新的面貌。佛典本身为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素材,启发艺术构思,对六朝志怪小说和明代《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的产生和繁荣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佛教的出世以及因果报应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许多古典作家,《红楼梦》、“三言二拍”、《聊斋》和许多笔记小说中,都渗透着佛教思想。

中国语言也受到了佛教的深刻影响。由于佛经的翻译不断输入新词汇、新语法,扩大了汉语词汇并促进语法变化。禅宗语录保存了大量当时语言,且运用圆熟洒脱,可谓中国语文学上一项丰富遗产。现今流行的如宗教、世界、实际、平等、清规戒律等词语也都来自佛教词汇。

佛教对我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也颇深,古代建筑中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许多佛教建筑,如石刻、塑像、禅寺、塔寺、译经刻经道场等,已作为重要的人文景观而成为我国各地风景名胜的突出标志。佛教的石窟艺术,以敦煌、云冈、龙门三大石窟为代表,既吸收了印度建筑的特点,又有中华民族独特的造像艺术风格,成为世界艺术瑰宝。

在中国绘画艺术发展中,佛经中的故事常成为艺术家们描绘的题材,历代许多名画家都擅长佛画而传世。中国画由文人画发展到写意画,与禅宗思想有很大关系。佛教音乐对中国本土音乐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第三,佛教对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也十分重大。

佛教宣扬一切皆空,引导人们走上非现实的精神解脱道路;因果报应论为封建统治秩序作了论证;惮悦和净土信仰给严酷的社会现实注入了润滑剂,调和了统治阶级与民众之间的矛盾冲突,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因此,自佛教传入以后,中国多数统治者都懂得利用佛教,如梁武帝、隋炀帝、武则天。当然,历史上也出现过“三武一宗”的灭佛事件,两宋,特别是明清统治者对佛教采取限制政策,都反映了佛教与封建统治者也有矛盾的一面。在改朝换代时期,佛教还多次被不同的政治集团所利用,以作煽动民众的工具,显示了佛教政治作用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第四,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天文、医学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唐高僧一行创《大衍历》和测定子午线,对天文学做出了卓越贡献;我国医学中有不少从印度传入的医书和药方;佛经的刻印促进了中国印刷术的发展,现存的世界最早的版刻印本,几乎都是佛教典籍。

二、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教作为我国的本土宗教,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与贡献。

第一,就思想方面而论,先秦诸子有许多人物及其著作早已被正统的儒家思想所摒弃排斥,由于道教吸收了它们的许多思想内容纳入《道藏》中,才使之免遭湮灭,为后人研究古代思想保留了宝贵的材料。道教徒对这类著作的注释疏,极有价值,如陈抟研究《周易》推衍出《先天图》(即《无极图》),直接开创了宋明以来易学研究道教的规模和传统。尤其是道教与道家纠结,更使其力量雄厚,在儒释道的斗争和融合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道教和儒学结盟,以华夏正统文化的身份,攻击佛教是夷狄之法,与之争取宗教阵地,客观上加速了佛教的中国化。宋明理学的《太极图》和先天学都来自道教,宋儒主静的修养方法亦得自道教。道教把宇宙万物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认为普通人也可通过勤修苦学而得“道”,虽然其道有神秘的唯心主义色彩,但却接近于人们对事物本原或内部规律的探索,具有某些辩证法因素,它强调万物之灵的人类,能洞察宇宙奥秘,掌握役使万物的方术,表现出一种积极的进取精神,包含自然哲学的思想,不断启迪古代哲学思想水平的提高。

第二,道教对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道教较其他宗教和思想流派重视自然科学,其热衷于对修炼养生、延年益寿的研究,在道教文献中留下大批此类著作,由此产生的太极拳等确有增强体质、防病健身的作用,成为传统医学中的宝贵财富。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及酒、豆腐等食品的发明均与道教徒们修炼丹药有关。古代许多科技名人,如葛洪、孙思邈等也是道教中的重要代表。道教所继承的古代巫术、神仙方术中包含了许多数学和天文历法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随着道教的发展也有相应发展。道教中包含的许多珍贵而具有科学思想的内容,现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第三,道教的一些思想在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中也有重要地位。在文学方面,如历代山水诗层出不穷,基本受“道法自然”思想的影响。各种用于道教仪式的“青词”、“绿章”已自成体裁,保存了极华丽的骈体文。道教的一些重要人物本身就有较深的文学造诣,如北宋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及弟子“北七子”各有文集,诗词造诣皆深,对元曲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道教中的许多神话、传说及仙家形象,也是古代文学作品创作的源泉。音乐更是道教的重要内容之一,道曲清静幽远,迄今我国各地道教中的道乐、道曲都已成为各地民乐、民歌的一部分。从巫觋的舞蹈中发展而来的道教的禹步、九宫步、步罡踏斗等,对中国舞蹈艺术也有一定影响。道教自然风景选择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因其形而建立道观,并在全国多处留有石窟艺术,其建筑别具一格,内部的塑像与壁画等各具特色,在建筑和绘画艺术上有一定贡献。

第四,在民俗领域,中国民间信仰多受道教影响。过去广大汉族农村神庙林立,祭祀驳杂,菩萨、玉皇、财神、灶神、关帝、土地、城隍等神仙很大一部分来自道教。道教的许多宗教活动无形中也转化成了民间习俗,代代相传,蔚然成风。如春节以道观为基地举办庙会,进行民间祈神、游艺、商业等综合性节日活动;岁时节令、天灾人祸,都得请道士斋戒祭祀等。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行业神崇拜盛行,其中多为道教神仙。道教的劝善书,对民间道德生活也有深远影响,起着移风易俗的作用。道教的修炼法,也深入民间,武当内家拳等成为人民群众普遍传习的体育活动。

同类推荐
  • 高皇歌:畲族长篇叙事歌谣(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高皇歌:畲族长篇叙事歌谣(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高皇歌》又称《盘古歌》、《龙王歌》,它是以追述和歌颂畲族祖先业绩为主的历史长歌,是畲族重要的民间文学作品。首先叙述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生存的生产、生活条件,接着记述了龙麒平番建功、被招为驸马的故事。上古高辛帝时,番王犯境,龙麒自愿领旨,奋勇征番,斩杀番王,胜利归来。高辛帝封龙麒为王,并将三公主许配给他。公主婚后生下三男一女。高辛帝赐其长子姓盘,名自能,次子姓蓝,名光辉,三子姓雷,名巨佑;一女因许配给钟志深,即姓钟。盘、蓝、雷、钟自成为族——即现今的畲族。歌中对族内婚、传师学师习俗等,作了详细的叙述。它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1)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1)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轻轻松松学国学

    轻轻松松学国学

    “国学”是中国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涤荡我们的心灵,还能鼓舞我们生活的勇气,增强我们工作的信心,健全我们特有的人格,养成有益于我们自身、有益于我们家庭、有益于我们国家、有益于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良好品性。
  • 漫谈中国文化:金融 企业 国学

    漫谈中国文化:金融 企业 国学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2007年在太湖大学堂应邀就金融、企业、经济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所做的三次重要讲座内容的辑录。南先生“破天荒”地第一次以资本为题,开篇即幽默地指出:“在社会上做事情,攻击人家犯罪的就是两件事,一个是男女关系,一个是钱。”用举重若轻的“南氏风格”,用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南氏语言”,从《管子》、《货殖列传》、《食货志》、《古今图书集成》等中国古代典籍里的财货观切入,从自己在近现代中国的亲身经历出发,将人们的日常经济活动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讲述了近一个世纪中国金融、企业、文化演进的“另类史”。
  • 中华民俗全知道

    中华民俗全知道

    不同的地域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化,进而形成一个民族标志性的性格与思想,而不同的文化与风情催生了博大深远、风格迥异的民间风俗。《中华民俗全知道》堪称中华民俗文化的大百科,容纳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精华,为读者展开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文化画卷。
热门推荐
  • 捉弄和珅

    捉弄和珅

    本书从古代典籍中精选晏子、东方朔、侯白、苏东坡、解缙、唐伯虎、刘墉、纪晓岚等二十五位中国古代机智人物的一百多篇趣闻逸事。作品隽永幽默,诙谐风趣,能够给读者带来艺术欣赏的乐趣。
  • 涅磐重生之毒后

    涅磐重生之毒后

    她爱他,他恨她;她为了他,背弃了家族,助他登上皇位;他登基第一天,白家满门抄斩,却唯独留下了她;德妃欺她,将铁钉钉入她的膝盖骨,挖去她的双眼,她等着他来救....最后只等来了妖孽必死一道圣旨....上天对她不薄,她重生归来,他的冷,他的恨,他的无情,他的一旨圣意!若他要她死,她便要他万劫不复!
  • 天地间—蝶双舞

    天地间—蝶双舞

    现代梁祝版乡村爱情悲剧,文字清新,感情深惋,情节跌宕起伏。
  • 误我浮生,匆匆那年

    误我浮生,匆匆那年

    这是一个与青春用力告别的时代。《致青春》、《后会无期》、《匆匆那年》等电影让多少人热泪盈眶,道出70、80甚至90后的心声;《谁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等书籍又让多少后青春的人们热血沸腾,怀念那些懵懂却又义无反顾的岁月;《误我浮生,匆匆那年》与其说是一本与青春告别的书,不如说是与青春握手言和的书。那些爱恨、纠结、痴恋、欲望、执念、假象,都被岁月洗涤,被温暖相拥,我们终于懂得,匆匆那年的一切皆是机缘巧合,一切也终将妥帖安放。
  • 天荒帝庭

    天荒帝庭

    重生天荒世界,王轩剑挑天下,败尽群雄。当他登临九天十地之巅,建神朝,立帝庭,诸天皆要俯首,更何况是家里那个爱捣蛋的小狐妖?
  • 威震敌胆的抗联将军杨靖宇

    威震敌胆的抗联将军杨靖宇

    《中华爱国人物故事》是一套故事丛书。它汇集了我国历史上80位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革命、先进模范人物的生动感人史迹,表现了作为中华民族很好传统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 君家有女寤寐求之

    君家有女寤寐求之

    一场关于江山与爱情的游戏。以身为棋,谁能主宰沉浮?执子为谋,落子无悔。他说以皇后之位为聘,她不屑一顾;他说相思入骨为何不知,她冷颜以对;他说这世上有你愿意一闯,她微微一笑:哪怕上穷碧落下黄泉?她只愿这一世家人安康福寿,手刃仇敌,和所爱之人相守一生。关于这一场繁华惊世的冒险之旅,准备好和我一起了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另外文文是架空的~欢迎评论留言来撩么么哒~
  • 女皇二代

    女皇二代

    李怡婷是大晟王朝李丞相的独生女,陡然得知李丞相给她定下婚约,李怡婷不愿嫁人离家出走,在江湖中逍遥并帮助唐炎当上了武林盟主,两人还许下了一生的诺言。然而却传来李丞相被杀的消息,李怡婷匆忙别过唐炎回到汴京,得知自己实为太子的胞妹,改名为米怡婷后进入宫中学习处理政务。太子告诉米怡婷,他已失去了生育能力,她才是真正的继承人。
  • 他把爱情困成牢

    他把爱情困成牢

    当年的一纸婚约,换来无可奈何的背叛,她甘愿入狱五年,却无法获得他的原谅。曾经的美好变成漫无止境的伤害,像尖刀一样割伤她的心脏。“夏安安,你不配给我生孩子。”待她痛到麻木,决定彻底离开,他却步步紧逼,画地为牢。“夏安安!今生今世,你都别想从我身边离开!永远!”--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文化场域与文学新思维

    文化场域与文学新思维

    本书是以辽宁地区作家为评论和研究对象的专题著作。本书既不同于一般的作品评论集,也不同于一般的文艺理论专著,而是使评论跃升到审美研究层次的一种给创作以理论评量与推动的专题论著。本书多视角、全领域地扫描了辽宁文坛近年的创作现状,涉及的作家达30余人,主要有王充闾、王向锋、女真等人,是研究辽宁作家的读者和评论者不可多得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