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6300000024

第24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艺术形态(4)

象内之象即指构成书法本体的笔墨线条。书法线条运行所造之境,是由气韵生动的线条在最富于美学意味的纯净运动中所形成的。在线条的舒展中,作品意蕴在心手合一之中化为一片天机的律动,并可通过这种指腕使转所留下的轨迹反观心路历程。可以说,书法那忘怀骋情的线的脉动,实在是心之脉动。线之刚柔涩润,字之敛舒险厉,情感冲和张扬都在一阴一阳之道中展示书法“无我之境”。因此,中国书法可称为最直观而又最内在的视觉艺术形式。

象外之象使书法的线条墨象禀有了创作主体的情性风貌,使书法不仅仅是线条的运动,墨气的滃染。书法意境的创造,取决于书家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和对形式美的体验。如王羲之《兰亭序》所体现的“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平和自然之美,正是他随顺自然、委运任化思想的表现,以及他那不沾滞于物的自由精神的外化(迹化)。

无形之象是中国书法艺术精神的最高体现。无形之象与象内之象、象外之象紧密相契,是优秀书作必不可少的要素。唯道集虚、体用不二,是构成中国书家的生命哲学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内核。这种无形之象已然达到“无”的哲学本体高度,是对道体(气)光辉的传递。而只有秉承了宇宙之气的生命心灵,方能于“澄怀味象”和“澄怀观道”之中“听之以气”。臻于无形之象的书法艺术,无笔墨处却仍是缥缈无倪的化工境界,生气流行的空白处呈现的是茑飞鱼跃的风神。此时,书家抛弃了一切刻意求工的匠气,从线条中解放出来,忘掉线条以表现所领悟到的超越线条之上的精神意境,于斯,一片自然化机奏响在笔墨之间,而终归于“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可以说,无形之象的书法艺术境界是一种心手双释的自由精神“游”的境界,一种对立面化解为一片化机的“和”的境界。

在所有的书体中,真正摆脱了实用性而成为纯审美的观赏艺术的草书(尤其是狂草)最能体现中国哲学美学精神,最能展现中国书法艺术境界。它将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用笔上起抢收曳,化断为连,一气呵成,变化丰富而又气脉贯通,在所有的书体中最为奔放跃动,也最能抒发书家的情感和表现书艺境界。在点画线条的飞动和翰墨泼洒的黑白世界中,书家物我两忘,化机在手,与线条墨象共“舞”而进入“羽化登仙”之境。在“神融笔畅”之际,一管秃笔横扫无边素白,只见:“笔下唯着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怀素:《自叙帖》。)。在狂笔纵墨、释智遗形中,书家达到了精神的沉醉和意境的超越。

概言之,线条飞动更多的是书法艺术的外在美、气韵生动与意境灿然是其整体呈现出来的一种更高层次的美。三美俱,使书法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

§§§第五节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特征,在世界建筑史和文化艺术史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一、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流变

传统建筑随着传统文化的发展而演变。距今约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初期,为了解决人类生存的根本需要,我们的祖先就为“住”的问题开始了漫长而艰巨的奋斗,当时原始人利用天然山洞作为居住处所,现代意义上的建筑还未出现。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土穴、木架和草泥建起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又逐步发展为地面上的房屋;而长江流域地区则出现了架离地面的干阑式建筑。至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出现了夯土建筑,有了建筑于高大夯土台上的宫室。从春秋到秦汉,建筑进一步发展,类型逐渐丰富,形式不断变化,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筑制度,形成了质朴开放的早期风格。魏晋至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佛教建筑大量出现,来自印度及西域的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发生了融合。到了唐代,这种文化的交融与糅合在范围上进一步扩大,在内容上不断加深,形成了雍容华贵的盛唐建筑风格。宋以后,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文化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建筑在功能上更注重与文化生活相适宜,在形式上已趋向柔和绚丽。元、明、清时期,各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进一步融合,以及日益增加的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步产生了以清代建筑为代表的晚期风格。此时建筑在形式上已趋向程式化,手法纯熟,繁缛细密。

综观之,中国传统建筑类型繁多,工艺精美,内涵丰富。下面对宫殿、宗教、园林三种建筑类型择要加以介绍。

宫殿是传统建筑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种,它代表了当代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最高水平。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宫殿,是商代初期的偃师(今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宫室遗址。从残存遗址可知,当时筑有夯土台基,台上有建筑,四周有回廊,并有广阔的庭院。现存比较完整的宫室是商代建都于殷后的宫室遗址。从考古发掘来看,遗址上的建筑群已沿南北轴线,按祭祀、施政、居住功能由南向北三区布置。这种前殿后寝和沿南北向纵深对称布局的基本模式,一直为后来历代宫室所采用。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此后,凡帝王之居皆为宫殿。“宫”指一组宫殿之全称,“殿”则指宫中的重要建筑。汉代,长安的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洛阳的北宫、南宫,分别组成了规模庞大的帝王宫苑。汉以后,隋之仁寿宫,唐之大明宫、兴庆宫,北宋东京大内,辽、金、元之燕都宫殿,无不日益豪华壮丽。然而,这些帝王宫殿作为前代王朝政权的象征,在改朝换代之中多被毁。现在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仅有两处,一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二是沈阳的清故宫。沈阳故宫原称盛京宫阙,清军入关之后,改称奉天行宫,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风格。

北京明清故宫原称紫禁城,自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历时14年方建成。明清两代共有24个皇帝居住于此。故宫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殿宇廊屋9000余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其建筑布局继承了古代帝王宫廷前殿后寝的传统格局,分作“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前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东西分列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日常朝会和举行庆典的地方。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两旁分列东、西六宫,其后有御花园,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后妃、皇子们居住、游乐、礼佛敬神之地。中轴线的两侧有慈宁宫、寿安宫、皇极殿、养心殿等,是专为皇太后、太上皇等养老的宫殿。整个建筑和谐统一,金碧辉煌。

宗教建筑是传统建筑的又一类型。佛教和道教作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宗教,其建筑在宗教建筑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最早见于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的洛阳白马寺。其后,佛寺随着佛教的流传而在全国范围内兴建起来。至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印度等诸国的佛教建筑形式和艺术风格传入中国,此时的佛寺布局方式以塔为中心,四周环绕着僧房而形成独立的院落。虽然如此,魏晋时传统建筑样式与印度佛寺样式的融合已很明显,出现“前塔后殿”或“前殿后塔”式的廊院式寺院。佛教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会通精神。隋、唐、五代至宋,佛教建筑完全中国化了,显著的特点是:布局向宫室建筑形制转化,中国传统建筑中轴线的概念和手法被引入,以塔为主变成了以佛殿为主体,建筑群向心布局变成了沿南北轴线展开的布局。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寺院在全国各地兴建起来。此类寺院多建于山区,依山就势,布局自由,规模宏大,装饰色彩浓烈。

道教建筑称为观或宫。观原是一种楼阁建筑。因为道教有“仙人好楼居”之说,其建筑故以观为名,又称楼观。唐代时,不少皇帝崇信道教,易“观”为“宫”,以显尊重,后人便以宫观称呼道教建筑。道教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相同,为木构架建筑,布局上以轴线为主,左右对称,沿轴线构筑院落,形成一定的秩序和节奏。道教宫观多建于名山,体现了一种崇尚自然,追求雅静的文化色彩。

园林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可追溯到西周初的苑囿合池。春秋至秦汉是它的发展与壮大时期,此时的园林之功能和趣旨,是显示帝王的伟大与富贵。魏晋以后士人园林兴起,中国园林获得了独特的品格,并影响到皇家园林。到唐代,园林艺术进一步发展,但日趋小型化,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两宋时期,园林呈现出细致精巧的风格。到明清时期,造园活动主要集中于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和以苏州为主的江南两地,技术上注重以少总多,小中见大,主次相成,虚实相生,追求步移景异的效果。概观之,中国园林的核心是情趣,讲究随地赋形,巧得天工。廊榭台池,山石花木,一切布局都考虑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而且通过园林揭示和领悟自然之美,体现了一种“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追求。

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着其自身的美学内涵,体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

1.木构梁柱式的结构体系

建筑结构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建筑风格。在中国长期的建筑实践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多种建筑结构,木构梁柱式结构以其各方面的优越性,逐渐成为传统建筑结构的主流。梁柱式结构,以木材为主,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铆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结构主要以柱梁承重,墙壁只作间隔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顶的重量,因此墙壁的位置可以按空间的大小而安设,按需要而改动。由于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使它具有很强的抗震性能。对地震频繁的中国而言,梁柱式结构无疑是具有一大优点。

2.整齐而又灵活的布局特色

建筑的平面布局是决定建筑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主要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一种则曲折变化,灵活多样。大型或讲求庄重的建筑一般都采取前一种形式,这种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其两旁则布置陪衬的建筑物,以显得主次分明,左右对称。以北京故宫为例。沿着紫禁城的轴线,在其前朝部分布置了象征权力中心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在其内庭部分的主轴线上,则布置有乾清宫、坤宁宫和交泰殿,构成帝后居住的寝宫。寝宫西侧以太上皇居住的宁寿宫为主,东侧以太后太妃居住的慈宁宫为中心。整个布局严整统一,气势恢宏。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布局方式完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体现了尊卑有定、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观念,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的伦理观念,因此数千年来承传沿袭,且日益完善。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而是因地制宜,相宜布置。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大都采用此种方式。其布局方法是根据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灵活布局。这种布局方式适应性强,运用范围广,有着科学的理论基础,千百年来沿用不断。灵活布局、曲折多变的园林,依山沿水而建的村镇,便是其现实例子。

3.多样统一的审美追求

建筑是一种空间艺术。优秀的中国传统建筑不仅考虑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而且也注意其自身与大自然环境的协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因此,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师和工匠们在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时候,十分注意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务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调、装饰等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讲究一个建筑与另一个建筑之间的配合协调,一个建筑组群与另一个建筑组群之间的有机组合。传统建筑学认为,都城应建于广川之上,要避免旱涝;山区城镇、城堡、村庄、寺观、园林、民居等类,则依山就势,相宜布置。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历代陵墓尤其重视地理环境,往往考虑到周围数里、数十里,甚至数百里范围的地形、风水如何、“龙脉”怎样。

作为一种综合了时空的艺术,园林艺术可以说是传统建筑中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建筑与自然有机结合的典范。它景随时换、步移景异,对园内外环境的相互关系、彼此配合最为讲求。它以“师法自然”作为造园的美学原则,充分利用多种手法,将天地自然浓缩到一方天地之中,与建筑结合在一起再现出一个意趣盎然的自然天地。在自然之中,在人与自然的密切接触之中,在人和自然的亲和之中,自然的一切被人格化了,人与自然相互因应,达到了“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同类推荐
  •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

    日寇侵华,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组成一个大学,在长沙暂住,名为“临时大学”。后迁云南,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这是一座战时的、临时性的大学,但却盛产天才,影响深远。1939~1946年,汪曾祺在昆明求学、生活长达七年,在他的人生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曾说:“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在此后的人生中,他时常深情回望这七年联大时光。翠湖、晚翠园、凤翥街、观音寺、白马庙,泡茶馆、跑警报、做同期、逛书摊,沈从文、闻一多、朱自清、金岳霖、吴雨僧、唐立厂,种种人事,在他笔下娓娓道来,饱含深情,蕴藉弥远,如云如水,水流云在。
  • 开卷书坊·文人

    开卷书坊·文人

    主要内容是写不同个性和命运的文人,透过他们的文字和言行,发掘当代人可以汲取的力量。全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是“文人印象”,大部分写作对象都是与作者有过交往的文人,期望通过个人印象、文献资料和历史的关照等多方面,对写作对象予以概括和描述。下编是“文人剪影”,通过一鳞一爪的史料,来凸显文人的个性、情趣。
  • 普林斯顿的智慧

    普林斯顿的智慧

    “走进常春藤”系列丛书,茅于轼作序。选取了四所著名高校,与其有关的故事,从人生智慧、品性修养、风骨气质、励志精神等多方面给人们以启示,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很可贵的激励作用。抓住每所大学的特点,因此在选择上,侧重于领导力、管理能力、还有创造财富的能力。侧重人文方面的素养、心灵的诉求;侧重于领导力、创新、科学精神等。
  • 古迹:还原古迹的真相

    古迹:还原古迹的真相

    土耳其的卡帕多基亚位于土耳其的格尔里默谷地,那里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堡,看起来和月球表面很相似。这里的火山沉积物上矗立的石堡,是火山熔岩硬化后,经风蚀雨浸而最终形成的。早在8世纪至9世纪,这里的居民就开始凿空石堡,将其改装成居室。人们甚至在凝灰岩体上凿出富丽堂皇的教堂,在其中供奉色彩绚丽的圣像。
  • 以孝律人(中国孝文化丛书)

    以孝律人(中国孝文化丛书)

    今天,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全面、科学探讨孝文化,正确认识孝文化在历代法律中的地位,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摒弃其糟粕,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是十分必要的。但愿读者通过本书,丰富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接受民族精华的洗礼,冲破世俗偏见的误区,更加理智地观察社会,体味人生,善待父母子女,和谐家国关系。
热门推荐
  • 替嫁萌妻

    替嫁萌妻

    姐姐的叛逆离家,让她成为了豪门联姻的牺牲品!而他娶妻,只不过是为了完成爷爷的遗愿,娶进门的是谁都不重要。而一次意外让他明白,他的小哑妻,一点儿也不哑……
  • 不要镇压我

    不要镇压我

    重生西游,身怀不死技能。闪开,我要开始装逼开始浪了!猪刚鬣大佬,白骨精大佬,牛魔王大佬…我错了,求不要镇压我。……哈哈,我脱困了,你们这些妖孽,受死吧……
  • 一笑倾城:傲娇王妃又撩人

    一笑倾城:傲娇王妃又撩人

    她叫王沐,18岁妹子一枚,竟然一朝成了14岁的王府弃女王慕儿,不过这副躯体也太弱鸡了吧,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
  • 倾城不渡

    倾城不渡

    踏过无海洞,穿过浮生山,寻找红衣倾城的踪迹,谁知这一路诡异一环接着一环,究竟是谁在骗她,玲珑血虫,白发皇妃……倾城未倾城,故事跌宕起伏,言蔚念是否能活过二八年华……
  • 十八岁的大海

    十八岁的大海

    基地家属招待所就在海边。由于舰艇部队多,招待所一年四季总是爆满,尤其是到了冬季,更是紧张。冬季农闲了,家在农村的老婆孩子都赶在这个时候来队探亲,所以家属住招待所都得提前排队,有的来队了,却住不进去,只好先住大通铺,那个年代不似眼下,满街都是宾馆饭店,还有家庭旅馆,那个年代别说是宾馆,就是饭店,整个城市也是数得过来的。舰长三天前才接到嫂子来队电报,拿着电报去排了个号,可是要到十天后才有单人房间,因此我将嫂子接到招待所,就安排母子俩在一个摆满大通铺的房间里住了下来,随后就骑着自行车赶回码头。
  • 爱按门铃的劳尤什太太(阿心作品选)

    爱按门铃的劳尤什太太(阿心作品选)

    90年代初,我随丈夫一起来到匈牙利,居住在被称为多瑙河畔璀璨明珠的布达佩斯。二十多年来,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我经历了孤独与失落、困惑与徘徊、拼搏与挣扎,最终走出了心灵的低谷。在年逾花甲之际,能够从容坦然地生活在异国他乡的阳光下,这种力量不仅来自内心的坚强,更为重要的是,我心灵深处始终怀着美好的梦想——文学梦。是文学,陪伴着我在远离祖国与亲人的地方,度过了无数个孤独寂苦的夜晚。
  • 说分手以后

    说分手以后

    ???《说分手以后》故事梗概??子都调到A区工作,与新同事若相识,两人一见倾心。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一起上班下班,朴实、真挚的情感把他们的命运系在一起,他们在爱的路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爱情、家庭、事业、道德、伦理……他们踩钢丝、走平衡……岁月沧桑、风雨冷暖、恩怨情仇……他们坚定信念,风雨同舟,相依相爱,“在一起”,彼此携手勉励着往一起走,一走十四年。年龄走大了,负担走重了,家庭呼唤他们回去,出现了新情况……突然有一天她说“累了”,要与他分手,他懵了。他从未怀疑过他们的爱,从未怀疑过她的真情,后来……
  • 重生之嫡女为妃

    重生之嫡女为妃

    “皇上有令,王妃安氏三年无所出,赐死!”新帝登基,一纸圣旨,一杯毒酒,一场大火,让她用不甘与屈辱的方式结束性命,她无法忘记临死前丈夫的无情,姐妹好友的背叛,情敌的陷害……她用灵魂发誓,要将所承受的一一回赠到他们身上……再次醒来,发现自己竟然重生到了新婚之夜……曾经心爱的男人,他依然丰神俊朗,意气风华,他说:这辈子,你将是我唯一的妻!只是,经历过一世的她,却已不再相信,所谓爱情,也不过是一场华丽的骗局,一场残忍的利用,一次刻骨铭心的背叛。★★★★★★★★★★★安乔,相府嫡女,拥有绝色之姿,倾城之貌,自小聪慧过人,智慧堪比男子,无数男人仰慕,她却独独钟情于这个她嫁的人。她用她的智慧,帮助他一步步的登上皇帝之位,到头来却落得被惨痛背叛的下场!面对同样的人和事,她笑了,既然老天给她重新活一次的机会,这一世,她定要活出另一番滋味,那些前世背叛过她的人,她一个都不会放过!凤凰浴火,魅世重生,风华依旧,只是谁人知道,她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她!她不再掩饰自己的风华,翻云覆雨,谈笑风生,她以巾帼之姿大放异彩,那些对她忽略的人,会有怎样的痴迷?洞悉所有的她,那些背叛过伤害过她的人,又会得到怎样的下场?世间男儿,究竟谁才能打动那颗尘封的心?繁华落尽,谁又是她执手终生之人?
  • 世界不曾亏待每一个努力的人

    世界不曾亏待每一个努力的人

    《世界不曾亏待每一个努力的人》讲述了在奋斗的路上,生活是公平的。它不看容貌和出身,也不问金钱和地位,它只认人们付出的辛苦与智慧。能够笑着走到很后的赢家,必定是抓住每一段时光努力奋斗的人。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不努力,谁也给不了你想要的生活。今天的努力是幸运的伏笔,当下的付出是明日的花开。越努力,才会越幸运。你给世界一个什么样的姿态,世界就会还你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 太上洞玄灵宝法烛经

    太上洞玄灵宝法烛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