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6300000007

第7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3)

综上所述,从群己关系看,儒家在肯定“成己”的同时,又较多地强调了对群体的认同;道家则更注重个体的自我认同,二者分别突出了价值观念上的群体原则与个体原则。随着中国文化的演进,儒家的群体原则逐渐与墨家的“尚同”观念、法家的“废私”主张等相融合,不断得到强化,并取得了支配的地位。作为传统价值的主导方面,群体原则确实包含了一些合理的内容,但毋庸讳言,它的过分强化,也有负面的作用。在群体至上的观念下,个体的存在价值、个性的多样化发展、个人的正当权利等等,始终未能得到应有的确认。道家虽然提出了个体认同的要求,但其一开始便包含着自身的缺陷,因此注定只能是一种微弱的呼声,而难以得到普遍的回应。这样,中国传统价值系统便不可避免地具有重群体、轻个性的特征。

§§§第三节义与利的价值取向

前面论述的群己定位,在本质上总是涉及具体的利益关系。这种利益有个体之利与整体之利之分,如何以普遍的规范来协调二者关系呢?传统文化中引入了“义”的范畴,由此形成了义利之辩。义者宜也,含有应当之意,引申为一般的道德规范(当然之则)。利则泛指利益、功效等等。从价值观上看,义利之辩首先关联着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一、义以为上

义利之辩,在中国历史上历来受到高度的重视,先哲对此多有论说,其中,儒家从“求仁”、“达礼”的目的出发提出的义利观极具代表性,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历来重视义利问题,辩义析利是儒家的重要特征之一。程颢说:“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程颢:《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朱熹认为:“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熹:《与延平李先生书》。)在总结借鉴他人的有关论述并经数代哲人的努力下,儒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义利观。其中,“义以为上”的道义原则影响着儒家在义利关系上的根本价值取向。

根据儒家的观点,义作为当然之则,本身便具有至上的性质:“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这里确认的,首先是义的内在价值——“义以为上”作为“君子”的重要价值取向所显现出来的价值。而君子作为儒家的人格理想,其地位仅次于圣人,是“文质彬彬”的有德之人。后来的宋明理学进一步通过义与天理的沟通,对义的内在价值作了论证:“义者,天理之所宜。”(朱熹:《论语集注·里仁》。)“理”具有普遍必然的品格,义所以具有至上性,即在于它体现了“理”的要求。

义一旦被赋予内在价值,便同时成为评判行为的主要准则。在儒家看来,人的行为即便未能达到实际的功效,但如果行为本身是合乎义的,也同样可以具有善的价值,所谓“惟义所在”便表明了这一点。

肯定“义”的内在价值,并不意味着儒家完全排斥功利,否定“利”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孔子到卫国,并非仅仅关心那里的道德风尚如何,相反,他开口便盛赞该地人口众多。当子路问他“既庶矣,又何加焉”时,孔子明确回答:“富子。”(《论语·子路》。)“庶”(人口众多)和“富”在广义上均属于利的范畴。按儒家之见,利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恶,从社会范围来看是如此,就个人而言也是这样。孔子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而“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甚至还表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他又曾说:“因民之利而利之”(《论语·尧曰》。),非常明确地肯定了利的正当性。孟子也曾讲过与孔子类似的话:“富,人之所欲”,“贵,人之所欲”(《孟子·万章上》。)。到荀子和董仲舒那里,二人皆明确认为人人皆有求义与求利之心,二者都不可或缺,“义与利,人之所两者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荀子·大略》。),“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他们都充分肯定利的重要性。

但是,在儒家的整个价值体系里,利固然不可一概排斥,可利的追求始终必须处于义的制约之下。儒家认为,物质需要虽是基础价值,但却非最高价值和惟一价值,个人利益必然要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准则,并且必然被超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在讲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之后,紧接着说:“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这里的“道”,即是义。他强调“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论语·宪问》。),反之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对此,孟子也多有论述。他说,食、色固是人的天性、本能,但是,如果以“(扭转)兄之臂而夺之食”的方式求食,以“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的方式得妻,则显然是应受到谴责,不能被允许的(《孟子·告子下》。)。孟子还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荀子也认为:“义则不可顺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荀子·劝学》。)视“义”为人与兽的分界线。

一般而言,利首先与个人或特殊集团相联系,而个人(或特殊集团)之利往往并不彼此一致,因此,如果片面地以利作为行为的惟一准则,就不可避免地将导致社会成员在利益关系上的冲突:“若切于好利,蔽于自私,求自益以损人,则人亦与之力争,故莫肯益之,而有击夺之者矣。”(《二程集》P917~918。)为了解决这种状况,先哲提出了利在义中,义利统一的观点。早在春秋时期,前人便从义为利之本的认识,引出“义以生利”说(《左传》成公元年、二年;《国语·晋语一》。)。他们曾一再说:“言义必及利”(《国语·周语下》。),“夫义所以生利也”(《国语·周语中》。)。就是说,义与正当利益并不排斥,相反,义中便包含了正当利益。所以,循义而行必然得利,而违义终将失利,这两者是统一的。此说为后来的宋儒所拥护,并作了发挥,强调“利者,义之和也”(《左传》襄公九年;《周易·乾·文言》。)。朱熹认为,义所达到的和谐状态便是利。他分析说:“义便有分别”,即义所维护的乃是等级地位的差别、区分。这种等级区分是“截然而不可犯的”,看上去“似不和”。但是,只有作这样的区分,才能使人人“名得其分”、“名得其所”、“你得你底,我得我底”而不相侵越,使整个社会处于和谐、安定的状态。而一旦社会处于和谐状态,便可做到人人皆利,自家自然得到应得之利。他说:“只万物各得其分便是利。君得其为君,臣得其为臣,父得其为父,子得其为子,何利如之……利便是义之和处。”(以上引文均见《朱子语类》卷六十八。)朱熹之说虽然是针对维护封建等级制的根本利益而言的,但利在和处的观点,应该说是对“义以为上”观的一种理论阐扬。与利不同,“义”作为当然之则,它超越了个人的特殊利益,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因此能对特殊的利益关系起某种调节作用。

儒家的“义以为上”观在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是复杂的。从积极的方面而言,儒家突出“义”的普遍制约,反对唯利是求,试图以道德理性、道德准则去节制个人利益,协调群己矛盾,这对于避免利益冲突的激化,维护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再者,“义以为上”的观念在培养崇高的道德节操等方面,有其不容否认的意义。儒家强调,利虽是人生的基本需求,但却不是最高的价值,人生应有超乎利之上的更高追求,即对义(当然之则)的恒久追求,主张“惟义所在”。而在中国历史上,“惟义所在”的律令,往往则具体化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追求,并出现了不少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一种典型写照。

然而,“以义制利”的要求与“义以为上”的观念相结合,往往又导致了对功利意识的过度压抑,“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便是对此的一种极端化表述。按儒家的看法,利固然不可一概否定,但追求、计较功利之心则不可有。“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王阳明:《与黄己成书》。)这样,合乎义的利虽然得到了某种容忍,但功利意识(“谋计之心”)则完全处于摒弃之位。也就是说,功利的观念完全不容许进入动机的层面。这种看法注意到了功利意识的片面强化将对行为产生消极的导向作用。历史地看,技艺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政治结构的调整等等,最初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功利追求的推动。反之,功利意识的过分压抑,则常常容易弱化社会的激活力量。从这方面看,儒家以道义原则抑制功利原则,又明显地带有负面的导向作用。

二、功利的取向

儒家之外,贵义尚利的墨家是对义利关系作过认真考察的一个学派。跟儒家一样,墨家对义十分注重,认为“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贵义》。),但二者对“义”的理解又颇为不同。儒家强调义的内在价值,并由此剔除了义的外在功利基础。在儒家那里,“义”以礼为最高标准,认为凡符合于礼的言行即是义,而“利”为私利,对其的追求必然会妨碍义的实行。相对来说,墨家更侧重义的外在价值。按墨家的观点,“义”应以“利”为内容、目的和标准。墨家认为,义之所以可贵,主要就在于它能带来功利的效果:“义,利也。”(《墨子·经上》。)这种界定蕴含着如下观念,即当然之则(“义”)应当建立在功利的基础之上,“义”本身已内在地蕴含着功利的原则。

从义基于利的前提出发,墨家将功利原则视为评判行为的基本准则。仁固然不失为善的品格,但仁并不仅仅表现德性的完善,它最终必须落实于现实的功利行为:“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墨子·兼爱中》。)作为基本的价值原则,兴利除害同时为社会生活提供了具体的范导。墨家之“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攻”等等主张,无一不是以功利原则为终极根据。如尚贤使能之所以合理,首先在于“天下皆得其利”(《墨子·尚贤下》。),即使是亲子关系,也同样不能离开功利的基础:“孝,利亲也。”(《墨子·经上》。)在墨家那里,功利追求的合理性得到了普遍的确认。

从价值观上看,墨家突出功利原则,以“利”作为行为的价值标准,对儒家失之抽象的道义原则作了扬弃。就此而言,墨家肯定功利追求的合理性,多少有助于价值范导上的重新调整,显然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以功利追求为基本的价值原则,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墨家把利首先理解为天下之利,视“利天下”为“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使其功利原则有别于狭隘的利己原则,但是,将“义”界定为“利”,显然又对义的内在价值有所忽视。事实上,义固然有其功利基础,但作为人的尊严、人的理性力量的体现,它又具有超功利的一面,忽略这一点而完全以功利作为权衡标准,就容易使社会失去健全的价值追求,并使人本身趋向于工具化。因此,墨家的功利观有其偏颇之处。照墨家的看法,理想的社会关系是彼此交相利:“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墨子·兼爱中》。)这种关系本质上具有互为工具的性质,而在彼此谋算、相互利用中,人与人之间往往难以避免紧张和对抗,结果走向墨家倡导的“兼爱”的反面。

较之墨家,法家赋于功利原则以更极端的形式。在法家看来,追求功利是人之本性:“名与利交至,民之性。”(《商君书·算地》。)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皆以利益为纽带,表现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就君臣关系而言,二者“利异”,因而“君臣异心……害身而利国,臣弗为也;害国而利臣,君不为也”(《韩非子·饰邪》。)。法家由此认为:“臣尽死力以与君,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计数之所出也。”(《韩非子·难一》。)彼此间完全是一种利益交换的关系。同样,一般人之间的关系也莫不如此。“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天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卖,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韩非子·备内》。)至于“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也并非出于博爱之心,而是“利所加也”(《韩非子·备内》。)。推而广之,父子、夫妇之间,也都无不“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这种普遍的、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使道德规范的作用失去了现实的基础。对法家来说,当社会成员之间完全相互利用、彼此算计时,“行义”(遵循道德原则)只会带来消极的后果:“行义示则主威分,慈仁听则法则毁。”(《韩非子·八经》。)因此,假如说墨家在重利的同时还有尚义的一面,法家则对义更直接地持取消和否定的态度。

同类推荐
  • 名城胜地对联(下)

    名城胜地对联(下)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关于名城、胜地的对联,如“太白楼(歙县)”、“西湖桂斋(福州)”、“白居易墓(洛阳)”等等。
  • 国学与领导智慧

    国学与领导智慧

    “阐旧邦以辅新命”。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本书旨在融会古今,古为今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阐发,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感悟国学文化,以此提升领导干部执政智慧,锤炼领导干部品格修养,塑造领导干部个人魅力。
  • 古代天文历法

    古代天文历法

    古老的中国天文学从萌茅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无论是从天象的观测到宇宙起源的探讨,还是从星象的占卜到历法的推算,都凝结了中国古代人民辛勤的汗水。在漫长的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今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有世界上早的太阳黑子记录、早的日月食记录、早的彗星记录等等。在历法方面,自秦汉以来,中国出现了一百余种古历,实属世界罕见。《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天文历法》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古代天文历法的有关内容。具体内容包括:古人眼中的天地、奇异神秘的天象、星象和占星、古代历法、杰出的古代天文学家等。
  • 明清时期的“官当”

    明清时期的“官当”

    《明清时期的“官当”》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大运河传

    大运河传

    大运河的长度是世界运河之首,它纵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联结了五大水系。作为一条人工开凿的长河,它见证了春秋、隋、唐、宋、元、明、清的历史,它曾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经济、文化和政治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大运河的生命之路曲折漫长,它曾是国家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盛,也浸透着黎民百姓的苦难;它更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从它由繁华转为衰落的过程中,可以观照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大运河传》挖掘与大运河相关的纷纭史料,站在中华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发展史的高度予以审视、整合,以“时间篇”“空间篇”的结构,完整地勾勒出了大运河两千多年来从开掘到更道的军事史和漕运史。
热门推荐
  • 数码兽骑士的誓言

    数码兽骑士的誓言

    巴古拉心不死,趁着方舟计划后虚弱的世界树无力反抗之际卷土重来。十三皇骑几乎覆灭殆尽,遗忘了记忆的多路兽踏上了寻找记忆的路程,也同时遇到了巴古拉军的围剿。一路上遇到战斗暴龙兽、巫师兽这样的伙伴,也遇到木偶兽这样亦正亦邪的家伙,还看见了钢铁帝国那宏伟的建筑,藏在暗处的混沌三将军。一路上的成长,是否能够寻回丢失的记忆,被巴古拉军团夺去的世界是否还能回到世界树的掌控。一切故事,都悄然流淌在数码世界里,如一条静谧的河流缓缓前行…………
  • 三国3:谋事在人

    三国3:谋事在人

    《三国》是吉川英治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文化与日本气质交融的极致作品。在日本,受《三国》影响的历史学家、政治家、企业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不胜枚举,他们把《三国》奉为历史巨著、政略大全、商战宝典和励志奇书,从中学习历史文化、成功之道、处事方法、领导理论等。《三国》系列共五部,这是第三部,内容包括全十卷中的孔明之卷和赤壁之卷。孔明之卷:刘备从徐庶口中得知了隆中贤人——卧龙先生诸葛亮,便带着关羽、张飞二人三次前往草庐拜访,终于得见。二人一见如故,意气相投,畅谈天下大事。赤壁之卷:诸葛亮前去东吴与江东众谋士展开舌辩,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将战船连为一片。诸葛亮先凭借地利草船借箭,后利用天时巧借东风,黄盖假降乘机火烧赤壁,大破曹军。三足鼎立之势便成。
  • 我和明星谈恋爱

    我和明星谈恋爱

    她是言情界的知名写手。他是娱乐圈的当红偶像。他演着他戏中的故事。她爱着戏外的那个他。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真真假假,谁有能分得清。
  • 中国ShEO

    中国ShEO

    本书是从中国女性领导力这么一个独特的视角,为剖析中国商务环境的现实做出了富有创意的杰出贡献。李教授从她的海量调研中精选了13位卓越的华人女性领袖,作为本书的经典案例。这些女性有些是中欧的校友,她们来自不同的行业,跨越不同的时代和地理背景。为了配合李教授的主题研究,她们在此书中敞开胸怀,分享了她们作为女性商业领袖的精彩经历和独到见解。
  • 活着不是给别人看的

    活着不是给别人看的

    “你是不是太在意别人的议论,压抑了自己内心的渴望?你是不是把大量的时光都耗费在了不喜欢的人和事情上?你是不是一直都在用自己的生命构筑别人的梦想?……如果你对此茫然,不知所措,那么,就应该警醒:你的人生已经不再属于你自己了。要想活出真实的自己,就必须呈现内心。将内心呈现出来,它将拯救你;如若不然,它将摧毁你。”
  • 暖风不如你温柔

    暖风不如你温柔

    有一天,薄昀臣牵着安芷韵的手走在大街上,好似在宣告安芷韵是我的,她是我的全世界(你这占有欲极强啊!)
  • 还给你黑色温柔

    还给你黑色温柔

    她向他走来,带着一身戾气,眼里虔诚无比,把他扑了个满怀。
  • 超品修仙

    超品修仙

    “少年,你渴望修仙吗?”“不,我渴望妹子……”陆锋意外获得功德法器,从此走上一条特殊的修仙之路。
  • 王者荣耀之寒星下的救赎

    王者荣耀之寒星下的救赎

    【《王者荣耀之寒星下的救赎》】“一夜又一夜被惊醒,寒星下的别离……”失去过往,失去血脉,失去希望。唯独不想再失去那个银色娇小的身影,背负一切罪恶只为守护你。终有一刻,我们会共同救赎所有,破灭一切诅咒……(本小说改编自王者荣耀长城守卫军,铠和露娜的故事,全免费阅读!扣群:577962035) 天雪祈愿,回眸一笑,触我之心。 意失灭族,心爱之人,忍痛背负。 战场之上,小小身影,再映心中。 月季深林,重拥入怀,温柔点缀。 星月誓约,永不分离,永生永世。 长安大街,万众瞩目,属于你我。 银白双身,神仙眷侣,愉著佳话。
  • 穿越之盛世安途

    穿越之盛世安途

    爬山无意穿越,女尊的古代生活应该怎么过?安汀有些发愁。有金手指在手,虽不至于没吃没喝,但她总不能在山林里独居一辈子。为了过得舒服点儿,她也得拼了——古代这地盘上,功名仕途才是金灿灿的保护伞!【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