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7200000072

第72章 儒 佛心性思想的互动(4)

心性理论与人生理想是紧密相联系的,心性理论的差异直接影响人生理想的实现途径、操作方式和内涵规定。相对而言,印度佛教,尤其是小乘佛教基于心性本净学说,强调灭除人生的现实烦恼、痛苦,主张由烦恼心转化为清净心,由人转化为罗汉、菩萨或佛,并把理想的实现寄托于来世,极富外在超越的色彩。中国佛教有所不同,天台宗鼓吹众生和佛的本性一样,都具足宇宙万有,互摄互融,并无差异的思想,“性具善恶”,善性恶性本具不断的思想,以及“贪欲即是道”的说法,为理想与现实的沟通提供心性论的基础。华严宗强调佛和众生同由心造以及一切圆融无碍的思想,为佛与众生、理想与现实的圆融确立了充分的理论和逻辑的前提。至于慧能禅宗也和天台宗、华严宗一样,而且更鲜明地主张发现、返归、证悟众生心性的本来面目、原始状态,以求自在解脱,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理想,在现世中成就佛果。马祖道一的“平常心是道”[注释:《景德传灯录》卷28,《大正藏》第51卷,440页上。]和临济义玄的“无事是贵人”[注释:《镇州临济 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卷,497页下。]两个命题最集中最典型地体现了这种思想。禅宗的这种思想,显然与印度佛教视人的现实生活为苦难,现实世界为秽土,强调超俗出世,转生超升彼岸世界的主张是迥异其趣的。禅宗与印度佛教在佛教终极旨趣上的巨大反差,是中印两国传统思想文化背景的不同所致。这方面,我们认为《中庸》所说的“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学思想影响是至深且巨的。“高明”,广大精微的境界。“中庸”,平庸,平常。意思是说,君子尊崇天赋的性理,同时讲求学问而致知,使德性和学问臻于博大精微的境界,而又遵循平常的中庸之道。这里包含着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境界提升的意义。这是一种严酷的现实世界中的安身立命之道,是成就人生理想人格的重要模式,成为了中国古代士大夫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由此形成的思维定势,必然影响轻视印度佛教经典,重视自我心性修养的禅宗人的修持生活轨迹,这也就是在平常心态中实现内在超越,在平常生活中实现精神境界的飞跃。

二、尽心知性与明心见性

儒家“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思想给中国佛教宗派修持轨道以影响,而儒家的“尽心知性”说则给中国佛教宗派心性修养方法以启示。儒家重视伦理道德,提倡“反求诸己”,向内用功。孟子倡导的“尽心知性”就是一种反省内心的认识途径和道德修养方法。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这里讲的心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孟子认为这是仁、义、礼、智之端,而仁、义、礼、智是苍天赋予人的本性。这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尽量发挥心中的仁、义、礼、智诸善端,就有了解自己的“性”,并进而认识到“天”。与孟子思想相近似,《中庸》强调尽性,即充分发挥自己以及事物的本性。文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中庸》认为,人和物之性包含着“天理”;只有至诚的人才能尽量发挥自己的本性,并进而发挥他人的本性,再进而发挥万物的本性。儒家这种修养方法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是深刻的。

中国佛教天台宗人智顗就作《观心论》[注释:《大正藏》第46卷。],所谓观心就是观照己心以明心之本性。智顗说:“前所明法,岂得异心?但众生法太广,佛法太高,于初学为难。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者,但自观己心则为易。”[注释:《妙法莲华经玄义》卷2上,《大正藏》第33卷,696页上。]认为观自己的心是一个比较容易修持的法门,提倡观心修持。华严宗人提倡“妄尽还源观”,主张在修持中,使妄灭尽,内心澄莹,还复清净圆明的自性、本原,以得解脱。禅宗又称佛心宗,尤为重视心的修持。如前所述,菩提达摩讲安心、慧可、僧璨重自性觉悟,道信、弘忍主张守心、守本真心,神秀认为心有染净之分,提倡“看净”,即观看心净。慧能提倡性净顿悟,主张径直彻悟心源,一举断尽妄惑。慧能后的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系更是明确提出“直提人心,见性成佛”[注释:转引自《黄檗山断际禅师传法心要》,《大正藏》第48卷,384页上。]的明心见性思想,长期以来一直成为禅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国佛教宗派的心性修养方法与儒家尽心知性的修养方法,在内涵界定、具体操作、价值取向和终极关怀等方面都是有所不同的,但是儒、佛两家都重视发明心或善心,都重视认知或体证人的本性,都重视反省内心(内省),这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心性修养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上是一致的。这种一致绝非出于偶然,这里,问题的答案只能是说,这是长期以来中国佛教学者受儒家经典的熏陶,以及积淀在民族心理深层的传统道德修养方法的影响的结果。

三、情染性净与灭情复性

唐代反佛旗手之一的李翱(772-841),其实也深受佛教的思想影响。他的《复性书》虽以阐扬《中庸》思想相标榜,而实质上不过是佛教心性论的基本思想——情染性净说的翻版。《复性书》宣扬人人本性是善的,由于心“动”而有“情”,有“情”而生“惑”。《复性书·中》说:

情者妄也,邪也。邪与妄则无所因矣。妄情灭息,本性清明,周流六虚[注释:“周流六虚”,语出《周易大传·系辞下》。“六虚”,指《周易》六爻之位。因六位无体,因爻而见,故称六虚。谓阴阳周遍流动在六位之虚。],所以谓之能复其性也。

这是主张灭息妄情,以恢复清明本性。为了灭情,《复性书》还强调“弗虚弗思”,认为若能“弗虚弗思”,“情”就不生,就能回复到“心寂不动”的境界。《大乘起信论》讲一心二门,真如门和生灭门。生灭门的性是“动”,一心由“静”到“动”,就是由“本觉”到“不觉”的众生流转之路。相反,一心由“动”到“静”,就是由“始觉”到“究竟觉”的众生解脱之途。这几乎可以说是《复性书》关于人生本原和人生境界的直接思想源头。至于灭情复性的方法——“弗思弗虑”,实同于禅宗的“无念”;灭情复性的境界——“心寂不动”,实也是禅宗理想的空寂境界。此外,李翱灭情复性说与华严宗人的“妄尽还源”修行方式也是相当接近的。事实上,李翱对佛教义理是赞赏的,他说:“天下之人以佛理证心者寡矣,惟土木铜铁周于四海,残害生人,为逋逃之薮泽。”[注释:《与本使杨尚书请停率修寺观钱状》,《李文公集》卷10,上海涵芬楼借江南图书馆藏明成化乙未刊本影印,商务印书馆,1919。]认为佛理对人的心性修养是有益的,只是大兴寺庙于社会有害。李翱的反佛实是反对建庙造像,劳民伤财,以及寺庙成为逃亡者的聚集之地,这与他吸取佛教思想,甚至如《复性书》实质上宣扬佛教心性思想,并不完全是矛盾的。

四、识得本心与发明本心

如前所述,陆九渊的心性哲学特别提倡和重视“本心”说。“本心”,具体讲就是仁、义、礼、智四善端。本心人人皆有、本无少欠,不必他求。由此他进而主张“学问之要,得其本心而已”[注释:《袁爕序》,《陆九渊集》附录1,536页。]。在陆九渊看来,一个人只要发明本心,就是去欲尽性,就是排遣蒙蔽人心的各种私欲、杂念,恢复人心澄明的本来面目。这和视人心为罪恶之源,强调心外求道的主张不同,而和禅宗所倡导的“识得本心”、“明心见性”、“不假外求”、“自悟成佛”的修养之路,起码在形式上是相同的。

五、顿悟与神悟

宋代心学家还在心性修养工夫上提倡“神悟”,如王信伯就主说:“到恍然神悟处,不是智力求底道理,学者安能免得不用力?”[注释:转引自《记疑》,《朱熹集》卷70,第6册,3682页。]认为达到真正了悟,是在恍然之间,靠神秘的直觉体悟,而不是靠智力求得的。朱熹对此总不以为然,他批评说:“恍然神悟,乃异学之语。儒者则惟有穷理之功,积习之人,触类贯通而默有以自信耳。”[注释:《记疑》,《朱熹集》卷70,第6册,3682页。]这里所说的异学,自然包括佛学在内。朱熹反对神悟说而主张格物穷理,触类贯通。陆九渊则批评朱熹的修养工夫是“支离事业”,费神劳力,收效甚微,他称自己提倡的发明本心是“易简工夫”。他打比喻说:“铢铢而称,至石必谬;寸寸而度,至丈必差。”而“石称丈量”,则“径而寡失”[注释:《与詹子南》,《陆九渊集》卷10,140页。]。强调易简工夫能收到“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注释:《语录下》,《陆九渊集》卷35,469页。]之效。王阳明也宣扬良知本体工夫是“一悟尽透”。应当说,儒学本没有恍然神悟之说,宋明心学家的这一说法是吸取佛教顿悟思想的表现。佛教,尤其是慧能禅宗不赞成神秀的渐悟主张,提倡顿悟,认为“一了一切了,一悟一切悟”,后来甚至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说法。佛教内部一直存在顿渐之争,南宋儒家中出现的顿与渐的紧张,在思想上与佛教是有关联的。

六、禅定与静坐

宋明理学开创者周敦颐(1017-1073)提出“主静”说作为道德品质修养的基本原则。周敦颐所讲的“静”不是动静的静,而是“无欲”,“无欲故静”[注释:《太极图说》自注,见张伯行辑:《太极图详解》卷1,2页,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后来有些理学家把“静”引向“静坐”。正如明代理学家陈献章所说:

伊川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此“静”字发源濂溪,程门更相授受。晦翁恐人差入禅去,故少说静,只说敬。学者须自量度何如,若不至为禅所诱,仍多静方有入处。[注释:湛若水:《白沙子古诗教解》引,见《陈献章集》(下),70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7。]

可知程颐是主张静坐的,朱熹则恐与禅划不清界线,少说“静”而说“敬”。心学家与朱熹主张不同,认为静坐是求悟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陆九渊有的门人就专门打坐,据詹阜民的描述,陆九渊的教学方式是:

先生谓曰:“学者能常闭目亦佳。”某因此无事则安坐暝目,用力操存,夜以继日。如此者半月,一日下楼,忽觉此心已复澄莹。中立窃异之,遂见先生。先生目逆而视之曰:“此理已显也。”[注释:《语录下》,《陆九渊集》卷35,471页。]

这是讲通过较长时间的静坐而达到心体“澄莹”的境界,也就是通过静坐获得一种神秘的心理体验和心灵飞跃。

杨慈湖也主张静坐得悟,他还把这种方式称为“反观”,说:“尝反观,觉天地万物通为一体”[注释:《慈湖学案》,《宋元学案》卷74,第3册,2466页。],“吾性澄然清明而非物,吾性洞然无际而非量,天者,吾性之中象,地者,吾性中之形。”[注释:同上书,2468页。]。这就是说,在反观中产生出万物通为一体的神秘体验——自性澄然清明,洞然无际,非物非量,天与地都成为自性中的象或形,而天象地形都是“我之所为”。也就是说,自心无体,清明无际,与天地万物同范围,无内外之别。心学家的静坐、反观与佛教的宗教实践方式十分相似。静坐是佛教禅定的重要方式之一,反观和止观的观心近似。至于天地万物通为一体,与禅宗的会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即在自心的禅修了悟中达到消除主体与客体、此物与他物、部分与整体的差异、对立,两者实在没有本质的区别。虽然在历史上有一些儒者“坐在禅床上骂禅”的现象,但是,应当说,心学的确受到了佛教尤其是禅宗的不小影响。

明代黄绾(1477-1551)就宋代大儒与禅的关系说过这样的话:

宋儒之学,其入门皆由于禅:濂溪、明道、横渠、象山则由于上乘;伊川、晦庵则由于下乘。[注释:《明道篇》卷1,12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

“上乘”、“下乘”是指禅法的上下高低区别。黄绾一语道出宋代最有代表性的儒家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陆九渊都是由禅入门的。这种文化交相渗透的现象是很值得深思的。

同类推荐
  •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II(第27卷)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II(第27卷)

    本卷主要收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时代人的有关书信,其中包括他们的亲人、朋友、同事写给他们的书信,也包括这些同时代人相互之间的通信。本卷还收录了部分译者和编者围绕这些书信写作的译者说明、译后记和编者说明,记录了当时发现这些书信的时间、情形以及翻译过程等情况。
  • 忏悔录

    忏悔录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迄今为止对罪恶、神的显现以及拯救探索最为深入的著作之一,它激扬地宣告:信仰具有改变人生的力量。本书对我们思想的影响至今未衰。
  • 沉思录

    沉思录

    《沉思录》是人类思想最伟大最智慧的经典著作,代表了人类历史具有永恒价值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智慧。
  •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现代新儒家直觉观考察:以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贺麟为中心

    现代新儒家直觉观考察:以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贺麟为中心

    本书为教育部课题成果。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即早期现代新儒家都推崇直觉方法。本书试图由此挖掘早期现代新儒家四位先生关于直觉问题的思想资源,梳理出直觉理论脉络,并以问题为中心,彰显直觉在达到形上智慧中的功用;力求为直觉找到真正的根基,在一个更加真实的立场中实现直觉与理性的辩证融通,彰显人性的真实性、丰富性和自由。
热门推荐
  • 童年论

    童年论

    近年来,学界对童年社会学研究的兴趣与日俱增,本书旨在介绍这一研究领域中的主要发展情况。在当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建立了童年研究与社会学理论之间的联系,呈现了它的历史、政治和文化维度,并通过对童年的社会结构性特征及其日常生活背景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童年的社会建构特征。本书并不是根据家庭、学校和玩耍这样的传统类别,而是围绕空间、时间、文化、身体和工作这样的主体来组织内容的。通过这种方式,本书分析了近年来童年研究中新的研究方法的差异,以此为童年研究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 我们聊一聊:15位名人给大学生的34封私人信件

    我们聊一聊:15位名人给大学生的34封私人信件

    物质生活充裕的80、90后一代正面对现实的残酷,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已经体会到内心的焦虑。严峻的就业形势、难以承受的生活成本,让他们陷入了就业还是考研,出国还是工作的困惑中;书本里的铅字无法立即变成活生生的社会经验,曾经的理想猛烈地撞击着未来的路。《我们聊一聊:15位名人给大学生的34封私人信件》由蓝狮子编著,从几百封大学生的来信中,挑选中相对有代表性的困惑和焦虑,同时邀请15位成功人士一对一地回复,或犀利或和蔼,或清晰或睿智,共同分享他们的人生经验,以及对青年们的无限期待。
  • 吸猫指南

    吸猫指南

    这是一家人养的一群猫的故事,暖心、幽默、风趣,令人忍俊不禁。如同人类社会一样,有猫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中的猫,有个性,有脾气,更多时候一心卖萌。江湖中的猫,有想法,有心计,但对主人忠心友好。它们会互相打斗,也会联合作战,每逢杨桃成熟时节,天台掀起猫鸟大战;它们能自行诊症,也能自己找药,邻居家天台的韮菜,是它们的疗养良药。它们是猫,却密切了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 末日作死日常

    末日作死日常

    本故事是由作者自己以前做的梦,才能写下来了,知道书里有些很毒,老书虫们也看不下去,但是水平就这样我也没办法(?ω?)
  • Devil and the Bluebird

    Devil and the Bluebird

    Blue Riley has wrestled with her own demons ever since the loss of her mother to cancer. But when she encounters a beautiful devil at her town crossroads, it's her runaway sister's soul she fights to save. The devil steals Blue's voice—inherited from her musically gifted mother—in exchange for a single shot at finding Cass. Armed with her mother's guitar, a knapsack of cherished mementos, and a pair of magical boots, Blue journeys west in search of her sister. When the devil changes the terms of their deal, Blue must reevaluate her understanding of good and evil and open herself up to finding family in unexpected pgsk.com Devil and the Bluebird, Jennifer Mason-Black delivers a captivating depiction of loss and hope.
  • 寻龙往事

    寻龙往事

    这个世界真的有表面那么简单么,所有的事情的真相真的就如肉眼看见的那样一般么!
  • 莫待寒风至

    莫待寒风至

    一颗痴心一颗泪,一场误会一场劫,我们之间会否别离
  • 撩仙之珠珠不好欺

    撩仙之珠珠不好欺

    她,来自二十一世纪,却被屡次误认为别人!故人的相逢,唤醒四世的记忆,引出灵魂碎片的秘密!他,天生烈火却性冷如冰。尊贵上古的太子却生长在极寒的雪域荒原?陵木城收复木行珠,原可安享尊荣,却为她只身犯险;灵魂错乱,又让误会频生!眼看五珠将齐,魔族间谍显露真身。他殒身为苍生,为五界,更为她!重回二十一世纪,原本磨灭的灵魂,永世封存,又是谁,换来他们重逢的机缘?“丫头,此生再不为苍生,只为你!”
  • 英雄闪耀时代

    英雄闪耀时代

    英雄如群星闪耀,在黑夜中生辉。时间,可以带走他们的生命,却带不走至高的荣耀!风呜咽吹过,破旧的长剑叮当作响甲衣上残存着暗红血迹英雄虽死而不倒,精神响彻天地一篇篇新的传奇,在这里开始流传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